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域治理研究述评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在区域行政的强大惯性、地方“分权”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区域治理缺乏超越各地方政府的区域权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呈现权力真空,阻隔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流动无界化的要求。
为此,树立“整体政府”的理念,打破既有行政区行政的制度安排,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是我国区域治理优化落实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区域治理;区域行政;区域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国际上,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经济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
这期间,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逐步兴起。
在区域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经济体推动了生产组织结构的重组和区域治理的施行。
欧洲、非洲等国家通过区域内各种政治经济集团的对话、协调和合作,构建了大都市区的各种制度、政策和管治方法、机制,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区域资源,最终实现区域治理的目标。
在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公共问题也不断凸显,这种状况促发了彼此的合作需求。
因此,建构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合作结构,推动现代化区域治理模式的运行,统筹共治、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当前区域治理的问题及原因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各地、各领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相互合作、共同协调以推动区域治理和解决区域间的共同问题成为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三大城市集群的协调发展,印证了这样的选择。
随后,武汉城市群、山东半岛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正在稳步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进一步将我国的区域发展和治理推向纵深。
可以看出,区域竞争合作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长期以来,在行政区划基础上形成的行政区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是按行政条块为域来组织经济的,这种刚性和闭合式的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管理模式。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合作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各地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跨区域的统一管理模式。
2. 水污染治理成本高。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治理这些水污染问题所需的成本巨大,包括土地征用费、设备购置费、人员培训费等。
而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力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贫困地区无法承担这些治理费用。
3. 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监管问题一直存在。
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规排放废水和污染物,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抽检水质和监测污染源,导致治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4. 跨部门协作不足。
水污染治理工作需要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包括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等。
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导致跨部门协作不够紧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问题。
针对以上困境,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建立跨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均衡发展。
2. 支持贫困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水污染治理的经济困难。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共同解决贫困地区的水污染问题。
3. 加强水污染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水污染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源头治理,通过加大对污染源的追溯和处罚力度,防止水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跨域公共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路探析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跨域公共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路探析作者:周伟谢斌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3期周伟,谢斌(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西安710063)摘要:跨域公共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
传统的政府单一权威治理模式因其“封闭性”和“内向型”已无法适应跨域公共问题“跨域性”和“外向型”的治理要求。
跨域公共问题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治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联合社会各主体展开合作治理。
立足现实,应当按照民主协商与合作治理的要求,通过共同理念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提升、相关原则和机制的安排来构建合作治理体系,克服合作治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不断增强跨域公共问题治理成效。
关键词:跨域公共问题;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民主协商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3-0004-05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与广东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合作之横向课题“广东省道路运输行业制度建设标准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伟(1979-),男,甘肃静宁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谢斌(1963-),女,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引言进入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群的建立,也诱发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多面向的跨区域、跨部门事务的公共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问题、流域治理问题等等。
诸多公共问题已普遍超越了传统的行政区划边界和部门界限,相互交融,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行政生态。
[1]其对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从“政府管理”发展到“政府治理”。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由于涉及多个行政区域、跨地区水资源的共享利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分散等问题,使得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难度较大。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1.政府管理体制分散我国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相对分散,各地区在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部性。
这使得在跨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体制上的难度,各地区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合作,从而导致跨区域水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2.水资源的共享利用造成的矛盾由于水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利用,不同地区之间在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当一个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严重时,其所排放的污染物不仅会对本地区的水资源造成影响,还会对其他地区的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导致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难。
