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反思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及反思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及反思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及反思一、背景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人力、畜力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高效生产。

3.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导致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能够弥补劳动力缺口。

4.农业生产效益和品质的提升: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和品质,从而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二、反思1.政府引导不到位: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但在一些农村地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2.农民意识转变缓慢: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一直是人力、畜力为主,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需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好处,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3.机械化设备维修难题: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设备,但是由于技术力量的不足和售后服务不完善,农机设备的维修成为一个难题。

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维修能力。

4.资源浪费问题:一些地方推行农机购置的补贴政策,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浪费。

需要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

5.农业机械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农机使用,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三、结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和技术培训,完善农机设备的维修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监管,同时要注重农业机械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深入的思考。

一、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实现农作物的精细种植、及时施肥、精准灌溉等,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机械化作业可以带动农机制造、农机维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 农机购置成本高农机具备高技术含量,而我国当前农民的经济条件有限,很难承担高昂的农机购置成本。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无法及时更新农机设备,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农机使用率偏低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农业机械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农机的利用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农机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机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1. 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确保农民能够负担得起大型农业机械设备,鼓励农民更新设备,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2. 加强农机维护管理加强农机维护和管理工作,培训更多的农机维修技术人员,提升农机的使用率和效率,确保农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增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逐渐走向高效、智能化的方向。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挑战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将更加智能化。

通过传感器、无人机、机器视觉等技术的应用,农机能够自动感知、诊断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生产。

2. 自动化:农业机械将更加自动化,实现无人操作或少人操作。

例如,智能化的收割机能够自动识别农作物的成熟度和密度,自动完成收割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3. 精准化:农业机械的作业将更加精准化。

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农机能够在作业过程中实现精确定位和精确操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益。

4. 多功能化:农业机械将朝着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一台农机可以同时完成耕、播、施肥等作业,减少农机数量和农机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环保化:农业机械的环保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采用电动或混合动力的农机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等技术的应用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如农机与传感器的互联互通、农机自主决策与控制等,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2. 资金压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农民的经济实力较弱,资金成为制约农机购置和更新的主要因素。

3. 人才短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具备农业、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4. 农民接受度:农民对于新型农业机械的接受程度不一,部分农民存在对技术的不信任和使用成本的顾虑,需要开展宣传教育和技术示范,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使用率。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较低,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存在差距。

为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进行如下思考: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化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和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农业机械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机械产品。

完善农机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企业的贷款支持,降低农机贷款利率,缩短贷款审批流程,为农机企业提供更多贷款便利。

建立农机补贴机制,对购买农机具有明确技术性能和环保标准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机购买的积极性。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化还需要健全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可以推动建立农机合作社,提供农田整治、播种、施肥、喷药等农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建立农机维修和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使用和维修农机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维护农机的能力。

第四,加强农机科学管理。

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农机管理水平。

可以推广农机共有制和联合作业模式,实现农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建立农机进出库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机设备的监管和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提高农机使用效益。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

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可以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农机服务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和维护能力。

加强对农机化发展的宣传,倡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机化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广泛参与。

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推进。

通过加强研发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建设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培训宣传等措施,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一、引言农业机械化是将机械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提高要求,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文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为主题,从农业机械化的背景、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农业机械化的背景农业机械化的兴起源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式。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和生产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农业机械化越来越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现状1、机械化程度不足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机械化程度相对落后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机械化率分别为73%和67%。

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一般都在90%以上,且在农机具配备率、普及率、服务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

2、农机具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受到农机具质量不稳定的困扰。

农机厂家制造的农机具存在从外观上看与销售员宣传相差甚远、品牌不清晰、产品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而苕溪牌等农机具厂家则存在乱证号、发票不齐全、售后服务火葬场等问题。

3、农民购买意愿不强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意愿不够强烈,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般来说,农民购买农机具主要考虑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

然而,我国很多农民由于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可,缺乏信心购买和使用农机具,并对农机具的质量、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存在一定的不信任。

因此,要想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加强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机具的认识和掌握。

四、农业机械化的前景1、加强农机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加强农机化建设,提高农机化水平。

中国农业机械化建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改革

中国农业机械化建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改革

中国农业机械化建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改革中国农业机械化建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改革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此项改革通过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科学化方向转变,从而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背景中国农业在建国初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落后、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挑战。

