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问题。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A. 新,耕地、牧草地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 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 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为解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区人们的缺水问题。

某人设计的一套装置。

他先在沙地上挖出大坑,坑中置放一面凹镜,使光线汇聚到一点(焦点),在这点放上氯化钙干燥剂,最终获得蒸馏水。

据此完成问题。

这套集水装置适用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是指()A. 夜雨多发地区B. 昼夜温差大C.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D. 海拔高空气稀薄3.读我国部分流域情况表,完成问题。

流域流域面积人口(万人)水资源总量(万平方千米)水资源利用量(亿立方米)珠江流域5813955.186478.18834.09黄河流域7915387.83481.50402.56长江流域17840825.129274.221737.12海河流域32100627.02212.06432.8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A. 珠江流域B. 黄河流域C. 长江流域D. 海河流域4.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问题。

进入20世纪该区域()A. 气候持续干旱B. 实施了退耕还林C. 种植业产值降低D. 大力发展畜牧业5.新加坡面积狭小,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16米,但人口密集,经济十分发达。

2013年6月19日晚,“史无前例”的烟霾袭击新加坡,烟雾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的芭蕉然烧,读读图回答问题。

新加坡降水丰富,但淡水资源匮乏,主要自然原因是()A. 面积小,储水条件差B. 经济发达,污染严重C. 地势低平,径流数少D. 人口多,淡水需求大6.沙特阿拉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煤炭资源的开采B. 石油资源的开采C. 科技的发展D.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7.读某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图,回答问题.该国西部()A. 有其所在大洲最长的河流B. 有其所在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C.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D. 有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8.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 北美洲B. 大洋洲C. 南极洲D. 亚洲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3【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P4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P9【思考】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第一节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其次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进展方向教材第66页活动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应仍是一个比较紧急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进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进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进展立体经营。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分,加之降水丰沛,格外适宜甘蔗生长。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

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

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进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夫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进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

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转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削减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爱护了土地资源。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篇一: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二章】/p> 从“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龙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节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由于植物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P20活动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

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给特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入北气候越垣,越不篮球发展旱作农业。

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封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水地。

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回事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2.9中可以看出,家作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特卖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篇一】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么??形成 ;松 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P4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递的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P13【思考】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

你怎样理解?),(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达)门中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训练题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训练题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训练题自然资源亦称自然资源。

小编预备了高二天文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应用训练题,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1.在水能、煤炭、生物能、自然气、风能和石油中,非可再生动力有()A.1种B.2种C.3种D.4种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其所在的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动力输上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题。

2.把动力工业作为黄土高原地域的主导产业的条件是()①丰厚的动力资源②良好的开采条件③适中的天文位置④便利的水陆交通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黄土高原地域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开展的顺序是()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4.山西动力基地已建成我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其电力主要输往()A.西南、西北地域B.京津、华北地域C.西南、华北地域D.华东、华南地域中新网音讯:2021年9月16日~18日,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动力新产业博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其主题是绿色动力,循环经济,转型开展。

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可继续开展仍存在一些效果,主要有()①资源回收率低②转换和消耗效率低③煤炭勘探大大超越开采步伐④煤炭消费、转换和消费进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在绿色煤炭基地树立进程中,我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发明性地提出采前、采中、采后的管理理念。

有关该理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采前大面积管理,增强区域生态维护功用②采中创新开采技术,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采后构建继续动摇的区域生态系统,树立和开发可继续应用的生态资源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读山西省原煤消费图,回答7~8题。

7.上图反映我国在增强动力基地树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扩展煤炭开采量B.提高晋煤外运才干C.增强煤炭的加工转换D.提高动力工业的经济效益8.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①增强铁路运输树立②辅以公路树立③变输入煤为输入电力④鼎力开展炼焦业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以下图为我国和世界动力消费结构图。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3(湘教版(2019)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3(湘教版(2019)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A.太阳能B.风能C.森林D.水资源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下垫面D.人类活动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冬季储存的冰等到来年夏天可出售到市场上。

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朗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

读图,完成3~5题。

3.新疆伊犁等地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A.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B.制作传统冷饮和食品保鲜C.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D.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4.吉尔格朗河成为伊犁河谷最大采冰场的主要原因是()A.水质较好,运输便利B.水量丰富,产冰量大C.水流缓慢,透明度高D.河道较浅,易于开采5.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有()①气温升高②降水减少③发现新的采冰区④机器制冰的大量出现⑤水质污染加剧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6.下图中攀枝花是长江沿岸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发展钢铁工业主要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处谷地,地形平坦B.有比较近便且丰富优质的长江水C.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D.地处西部,环境净化能力强,不易发生污染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含预测),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曲线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曲线表示木柴B.②曲线表示天然气C.③曲线表示石油D.④曲线表示煤炭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煤炭B. 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D.石油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0.7亿吨,同比增长0.5%。

