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同步跟踪复习训练题3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地理试题配套月考(三)(B卷)新课标

2013届高三地理试题配套月考(三)(B卷)新课标

2013届高三新课标地理配套月考试题三 B适用地区:课标地区 考查范围:地球仪 地图 自然地理建议使用时间:2012年10月底第I 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2 •海南地理】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

甲地经度为15° E ,假定西五区区时为 6 日0时20分。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时间为() A. 5日5时20分 B. 6 日6时20分 C. 6日5时20分D. 5日6时20分 2.当日卜列城市白昼取长的是() A.悉尼 B.上海C.雅加达D.莫斯科【2012 •山东潍坊、荷泽一模】下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东南方向移动, 读图回答3〜4题。

3 •该天气系统形成的典型天气是( )A. 一场春雨一场暖B. —场秋雨一场寒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D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4.若该锋线两侧 a 、b 、e 三点的气压对比是 a=b>e ,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是( )A . e>cB . b>dC . c=dD. d>a【2012届天津五区县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虚线范围内为雨区。

5〜6题。

5 •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那么该洋流所位于的大洋是(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6.与图中②海岸相比,④海岸 ( )A. 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B. 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C. 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D. 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7. 【2012 •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 生了 ()图例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2012 •广西柳州二模】读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8〜9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3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3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3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选择题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

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图1)。

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图2)。

读图,完成1~2题。

1.从地球上观看,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是()A.金星与火星B.水星与金星C.木星与土星D.火星与木星2.下列关于行星冲日说法正确的是()A.水星冲日,明亮可见,便于观测B.金星冲日,太阳光被地球阻挡,不可见C.木星冲日,亮度较大,适宜观测D.天王星冲日,清晰可见,适于肉眼观测1.B 2.C第1题,从地球上看,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内侧的行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即水星和金星存在凌日现象,B正确。

第2题,木星距离地球较近,体积较大,冲日时,亮度大,适宜观测,C正确。

绒布河谷位于珠穆朗玛峰北侧,山高谷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

河谷南部和西侧多冰川。

下图示意绒布河谷某年5月29日—6月29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北京时间上午7—10时,绒布河谷的微弱太阳辐射直接来自()A.河谷谷底冰川反射B.河谷内西坡地面反射C.河谷内东坡地面反射D.珠穆朗玛峰地面辐射4.绒布河谷太阳辐射骤增、骤减的主要原因是()A.山体遮蔽作用显著B.天气变化剧烈C.大气中粉尘变化大D.臭氧层变化显著3.B 4.A第3题,北京时间5月29日—6月29日上午7—10时,太阳高度角较小,绒布河谷山高谷深,呈西北—东南走向,受东侧山地的遮挡,河谷谷底无法接收太阳辐射,A错误。

河谷内西坡在上午时位于阳坡,太阳辐射照射到西坡,且西坡多冰川分布,反射率较高,将太阳辐射反射至河谷内,B正确。

河谷内东坡在上午时位于阴坡,无法接收太阳辐射,C错误。

珠穆朗玛峰海拔远高于绒布河谷,珠穆朗玛峰的地面辐射无法到达绒布河谷,D错误。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3)中国区域地理新人教版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3)中国区域地理新人教版

中国区域地理(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0·广东高考)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2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西南区B.西北区C.南方区D.北方区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北方区和南方区B.北方区和西南区C.西北区和西南区D.西北区和南方区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南方区。

第2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种是水资源短缺,但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匹配较差的区域为北方区和西南区。

答案:1.C 2.B暗筒式日照仪主要通过感光纸的感光历时记录日照时数。

读“某高原日照变化趋势和分布”图(单位:%(10a)-1,图中空心表示增加或未变,实心表示减少),回答3~4题。

3.对图中日照变化区域差异,最恰当的描述是( )A.平均海拔最高的东部地区变化最大B.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变化最大C.相对高度差异显著的地区日照变化最大D.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变化最大4.近45年来,该地区无论是总云量,还是中低空水汽条件的变化都很小,则导致其日照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年受准静止锋冷气团控制,云量较高,日照显著减少B.全年受准静止锋暖气团爬升影响,降水增多,日照显著减少C.全球变暖,热带北移,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减弱D.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工业化进程较快,大量气溶胶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解析:第3题,空间定位为西高东低的云贵高原,日照变化显然东高西低。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更大,而相对高度差异显著者应为河谷地区(图中无法确认)、水力资源最丰富应为西部地区。

第4题,就试题题干排除A、B,而按C选项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应增强。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随堂训练(人教版)区域地理3-1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随堂训练(人教版)区域地理3-1

(对应学生用书P220)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与乙的界线大致是()A.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喜马拉雅山—祁连山D.昆仑山—阿尔金山—贺兰山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气候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地貌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解析:图中甲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乙为青藏高寒区,丙为东部季风区。

