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指导策略 郭建女)
教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教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教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教研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然而,在教研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系统性:许多教师在进行教研时只关注个别知识点或者片段,没有将其放在整体教学中进行思考和研究,导致教研的结果存在局限性。
2.缺乏深度:一些教师只停留在表面的教研工作,不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从而无法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缺乏持续性:教研往往被视为一次性的活动,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习惯,导致教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差。
4.缺乏交流合作:许多教师在进行教研时缺乏交流和合作,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研成果的共享性和推广性较低。
二、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教研的效果和质量:1.建立系统化的教研机制: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教研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教研机制,统筹规划整体教学研究,确保教研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加强教师教研培训: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和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教研素养和方法。
3.注重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进行教研时应该关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要对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4.建立长期的教研计划:教师应该将教研视为一种长期的职业要求,制定系统化的教研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研活动,并将成果记录和总结,形成连续性的教研工作。
5.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研是集体行动,需要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研讨会、教研组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6.加强教研成果的共享与推广:学校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等平台,将优秀的教研成果进行共享和推广,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7.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邀请教育专家、学者等进行指导和辅导,提供优质的教研资源和支持。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本教研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内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展开的一种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果和质量。
在此,我们将探讨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师教研观念不足。
一些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一种负担,教学研究只是教育局或学校领导强加给他们的任务,缺乏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研活动开展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教研活动的领导与推动不够,缺乏有效的组织安排。
3. 教研资源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教研资源相对不足,包括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
4. 教研成果共享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在教研成果的共享方面不够主动,缺乏交流合作的机制,导致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程度不高。
5. 教研评价机制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评价。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师教研观念建设。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研观念的宣传和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念,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2. 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研机构和领导班子,并制定出台科学的教研计划和方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学校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研工作也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然而,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入手提出了我的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资源不平衡,影响教研开展当前,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并存的现实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因此,许多民办学校由于资金、教学设备等限制,无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开展深度研究,使得教研的推进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教研中存在的资源不平衡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1.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教育投资,优先提供针对中低收入学生的资金扶持措施,缩小城乡、内外部分、公办民办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差距。
2. 加强校际协作,公立学校可以为民办学校提供一部分师资和教学设备,帮助民办学校跟上公立学校的教育进程,进而开展领先的教研工作。
二、教研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研成果低下教研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而存在的,因此,只有设定合理的教研目标和方向,才能发挥教研的价值。
否则,教研的策划和执行出现偏差,产生的成果也会受到限制。
推进教研活动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在的年级、学科,明确教研目标,谨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方案,认真制定每个研究环节的具体计划和责任人,保证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做到教研目标由定向于细化。
2. 培养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掌握能力。
参与教育研究的教育者必须了解该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多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从而实现更为完备的教育方案制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缺少有效的教研评估机制现阶段,教研中存在的评估机制较为单一,通常采用定量的评测方式,并且考虑不到教师事实上付出的很大的努力和时间。
这种评估机制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劳动成果,也不能给教师带来鼓励和激励。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教师僵化评价思维方式的转化,失去了考虑教研者个性、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的基础。
教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教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教研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目前的教研往往停留在片面的表层,流于形式。
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把课件上传到平台上,缺少真正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
因此,教研成果无法真正反映在实际教学中。
(二)时间不足由于日常工作繁忙,令很多老师感到无暇顾及教研工作。
他们可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备课和批改试卷上,导致对于从事系统性研究的时间严重不足。
(三)交流合作不够许多老师在教研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每个人自己为一个“孤岛”,相互之间没有机会分享经验、互相借鉴。
