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1(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word文档资料
《想北平》教案毛化群[教学目标]1.注重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情感。
2.创造对话氛围,努力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3.进行生命对话,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重点难点]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已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方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
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更是道尽了他们的心声,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成了恒久的烙印!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首先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并加以体味。
学生回答后PPT呈现以下内容A、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2、在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
(1)我觉得可以用“想”来形容,因为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并且是都想得要落泪了。
(2)是因为作者深爱北平,所以他才想北平,我认为可以用“爱”来形容,这“爱之深,想之切”嘛!(3)可以用“真”来形容,因为这几句中,都有“真”字,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真感情。
三、细读课文,涵泳品味,运用评点法进行赏析。
刚才同学不仅找到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且也概括出了其中的情感。
可是老舍却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呢?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把它说出来呢。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案1:第三专题 《想北平》含答案
一、预习检查(一)字词廿(niàn)“二十”的意思粘(nián)合什(shí)刹(chà)海匀调(tiáo)菜圃(pǔ)(二)作家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
二、导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否用几句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其它大师区分开来,当时舒乙说出的几句话就是: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舒乙对父亲的第一句评价就是“他是北京人"。
可见北平对老舍生命的意义和影响是多么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想北平》来品味老舍和北平之间特殊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
体会感情2。
学习手法(一)整体感知T: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全面的预习,分析一下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S:1-3节作者对北平的感情。
4-7节北平的特点。
8想念北平(二)北平的特点T:老舍是满族人,在北平27年的生活让老舍对这座城市怀有极深的感情,对北平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都有极深的印象。
那么北平具有哪些与别的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特点呢?北平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符号”呢?阅读4—7节,特点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
T:我看已经读的差不多了。
同桌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北平的特点.T、S:环境:动中有静(比较的分析,在书上)布局:匀调物产:接近自然T:作者从环境、布局、物产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
T:在写“我的北平"上也很有特点,没有直接写,而是突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通过比较更能看得出.在这里老舍就联系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采用对比,突出了北平的特点。
(苏教版)语文学科《想北平》教学实录资料
《想北平》教学实录师: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生:老舍是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师:还有谁能补充?生: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师:读老舍的文章,读出声来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话,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话,那你就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那是美,是享受,是艺术。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的诵读,注意体会。
(学生听课文录音)师:好,同学们回味一下录音的诵读,想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师: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生:这“说不出”三个字,在前两段文字中共四次重复出现,这是“反复”的写法,强调了作者对北平强烈的爱.师:有点太笼统了,哪位同学能具体地阐述一下?生1: 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生2: 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生3: 老舍说: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它所表现的,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物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师:我们现在研读4—6节,讨论一下,这几小节主要写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生: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师:在这一部分里老舍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创作手法?生:对比手法. “巴黎热闹”与“北京安静”对比,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与“北京的玉李”对比.师: 老舍对北京的爱不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来.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体地进行对比的?生: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戚佳丽一、文本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
本文的内容是: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也就是课文的标题——想北平。
本文的特点是:内容平民化,选择了平民化的“五多”——静儿多、空儿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语言平民化,语言平实不花哨、口语不呆板,平易不严肃;情感平民化,表达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想说又说不出,不兼容的,排他性的爱恋和想念。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作者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和溢于言表的思乡之情。
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
其中,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情感上,对故乡和思乡之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本文,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等。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3)能阐述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2)能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故乡,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
想象当我们将来为求学远赴他乡的时候,时时牵挂在心的除了家人朋友,还有那片如母亲般温暖敦实的故土。
今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一起来看一看作家老舍远在巴黎,真切诚挚地“想北平”。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将其带入思乡的情境,自然地引出老舍的《想北平》。
(二)初读全文,感受北平1.请学生们自由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并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或作者的话。
《想北平》课堂实录
男1 : 都与 故 乡有关 。 师: 很好 , 找 得 很 准确 。 大家 再看 一 看 , 这 个 专
题 和 前面 的 两 个 专题 以 及 后面 一 个 专 题 之 间 有 没 有什 么 不同 呢? 谁 能发 现 ? 男2 : 这个 专题 都是 记叙 文 师: 那 前面 有什 文体 呢? 男 2: 前面 有 的是 诗歌 . 有 的是议 论 文 。 师: 同 学们还 有 什么发 现 ?
