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发展历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一年之际,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标志着我国的民法以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形式得到了固定和明确,成为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范。
民法典的出台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促进。
1. 传承与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立法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和发展,涌现出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这其中,民法典的成型演变过程,是一部我国法治建设的生动写照。
2. 民法典的体系与内涵-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不同章节和条款进行系统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法典所涵盖的内容之丰富和繁复。
其中包括人格权、婚姻家庭、物权、债权债务、继承等多个方面的规范,为我国的民事活动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
3. 民法典的意义与作用- 从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民事活动等多个维度来看,民法典的出台有着深远的意义与作用。
它不仅是对我国法治建设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也将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提供更为坚实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4. 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全面评估和深入理解,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就。
而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部重要法律文书,《民法典》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无论从历史传承、发展内涵还是意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
希望未来,《民法典》能够在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的也能真正为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民事活动将在更加完善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下进行。
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民法典的立法历程也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促进。
论民法的发展历程
论民法的发展历程民法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法律学科,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家庭姻亲关系、合同、债务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法也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和演变,本文将探讨民法的发展历程。
一、自古以来的民法中国早期的民法主要是基于《礼记》、《周礼》、《鲁礼》等经典法典来规定的,它们主要的法律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
唐代的大明律是中国古代民法的首次成文立法,它收集了长达千年间各朝代法律条文,并进行了整理和编辑,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法典之一。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法律制度是古代民法的代表,它们主要包括个人、家族、比例、合同、财产等领域。
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可以说是目前现代民法体系的奠基之作,它对现代民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民法的近代演变自17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开始逐步发展现代化的法学思想,这种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法治”,法学家对民法的研究也从律例转化为原则和条约的解释和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和更广泛的法律问题引起了法学家们的关注,许多新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得以诞生和完善。
20世纪初,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民法制度和法典。
最早的成功案例是瑞士民法典,它是针对家庭和私人关系制定的。
接下来,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始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如德国、法国和日本等。
三、我国的民法演化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法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第一批法律文献先后颁布,中国真正开始了现代化的民法建设之路。
198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会议上,通过了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新的通则就社会发展中需要明确规定的婚姻、家庭、继承、代表权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和条款。
200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关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了我国民法制度的完备性。
在2016年,我国的《民法总则》正式颁布实行,这标志着我国的民法总体走向完成,统一了民法的基础和框架。
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史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周朝时期。
在周朝,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已经开始兴起,并与当时的礼法体系相互融合。
这导致了一种“礼法并行”的局面,其中礼仪和法律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这些法律规定更多地集中在处理刑事和政治事务方面,而不是处理民事事务。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那就是分封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权力得到了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强。
这种分封制导致了古代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因为每个封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和习俗。
随着各地法律愈发复杂,需要统一法律规范的呼声也愈加强烈。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各种学派和思想家形成了。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需要。
其中,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法律和社会制度方案。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社会关系,并注重伦理道德,因此提出了“仁政”、“德治”这样的概念。
而法家则主张严厉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对法律的整合和统一变得更为迫切。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对法律的重构和整合,统一了全国的法律体系。
此时,有关民法的注意力也有所增加,因为这一时期开始经常发生土地和财产的纠纷。
为此,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新法律,增强了土地和财产的保护。
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民法开始逐渐成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政府注重官员的治理能力和道德品质,从而强调了对恶习、虚伪和不诚实行为的惩罚。
此外,汉朝对民间财产的保护也更为严格,增强了私人财产的法律地位。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是中国法律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唐朝政府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民事法律体系。
唐朝继承了汉朝法律的传统,加强了对私人财产和财产纠纷的保护。
唐朝还对男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地位做出了明确规定,强调夫妻相亲、人我皆知、不宜私同。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政府开始重视民法的改革。
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律令制度。
在这个时期,各个朝代都有颁布不同的法典。
然而,这些律令大多数情况下只对统治者和官僚集团生效,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法律适用情况并不普遍。
到了清朝,首次编纂了《大清律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民法典。
该律例对明清两代的刑法、民法进行了总结和规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随着西方法制思想的传入,民法的发展得到了强化。
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法制改革,建立了现代民法的框架。
在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孙中山提出了平等保护法律权益的
原则,标志着个人权利在民法中的重要地位被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
1954年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首部民法通则。
该通则规范了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合同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民法立法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民法的制度框架。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使我国民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在新时代,我国民法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
