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导学案法不可违学案(教师版)_5829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道德修养:践行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2.法治观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孤注一掷》1.展示电影《孤注一掷》内容梗概 1.仔细阅读材料。
2.播放视频片段3.言语引导提出主题2.认真观看视频,跟随教师引导。
1.剧情回顾:诈骗集团窝点被铲除,涉案人员获刑展示事件的详细背景提问:法律为什么要对电信诈骗进行处罚?2.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的作用。
3.剧情回顾:“美女荷官,在线发牌就能赚大钱!”展示事件的详细背景提问:梁安娜“美女荷官”是一种什么行为?梁安娜为什么落入诈骗集团的陷阱?言语引导解释违法行为的含义、产生原因4.剧情回顾:《孤注一掷》中的法律知识展示电影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提问;你知道以上行为触犯了那一部法律吗?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5.言语引导解释违法行为的分类6.小试牛刀展示几种违法行为,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是不可违背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还缺乏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参与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打架成本:“打架成本=10日拘留+500元罚款+几千元医疗费+心情郁闷…”近日,呼和浩特市,一个写着“打架成本”的警方温馨提示牌成了网红。
民警介绍,因管辖区域学生较多,平日里,接警学生打架斗殴案件较频繁,才集思广益想到了这个办法。
警示牌挂出后,收效显著。
公民遵规守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何好处?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法不可违》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学案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2.5.1.法不可违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什么是刑法?4、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5、什么是刑罚?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四、预习检测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A. 不违纪B. 不违法C. 不违宪D. 守纪律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镇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
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
两人到达盐官古镇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探究活动二: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材料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行为的底线法律是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2.认识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3.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违法行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4.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1)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2)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具有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5.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远离一般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活动,积极防范行为和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2.(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四、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课堂检测1.“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导学案_4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学习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的。
现根据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思考问题,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法律的尊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学前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提供视频资料,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从身边的违法行为谈起,认识到法不可违是底线,理解违法的类型,以及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教学难点:违法的类别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力目标】1.逐渐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3.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教学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不管它应惩罚人,还是应关护人,它必定把人当人看待。
——歌德教师设问:在同学们眼里,法律是什么?【新课教学】环节一:什么是违法行为?师: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导学案
⎭⎬⎫行政违法民事违法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课 题 法不可违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 第1课时(第五课共3课时) 教 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知道违法无小事,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学习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分类危害社会程度违反的法律法规+举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举例 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举例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联系基础问题我探究。
(在课本上用铅笔做出预习笔记) 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地位及理解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的区分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3.青少年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及要求【自学检测 提高能力】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 .遵守纪律B .不违背道德C .不违法D .不违规 2.根据下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 A .一般违法行为 B .不良行为C .严重不良行为 D .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3、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A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B .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一般违法行为和 4、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 .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 .民事违法行为和所有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5、2021年3月18日,一名旅客在从宁波飞往昆明的航班上谎称其同伴携带了炸弹。
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后, 这名旅客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机场公安治安拘留15日。
旅客的行为是( ) A .行政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民事违法行为6、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己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不可违》导学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法律不可违的原则,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不可违的原则3.违法行为的后果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法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PPT,呈现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不可违的原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法律不可违的原则,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自觉遵守法律。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不可违的原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由"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课组成,分别介绍有关法律、犯罪、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的“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授课内容。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规范,二者密切相关。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于法律、犯罪等基础知识已经不陌生,但对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容易混淆。
五、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2、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3、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4、熟练掌握所学法律常识,并能有效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与生活,依法维权。
六、复习重点、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显著特征;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三种类型的区别;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认清犯罪危害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明确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运用到生活中依法维权。
难点: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复习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法八、教学课时:一课时九、复习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第1课时 法不可违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有同学认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随堂演练1.违法行为是指(....)A.被逮捕判刑的................................B.违反刑法的行为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B.专时专用法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D.请人监督法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5.1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知道违法无小事,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二、学习重点
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学习难点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四、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
(一)自读课文,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
(二)根据学习提纲,完成本课重点难点。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5.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6.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7.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8.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9.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10.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1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三)共同探究(竞争中合作 合作中竞争!)快速阅读教材
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认真学法;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2.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五、达标提升(我能行!)
1.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 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 违反继承法的行为
2.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
可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3.下列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
A.抢劫他人财物 B.骑自行车闯红灯
C.拾到他人财物自觉归还 D.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
4.七年级学生小王,一天在外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用一部公用电话随意拨打了“119”,谎称某地着火。
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
A.是违法行为
B.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D.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下列不属于犯罪特征的是()
A.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是依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C.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D.应赔偿损失
6.王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公园的一棵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他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7.球迷孙某在观看中超联赛时,看到泰山队进球,兴奋得跳入场内奔跑,被值勤民警抓获,后被处以拘留10天处罚。
孙某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违宪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8.陈某因违犯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
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9.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
下列不属于主刑的是 ( )
A.管制、拘役 B.剥夺政治权利
C.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D.此同学遇到挫折时很善于疏导自己
10.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11.“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一些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即“只要凑够一撮人,管他红灯还是绿灯。
”“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属于( )
①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②受从众心理影响的行为
③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④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
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李某的行为哪些属于违纪?哪些属于违法?哪些属于犯罪?
(1)不交作业,经常旷课,偷拿同学东西,打架斗殴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赌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持刀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2)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2)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违纪违法,以致犯罪。
违纪、违法、犯罪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可能由犯错误发展到违法犯罪。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