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

合集下载

浅谈《包法利夫人》

浅谈《包法利夫人》

浅谈《包法利夫人》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成就,表现在作者通过长期的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晶。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她和大多数乡下女孩一样,聪明伶俐,天真纯朴。

鲁俄老爹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式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就把爱玛送进修道院进行教育,让她从小受到了浪漫主义传统小说的熏陶,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

正是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幼稚弱的心灵,在她的灵魂深处种下了淫秽的种子,做了堕落的温床。

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

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

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

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

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

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

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并不真实。

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

包法利夫人(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也许小说就是小说太带有情节性。

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

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文 学讲稿 》 纳博科 夫 评价
俄裔 美籍 作家弗 拉基 米尔 .纳博科 夫 (1899~1977)既是 二 十世 纪一位 赫 赫有 名 的文学 大师 .也是 一位 卓越 的文学 评论 家 。我们 今天要谈 的这篇评 论就是 出 自他的 《文 学讲 稿》。《文学讲稿》并不是一部 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纳 博科夫 四 十年代 末在康奈 尔大学担任 文学教授 时的讲义 。就 他对《包 法利 夫人》所做 的这篇 评论来 看 ,可 以分 为主 题 、风格 、人物 等 方面 .下 面我 们将 依次 阐述 这篇 评 论 的高 明之处 与 不足 之 处 。
一 、 主题 的 多样 性 纳博 科夫 的评 价方 法 主要 是文 本研 究 .纳 博科 夫 用超 冷静 和精确 的反复 阅读观察 来分 析 《包 法利夫 人》 中的人 物 、结构 。他对作 品的归纳和分析 中提出了几个福 楼拜 创作 的特点 .其 中之一 便是 主题 的多样性 。他在讲稿 中作出如下 定 义 :主 题 、主 线 是 指 小 说 中 反 复 出 现 的 形 象 或 思 想 .就 像 赋格 曲中重复 出现的旋律 (一 )千 层 饼 主 题 这 个 主题 起 源 于小 说 开 篇 13岁 的查 理 上 学 时戴 的 帽 子 。“这是一种混合 式 的帽子 。具有熊皮水 獭皮 帽、骑兵盔 圆 筒 帽和布便帽 的成分 ……帽沿 闪闪发亮 。”不仅如此 .查理 与爱 玛在道 特所居住 的房 子也是 一个 多层次 结构 .福 楼拜 对 于 房 子 的描 写 从 房 子 外 部 到 进 门 、再 到 厅 房 、诊 室 、厨 房 等等 ,由外至里 ,多达六层 。而在查理为妻 子安排丧事 时 ,他 关 于爱玛 棺椁 的构 想 “一 棺两 椁 :一 个用 栎 木 ,一个 用桃 花 心木 .一个 用铅 ……拿一 大幅绿 丝绒 盖在她 身上 ”亦是 一个 多层结 构。纳博科 夫通过 细致 的研究 .指 出这 四个 多层次事 物在作 品 中的呼应关 系 .并且 指 出它们之 间存 在 的内部联 系 :帽 子 与 蛋 糕 是 查 理 未 来 生 活 的 预 兆 .多 层 次 的 房 子 是 多 层次棺 椁的伏笔 ,一层 又一 层 ,一级又 一级 ,房 套房 ,椁套 棺 , 意 向层 次分 明.且 具有象征 意义 。象征着 查理未来 生活— — 同样寒 怆又俗 气 在分 析 了查理结 婚蛋糕 和果 酱湖泊 的先 兆 之后 .纳博 科夫精炼 地概 括和 提取 了小说 中作者有 意设 置 的一些 隐喻和情节 这也 正说 明了纳博 科夫 所提倡 的反 复精细 阅读 的重 要性 若读者 只是 带着 寻找类 似情感 的心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的深度剖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杰作,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乡村社会现实主义小说。

作品以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现实的矛盾。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不禁对爱玛的命运、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其背后深层含义产生了诸多思考。

一、爱玛的悲剧命运爱玛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女子,渴望过上不平淡的生活。

然而,在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她的梦想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婚姻并未给她带来期望的爱情,反而使她陷入更为深刻的失望与痛苦。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爱玛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走上绝路。

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浪漫与爱情,另一方面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既需要金钱,却又无法通过工作获得。