2017年,十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是对我国现行民法体系的一次重大修订。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我
国民法,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的立法工作,预计将于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
总之,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律令制度、清朝律例、近现代的法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民法不断更新,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当前,民法学界对制定民法典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立法机关也将制定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之中。
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国民法的历史,剖析中国民法的现状,对中国民法的未来作一展望。
一、中国民法的历史(一)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
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
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
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经济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民法的发展。
(3)思想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严重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甚至鄙视“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的权利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对作为权利之法的民法自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从而为中国民法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民法典发展历程
民法典发展历程一、背景介绍在探讨民法典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民法典是一部法律体系,规定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典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综合性和适用性,它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过去到现在,详细介绍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二、寻求统一化的努力1. 初步形成的民法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了许多困难。
当时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受到旧时代的法律和外国法律的影响,因此并不完善。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中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构建一套现代化民法体系。
1950年代,中国开始一系列的立法工作,旨在为民事关系提供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些立法工作奠定了中国刑法、民法、商法等法律体系的基础。
同时,中国也从苏联法律体系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2. 法律框架的逐步完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制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立法机构逐渐加快了法律改革的步伐。
这一时期,刑法、民法和商法等领域的立法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始着手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试图综合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典。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法典并未在1987年通过。
3. 论证与磋商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民法典的顺利制定,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广泛的民众讨论和专家磋商。
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讨论和磋商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但却为民法典的制修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典终于在2020年通过并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三、民法典的重要意义1. 统一法律体系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进展。
法典中各项法律规定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还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司法公正。
2. 强化法律保护民法典的出台强化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关系中的合法权益保护。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我国的民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最先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和婚姻法;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有相应的民事立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事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使民事立法系统化了。
新的民法典正在加紧起草过程中。
【摘要题】立法研究【关键词】民法/建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事立法在废除了国民党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后最先颁布的两部大法为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废除封建制度,需要制定法律来巩固胜利成果。
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党和政府在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1950年6月2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立法主旨在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时规定“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等等。
该法颁布后,在广大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之后,政务院于1950年10月又通过了《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该规定废除了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欠地主的一切债务。
为破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国开始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部婚姻法是党领导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反封建斗争,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反封建斗争经验的成果之一,它为以后婚姻法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工商业与房屋的民事立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党为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颁布了大量的民事法律和法规。
民法典发展历程
民法典发展历程1. 民法典的起源与发展背景民法典是指规范个人和财产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总称,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法律规范。
它始于西欧大陆法系,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化和发展,于20世纪逐渐传入中国与日本等亚洲国家。
我国民法典由清朝开国皇帝康熙皇帝批准颁布的《大清律》,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颁布了民法典、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律条文。
1954年,中国颁布了首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成为新中国民事法律的开端。
1999年,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民事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修改,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逐步向现代化进程迈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民法典的修改和完善也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民生的迫切需要。
因此,我国自2014年开始全面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2. 民法典的编纂自2014年8月起,国务院设立了民法典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担任组长,其余成员来自于政法、外交、工业和信息化等多个部门。
该领导小组于2015年发布了民法典编纂工作总体方案,并于2016年正式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此次民法典编纂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和《继承》共七十余章。
为了保证民法典的质量和准确性,编纂委员会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法学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编写和修改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纂委员会还多次听取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以确保民法典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 民法典的内容特点1. 综合性:民法典涵盖了民事法律规范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人的权利、义务、婚姻家庭关系等,也包括物权、合同、侵权责任以及继承等。
