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
2015年第6期法治研究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杨海坤* 摘 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政府确定自身的奋斗目标。
回顾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系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历程,可以明显看到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积累并展现出诸多有益的中国经验和特点。
但从职权法定、依法立法、依法执法、权利救济等多个维度检讨当前行政法治实效,仍可发现其与法治政府理想尚有不小差距。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工程。
把法治政府建设自觉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视行政组织法治的完善,提高行政立法质量,改进行政执法体制,落实公民权利救济以及提高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水平,乃是今后建设法治政府、迈向行政法治的几个主要抓手。
关键词: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法学研究 回顾与展望*作者简介:杨海坤,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法制办在桂林举行首次政府法制工作研讨会,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建设法制政府,随着90年代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后,建设法治政府逐渐明确成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变化。
② 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40页。
③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④ 参阅杨海坤、樊响:《法治政府:一个概念的简明史》,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
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历程的简要回顾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府施政的基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建设法制政府到确立建设法治政府的深刻变化过程。
①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就在于将政府打造成为符合现代世界行政潮流发展的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善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平权型政府。
②诚如英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所说,法治政府意味着:一方面,政府行使权力的所有行为,即所有影响他人法律权利、义务和自由的行为都必须说明它的严格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根据公认的、限制自由裁量权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办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礼记》《尚书》等经典法典,并确立了“兼济天下”的思想。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法律不断改革与发展。
清朝时期,法律体系开始较为完善,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法律统一。
但是清朝的法律仍然缺乏科学性和现代性,加上特权阶层的存在,导致法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大宪法》和《中
华第一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快速变化和政治动荡,一些法律无法有效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了现代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逐渐强化。
特别是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为中国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法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增强,司法公正性得到提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并通过一系列加强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较长,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它必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前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2. 对于普通公民,强化守法意识, 树立参与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法律可能是不好的,我还可以反对,但我 所参与的确定法律的过程使我有义务承认
它们的合法性并服从它们,那种义务来自 这样一个事实:我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一 ,社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时 我出过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 以为荣,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继续有 义务为其改善而努力。
如果你的邻居排放污染物或施放噪声, 对你造成损害,你可以得到补偿
买商品房需到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进行登记
财产拆迁、征收私人的不动产,应当按照国 家规定给予补偿。
开采矿藏必须经过行政部门许可
购买的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期限是 70年。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 ,应在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
三 对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从零开始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
两个文件:则的指示
(废除旧法统)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及一切反动的法律的训 令
两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
(临时性宪法) 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五四宪法 标志着新中国法制正式建立起来并
且走上了正轨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很多重要的法律还处于空白状 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主要靠 党的政策来调整。
二 .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 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二)法律救济方式趋于多样化
1.司法救济 2.行政救济 3.协商救济
(三)法制机制更趋完善
1.修宪 2.新颁布的一些法律
物权法—私有财产保护从宪法原则迈向制 度构建
什么是物? 物主要是指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耕地、草地、 矿藏等自然资源;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住房 、厂房等建筑物。动产包括汽车、家具、衣服、粮食 等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法治体系历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历程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一系列关键事件和发展阶段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历程。
二、初创时期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起点。
全会通过决议,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法律的作用和地位,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原则,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思路。
2.宪法的修订与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宪法的修订与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82年,我国颁布了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法治原则。
三、法治体系建设阶段1.法治观念的深化近年来,我国法治观念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法治观念的深化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也渗透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的提升。
2.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也得到了制度层面的不断完善。
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了包括刑事法律、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框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1.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能够根据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法律。
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法治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指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五、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动法治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六、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通过深化法治观念、完善法治制度、倡导社会法治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关键词:未来发展,法治,历程,行政,我国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简介: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一)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内容: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 一) 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的并重进行转变。
随着行政诉讼法的正式颁布,以及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的出台,都使得权力结构的中心发生调成,从而开始形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观念也得到了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行政法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反思,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由原本的人治观念转向为法治观念,在 90年代后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上升成为宪法原则,保障了行政法制建设的权利。
我国行政法学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也产生了相应转变。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从全能性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进行转变,并且政府对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并将部分职能过渡于社会,从而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发展。
在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重大成就,都使得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更为顺利,并且也完善了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
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对法制统一产生严重影响; 行政法治体系建设不完善;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2024法治法学会征文
2024法治法学会征文题目:法治中国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在中国历经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法治中国建设的内涵与价值,展望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
一、法治中国的历史演进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初期,法治建设主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法治建设存在着许多不足。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内涵与价值法治中国建设是指在法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和实施良法,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实践过程。
其内涵包括:良法之治、权力制约、司法公正、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
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在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制约公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未来,法治中国建设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结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法治中国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法治中国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法治中国而不懈努力!。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工从 作国 者家 的工 转作 变人
员 到 社 会 法 律
公证机构的发展
公证机构也正在由现行的行政机关向事 业单位转变。1996年,全国公证处发展 到3167个,公证人员达1.7万人,仅1994 年一年,就办理各种公证达792万多件。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 会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对法制建设的 认识 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 飞跃。这个认识的飞跃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方针.
