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设计(获汕头市优质教学设计二等奖)

合集下载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一、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皋gāo 坂bǎn行xíng鲈lú从:使跟从,译为“带领”坂:山坡,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已而:不久,一会儿何:怎么办薄:迫近举:撒顾:可是谋:商量诸:兼词,相当于“之于”须:通“需”(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巉chán 栖qī鹘hú冯píng 划huà悄qiǎo凛lǐn断:阻隔曾:才,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履:践踏,踩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披:拨开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焉:相当于“之”,译为“我”悄:忧愁样子肃:恐惧的样子凛:恐惧的样子(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裳cháng 缟gǎo戛jiá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畴昔:过去,以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yú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的生活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呀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尸解"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的感慨)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三、赏析课文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精选】《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

【精选】《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赤壁赋》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学习内容]一、导语: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

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赤壁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9、《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辞藻华美与意境深远。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豪放与豁达,理解其超脱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并翻译重点句子。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布局、辞藻、修辞等,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之美。

文化背景:介绍苏轼及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写作与讨论: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苏轼的生平图片或视频,引出《赤壁赋》的作者背景。

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3.2 课文学习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

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难句。

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

3.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一篇读后感等。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扩展对苏轼及其时代的了解。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情况。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2022年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导语:《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店铺给大家提供了《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课文结构及鉴赏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一)结构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入领会《后赤壁赋》的意境和哲理。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文本,了解其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产生背景。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与《前赤壁赋》进行对比,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讲解分析:教师对《后赤壁赋》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文本结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

5.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后赤壁赋》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 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这首歌的出处,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板书标题)(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讲解文言词语。

明确:古今异义:浩浩呼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的意思。

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一词多义:望:①七月既望:农历的十六日,名词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动词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声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理解__大意。

3、再读课文,思考__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三)深入研读1、同桌交流,说说__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交代了作者与友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__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尊敬的读者:在如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我设计了一套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介绍前后赤壁赋,分别出自南朝刘义庆及辛弃疾之手,两篇赋文以写赤壁战役为主题,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两篇赋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艺术技巧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技巧。

二、阅读目标1. 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前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文学形式;3. 比较分析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之处;4. 培养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兴趣。

2. 理解前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前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赋文中的意蕴。

3. 理解后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后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赋文中的个别表达和修饰手法,引导学生对于后赤壁赋的深入理解。

4. 比较阅读:学生进行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分析两篇赋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讨论分享: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分享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作品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进行小作文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以前赤壁赋或后赤壁赋为基础,进行文学续写或合并创作。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品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唐宋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学生能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乐趣。

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后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照,品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教学难点:品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说明,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受才铸就了他特殊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控字词二、课文内容学习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浏览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品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本来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难点: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课堂程序的安排:一、导入(一)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4《和子由渑池怀旧》,5《前赤壁赋》(板书),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8《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9《饮湖上初晴后雨》,10《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齐读,师评价)(二)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核心词是“旷达”,然而这“旷达”背后老师还想选择一个词,大家看看合适不,“坚韧”。

我们在“旷达”背后加上一个“坚韧”,就有了基础,有了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

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

(投影1:课题)二、阅读分析文本详细过程(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两点:1.读准字音。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教师巡视答疑。

有两人以上提问的问题,教师面向全体解答。

)(二)师:“顾”字出现四次,大家课后整理意义和用法。

(三)师:看看还有什么疑难?(确认没有后)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全文)(四)师:赋文抒情性比较强,大家还记得前赋的抒情脉络吗?(板书1:前赋乐—悲—乐)(五)后赋的抒情脉络是否与前赋相同?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

《赤壁赋(二)》教学设计

《赤壁赋(二)》教学设计

《赤壁赋(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豁达心境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哲学思想和景物描写分析。

2.难点: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赤壁的风景视频或图片,营造氛围。

2.哲学思想体会
(1)深入分析文中的哲学思考,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景物描写赏析
(1)分析文中对赤壁景色的描写,体会其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豁达心境培养
(1)通过《赤壁赋》,引导学生培养豁达的心境和乐观的精神。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5.课堂讨论
(1)你如何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人生哲学?
(2)景物描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赤壁赋》的哲学思想和景物描写,强调豁达心境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短文。

(2)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初中《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赋》;(2)理解《赤壁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课文。

