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民族政治学_——(独龙族).dps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 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 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 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 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 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 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 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 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 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 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 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 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 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 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 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 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独龙族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当今的旅游潮流却越来越走向物质生活的反面,崇尚回归自然,去寻找精神上的平衡。
独龙族是云南省独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河谷及怒江两岸,独龙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龙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1956年10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
50年来,独龙江的交通情况逐步得到改善,独龙族经济发展,健康水平提高。
独龙族的风习俗习惯,无论是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木刻“请柬”,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
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
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
晚上,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
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如独龙族的传统节日,独龙族人叫“卡雀哇”。
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
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
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
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
独龙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矮楼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数十根园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顶上覆盖茅草或木片,在离地面二、三尺高处铺以楼板。
独龙族
民族建筑
• 独龙人家的房子在独龙江和 小茶腊同样都是干栏式木楞 房,传统上为上层住人下层 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火塘 是独龙族民居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一个火塘象征一个家 庭,子女成婚后并不分家只 在房内新设火塘。独龙族人 吃饭、睡觉、待客都是围绕 火塘进行。
民族服饰——独龙毯
• 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 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 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 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 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 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 格和时代特色。
民族婚俗
•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 庭。 • 恋爱(自由) • 提亲(喝茶) • 木刻“请柬” • 婚礼(独龙酒) • 禁忌
丧葬习俗
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里的人及 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 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 仓煮酒,一起共享。有的还杀猪待客,以示酬谢。届 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这种治丧酒席,通 常从下午开始,一直吃到深夜,吃酒中要不断地分给 死者一份,同时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独龙族
11级广电班
名称的由来
独龙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过去, 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 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 “迪麻”等。“俅人”、“俅曲”、“曲 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 名独龙族。
概况
• 独龙族,人口约7000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 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 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
独龙族
独龙族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7,431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
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
独龙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民族服饰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
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
以前有文面的习俗。
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
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
5.1衣被两用的独龙毯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
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
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
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
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
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
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
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
独龙族的历史 太古之民独龙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独龙族的历史太古之民独龙族
导语: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民族独龙族。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是一处天工造化的人间秘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民族——独龙族。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是一处天工造化的人间秘境。
春来,高山牧场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夏初,杜鹃满山,争奇斗艳;秋至,红叶斑斓,层林尽染;冬季,雪山皑皑,松柏挺立。