它既是一个伦理道德、文化法规又是经济法规。
2. 适用性:民法典的规定是面向全体民事主体的,不分性别、民族和职业,适用范围广泛。
它所规定的原则和规范是适用于所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3. 维护公序良俗:民法典将强调公序良俗的重要性,其规定将有利于规范各民事主体的行为,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
民法的起源与发展
民法的起源与发展民法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根据其特定的历史、经济、社会背景,以民事关系为对象的专门法律规范体系。
它对于保护个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民法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法的起源民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弱势群体容易受到压迫的环境下,争端和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争议,人们开始制定一系列规则来限制人们的行为,并规定了一些补偿措施。
这些规则逐渐形成了法律制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
尤其是在公元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对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法以其科学严谨的特点,成为了当时民法领域的重要法典。
这种法典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使得民法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融入到各国的法律体系中。
在罗马法的基础上,民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度和原则。
二、民法的发展1. 民法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发展,民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欧洲,民法发展经历了封建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民主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不同时期。
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与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环境密切相关。
2. 民法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民法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和内容。
其中,以权利平等、契约自由、公平正义、损害责任等为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保障了个人权益的实现和保护,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同时,民法的内容也较为丰富。
它涉及到财产权益的保护、合同法律关系的规范、人格权利的保护等方面。
通过这些规范,民法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3. 民法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法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保障,规范了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各方的互利合作。
中国民法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法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民法中国古代民法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古代,民法主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基本原则和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
其中,土地、财产、继承等是古代民法的主要内容。
二、近代民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社会的瓦解,中国近代民法逐渐发展起来。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并着手编纂民律草案。
但这一时期民法的发展较为缓慢,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三、现代民法: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了旧法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民法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婚姻法等方面,旨在确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新型家庭关系。
2.1957-1978年: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民法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但在这一时期,仍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民事法律法规,如《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等。
3.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完善,民事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同时,民法在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法典时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法的演变与发展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民法的发展历程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被包含在其中。
中国的民法也是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唐……至现代的不断继承、发展与完善,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虽然其中内容或者发生变化,但总体上来看,内容是日趋完善,理念也变得更加贴近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之法”。
自夏至周,调整奴隶社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制度已逐渐完备,只是还没有形成有系统的法典,规范内容散见于《礼记》等文献之中。
如“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土无二王”(《礼记·丧服四制》),“里田不鬻”(《礼记·王制》)等,说明当时土地属奴隶制国家所有和不得买卖的情况。
“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买卖者质剂焉”(《周礼·地官·司徒》),说明当时重要的买卖合同必须有书面的契据文书。
其他关于婚姻、家庭和继承的规定也多有记载。
中国封建的法律制度始于战国。
当时李悝编成《法经》,商鞅又承袭《法经》制定秦律,其中关于土地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定,已显示出封建主义性质。
汉承秦制,制定《九章律》。
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删,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备;其中关于财产所有和财产流通关系,婚姻、家庭及继承关系,已有较详细的规定。
唐代以后由宋代至清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达,律、例、法令中民事内容已有相应的发展,但立法体例、条目递相承袭,没有脱离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中国近代的民事立法始于清末。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传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西欧文化的影响,变法图强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
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万一一、绪言近代以来,民法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法律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自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肇始,我国已有三次大规模的民法典编纂活动,分别是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
当然,仅就新中国的民法典制定情况来看,也已经历了三次,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
1911年底,民法典起草工作完成,形成《大清民律草案》。
该草案包括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共五编1569条。
其中,前三编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志田钾太郎参与起草,后两编由中国人高种、朱献文等起草。
这一法典大体上仿效德日民法,但未及正式颁行,清王朝就被推翻。
尽管如此,这个草案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方面,它在民国政府的民法典颁行之前实际上得到了施行;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为后来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而且为我国学习借鉴国外法律知识开启了一扇大门,成为“睁眼看世界”的一部分。
民国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基础,于1925年完成民法典草案的起草工作,形成《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又称《第二次民法草案》),但最终未能成为正式法典。
1929年,国民政府立法院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1931年正式颁行《中华民国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
该民法典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29章1225条。
同时,还颁布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4部商事特别法。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废除国民党的<</span>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明确提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作依据,而应该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作依据。
在人民的新的法律还没有系统地发布以前,则应该以共产党的政策以及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所已发布的各种纲领、法律、条例、决议作依据。
