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我国农耕机械发展历程
我国农耕机械发展历程一、前言农耕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它们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我国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现状。
二、初期阶段20世纪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时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是锄头、镰刀等人力工具。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了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1950年至1952年间,我国引进了苏联制造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
这些设备虽然解放了人力资源,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先进,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向国外引进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逐步实现了国产化。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耕机械的推广。
198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普及小型拖拉机、水泵、喷雾器等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现代化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农耕机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代化的农耕机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
六、总结从初期阶段到现代化阶段,我国农耕机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虽然我们在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从最初的简单机械到现在的智能化设备,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演进轨迹以及可能的走向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轨迹1.初期阶段:农业机械化在我国起步较晚,最初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是依赖人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设备,例如犁、耙、水车等。
这些简单的机械设备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在整体上仍然属于落后状态。
2.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并且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这一阶段,机械收割机、拖拉机、灌溉设备等各类机械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农田,并且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现阶段: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智能化和数字化阶段。
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我国农机企业逐渐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播种机器人、精准农业装备等。
这些新兴的农业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
1.智能化设备将成为主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智能化设备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流。
智能化设备具有高效、精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特点,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农业机械化服务将得到提升: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服务也将得到提升。
农业机械化服务包括农机具租赁、农机具维修等服务,将更加普及和便捷,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3.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未来,智能监测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土壤、气候、植物生长等情况的实时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农民做出更准确的农业决策。
4.绿色化生产将成为主题:未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化生产将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农业机械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1. 早期机械化的尝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
最早的尝试包括使用蒸汽机来驱动农具和农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当时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有限,这些尝试的效果不太明显。
2. 燃油机械时代(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步,燃油机械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成为主流。
燃油机械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便携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明显。
农机的发展方向包括拖拉机、收割机、种植机和喷雾器等。
3. 机电一体化时代(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中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开始应用在
农业机械上。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逐渐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例如,引入了电子控制系统,使得农机能够更精确地执行任务,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
4. 信息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农场管理系统、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设备中,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同时,农机的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
总的来说,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早期尝试到燃油机械时代、机电一体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将继续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便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
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驱动向机械驱动转变的必然结果。
下面将介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利用的主要是简单的农具和机械设备,如犁、耕牛、拖拉机等。
这些机械设备虽然比人力劳动效率高,但是功能单一,操作复杂,造价高昂,使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更加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拖拉机和农机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上世纪60年代,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涵盖了耕种、播种、收割等多个环节。
例如出现了喷灌机、播种机、喷雾机、收获机、灌溉机等新型机械设备,使农业生产由人力劳动为主转向了机械化生产为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设备的种类、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规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为农业机械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机械工程的结合,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阶段。
农机具备了自动控制、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高效、更精确的支持。
例如利用GPS定位和导航技术的智能化农机,可以精确作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总体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推广、改进和智能化四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将会越来越深入全面,为农业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一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化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始逐渐引入,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农机,如拖拉机和水泵等。
这些农机的引进和推广使农民的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机械化需求不断增加。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农机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同时,国内农机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农机的普及率显著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机制造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先进的农机产品,如智能化拖拉机、精准播种机、智能化喷洒机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
同时,农业机械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阶段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农业机械化初期阶段到现代化阶段,农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研发,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6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行政推动阶段、机制转换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
(一)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
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
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开创时期(1949-1957年)(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全国农村缺少农具30%-40%。
1950-1952年,全国发放农具贷款1万亿元(旧币),增补农具5900万件。
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国家开始大量推广效率高、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的各种新式农具。
1950年5月18日至6月26日,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展品包括东北改良农具一套14件、苏联马拉农具一套18件和华北马拉农具21件,对新式农具的推广和发展意义重大。
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
到1957年,全国共设立新式农具推广站591处,推广新式畜力农具511万部,其中双轮双铧犁、新式步犁、水田犁、山地犁等367万部,圆盘耙8.5万部,钉齿耙3.7万部,播种机6.4万部,镇压器4.3万部,收割机1.8万台,脱粒机45.4万部。
大量新式农具的推广使用,使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平原旱作地区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李景鹏(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2008级,机械083,200802120930)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介绍了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回顾前景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随之改变,在这6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中,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战胜了多种困难以及挫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进入了农业机械化中级发展阶段,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1.1 第1 阶段( 1900~1949 年) 20 世纪初学习西方兴业, 把机器作为改造社会的杠杆。
20~30 年代, 中国出农村复兴论说,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改良、制广农机具。
我国农业工程的开拓者刘仙洲于1920 年研功了人力与畜力提井水的两种新型水车, 曾获得当时商部的奖状。
1933 年唐志才在《改良农器法》一书中呼用适于我国的欧美农业机械。
当时江苏省等成立了农造所, 重点在打稻机、碾米机、抽水机等; 在北方, 尤其东北地区则侧重于田间耕作机具, 1930 年张鸿钧发明农具, 曾引起当时东北政务委员会长官张学良的重视年机械专家沈鸿主持在延安建起了边区农具厂, 在极苦的条件下, 不仅造出了犁铧、锄头, 还试制出了畜力弹棉机、纺纱机等, 解决了边区发展农业生产农具不足题。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国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 在农业上推广应用的较少。
1.2 第2 阶段( 1949~1978 年) 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村生产力,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过程中, 应从增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抓起。
政务院于1950 年5 月起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为期50 天的新式农具展览会, 当时的中央党政军领导人都去参观, 成为农机化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世界农业机械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9年4 月29 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演进轨迹可从以下几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初步机械化(1950年代-197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开始引进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并组织农村合作社进行农机的集中使用和管理。
