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老

合集下载

闲话名人辜鸿铭

闲话名人辜鸿铭

(三)蓄辫斗士
我这根小辫子,要想除去容易得很,
但诸君心里那根辫子,要想除去就没 有那么容易了。
我的忠诚不仅是对我世受皇恩之王朝
的忠诚,也是对中国政教的忠诚,对 中国文明之根本的忠诚。”
(四)婚在东洋醉迷金莲
他理想中的妻子: 小足、柳腰、细眉、温柔、贤淑。


此恨人人有, 百年能有几? 痛哉长江水, 同渡不同归。
(五)驰名西方
享誉海外


“辜鸿铭在欧洲是很著名的。” --------法国文豪罗曼· 罗兰 “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称得上是近代中国第一 人. ” ---------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 有人这样说:“庚子赔款以后,若没有一个辜鸿 铭支撑国家门面,西方人会把中国人看成连鼻 子都不会有的。”
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 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

过渡语:每个人都是多侧面的,顺应自己 的个性选择某种活法,在纷繁的世界上随 心所欲地保持一个独立的姿态,仰俯自如, 褒贬由人,这大约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固执 的向往。民国时期的名教授辜鸿铭,就是 这样按自己心性而活的,并以坚持梳辫子 和欣赏三寸金莲、主张妻妾成群和帝王制 度、能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再把《圣经》 翻译成汉语之类的奇行而至今闻名全国。

精通西学 ————矛盾 极端保守

(一)
罕见的语言天才 ——背书怪才辜鸿铭
(二)——天才出自勤奋
善辩——“岂好辩哉,予不得已矣!”
他尝教记忆之法,谓: 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 次步为保留(retention), 终为回忆(recollection)。 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时,

闲话辜鸿铭
--------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

辜鸿铭

辜鸿铭

人中铮铮之怪杰------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自诉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是中国近代史为数较少的一位学博中西的人物,号称"清末怪杰",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一说起辜鸿铭,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狂”,他曾倒看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慈禧太后庆生,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喜欢痛骂洋人, 也以愤世嫉俗的姿态骂遍天下强梁,出语犀利,丝毫不留情面。

精通西学的他,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坚定的信仰。

他坚持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希望可以拯救处在乱世之中的民族;故他不仅自己坚定,更不遗余力地把中国传统推向世界,以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已任。

这与主张新文化的胡适等人形成对立的一派,在当时的潮流里,辜鸿铭的观点和行为都显得十分特立独行,有人笑他的迂腐,笑他固执,妄想将落后于潮流的文化再次推在世人的眼前。

有人疑问,为什么自小生活在国外,精通西学的他回国之后,与众多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大相径庭,所坚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在我看来,有以下原因:辜鸿铭是回国后潜心精研国学,并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而中国的多数知识分子在满清腐败的统治之下,带有功利性的学习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清王朝倒塌之后,深谙其害的大多人纷纷起来,盲目的摒弃中国文化;再者辜鸿铭虽然自小生活在国外,但他的父母及义父对他的教育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

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

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清朝末年,有一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大名士,他是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论语》、《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的人,他写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被西方哲学界奉为必读的经典著作。

他和俄国一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书信之友,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在20世纪时,西方人只认可两个东方人,一个是印度的诗圣泰戈尔,一个就是这位中国的“怪杰”辜鸿铭。

咸丰七年,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中。

他的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布朗的胶园中担任总管,为人精明能干,很得布朗的信任,布朗夫妇是丁克一族,膝下无儿无女,便把辜鸿铭收为义子,对辜痛爱有加,视如已出。

清同治六年,布朗决定把辜鸿铭带在身边一同返回英国。

辜鸿铭跟随布朗来到英伦三岛的爱丁堡后,辜鸿铭刻苦努力的学习。

先后在名校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拿到文凭。

学成归来后,辜鸿铭做了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每日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正当他百无聊奈之际,碰上了一位中国人杨汝澍,杨汝澍对辜鸿铭的学问大感佩服,便邀请他到自己的上司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工作,辜鸿铭正愁一身好学问苦无识主,便径直跟着杨汝澍去两广总督府拜见张之洞。

当时的张之洞正正学古代的孟尝君,广开幕府,邀请天下才俊,听闻辜鸿铭是个西洋博士,连忙做出一幅礼贤下士的派头,安排他去管理商务事宜,张之洞是个有名的神童,但从小就有一个坏毛病,过日子颠倒黑白,经常起卧不定,说睡就睡。