1 _ 请 以 下作 品 号 的 同学针 对 “ 也” 字进 行修 改 :
1 、 6 、 7・ - ・ ・ ・ ・
2 . 请 以 下作 品号 的 同学读 读 自 己的 文章 . 参 照
优 秀 范 文的 标 准 .看 看 哪 些地 方还 可 以进 一 步优
化 : 3、 4、 9 … …
立 意方 面 , 点题 句 在 文 中反 复 出现 , 耐 人 寻味 ; 结 构 方面 . 抑 和扬 都 写得很 充 分 , 引人 人胜 。 而 对 7位 本
举l J I I 中 学 语 文 ・ 生 成 课 堂 专 题
《 想北平》 课堂实 录
画 李仁 甫
授课 时 间 : 2 0 1 5年 1 0月 1 6日
师: “ 编 写教科 书 的人 ” . 我们 简称— — ? 男 3 : 编者。
授课 地点 : 江 苏省 盐城 中学 高一 ( 5 ) 班 授 课人 : 李仁甫( 江 苏省 特级 教 师 . 江 苏省 教授
们 把 这 种对 话 的 过程 画 一 个 简 图 ( 板书 : 对话 ) . 第
一
个 是编 者 ( 板书 : 编者) 已经 超 前 与文本 ( 板书 : 文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想北平》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想北平》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想北平》是一篇散文。
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
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多媒体投影出《想北平》。
】推进新课一、有关作者、作品师有一个人,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
高中语文 第3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的句子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合作释疑】
1、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以什 教 么样的顺序结构安排?
明确:文章写的是“我的北平”。文章思路:“我的北平”(1)—
—我真爱北平(2—3 段)——北平的特点(4—7 段)——我真想念 学
盾,太极拳充满了众多的‘矛盾’,或者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地 体验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实践方式。中国太极拳的主旨就是在发展中一 直不断地致力于‘矛盾’的解决,从而完成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温和”;“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他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 作用是什么?
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知道,老舍是
出了名的爱母亲,这是文坛佳话。所以他把爱北平与爱母亲相类比,
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然后,他又用通俗质朴的语言,说
明自己与北平是心灵相黏合的,自己的脾性跟北平有深厚的渊源,从
答案: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 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2.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 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5 分)
答案: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 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 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
《想北平》
课题
《想北平》
课型
新授
1、培养学生概括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课题:想北平(1课时)【教课目的】备注(教师二1.扎实掌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提升意会散文感情的能力。
次备课栏及2.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学习作者从平庸事物下手、用对照烘托表现事物的学生笔录栏)方法。
3.激情投入,深刻领会作者对北平铭心刻骨的依恋之情。
【学习要点、难点】1.频频研读文本,深刻领会作者对北平铭心刻骨的依恋思乡之情。
2.赏析用对照烘托手法表现北平特点的妙处。
【知识链接】1.认识作者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世写下了约800 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绘北一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取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耀称呼。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 20 多种文字,以独到的风趣风格和浓烈的民族特点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认识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迸发前夜的1936 年。
1936 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议”的签署,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建立,忧心如焚,思念家乡。
正是在这类状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廿七( ni àn )菜圃(..p ǔ)空阔(.ku àng)辜负(.g ū)黏合(.nián)匀调( ti.áo)探亲(.x ǐng)粘贴(.zh ān)扁舟(.piān)调遣(.diào)古庙(.ch à)泥古(.n ì)什刹海(.shí )瓦窑堡(.b ǔ)廉价行事(.biàn)2.解说以下词语。
沧海一粟:比喻极大的数目中不足挂齿的一部分枝枝节节:极其细微的零琐碎碎的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
常形容哀思之极。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想北平》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想北平》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学习要求是体会文中作者的思乡情感。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表达对故乡北平的想念之情,即标题“想北平”。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选择平民化的内容“五多”---静儿多、空儿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运用平民化的语言---不花俏的平实的、不呆板的口语化的,不严肃的平易亲近的语言;表达平民化的情感---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想说又说不出的、不兼容的、排他性的爱恋和想念。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选择平民化的语言,描写平民化的内容,表达平民化的情感。
同时体会作者怎样表达对北平那种“说不出来”的爱,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爱。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在初中已学过散文,已初步掌握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在情感上,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思乡的情感,并且也可能有过切身的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和情感体会法。