2.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赤壁赋》;(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2)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赤壁赋》;2. 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课堂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汕头市澄海莱芜中学陈丽华教学设计理念: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古代散文选修课的教学?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尝试以宋代美文《后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3.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4.体会语言清空爽朗的特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3.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作为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

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文人不幸文坛幸。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知人论文”,让他们走进文本时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第一段(二)全班齐读第二、三段(三)教师正音(四)教师指导朗读(五)学生齐读课文(六)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并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七)提问学生概括文章大意设计这一环节是要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教师范读第一段,在朗读的语速、节奏、情感投入上给学生做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要求学生两次齐读课文,是为了把课文读顺。

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是为了把课文读懂。

最后再提问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概括,那么学生对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把握。

三、学习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方法。

(一)解决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二)教师强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并结合典型字句归纳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1.积累迁移法。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文实词多达120个,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化大,因此,应注意积累已学过的实词词义,并懂得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比如我们在推断“今者薄暮”中“薄”的意思时,可联系刚学过的《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从而推断出“薄”应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如推断“归而谋诸妇”中“诸”的意思,可联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从而推断出“诸”也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比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是个排比句,我们根据课文注释知道“踞虎豹,登虬龙”是动宾结构,由此可推断出前面“履巉岩,披蒙茸”也是动宾结构。

3.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柳暗花明”。

我们已经知道“履”是动词,“巉岩”是指险峻的山岩,这在高一《蜀道难》一课中已学过,“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那么“履”是什么意思呢?成语“如履薄冰”“如履平地”中的“履”都解释为“踩,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

4.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

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果课文注释没告诉我们“披”是“拨开”的意思,那么我们也是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它是“拨开”的意思。

因为前文“履巉岩”已经告诉我们作者现在正在登山,踏着险峻的山岩,而“蒙茸”是草木茂盛的样子,那在登山的时候遇到茂盛的草木,只能将这些草木拨开,才有路可走,才能继续前进。

所以这里的“披”根据语境应解释为“拨开”,而不是我们平时印象最深的“披上”。

同样,“攀栖鹘之危巢”中的“危”也是可以根据语境推断法来推断其词义应为“高”,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危”是一样的意思。

文中的重点字句:第一段:步.自雪堂(步:步行,名词活用为动词)顾.而乐.之(顾:环顾,动词)(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如.此良夜何.(如……何:怎样对待……呢)今者薄.暮(薄:接近,迫近,动词)日薄.西山(薄:接近,迫近,动词)(《陈情表》)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副词)归而谋诸.妇(诸:相当于“之于”,兼词)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诸:相当于“之于”,兼词)(《郑伯克段于鄢》)以.待子不时之须(以:来,连词,表目的)第二段: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译文:(我们)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在赤壁下面游玩。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而:连词,表修饰)(上: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岸)(履:踏,踩)(披:拨开)(危:高)译文:我于是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

爬上鹰隼建筑高巢的崖壁,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

悄然..而悲(悄然:忧伤的样子)肃然..而恐(肃然:恐惧的样子)反.而登舟(反:通“返”)第三段:横.江东.来(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横飞)(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掠予舟而西..也(而:连词,表承接)(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飞去)羽衣..翩跹(羽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羽衣)俛.而不答(俛:通“俯”)道士顾.笑(顾:回头看)这一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

设计这一环节不但授学生以“鱼”,扫除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的字词障碍,让学生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句,而且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联系新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还授学生以“渔”,给学生归纳了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四、全班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生体悟,思考前、后《赤壁赋》的不同和联系。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第二课时讨论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生体悟作知识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全班朗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比较前《赤壁赋》,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作者为何而“乐”?(见到黄泥坂的美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2.第二段夜游赤壁,作者的情感是否有所变化?找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划然长啸”“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作者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七月游赤壁时的景色与现在有何不同?现在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的是一幅清幽的初秋之景,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

《后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描写的是清冷峭拔的初冬之景。

)作者通过长啸抒发了其内心怎样的情感?(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郁闷。

)作者为什么会由“划然长啸”到“悄然而悲”再到“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这里的情感与《前赤壁赋》有没有相同之处?(作者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同时又因无人相伴,在独自登山过程中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与《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是一样的,因此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除了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外,也隐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

)作者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久留也”,所以他“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他的情感又有了什么变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不偏执,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

)板书:情感的变化:乐→悲→激昂→悲、恐→平静设计这一环节,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和《赤壁赋》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生体悟。

三、分组讨论道士化鹤的寓意。

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