这种矛盾使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国度。

当时的法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步兴起。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在这个特殊时期,爱玛的命运无疑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

她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个人的选择与困境,更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使得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爱玛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变得愈发困难。

而作品中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面。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法国乡村社会的画卷。

通过爱玛的命运,福楼拜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它让我们反思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思考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价值。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范文一: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外省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的女儿爱玛悲剧的一生。

爱玛本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女子, 她自幼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修业, 受着贵族式的教育, 学会了贵族式的礼仪和谈吐, 喜欢读一些浪漫主义的小说, 梦想着能有美满幸福的爱情, 过上奢华的生活。

但是当她成年之后, 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庸碌无能的医生, 夏尔.包法利。

婚后的生活对爱玛来说是平淡无奇的, 没有什么能够引起她的兴趣, 没有感到爱情带来的幸福。

所以她渐渐的对包法利失去了感觉, 越看他越感觉难受, 越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幸。

可是夏尔, 却是自始至终的傻傻的爱着爱玛, 一刻都没有改变过。

由于爱玛厌倦了小城镇的生活, 所以夏尔为了逗她开心, 解除她的烦闷, 于是冒着失业的危险迁到了繁华的永镇居住。

在这, 包法利的事业并不是很顺利, 可是为了满足她的要求, 他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挣钱, 努力使她开心, 可是这并没有让她感到, 反而让她觉得他更加令人讨厌。

由于爱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满, 所以当她有幸参加一个贵族的挽回的时候, 遇上了体面、高贵的爵爷和贵妇人, 那种珠光宝气的豪华气派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认识了地主罗多夫, 她经不住他的诱惑, 所以投入了他的怀抱。

由于爱玛受过良好的教育, 所以她有着较开放的思想, 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轻挑的女子, 她深深的爱着罗多夫, 可是罗多夫对她则是一种利用与诱惑, 利用她的美貌和轻信, 诱惑她投入自己的怀抱。

“她确实很漂亮, 他从来没玩过这么坦率的女人, 这种不放荡的爱情, 对他来说不但很新鲜而且越出了轻易到手的常规, 使他深深得意, 有十分动情。

爱玛的狂热, 根据他小市侩的心理, 本是不屑一顾的, 但因为狂热的对象是他, 所以他内心深处又感到心醉神迷。

既然爱情已稳如泰山, 那他就可以放肆不拘, 不知不觉态度也有了变化, 他不再像往日那样, 说一些感动她热泪盈眶的甜言蜜语做一些让她心旌摇曳的热烈吻抱。

陨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陨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 海外艺术13陨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主义元素□钟婧怡/文法国哲学家、文艺评论家雅克·朗西埃在《文学的政治》中,将《包法利夫人》视为作者对于浪漫主义的一种嘲弄[1]。

爱玛热衷于对“浪漫”的追逐、扮演以至于最后导致了现实生活的崩溃,体现的不仅仅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更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对立。

爱玛被形塑的浪漫欲望,使她被抛弃在乡村道德和理性务实的都市精神的中间地带,而成了一个精神流浪儿,最终让她从空虚走向毁灭。

她对于“浪漫”的模仿,让她的欲望更添一层复杂与暧昧,也让小说中人物的暗面有了更值得探究之处。

同时,爱玛追求浪漫的方式却是通过物质和消费来实现,现代商业消费发挥着自己形塑的效力,爱玛将抽象精神以物质享受来进行表征的逻辑亦呈现出了一种现代性特征。

本文基于此,论《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主义元素,探究小说中体现出的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与冲突。

1乡村和城市、感性和理性的冲突;道德等神圣观念的消解包法利夫人追求浪漫爱情的道路最终通向了失败与毁灭,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浪漫主义代表的自然、激情、非理性和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性文明是有冲突的。

她一直想找知识财富都高于她的人带她领略恋爱的热情,这导致她爱的是自己欲望的投射,谁满足了这一欲望,能够调动她的激情,她就爱谁。

查理粗笨老实,过于平淡的感情也并不能满足她对爱情的想象,所以她在尝试给他读诗、假装爱他后,始终感觉自己无法对他产生爱情,并且开始厌恶和查理一样平庸的乡村环境。

在参加完子爵家的聚会后,她在这个上流社会的环境中看到了之前阅读的浪漫小说所描绘的物质和感情。

包法利夫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在现实中是可能实现的,便更加觉得自己当下生活的无聊和琐碎,对于浪漫爱情小说所描绘的生活模式也就更加渴望。