结合图示各界线经过的地形区即可解答。

答案:1.B 2.B(2012大连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09年和2010年三大产业比重图,图中①代表2009年,②代表2010年。

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A.西部经济地带B.中部经济地带C.东部经济地带D.城市郊区农业经济地带4.2010年与2009年相比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比重增加B.第二产业比重增加C.第三产业比重减少D.该城市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能向中西部转移解析:从图中可以清楚该城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应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2010年与2009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结合东西部地区特征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可知,该地劳动力、土地价格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工业可能向中西部转移。

答案:3.C 4.D5.为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大地震造成日本部分地区地理位置及海拔的巨大变化,个别地区的位移达5.2米。

在测量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应为()A.RS B.GPS C.GIS D.GPRS解析:利用GPS可以确定经纬度位置、海拔、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因此确定地理位置和海拔的变化需要用到GPS。

答案:B6.(时事地理)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2011年10月19日,第二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在成都举行。

主论坛以“金融政策支持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主题,三个分论坛分别从金融创新与西部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金融创新、联手国际资本加快西部大开发等三方面,深入研讨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金融配套政策措施。

2013届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

2013届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A.吉、皖、湘、琼B.晋、内蒙古、陕、桂C.豫、黑、赣、鄂D.冀、鲁、辽、粤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及其简称。

中部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区有: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

答案:C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据此回答2~4题。

2.“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 (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3.应该说这位教授的中国之行还欠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 ( )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4.我国这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2题,依题干文字信息可知,“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

第3题,我国除了陆地以外还有广阔的海洋,海洋的颜色为蓝色,因此应该被命名为“蓝色中国”。

第4题,地形和气候是划分自然区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文和植被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答案:2.C 3.D 4.A5.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 A.南重北轻,东轻西重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解析: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三维设计】2013届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课时跟踪训练湘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13届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课时跟踪训练湘教版必修3

[ 课时追踪训练 ](满分 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 ( 每题 5 分,共 60 分)1.最能全面权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是()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公民收入C.三次家产产值比重D.人文发展指数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和三次家产产值比重均为权衡地区发展水平时用的一方面指标。

而人文发展指数(HDI) 是经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应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答案: D2.以下对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工业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别比较大C.拥有一批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D.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家产分析: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据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别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农业)。

答案: D我国某地域2008 年人均 GDP打破 1 万美元,均匀预期寿命81 岁。

以下图表示“该地域产业构造变化表示图”,读图达成3~4 题。

3.该地域在 20 世纪 90 年月所处的发展阶段是()C.工业化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4.以下有关该地域21 世纪以来发展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第一家产产值出现负增添B.第二家产比重降落最快C.第三家产占主导D.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公司为主分析:第 3 题,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地域在20 世纪 90 年月,第二家产在公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第三家产表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向,属于工业化阶段。

第 4 题,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地域 21 世纪以来,第三家产产值占到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答案: 3.C 4.C发达国家一定抢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供给资本和技术支持,这是不行推辞的道义责任,也是一定执行的法律义务。

发展中国家应依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天气变化。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38)世界地理概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38)世界地理概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版)同步跟踪训练(38)世界地理概况(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0 •海南高考)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2.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B.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C.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D.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3. 火山喷发后,一些空域限制飞行是因为这些空域()A. 雷暴频发B.严重缺氧C.有大量可燃气体 D.火山灰浓度大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正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区。

第2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生长边界处。

第 3题,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火山灰严重影响空中交通,所以冰岛火山喷发后,一些空域限制飞行。

答案:1.B2.B 3D(2011 •台州模拟)下图为世界四条河流某一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4〜6题。

了巨大损失。

读图,完成1〜3题。

1 •冰岛位于()A. 极地高气压带B. 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B0* 6Q D 10<2tf >0D 20B 8O a 40*4 •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A. 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B. 都没有结冰期C. 汛期都十分明显D. 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快5. 各河口三角洲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分析及成灾强度判断正确的是()A甲河含沙量大,河道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口附近人口多。

成灾强度最大B. 乙河支流多,上游来水量大;多台风,降水强度大。

成灾强度最大C. 丙河支流多且南北对称,径流量最大;三角洲地势低平。

成灾强度最大D. 丁河流域内降水集中;三角洲地势低平;人口多;河口有海潮顶托。

成灾强度最大6. 乙河航运量远大于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人口B.径流量C.地形D.经济解析:根据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推出甲为尼罗河,乙为密西西比河,丙为亚马孙河,丁为恒河。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36)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36)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版)同步跟踪训练(36)产业转移一以东亚为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1 •锦州模拟)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业基地。

据此回答1〜2题。

1.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 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从重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看,其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①水运②高速公路③航空④铁路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重化工业一般不考虑劳动力因素,排除③,长江三角洲北部矿产资源不丰富,排除④,选A。