三、目标阐述(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2)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3)能解释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2)能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老舍身处异乡而对故乡北平产生的“说不出来”却深沉的爱。
(四)教学重点: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四、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小时候,我们就读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
现代作家老舍的故乡在北京,那时称北平,他曾写过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他是怎样“想北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公开课教案.docx
《想北平》教案文本解读:1、《想北平》是作家老舍羁旅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
他抒写的是北平最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对母亲的本能的爱,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心目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让人在平实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2、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类比、反复、比喻等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但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爱,情感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
语言“京味儿”浓郁,纯朴简洁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 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岀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进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很明显,这一单元和思乡有关。
从古至今,故乡都是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因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魂牵梦萦的土地,的一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是随地想到它。
吟旦对故乡的情思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是怎样想念他的故乡北平的。
2.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预习检测(非常学案)四、解题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五、走进文本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想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
3、细细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教学重点:细细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学难点:学习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想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8min)切入文题,直接导入。
文题中,老舍在“北平”前用了“想”字,想想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或者换种理解,可不可以把“想”字换成“写”,或干脆就以“北平”为文章的题目呢,二者有什么差别?(提问,阐述)【明确】“想”说明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引出写作背景,穿插作者介绍。
“想”这是一个表现心理情态的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或以“北平”为题目,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所以这“想”字更凸显出文章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怎么样的,而且还传达出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眷恋之情。
【补充】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有《龙须沟》、《茶馆》,其中老舍凭借《龙须沟》而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毕生800多万字的创作,鲜明得体现了其“京味儿”的艺术特色,即是用提炼过的北京话来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写作背景:写于1936年,作者身在青岛,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北平已岌岌可危,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作者的民族危亡之感与思乡之情较之平日则更为强烈【知识点】北平:北平是北京的历史名称杜鹃啼血:杜鹃,又叫子规,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悲啼,叫声凄惨,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老舍【学情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赤子心中永恒的太阳,是旅人永远的停泊港湾,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人精神固守的家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思,这是人类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实现了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身份转变,价值观开始慢慢建立,情感体验也慢慢开始变得丰富,这时候十分适合进行相应的价值观引导教育。
收导学生品读这一课时,应努力指导他们循着文章的笔触感受浓浓的乡情、乡韵,聆听游子的心声。
【教材分析】《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本文属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一学生完全可以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想北平》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体悟老舍平实的文字中积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选择平凡的素材体现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辅手段:多媒体投影、印发类文教学过程:[导语]师:有这样一个城市,她热闹但动中有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和树,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众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师: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习《想北平》,你会猜出这是北平吗?生:不会。
师:这就是老舍笔下的北平。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北京的文章,你会怎样写?生:写她的宏伟壮阔,写她作为皇城的豪气,写长城,写故宫。
