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
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
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在材料中,
生:什么时候才废除富农经济?
片断。

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
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
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
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
的大致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背景: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颁布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经过: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战果:到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图(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分析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

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某某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授课课题】土地改革【授课班级】八(3)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图片大屏幕展示图片:教师:请问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样一回事呢?你想知道农民分到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翻开第三课——《土地改革》。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3—15页相关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问题:(1)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背景有哪些?(2)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目的,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结果是怎样的?(3)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4)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5)思考: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展示图片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背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3)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业绩及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

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

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自学探究: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达标自测(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C.地主、资本家土地所有制(2)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3)、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与过去土地改革所不同的特点是 ( )A.消灭地主阶级 B,消灭剥削制度C.保存富农经济 D.分给地主土地(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5)、这次土地改革完成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B.使农民得到土地C、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D.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7)、土地改革完成的同时,我国在农村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提高技术;组织农民走互助组、合作化的道路。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3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3

土地改革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一,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得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二,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等基本史实。

感受到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获得了解放。

3、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三,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4、通过“问题探究,情感升华”环节,比较新旧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对比法。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土地改革》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教材从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意义以及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师:解放前的旧中国,地主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不干活,还坐享其成;而占农村人口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生:进行土地改革。

师: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过渡: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新中国的领导人怎么办?
板块二:改革掀起创新路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
(1)时间:
(2)地点:
(3)法律文件:
生:结合课本回答,1950——1952年、新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课件展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师:《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课件展示。

(4)主要内容:
师:土地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从“地主私有”转变到“农民私有”,仍然是属于土地私有制。

教师播放视频:《土地改革》,让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师:结合材料内容回答: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5)具体办法:
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师:此次土地改革的何时完成?取得了什么成果?
(6)结果: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1952年底,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

(2)免除每年向地主缴纳700亿斤粮食地租。

(3)农民获得解放。

课件展示读图说史。

学生上台展示:看图说史。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过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于得到了实现。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块三:农业走向发展路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件展示材料: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师:1952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明确:(1)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4)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5)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师: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材料探究环节。

3、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环节。

1.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后普遍实现的。

()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
D.1952年
答案:D
2.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有:
A.1.5亿
B.3亿
C.4亿
D.9亿
答案:B
3.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是()
A.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B.只有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C.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D.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占有大量土地
答案:D
【读图说史】
【材料探究】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哪一年颁布的?有什么政府颁布的?
(2)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土地。

4、感情提升: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八、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三个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二)改革掀起创新路、(三)农业走向发展路。

每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进行了分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浓厚,课堂效率极高。

教学方法和互动方面:通过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材料探究和上台展示等,学生参与度较广,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件方面:以视频、图片、文字等为载体,更直观、具体,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方面:学生上台展示,要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