这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改革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和推广方面。
第二阶段:农村改革时期(1978年-199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各地还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提供农机具的租赁和维修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农机具。
这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现代农业机械化(1990年代至今)进入199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推动了农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农机的功能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是集约、智能化和自动化,如全自动种植机、智能化灌溉设备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是高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也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还需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与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为主要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过程。
它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农民的劳动负担减轻,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本文将从历史与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农业机械化的演变过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1.1 农业机械化的萌芽阶段农业机械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耕种工具,例如犁和耕牛。
这些简单的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
1.2 工业革命与农业机械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条件。
蒸汽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1.3 农机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也在不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农机设备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发展现状2.1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机作业等环节,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2 农业机械化的地区差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在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由于农机设备更加先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更为普及,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条件,农机设备普及度较低。
2.3 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环境和资源约束也给发展带来了限制。
另一方面,农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维护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发展趋势3.1 智能化与无人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将朝着智能化和无人化的方向迈进。
高精度导航系统、自动化农机设备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3.2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机械化设备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出了自己的轨迹。
一、初期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主要采用手工和畜力耕种的方式。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引进和制造小型拖拉机、农用打捆机、农用摇杆插秧机和小推土机等农机具,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缓解了农民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7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开始研发和生产深松机、翻耕机、旋耕机、喷雾机、施肥机、田间多功能作业机等农机具,进一步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中期增长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中期增长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高度重视农机生产,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并开始引进先进的农机装备。
我国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德国克劳斯和意大利快客等国际一流的农机品牌和技术。
这些设备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农业高效种植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水平迅速提高。
在国外压力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重新调整了工农业比例,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同时,我国也大力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农机新品种和先进作业技术,如变步率播种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
三、现代化进程2000年代至今,我国农业机械化不断迈向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恢复,生产效益逐渐提高,同时也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加之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空间。
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市场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智能化、网络化农机,探索以农机流转和联合作业为特点的农业服务化经营新模式。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演进轨迹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农业以农耕方式为主,农民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开始引进农业机械,并逐渐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发展、现状与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农业机械,主要是从苏联、东德、捷克等国家引进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引进和仿制为主,并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改造,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农机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农村基本建设的不断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得到大规模建设和改造,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并逐步实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独立设计,制造和改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成果。
二、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
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山区、草原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
2. 农业机械化设施不齐全。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设施相对不齐全,农业机械设备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变短。
3. 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仍然比较低,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存在较大问题,造成了浪费和损耗。
三、未来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政策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要求,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成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机械化自上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历程。
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不断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轨迹,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而未来,农业机械化将会如何发展呢?本文将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演进轨迹出发,探讨可能的发展走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1. 初期阶段:蜗牛式的发展(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
起初,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设备简单粗糙,主要以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被形象地称之为“蜗牛式发展”。
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续的农业机械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国家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不断改进和提升农业生产力。
如水稻收割机、小麦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等新型机械装备开始在农田上快速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段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3. 稳步提升: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二、可能的发展走向1.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未来,农业机械化将更加趋向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农业机械将更加智能化,比如无人化操作、智能化农机械设备等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的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未来,农业机械化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变化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智能化的深刻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此时,农业机械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进,并且在今后的未来,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阶段:简单机械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农业机械相对简单,生产率不高,只能应对农民生产的一些基本需求,如耕种以及种植作物等.在这个时期,随着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并且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草刈机,收割机等。
这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出现了了大规模的推广,涉及到了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也开始萌芽。
农机装备的采购标准以及设计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
在这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速,农村机械配套服务体系和机械维修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理念不断增强,绿色环保型农业机械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当今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高效,智能型,绿色环保型的农业机械使用不断增加,以智能,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技术不断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或然走向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在未来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将不断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高效化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注重效率,高效率不仅意味着快捷的生产,而且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这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环保。
3.环保型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农业机械化也将朝着环保型的努力方向发展,严格控制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开发更多的电动及混合动力型农业机械等。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进一步走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环保型,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中国农机具发展史简介
中国农机具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手工农耕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农业。
以下是中国农机具发展史的简要介绍:1. 初期阶段(1949年前):-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
传统的手工农耕工具,如犁、锄、耙等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劳动强度大。