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法律制 度的重要性,要建立一种法 律制度高于领导人,一个好 的制度比任何好的领导人更 可靠、更稳定的观念.
③党章中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的原则.后来1982年宪法把它确 立为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
-----美国学者 科恩
英国学者哈特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 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 法律规则,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不遵守法律规则可能会受到惩 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
政府趋向于依法行政,正在逐步树立十 种现代法治观念:
宪法至上的观念 尊重人权的观念 行政权限的观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住户讨要“视觉卫生权”
乔占祥诉铁道部票价上浮案引起轰动
沈洪嘉“叫板”垄断行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体现了救济原则
刑事诉讼法:疑案从无原则
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
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提纲:
一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期 (二)严重挫折期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
、水上运输等专门人民法院,实 行四级二审制。最高人民法院是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负责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 院的审判工作。
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一、现状分析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意识逐渐增强,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建国初期的法律体系相对简单,法律数量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特别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修订,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治意识的增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逐渐增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公职人员和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法律专业,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不断增加,使得整个社会对法治的认知有了质的提升。
第三,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法治社会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准绳,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中国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方面,中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治安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誉。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法治建设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渐完善,依法引导市场,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法治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这些领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二、存在问题尽管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法律实施和执行存在不足。
尽管中国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但在法律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百年法治:中国现代法治史
有了法学院,并于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了司法考试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三个阶段:1979-1989 成就:1、制定了八年宪法,重塑了宪法、
法律权威; 2、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治的十六字方针; 3、恢复完善了人民代表制度; 4、重建和健全了司法系统、司法行政系统、
议会道路; 第二,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复辟帝制,国体动摇; 第三,贿选总统,军阀专权,御用议会,共和名存实亡。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发展十年和三十年停滞 1、第二个法治发展十年,28年北伐成功,奠立六法体系 2、艰难曲折,三十年停滞,这一停滞分为四个时段: 第一个停滞(1937-1946),抗日救国 第二个停滞(1947-1949),国共第三次国内战争 第三个停滞(1949),共和国初建初期国内的环境和接
2、救亡图存与民主法治,集中人权与个人 人权
3、工具法治与体制法治 4、法治移植于本土经验
四:中国法治的未来
中国法治特征:继受、后发、推发 基本路向:从自上而下的推动到由下而上的律动;
从工具型到体制型 1、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由上而下推动 2、目标上的阶段性,需要从工具型到体制型的
转变 3、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即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 结论: 长期性 曲折性 组织性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发展和十五年挫折 1、中国传统法的终结与近现代法的开创 第一个法治发展十年成就:开创了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类
同的六法体系,在中国法治化的漫漫征程上迈开第一步。 法治成就:共和胜利,君主终结,临时约法(议会本位) 2、沉重打击,挫折十五年 1912-1926 扼杀法治进程的三件大事: 第一、暗杀宋教仁:堵塞政党政治,亵渎民主选举,封杀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这也算是中国法治的最初起步。
然而,在之后的历史上,法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历史上,法律曾多次被当作国家意志的工具,被统治者用来加强自身的统治。
例如,秦朝的法律严苛,以维护皇权和国家稳定为重点,但无视人民的权益,这导致了后来的民间反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法治也经历了多次重大转折。
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尽管存在各种不完善和不公正的地方,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法制进展。
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重要著作,它对财产、人身安全、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到了清朝,封建制度逐渐衰败,法治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这个时期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特别是《大清律例》的颁布实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法治开始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在这个时期,法治的推进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但也为后来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法治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历史大潮中,法治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相继制定了刑法、民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和司法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法治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在,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坎坷与进步,尽管在法治建设上仍然面临挑战,但整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法治的发展不仅为人民的平等权益提供了保障,也为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要依靠皇帝或其他统治者的意志,缺乏对民众利益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中国近现代法制开始进行了演变与发展。
一、西方法制的传入和接纳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定例务除,遵照圣旨,一概恪励洋例”之规定,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接受西方法律。
此后,中国立法和司法改革逐渐推进,法律制度也开始从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吸收外来的成分。
二、清末法制改革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落的困境,需要进行改革。
清政府于1901年启动了法制改革,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清民律》等法律。
该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依照西方法律制度的蓝本进行修订,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走上与西方接轨的道路。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地方法院,实现了对全国司法制度的整体改革。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制定新的宪法法律。
新宪法中规定了国家制度和基本权利,确立了民主法制的基本框架。
随后,中国政府颁布了《刑法》、《商法》、《合同法》、《民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新中国时期的法治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此外,新中国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对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领域、涉及所有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加强了对法律的执行。
五、中国法制的现状与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比过去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法治意识和信心,实现了对公正和平等的重视和追求。