走进这个“神秘的河谷”,人们留恋于风光绚丽的景色中,徜徉在千奇百怪的地貌间,欣赏植物世界的绿韵,倾听动物天地的秘语,陶醉于古朴纯挚的民风,采撷民族文化的色彩,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一份人类不可多得的人文自然遗产。
历经岁月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只剩二千多人,虽然人数很少,但他们顽强地传承着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和习俗,以坚韧的性格书写自己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从内地前往独龙族所在地路途艰辛,得连续翻越常年积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跨越惊涛飞涌的澜沧江和怒江,穿行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崎岖山道,攀藤附葛、爬天梯、过溜索、翻越绝险。
这个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的民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独龙河谷艰苦创业、生活繁衍,创建和书写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
2003年7月,云南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独龙江流域为其组成部分。
这一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既是珍禽异兽的乐园,也是第四纪冰川后至今尚存古原生物保存的“避难所”。
独龙江流域则是这一王国桂冠上的“绿宝石”。
为培育和护卫这。
独龙族
独龙族,现有0.58万人。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生活在被称为"神秘河谷"的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人民,受江水滋润,以江为名,于是称为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独龙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传统文字。
独龙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但保留着渔猎的传统。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山川、河流、大树、巨石等自然物。
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他们的道德传统,历史上,独龙族被誉为不用锁门的民族,他们始终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
独龙族的房舍多建在两岸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构筑成大大小小的村寨。
一座座竹楼轻巧地建在陡峻的山坡上,称之为“长竹楼”。
竹楼一般分为两层:下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有独木梯上下。
架设藤网桥是独龙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架好一座桥,人们都要身穿节日服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示庆贺。
藤网桥的结构古老而别致,它以独龙江畔特有的藤竹编织成两根索,平行栓在两岸粗壮的树干或固定的木桩上,再用山上的野藤或竹篾在两边编织成网,吊在藤索上,网底铺设比脚掌稍宽的木板或数根并拢的竿供人行走。
人踏上桥后,一举足迈步,桥身就会抖动摇晃,过桥者会感觉地转天旋。
外来人过桥决非易事,而独龙族人身背重物行走自如。
独龙族人的食物丰富多彩。
他们虽然以谷类为主食,但对各种山珍野味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含有丰富淀粉的野生植物。
从一种被称作"四维"的董棕树芯里挖出的董棕粉制作的食物是独龙族人最喜爱吃的食物,也是招待来宾以示热情友好的佳肴。
独龙毯作为装饰品在独龙族人家里随处可见。
这种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的工艺品,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既可美化生活,又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
独龙毯是独龙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白天当披风,夜晚当被,同时又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信物,还可缝成口袋运粮盛物。
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族男子特有的传统服饰。
独龙族妇女穿长袖上衣和长裙,有时也围一件花色麻布围裙,小腿上裹麻布带绑腿。
独龙族
独龙族概括民族成分: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现约有7000人。
使用,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分布: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特征:尚存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服饰: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
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历史沿革: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
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
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
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
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独龙江河谷在唐宋两代属南诏及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三代则为丽江木氏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统治。
此间,在有关的汉文史籍中已开始出现了独龙族先民的记载。
如《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
当时的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等地,其西北与今西藏自治区相接。
文中所载“撬”、“吐蕃”、“卢”正是“参错杂居”于丽江路西部和西北部的独龙族、藏族和傈僳族之先民。
“撬”是“俅”字的同声异写。
而在以往,都曾将俅(撬)居住的河流及地区称为俅江和俅夷地,如现今贡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仍被称为俅江。
由此可见,元朝时的俅族正处于俅江一带,以后又逐渐迁移到了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独龙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独龙江流域。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长期以来,独龙族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比较封闭,保留了较为纯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独龙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包括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方面。
独龙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经过长期的独特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和口述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独龙族的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传统文化,使用汉语成为主要交流方式,导致独龙族语言面临衰退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独龙族语言,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了对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开设了独龙族语言教育课程,组织了语言研究和培训活动,并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独龙族人民继续使用和传承自己的母语。
音乐舞蹈是独龙族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了独龙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不论是婚礼、葬礼、节日庆祝还是其他重要场合,独龙族人民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歌舞表演。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到来,独龙族年轻人对传统音乐舞蹈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艺术面临衰退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独龙族的音乐舞蹈,独龙族政府和文化机构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表演,向年轻一代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绘画雕刻是独龙族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独龙族善于绘制各种图案和雕刻艺术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独龙族年轻人往往无法继续从事传统绘画和雕刻的工作,导致这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独龙族的绘画雕刻技艺,相关机构开设了相关培训班和工作坊,将传统技艺教授给年轻一代,并鼓励他们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创作出更多具有独龙族特色的艺术品。