3.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我国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使得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发达地区在水资源的治理和管理上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在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方面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导致了一些地区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不高。
4.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情绪,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跨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治理上缺乏合作的意愿,难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水资源管理和治理体系。
1.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对于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此机制可以由中央政府牵头建立,以整合各地区的资源和力量,制定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跨区域水污染问题。
2.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针对不同地区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不平衡,应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资金专项,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帮助其改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能力。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政府协同不畅、缺乏跨域
合作机制、技术手段有限、投入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政府协同不畅是一个主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协调
机构,确保跨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要加强各级政府对跨域
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增加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形成政府协同治理的格
局。
缺乏跨域合作机制也是一个问题。
建立跨域合作机制,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
合作机构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各个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协
调和配合,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跨域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技术手段有限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大科研力度,拓展更多的技
术研发领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还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果
和治理效率。
加强对技术应用的培训和推广,使更多的地区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技术手
段。
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引导社会各界的投资,形成多方共同投入的格局。
还可以探
索建立公共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合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解决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协同、跨域合作、技术创新和加大投入
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水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原因,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跨域水污染治理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法律法规,但是在跨域水污染治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行业的水污染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监管主体职责不明确,导致跨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难以进行。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缺乏协同合作的问题。
跨域水污染治理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推进不协调,导致跨域水污染治理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跨域水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相关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资金引导政策,但实际投入还不够,导致跨域水污染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跨域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框架,加强法律监管,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建立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跨域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治理效果。
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跨域水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优化我国的跨域水污染治理模式。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才能有效推进跨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我国宝贵的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跨域水污染更加严重,这给我国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要保护水资源,我们首先需要解决跨域水污染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一: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跨域水污染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全面、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一些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违规问题,但监管力度不够大,一些污染治理项目不会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甚至存在不规范的治理行为。
对策:建立全面、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污染治理管理法规,加强对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污染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问题二:资源紧缺在跨域水污染治理项目中,某些绿色处理技术对时间、场地、技术人员以及资金等方面要求较高。
但是,由于资源紧张,导致这些治理工程无法顺利实施。
对策: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和社会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绿色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构建跨域污染治理资源共享的平台,开展资源优化配置。
问题三:管理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跨域水污染工程项目的执行效率低下、进展缓慢,存在着技术难题、政策障碍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跨域水污染治理的效果。
对策:加强跨域污染治理项目的管理和协调,优化治理工程实施计划和安排,推动治理项目与水环境保护政策、科技发展相协调,提高项目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加强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监测,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效益的实现。
问题四:治理方式单一在跨域水污染治理中,常常采用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如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单一方式,而这些方式难以满足当前跨域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对策:加强绿色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植物处理法、微生物技术、纳米材料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构建跨域水污染治理多元化技术体系,有效提升治理效果。