然而,中国法制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包括法治宣传和教育不足、司法系统存在瑕疵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于我国法治的简介
关于我国法治的简介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历程。
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我国以制定宪法和法律为主要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加强法治建设,推行宪政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我国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
特别是进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 宪法和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上百部法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2.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最高人民法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实现了司法审判机关的独立和公正。
3. 实行依法治国理念得到广泛贯彻。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形成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社会氛围。
4. 依法治国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法治建设努力减少行政干预、保护公民权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我国法治建设的展望1.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理念。
我国将继续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和完善国家法治建设成果。
2. 进一步加强宪法和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宪法和法律体系,完善立法制度和法治体系,提高法律质量和法治水平。
3.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司法公正、公开、公正,加强司法实效,确保司法公正、公开、效能。
4. 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
我国将继续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法治素养,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发展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摘要:一、依法治国的概念与意义二、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1.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2.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体现3.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与发展三、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四、未来依法治国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依法治国的概念与意义】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依据宪法和法律来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国家各项事业和公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依法治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维护国家法制的权威和稳定,确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行。
2.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
【二、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1.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确立可以追溯到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 年中央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2.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体现2004 年,我国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国家基本治理方式,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3.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与发展自1997 年以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监督得到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公信力逐步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守法意识不断提高。
【三、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未来依法治国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展望未来,我国依法治国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下面是中国依法治国发展的主要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法治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陆续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现代法治体系。
3. 1999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行政诉讼法治化的新阶段。
4. 2004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是中国首部全面规范物权制度的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财产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5. 2014年:中国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6. 2018年:中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国。
总的来说,中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依法治国将继续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原则。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
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与司法改革的历程,旨在呈现中国司法体系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兴起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法律主要依据神权、君权和农民自发的惯例。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礼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加强了法律的普及与执行。
二、近代法律制度的引进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这促使了中国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
1840年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法律制度现代化的大门,大量西方的法规和法律思想被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904年的《大清律例》,为中国奠定了第一部以法典形式成文的国家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制度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注重以人民法院为中心,依法行政,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其中,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核心基石。
四、司法改革的推进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针,中国不断完善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例如,2004年开始实施的新司法制度改革,强调审判权的独立和司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此外,为了加强监督和纠错机制,中国还设立了监察委员会,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五、中国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尽管中国的法律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人权保障和法治意识的培育等是当前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国70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分析
建国70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分析【摘要】中国建国70年以来,法制建设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历程。
从建国初期的法制建设起步,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化改革,再到涉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基本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的法治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中国法制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努力,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保障人民权益,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建国70年、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分析、引言、正文、结论、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涉外法律制度、基本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成就、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建国70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最初的法律体系建设到如今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建国初期,中国法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法律制度必须服从经济制度,也必须服从政治制度”。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涉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基本法律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国法制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背景介绍部分将系统地回顾中国建国70年以来的法制建设历程,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法制建设的全貌,为后续正文部分的详细阐述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分析中国法制建设在不同阶段的重点和特点,探讨其发展的动力和阻碍因素,为最终的结论部分做好铺垫。