因此,罗道尔弗诱惑她时说的“片刻的激情要大于虚伪的道德,是一种永恒的美”可谓正中爱玛的下怀。

对于心灵的激荡的重视正是浪漫主义的重点。

作品赏析《包法利夫人》

作品赏析《包法利夫人》

作品赏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

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

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

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

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

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

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

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

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

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

论_包法利夫人_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论_包法利夫人_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摘要爱玛是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

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因债台高筑,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

本文将对造成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爱玛教育婚姻金钱悲剧Discussion of Emma's Tragic Destiny in Madame Bovary //Gao YunAbstract Madame Bovar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written by the French writer Gustave Flaubert.Emma is the he-roine of this novel,she has been pursuing an empty romance throughout her short life.As the ideal love that she has been pursuing lost again and again,she has to be tied down to debts and fall into an abyss of death in the end.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Emma's tragic destiny.Key words Emma;education;marriage;money;tragedy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712000,Xianyang,Shaanxi,China1引言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副题是“外省风俗”,以简洁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一幅法国外省生活的画卷。

《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读摘要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作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出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反复出现了几组意象,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

本文将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组意象“雾气”、“阴影”、“瞎子乞丐”的深入分析,进而探讨这几组象征意象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意象审美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包法利夫人》中的意象解读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

……这里的表现,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看,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

”在《包法利夫人》中,存在着以下几组具有象征性质的意象:“雾气”、“阴影”、“瞎子乞丐”。

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多次,虽然象征性质不尽相同,但它们像一组组或明或暗的光束,同时聚焦于一个焦点,即作品的深层意蕴。

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皮埃尔·理查在对古斯塔夫·福楼拜创作中所使用的大量意象作了详尽的分析阐释之后总结到:“人们看到福楼拜使用了许多隐喻,设法表达不可理解的现象,依据这种现象一个不在场的存在能从它不在场的最深处以某种方式变成在场。

”有了这种说法再具体到文本中,笔者就确信对它们做出阐释是非常必要的,它可能是一把重新解构文本、认读作者的金钥匙。

1 “雾气”意象解读在《包法利夫人》中,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组以雾气为主,同时也包括氤氲、热气、雪、烟灰、落叶等等与雾相关的一些自然意象,它和主人公心理的幻觉、迷雾等心理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主人公处境、命运的象征和隐喻。

小说中,当爱玛渐渐感觉到婚后生活百无聊赖,生活平淡如一潭死水时,包法利医生竟然奇迹般地治好了侯爵的口疮,并被侯爵邀请他们夫妇去他的庄园做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包法利夫人”这个标题感到困惑,直到后来,我才逐渐领悟到这个标题的深刻含义。

我最初认为,“包法利夫人”这个标题是男权社会中夫权的体现,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姓与名,而成为“夫”的附属品。

这也直接点出了爱玛的悲剧所在,她不是一个独立的爱玛,而是“包法利夫人”,她的悲剧就源于她是“包法利夫人”。

对此,福楼拜应该是有意识的,并借罗多夫之口说出:“我不想来是不是有道理?因为这个名字,这个占据了我的心灵、我脱口而出的名字,你却不许我叫!你要我叫你包法利夫人!……唉!大家都这样叫!……其实,这不是你的名字,这是别人的姓!”不过,后来我越发认识到夏尔·包法利的重要性,所以想换个角度思考。

我认为“夫人”不是一个能够单独解释的称呼,而是必须同“丈夫(先生)”联系起来解释的,甚至你不得不解释婚姻制度。

所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就自然会想到“包法利先生”,而且按理说“包法利先生”才是这对关系中的主体。

“包法利先生”与“包法利夫人”同为标题,但是一隐一显。

小说中也正是如此,显处是包法利夫人,隐处是夏尔·包法利贯穿始终。

继续细读《包法利夫人》,我发现夏尔·包法利绝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男性,而是弱势、平庸却善于忍耐的小男人。

