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docx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大家喜欢!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史主要是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1949 年9 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54 年9 月,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 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4、1978 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虽然经过两次修改,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5、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结构方面,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6,、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改动内容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引导、监督和管理”之外,增加了“鼓励、支持”;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修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应有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地方人大的任期统一为5 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中国宪法史

中国宪法史

中国宪法史院系:新传院专业:编导二班学号:111500227 姓名:王雅珊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为: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

三: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四: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

经过两年时间,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大概为: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9月21日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定法的条件。

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根本大法。

在建国初期,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间,我国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了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斗争,以及其他的民主改革运动,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这时,已经有可能组织普选,并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根据选举法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普选。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的主要发展阶段: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宪法(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制定了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于1912年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中包括了宪政、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

2.蒋中正时期与“临时约法”(1931年):在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制定了“临时约法”作为国家法基础。

这一时期的宪政基础主要集中在政治协商会议及其机构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宪法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中国共产党,形成党的领导地位的宪法确认。

4.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暂行规定(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宪法被搁置。

在197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暂行规定》,但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

5.宪法恢复与修改(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宪法的地位逐渐恢复。

在1978年后,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地位。

6.宪法修改与发展(21世纪):21世纪以来,中国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2004年对宪法进行的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法治建设与宪法权威(近年):近年来,中国强调法治建设,宪法权威逐渐凸显。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总体而言,中国宪法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中华民国宪法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修宪和发展一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前身:共同纲领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良好开端:五四宪法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郭沫若曾以“凤凰涅槃”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复兴。

诚如诗人所料,中国人民经过百年血雨腥风的斗争,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

我们对“解放”二字十分熟悉了,但对民主、自由、法治、人权以至宪法这些词汇却变得陌生起来,远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其经济意义,实际上其政治和法律意义更大,因为它使我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上的人。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权是宪法的基础,宪法是政权的保障。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在革命形势还不允许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29日,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首先在序言中肯定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其次,确认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第三,规定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并建立了整个国家机关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过程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社会意义。

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在本文中,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于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源和初步发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这部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等重要内容,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75年和1978年相继颁布修正案,加强了国家对的保障和改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82年,我国第一部新时期正式颁布实施,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99年和2004年相继颁布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和法治体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意义和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历史进程,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的发展意义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的发展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五、总结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历史进程,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我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和法治保障。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宪法发展史

宪法发展史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被称为“五四宪法”。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被称为“七五宪法”。

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被称为“七八宪法”。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这部宪法被称为“八二宪法”,也是我国现行宪法。

之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的人大会议共对第四部宪法进行了5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改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改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改历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

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它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下面将以中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为例,对相关参考内容进行概述。

中国现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经过几次重要修宪,目前实施的是1982年通过的第三部宪法。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部临时宪法于同年9月1日通过并正式生效,这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权机构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它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权利和地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制定的,它强调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国有经济的地位。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权。

1975年,第一部宪法经过修正,削弱了国民议会的地位,加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变迁,以及国家治理的调整。

1982年,中国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新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它同样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鼓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

2004年,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对1982年宪法的一次重要修改。

修宪案明确规定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加强了公民的权利保护。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宪法的法律地位。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和法治建设的进步。

宪法的修订是对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回应,确保了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宪法的发展历程作者:刘倩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5期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奮斗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

截至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人大对我国的现行宪法共作出五次修正,共通过五个宪法修正案。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四部宪法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对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解读分析。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宪法;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5.071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这段时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包括序言、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共八个部分组成。

《共同纲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效力上,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在1949年之初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也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2 1954年宪法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纲领》已经远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正式宪法已迫在眉睫。

从 1954年3月至1954年9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逐步进行修改。

最终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54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组成,条文总共有106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沿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唯一行使解释宪法的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

现行宪法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先后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订。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称《共同纲领》,共七章60条。

《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郭沫若曾以“凤凰涅槃”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复兴。

诚如诗人所料,中国人民经过百年血雨腥风的斗争,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

我们对“解放”二字十分熟悉了,但对民主、自由、法治、人权以至宪法这些词汇却变得陌生起来,远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其经济意义,实际上其政治和法律意义更大,因为它使我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上的人。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权是宪法的基础,宪法是政权的保障。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在革命形势还不允许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29日,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首先在序言中肯定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其次,确认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第三,规定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并建立了整个国家机关体系。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中国爆
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地位的文件。

随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

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954年,
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该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府组织形式,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导致宪法的地位较低,许多法治原则受到破坏。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逐渐走上了
法治道路。

1982年,中国颁布了第三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制度,强调了人民民主、尊重和保护人权和民族团结等原则。