生:写她的悠久历史,博大的文明,还有名胜古迹。
生:写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
(众生笑)师:对饮食情有独鈡。
生:写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师: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
师:刚才你们都说,要写她的宏伟,名胜,特色,为什么写这些?这是因为你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今天咱们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北平的?老舍眼中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众生读课文。
读完同位之间小声交流。
)师:谁起来说说?生: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师:很好,这段文字突出了北平的复杂而有边际,有没有细节化的句子,里面沉积了怎样的一种情绪?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我喜欢这句的描写,它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说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些句子也是为了说明北平的静谧。
生:老舍很喜欢北平,“安适和安睡”说明他有在家的感觉。
师:你们生长在潍坊,经常去白浪河畔吗?有没有在那里一坐一天,只为看蝌蚪,看嫩蜻蜓,而且特别“安适”?众生笑:没有。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想北平》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想北平》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知识与技能: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二、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也正是由于此,从《诗经》开始一直到今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老舍的《想北平》也是其中之一。
二、解题1、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可见,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师:再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用“想”而不用“写” ?师:我每天都和同学们见面同学们会想我吗?生:不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有人曾经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这几句话微言大义。
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杨晓瑜:“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做背景,我不至于害怕。
”老舍先生以北平做背景的小说《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还有“捡”说明信手拈来,极其简单,正好与后面“爱北平却说不出”对比。
“躲开”一词也用得形象生动。
师:嗯,很好,杨晓瑜同学抓住小说和散文的不同来比较。
小说来自虚构,北平只是背景,那是“他们的”北平,作者信手就可以拈来。
而散文来自生活的真实,来自自己的血肉体验,是“我的”北平,是最挚爱的北平,所以觉得困难。
潘开心:我有个疑问,既然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第一段要反复强调我的北平只能等于牛之一毛?师: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潘开心提的问题很好。
谁能够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刘昕怡: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北平”,这是全文的关键,为后文所写的北平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
点明我的北平,不是区域上的,而是我感情上的。
而这和上文所说的“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所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蒋一帆:“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一个是我了解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还有就是我自身大概也等于牛的一毛,微不足道,在浩大的北平之中。
这与后文,我的北平是平民眼里的北平,而北平生活中的我是一个穷苦人,也是一种关联。
师:点评得不错,同学们之间形成对话了,这正是学习之道。
还有谁来继续点评。
冷雯璐:第二段多处写自己说不出来,显得朴素而感人,作者没有华丽的排比和优美的词句大力来说,自己有多爱北平,只是直白地说“我真爱北平!”为什么要这样?北平是作者的根,是作者心里最宁静的一个地方,表达的语言越是简单,就越真诚,文中写到母亲,其实就是写北平,作者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更加细腻感人。
师:你的观点是越是朴素的东西,越是真诚的。
好像是古希腊的雕塑,简单是成熟的美丽,单纯是丰富的高雅。
老舍先生是著名的孝子,把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可见爱之真切。
要注意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在妈妈这个词的发音上是相同的,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朱康建:对北平和对母亲的爱一样,爱到深处,都无法言传,运用比喻来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付诸行动,很难用语言表达。
以对母亲的爱比喻对北平的爱,道出爱的真切、深沉,容易打动读者。
师:你从表达的效果上来分析,很好。
真实的,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是我们今后选材的重要依据。
这种爱难以表达,正如舒婷的诗歌:纵使我心里有一片汪洋,然而流出来的只有两颗眼泪。
钱柏依:我想分析这两句。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在社会上,我们也会微笑或落泪,但也许只是逢场作戏,为了获得什么表达什么,而独自“微笑和流泪”就不同了。
独自一个人才能表现出真我,才能把内心的最真的想法表现出来。
老舍独自一人的微笑和落泪,表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最真实最深沉的爱,说不出来,只有微笑和流泪。
师:说得很精彩,抓住一个“独自”,分析出了老舍独特的心理,我们刚刚说草原上的那个男孩看到美,反而引起了忧郁。
还有,何其芳奇怪的问,欢乐是不是也流着泪,如同悲伤。
这些都是特有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契合前文作者说的“我的北平”。
是我主观上的心理上的北平,是与众不同的,是真实的个性的属于我独自一个人的北平。
蒋珏:把对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亲切而又寓意深刻,比喻中是在写母亲,但处处是在写北平。
联系文章的背景,1936年,北平已经笼罩在日寇的阴影之中,文中说“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正是作者为北平的安危而不放心,但又无能为力,心中充满焦灼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老舍对北平爱之深,才思之切,正因为思之切,所以才欲落泪。
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无限的爱和担忧。
师:很好,能结合背景来谈了。
我们曾经说过一切知识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深刻的确认和理解。
施斐:“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说明了我和北平都是细微的,平凡的,我的所感也是平凡的,但我对北平的想念却是珍贵的,无价的,是言语无法形容的。