他的性格几乎完全继承了他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

小说最前面讲述老包法利先生与老包法利夫人的关系:“他的妻子从前爱他简直着了魔,对他简直是百依百顺;不料她越顺着他,他却越远着她。

她本来脾气好,感情外露,爱情专一,后来上了年纪,就像走了气的酒会变酸一样,也变得难相处了,说话唠叨,神经紧张。

她吃了多少苦啊!起初他追骚逐臭,碰到村里的浪荡女人都不放过,夜里醉得不省人事,满身酒气,从多少下流地方给送回家来,她都没有抱怨。

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_试论纳博科夫的小说_洛丽塔_

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_试论纳博科夫的小说_洛丽塔_

至此, “ 狗” 的主题使小说和影片作品的整个表现效果获得了加强。 “ 狗” , 已不复是单纯的、 客观的一种动物。当一件纯然的物出现在作品中时 , 它就具有了一种可以超离尘寰、 不食人间 烟火、 仅仅只对作品本身负责的性质。《 洛丽塔》 中“ 狗” , 其所含有的丰富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它 的动物性。显然, 在作品的叙述中, 所有的客观事物都转化成了作者身处具体媒体从事创作时 体验和感受到的一部分。 因此, 小说《 洛丽塔》 和影片《 洛丽塔》 由于“ 狗” 的一些细微差异而显得 有些不同。 普鲁斯特说的没错 : “ 作家的文体正同画家的色调一样, 是看法问题 , 而不是单纯的技巧问 题。文体是对世界的看法上质的差异的揭示 , 而单凭意识和直接途径是不能实现这种揭示 的” 。“ 文体” 的英语是“ sty le ” , 其实还有方式、 风格、 技巧、 手法、 品格、 款式等等含义。确切地 说, “ 文体” 不是指任何一种客观的实体, 它其实是一种观念的客体 , 是“ 看法问题” , 它存在于作 者和读者面对作品的“ 意向” 之中。 在《 洛丽塔》 中, “ 狗” 超越了它的动物性存在 , 成了纳博科夫、 艾德里安观念中带有象征性的“ 意向” 相关物。 在前面的分析中 , 我们已经看到了“ 狗” 的形象渐 趋丰富的过程。 我们不再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 偶然出现的角色 , 相反, 我们能够体会 到它所蕴涵的整个作品的色彩和意味。同样是关于“ 狗” , 在纳博科夫心仪的福楼拜小说《 包法 利夫人》 中 , 则具有别一种的色彩和意味, 它带有《 包法利夫人》 一书的全部文体风格和它作为 艺术作品有机体的气息。 “ 狗” 最早出现在包法利夫人早期教育中: “ 她读过《 保耳和维尔吉妮》 , 梦见小竹房子、 黑人道曼戈、 狗‘ 忠心’ 、 特别是, 一个好心小哥哥, 情意绵绵, 爬上比钟楼还高的 大树, 给你摘红果子, 或者赤脚在沙地跑, 给你带来一个鸟窠。 ” 《 保耳和维尔吉妮》 是法国初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讲述了保耳和维尔吉妮两小无猜, 青梅 竹马, 自幼相爱, 和黑人道曼戈、 狗‘ 忠心’ 一道生活在非洲的毛里求斯小岛…… 我们看到这头 ・84 ・