民法总论第二章 民法的历史演进及发展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二、新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 1979年以来,立法机关颁布大量的重要的民 事法律。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二、新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曾几次进行民法典的制 定工作。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门的班子开 始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在草案完成后,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 等政治运动,致使民法的起草工作被迫中 断。
民法总论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一、罗马法
在罗马的法典编纂方面,最有成效、影响 最深远的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的 《国法大全》,即《优士丁尼法典》、 《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新律》。
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其中对后世影响 最大的是罗马私法,现代民法就是在罗马 私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整支配与义务拘束的关系。与罗马法不同,日耳 曼法主要以具体的生活关系为根据,其法律主要 由习惯汇集而成,极少有成文法。
在团体本位的基础上,日耳曼法产生了一些特殊 的规则,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法总论
第二节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西方近代民法
近代民法,是指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于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及未 来
一、我国古代和近代民法的发展 二、新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
民法总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一、我国古代和近代民法的发展
我国法律的起源很早。早在《周礼》中就 有许多调整民事关系的规范。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法制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探讨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礼法为主,即以礼治国。
礼法是一种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它主要通过礼仪、规范和惯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当时最著名的礼法著作是《礼记》和《尚书》。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改革。
他颁布了《律令》和《法章》等法律文件,建立了以律为主的法律制度。
这种制度以惩罚为主要手段,严格执行法律,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汉武帝时期,又推行了以刑为主的法律制度,即以惩罚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律为主,以宽为本的制度。
当时最重要的法律著作是《晋律》和《南北朝律》。
这些法律不仅对犯罪进行了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颁布了《唐律疏议》和《唐刑统》等法律文件,宋朝时期颁布了《大宋律》和《大宋宪书》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不仅对犯罪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范。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元朝时期推行了“一律、一官、一统”的法律制度,明朝时期颁布了《大明律》和《大明鞠书》等法律文件,清朝时期颁布了《大清律》和《大清御定常例》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不仅对犯罪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6.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受到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典》和《民法典》,建立了近代法律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逐步建立起了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
中国民法的历史
中国民法的历史(一)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
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
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
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经济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民法的发展。
(3)思想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严重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甚至鄙视“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的权利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对作为权利之法的民法自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从而为中国民法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4)文化原因。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的内在精神就是区分人们的贵贱上下、尊卑长幼,从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原则。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等观念极不发达,这就使得以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民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我国历次民法典
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下面将概述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民法典:1954年第一次民法典于1954年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民法典。
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特点而制定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私权制度。
第一次民法典规定了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确保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二次民法典:1985年第二次民法典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于原有民法典进行了修改和添加。
该法典明确了个人财产权、合同权利、物权法等内容,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三次民法典:2020年第三次民法典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代我国民法典的最新版本。
这次民法典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综合吸收国内外发展成果而制定的。
该法典强调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加大了合同权利的保障力度,也规范了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通过这次修改,推动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
第四次民法典:未来发展展望第四次民法典对于我国民事法律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民法典将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对民法典的制定也会产生影响。
总结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新一代民法典将继续健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民法的发展
民法的发展(一)古代民法1、习惯民法与成文民法从民法发展沿革上讲,是先有习惯民法后有成文民法。
汉穆拉比法典(前1792-1750年);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奴隶社会习惯法的汇编,内容涉及宗教、哲学和法律,多达2684条。
2、罗马民法(1)罗马法的演变:罗马法并非一部法典,而是泛指从公元前六世纪罗马国家形成至公元六世纪中叶查士丁尼皇帝编纂法典为止的整个历史时期所有的法律。
“法典编纂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部:1.《查士丁尼法典》(一译优帝一世法典)2.《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又名《学说汇纂》,一译优帝一世学说汇编)。
3.《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又名《法学阶梯》或《法学入门》,一译优帝一世法学纲要),此三部法律加上公元565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新律》(一译优帝新律),在公元12世纪时由法学家编纂后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一译《国法大全》或《罗马法大全》),乃罗马法精华之总汇。
(2)罗马法的体系与主要内容罗马法具有创造性和体系性的表现之一,是将法律分为私法和公法。
私法又分为三大部分,即人法、物法、诉讼法。
(3)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奠定了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石。
(二)近代民法近代民法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在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条件的私法。
其时间约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
英美法系(或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英吉利法系等),它以适用习惯法或判例法为主要特征。
英美法着眼于现实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追求法律体系的完整、系统,不致力于法典的编纂。
自20世纪以来,两大法系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实现法律的最佳调整。
