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它的指导下,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并于1952 年底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与本单元前两课也有密切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是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同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图片、课件等。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猜一猜,图中的农民在做什么。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巩固政权,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3]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3]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2.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①背景:②根本原因:③起止时间:④法律依据:⑤内容:⑥实施:⑦结果:⑧历史意义:3.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展示:材料一: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必须得到谁的支持?而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巩固人民政权;必须得到农民支持;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展示:学生:因为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根源是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展示:示意图:农民、地主所占人口和土地比例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学生:思考、归纳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史料分析建国后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政权巩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新课教学】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PPT展示梁守财看冬瓜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于当时农村的社会阶层雇农、贫农、中农以及地主和富农形成直观认识。

PPT展示当时农村各阶层人口比例及占有土地比例。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以及中农占有的土地面积远远少于地主和富农。

广大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这也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展示数据)而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过渡:毛泽东主席也很感慨的说:“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

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3课内容。

本课是在学习了《开国大典》和《抗美援朝》之后编排的,是巩固新政权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第二单元学习《工业化的起步》打下基础。

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所以本课在本单元和全册教材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掌握基础: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及土地改革的完成情况;3、土地改革的意义。

培养能力:1、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情感: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四、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讲解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1、阅读教材P12第一二段,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2、阅读教材P12—13第二段,标记出土地改革实行的情况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文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P13最后一段,分析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

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逃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土地改革的教案

土地改革的教案

土地改革的教案土地改革的教案篇一:土地改革教案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 、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农村发展的思想感情,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土地改革的政策、实施步骤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比较重要,给学生明确分工,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史料及相关音像、图片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3.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四、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检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2课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12页“课前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二)揭示目标:见教学目标(三)自主学习:出示学案(四)合作交流: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教师出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表格,学生读表格,思考回答问题:从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引出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必要性(原因)必要性(原因):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未土改。

旧中国:引导学生回顾建国时的中国是贫困的。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

中国近代历尽了多年的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温饱问题亟待解决。

迫切要求:通过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对比图例》,了解到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中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毛泽东也很感慨地说:“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如果你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请简单说一说具体的做法?(土地改革……)祖祖辈辈受苦受难的贫雇农,身受几重压迫和剥削,一旦明白了“谁养活谁”的道理,埋在他们心理的深仇大恨立即迸发出来,就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的霹雷,惊天动地。

一场反地主、要土地的斗争之火,迅速地在新解放区的大地上燃烧起来。

新解放区:根据地图,了解到这次土地改革的范围和对象。

因为前几次的土地改革教材中并未介绍,所以学生容易误以为是全国性的,教师要强调此次土地改革的对象是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播放视频《苏醒的土地》,观看我党如何总结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教训和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进行的土地改革。

(2)经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摘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试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内容。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强调:土改后,土地由农民支配,可以根据自家经济情况自由买卖,仍然是私有制性质。

跟我们今天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样。

现在我们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思考:农民除了可以得到土地之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呢?(房屋、农具、牲畜。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地区的土地改革,如果是农村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寻找乡土素材,共同探讨本地的土地改革。

补充:西藏的民主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全国约有三千五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根据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有农奴主和农奴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

西藏农村中,占人口不到2%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人口不到3%的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统治农奴;占人口90%以上的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劳动收入的一半甚至70%以上被农奴主剥削去;占人口5%左右的奴隶,人身完全为农奴主所占有。

农奴主倚仗封建特权私设公堂、监狱,随意对农奴施以酷刑,农奴受着农奴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被剥夺了起码的做人的权利。

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农奴制度。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

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P12——13课文,回答P13动脑筋。

(6)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至少三点建议.减免农业税;切实关心农业收入;领导农民进行发家致富;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土地改革的意义教师展示三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

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结束语:短短的三年,新中国从废墟上站了起来。

它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着整个世界。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

(五)归纳提升:(六)当堂检测:(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