这样一来,大家的教研效率受到限制。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一)明确教研目标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应明确目标,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相应地制定改进方案。
通过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支持实际的教学活动。
(二)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应当合理调配工作任务,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开展教研工作。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使得教师能够进行深入、高质量的教研活动。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学校应该鼓励老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协同机制。
例如,在每周例会上设置专门的时间用于分享和交流各自在教研中获得的成果、心得与经验。
此外,还可以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会或者培训班,为老师们提供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四)推崇学习型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成长的关注,培养和推崇学习型教师。
通过鼓励老师参加培训、提供学术资源,以及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可以激发老师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五)建立科研队伍学校应成立科研团队,给予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开展深入、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研究。
这样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
“小学教育见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究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小学教育见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探究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2023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
尽管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但教师仍然需要面对很多教育实践中的难点。
在我的小学教育见习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支持,在不断地尝试中,我找到了很多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问题一:教育分层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学生人数的不平衡,教育分层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因此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难。
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实现教育公平,是每个小学教育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解决方案一:定制化教育计划针对小学生分层学习的问题,我和同事们采用了定制化教育计划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状态等多维度的分析,我们制定出定制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高教育精准度和有效性,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问题二:小学合作学习难度大小学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不同等因素,小学合作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合作学习也是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困难。
解决方案二:活动式教学为了克服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困难,我们采用了活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具有挑战性的、协作性强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同时让他们学习要融洽沟通,有效合作。
在活动中,我们教师和同学均能够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问题三:学生数字素养不足进入数字时代后,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数字安全意识、防护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也日益凸显。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也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面对的教育实践难点。
解决方案三:融合教育在增强数字素养方面,我们采用了数字化教育融合的方式,将数学、语文等传统学科内容和数字素养、数字安全等新技术结合起来,打造融合性课程。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让学生通过数字技术获得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字安全意识,他们逐渐理解了数字化对生活的深远影响和数字化的本质。
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和意见一、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育行业中,教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给予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机会。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不少学校和机构中,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课程安排,而没有深入讨论或分享彼此的经验。
这种情况下,较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很难被传播和采纳。
2. 时间与资源限制:许多老师在工作中经历着时间紧张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无法充分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他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备课、批改作业等任务上,导致无法有足够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反思和分享。
3. 对于创新思维的欠缺:部分老师对于新鲜事物不够开放,在课堂上使用固定模式且不善于尝试新颖的方法。
这可能造成他们无法从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受益,并且在与学生互动时缺乏活力。
4. 缺乏评估机制:在一些学校和机构中,缺乏教研成果的有效评估机制。
教研工作往往只被当作是一种形式上的任务完成,而没有真正地将其成果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这使得老师们缺乏动力去参与教研并付出更多努力。
二、建议和意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建议和意见:1. 创建交流平台:学校和机构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可以组织定期的教研会议、座谈讨论等活动,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2. 分配足够时间和资源:管理层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与资源,充分支持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例如,在日程安排上留出专门用于教研的时间,并提供相应的经费购买所需材料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
3. 提倡创新思维:管理层可以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为此,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研讨会,以提供新思维和灵感。
4.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学校和机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研成果评估机制。
这包括通过定期观摩、互查课等方式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对应聘晋升等相关环节的参考依据。
教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教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研活动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果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问题分析1. 缺乏共同目标和规划在一些学校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共同目标和规划,导致教师之间在教研活动中追求的方向不一致。
有些老师只注重自己课堂上讲得精彩,而忽视与他人的互相交流;有些学校则过分注重表面功夫,只强调成果而忽略过程。
2. 教研组织管理不到位某些学校中,对教研活动组织和管理不够重视。
没有明确负责人或者负责人未能起到有效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大家在教研活动中缺乏纪律性和积极性。
3. 资源投入不足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在某些学校中,由于对教研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预算限制等原因,导致对相关资源的投入不足。
