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水印已去除】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水印已去除】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陈秉公“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

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并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

《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

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

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重庆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20.2)A卷

重庆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20.2)A卷

重庆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20.2)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1. (6分) (2015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修建军“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家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传,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

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

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现代文阅读答案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现代文阅读答案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案(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论述类文本费孝通《美美与共》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费孝通《美美与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 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海南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海南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海南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

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

《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比较文学概论第1-4次作业-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1-4次作业-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 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

“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天人之学”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建筑学中均可看到其思想影响。

我国古代与史学更加离不开天人之学的滋养。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更多热点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强调天是自然。

从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看,他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反对单一的“同”,从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其二,从先秦时期儒学的天人之学来看荀子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说会通精神,这里以我国中医药学经典《黄帝》为例略加说明。

《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可取之处都加以吸取,其中有儒家思想、墨家主张、道家观点,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

此外,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博采众家之长。

《黄帝内经》因此也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书中的“大同”理想不但发挥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与能”就和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里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

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

可见,“大同”理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

再看“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第二个特点,即战国末期儒者荀子关于天人之学的基本论点。

中正语文高考模拟卷一2021

中正语文高考模拟卷一2021

中正语文高考模拟卷一202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中国文化自古“贵和”。

孔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而不同”的理论思考首先在于强调和睦相处,“和”的起点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贵。

其次,其强调只有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间、民族间、国家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人们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和谐,才能沟通,以善意回应善意,互利才能归于双方。

再次,强调“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和”也是有原则的。

《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最后,在“不同”下求“和”道,即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

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固然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得不说“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

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在保持各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

同样,“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

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正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

“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秦汉帝国建立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 阅读答案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 阅读答案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阅读答案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汤一介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2019-2020-《和合文化》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2019-2020-《和合文化》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和合文化》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 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 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

《论“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和而不同”刘固盛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②“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其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主张用“和”的方式对待族群、邦国。

“协和万邦”,需要承认差异性,需要互相包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正是“和而不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巨大气魄。

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加以化解并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莫大的关系。

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

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③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

中西文化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西文化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西文化的阅读理解及答案有关中西文化的阅读理解及答案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怒。

“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了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遮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怒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遮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性。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怨。

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平,这一切都需要“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和而不同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和而不同》阅读材料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③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

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近年届高三语文5月二检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近年届高三语文5月二检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 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睡觉的他们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影响生理周期,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2.答题卷和作文内容请使用黑色中性笔或黑色钢笔,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规定答题区域不得分。
3。试卷只交答题纸,并务必按要求写清自己的考号和班级、座号和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題.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现视角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和而不同专题练

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和而不同专题练

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和而不同专题练和而不同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为什么一贯坚决、真诚地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为什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数清晰的道理可以辨明,已经并继续的历史可以证明。

但归结到一点的最好说明,就是“和而不同”。

著名学者王中江先生曾引用《庄子•则阳》中关于“同异关系”的讨论,指出事物的多样性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

同时提出,融合多样性的东西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就叫做“和”。

如果说将不同和差异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那么“共同”与“同”的内涵就是有区别的,即“共同”是多因素的“和”,而“同”只是单一性质的事物,于是就有了“和而不同”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其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绝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是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并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要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即应该“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

“和而不同”难在如何在“不同”中求“和”。

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

例如,儒释道三家思想就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和谐性,主张多样共生、协调平衡。

道家认为,道的属性是“和”。

天地日月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千差万别,无不蕴含着两重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当产生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时,不妨彼此体谅、开阔胸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而释家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

所谓“缘起”,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

释家主张的“是法平等”“自他不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平等观念,是实现与达成“和”的重要思想基础。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河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河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河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汤一介今日世界的纷争虽然不能说主要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

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

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以便形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以成为我们提供有正面价值的资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败。

把“和而不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一条原则,是不是能得到某些有益的、甚至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极有意义的结论呢?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种由“不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

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些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以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为例:儒家要求“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

它们本是两种很不同的思想,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出现了某种新的共识。

到西晋,郭象调和孔老,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

“有为”和“无为”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高讨中提到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则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它并不抹杀任何一方,但使双方均能接受,这就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罗素1922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已多次证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和而不同》现代文语文试题

《和而不同》现代文语文试题

《和而不同》现代文语文试题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进展的动力、途经和根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消失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全都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实行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不同而已。

这恰恰说明白“天下同归而殊途,全都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

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

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异和对立,但又是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成的。

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

我国古代的很多学者,都从历史阅历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一样的熟悉,确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进展的规律。

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全都、共同之处,因此相互沟通、对话、争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诘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学术理论才能得到进展。

东汉学者仲场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得意,异于我者何必可憎。

”因此,党同伐异三不行取的。

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锋利批判,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

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

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峻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判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管,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

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犹如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进展的生气也就被扼杀了。

“论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这一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论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这一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

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

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

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

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

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

《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

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

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

“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

“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

《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

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

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

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

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

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

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
“文化全球一体化”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

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

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

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B.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C.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
“和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D.
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C.战国中后期儒学“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答案1.B2.C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