第2题,重化工企业所需原料较多,不适宜用航空和高速公路,排除②③,①④适合,选B。

答案:1.A 2.B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A. 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 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A. 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3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和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和原料。

第4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3.A 4.D读工业生产成本比重示意图,回答5〜7题。

5. 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是()A.西北内陆地区B.长江三角洲C.山东半岛D.辽东半岛6. 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的是()A. 在广州建棉纺厂B. 在上海建钢铁厂C. 在南京建石化工厂D. 在舟山建水产品加工厂7. 20世纪下半叶,丙类工业在东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A. 日本T中国沿海T韩国T中国内地B. 中国内地T中国沿海T韩国T日本C. 日本T韩国T中国沿海T中国内地D. 韩国T日本T中国沿海T中国内地解析:第5题,甲类工业科技投入比重大,属于技术导向型,应该布局在科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二)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二)

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二)
李慎中;相炜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7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李慎中;相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76003;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八) [J], 赵兴利
2.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七) [J], 黄道才名师工作室
3.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一) [J], 吕昳
4.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二) [J], 李慎中;相炜
5.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同步训练题(一) [J], 吕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5)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图中气压最高和气温最低的点分别是
A.b d B.a b C.b c D.a d
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且b地多锋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点常年盛行西北风 B.冬季盛行西南风
C.若O点在大陆西岸,则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若该地位于大陆东岸,则该地最有可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和非洲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M、N两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
A.西北风;东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西南风;东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
6.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景色的描写。

下列古诗中所描述
的情景与上图中等压线所示时间一致的是
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7~8题。

7.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8.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1·北京西城模拟)甲位于大陆西岸。

读图,完成9~10题。

9.如果图中a、b为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 B.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C.图示月份为1月 D.图示月份为7月
10.判断甲地气候类型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下图是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形势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P气流为西北风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F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12.在图示时段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二.综合题(共40分)
13.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4分)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4分)
(3)说出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分)
(4)简述图2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分)
14.(2011·淄博一模)读某区域一月、七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在图中分别标出c地一月和七月的盛行风向。

(6分)
(2)c地一月和七月的降水量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6分)
(3)说明e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4分)
(4)f、g两地同处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但是其所处的自然带却不同。

请说明f、g 两地的自然带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8分)
解析与答案(5)
1.D解析:从甲图中可以看出20°N~30°N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30°N~40°N 应受西南风控制。

2.B解析:甲图中30°N~40°N受西风带控制应为1月(冬季),乙图30°N~40°N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应为7月(夏季)。

3.D解析:若为热力环流,a地为下沉气流,则a地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为高压,a、b上升同样的高度,降低的气温理论上是相同的,所以高空c地气温也就高于d地气温。

4.C解析:b地多锋面,所以最有可能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因为赤道地区多对流雨,结合图中方向,可知a纬度低,因此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若O点在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控制,所以形成温带海洋气候,若在大陆东岸,应该为温带季风气候。

5 .A解析:M地位于非洲南端的海洋上,受西风带的影响明显,以西北风为主;N地在北半球的信风带,东北风为盛行风向。

6.B解析:此时从气压的分布来看,非洲北部气压较低,应该为北半球的夏季,选择B项。

7.C解析: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

8.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9.C解析:从图中纬度数值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可以推断出图中a、b等温线的数值大小应该是a>b;由于此时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表明该地区同一纬度地带陆地温度高于海洋,说明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即图示月份为1月。

10.D解析:图中甲地区为南半球某大陆的西岸且位于南纬30°~40°之间,结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可判断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11.D解析:图中P表示北半球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为西南风;E处的降水是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H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E到F因纬度的差异,热量条件不同,出现了自然带的更替。

12.C解析:图中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东北地区昼短夜长,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为湿季,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较小值,此时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是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13.解析:(1)从图中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受其控制的地区高温多雨。

(2)B 地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

(3)从图中气压带位置可知甲图气压带位置偏北,乙图气压带位置偏南,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4)C为地中海,其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答案:(1)A是赤道低气压带。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2)画图略。

(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

(4)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14.解析:(1)一月和七月的风向根据等压线和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来判断,在图中正确绘出。

(2)一月和七月由于风向的不同,其空气水分含量不一样,降水量不同。

(3)e地的气候类型与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关,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因素,再加上该地为高原,因此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4)g和f同处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g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f受寒流
影响,降温减湿,g受信风带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再加上地形抬升的影
响,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f终年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1)(2)七月降水量大于一月降水量。

一月盛行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或
一月盛行来自内陆的干燥信风);七月盛行风来自海洋,湿润多雨。

(3)e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
制下形成的。

(4)f地处荒漠带,g地处热带雨林带。

f地终年受副
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并受到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g
地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或湿润信风),加之地形
抬升的作用和暖流的影响,降水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