这会影响到教师参与程度和活动质量。
4. 缺乏反馈与评估机制在一些学校中,教研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估机制。
这使得教师们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改进的方向,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解决建议1. 建立共同目标和规划应该在学校层面建立起明确的教研目标和规划,使得所有老师都能明白自己参与教研活动的意义和目标,并且通过协作来实现共同进步。
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线平台上设立相应的讨论区域,增强每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 加强组织管理建议学校设立专门负责教研工作的领导,并为其提供相应培训和指导。
领导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教研活动进行计划、协调与监督,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奖励。
同时,各教研小组应推行有效的工作制度,包括规范会议时间、频率和内容等。
3.增加投入和支持学校应该提高对教研活动的经费投入,并合理分配资源。
这包括购买相关书籍和资料、组织外出参观交流、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申请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培训项目,提升其学术水平和视野。
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在教育体系中,教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的教研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目前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首先,教研活动需要各个环节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教师们只注重自己阶段性工作的完成,忽视了和其他人共同交流、讨论和总结的重要性。
这种局面使得每个人都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奋斗,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合作。
解决办法:1. 加强交流平台建设。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或者专门组织定期会议,供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2. 鼓励开放式讨论。
在交流平台上,鼓励广大师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并能够就所涉及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3. 提供培训和指导。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班或邀请专家对教研工作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问题二:教研成果缺乏实际应用在一些学校中,尽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但是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真正地被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解决办法:1. 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
根据教研成果,制定可行性强、操作性高的改进方案,明确每个环节和步骤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取得效果。
2. 加强对改进方案的实施与监督。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推动改进方案的实施,并及时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
3. 加强经验分享。
鼓励优秀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运用到教研成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分享给其他老师,促进全员共同进步。
问题三:单一评价标准限制了创新发展当前的教研活动中,评价标准普遍较为单一,往往只将成绩作为唯一的权衡标准。
这种做法限制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发展。
解决办法:1. 宽容失败与试错。
鼓励教师们勇于尝试新颖方法,并允许他们因过程中的失败而累积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
2. 多元化评价体系。
应当建立更全面、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虑学生成绩外,还要纳入对师生之间互动、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水 平 不 高 。 科研意识 、 科研动机 、 科研知识 、 科 研 能 力 等不 强 , 妨 碍 了教 师 参 与 教 育研 究 。大 多 数 教 师科 研 认 知 低 , 没 有 认 识 到 教科 研对 自身 发 展 的 作 用 .遇 到 问题 不 会 通过 教 育 研 究 解 决 。某 些 教 师 阅 读 教研 理 论 与 方 法方 面 的 书籍 , 教科 研 方 法 的 掌握 及 教 科 研伦 理 规 范 知识 上 普 遍欠 缺 。 教 师科 研 素 质偏 低 的 原 因是 复 杂 的 ,首 先 中小 学 教 师 科 研 素 质 提高 自觉 意识 偏 低 , 没有 真 正 认 识 到 科研 素质 对 于 教 学 研 究 的基 础 性 意 义 ; 其 次 教 师平 时 教 育 教学 任 务 繁 重 , 没 有 时 间 和精 力 再 投 入 科 研 理 论 的
摘 要 : 随 着基础教 育改 革的逐 步推行 , 校 本 教 研 理 念 深入人心 . 校 本教 研 越 来越 受 到 广 大 中 小 学教 师 的 重视 。 校 本 教 研 以促 进 教 师 的 专 业成 长 为 直接 目标 ,把 教 师 定位 于教 育 教 学 的研 究者 . 为教 师 的 专 业 发展 提 供 有 效 的 平 台 。 关 键 词 :中小 学 校 本 教 研 存 在 问题 原 因分 析 完 善
划, 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不 明 , 教 师 的教 研 职 责 不 明确 。且 学 校 校 本教 研 资 源 投 入 不 足 ,缺 少 专 业 人 员 的指 导 和信 息 技 术 的支持 ; 教 研 经 费投 入 不 足 , 教研经 费使用不 合理 ; 教 研 评 价
体系不科学 , 一 味强 调 物 质 激 励 , 造 成众多教 师功利性 心态 , 限制 校 本教 研 的 开 展 ; 教 师平 时 的 教学 任务 繁 重 , 学 校 不 能 给 教 师 腾 出 充 足 的 时 间给 教 科 研 。 三、 完 善 中小 学 校 本 教 研 的 对 策 建 议 ( 一) 提 高 中小 学教 师 的科 研 素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目前,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可供借鉴的较好经验,特别在教师的指导工作上,还处于一个边摸索边总结的阶段。
为此,笔者不揣鄙陋,结合近几年实践中的指导经验,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更好开展和不断完善尽一份力。
一、目前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存在的问题1、课程意识淡漠,导致指导热情低落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已经在高中开设起来,但由于缺少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指导教师往往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
这造成指导教师一方面思想上仍以自己原有学科为主,而附带完成指导任务,另一方面在操作上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探究,加上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考核机制的压力,对工作完成的程度缺少认识,工作热情不高。
这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2、课程经验缺乏,导致指导目标模糊(1)角色定位不清。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仍处于初始的摸索阶段,指导教师对活动中自身角色定位不清。
在当前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包办代替或袖手旁观这两种不良倾向。
(2)指导经验缺乏。
目前,如何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或是不够深入,指导教师对“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等宏观问题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指导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为指导时间的随意性、指导方法的单一性和指导评价的片面性等。
在涉及具体问题时,教师对某个活动开展前应做什么准备、活动中应注意什么细节、活动后应怎样整理分析所掌握的材料等无所适从,无以指导,全凭学生自己摸索。
这往往造成活动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也导致了时间精力的浪费。
(3)探索反思缺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导向作用外,还需要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推广经验,资源共享。
但在实践中,更多的指导教师由于精力、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是热情不高,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索和反思,整个学科发展难以进步。