结论跨域水污染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部门合作,强化监管,完善治理技术和管理机制,推广绿色处理技术,加强跨域污染治理项目的管控和协调,从而为保护和治理水环境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
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的日益增加,地方政府面临着跨域治理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跨域治理,并就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研究。
二、跨域治理的定义和特点跨域治理是指利益相关方(包括不同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
跨域治理具有以下特点:多元参与、多层级决策、复杂问题、共享治理和协同效应。
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既是区域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协调者和管理者。
三、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的作用1. 信息共享与协调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起到了信息共享与协调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各方的资源和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各方共同协作。
2. 政策协调与整合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还起到了政策协调与整合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和行动计划,加强各方之间的政策衔接,避免冲突并促进协同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3. 项目实施与管理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还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他们可以组织各方合作,共同实施跨域项目,提高跨域治理的执行力。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实现。
四、地方政府跨域治理实践中的问题1. 利益平衡与协商在跨域治理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协商困难。
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并达成一致是一个挑战。
2. 沟通与合作机制跨域治理需要各方之间的密切沟通和有效合作,但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行动的不协调,沟通与合作机制存在不足。
3. 组织与协调能力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需要具备组织和协调能力,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导致跨域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不尽人意。
解决跨域环境治理难题
解决跨域环境治理难题解决跨域环境治理难题一、引言跨域公共事务治理与行政区行政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的行政区行政指的是“基于单位行政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国家内部的地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跨域公共事务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具有刚性约束的传统行政区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的现实需求,区域公共问题尤其是区域性、流域性污染事件便开始在我国各地繁衍开来。
纵观国内跨域污染治理个案,无论是松花江水污染还是太湖蓝藻事件,抑或“锰三角”事件,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一旦需要各相邻地区通过合作治理环境或污染问题时,就会陷入一种跨域治理困境:虽然上级政府高度重视,毗邻各省区也在“积极”执行,污染治理资金相当充足,相关污染防治技术也很先进,但最终的治理成效都不太乐观。
这说明污染的治理在观念、政策、资金、技术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各方主体因为行政区的划分陷入了类似“囚徒困境”的情境中,而省区交界地带的跨域治理则属于准公共物品,缺乏多元参与的单方面治理以及一维的公共行政机制与模式显然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失灵就变得理所当然[2],而出于趋利动机,此种情况下,除政府外似乎没有任何市场主体愿意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市场失灵也在所难免,在“有形”与“无形”之手均丧失作用的前提下,跨界的区域性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愈发严重。
二、跨域环境治理困局的成因:基于传统公共行政的视角研究我国跨域环境治理的困境,首先要认真反思我国现存的行政区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严格的按照行政区划分的管理体制,各行政区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往往缺乏效率,流于形式。
就跨域环境治理而言,地方政府间存在的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加之环境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面对跨区域环境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治理动力。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摘要】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加强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多方面的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我国跨区域水污染问题,促进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合作,加大政府和企业的投入力度,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共同保护水资源,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我国、困境、应对策略、合作机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监督管理、责任追究、总结、展望未来、建议、对策。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由于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跨越东、中、西三大地域,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水资源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跨区域水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跨区域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成为主要污染源,严重威胁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
跨区域水资源的交叉利用和污染扩散现象也日益频繁,使取水地和排水地之间的水质管理难度倍增。
深入研究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困境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解决我国跨区域水污染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促进我国跨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水污染治理的关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中国的梦想。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许多困境。
主要问题包括水污染跨区域传输、不同地区间环境政策的不一致、协作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多种应对策略。
要加强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监管和法律法规制定。
建立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标准,明确各地区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跨区域合作的法律框架,加强执法力度,保证治理效果。
加大处罚力度,对跨区域水污染的责任方进行严厉处罚,确保企业和个人不敢违法乱纪。
应进一步完善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协作机制。
建立跨区域河流流域的管理机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统一的治理方案,协同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治理效果。
加强水污染跨区域传输的监测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体的污染情况,及时预警,加大对跨区域水污染传输的防控力度,避免水污染扩散和交叉污染。
第四,加大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
鼓励企业加大治理投入,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
技术创新和推广是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传统治理方法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紧迫的任务。