而他吃饭总是喜欢和召唤幕僚们和自己一起吃,于是陪张大人吃饭,就成了两广总督府中最苦的差事之一,其吃饭的流程是这样的:饭菜全部上好之后,张大人先动第一筷子后,众幕僚便逐渐各自开动,然后忽然之间张大人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众幕僚忙放下碗筷,肃然静坐等待,如果当天运气好,张大人睡一两个时辰就醒来了,如果运气不好,则会一直等到晚上才能继续吃中饭。

历史趣谈:主张娶小老婆的辜鸿铭 曾经迎娶日本女人为妾

历史趣谈:主张娶小老婆的辜鸿铭 曾经迎娶日本女人为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主张娶小老婆的辜鸿铭曾经迎娶日本女人为妾导语: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10国文字,尤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10国文字,尤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和林语堂誉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回国后,他在北洋系统任职,充当张之洞幕僚20多年,后任清外务部左丞。

民国时期,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欧洲文学史。

曾娶日本女人为妾。

辜鸿铭主张男人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的经典说辞是:“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嘛。

”美国一位妇女运动支持者曾特地来到中国,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

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4个。

”“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4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了。

”“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辜鸿铭宣扬“茶壶理论”理直气壮,在家里却是一个怕老婆的“小男人”,而且亲口宣称,男人“连老婆都不怕,还有王法吗!”辜鸿铭对人们公认的“国渣”如小脚、太监、姨太太、辫子、贞节牌坊、八股文等都不同程度地加以赞扬或辩护,真可谓顽固透顶,这与他的西学水平是极不相称的。

辜鸿铭曾对访问他的英国小说家毛姆说:“你看我留着一条辫子,”他一边用手捋着辫子,一边说道:“它是一个象征。

我是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

”辜鸿铭以文化的顽固保守走完了他的一生。

对自己孤寂的一生,他并无过多伤感,而是自得与调侃:“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风流,乃为真豪杰;不爱财,不爱酒,不爱夫人,是个老头陀。

”生活常识分享。

辜鸿铭与中国文化

辜鸿铭与中国文化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态度20世纪初期,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虽“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却是19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典型代表,这位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生于马来西亚,父亲中国人,母亲西洋人。

幼时随父母迁至福建泉州,而十岁时便跟随养父母布朗夫妇迁至英国,在此地,他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之后又曾求学德国。

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个十岁便离开中国的混血儿,收到西方文明强烈熏陶的西学大家,在19世纪这个战争不断,中国传统文明收到强烈冲击,国内人士纷纷选择彻底抛弃传统文化而向强大的西洋学习,一心以西方文明为尊的时代,毅然站出,以将中华文明推广至世界各地为己任,坚决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以辛辣的辩才,卓越的语言天赋,在世界文明上为中国文化一争高下。

尽管生于一个极度西化的家庭,辜鸿铭收到的教育却时时刻刻的告诉他他是中国人。

他的义父布朗先生曾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在辜鸿铭前去英国之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在这样的教育下,辜鸿铭先生始终抱着的是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从而帮助中华民族进一步成长的心态来学习西学,而他对西学的熟练掌握让他接触到了一种与国内不同的思想,莱布尼茨说道:“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东方的中国,现在给了我们一大觉醒。

”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西方学界对于中国的儒学的推崇态度更是深刻影响了辜鸿铭对于自己祖国文明的态度,他在这些智者的文字中找到的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在辜鸿铭眼中,中国文明是完美无缺的,这他在著作《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中得到彻底的体现。

民国怪人:辫子教授辜鸿铭

民国怪人:辫子教授辜鸿铭

民国怪人:辫子教授辜鸿铭1917年的北京大学,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新思潮层出不穷。

4月的一天,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教授走上了思想先进的北大讲台,学生们哄堂大笑。

只见这位教授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这位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又长又细辫子的人,就是精通西学又极端保守,且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1857年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其父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

因从小聪明伶俐,被布朗收为养子。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随义父布朗返回苏格兰,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回到祖国大陆,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20年。

清朝末年,辜鸿铭步入仕途,到外务部任职。

辜鸿铭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1917年,辜鸿铭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等课程。

从此,沙滩红楼的那个校园里便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拖着长辫的老夫子若有所思地行走。

这个时期的辜鸿铭不仅在国内名声鼎沸,在西方文化界名气更大,以至于西方曾有人说,到了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却不能不见辜鸿铭。

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在近代可以说无人与其比肩。

林语堂对其英语造诣赞誉极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他凭借着非凡的语言奇才,向西方社会译介中国传统文化。

其著作大多以英文写成,且完稿后,又多以拉丁文命名。

他第一个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

他虽通晓多国语言,但最看重的还是汉语。

辜鸿铭的趣事和轶事共十则

辜鸿铭的趣事和轶事共十则

辜鸿铭的趣事和轶事共十则!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趣事(一)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