试析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试析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话” 通 常会 作 出如 下 理解 : “ 儿 童文 学 的一种 体裁 ,
通 过丰 富 的想 象 、 幻 想 和夸 张 来 编写 适 合 于儿 童
汀 的《 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 狄更斯 的《 荒 凉山庄》 、
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 、 斯蒂文森 的《 化身博士》 等七位西欧作家的作 品在纳博科夫 的笔下重新焕 发 出不 同的 光 彩 。总 之 , 这部 讲 稿 不 仅 是 纳博 科
的艺术 价值 。 陷入对 “ 梦 幻 爱情 ” 无 休 止 的追逐 , 最 终 自食 毒 药 的包 法利夫 人 是法 国作 家 福楼 拜 笔 下 的悲 剧 人 物形 象 。这 部作 品常 常被 认 为是 现 实 主义 的经
典 之作 , 不 少 评 论 家认 为 爱 玛 的 死 不 仅 仅 是 她 自
这段话 其 实表 明在 纳博 科 夫 的评 论 中 , 他 在 努 力 拨开 围绕 在作 品周 围 的迷 雾 , 真 切 地 触 摸 作 品 的
身的悲剧 , 更是那个时代 的悲剧 , 而福楼拜用细腻
的笔触 描 写 了 主人 公 逐 渐 堕落 的过 程 , 旨在 深 究
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 根源。但在《 文学讲稿者想 象 力 的产 物 , 与现 实无
关 。因此试 图在 文学 作 品 中寻 找任 何 现实 背 景 或 现 实意 义 的人 , 只会 是一 厢情 愿地 白费力气 。 本着“ 文学 与 现 实无 关 ” 这 ~ 基本 观念 , 纳 博
科 夫 又在讲 稿 中谈 到作 品 中的三种 因素 , “ 三 种 因 素造 就 一 个 人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还 有 未 知 因 素 x。这 三种 因 素相 比 , 环 境 因 素 的影 响力 远 远 弱 于另 两种 因素 , 而 未 知 因素 x 的力 量 则 大 大 超 过其他 因素 ” 。那 么 “ 谈 到 小 说 中的 各 种人 物 , 当 然是作 者 在控 制 、 指 挥 和 运 用 这 三 种 因素 ” ¨ ,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暴露在 阳光之 下的珍珠 , 骤 然 发 出 绚 丽 的 光 彩 。” ② 下 面 具 体
为学生 出的考题 中就有 “ 描述她 的眼睛 、 头发 , 手 和 皮肤 ” “ 描
述爱玛 的 眼睛 、 双手 、 阳伞 、 发型 、 衣着 以及鞋 ” “ 赖 昂对爱 玛 的第一 眼印象是 怎样 的? ” @ 等问题 。 纳博科 夫对作 品 中出现 了几 次 的意象也 很 留心 ,比如 爱 玛在 被罗道 耳弗 引诱 时带 的蓝 面纱 .这个蓝 色在后 面 出 现 过好几 次 , “ 毒药 是装 在蓝 罐里 的 ,出殡 的时候 田野 里也 笼罩着蓝色 的雾霭 。” ⑤ 爱玛初 次见罗道 耳弗时 , 罗道耳弗穿 的是绿绒 大衣 , 而查 理为爱 玛选 的棺罩 也是 绿绒 的 , 如 果将 这 两处 的 “ 绿绒” 结合 在 一起 看 。 那 么福 楼 拜并 非 没有 可能 是故 意这样 写 的。纳博科 夫观察 的最 犀利 巧妙 的无疑 是乞 丐 的歌声 : “ 请 注意爱 玛从 幽会处 返 回时从 静谧 的树林 另一 端传 到她耳 中 的一个遥 远 的声音—— 像是 远方 的音乐 。这 富有 魅力 的音乐 只不过是 一个 丑陋 乞丐 的沙哑歌 声引 起 的 美化 了 的回声 。爱 玛 和罗道耳 弗骑 马 回家— —作 者含 着微 笑观 望着他们 。在这里 和在卢 昂听到的沙 哑歌声 , 在将 近五 年之后 将与 爱玛 临死 的呓语 发生恐 怖 的共 鸣。” @ 乞丐是 在 爱玛 和赖 昂偷 情后 回永镇 的路上 第一 次正 式出现 的 ,纳 博 科夫 能将乞 丐的歌声 回溯 至爱玛 和罗道 耳弗 偷情 时就 听到 了, 只是 当事人却 不知 道这是 一个 恐怖 的瞎 子唱 的。这样 , 瞎子 的歌就像 是一个 幽灵 一样缠 绕着 爱玛 ,在她快 死 的时 候. 都不 让她安 心地死去 。 “ 于是 爱玛笑 了起来 , 一 种疯狂 的、 绝 望 的狞 笑 , 她相信 自己看 见乞 丐 的丑脸 , 站在 永恒 的黑 暗 里 面吓唬她 。” ⑦ 爱 玛就像 瞎子 歌里 的小 姑娘一样 , 做着爱情 的梦 ,小 姑娘不 断拾掇 麦穗 就像爱 玛在 爱情 上一直孜 孜 以 求, 最后失 踪 的短裙 , 就是 她追求爱情 的幻灭 。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荷马钱斯·德·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描述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一个女性的命运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包法利夫人被描绘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

她的原名叫欧根妮·格朗佩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没有享受到优渥的生活条件。

这个出身背景塑造了她的坚毅和勇敢的性格,她不再满足于贫困生活,积极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次,包法利夫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嫁入贵族的机会。

在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被称为“背叛者” 的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两人的结合给她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她通过学习和修炼,逐渐掌握了贵族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