只有各地区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加强监管,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解决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保护好我国的水资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供应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跨域水污染治理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对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
在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诸多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的水污染治理体制存在缺陷,行政区划和责任体系与水资源的流动性不相适应,导致跨域污染的治理困难。
2. 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导致水质评估和治理的不一致性,使得跨域污染治理缺乏基准和统一的参考判断。
3. 信息不对称和协调困难:各地之间信息交流和协调沟通不畅,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导致跨域污染治理工作难以有机衔接。
4. 治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和治理资源不平衡,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滞后,无法有效解决跨域污染问题。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信息不对称和治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跨域水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建设,以及实施差异化的治理政策。
只有通过加强各方的合作和协调,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1. 引言1.1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水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的质量。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跨域水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水资源交流与互动导致了水污染跨地域传播的难题。
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将会对全国的水环境造成长期的损害。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跨域合作,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才能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1.2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1. 管理体制不完善:跨域水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难以形成合力进行治理。
2. 缺乏统一标准:由于各地区的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地在水污染治理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力量。
3. 技术手段滞后:跨域水污染治理需要运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缺乏创新的技术手段,影响了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提高。
4. 治理能力不足:由于跨域水污染治理需要多方合作,需要各地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但目前我国各地在水污染治理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区资金不足,有的地区技术力量不足,影响了水污染治理的效果。
5. 信息不对称:在跨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部分地区可能掌握的信息不全或不准确,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2. 正文2.1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成为了我国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尤其是跨域水污染治理问题,更是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跨域水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就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管辖权问题跨域水污染问题的治理首先面临的是管辖权问题。
由于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在水污染问题的管辖权上存在争议和分歧。
这使得跨域水污染的治理难以有序进行。
2. 协调难题跨域水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复杂纠葛,协调难题成为了制约跨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地区和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导致对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效果不佳。
3. 责任不明在跨域水污染问题的治理中,各地区和部门往往存在责任不明的情况。
谁来承担治理责任,如何分担治理成本等问题不明确,导致水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对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跨域水污染的治理问题,我国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明确各地区和部门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责任和权力,为跨域水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2. 建立跨域水污染治理协调机制为了解决跨域水污染治理中的协调难题,我国需要建立起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协调机制,促使各地区和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动出击,积极推动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3. 探索跨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模式当前,我国在水污染治理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针对跨域水污染问题仍然需要探索出新的治理模式。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促进跨域水污染治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4. 加强跨域合作跨域水污染治理需要各地区和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水污染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跨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促进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协同作战。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水体总磷和总氮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5%和33%,水污染形势严峻。
跨区域水污染的特点表现为水体流动性强,治理复杂度高,难以单一地区解决。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治理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为加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2 问题意识在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水污染治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水质的恶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排放导致水体污染日益加重,一些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造成了环境及健康问题。
跨区域水污染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问题,而是一个跨区域性的综合性问题。
污染物不受地域限制,通过河流、湖泊等水系传播,影响范围扩大,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机制。
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要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全民参与意识,共同参与到水污染治理中来,推动我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水污染治理的困境水污染治理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中一个长期存在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水污染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污染治理的目标复杂而繁多。
不同的污染物质和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治理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
而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污染类型繁多,治理目标众多,使得水污染治理任务异常艰巨。
我国跨域治理研究述评