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改革成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改革过程1. 引进农业机械技术中国在农业机械化改革初期主要通过引进国外的农业机械技术和设备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这些技术的引进填补了中国农业技术的空白,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 推广农业机械化有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支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进入了推广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的农民购买、使用和维修农业机械设备。

通过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认识和能力。

3. 农业科学化农村地区的科技支持也是农业机械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三、改革成果农业机械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力、畜力投入减少,同时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最后,农业机械化改革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结语中国农业机械化建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改革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农业机械化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普及程度不高,农机设备的推广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

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1. 引言1.1 农业机械发展的背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的人工劳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农业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机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步较晚。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依然存在着重劳动、低效益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发展逐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农业机械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改变。

1.2 农业机械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农业机械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非常广泛。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田耕作、植保施肥、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

在农田耕作方面,传统的人力耕作逐渐被农业机械取代。

拖拉机、播种机、管理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和精度。

农业机械的应用也让原本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环节变得更加简便、高效。

在植保施肥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喷洒机、施肥机等设备可以实现对作物的精准施肥和喷洒,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在收获加工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收割机、打捆机等设备可以实现对作物的自动收割和加工,大大提高了收割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机械的应用也可以减少因人工收割带来的损耗和浪费,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机械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良好,不断推动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发展。

浅谈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农业机械化探索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开始采取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业机械设备逐渐被引进并大规模应用,为农民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便利和效益。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种先进的农机设备不断涌现,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浪潮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逐渐从单纯提高生产效率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等更广泛的方向转变。

1.2 新常态下的机械化发展新常态下的机械化发展是指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民工人口外流的增加,传统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常态下的机械化发展需要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农业机械化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

新常态下的机械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也应该借助这些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新常态下的机械化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农业机械设备和关键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和引进。

二是农机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机服务水平不高,许多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时存在操作不当、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农机设备的损耗。

三是农机化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和山区,农机化水平依然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并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政府应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迈进。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机械设备。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农机设备的采购成本,促进农机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我们需要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朝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信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以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农业机械的升级和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业机械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不足目前,我国农业机械领域发展的缺点之一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紧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以提高农业机械的效率和质量。

二、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不断有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替代老旧设备。

但当前因为市场需求和农民的考虑等问题,很多地方仍在沿用一些老旧的农业机械设备,这也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需要加快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能力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能力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和维修上,农民的机械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也需要加强。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总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源的投入,建立相关产业链和扶持机制,加强对地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是指运用各种机械装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劳动强度的工程化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机械化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二、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工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农业生产中,农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农机化水平逐渐提高。

农业机械化工程已经涉及到了种植、养殖、收割、储存等多个领域,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需求。

未来,农业机械化工程将继续向智能化、精准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三、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田的精准管理、作物的精准种植和病虫害的精准防治。

同时,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关键装备主要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喷灌设备等。

这些装备的先进性和性能决定了农机的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四、农业机械化工程的挑战和对策虽然农业机械化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工程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倾斜。

另一方面,农机的研发和创新也面临一些技术和经费上的限制,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机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工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同时也需要解决推广和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与技术手段,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化、规模化、机械化的过程。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及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一、经济因素1. 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单位投入产出的比率、农民生产的效益、产业化发展模式等。

2. 技术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机器设备的先进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机械化的持续使用又促进了技术的升级和优化,两者相辅相成,助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 劳动力成本: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的人工耕作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农业机械化得以快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因素1.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对机械化设备的需求量增加,以规模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其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2. 农村劳动力迁移: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反过来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工作的渴望不断加强,这使得传统的耕作方式变得不可持续,反而让更多农民选择用机器代替人力。

三、技术因素1. 机械装备水平: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机技术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机械的性能、质量、效率,也影响着农机在不同地区和作物上的适用性。

2. 智能化水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智能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作业、GPS定位、精准施肥等领域,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空间。

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升级和创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将加速大型农机的应用和发展。

无论如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借助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在当前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村,传统的人工劳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高企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力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困境。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解决农村务工人员短缺的问题,实现人机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在必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振兴、构建美丽乡村提供有力支撑。

1.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体力劳动,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农业机械化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利用率,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农业机械化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机械化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加快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问题一:农业机械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由于一些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以及农机企业研发更新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农业机械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反思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农业发展问题,人口众多且分散,农作物收割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昂,粮食供应紧张等。

因此,农业机械化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农村人口在上世纪50年代末达到了3亿人,而劳动力资源分散和供应不均衡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利用机械设备替代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农机普及和使用率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农田荒芜和粮食缺口问题。