这种自我修炼的努力使得包法利夫人在社会上建立了崇高的地位,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包法利夫人内心却始终充满了空虚和不满足。

尽管她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地位和财富,但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更多的东西。

她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虚荣、傲慢和骄纵。

这种无尽的欲望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存在缺陷。

她与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之间的婚姻初始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她在与根维尔先生结婚后,与许多男性有私通关系,甚至包括与贵族霍华德子爵的儿子进行婚外情。

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为她带来了名声和财富的短暂快乐,但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痛苦。

综上所述,包法利夫人是一个追求改变命运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走上了社会的巅峰。

然而,她内心的空虚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时,她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缺陷也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描写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内心的挣扎。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我的计划是找几部欧洲名家作品来进行研究。

做的时候想本着一种爱慕的心情,细细把玩,反复品味。

因此,“怎样做一个好读者”或“善待作家”这类标题或可作为这些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讨论的副题。

早在一百年前,福楼拜就在给他情妇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的话:“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就可成为大学问家了。

”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和欣赏细节。

如果书里明朗的细节都一一品位理解了之后再做出某种朦胧暗淡的概括倒也无可非议。

但是,谁要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来看书,那么第一步就走错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无法看懂这部书了。

拿《包法利夫人》来说吧:如果翻开小说只想到这是一部“谴责资产阶级”的作品,那就太扫兴,也太对不起作者了。

我们应当时刻记住:没有一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名师一点通M I N G S H I Y I D I A N T O N G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名俄裔美籍作家,著有《洛丽塔》《微暗的火》等作品。

本文以极其敏锐且颇具学理性的文字探讨了优秀生产者与接受者所应具有的特质。

他对细节的关注、对艺术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评价标准深入浅出的剖析,都对学生理解文学、形成文学评判意识有着宏观的、积极的指导意义。

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的,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

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同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

我们只有仔细了解了这个新天地之后,才能来研究它跟其他世界以及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指望通过一部小说来了解世界,了解时代?当然谁也不至于天真到以为只要看看由那些新书俱乐部四处兜售的装帧漂亮的标以历史小说的畅销书,就能对过去有所了解。

但是文学名著又当怎样看呢?比如简·奥斯汀,她只了解牧师家庭的生活,而她书中描写的却是英格兰地主阶层的缙绅生活和田园风光,我们可以相信她所描绘的这幅图画吗?再如《荒凉山庄》,这本书写的是荒唐的伦敦城里的荒唐传奇;难道我们可以称其为百年前的伦敦大观吗?当然不行。

《黑暗中的笑声》与《包法利夫人》比较论

《黑暗中的笑声》与《包法利夫人》比较论

至此 , 演 出 ” “ 就要 正 式开 始 了。
第2 7卷 第 3期
2 1年 6 月 01



利水Biblioteka 电学— —



( 科 版) 社
Vo . 7 NO 3 I2 .
J u n lo r i a I si t f Wa e n e v o r a fNo t Ch n n tt e o trCo s r h u
( ) 一 多声部 配合 法
德 国运 动 员。客 队 守 门 员 身 穿 鲜 艳 的 厚 运 动 衫, 戴着从脚 背遮到 髋部 的护 垫 , 缓滑 向 小小 缓
的球 网。
纳博科 夫在 《 学讲 稿 》 文 中点 评福 楼 拜 的 《 法 包
利夫人 》 的时候 , 福楼 拜 使用 的一 种 艺术 手法 称 为 将


玛 戈说 : 你 把 我 甩 了” “ 。
纳博 科夫 曾说 : 风 格 的 功 效 是 通 向 文 学 的关 “
键 , 叩开狄更 斯 、 是 果戈 里 、 楼拜 、 尔斯 泰和 一切 福 托 大师 的作 品之 门 的万能 钥匙 。 … ”风格 是一 种 内 ” m 在 的力量 , 风格 是 促 成 一部 作 品成 为 经 典 的 最重 要
下握 紧 了玛戈 的手 。 ”
有高超 骗 术 的艺术 家 。纳 博 科 夫 的另 一 篇 小 说 《 黑
这 或许 可 以算是 “ 出” 演 的序 曲。