小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教研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教师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然而,在小学教研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师资培训、教研组织、研究方法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师资培训问题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直接关系到教研的质量。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以下问题:1. 师资培训机会匮乏。
许多小学教师缺乏系统的教研培训,不了解教研的目的和方法。
建议:加强小学教师的教研培训,包括提供专业的教研方法课程、组织教研案例分享等。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局以及专业机构合作,为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二、教研组织问题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是教研的关键环节。
然而,教研组织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规范的教研组织流程。
小学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流程了解不足,容易导致教研活动无序和效果不佳。
建议:建立规范的教研组织流程,包括确定教研计划、明确研究课题、制定教研方案、实施教研活动、总结成果等。
同时,教研组织应指导教师进行教研成果的及时反馈和分享。
三、研究方法问题教研的研究方法对于教研成果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小学教研存在以下问题:1. 研究方法单一。
许多小学教师倾向于使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对于量化研究方法的了解和应用。
建议:开展教研方法的培训,提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知识,并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灵活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提高教研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四、成果应用问题教研成果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然而,存在以下问题:1. 成果应用不及时。
许多教研成果未能及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导致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不高。
建议:建立健全的教研成果应用机制,及时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校教研组长的领导、教研组的协作等方式,促进成果的应用。
综上所述,小学教研中存在师资培训、教研组织、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
小学教研活动存在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研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小学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小学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目前,许多小学教研活动仍以传统的讲座、经验交流、观摩课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实效。
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得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实践能力。
2. 教研内容脱离实际部分教研活动内容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脱节,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研活动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实用技能。
3. 教研活动组织不力一些小学教研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师无法按时参加;活动场地有限,影响活动效果;活动组织者缺乏经验,导致活动流程混乱。
4. 教师参与度低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参加教研活动浪费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足,导致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5.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部分教研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成果转化率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实际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成果总结不全面,缺乏针对性;成果推广不力,未能有效应用于实际教学。
三、改进措施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应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小组研讨、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让教师在互动中学习、成长。
2. 贴近实际需求教研活动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加强组织管理学校应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合理规划时间,确保教师能够按时参加;优化活动场地,提高活动效果;选拔有经验的教研组长,提高活动组织水平。
4. 提高教师参与度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
小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一、课程设置问题:1.课程目标不清晰:在制定新的课程时,必须先确定目标,这样才能确定要涵盖的内容以及最终期望的结果。
如果课程目标不明确,容易让学生在旅途中迷惑、不知所措。
指导策略:在课程设计之前,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研学旅行目标和课程目标,并确保课程目标和活动任务是清晰和可实现的。
2.课程结构不够严谨:结构的解决方案包括学生的主题、时间框架、资源流程、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
如果这些要素不合理,整个课程将缺乏方向性。
指导策略:建议事先考虑所有细节,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活动过程,以确保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结构,并顺利完成旅行的学习任务。
二、安全问题:1.交通安全问题:研学旅行通常会采用大巴车等交通工具,如果驾驶员高速行驶、超负荷,则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
指导策略:组织方应该选择专业的旅行社,并确保旅游车辆的保养和驾驶员的文化、敬业和技术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2.自然/环境安全问题:学校或组织方在选择自然风景区或参观防护区时,必须注重自然或环境的安全问题,如地震、雪崩、污染等。
指导策略:学校或组织方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地点进行旅行,以避免自然因素的危险。
同时,组织方应该选择可持续的参观模式,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问题:1.不同类型学生的吸收能力不同:在研学旅行中,孩子们的吸收能力、学科水平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
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孩子们可能会产生分化。
指导策略: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表演、游戏、实践操作等。
2. 组织混乱: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极度活跃、动态的课程形式。
在没有足够的监督和组织下,很难让孩子们认真参与旅行学习。
指导策略:组织方应事先做好安排工作,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活动计划,帮助他们理解整个旅行的目的和计划,以及将在每个地方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教研活动是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活动的效果。
本文将从目标不明确、组织不合理、参与度不高和成果应用不足等方面,详细探讨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目标不明确。
许多教师不清楚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思路。
这样的教研活动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教研活动开始前明确活动的目标,明确希望达到的效果,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同时,需要教师们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活动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活动的目标与教学实践相一致。
其次,教研活动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组织不合理。
有时候,教研活动由于组织者的不合理安排,导致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例如,活动的时间安排冲突、活动的形式单一等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组织教研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尽量避免活动时间冲突,并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集体备课、小组研讨、观摩课等,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教研组织者要充分整合资源,为教师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和指导,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再次,教研活动中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参与度不高。