其次,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农业生产方式过于落后。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采用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人工耗力且低效。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也较低。

这给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

其次,农业机械化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支持,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机设备的技术含量和适应性。

最后,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使农民从中获得实际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参与农机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市场。

总之,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增长需求强烈。

农业机械化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

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创新农业生产的未来之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前景,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日益现代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简单的耕作、播种、收割等环节,逐渐扩展到农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多个领域。

同时,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绿色、高效、环保的农业机械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耕作方面,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等机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在播种和收割方面,无人机、自动化收割机等新型机械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农田管理方面,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更加高效。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某些偏远地区,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农业生产仍然以人力为主。

此外,农业机械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提升服务质量。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景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农业机械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农业机械将能够更加精准地感知农田环境,实现自动化作业。

这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绿色、环保的农业机械将成为市场的新宠。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保型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研发绿色、环保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

这些机械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对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思考

对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思考

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应用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操作和作业,减轻人力 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自动化技术优势
自动化技术能够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精度,减少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提 升农业生产效益。同时,自动化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 少事故发生率。
03
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模式与 路径
未来农业机械化将朝着智能化、精准 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将更加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如美国、德国、日本 等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和装备 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02
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技 术
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应用
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 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自 主决策和学习能力,实现精准作业和 高效生产。
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加强技术研发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和装备性能,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 方向发展。-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Biblioteka 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业机械化创新发 展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激励机制
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 加强合作,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需求,推广适用的农业机 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革命

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革命

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革命在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优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机械化背景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力和牲畜力量进行耕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

然而,这种传统方式存在着劳动力不足、劳动强度大和低效率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应运而生。

二、农业机械化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使农民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耕作、播种、收割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减轻劳动强度: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不再完全依赖体力劳动,减轻了劳动的负担,提高了工作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节省成本: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对人工劳动的依赖,降低了用工成本。

农民能够通过机械化方式更好地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4. 提升农作物质量:农业机械化的操作能够更加精确和细致,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农田规模扩大: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耕作和收割的效率,使得农民能够管理更大规模的农田。

2. 作物品种丰富:农业机械化使得农民更容易尝试种植多种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满足了市场对不同作物的需求。

3.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机械化使农民能够更专注于某一农业生产环节,提高专业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4. 建设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总结起来,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带来了许多其他优势,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农业生产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繁荣。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从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历史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主要依靠人工耕种,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开始引进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等。

这些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我国农机化装备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不断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以机械设备为主体,人工劳动为辅助的新格局。

从机械设备的种类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涵盖了耕作、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农业生产全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从机械化作业的范围来看,我国的农机化作业已经普遍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面积不断扩大,机械化作业的覆盖率逐年提高。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是农机装备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机装备种类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自主创新的农机装备不断涌现。

其次是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不断提高。

农机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力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再次是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4月,农业机械部部长杨立功向新闻界宣布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这是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的标志。

之所以持这样一种认识,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提还是不提什么样的口号问题,它不仅是对20多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更是启动新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机制的重大信号,寓义深刻。

中国政府启动农业机械化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此,本文从逻辑相通的4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部分,对农业机械化改革前的政策要点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作出判断,这两部分,为分析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动因作一铺垫。

第三部分,从经济技术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失调与困境、农村改革初期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要求这3个层面,就1980年开始对农业机械化实行改革政策的历史必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律。

一、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要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高度重视。

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在农垦事业创建初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军,所以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50年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会。

1958年,毛泽东在提出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发展农业的重点内容之一。

1958年11月10日,毛泽东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农业工厂化的设想,指出:“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

”这里,毛泽东把农业工厂化阐释为机械化和电气化。

在中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最经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

1962年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对农业机械化有着高度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运用计划经济集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1948年创办了机械化国营农场。

1953年创办国营拖拉机站。

“一五”计划时期即开始投资建设大中型拖拉机厂。

1959年9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

全国上下都建立了抓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机构。

1955年到1964年的10年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社论多达36篇,平均每年3.6篇,其中1958年有8篇,1963年更是多达13篇,这是其他任何一项技术工作所没有的。

1966年7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务院在武汉召开农业机械化湖北现场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布置到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任务。

此后国务院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1980年前,为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一)政策目标1980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目标,举国上下都很清楚,即是“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一政策目标的确立,是与党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联的。

中国共产党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50年代初即确立了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而这一技术路线在60-70年代的实施过程中则偏重抓农业机械化。

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最早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限。