暗 中的笑 声》 虽不像 《 丽塔 》 样 为他 带 来 巨 大 的 洛 那
荣誉 , 在风格 、 构方 面毫 不逊 色 。它 与福楼 拜 的 但 结 《 法利夫 人 》 包 在风 格 、 主题 甚 至 是人 物 塑 造 方 面都

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筛选101个)

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筛选101个)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

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

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下面是整理好的关于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101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一:[1]高婷婷. 《新包法利夫人》人物赏析[J]. 戏剧之家,2018(04):187.[2]程光炜. 我读《妻妾成群》——在苏童与《包法利夫人》译者对话中品味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2018(02):123-132.[3]吴燕,马春玉.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J]. 文学教育(上),2018(06):30-31.[4]宋硕夫. 谈谈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女性——以《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为例[J]. 名作欣赏,2018(17):81-83.[5]卫佳睿. 餐桌上的《包法利夫人》——食物意象中的人物塑造[J]. 现代交际,2018(14):78-79.[6]孙婷婷. 运用PBL教学法进行外国文学文本细读的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4):1-4.[7]董云秋,王芳. 《包法利夫人》的凝视机制[J]. 名作欣赏,2018(20):68-70.[8]程艳. 《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分析[J]. 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4):46-48.[9]雷庆,曾洪军. 包法利夫人的自我拯救[J]. 名作欣赏,2018(26):96-98.[10]杨翠平.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J]. 文教资料,2013(31):121-123.[11]王硕. 为爱而生,为爱而亡——试析《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J]. 文教资料,2013(35):111-113.[12]苏非拉. 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成因[J]. 语文学刊,2014(14):59-61.[13]徐珊珊.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J]. 文教资料,2014(18):25-27+39.[14]晏冰清.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J]. 文教资料,2015(35):128-130.[15]毛燕靓.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之一[J]. 文教资料,2015(36):137-139.[16]冯圆芳.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J]. 文教资料,2015(36):140-142.[17]王颖. 《包法利夫人》爱玛的自我存在[J]. 文教资料,2017(09):20-21.[18]王思琪. 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J]. 文教资料,2016(35):133-134+178.[19]齐月. 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之一[J]. 文教资料,2016(34):106-108.[20]孟欢.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以《文学讲稿》中的《包法利夫人》批评为例[J]. 文教资料,2016(36):143-145.[21]王彦为. 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J]. 文教资料,2016(36):146-148+109.[22]杨若澧. 《包法利夫人》悲剧因素之“平庸”浅论[J]. 文教资料,2018(04):20-21+43.[23]徐舒桐. 再论福楼拜“客观而又无动于衷”的创作主张——基于《包法利夫人》的叙述视角分析[J]. 文教资料,2018(09):15-17.[24]冯傅祎. 《包法利夫人》的影舞编年[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11):61-63.[25]杜宇. 《包法利夫人》中的幽默及其转变[J]. 大众文艺,2018(23):29-30.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二:[26]雷武锋. 多重趣味中的爱欲追寻——《包法利夫人》中的身份政治新解[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5):56-60.[27]祁传博.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J]. 传播与版权,2018(12):102-103.[28]朱茜. 论《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必然性[J/OL]. 北方文学(下旬),2017(06):85[2019-02-02].[29]田菊. 论李健吾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以对《包法利夫人》翻译为例[J]. 名作欣赏,2016(35):159-160.[30]曲琳琳. 福楼拜文学的政治——雅克·朗西埃论《包法利夫人》[J]. 文艺争鸣,2016(11):198-200.[31]吴佳佳. 《包法利夫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 名作欣赏,2017(09):32-33.[32]宋军. 文字如画——明喻在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妙用[J]. 名作欣赏,2017(12):131-132.[33]杨丽平.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1):68-70.[34]周梦洁. 爱玛的生死爱欲——用精神分析学分析《包法利夫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02):17-19.[35]王丹艺. 浅论《包法利夫人》的现代主义特征[J]. 文学教育(上),2017(07):21-23.[36]张建锋. 《包法利夫人》从文学向电影的唯美超越[J]. 电影文学,2017(10):100-102.[37]陈钰. 试比较《包法利夫人》三译本美感体验[J]. 才智,2017(09):230.[38]刘莉. 上帝死了——论《包法利夫人》叙事的客观[J]. 昭通学院学报,2017,39(S1):31-33.[39]侯小珍. 性格决定命运——探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根源[J]. 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8):25-27.[40]王欣. “近似式”改编中的《包法利夫人》——以《瑞恩的女儿》和《亚伯拉罕山谷》为例[J]. 台州学院学报,2015,37(05):53-57.[41]宁爽. 