宗教信仰在独龙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独龙族人民多信奉本教和藏传佛教。
这些宗教信仰在独龙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独龙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独龙江峡谷地区。
独龙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独龙族丰富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就独龙族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独龙族文化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一、经济发展对独龙族文化传承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独龙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济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独龙族传统的农耕、狩猎、捕鱼等生产方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得独龙族传统的村落、房屋、宗教场所等传统文化空间受到了侵蚀和破坏。
经济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独龙族青年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经济发展给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得独龙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针对独龙族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国家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护独龙族的传统村落、民居、宗教场所、文化遗产等,加大对独龙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鼓励开展独龙族语言、服饰、舞蹈、音乐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包括举办独龙族文化节、庙会、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公众宣传和展示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独龙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等,传授传统技艺和知识,培养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传统非常宝贵和珍贵。
独龙族建筑风格简介
独龙族建筑风格简介
独龙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生活在云南西北部,怒江、澜沧江之间,在古代称为“高昌”。
居住在这个区域的民族,主
要是古代印欧人种的后裔,他们是在西南夷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
响下发展起来的。
独龙族原称“御依人”,后改为“独龙族”。
独龙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最具特色的是他们居住的独龙
毯房。
独龙族居住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地势险要。
由于
自然环境恶劣,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创造出较先进的农业和畜牧业。
独龙族人世代居住在这里,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生
产和生活经验。
他们根据山地环境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用草皮搭成
的平顶“毯”房。
“毯”房就是用草铺成屋顶,用竹木结构盖顶,再盖上一层草或者树叶或树皮、牛毛等。
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不
漏雨雪,很适宜独龙族居住。
独龙族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在劳动之余,喜欢唱歌、跳舞,并常以唱歌和跳舞来庆祝节日和庆祝丰收。
在独龙族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宽敞而又明亮的
客厅。
—— 1 —1 —。
少数民族之独龙族
• 女子多在腰间系 戴染色的油藤圈 作装饰,常常披 挂的五颜六色, 串珠、胸链、耳 环,甚至铜钱和 银币常挂在颈上 和耳下。以前有 文面的习俗。
• 婚俗
•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 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 庭,恋爱自由,独龙 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 便会相互赠定情物。 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 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 毯,小伙子送给姑娘 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 背篓。
•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 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 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 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 保存或随身携带。
•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 居多。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 烧酒焖鸡 吉咪等。
• 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 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 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凡建屋盖 房,婚丧嫁娶,都要主动相助,遇猎物或 杀猪宰牛,都要邀请远亲近邻聚餐,并在 聚餐结束后主动馈赠礼品。
• 民族宗教 • 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 独龙族人民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 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 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 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 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 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现有部分 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 民族饮食 •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贡 山独龙河谷。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 主,饮食习俗一般由所处自然环境及条件 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 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 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 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
•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 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 稻 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块生 植物的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实用3篇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实用3篇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反映的婚姻形式来说,独龙人的婚姻__也__着由原始的“群婚”、“对偶婚”到一夫多妻以及从妻姊妹婚到非等辈婚几种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表明了家庭公社解体期的特点,它标志着家族公社__的结束和个体家庭的确立。