随着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发展,跨域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政府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通过梳理自2008年以来跨域治理的相关研究,剖析目前跨域治理所涉及的研究路径、模式选择、治理结构,以期对今后的跨域治理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推动跨域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上的转型。
一、关于跨域治理概念的再认识1.政治地理学视角。
政治地理学视角主要从区域的政治结构、功能以及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此类观点的代表者陶希东认为,“跨界治理实质上就是在现代行政边界依然发挥约束力的作用下,行政区政府顺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跨界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积极推动区域政治改革,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间关系,以促进集体行动的能力、扩大区域集体利益”。
台湾学者李长宴认为,“跨域治理是一个平等协商、协同合作的过程,以异中求同、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同心协力的伙伴关系,以解决因为跨领域、跨行政区所引起的棘手难解的公共问题”。
而詹立炜从地理界限角度概括跨域治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因彼此间的业务、功能或疆界相接及重叠而逐渐模糊,导致权责不明、无人管理与跨部门的问题发生时,由公部门、私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组合,透过协力治理、社区参与、公私合伙或契约协定等联络方式,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治理模式”。
曾瑞佳则认为,跨域治理的内涵是“跨越土地管辖权及行政区划的合作治理”。
最常见的个案为地方政府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事宜,它不涉及机关内部跨部门的合作,也不包含公私协力的伙伴关系,是地方自治团体为解决跨域性问题或促进地方发展所采取的治理模式。
2.组织管理学视角。
组织管理学视角下的跨域治理概念,理解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团体、行动者,如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因特定问题产生的合作与治理,强调跨组织的跨域治理围绕合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包括伙伴关系、网络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相关概念。
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研究
环境跨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一是协同性。环境跨域治理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 各方主体的协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环境跨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二是跨界性。环境跨域治理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需要打破行政界限、 行业界限等,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跨域治理研究
在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跨域治理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来源:收集梁子湖周边地区的环境监测数据、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 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以及行政区划、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跨域治理研究
2、处理流程: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清洗、整合、分析和挖掘,以发现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与瓶颈。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跨域治理研究
1、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了加强,不同地区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处理 水污染防治问题。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跨域治理研究
2、建立了湖泊周边地区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有效减少了污水对梁子湖的 污染。
3、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遏制,水生 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所增加。
内容摘要
然而,跨域治理机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权力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跨界合作中,各治理主体需要合理分配权力和职责,避免出现权力争夺或推诿 扯皮的情况。其次,沟通协调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存在信 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往往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此外,跨域治理机 制还需要公平与正义问题,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不公现象。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面临许多问题。
由于水体的流动性,水污染经常跨越行政辖区的边界,造成了治理难度大、责任划分不清晰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差异较大,治理方法和标准也存在差异,导致跨域治理存在协调不力等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不同地区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合作,造成了水污染治理的效果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改善跨域水污染治理的情况。
加强行政区域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
各地区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水环境治理的联席会议,交流经验、分享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建立跨地区跟踪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实时了解水污染状况,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理措施。
统一不同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标准和方法。
各地区可以在国家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和治理方法。
可以加强相互学习,各地区可以互相借鉴治理经验,共同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效果。
加大对跨域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
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可以加大对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治理,形成多方合作的资金支持体系。
可以建立跨地区的治理基金,用于支持跨域水污染治理的项目。
还需要加强对水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加大对水污染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公众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污染治理的参与度,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来。
我国跨域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但通过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标准和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公众参与等对策,可以有效改善跨域水污染治理的情况,保护水资源,促进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水资源更是其短缺和分布不均的一个典型代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状况面临严重挑战。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更加复杂。
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各异,各地区的水质状况以及污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两个严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环保领域的前沿热点。
首先,跨区域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不透明、管辖不清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从管理和监测角度来看,由于区域之间的数据统计方式和标准不一致,在数据采集和汇总环节中存在很多不可预估的偏差。