近代民法的模式:《法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为“法学阶梯式”,源于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其《法学阶梯》(Instituhones)一书中提出的体例和查士尼国法大全中《查士丁尼法典》的立法体例,只是将其中的诉讼法剔除在外,也称罗马式或法国式,民法典设人法、财产法和财产权取得法三编。
《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为:学说汇编式“,源于查士丁尼国法大全中《学说汇编》(Pandektae),也称为潘德克吞或德国式,其与法国式的主要区别,一是设总则编,抽象出民法各制度共同适用的原则,提纲挈领,二是区分物权与债权。
民法的发展历史
民法的发展历史
民法是一部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早在古代的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规定民事关系的法律制度,但这些规定主要是由王公贵族制定并实施,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并没有太大的保障作用。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公元581年,北魏统一中国后,颁布了《魏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法典,其中的民法部分规定了财产权利、合同、婚姻、家族等方面的法律原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相继制定了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代的《大明律》和清代的《大清律》,它们都保护了个人的财产权利、家庭关系、婚姻自由等方面的权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成为了关键的组成部分。
1954年,中国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它规定了婚姻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离婚的程序等内容,是中国现代民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后,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中国逐渐建立了以《民法通则》为核心的民法典,它对合同、侵权、继承、财产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成为中国民事关系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中国的民法体系已经完备,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举措也在持续推进。
总的来说,民法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的作用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民法的实施和推广,让它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我国的民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最先颁布了法和婚姻法;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有相应的民事立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事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使民事立法系统化了。
新的民法典正在加紧起草过程中。
【摘要题】立法研究【关键词】民法/建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事立法在废除了国民党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后最先颁布的两部大法为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废除封建制度,需要制定法律来巩固胜利成果。
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党和政府在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经验的基础上,于1950年6月2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其立法主旨在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时规定“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等等。
该法颁布后,在广大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之后,政务院于1950年10月又通过了《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该规定废除了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欠地主的一切债务。
为破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国开始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部婚姻法是党领导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反封建斗争,特别是以来的反封建斗争经验的成果之一,它为以后婚姻法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工商业与房屋的民事立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党为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颁布了大量的民事法律和法规。
民法典发展史
民法典发展史民法典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文书,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民法典的发展史。
1.古代罗马法古代罗马法,特别是罗马市民法,是现代民法的基石。
罗马法的形成始于公元前5世纪,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大法学家”的法律学说,并通过这些学说的传播和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古代罗马法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具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法律程序,对后世的民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民法典得到了新的阐述和扩展。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自然法学派的创立,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个体权利和自由的意义,并进一步推动了民法的发展。
意大利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对民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民法典19世纪的民法典编纂运动是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民法典编纂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1804年)和德国民法典(1896年)。
这些民法典明确了民事责任、物权、合同等基本法律概念,确立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现代民法的重要基础。
4.现代民法典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法典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民法典的制定更加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同时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
例如,《意大利民法典》(1942年)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荷兰民法典》(1992年)则强调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
现代民法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民事法律关系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灵活的制度保障。
5.国际统一私法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统一私法的发展成为民法典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际统一私法是指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国间的民事法律制度,以促进国际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发展。
例如,《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跨国收养公约》等都是国际统一私法的代表性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内容提要】我国的民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最先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和婚姻法;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有相应的民事立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事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使民事立法系统化了。
新的民法典正在加紧起草过程中。
【摘要题】立法研究【关键词】民法/建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事立法在废除了国民党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后最先颁布的两部大法为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废除封建制度,需要制定法律来巩固胜利成果。
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党和政府在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1950年6月2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立法主旨在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时规定“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等等。
该法颁布后,在广大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之后,政务院于1950年10月又通过了《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该规定废除了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欠地主的一切债务。
为破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国开始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部婚姻法是党领导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反封建斗争,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反封建斗争经验的成果之一,它为以后婚姻法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工商业与房屋的民事立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党为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颁布了大量的民事法律和法规。