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

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

在上场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

女士认为这个China man 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

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

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辜鸿铭的趣事(二)辜鸿铭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9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辜鸿铭的趣事(三)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美国的妇运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

”“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

”“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辜鸿铭的趣事(四)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

逝去的背影之

逝去的背影之

逝去的背影之--辜鸿铭的辫子及其夫人的小脚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推崇备至。

辜鸿铭对那条“象征性的发辫”确实坚持己见,他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还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人家剪掉辫子后戴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

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

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

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在西风东渐的时代,民主与科学,人权与自由是那得时代的特有时代大纛,一些人认为中国男子纳妾是不人道的,他却背离时代的主流,理直气壮地主张男子纳妾。

他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倦之时,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也。

”一次,一位外国公使说,男女应该平等,男子不应有几位夫人。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说的正是“狂生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母亲是英国人。

13岁随义父赴欧,后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国留学,皆获有学位。

第一个妻子为日本人,归国后在张之洞处做幕僚20余年。

因此,他自己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辜鸿铭生得高鼻大额蓝眼睛,一副欧人相貌,且饱喝西洋墨水,却生就了一颗尊孔读经的“中国心”,又加上其言行怪诞,故被人称为“狂生怪杰”。

生在南洋: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

他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是葡萄牙人和马来人的混血儿。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辜鸿铭在这里认了一位义父,是一个英国的橡胶园主,叫布朗。

1867年,辜鸿铭十岁的时候就跟着这位义父去了苏格兰。

据说辜鸿铭的父亲在临行前跟他说,希望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而义父布朗跟他说,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各国的学者都在努力地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为自己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学在西洋:辜鸿铭十岁就去了苏格兰定居,14岁去德国学习科学。

后来又回到了英国,就这样在欧洲晃来晃去,晃了十多年,通晓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

1873年,17岁的辜鸿铭,考入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

187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辜鸿铭又进入了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土木工程的学士文凭,可以说得上是文理兼通。

他后来还上了法国的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所以,辜鸿铭是一个横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人才。

这就是所谓学在西洋。

婚在东洋:1880年,辜鸿铭回到了马来西亚的故乡槟城。

1881年,辜鸿铭遇到了一位中国的外交家,也是语言学家,叫做马建忠。

他是著名的马氏文通的作者。

马建忠比辜鸿铭大了12岁,两个人见面讨论问题讨论了整整三天。

辜鸿铭的幽默

辜鸿铭的幽默

龙源期刊网 辜鸿铭的幽默作者:高中梅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8年第09期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

辜鸿铭的仕途生涯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翻译事业。

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

辜鸿铭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寫成,其目的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他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必然幽默。

当时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见辜鸿铭。

”辜鸿铭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

据说有一次,他应外国友人的宴请,但来宾中只有他是华人,于是大家便推他坐首席。

坐定后大家谈论中西文化,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鸿铭回答:“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

假如行今日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俟胜败决定,然后坐定,才能动刀叉了。

”他这妙论一出,引得坐客捧腹不已。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上课时,并不呆板,并且还很幽默。

他讲英国诗的时候,会对学生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

”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

”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

”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

”就连北大请来的外国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

由此看来,幽默是一个人知识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幽默的人常常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也因此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一代怪杰辜鸿铭就是这样的人。

他幽默风趣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他豁达的心胸,看到了怪杰从容面对各种人生境遇的处世哲学。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简介导语:辜鸿铭简介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着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着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着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着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着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清末怪杰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清末怪杰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清末怪杰辜鸿铭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在西方人中有如此大的影响?辜鸿铭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

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生在南洋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

学在西洋辜鸿铭十岁那年,布朗夫妇将他带到英国。

14岁被送往德国学习。

后回到英国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婚在东洋辜鸿铭的妻子淑姑是大家闺秀,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知书达理,自幼缠足,穿三寸金莲鞋。

辜鸿铭回国后居住在福建厦门,不久便被淑姑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所折服,很快娶淑姑为妻。

他以“爱莲”名动天下,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

娶淑姑不到一年纳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

贞子是日本人,父母在中国汉口经营一间干货铺,但因战争的影响,他们离开了汉口,在中国四处谋生。

而不知就里的贞子后来只身一人来到了陌生的中国,开始了寻找自己父母的艰苦历程,在汉口没有寻到双亲的她不料被骗,被拐卖到一家青楼暂做了端茶的侍女,她坚持不做妓女,因而经常遭到鸨母的打骂,日子非常艰辛。