即便统计数据保持一定的准确性,监管和处置存在管辖不清的问题,导致治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其次,跨区域水污染治理还面临另一种难题,即环境约束的不可控性。
在治理过程中,环保部门虽然在联合行动、协作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在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的限制下,治理措施往往难以到达、难以实施。
而随着未来发展的推进,这种不可控性还将加剧。
最后,跨区域水污染治理还面临着路径依赖和权力制约。
路径依赖是指因历史原因和制度惯性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固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这种路径依赖往往会转化为一定领域内权力的不合理诉求和限制。
面对这些困境,应对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加强数据调查和统一标准制定。
在跨区域治理中,开展准确的水质状况调查和统计工作,是治理工作的首要基础,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制定更加明确的治理方案和绩效评估。
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
在污染问责体系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促进协调和合作,共同攻克治理难题。
并加强对环保执法监管力度,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法律和行政性管辖权。
最后,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机制。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跨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不同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问题不断加剧,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何以可能?1. 跨域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跨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和跨区域的环境问题。
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而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则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问题,如上游与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来解决。
2. 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治理。
对于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必须做到全球共治;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必须做到区域共享。
这就要求各地区和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
3.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符合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
各国都希望通过合作加强环境保护,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等国际文件都强调了跨域环境合作的重要性,各国都在致力于寻求共同的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1. 推动跨国界的环境合作各国可以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通过制定国际环境条约和协议,建立跨国界的环境合作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保护。
各国可以加强技术交流与共享,共同促进环境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各地区可以加强跨域环境合作,共同处理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协调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程。
加强环境信息共享和监测网络的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跨区域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跨域治理研究述评作者:蓝启先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08期摘要:对国内跨域治理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着重从跨域治理概念的再认识、跨域治理研究路径、跨域治理结构、跨域治理模式、跨域治理在区域治理中的适用性以及跨域治理评价六个方面进行总结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跨域治理今后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跨域治理;治理模式;区域治理;述评随着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发展,跨域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政府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通过梳理自2008年以来跨域治理的相关研究,剖析目前跨域治理所涉及的研究路径、模式选择、治理结构,以期对今后的跨域治理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推动跨域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上的转型。
一、关于跨域治理概念的再认识1. 政治地理学视角。
政治地理学视角主要从区域的政治结构、功能以及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此类观点的代表者陶希东认为,“跨界治理实质上就是在现代行政边界依然发挥约束力的作用下,行政区政府顺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跨界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积极推动区域政治改革,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间关系,以促进集体行动的能力、扩大区域集体利益”。
台湾学者李长宴认为,“跨域治理是一个平等协商、协同合作的过程,以异中求同、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同心协力的伙伴关系,以解决因为跨领域、跨行政区所引起的棘手难解的公共问题”。
而詹立炜从地理界限角度概括跨域治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因彼此间的业务、功能或疆界相接及重叠而逐渐模糊,导致权责不明、无人管理与跨部门的问题发生时,由公部门、私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组合,透過协力治理、社区参与、公私合伙或契约协定等联络方式,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治理模式”。
曾瑞佳则认为,跨域治理的内涵是“跨越土地管辖权及行政区划的合作治理”。
最常见的个案为地方政府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事宜,它不涉及机关内部跨部门的合作,也不包含公私协力的伙伴关系,是地方自治团体为解决跨域性问题或促进地方发展所采取的治理模式。
2. 组织管理学视角。
组织管理学视角下的跨域治理概念,理解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团体、行动者,如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因特定问题产生的合作与治理,强调跨组织的跨域治理围绕合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包括伙伴关系、网络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相关概念。
此类观点的代表学者张成福提出跨域治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社会,基于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追求,共同参与和联合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该过程实现前提是基于法律授权、地理毗邻、业务相似或者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谈判、协商与合作,实现公共事务治理的良好绩效。
丁煌则认为跨域治理是指为了“应对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携手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规章、公共政策、行业规范、对话协商等治理工具,共同发挥治理作用的持续过程”。
马奔提出跨域治理是一种“不同组织之间长期相互合作的跨组织、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治理模式”。
当前学界对跨域治理概念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对跨域治理概念的再认识有助于我国在区域治理中确立研究的形式和方向。
整合上述两种视角观点,发现国内学者对跨域治理概念主要从跨区域、跨层级、跨组织、跨领域四个维度进行解读,强调多元主体联合治理,突破行政区划和层级界限,综合运用多元治理方式实现跨域的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关于跨域治理研究路径的探讨1. 实证性研究路径。