铁矿石进口金额1 014.6亿美元,同比增加266.4亿美元,增幅33.6%。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9.从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来看,与铁矿石属于同一类自然资源的是()A.天然气B.水资源C.森林D.钢材10.我国铁矿石需大量进口,而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丰富,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一特点?()A.有限性B.整体性C.地域性D.多用性1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非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是适度开发,循环利用,促进其恢复、更新B.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其恢复、更新C.在利用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D.全世界应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努力勘探开发更多的矿物能源全球2/3的水资源集中在10多个国家,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多个国家明显缺水。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程练习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程练习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程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的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阿尔卑斯山脉C. 安第斯山脉D. 落基山脉2. 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C. 温带海洋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3. 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地震B. 风蚀C. 溪谷侵蚀D. 冲积平原形成4. 以下地理名称中,属于人文地理类型的是:A. 长江B. 黄河C. 青藏高原D. 喜马拉雅山5. 以下哪个河流是我国的母亲河?A. 长江B. 黄河C. 哈萨克斯坦河D. 尼罗河二、填空题1.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

2. 亚洲最大的内陆湖是_________。

3. 我国境内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_。

4. 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_________。

5. 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主要来源于_________。

三、判断题1.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2. 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形式。

()3.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4. 东北季风主要从太平洋吹向亚洲大陆。

()5. 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降水概率也越大。

()四、简答题1. 解释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2. 什么是陆地沿海?3. 什么是季风气候?4. 解释地球的四季变化原因。

5.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解答题请以“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并分析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六、综合题请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论述,描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人类的意义及影响。

注意:请在规定的空白纸上作答,并按规定要求完成每一题。

试题文字排版整洁美观,字迹清晰,手写工整。

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检测

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检测

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检测一、选择题俄罗斯一架苏-24攻击机2021年11月24日约外地时间9:30被土耳其F-16战机击落,战机坠落地点位于叙利亚拉卡基亚山区,坠落地点大约位于(35°50′N,36°06′E) 。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的区域和边界,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①边界两侧具有清楚的差异性B .②边界是自然构成的C .①边界两侧的区域没有清楚的联络D .②边界南侧的区域叙利亚是封锁的2.图示所在的中东地域所处区域的开展阶段是( )A .传统畜牧业为主阶段B .工业化阶段C .高效益综合开展阶段D .后工业化阶段【解析】:第1题,图中①边界两侧区分是陆地和陆地,具有清楚的差异性;②边界是国界,是人为划分构成的;①边界两侧的区域是领土和领海,有清楚的联络。

②边界南侧的区域叙利亚不是封锁的,封锁是相对的。

第2题,图示所在的中东地域属于开展中地域,临近欧洲兴旺国度,由于动力的开发,经济水平较高,所处区域的开展阶段是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综合开展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是兴旺国度目前所处的开展阶段。

【答案】:1.A 2.B读革新开放以来广东省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以下关于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城市空间结构方式变化不大B .交通运输没有构成网络状C .城市形状由独立的点状开展为岛状的城市群D .在此时期,广东的农业空间散布形状不会变化4.在此变化进程中,广东省产业结构会出现( )A .农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农业产值增加B .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业产值添加C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产值添加D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产值均添加【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革新开放以来广东省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出由复杂到复杂的变化,交通联络愈加亲密。

第4题,区域开展招致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下降,但产值并不一定增加;工业所占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Word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材第43页活动1.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

(1)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

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从输出成原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

(3)山西缺水,燃煤发电消耗大量水资源。

输煤好,还是输电好?不是简洁地确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正由于如此,这两种方式始终并存。

2.资料揭示的内容如下:(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削减;(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晋煤的比重将减小;(4)山西煤炭的开采因种种缘由不具优势。

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

假如不重视这个问题,不实行预防措施、准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行能持续进展。

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格外单一。

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峻威逼。

更为严峻的是,假如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小,将对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格外不利的影响。

为避开这种状况的发生,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能源的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产品的附加价值。

教材第46页活动1.从煤炭资源隐藏量和品种看,山西省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多亿吨,储量丰富,矿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洁,煤层厚、埋藏浅。

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经过,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近便。