2. 农机引进时期(1950s-1960s):-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苏联、东欧等国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农机械化的初步发展。
引进的机械主要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水泵等。
3. 人畜机合作社时期(1950s-1970s):-在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人畜机合作社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农机在集体化的农田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 社队合作社化阶段(1970s-1980s):-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逐步向社队合作社化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拖拉机和小型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田。
5.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80s-1990s):-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农业逐渐转向家庭承包责任制。
这一时期,农民开始自主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逐步成为农田的常见景象。
6. 大力发展农机化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机化的战略目标。
政府加大对农业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如大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等,成为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的标志。
7. 智能农业时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机械也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先进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机设备、农业信息技术等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中国农机具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农耕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漫长历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将继续朝着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一、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机器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较为漫长,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二、初期发展(1949-197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开始启动。
此时期主要依靠苏联援助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自行研制的简单机械设备。
1955年,我国首台拖拉机投入使用。
19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小型拖拉机和手扶式农具。
19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先进设备。
三、改革开放后(1978-2000)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19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先进的外资技术和设备,并且逐渐实现了自主研发。
1985年至1995年间,全国共推广拖拉机3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70多万台、水稻直播机20多万台、小型农机具1500多万台。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四、新世纪以来(2000-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4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村机械化发展规划(2004-2010年)》,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和措施。
2016年,我国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纲要》,提出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设备逐渐普及。
五、当前形势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拖拉机生产和消费市场。
同时,在种植、收获等方面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如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慢、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
六、未来展望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农业机械化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最新-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 精品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
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
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业机械管理机构,每个县均有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公社农机管理站431万个占全国公社数的80,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网络,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服务。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很少,仅18万千瓦见表1。
到198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46万千瓦。
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
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2。
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
总体而言,到1980年,机械拥有量中的不少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指标都比原定目标相差甚远,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农业机械化之路综述
农业机械化之路综述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农业机械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的简单农具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耕地工具———耒耜。
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
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家具。
公元前90年前后,赵国发明的三行楼,即三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
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
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
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
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
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
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
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
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
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
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
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
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着,促进了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备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4年以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快速度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发展成就(一)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22亿千瓦,是1949年8万千瓦的1万倍,是1978年1.2亿千瓦的6.85倍,拖拉机保有量202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74万台,近年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3%、38%、31%。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小麦综合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超过51%,其中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3.7%、51.2%;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0.6%;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
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机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
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日臻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移动式节水灌溉、复式农田作业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
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1980年的18.5倍。
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
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2006年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逆转顺,实现贸易顺差1.6亿美元,2008年出口64.8亿美元。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3833万个(其中专业户422万个),农机维修点21.6万个,农机从业人员4600多万人。
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着特征。
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进一步外延,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参加三夏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27万台。
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200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466亿元,农机作业收入份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
目前,活跃在乡村的农机手超过400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占农业劳动力的13%,其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已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从科研开发、生产流通、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依法促进的轨道。
2009年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农机管理、质量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领域,为促进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及农民和企业对农机化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国家对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作业服务实施了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农机产品增值税率,免征农机作业、维修服务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的免征通行费。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出台了农机优惠信贷、政策性保险、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报废更新经济补偿、农机安全检验费减免、农机场库棚用地优惠等扶持措施。
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机械化的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绝大多数地(市)、县(市),80%左右的乡镇都设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
2008年全国有省级农机管理机构31个(其中副厅级以上14个),地级农机管理机构348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68个,农机管理机构履行政策实施、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部、省和地市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共55个,国家级农机质检中心6个,部级农机质检中心23个,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隶属农机化系统的农机科研机构89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827个。
农机推广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黑龙江农垦系统,有地、县级推广机构2456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44万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推广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897个,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促进了农机安全发展。
三、发展经验60年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把促进“三增”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目标。
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重点粮食作物,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械化耕整、播种、收获作业,发挥了农业机械抢农时、防灾害的作用,既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又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