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3会考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区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1.4 区域经济联系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③西气东输④西电东送2、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2.区域的空间结构定义: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4.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5.区域三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阶段指标比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空间结构(内部差异、城市、交通、开放程度)P67。
6.蓬勃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水平高化、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水平较低。
7.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主要是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见地理会考指导P68,表3.1.2.8.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金、技术匮乏意义: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9.10.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西电东送:分北线(火电,送往环渤海区),中线(水电,送往长三角),南线(水电,送:缩小地区差别,达到平衡。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危害: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质量,影响人类健康;农牧业生产力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13.种的基因库”。
湿地存在的问题: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治理成果:1,洪灾得到有效控制2,庞大的航运网3,水电火电核电结合,建立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基础工业体系4,森林覆盖率提高,大量旅游设施5,人均收入达到全美平均水平。
要求:能够填注具体位置,详见书本P53图2-19美国农业出现的问题:掠夺式开发,造成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沙尘暴等;滥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等16.德国鲁尔区鲁尔区的四大工业:采煤业、钢铁业(移铁就煤型)、化学、机械制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1,廉价石油的竞争使得煤炭工业衰退2,世界性的钢铁危机使得钢铁工业衰退3,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以重工业为主)4,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工业衰退5,环境污染严重17.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加速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组成部分:硬件设备、地理数据、GIS软件、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过程:数据的输入、存储、分析、输出应用领域: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术。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一、地域的定义: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照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地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地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地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地域开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比照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以下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兴旺农业的根底上开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开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法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地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地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开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开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的内容,具体内容:在考试之前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学习。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在考试之前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学习。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背诵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考点】考点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即区域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位置,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限明确,如行政区域界线;有的区域界限模糊,如自然区域界线。
2.区域的特征(1)层次性。
区域具有级别差异。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3)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性。
(4)开放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即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考点一遥感(RS)1.概念: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3.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4.特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5.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监测等。
考点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含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
定位需要至少4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
3.特点:提供精密三维坐标(精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具有全能性(海陆空)、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由于可以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等,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和授时。
【VIP专享】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异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天文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试剖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天文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域的中部,为亚热带季习尚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美〔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西南地域的中部,为温带季习尚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整,黑土肥美;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厚。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开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兴旺;水运兴旺,商业贸易兴旺;依托兴旺的农业基础开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开展重工业,构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开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散布广,适宜开展畜牧业,应用石油和周边地域的煤铁资源开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一、荒漠化:1、散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域;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别貌;白色荒漠化-南方地域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运用化肥;5、沿海地域海水倒灌;三、管理盐碱化: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建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域自然环境特征:1、天文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x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局部;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散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平地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夏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构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缘由: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维护,土壤以疏松沙质堆积物为主,微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夏季西北风〕成因:离夏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要素:1、自然要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要素〔决议要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应用不当、工矿树立不留意环保;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合理应用水源:推行节水农业、增加水井数量〔合理应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应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理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处置农牧区的动力效果:营建薪炭林、兴修沼气池、推行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维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污染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理气候、动摇大气成分、修养水源、坚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散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西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理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理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软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无机质和营养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缘由:基本缘由--人口增长和贫穷招致开展的需求;直接缘由--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树立;开拓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缘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愈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疆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域经济开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维护措施:1、鼓舞维护性的开发;2、增强雨林管理和维护,树立自然维护区;3、增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看法;4、设立国际基金,使外地从管理和维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增强雨林缓冲区的树立,增加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时机。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两个因素以上的指标即综合指标)。
(4)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
(6)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整体性),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三大自然区差异的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及分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是以昆仑---阿尔金----祁连为界4、三大自然区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深居内陆、高环绕30%西南青藏高原2% 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较低水成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风成地貌以高原、高,地为主海拔高,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森林和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大部分为荒漠。
自西向东植被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高草甸、高寒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三大自然区各自包括的主要地形单元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例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三总结复习提纲汇总
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1 .地区观点: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2 .地区的属性:必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限、有明确的区位特点。
3.地区的特点:差别性(地区与同样级地区之间的差别),整体性(地区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域的一部分,又能够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可变性(行政区界限明确,干湿地域界限拥有过渡性)4.下边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域,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地理地点位于北纬 30°邻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北纬 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域的中部。
环境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差别天气条件亚热带季民风候区夏天高温多雨温带季民风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拦,降水较少;暖和季节及生长久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①黑土散布宽泛②多为旱地③土地较为分别④人均耕地少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困穷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农耕种方式水田耕种业旱地耕种业活动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栽种水稻,别的还有油菜、棉花主要栽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差别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家产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合发展畜牧业其余生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域的煤、铁等产活动业:依靠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5.长江中下游平原因若干平原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因为船的使用,浓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6.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显然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利;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得、管理、剖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含遥感(RS)、全世界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等8.遥感( RS):a原理:不一样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一样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必修:新课标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 市场广阔③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① 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 调整产业结构;③ “三废”的治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四、区域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地理条件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