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型及答案

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型及答案

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太阳辐射B. 地球自转C. 地球形状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2. 以下哪个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A. 撒哈拉沙漠B. 亚马逊雨林C. 加利福尼亚州D. 印度次大陆答案:C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A4.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带?A. 日本B. 智利C. 印度尼西亚D. 冰岛答案:D5.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A. 喀斯特地貌B. 冰川地貌C. 风蚀地貌D. 河流地貌答案:C6. 以下哪个湖泊是咸水湖?A. 太湖B. 洞庭湖C. 鄱阳湖D. 青海湖答案:D7. 以下哪个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A. 南京C. 重庆D. 广州答案:A8. 以下哪个国家位于南美洲?A. 巴西B. 阿根廷C. 墨西哥D. 秘鲁答案:D9. 以下哪种土壤类型适合种植水稻?A. 红壤B. 黑土C. 黄土答案:A10.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A. 中国B. 美国C. 澳大利亚D. 俄罗斯答案:C11. 以下哪个国家位于非洲?A. 埃及B. 土耳其C. 伊朗D. 以色列12.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以高温和干燥为特征?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热带沙漠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C13.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A. 沙特阿拉伯B. 俄罗斯C. 美国D. 加拿大答案:A14.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A. 喀斯特地貌B. 风蚀地貌C. 冰川地貌D. 河流地貌答案:C15.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A. 南非B. 加拿大C. 澳大利亚D. 中国答案:A16. 以下哪种土壤类型适合种植小麦?A. 红壤B. 黑土C. 黄土D. 沙土答案:C17. 以下哪个国家位于欧洲?A. 土耳其B. 埃及C. 伊朗D. 以色列答案:A18.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以温和和湿润为特征?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C19.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A. 俄罗斯B. 卡塔尔C. 挪威D. 加拿大答案:B20.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A. 澳大利亚B. 巴西C. 加拿大D. 南非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21.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和外层空间。

新编2019届鲁教版高中地理高二必修3检测:单元活动2_word版含解析

新编2019届鲁教版高中地理高二必修3检测:单元活动2_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单元活动一、选择题小区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三种。

据此回答1~3题。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A.野外实地考察B.调查访问C.问卷调查D.路线考察2.对人口状况的调查方法宜采用( )A.野外实地考察B.典型地段考察C.问卷调查D.调查访问3.下列关于调查访问的对象及准备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对象只能是个人或群体,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B.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C.调查访问前应拟定调查提纲,避免盲目性D.调查访问不必带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

第2题,对人口状况的调查宜采用问卷调查法。

第3题,调查访问的对象既包括个人、群体,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依据;调查访问应准备好联系公文及相关证件;访问前要拟定调查提纲。

答案:1.A 2.C 3.C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

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野外实地考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调查访问B.是对某一问题通过查阅报纸书刊进行论证C.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D.典型地段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规律5.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个人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②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③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4题,野外实地考察主要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典型地段考察是对某些重要的点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路线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活动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活动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活动题1. 基本原理1.1 问题描述请规划一次针对高二学生的地理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1.2 活动目标•理解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掌握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1.3 活动步骤1.先通过PPT讲解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解析其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2.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震、火山或地壳运动为主题,设计一个实验。

3.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4.在实验开始前,要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6.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简要解释实验结果与地壳运动原理的关系。

7.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地壳运动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2. 地理实地考察2.1 问题描述你班将进行一次地理实地考察,请规划一个合适的考察线路和任务。

2.2 活动目标•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2.3 活动步骤1.首先,提前选定实地考察的地点,可以是附近的自然保护区、山区或海滨地区。

2.根据考察地点的特点,设计一系列任务,如观察和记录周围的自然景观、植被、动植物种类等。

3.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项任务,并收集相应的数据和资料。

4.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帮助他们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

5.考察结束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制作报告,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6.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 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3.1 问题描述请设计一次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

3.2 活动目标•了解和掌握GIS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利用GIS技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3.3 活动步骤1.首先,向学生讲解GIS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6-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必修3)(含解析)

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16-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必修3)(含解析)

专题16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 甲、丁两地气温相同。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甲、乙、丙三地按气温由高到低排序, 正确的是A. 甲一乙一丙B. 甲一丙一乙C. 丙—乙一甲D. 丙一甲一乙2. 该山地南坡属于A. 阳坡和迎风坡B. 阴坡和背风坡C. 阳坡和背风坡D. 阴坡和迎风坡【答案】1.D2.A2. 根据上题分析可以判断南坡为阳坡。

从图中积雪的分布可以判断南坡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由此可知, 南坡降水多, 为迎风坡。