跨域治理被视为解决跨域公共事务治理之道,面对错综复杂的跨域公共事务,需要跳出政府中心论,强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协调,实现政府跨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实证性研究主要依托某一跨域公共问题,如跨域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协同供给、跨域危机管理等个案性的跨域公共事务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已有大批学者将跨域治理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跨域环境治理、城市群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范永茂通过研究合作治理过程中科层、契约和网络三大元机制的作用过程,按照不同比例组合形成的科层主导型、契约主导型和网络主导型合作治理模式应用于跨域环境问题的治理的整个过程,通过中国跨界环境治理不同的联防联控模式来验证,提出理想的科层主导型、契约主导型和网络主导型合作治理模式。
李广斌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域治理的模式,勾勒出政府内部管理创新、深化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的博弈机制,推动多边治理的发展。
叶汉雄则湖北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证调查得出结论认为梁子湖水污染的有效防治源自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边互动与合作。
还有学者根据山东半岛跨域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跨域公共问题,探讨其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得出跨域治理多主体合作和多元化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践行,但在区域管理的发展动力和目标、运行模式、合作手段上仍然存在着局限性的结论。
不同时期的跨域治理实证性研究为各地区跨域问题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经验。
2. 理论性研究路径。
理论性的跨域研究主要从实质性的跨域研究中提炼总结跨域治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当前理论性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整体性治理途径、网络治理途径。
“整体性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是在新公共管理的批评下应运而生的,被视为“后新公共管理”。
整体性治理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新公共管理产生的碎片化问题重新整合,按照希克斯的观点,整体性治理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治理进行整合治理,在多元主体中进行协调。
为跨层级、跨部门、跨组织协作治理的跨域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国最开始研究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台湾学者彭锦鹏,于2005年发表的文章《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
随后2008年,竺乾威、韩兆柱、胡佳、胡象明等人开启了大陆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浪潮,并积极探讨继新公共管理之后整体性治理在我国公共管理的适用性,整体性治理研究大都基于政府治理碎片化、城市发展同质化以及跨域治理的复杂化背景。
网络治理是基于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有着共同诉求的自组织系统的一种理论模型。
只有在利益协同、权力配置均衡、机制同构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网络治理的最佳状态。
网络治理研究的代表学者主要有孙柏瑛、李维安、彭正银等。
“网络治理强调通过交换、对话和协商等机制进行持续的组织互动,是与市场模式、科层模式相异的新型治理模式,具有主体多元性组织互赖性、弹性协作、彼此建立信任等特征”。
随着组织结构的变迁和政府、公民角色的转变以及资源的稀缺性,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将多元治理主体融合为一张网络。
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行政网络结构尚未完善,在协同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未能有成效发挥作用。
上述两种研究路径代表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跨域治理理论研究的方向,这些理论在跨域治理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存在哪些不足仍有待考究,未来应进行更多的定量研究。
三、关于跨域治理模式探索研究跨域治理模式是跨域治理过程中所运行的一种机制模式,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对跨域治理的作用起关键作用。
张成福借鉴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渐进式跨域治理模式,他将渐进式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该渐进模式描述了多元治理主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治理类型及范围下的跨域治理,从制度、治理主体和协作类型三个方面解析了当下跨域治理的困境”。
渐进模式的出现一定时期内满足了区域错综复杂的公共问题治理需求。
丁煌基于政府、公民角色的转变提出构建一种多边互动、资源互补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范永茂从合作治理本身的基本机制入手,对机制之间的相互渗入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出一种新的合作治理分类模式,提出了以科层、契約和网络机制按照不同比例融合而形成科层主导型、契约主导型和网络主导型三种不同的合作治理的理论模式,通过构造新的合作治理选择模型,系统化地演绎机制与分类模式以及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王勇根据河北燕郊、上海洋山港两地实证研究,总结出“资源一体化”的“权力分置”型跨界治理模式,通过平等的方式,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另一区域,有效实现跨域治理。
由于跨域的特殊性,跨域治理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众多学者都对跨域治理的现状以及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进行了理性思考,为跨域治理模式开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供了诸多新思路,跨域治理涉及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等众多群体,高效的跨域治理模式需要各治理主体协同构建。
四、关于跨域治理结构的研究跨域治理结构是跨域治理的制度基础和组织架构,跨域治理理论强调跨域中各种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跨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建立“多中心”和多元关系的治理结构。
跨域治理的本质是各治理主体之间博弈和利益协调的过程。
治理结构的变迁将会导致不同的治理模式。
1. 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传统的公共管理即政府管理将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在政府本位的理念思想下,认为只有政府才能管理社会各类公共事务,从而排斥非政府机构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随着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与成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政府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性和社会性出发,政府、市场和社会、民众各主体联合才能更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只有治理理念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过渡,“才能真正体现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
社会本位推动了公共管理结构的变迁,为跨域治理在治理主体上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公民社会参与跨域治理。
传统的韦伯制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是以层级制度为基础,强调政府弱化社会。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后,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其参与治理的权力是自由、平等、开放式的。
治理结构的变化盘活了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跨域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仍存在局限性,在利益协调、权力配置和信息共享几个方面导致公民社会参与治理仍然停留在告知性参与和被动性参与状态。
公民社会的觉醒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倡导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社会参与跨域治理是必然的趋势,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应的准入机制,确保公众参与治理的权利。
五、跨域治理在我区域治理中的适用性跨域治理作为政府在区域治理中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并得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但由于不同的行政体制,跨域治理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治理模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内学者逐渐反思跨域治理在我国区域治理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王佃利指出跨域治理的内涵假设是民主、协作和相对妥协的合作精神以及成熟且多元的公共问题治理主体,但纵观我国当下的区域治理发展中依旧是行政主导型模式,跨域治理的内涵假设在实际的区域治理过程并没有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