他指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计划,即20年至25年时间。

全党必须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而奋斗。

”从毛泽东讲话的1955年算起,按25年算,即为1980年。

但是,这一时间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号召,而未作为具体计划指标或行动纲领来指导或规范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其后,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也有不同的提法。

例如,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谈到“机械化问题”时限时指出:“要有10年时期。

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这里把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变成了10年左右。

1959年10月18日中央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批示中说:“应该根据从1958年起以十年至十五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

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中提出:“再经过20-25年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基本上实现党中央所预见的、农民和全国人民盼望很久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尽管如此,农业机械化问题只是作为一项技术工作正常推进。

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重新提到中央议程是1966年初湖北省委写信给中央的一份报告引起的。

1966年2月19日毛泽东写信给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重新提出2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他在信中说:“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

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

”这就是196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机械化会议把1980年确定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限的缘由。

在1971年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确定到1980年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国农用拖拉机达到80万台左右,手扶拖拉机达到150万台左右,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6000万马力,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80市斤左右。

在1978年1月全国第三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上,提出了“全党动员,决战三年,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号召。

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在投入、价格、经营体制及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二)投入政策1980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运用行政手段,在投入上实行向农业机械化倾斜的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单一,农业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信贷和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的积累。

在农业机械工业方面,到1980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工业建设投资总额达到81.67亿元。

在国家支持社队购置农业机具方面,到1980年代拨出无偿投资和各种贷款129亿元。

具体情况是:从1953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起,直到1958年下放至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投资上采取了大包大揽的政策,即基建由国家管,生产费用按任务拨给,教育、培训按年度预算拨款。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及拖拉机数量大量增加,国家独自办不起,60年代开始改为国家与集体两方面都投资。

据统计:1953-1965年,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拨款达24.4亿元。

1966年后,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农业机械化事业单位仍实行拨款。

1966-1980年,国家用于这些单位的资金达41.52亿元。

另外,国家为鼓励农村集体购置农业机械,自1966年开始,从“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渠道,投资53亿元;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每年约9亿元;发放农业机械专项长期无息贷款,计划1978-1980年发放20亿元,实际发放8亿元。

到1977年,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中关于投入政策,提出:“今后三年,全国购买农业机械资金约需300亿元,其中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购买的约15亿元,由国营农林牧渔场的投资中解决。

属于社队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约285亿元。

各地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社队企业,为农业机械化积累资金,就全国来说,今后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加上社办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约可解决购买资金的65%左右。

其余资金,将通过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出厂价格、银行贷款、国家财政和地方机动财力的支持来解决。

”二是,国家和集体在投资上对农业机械化实行倾斜政策,农业机械化投入所占比例较高。

在国家投资方面,1966年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农业贷款中的生产设备代款,主要用于社队购置农业机械和小水电设备,1975年的比例高达60%左右。

在集体投资方面,社队将收入的1/3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1977年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积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购买农业机械。

三是,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上升较多。

农业机械化改革前,中央对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投资变化不大。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事业费不断增加,“四五”计划时期比“三五”计划时期翻番,“五五”计划时期比“四五”计划时期翻番(见表1)。

表1:农业机械化投入情况单位:亿元时期农机事业费农机基本建设投资1952年0.131953-1957年2.931958-1962年16.881963-1965年2.175.89“三五”计划时期3.082.64“四五”计划时期6.542.33“五五”计划时期14.196.50“六五”计划时期17.081.51“七五”计划时期26.351.73“八五”计划时期50.641.86(三)价格政策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产品销售价格、修理价格及农用油料价格实行低价政策,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维修企业实行价格补贴。

据统计:自1952年第一次降低农具价格起,曾经多次降低农业机械产品价格。

1966-1973年,农业机械产品降价5次,农用柴油降价3次。

其中东方-75降价28%,工农-7降价20%,195柴油机降价33%,农用柴油降价14%。

(四)农业机械化的经营体制中国农业机械化自起步之日起,经营主体即是国家和集体。

50年代学习苏联,建立国营拖拉机站,后来大部分下放人民公社经营,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属半官办。

70年代,许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建立了农机站。

1980年4月农机部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大、中型农业机械一般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经营;在少数地区,有的生产大队规模较大,也可以经营大、中型农业机械,要根据有利于发展生产、集体富裕的原则决定。

小型农业机械一般由生产队经营;有些地方生产大队规模小,又能由小型农业机械承担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的,可由大队统一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