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汇编)

合集下载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先后颁布了数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对中国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部新中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

这部宪法全面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该宪法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二部新中国宪法于1978年12月4日通过。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国家机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

这一宪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新中国宪法是1982年通过的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两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等国家机构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宪法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还有一些与宪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

例如,1986年通过的宪法修改法、1999年通过的国旗法、2000年通过的国徽法等,这些法律对宪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补充,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总的来说,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制定和修订宪法,中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不断完善宪法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礼记》《尚书》等经典法典,并确立了“兼济天下”的思想。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法律不断改革与发展。

清朝时期,法律体系开始较为完善,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法律统一。

但是清朝的法律仍然缺乏科学性和现代性,加上特权阶层的存在,导致法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大宪法》和《中
华第一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快速变化和政治动荡,一些法律无法有效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了现代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逐渐强化。

特别是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为中国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法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增强,司法公正性得到提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并通过一系列加强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较长,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它必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前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3单元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3单元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边角要语 读一读 ①教材P5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图文,讲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治建设情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②教材P56《宪法宣誓誓词》反映了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制度规定: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 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 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③教材P57“学思之窗”的材料,既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性质,又明确了依法治 国的方向,还突出了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摘编自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教你读史

强调了宪法的地位

说明了1954年宪法的性质

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 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
提示 特点:1954年宪法奠定法制基础;推动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加快立法进程(初步形成法律体系)。 原因:政权初立,法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巩固新政权、维护革命成果的 需要;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保障。
20世纪60 产业工人、农民、“爱国、创业、求实、“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
至70年代 知识分子
奉献”的贡献者 王进喜
20世纪80 产业工人、农民、经济贡献和创新创 “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
至90年代 企业家、科学家 造的“当代愚公” 之父”于敏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2.改革开放后
五讲四美三热爱 文明城市
精神文明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民始终渴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公正、和谐的社会中。

而依法治国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既保护人民的权益,又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的依法治国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中国古代法治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的时代。

夏朝出现了有关土地的法律条款,商朝制定了《商宪》和《辞章》等法规,周朝则建立了成文法和庙堂、武库等法律制度。

这些措施为中国法治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政权的兴衰,中国的法治经历了起伏。

到了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主与法治危机,需要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法治社会的建设。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全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致力于平等、公正和法治原则的推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依法治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1982年,中国通过了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

随后,各级立法机关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国的依法治国理念不仅体现在法律制定方面,也体现在司法改革的推进中。

改革后的中国司法体系更加独立、公正、高效。

比如,设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实现了审判和检察的统一指挥,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的职业化培训,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专业性。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法治素质。

在学校、社区和媒体中,开展了大量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

2023北京初三二模道德与法治汇编:建设法治中国(1)

2023北京初三二模道德与法治汇编:建设法治中国(1)

2023北京初三二模道德与法治汇编建设法治中国一、单选题1.(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

下列举措符合建设法治政府要求的是()A.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开一切信息B.建立“权责清单”,明确政府权责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行使权力D.依法执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2.(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二模)被称为“为民服务法”的《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是国内第一部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条例,其立法过程(如下图所示)。

这一立法过程体现了()①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②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③法治是民主的基础,通过民主立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北京市政府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体现了()①政府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③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④行政机关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二模)北京市交管部门不断完善交通事故远程处理模式和交管业务一网通办服务机制,让市民“少等待”“少跑腿”(如下图所示)。

材料体现了北京市交管部门()①为人们办实事,提高政府公信力②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决策科学化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④自觉接受监督,防止权力滥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地发展的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帐篷露营地规范管理。

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1 9 9 2 年1 0 月
八届全国人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法治 建设的新方向。 点评: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完全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中。
1 9 9 7 年9 月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 写进宪法。 点评:开始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展望:2 0 1 4 年1 0 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点评: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法治建设描绘 具体清晰的路线图。
结语
依法治国,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虽然法律体系已经建构起来,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展开、反腐败纵深推进之 际,法治中国建设迎来全面推进的最佳历史契机。
1 9 7 8 年1 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制。 点评: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及时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将民主法治建设提到崭 新的高度。
一图了解 中国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1 9 4 9 年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点评:为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 9 5 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五四宪法》。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和发展提供宪法基础,标志着新中国法制 的建立。
2 0 0 3 年1 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点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可以溯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比较重要的土地立法有1947年7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法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使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沿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问题: 腐败问题等
本章习题: 本章习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 哪三个时期? 为了确立新的统治秩序,革命胜利后的共产党 首先做了哪五项工作? 理解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
二、1992年以后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彻底摆脱了意识形 态上的争论,在党内达成共识。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的中共十四大决定,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的核心是把邓小平理 论写进《党章》。在实践中,由于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为指导,经济发展中也突破了“姓公姓 私”的束缚。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把共产党代表中 国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写进《党章》。
四、政治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确立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 政治制度 第二,在经济上,确立了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央 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国家对社 会的全面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列主 义成为主导思想
第二节:
制度的曲折与衰退
(1957-1977)
2. “大跃进”和庐山会议
“大跃进”和庐山会议的政治后果: 第一,党内民主受到严重损害,并形成了个人 崇拜。 第二,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第三,为“文化大革命”埋下种子。 第四,党的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党的“一元 化”旗帜下的个人领导。
பைடு நூலகம்
3.法律虚无主义
1958年毛泽东公开提出“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说“ 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定下了人治的基调。 刘少奇等领导人也公开说人治比法治要好。 中央政法小组在《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 向主席、党中央的报告》中认为,刑法、民法和诉讼法 已经没有必要制定。 1959年4月,撒销了国家司法部和监察部,不久又撤消 了国务院法制局。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在急剧萎缩之中,1959年以后,全 国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工作人员被裁减至100多人。