通过对中国法制建设历程的系统理论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法制建设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70年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深入研究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分析其发展过程、成就、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法治国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法治国家的意义
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 ,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
社会秩序和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法治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稳 定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有 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创新和经 济发展。
保障人权和自由
法治国家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
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
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公信力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不断提高。
展望法治国家的未来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继续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 识,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法规更加科学
法律法规的制定将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反映社 会现实和人民意愿,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法律修订机制更加完善
建立健全法律修订机制,及时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进 行修订或废止,确保法律的时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适应性。
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
依法行政理念深入
人心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将牢固树立依 法行政的理念,严格按照法律规 定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维 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社会救助体系完善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服务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PART 03
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
REPORTING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01
02
03
立法空白
在某些领域,如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法律规制相 对滞后,存在立法空白。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回顾七十年来的法治建设历程,可以看到新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不断探索和成熟,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成就1.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家的崩溃和社会的混乱,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无疑是当务之急。
从最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后来的《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新中国不断完善了自己的法治体系。
特别是2004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决定公布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行政程序更加规范,在司法裁决上更加公正,增加了公民的知情权,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2. 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从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依法治国,首先是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这一理念的树立不仅影响着国家层面的治理,也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
依法治国的理念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以提高,法治规范的认同度也在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司法体系也得到了稳步的完善。
特别是1999年设立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和2014年设立的全国统一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使得全国范围内司法资源得以更好的整合和利用,司法公平性得到了大大增强。
相关法院法官的职业素养和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让司法裁决更加公正,也更加符合法治的理念。
4. 司法透明度增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司法的透明度也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建立网络审判公开平台和公开庭审等方式,让司法过程更加透明化,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到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为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经验1.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不断强化法治意识,使得整个社会都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故事摘要: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二、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到全面依法治国三、主要成就: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四、问题与挑战:法治建设的瓶颈与突破五、未来展望: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六、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正文: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到全面依法治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从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
三、主要成就: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立法工作不断深化,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司法公正和权威得到提升;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四、问题与挑战:法治建设的瓶颈与突破虽然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执法力度不足,司法体制改革尚需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任重道远等。
面对这些瓶颈,我们要勇于突破,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
五、未来展望: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是完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政府的行政效能;三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四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培育法治文化;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法治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郭兵罗春梅摘要中国的法制历经千年,渐序完善。
从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再到近现代时期,法律一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有效保证之一。
历史上的中国法制是现实中国法制的背景;现实中国的法制是对历史上中国法制的改造和发展。
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法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制,而且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将中国法制史中具体的法律事例,应用到对当代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印证其中的学理;将中国历代刑事、民事等法律同当代相应的法律详加比较,可以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简言之,即以史为鉴,可为现实的中国法制服务。
本文分四个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近代法制史及现当代法制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法制史中国法制法律发展作者简介:郭兵、罗春梅,四川理光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005-03中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十分重视各类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法制史也不例外。
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