有时候,教师们对教研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参与度低下,导致活动的效果不佳。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缺乏对教研活动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教研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教师们应该在活动中感受到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激励。
在教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竞赛和评选,提高教研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最后,教研活动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成果应用不足。
有时候,教师们在进行教研活动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同研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主体部分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在很多学校和机构中,教研活动常常只依靠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来开展。
这种形式简单朴素,容易使得教师们在实践中产生思路固化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要尝试多元化的形式来丰富教研活动。
可以组织定期的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并将其成果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
通过丰富形式,激发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变革。
2. 教研成果运用不够充分许多教研成果只停留在论文和报告册上,并没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
这是因为教研活动和实际教学之间的衔接环节不够完善。
有时候,一些优秀的教师缺乏机会了解和使用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其他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教研团队合作机制,在团队中共享经验和成果、开展互相观摩课程等,促使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3. 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缺乏主动性,往往把这当做义务性任务完成。
但是,如果参与者没有真正地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那么效果必然达不到预期。
因此,管理者应该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并制定激励措施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要加强对于教研活动意义和价值的宣传,并明确其对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参与欲望。
其次,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激励,如提供职业成长机会、教育培训支持等。
最后,建立正向反馈机制,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整体规划和组织能力不足在很多学校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组织能力,导致了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例如,在安排时间上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确定研究方向上没有明确目标和重点等。
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的背景及存在原因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
许多老师认为参与教研活动是“增加了工作量”,导致他们对此持消极态度。
其次,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也成为影响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因素之一。
最后,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无法保证教研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二、问题解决思路及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1)激发内在动力: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并表彰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优秀个体。
此外,在评价体系中适当将教研成果纳入考核范畴也是一个有效手段。
(2)提供支持和资源: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教研所需要的各种支持和资源,如培训、经费等。
只有保障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1)建设专业化的团队:学校可以组织具有相同或相关科目背景的老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形成交流和探讨的氛围。
(2)引入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使得教师间可以及时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探索,并互相借鉴。
例如,可以创建微信群或论坛进行实时在线交流。
3. 确保教研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1)统筹时间安排:学校要合理安排每周、每月、每学期等不同时间节点内开展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并明确制定参与规则,保证所有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
(2)鼓励团队合作:促进教师之间合作精神,在团队协作中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并通过周期性的总结和经验分享活动,实现对教研活动的持续积累和成果共享。
三、具体方案与措施为了贯彻上述解决思路,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案与措施:1. 在校级制度层面引入激励机制。
建立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个人”的奖励制度,并举行表彰大会,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物质或荣誉奖励,以此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对策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校本教研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对策解决。
一、问题1.缺乏资源。
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如教材、教案等,证明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意愿低。
2.教研的协作性和连续性差。
小学教师对教育现状和思路不相同,使得教研过程中缺乏共识,导致无法进行深度合作和连续性研究。
3.任务轻重不分。
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任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校领导上意识要求教育教研,但没有具体质的期望,使教师参与教研缺乏热度。
4.方法简单。
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只是简单地开会、听报告等,又不给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研究和实践,导致教研成效不明显。
5.成果形式单一。
许多教师将教研成果转换为简单的教案,影响了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教研成果。
二、对策1.加强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加强图书馆建设,购买丰富教育资源,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增强教师学习兴趣。
2.加强交流沟通。
增强教师交流沟通能力,建设教研平台,提升协作性和连续性,促进教研成果转换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3.激活教研评价体系。
进行信息化评价,增加评价次数与机会,并以互动研讨会等方式展示成果,使任务的平衡,提升教师参与热度。
4.创新教研方式。
为教研活动的实际过程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注重经验交流和实践研究,逐渐培养教师研究本领,继而提升教育质量。
5.多形式发表成果。
鼓励教师通过网站、学习平台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
同时,要求教师的成果形式多样化,以反映教研成果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总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是实现农村小学建设的重要力量。