北大怪才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北大怪才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北大怪才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辜鸿铭,原籍福建厦门,出生于马来西亚。

10岁时,辜鸿铭随义父布朗赴欧洲,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

后来又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工科,取得毕业文凭。

接着,他遍游法、意、奥等国,不但英语造诣极深,还精通马来、英、法、拉丁等九种外语,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典,竭力向西方人宣传东方文化。

回国后,他曾任张之洞、周馥幕僚二十余年,后来又担任过清朝外务部左丞,还娶了个日本妻子。

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武昌拜会张之洞。

辜鸿铭以幕僚的身份,送给伊藤博文一本英文版《论语》。

伊藤博文调侃他道:“先生精通西洋学说,难道不知道孔子的学说虽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是已经不适合二十世纪的今天了吗?”辜鸿铭回答说:“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就如同数学里边的加减乘除一样,两千多年前,三三得九,如今到了二十世纪,三三依然得九,而不会出现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顿时语塞,竟无言以对。

民国建立后,他应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教授,专门讲授欧洲文学史。

辜鸿铬堪称一代怪才。

他一生的经历,概况起来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颇具传奇色彩。

他早年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精通欧洲文学,归国后却转而爱好中国传统文化。

他由欧洲留学返回中国时,虽已过而立之年,对汉学又缺乏基础,却仅仅凭着对语言文学的特殊爱好及禀赋,终于经过努力自修,居然成为汉学方面的专家。

由于辜鸿铭学贯中西,特别推崇孔子学说,认为这是“贤人的宗教",因而致力于介绍给西方社会,这使得他在东方著书立说,却在西方备受青睐。

他曾译《论语》、《中庸》、《春秋》等经籍为英文。

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用英文写了《尊王篇》、《春秋大义》等。

特别是他写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战争的出路》一书,认为中国文化较西方文化高,孔子之道可以把欧洲从战争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这使得他的著述日益受到西方的重视,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声誉与影响。

国学大师辜鸿铭的故事

国学大师辜鸿铭的故事

国学大师辜鸿铭的故事辜鸿铭,字汤生,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号称“清末怪杰”。

近代国学大师。

下面是为你搜集国学大师辜鸿铭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辜鸿铭一生漂泊四洋指的是辜鸿铭在很多国家都待过。

四洋指的是南洋、西洋、东洋、北洋。

辜鸿铭说过“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轨迹。

辜鸿铭是出生在南洋的。

辜鸿铭的父亲原籍中国福建,后来去了南洋,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在当地经营种植园。

后来,辜鸿铭的父亲娶了一位葡萄牙女子,生下了辜鸿铭。

辜鸿铭在南洋长大,他被一位来自英国的夫妇收为养子。

辜鸿铭年纪渐渐长大,他的养父母因为要回英国,想要把辜鸿铭带到英国,他的父母同意了。

辜鸿铭到了英国后,开始在欧洲各国学习。

辜鸿铭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学习,拿到了很多博士证书,非常精通西方文化。

因此,辜鸿铭说自己学在西洋。

辜鸿铭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结识了一位日本女子,他与这位日本女子情投意合,于是结婚了。

而当时的中国人一般称呼日本为“东洋”,因此辜鸿铭说自己“婚在东洋”。

在日本待了一段时间,辜鸿铭就回国了。

辜鸿铭回到中国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请,担任他的幕僚。

在担任他的幕僚期间,辜鸿铭帮助张之洞组建新军、兴办实业。

按照辜鸿铭的说法,中国是北洋,因此,辜鸿铭称自己“仕在北洋”。

辜鸿铭一生漂泊四洋,学贯中西,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辜鸿铭伊藤博文的故事辜鸿铭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官场学究,最早是张之洞的幕僚。

后来辜鸿铭进入了朝廷,入职军机处,成为朝廷高官。

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相,在其任内,发动了对清朝的甲午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

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有过一次辩论。

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伊藤博文从首相的位子上卸任了。

伊藤博文从首相位子上退下来后,来中国游历。

他很欣赏张之洞,就去湖北拜访张之洞。

张之洞接待了伊藤博文,辜鸿铭作为张之洞的幕僚,也与伊藤博文见了面。

当时辜鸿铭刚刚出版了《论语》,就将一本英文版的《论语》赠送给了伊藤博文,然而伊藤博文并不买账,他讽刺辜鸿铭,说孔孟之学在两千年前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过时了。

“背书怪才”辜鸿铭:一生获了十三个博士学位的牛人

“背书怪才”辜鸿铭:一生获了十三个博士学位的牛人

“背书怪才”辜鸿铭:一生获了十三个博士学位的牛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晚清民初人辜鸿铭,精通中学西学,能操多国语言,一生获了十三个博士学位。