此后,该宪法经历了几次修订,以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进程的需要。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发展史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到民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尊重。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中,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等原则一直是重要的关注点。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民主国家; 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 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 有制。 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有对保 障与实施宪法做出有效规定。
确认了“文革”中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确认了“文革”中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全国人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 权力机关;地方革委会是地方各级人大的 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取消了国家主席、人民检察院。 规定了一些“ 规定了一些“左”的城乡经济政策----的城乡经济政策----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在权利和 义务的编排上先列义务后列权利。 一些条文如同标语口号,毛泽东语录。
这部宪法无论在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这部宪法无论在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还是在宪法规范及内容结构上, 还是在宪法规范及内容结构上,都是 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① 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将受到一定程度 的限制。 的限制。 ② 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 到扩大与加强。 到扩大与加强。 政党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③ 政党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参政 议政制度化+创设宪法惯例 创设宪法惯例。 议政制度化 创设宪法惯例。 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④ 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 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⑤ 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宪法委员 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会+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人民法院审理具体宪法纠纷
七八宪法经过全国人大分别于1979年、 年 七八宪法经过全国人大分别于 1980年两次以“修宪决议”的方式进行部 年两次以“ 年两次以 修宪决议” 分修改。 分修改。 第一次是决定在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 设常委会,改革命委员会为各级人民政府, 设常委会,改革命委员会为各级人民政府, 将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 将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将检 察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关系改为领导关 系。 第二次是取消了公民运用“大鸣、大放、 第二次是取消了公民运用“大鸣、大放、 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作者: 帅海香
作者机构: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内蒙古包头014025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08-109页
主题词: 中国 宪法 发展历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75年 1954年 1978年 1982年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强调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明确了实行依法治国必须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2002年12月4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颂布20周年的纪念日,20年来宪法在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宪法的发展历程,探索宪法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树立"治国必须有宪法"的观念,维护宪法的权威,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讲话的含义.。

我国宪法历程简述

我国宪法历程简述

中国的宪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我国宪法历程的简要概述:
清朝末年: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尝试制定宪法。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共和国,颁布了一系列宪法,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宪法)等。

然而,政治动荡和战乱导致宪法的执行和稳定性受到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它是一部临时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954年:中国制定了首部正式的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基本法治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1975年:宪法经历了一次重要修宪,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此次修宪强调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82年:中国制定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重要的宪法,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强调了人权和法治的保护,同时开放了经济改革的空间。

2004年:宪法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宪,其中包括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和保障公民财产权等。

这次修宪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政治变革。

2018年:宪法再次修宪,增加了关于监察委员会设立和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强化反腐败斗争。

总的来说,中国的宪法历程反映了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宪法是中国政治体制和法治建设的基础文件,它的修宪体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发展方向。

宪法不仅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宪法的发展过程

宪法的发展过程

宪法的发展过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公民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

宪法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民主进步的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宪法的发展过程进行阐述。

中国宪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中华民国成立,第一部宪法“约法十八条”于1912年颁布。

这个宪法是以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机构和职权。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动荡,中国宪法的发展出现了多次调整和修订。

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中国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承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主席制度和政府首长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此之后,中国的宪法经历了几次重要的修订。

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是在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宪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修宪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加了个人财产权和私营经济的保护。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宪法的修订重点逐渐转移到法治建设和公民权利保障方面。

2004年宪法修订增加了保障公民人权的内容,包括保障公民言论、出版、信仰自由,并将基本人权与法治原则结合在一起。

2018年,宪法再次修订,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增加了宪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多样性的规定。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的发展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民主进步的历程。

中国的宪法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宪法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修订。

宪法的实施和执行是更为重要的。

法治建设、执法体系和司法保障等方面的完善,才能真正保证宪法的权威和有效性。

只有当宪法能够被全体公民认同、尊重和遵守,才能够体现出宪法的真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主讲人:韩大元上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具体功能。

这一讲,则着重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的宪法发展历程。

《共同纲领》的宪法作用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
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并规定新中国成立
后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当时,人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
质的文件。

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定正式的宪法,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外
交等政策,它是一部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因此,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它
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首部宪法诞生 1954年 9 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长期革
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宪法》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在中国建立,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

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认了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的存在,同时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
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其他
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

这一切都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宪法的首次修改 1975年 1 月 17 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我国首部宪法,
通过了 1975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文化大革命”中的许
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

这部宪法在内容上规
定了大量极“左”的内容,大幅度缩小了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范围。

1975 年宪法的条文数量及文字也被锐减,仅 30 条,共 4300 余字,而且法律用语逻辑含混。

(摘自《法制宣传手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