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创新教研方式、激励教师参与等多方面的方法,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教研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村小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指导策略-郭建女)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彰显自主,缺乏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制定方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小组分工不明,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制定方案;过于追求方案的完整性,难以合理调控时间等。
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多年指导实践经验,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给老师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指导策略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不例外。
它既是整个研究活动的缩影,也是研究进程的一个参照标准。
制定一份好的活动方案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可以让我们在开展活动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方案的制定,却是很多综合实践指导老师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尤其是在小学,由于课程认识、理念解读、师资力量以及学生身心年龄限制、知识储备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
本文根据笔者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学生在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教师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对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性(一)活动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刚要》指出: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方案制定的价值所在。
小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年秋平福乡雄杰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汇报近几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贯彻和实施,农村中小学师资逐步加强,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但在教研中,我发现,我村小学在教研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就我村小对这些问题做一点肤浅的探讨:问题一:教研意识不强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然而因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研究的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反差,甚至教学行为的出轨现象。
如果有心去访问一下,就会发现被逼参加教研的教师不在少数。
作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众多的压力面前,煞费苦心制订了各种教研制度,组织了各项教研活动,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而教师却并不积极参与。
没办法,只好与考核挂钩,逼着老师参加,但又往往会发现,上交的案例、反思有不少是抄的,检查的学习笔记是考核前夜赶的……问题二:教研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性不高。
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反作用。
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那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同时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
教师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是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大困难。
问题三:村小教师人数少,但结构复杂,组织有难度。
活动时人数到不齐或拖沓,大部分老师认为上好自己的几节课就行,其他的事不理不问,甚至有一部分教师是问题教师,所以活动不实在,加上办学条件差,教学器材缺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影响了教研质量,使教研活动缺乏力度。
加上教师走出去听、看的机会少;而本校内又无平行班,不同年级、不同教材的一些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加上村小教师相当一部分属于民转公,理论水平匮乏,评课质量不高,执教者不能用理论指导实际,因此,不少人听不到好课,而从思想上认为教研活动开展与否都一样,使得教研活动缺乏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彰显自主,缺乏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制定方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小组分工不明,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制定方案;过于追求方案的完整性,难以合理调控时间等。
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多年指导实践经验,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给老师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制定指导策略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不例外。
它既是整个研究活动的缩影,也是研究进程的一个参照标准。
制定一份好的活动方案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可以让我们在开展活动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方案的制定,却是很多综合实践指导老师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尤其是在小学,由于课程认识、理念解读、师资力量以及学生身心年龄限制、知识储备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
本文根据笔者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学生在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教师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对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性(一)活动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刚要》指出: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方案制定的价值所在。
查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3年级)》中,每一次主题活动“我的活动我设计”这一板块中都有关于制定方案(计划)的内容。
(插入图2)再看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中每个活动主题中也都有涉及关于制定计划的内容,有的以表格形式呈现,有的以提示语的形式出现。
(插入图3)(二)方案(计划)的制定,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实践行动,成果展示这三个步骤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普遍认为,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只在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但是,如果你有亲身指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步骤中又包含了计划、实践和成果展示这三个步骤(如下图1),甚至反复循环,一级级递进延伸……研究性学习计划(方案)实践成果计划实践成果计划实践成果计划实践成果……(图1)以“制定计划”为例,每一个阶段的计划的制定可以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呈现方式,在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了研究课题,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就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对一个综合性主题的时间较长的安排,是对活动的一个整体规划,后边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能否很好地解决问题,都取决于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考虑得是否周密和完善。
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学生针对具体的活动制定相关的短期计划。
如在实地调查前,对调查的内容,时间等要有一个明确的安排;在采访活动前,拟定采访提纲;在制作道具时,还需要有相应的设计图或流程说明;在成果展示活动前,学生需要有详尽的展示计划等。
由此可见,制定计划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学生制定方案时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方案的制定对于一个成人而言,要考虑周全,细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更别说小学生了。
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足为怪。