独龙族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下的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联亲,并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单面循环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集团的特点是:甲家族的男子固定地娶乙或丙家族的女子为妻,但甲家族的女子绝对不能嫁给乙或丙家族的男子,这种限制是十分严格的,除非固定联亲的对方没有女子或已他迁,否则是绝不会改变的。
因此,在这种婚姻集团的形式之下,逐渐形成了较固定的循环的婚姻系统。
此外,还保存着姊妹先后共嫁一夫和兄死弟娶其嫂(反之亦然)的妻姊妹和转房制,按独龙人的传统习惯,即凡属固定的婚姻集团,某一家所生的几个姊妹,必须先后共嫁给一个丈夫,独龙语称为“安尼南”,意即娶姊妹。
他们认为几个姊妹嫁一夫,可以和睦相处,可以亲上加亲,而且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外溢,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沿袭着妻子作为内部财产不得转嫁给外氏族的古__惯而保存下来的,这是建立在氏族外婚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氏族以外群婚的残余。
它在独龙人的婚姻形态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
多妻及非等辈婚:一夫多妻的现象,在独龙人的婚姻关系中比例很大,它是作为父权制确立而相应产生的婚姻形式。
多妻的原因,一方面显然是盛行妻姐妹婚的一种转化形式,比如诸兄弟中大哥死了,其妻转给二弟,二弟死了,诸嫂一并转给三弟,甚至也有儿子死如无弟兄,儿媳即可归公公所有。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为家长服劳役,所以一夫多妻主要是家族长或一些富裕户。
独龙人称娶妻为“仆玛旺”,意即买女人。
娶妻的聘礼是价钱,这样女子仅仅被当作一件物品通过一定的价钱被男子买过来,而且被男子当作奴仆看待,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父权制确立的时候,男子凭借着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其他一些为习惯公认的__,开始在家庭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使妇女屈从在男子的权威之下,形成了男子对女子的__和__。
独龙族
独龙族简介
•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于云南 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 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现约有7000 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纹面 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 独龙族,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 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 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 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傈僳族、怒族、白 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 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史籍称之为“俅人”。
• 布靠缠绕就完 成了,但是颜色多样,十分炫彩。 • 可借鉴的:颜色多样成条纹状,使人愉悦, 仿佛披挂一条彩虹,植物染环保。
TED END
民族风情:独龙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1998年底我国独龙族总⼈⼝为0.57万⼈,占云南省少数民族⼈⼝数量的⽐例为0.043%,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
独龙族分布的地区位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藏交界的结合部。
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乡(独龙江流⼊缅甸境内称恩梅开江)为南北向横断⼭⾼⼭峡⾕带,受群⼭环抱,沟堑纵横。
东界峰与怒江峡⾕并连,西⾯峰为4934⽶的担当⼒卡⼭与缅甸毗邻,北与海拔⼤于3200⽶的西藏⾼原相连并与印度相近,是⼀个狭长形的极为偏僻和封闭的区域。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貌较多的⼀种语⾔,使⽤⼈⼝少但很有学术价值。
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发展缓慢,保留早期⾯貌较多。
在同语族的语⾔中,独龙语和景颇语、登语、珞巴语等⼏种语⾔⽐较接近。
历史独龙族⾃称“独龙”,他称有“俅⼈”、“曲⼈”、“ 俅⼦”、“俅帕”、“洛”、“曲洛”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
由于独龙族先民⽣活在⼏乎与世隔绝的⾼⼭峡⾕地带,北连西藏⾼原,东接⾼黎贡⼭,西界担当⼒卡⼭与缅、印毗邻,形成相对⾼差3800多⽶的纵深峡⾕地貌。
这种地理环境所致很少为外⼈所知。
因⽽在古代汉⽂⽂献中对独龙族记载甚晚,在元、明以前其确切族称难以考定。
但从其语⾔系属上分析,独龙族与我国古代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古代氐羌族群的⼀个组成部分。
⽬前所知最早的⽂献记载是唐代樊绰的《云南志》。
从公元8世纪起,属南诏、⼤理云南地⽅政权的管辖。
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司统治。
17世纪以来陆续⼜受到维西厅、康普和察⽡龙藏族⼟司和喇嘛寺的统治。
⾟亥⾰命以后,建⽴了菖蒲桶(贡⼭县)、上帕(福贡)、知⼦罗(碧江)等三个“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直到新中国成⽴。
解放前,由于⼭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的社会⽣产⼒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系家族公社制,内部分为50多个⽗系⽒族。
独龙族的传统⽣活⽅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的原始共产制,共同⽣产,共同占有⽣产⽣活资料。
少数民族文化--独龙族
独龙族,有⼈⼝5817⼈。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治州、贡⼭独龙族怒族⾃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地带。
过去,独龙⼈没有统⼀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的名称,如“独龙”、“迪⿇”等。
“俅⼈”、“俅曲”、“曲⼈”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后,根据独龙⼈民⾃⼰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000⽶的⾼黎贡雪⼭,西南与缅甸接壤。
曲折延绵的独龙江⽔奔腾呼啸在崇⼭峻岭之中。
这⾥冬季⼤雪封⼭,夏季多⾬⽽潮湿,南北⾛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长和⽓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千百年来,独龙河⾕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
独龙⼈从事⼑耕⽕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的⽐重。
独龙族有⾃⼰的语⾔,没有⽂字。
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个独⽴语⽀,部分通晓汉语。
独龙族勤劳、勇敢,有着优良淳朴的道德观念。
重信⽤,尊诺⾔,是独龙⼈的传统美德。
他们的住房从不加锁;粮仓门上仅横竖插上⼏根树枝作记号,从不担⼼被盗。
独龙族还⼗分好客重友,⼀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
如今,现代⽣活虽然改变着独龙⼈的⾯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
神秘的河⾕ 独龙河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唯河⾕两岸⼟质肥沃、⽓候适中。
盛产贝母、黄连、雪莲、⾍草、当归、茯苓、麝⾹、熊胆等名贵药材。
珍稀的红杉、铁杉、云杉和乔松则劲⽽挺拔,遍布于群⼭雪岭。
原始森林中野⽜出没,飞⿏成群,各种珍禽奇兽栖息。
被⼈称为祖国西南边陲⼀颗美丽、富饶、神奇的宝珠。
每年10⽉份,这⾥被⼤雪掩埋通道,曲折幽深的河⾕成为⼀条与世隔绝的“死胡同”,⼀直延续⾄次年的6 ⽉份,冰雪消融之时才能进出独龙江流域。
即便此时,欲达河⾕也并⾮易事,需要登天梯,翻越冬年积雪的⾼黎贡⼭茉莉王隘⼝;过溜索,横跨喧啸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最后向西穿过深⼭⽼林中的马帮栈道⽅能下达河⾕。
解读独龙族婚俗
解读独龙族婚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读独龙族婚俗解读独龙族婚俗独龙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独龙族风俗习惯礼仪
独龙族风俗习惯礼仪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