考点: 等值线图的判读、雪线。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 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下图为阿富汗游牧业迁移路线图。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3. 阿富汗的气候特征是A. 终年温和湿润B. 终年炎热干燥C. 冬冷夏热, 全年降水少D.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4.据图中信息, 下列推测最有可能的是A. 降水多少决定了游牧的迁移B. 游牧迁移的时间是春、秋季C.甲为冬季牧场, 乙为夏季牧场 D.游牧迁移路线一般沿山脊行进【答案】3.C4.B4.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 甲牧场海拔高, 为夏季牧场;乙牧场海拔低, 为冬季牧场, 游牧迁移的时间是春秋季, B正确;气温决定了游牧的迁移;游牧迁移路线一般沿河流山谷行进。

考点: 阿富汗地理环境特征。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 图中等高距为10米。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5.能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像机位是( )A. 甲B. 乙C. 丙D. 丁6.关于该区域地形与河流的表述, 正确的是A. 在乙处能看到甲和丙B. 在戊处陡崖可进行跳伞C. 已处可形成冲积扇D. 河流流向大体自北向南【答案】5.A6.D【解析】5. 从拍摄的照片图像和图中四个摄像机位的位置可知, 甲处能拍摄出图中照片。

上图中甲处前方有西南—东北向河流, 北方等高线闭合, 为山岭, 西北方向也是山岭, 其中乙-已之间等高线凸向高值方向, 为谷地, 和下图片中的景观一致。

高二一轮复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解析版

高二一轮复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解析版

高二一轮复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解析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5)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9~21题.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大气环流B. 太阳辐射C. 人类活动 D. 下垫面状况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了A.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近年来陔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 气候B. 地形C. 植被D. 河流【小题1】B【小题2】D【小题3】C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气候湿热,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并没有体现地理环境的独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小题2】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图示自然环境的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根本原因”的要求,并能应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分析判断。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千姿百态,人类活动也是千差万别。

同一个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随着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4.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A. 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C. 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D. 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5.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特征分别为A. 地带、非地带B. 差异、整体C. 相对一致、差异D. 绝对一致、相对一致【小题1】B【小题2】C本题考查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热身试题以及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热身试题以及答案

襄城实验高中高二地理期末热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题2分,共50分〕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以下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答复1~5题。

1. 以下关于区域的特征,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区域的划分要素是一样的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不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2. 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3.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4.导致乙区域西部荒漠化速度快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过度开垦与放牧 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C.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D.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5. 每年初春,乙区域的河流都可能决堤形成涝灾,这主要是因为〔〕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由于河流流速的变化所形成的呈现三角形状的一种地貌,三角洲地区往往是工农业发达地区。

图甲、乙、丙地区有三大三角洲。

读图答复6~10题6. 甲地三角洲近年来不断萎缩,面积在变小,原因是〔〕A.流域降水明显减少B.沿途大量植树造林,入海泥沙减少C.阿斯旺大坝修建入海水沙都减少D.沿途努力调整农林牧产业比重,水土流失减少7.乙地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的不利条件〔〕A. 交通不便B. 矿产、能源短缺C. 市场狭小D. 水资源短缺8.乙地三角洲所在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A. 水稻单产低B. 农业工具落后,难以开垦黏重的土壤C. 人口稠密,人多地少D. 耕地面积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9.丙地三角洲的工业的今后发展主向为〔〕A. 努力发展种植业,提高粮食产量B. 发展高耗能工业,产品以内需为主C. 重点发展轻工业、出口加工、高技术工业D. 建设成我国能源基地10.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丙地三角洲的是〔〕A.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B.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C.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D.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北京时间2013年11月8日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给菲律宾带来重创,共造成6000多人遇难。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带答案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带答案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2023年辽宁辽阳期末)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在集热塔周围布置一定数量的定日镜(一种将太阳光线反射到固定方向的光学装置),将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塔顶的吸热器上,吸热器内装有一种可以高温传热、储热的熔盐介质,通过熔盐热量加热水,产生蒸汽,以蒸汽作为动力来发电,实现光—热—电的转换。

据此完成第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是( )A.四川成都B.山东日照C.甘肃敦煌D.上海2.与光伏电站相比,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A.占用土地面积较少B.电力输出较为稳定C.光照资源需求量少D.单位时间发电量大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4.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A.地域性B.有限性C.多用性D.社会性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开发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其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的举措,不合理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6.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应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B.可将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C.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2023年河北唐山月考)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对地热资源进行梯级利用,主要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3【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P4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P9【思考】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点拨】同意。

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P11【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P13【思考】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

你怎样理解?【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P14活动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

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点拨】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人教版必修3“思考”与“活动”点拨(3)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18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P20【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P20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P23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P26【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度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P27【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

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P29活动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点拨】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

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

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点拨】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