为了加强国营的经营管理工作,保护国民财产,1951年政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通过了《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关于国营清理资产核定资金的决定》及《国营资金核定暂行办法》等,确立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改变经营管理上的供给制作风,为中推行经济核算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为鼓励私人资本投资生产事业,保障投资人的合法利益,政务院于1950年12月和1951年3月通过了《私营暂行条例》(共32条)、《私营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共105条)等,把党和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法律化,肯定了各类私营,如独资、合伙、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它们的设立、解散、清算的程序和责任,保护了它们的合法经营活动和利益。
城市房屋是关系到人民居住、业主产权以至社会安定的大问题。
为此,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在1950至1951年间先后发布了以私有房屋为主的租赁暂行条例、规则或办法,明确了依法保护私人房产的所有权及其合法经营、允许私人房屋出租,主客双方自由协商订立公平合理的租约,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
这些法规的施行对于调整私房的产权与租赁关系,消除错误观念,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为人民法院处理各类有关纠纷和案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经济计划的执行,贯彻经济核算制,促进正常的商品交换,加速财产流转,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0年10月3日颁布了《机关国营合作社签订合同契约暂行办法》,贸易部同日颁布了《关于认真订立与严格执行合同的决定》。
这些法规确立了我国的合同制度,对合同的订立、担保、履行等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首次在我国法律文件中使用了“法人”和“法人代表”的概念。
此外,政务院和政务院各部委还制定了其他法律法规等。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有关民事立法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国家颁布了大量的民事法规,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发展。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6年3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接着于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党和国家采取了与对个体农业改造的类似方法。
1956年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和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商业、手工业、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指示》等较重要的立法文件,其中含有大量民事法规。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了由低级形式的委托收购与代销到中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再到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一系列过渡形式。
为了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
如集中在1953年上海、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发布的《加工订货管理暂行办法》,把私营的生产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之中。
如1954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公私合营工业暂行条例》,对合营公私双方的股份、经营管理、盈余分配、领导机构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工业,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私营实行公私合营的时候对财产清理估价的几项主要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在公私合营中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体现了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的发展和最后完成。
四、改革开放后民事立法的发展1.民事法律法规的颁布。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国营工业经营管理自主权,1979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按照五个改革管理体制文件组织试点的通知》,这五个文件包括:《关于扩大国营工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工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关于提高国营工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的暂行规定》、《关于开征国营工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关于国营工业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
1984年5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特别是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全民所有制提出“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此外,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
198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
1984年11月发布了《关于轻工业集体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等。
合同制度在1984年调整国民经济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之间的横向加强,日益要求用经济合同来确定国家及、与、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健全合同制度的立法。
为此,1979年8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管理经济合同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实行合同制度以合同形式将之间产、供、运、销的协作和相互承担的责任规定下来,并严肃地予以执行,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维护国家计划、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应当积极地加以推行。
根据上述通知的精神,为了推广经济合同制度,协调工商、农商部门之间的产销关系和不同商业部门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同年8月工商行政总局颁发了《关于工商、农商经营合同基本条例的实行规定》。
198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通过,该法规定了法人之间、法人和个体经营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社员之间订立经济合同的一般规则,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等等。
根据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国务院先后又颁发了《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建设工程勘查设计合同条例》、《加工承揽合同条例》等等。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98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在婚姻家庭方面,1980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明确规定了夫妻以及其他成员之间的财产权利。
1985年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该法根据当前的社会特点,确认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产继承制度。
2.民事立法的系统化。
198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人员,在民法第四稿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法通则草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修改,于1986年4月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民事立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民事立法进入了完善化、系统化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民法通则颁布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立法机关根据我国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结合民法通则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制定颁布和修改了一大批民事单行法、民事特别法及民事法规、条例。
如《外资法》(1986年4月)、《技术合同法》(1987年6月)、《全民所有制工业法》(1988年4月)、《私营暂行条例》(1988年6月)、《著作权法》(1990年9月)、《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7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公司法》(1993年12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担保法》(1995年6月)、《拍卖法》(1996年7月)、《乡镇法》(1996年10月)、《合伙法》(1997年2月)等。
并对《中外合资经营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这些有关的民事法律法规,加上最高法院原有的司法解释,构建了以民法通则为核心的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框架。
3.民事立法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
”“法制建设的目标是: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要搞好立法规划,抓紧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