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经历了从人治走向法制,从法制走向法治的曲折道路。

回首这段历程,法治建设饱经磨难、历经坎坷。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给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总结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法治建设主要历程基本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早在19世纪末期,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为了挽救危亡的中国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案,但却只停留在纸面上,无从实施。

历史证明,只有在今天,才能实现将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实施。

一、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充满了震古烁今的巨变。

回顾新中国的法治历程,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坚持。

只有站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纵观建国以来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其大体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第一阶段,创立时期(1949年—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法制建设。

这一时期相继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同纲领》是在此期间制定的临时宪法,建国初期的一切法制都是以它为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后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等法律、法规。

随后,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此同时,还颁布了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

这些法律的出台奠定了国家机构和司法机关法制化的基础,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大全五篇)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大全五篇)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大全五篇)第一篇: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

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

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知识解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解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梳理

(3)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全面依法治国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
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载入国
基础知识
4.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
(5)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
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
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 改革开放后 (1)20 世纪 80 年代, “
五讲四美三热爱
”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
的口号。
(2)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子议题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1、一国的法制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贯彻这两点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PPT展示】子议题二: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教师讲解】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PPT展示】【教师提问】大家观看视频并回答宪法和他法律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呢?【教师讲解】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

其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再次,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最后,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PPT展示】【教师讲解】在了解新中国宪法地位的基础上,我们更能懂得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1)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2)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PPT展示】【教师讲解】除了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还包括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体现最为充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法律的公正性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

尽管在过去政府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的现象,但是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扩大,政府政务公开的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得到保障。

(1)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制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方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 入宪法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法治建设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
法治建设 进一步加强 为民族复兴 奠定法制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
中共十八大以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材料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
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 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 山河的壮丽诗篇。
——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6页
铁人“王进喜”
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 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的是“治理”,它是“建设社会主 义法制国家”的发展,“法治国家”更完整、更全面,包括了立 法、司法、公民守法等环节。
3. 国家法治建设工作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时间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课堂小结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我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我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作者:陈寒枫杨一凡来源:《人大研究》2011年第08期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

1975年、1978年分别颁布了存在严重缺陷的两部宪法。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

经过30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我国确立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法制度,并推动社会主义宪政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节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立宪实践党所领导的新的民主革命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序幕。

在革命的不同时期,人民武装建立了一个个革命根据地。

各革命根据地先后颁布了一些宪法性文件,展开了立宪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简称宪法大纲),1934年,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它作了修改,重新通过。

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是工人和农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该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将我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之下解放出来、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宣布将颁布土地法,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中农,实现土地国有;宣布将制定劳动法,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农劳苦民众享有出版、集会、结社、受教育权,少数民族享有民族自决权、自主权和发展他们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权利;苏维埃政权还实行妇女解放、婚姻自由、信教自由等。

它还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等政权组织形式。

关于苏维埃代表的选举制度,它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工人、农民、红色战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苏维埃代表的选举办法及其职责。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特点与影响
制定法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约束力。制定法的实施 需要相应的法律机构和人员来保障。
与习惯法和神判法的关系
在早期社会中,习惯法和神判法是主要的法律形式,制定法则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 加强,制定法逐渐取代习惯法和神判法成为主导的法律形式。
03
与制定法的关系
在早期,习惯法与制定法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随着国家的发
展,制定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习惯法的地位逐渐降低。
神判法
起源与演变
神判法是一种通过神灵裁判来解决纠纷的法律形式。在中国,神判法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 期,当时人们相信神灵具有裁决纠纷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判法逐渐衰落,但在某 些特定时期和地区仍有所保留。
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
05
中国法律的未来展望
中国法律的全球化趋势
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法律文化将与世界各国法律文 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借鉴和 吸收国际先进法律理念和制度。
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中国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推动国际法的制定和完善,维护国家 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法律的起源
目录
• 中国法律的起源概述 • 中国法律的早期形式 •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 中国法律的现代转型 • 中国法律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法律的起源概述
法律起源的定义
法律起源是指法律制度的起始和形成过程,包括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组织和 法律设施等方面的萌芽和初创阶段。
法律起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没有法律到有法律的演变过程。
03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汇编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汇编

基本国策:
战略:
治国方略:
P47
14、五.大.建.设.:
P112
解决 PRED 问题主要体现了
建设。
1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P80 或九社下 P109
16、环.境.问.题.包括
九社下 P106
17、我国主要的生.态.破.坏.问.题.是
九社下 P106
18、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原因 补充在 P7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P114 (2)其他主要原因:①经济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②政治方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文化 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 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⑤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
«中国腾飞的表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P3 第 4 段或 P6-P8 或 P112 概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分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高铁
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等。政治建设: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等。文化建设: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蝉联全球最快超 级计算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 杭州峰会等国际盛会 等。社会建设: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基本保险制度;健全保 障性住房等。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生命修复 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对雾霾天 气,皆取得显著成效等。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步”的标志性 事件是什么?“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
标志性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途径: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 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 哪一次会议上诞生的?并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法典》构成,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英国: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逐步 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美国:①1787 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体现了 资本主 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制衡,开创了 义性质 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 年颁 布,解放了美国黑人奴隶。③《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 年 颁布,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④《社会保障法》: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 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 3 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 和修改。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 社会主 (2)1917 年,苏联颁布《和平法令》,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 义性质 (3)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
角度一:关系类 1.民主与法治同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民主与法治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 过来也会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角度二:影响类 2.结合历史上各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实践,谈谈民主与法治建设有何影 响? (1)民主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民主法治建设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 (3)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保障人民利益和需求的必然要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

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

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

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

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

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

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