那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若以读书的视角看去,其精彩看点,是他的背书怪才。

一八六七年,十岁的辜鸿铭,跟随他的义父布朗,从南洋马来半岛前往英国爱丁堡,以背诵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西学。

义父开讲,他跟着背。

总共六千五百多行的无韵诗,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

接着,他又背熟了《复乐园》等伟大诗篇。

多年后,他的老友梁敦彦听说他六十多岁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失乐园》。

就直言道,如现在你年轻二十多岁,我信。

可你已这把年纪了,说说还行,不背也罢。

老辜当即从架上取下一本《失乐园》,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字不差流水般地背将起来。

在爱丁堡,辜鸿铭他们爷俩边讲边背地背熟了莎士比亚戏剧,又开始背诵歌德的《浮士德》。

那时,辜鸿铭不懂德语。

布朗就说一句,辜鸿铭照着背一句。

老少二人在手舞足蹈中,咿哩哇啦地终于把这部《浮士德》背得溜熟。

布朗再逐字逐句讲解,时而德语,时而英语,父子们谈笑风生意趣盎然,《浮士德》也就装进了辜鸿铭的肚皮。

一年后,辜鸿铭就读于爱丁堡大学。

以后,又求学德国莱比锡、法国巴黎,接受西洋正式教学,终成精通西学之人。

单单语言一门,就通晓九种语言。

有则故事说:一次,在公共汽车上,辜鸿铭竟然倒拿着报纸看,而且看得有滋有味。

周围的英国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还嘲笑这个乡巴佬,根本不懂英文,等他们笑够了,辜鸿铭才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淡淡地说,“英文太简单了,不倒读简直没意思。

”这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背”的艰辛。

辜鸿铭回忆说,自己学希腊文,不知哭了多少次,但还是坚持背下去……背到后来,不但希腊文、拉丁文,就是其他各国语言、文字,一学就会。

读此,不知那些对学习外语视为畏途的莘莘学子,有何感想?然而,精通西学的辜鸿铭,那时,对于中华文化之学的“中学”却是个弱项。

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平简介国学大师辜鸿铭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号称“清末怪杰”。

下面是为你搜集国学大师辜鸿铭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

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

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无论从出生经历,还是能力方面来说,都十分丰富。

首先是出生经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了辜先生的出生、学习、家室、仕途几个方面的经历。

由于家人迁居,所以辜先生于1857年7月18日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是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

他在十岁的时候去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十四岁时又被派往德国学习,后又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文、希腊文、法文等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同时也获得了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和赏识。

他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吉田贞子。

然后就是他的能力、成就方面。

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及其强悍,在他的一生中懂得了九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并且都对其有所研究。

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中国古时候的“四书”中的三本进行了翻译,而且他对外国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辜鸿铭的评价对辜鸿铭的评价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些人对他十分崇拜,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有诸多不足,对他有一些批判。

所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辜鸿铭先生也是如此。

首先是他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他懂得九种语言之多,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口才了得。

这是他不可忽视的过人之处;第二,他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民族主义、维护东方文化的意识。

他去外国学习多种语言,为的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出世界,所以他对中国古代的四书进行了翻译,并将其推向其他国家。

当时人们都忙着学习外国文化,但是他却对中国的古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当别人都觉得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学习外来文化时,他仍觉得不能忘本;第三,他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对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很清醒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中的异类辜鸿铭

新文化运动中的异类辜鸿铭

新文化运动中的“异类”——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

导语: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的文化人于茫然之中抓住文明之根予以反戈一击的决心。

他是最了解西方的晚清遗老,也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保皇派,同时又是主张儒家文化只有在日本被继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卫道士。

悠然的外表下那矛盾的人生主张,怎么也不能掩盖他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内心紧张。

但是,辜鸿铭还是不至于搞到像我们这样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吧。

辜鸿铭了解西方,乃是源于其祖辈在南洋生活的经历。

他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随义父英国人布朗赴欧。

他老年时曾总结四句话:“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谓之东西南北老人。


之所以敢说辜鸿铭是晚清最了解西方的人,是因为在晚清只有他一个华人能够熟练运用九种欧洲语言与洋人交流。

诚如他自己所说:“只有能讲一个民族的语言并用它来思考,一个学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有“三个半”英语人才,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

还有半个他没说。

辜鸿铭说的不是大话,孙中山之论也基本属实。

这位拥有欧洲13个学位的怪杰,学贯中西,文理兼通,令20世纪所有的所谓大师们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