自先秦到清朝,各代学者对当时法制和法制历史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编写出许多关于中国法制的史志和类书。
正因为有了前辈学者记载和研究的法制文献,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以史为鉴、激发我们关于法制及其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法制发展情况(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原始社会的氏族成员在共同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氏族习惯,由其调整社会关系、规范成员行为,部落首领在氏族习惯的基础上设范立制,促使了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演变。
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过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完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过渡,大约从黄帝时期开始,至夏禹时期基本完成。
中国最早的法律制度即奴隶制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已呈现雏形。
最初是一种祭祀仪式的“礼”,经过“周公制礼”后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规范,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其基本原则有两条:“亲亲”和“尊尊”。
前者的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后者的目的在于维护整个国家的等级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坚持前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者。
在夏商周时期,法律规范只是礼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礼之外的法律形式还有誓、诰、训、刑等种类。
当时的法律规范除了刑与罚之中心内容外,还规定了行政、经济、民商等实体方面及诉讼程序方面的内容,并设置了相应的司法机构予以施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年,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法制也随时代发生变革。
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周王室衰退,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新旧矛盾不断激起,“百家争鸣”应时而生。
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各诸侯国为巩固各自的实力,纷纷开始变法。
最早的变法是魏国李悝的《法经》,它是新兴地主阶级意识的产物。
在这些变法中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对秦国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功不可没。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对“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皆有继承和发展。
当时的各诸侯国都推行重农政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立法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法制的基础,也造成了重农抑商传统的形成。
因此各诸侯国在鼓励支持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抑制商业自由发展的法律,最突出的就是主要由管仲、商鞅主张和推行的盐铁专卖法,在历史上虽然促成了国家的富强,但严重抑制了私营商业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秦汉时期社会得以发展、经济得以繁荣,成文法律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至此,行政法律、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司法制度全面确立。
秦朝建立之后,继续推行商鞅的改革措施,以“法”为法制核心,兼“术”、“势”。
秦朝完备的法律制度和苛刻的罪罚手段,在其末年不断激起矛盾,导致其最终的灭亡。
秦之法制的得与失,成为后来王朝立法的借鉴。
汉朝的统治者总结秦末动乱的历史根源,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以及惠民政策,使得汉初之社会风气不断转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汉武帝即位后,推行“徳主刑辅”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效果甚佳,该法制指导思想贯穿于以后各代王朝的典章制度之中,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朝还形成秋冬行刑的制度,这对其后朝代的刑罚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分裂时期,历时4个世纪。
这期间各民族矛盾逐渐激发。
法制的发展虽然活跃但也举步维艰。
《蜀科》是蜀汉的基本法律;东吴的律法大多依照汉朝的律法;《新律》作为曹魏的立法,代表了三国时期法制的最高成就;晋朝的律法是以《泰始律》为基础的《晋律》;东晋则沿袭了西晋的律法。
南北朝时各国立法不一。
总体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形式逐渐规范,逐步形成5◆法学研究(下转第24页了法律体系,而且将封建主的意识正式法律化,“八议”、“官当”、“九品中正制”等便是典型,儒家思想进一步渗透,司法机关也不断地进行扩大。
(五隋唐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隋唐盛世,法制进入成熟时期。
隋朝的立法讲究简约,其中重要的立法活动有2次,一次是隋文帝的《开黄律》,一次是隋炀帝的《大业律》。
在《开黄律》中创设了“十恶”制度,刑罚体系完善,可以说《开黄律》代表了唐朝立法以前最高的法制成就。
唐朝以民为本,总结各朝的暴政。
在守法上,帝王不仅对自己加以要求,而且要各官员也严格执法。
在唐朝的发展中,唐朝的律法经过几番修订,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该律疏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系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其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朝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按照律法及诉讼制度各司其能,遇重大案件实行“三司推事”;此外,对重大死刑案件还设立都堂集议制。
这一执法体系既展示了唐朝完备的法制,又充分体现了其适用时的慎重。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更加专制的时期,也是中国的法制走向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
宋朝,商品经济逐渐流入社会,使得税契制度也逐步完善,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赁契约等相继发展,并制定市舶条法等法律对市场进行严格的控制。
宋朝后期的法制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元朝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先后颁布和制定了法律《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元典章》、《至正条格》,实行不平等的刑罚,如蒙汉同罪异罚、主奴不平等、良贱不平等、僧俗不平等,这说明元朝的法制明显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特点。
明朝朱元璋总结历史教训,指出“刑乱国用重典”,颁布《大明律》。
这部由朱元璋亲自参与编制的律法不仅仅影响到整个明朝的立法,还对朝鲜、日本等国的立法产生了影响。
明朝建立了六科监督的新制度,刑罚上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加强人们思想专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也相应地制定了茶法、盐法、商税法、市税、船舶税等。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清朝达到封建社会法制完备的顶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法制体系。
《大清律例》、《大清会典》等皆是代表。
清朝的法制成为封建主义统治的硕果,维护了满族人的利益,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法制发展情况(一清朝末年的法律改革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相通的大门,封建统治阶级也开始进行预备立宪,希望挽回内忧外患的局面。
这些所谓的立宪活动,只是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来骗取民众的信任,封建统治阶级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已,并未产生实际的效果。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进展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一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引入了外国的三权分立思想。
虽然该约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等,但在当时仍然是一种进步。
其后的北洋政府虽几经法制改革,但其实质仍就未使用法律来实施和保障其宣称的自由与民主。
但这一时期从事立法研究的法学专家们不仅“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而且对中国民间处理民事问题的风俗习惯,即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惯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民商事习惯的调查报告》,被后来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全部接收和采用了。
因此,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六法全书”代表了其时中国的法律文化,建立了典型“大陆法系”的立法框架。
三、中国现当代法制发展情况(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制发展其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制仍然是植根于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体现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压迫、剥削广大人民的工具。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想真正获得解放,就必须在摧毁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同时进行反对统治阶级的法律的斗争。
因此,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和扩大苏区开始,就着手彻底废除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一系列革命法规。
这些法制的制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核心,是以人民民主政权作为立法基础,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有利于促进根据地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进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
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