此时,老师对于学生方案制定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在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指导不当的问题与现象,这些问题与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研究活动的质量。
下面就老师指导学生在制定方案阶段通常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止问题的出现,怎样解决问题等方面,略谈一些看法。
(一)为了彰显自主,缺乏教师的监控和指导主要表现为主题确立,成立活动小组后,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方案的制定不作具体的指导,只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完成计划的制定并自主实施计划的行为。
这种放手现象,虽然表面上似乎很民主,但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行为。
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涉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受到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孩子制定的方案常常容易存在四种现象,即:现实与想象脱节;考虑问题没有深度,缺乏研究性;研究问题缺乏针对性、代表性;活动方案过于粗糙,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后,活动方案容易被搁置在一边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会给学生的后续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使有的研究活动、调查、实验等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常此下去的话,很可能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或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这时如果不对学生的活动作必要的指导,不仅会影响本主题活动的实施效果,而且也有可能影响后续自主性开展活动的能力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
松散、无序、缺乏基本规范的教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的。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 提供案例引路,指导学生自主建构活动方案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方案做得较规范,特别是对制定方案还不是很熟悉的学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指导学生了解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
完整的方案包括哪些内容?制定方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案例,俗语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因此,提供一份成功的方案给学生参考,有时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更有作用。
这些案例可以是比较优秀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为学生自主拟订保留空间,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形成关于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制定要点。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方案制定的深刻认识。
当学生对方案的设计比较熟悉的时候,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方案的形式及要素,让学生经历“感知——模仿——创新”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从而学会活动方案的制定,提高规划活动的能力。
2. 抓住典型问题,将学生讨论和研究引向深入一份好的活动方案,首先反映在好的研究问题设计上。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在问题设计环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提平行问题、提同类问题、提没有深度的问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最想研究什么?提的问题是否有代表性?问题是否与主题相关?也可让学生在普遍提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总结等途径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问题。
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与归纳能力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优势,从各个角度设计寻找可以研究的问题,然后在众多问题中进行筛选、提炼、归纳,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
随着学生研究经验的丰富与年龄的增长,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质量与表达的方式要进行适当调控,以便提升研究活动的品质。
3. 引导修改完善,使学生制定的方案切实可行制定活动方案的目的是让活动开展得更有序,所以可行性是方案的灵魂,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计划。
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这一环节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轮流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本阶段的教学也有两步:第一步:小组汇报。
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组同学交流。
汇报时可以让每组轮流上台投影出自己小组制定的方案,由组长或组员向大家就方案的每一项作具体的说明。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鼓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由汇报的那个组的组员现场解答。
第二步:集体讨论。
在每组汇报完之后,或者在各小组汇报全部结束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因为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设计邀请一些教师、社会人士、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
这些人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
再则,制定的活动方案,是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是否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等都是需要考虑的。
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在学生讨论前就要告诉学生对活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有特别强调安全问题,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制定方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们常常在日常的教学或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能看到很多方案的制定环节,在学生看来就是填写一堆表格,枯燥乏味,无法体现学生的意愿。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运用表格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题计划的制定本无不当之处,表格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只要用得好还是值得推荐的,但问题是表格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效,从而降低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在制定方案阶段常会看到这样一类的表格(如下表)小组活动计划表活动主题小组成员指导老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标活动方法分工情况活动步骤预期成果及成果展示面对这样一类表格,看似非常具体,包含了活动主题、小组成员、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内容”。
但是,对于没有经验的小学生而言,往往面露畏难情绪。
此时,怎样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创新地表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于具体的引导:1.分级制定活动方案,降低难度由于受学生的能力、经验和认知的限制,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低、中年段,主要以“扶”为主,高年段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在学生初次拟订活动方案时,学生对于活动方案不可能一下就制定得十分详细具体,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逐级级制定方案的方法。
案例呈现:小学三年级《我的教室我设计》活动方案指导设计(小林小学胡杏萍老师指导)第()小组设计的位置一级活动方案:你们最想设计布置我们教室的哪里?二级活动方案:为我们的布置设计一份草图三级活动方案: 我们的合作与分工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如下图:第( )小组合作伙伴: 设计的位置: 小组分工:可能需要的材料:教室草图设计(粘贴)制作过程和分工该活动方案最后的成型,是在指导老师一步步的指导中逐步完善的,学生在这一级级的方案制定中,逐渐明白了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降低了一下子完成方案填写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