师:是啊,看一看,北平的细小和我的卑微,在这里血脉交融,在北平这个网状的体系中,每个细小的事件就像是运行的血管和细胞,而我就参与在细小的事件之中,是北平给了我真实的血液和生活,北平就是母亲。
承怡:作者对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但是又是热切的、迫切的,想要表达出这强烈的爱。
于是,作者想用夸奖表达出自己的爱,但是,又嫌夸奖太苍白,太不够表达自己的爱,配不上自己心中的北平,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师:也就是说这里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越是矛盾的地方,越是反常的地方,越是感情最复杂和动人的地方。
同学们要有一双慧眼看出这种不寻常的构思。
胡依豆:“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是十分细小的东西,都是与生活和美相连的小,每一件小事中都代表着我对北平的记忆,是对北平爱的深切。
缪思愉:我想说的是,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说明我是普通的,也是细小的,我融化在北平细小的事件里,血脉相连,但我对北平的感情却不是细小的,不普通的,但我又说不出,我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就是爱的升华。
师:有意思,痛苦是爱的升华。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显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
魏楠:我想提一个问题。
应该说,作者也喜爱眷念北平的历史和文化,但这些又都是依托在历史古城的风景名胜上的,而前文又说夸奖古城的某一点会把北平看得太小,这其中似乎有矛盾。
师:对啊,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矛盾?谁来解释一下。
张楠:“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解答,作者并没有夸奖古城的某一点,因为那就成了枝枝节节的了。
作者喜欢的是整个儿的,与自己相黏合在一起的,一大块的,从什刹海到玉泉山的。
最后是物我交融的。
师:魏楠,你觉得张楠的解释怎么样?你还满意吗?魏楠:很满意。
师:学习就要这样,我感觉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个超越,老舍先生《想北平》想的很厉害,我想同学们自主学习也想得很厉害,今天都算实现了。
沈鹿:第二段的“积凑”一词用得特别好,决不能用“拼凑”。
“拼凑”是不得已的东拚西凑,是罗列,而“积凑”则是长时间的感情的累积,这既与前文作者在北平生活了26年相照应,又是北平和自己终于血肉相联的途径。
师:分析得很好。
很多人特别擅长炼字,往往一个字就是诗眼,甚至文眼,诸多感情寄寓其中,学会解字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
王煜嘉:我也分析字。
“浸”和“啼”两个字用得特别精彩。
“浸”,说明这种爱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以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平血肉不可分的眷念和魂牵梦萦。
承怡:杜鹃啼血,多么凄美的比喻,多么热切的思念,北平!北平!北平!啼声逐渐高涨,情感也随着过渡到一个新的层次,将文章推进到一个小高潮。
师:说得很好,我感觉同学们已经完全进入到老舍的情境里去了。
“杜鹃啼血”这个典故,说的是古时候蜀国的帝王杜宇,客死他乡之后,魂魄化为杜鹃,叫声凄厉,很像“不如归去”,常啼至流血。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思乡心愿难偿。
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商隐也有诗句:“庄生晓梦迷蝴喋,望帝春心托杜鹃。
”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些名句都引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许天豪:我想说说“辜负”和“对不起”。
两者的意思大致都是“对不起”,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在句中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辜负”一句含有别人给了自己巨大的期望或好意,而自己却未能对得起她。
北平给了我一切,包括血和生命,但我连对她的爱都说不出来。
“辜负”突出了北平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又照应了下文的“赐”,我的性格和禀赋都是古城赐予我的,这里的“赐”字,原指上级赐与下级,用在这里,体现出自己灵魂深处对北平的膜拜,把自己写得很渺小,把北平抬得很高。
师:这里的分析已经上升到一个层面了,我最喜欢的是同学们能够前后关联的分析,瞻前顾后,在整体中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美。
谁来说说作者反复说“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出来?刘昕怡:我认为,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作者不想用通俗的方法写,作者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擅长抒情的诗人,但成不了诗人,“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母亲般的爱,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打动了读者的心。
师:嗯,说得不错,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承怡:作者认为自己不能表达出对北平的爱,就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自己,可是作者最后依旧强调自己说不出来,此处的矛盾心理充分体现作者对北平爱的迫切,他不是说不出,而是害怕说不尽,说不好。
因为有太多要说,以至话到嘴边又无法说出口。
师:说得好。
作者所谓的说不出,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因为北平给了他那么多,他怎么赞美也不为过,他所害怕的是说不尽说不好。
但从我们看来,他或许是没有说尽,但已经说得很好了。
呵呵。
钱柏依:“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
”这个可以看成是作者爱北平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人往往最初的印象都是最美好,最深刻的,最能影响人的一生。
而老舍先生的最初印象都来自北平,说明北平对先生的影响之大,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感情之深。
师:鲁迅曾经说过: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
可见童年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后现代主义学说都和人类的童年和早期有着很大的关系。
美国诗人惠特曼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沈鹿:4、5、6三段是评说北平的特征。
作者运用对比突出“我的北平”的几个特点。
即既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布局匀调。
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说得不错。
但还是有遗漏。
运用比较可以更鲜明直观的看出北平的不同寻常的可爱。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被用来比较的对象也是一种映衬。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黑人的那首诗: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一首平庸的诗歌,在前面加上映衬的意象就不同了。
夜是美的,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星星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太阳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所以,有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