那么你有听说过关于独龙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独龙族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风俗习惯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特别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款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忱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婚俗独龙族婚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的男女无论有没有直系亲缘关系,均不能通婚,各氏族之间有比较固定的婚姻集团。
独龙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非婚子不受到社会卑视,并且结婚后还可将孩子带到夫家。
但在确定婚烟上,均需由父母作主。
婚姻结缔一般经过订婚和迎娶。
无论是定婚或迎娶,男方都要给女家送肯定的彩礼。
这种彩礼,独龙语称为“仆妈旺”。
婚姻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要邀上几个亲戚,带上水酒(需双数)去女方家订亲,女方父母则要请全村人来喝酒,并当而议定女子彩礼(身价)。
彩礼按男方的经济状况,多寡不一,量情而定。
一般是一头牛、一口锅、一盘铁三脚及几件首饰。
如果一次不能凑齐,可以赊欠,以后再给。
结婚那天,男方父母、亲戚、新郎、伴郎带上酒肉聘礼去迎亲,女方即杀猪待客。
晚间,在女方家彻夜喝酒、跳舞、唱调子,表示庆贺。
新郎新娘也与大家同乐。
其次天,男方家即将新娘领走。
新娘出嫁除一身穿戴外,并无什么嫁状。
新娘一到夫家门,婆婆便要牵着她的手在房内走一圈,边走边介绍状况:哪里是仓库,哪里是水,哪里是猪圈等。
当天,男方家也要杀猪款待客人,夜里亦喝酒唱调子,结婚仪式结束后,夫妻便开头共同生活。
独龙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独龙族民居都多长方形的,而且在民居都会有个房子的,而一些小家庭也是如此,对此独龙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独龙族民居特点独龙族民居有哪些特点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民居由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所形成的峡谷是独龙江的发源地,峡谷峭壁林立,176公里的流程却有4000多米的落差。
江面最宽不过百米,最窄不足20米,但水深湍急,令人望江兴叹。
独龙族就世居在这里。
距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政府上游12公里的献九当村,十多座住房没有一致的朝向,看似杂乱,登高俯瞰才发现村寨是以村委会为中心,依山势地形而建。
一条弯曲的街道就是马帮的驿道,谷仓、猪圈、羊栏单独成片,与住房有着一定距离。
独龙江上游两岸的住房都是悬空的木刻楞房,以独木刻阶梯上下。
小家庭都是单独的一间房子,两间房子的中间以一个共用的过道隔开,屋顶相连。
过道一端靠山坡着地,两边相对各开门入室。
过道上常放木臼、手摇石磨。
屋顶有苫草的,也有的换上了政府提供的铁皮瓦,还有的盖塑料薄膜再用竹编的网格子罩上,房子里也亮堂了。
最上游的迪正当村因木材丰富,屋顶都是木片瓦。
室内大都不隔间,除了床,还有一些用木板简单搭成的柜子,用来放些日常用品。
砍刀、弩弓挂在墙上,独龙牛角、蜂巢挂在房门上。
门不上锁,最多用两根木棍或斧子拦一下。
火塘设在房屋中间,基本上是整天燃着,除做饭外或烧水或煮猪食。
巴坡村在独龙江的下游,海拔较低,气温略高,适合竹子生长。
山上的住房是“千脚落地房”,和怒江峡谷傈僳族的一样。
就是用碗口粗、剥了皮的水冬瓜树干搭起木房架,距地面1米高左右,铺上竹片地板,四周围以竹篾编成的墙壁。
屋顶苫草,室内通风好。
这样的房屋造价低,如果竹片、木柱准备好了,一两天就可建成住人。
近几年,独龙江通公路后有汽车出入了,不少人家正在筹建新房。
独龙族民居特色在哪独龙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独龙江、恕江两岸和贡山一带,这里山高谷深,河水湍急,每年雪封期达半年之久,交通极为不便。
独龙族的住房主要有两种:独龙江上游的住房多为用原木交叉垒培建成,下游的住房多为竹篾房。
独龙族介绍(共6张PPT)
民族饮食
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 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独 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 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 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 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风味。
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 豆荚 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 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 野蒜 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完了!!!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独龙族!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 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 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 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
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约有
74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 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 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 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 豆荚 瓜类,也 有采集的竹笋 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 配上辣椒 野蒜 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 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 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 或随身携带。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
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 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独龙族!
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 龙 族 图 腾
独龙族服饰——太古遗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筑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 ----独龙年
“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 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 之首。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 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是独龙 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 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也没有一 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 就开始过年。 活动:剽牛祭天
一种神秘的美 :纹面女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 由主妇分食。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 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 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木刻“请柬”邀亲友 黥面遗俗
历史 服饰
建筑 节日 纹面女 习俗
历史
• 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 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 •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7000人 ,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西北部怒江 •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 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 “独龙”、“迪麻”等。“俅人”、“俅 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 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 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