以严复“信达雅”为标准——管窥《包法利夫人》的翻译美学[J]. 语文建设,2015(36):95-96.[42]刘江. 消费文化导演的女性悲剧——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5,9(03):38-40.[43]王梦倩. 幻想太高,居室太小——用吉诃德原则重读《包法利夫人》[J]. 商洛学院学报,2016,30(01):31-34.[44]邹玉霞.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下),2016(02):114-115.[45]曹怡凡. 《包法利夫人》中的理想与现实[J]. 大众文艺,2016(07):26.[46]熊辉. 百年中国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译介和接受[J]. 兰州学刊,2016(07):11-17.[47]崔晓艾.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0):182-183.[48]王阳阳. 行走在光与影之间——重读《包法利夫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7):42-43.[49]吴旻昊. 简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与婚姻的成因[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23-24.[50]张华. 英语小说中定语从句的叙事作用分析——以《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为主线[J]. 潍坊学院学报,2016,16(03):25-28+45.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三:[51]成程.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与女性主义建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8):114-115.[52]陈岷婕.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4):177-178.[53]张辉. 文学翻译也是艺术——从《包法利夫人》译本看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造[J]. 语文建设,2016(27):39-40.[54]周阳. 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J]. 语文建设,2016(29):29-30.[55]李靖一.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J]. 文学教育(下),2014(12):39.[56]赵秀红.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主题[J]. 才智,2015(04):299.[57]郝亚云.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叙事结构模式[J]. 现代妇女(下旬),2015(01):263+266.[58]周兰桂,刘时容. “情感饥渴”与“阅读迷失”——名着《包法利夫人》爱玛悲剧的另眼细读[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2):57-61.[59]王洁.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J]. 文学教育(下),2015(05):35-38.[60]达娃卓玛. 论《包法利夫人》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03):173-174.[61]刘稚亚. 我们都生活在玻璃房里——读《包法利夫人》[J]. 经济,2015(05):174.[62]李兵兵. 虚幻梦想中的悲剧——《包法利夫人》《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之比较[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5):31-32+36.[63]刘时容,周兰桂. “阅读”的包法利夫人及其警示[J]. 新世纪图书馆,2015(05):82-85.[64]石晶丹. 浅述包法利夫人的人格解体[J]. 戏剧之家,2015(12):252.[65]李雨萌. 论《包法利夫人》中的“双面性”人物[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04):77-80.[66]张丹. 外国文学经典化之《包法利夫人》分析[J]. 语文建设,2015(20):34-35.[67]游品岚. 自我的想象与破裂——论包法利夫人的人格悲剧[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8):141-142.[68]季文心. 夹缝中挣扎的艾菲与爱玛——试比较《艾菲·布里斯特》与《包法利夫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8):143-144+147.[69]郭丽杰. 在环境描写视角下的《包法利夫人》翻译美学呈现[J]. 语文建设,2015(24):70-71.[70]陈楠.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特征[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2):35.[71]许珊珊. 《包法利夫人》中月亮意象的解读[J]. 文学教育(下),2014(01):106-107.[72]王琼.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男性世界[J]. 台州学院学报,2014,36(01):20-25.[73]赖金玲. 死去的玫瑰——谈包法利夫人死亡的必然性[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01):102-104.[74]王金海.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不同人名翻译探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199-200.[75]李玲. 论《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爱情悲剧[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4):29-31+157.包法利夫人参考文献四:[76]杜文静,焦玲玲. 原欲视域下的“包法利夫人”[J]. 理论观察,2014(02):108-109.[77]廖存希. 《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类典型悲剧女性形象[J]. 文学教育(上),2014(04):34-36.[78]倪金艳. 激情的渴望与理性的缺失——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J]. 西部学刊,2014(04):68-70.[79]叶梅. 自由与道德之争——重新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J]. 运城学院学报,2014,32(03):76-78+83.[80]黄丽华.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4):262-263.[81]张淑萍. 在身体伦理视域下看包法利夫人的死亡[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92-94.[82]伍荣华. 物化爱情的悲剧——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误区[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3):47-50.[83]于辉,宋学智. 译作经典的生成: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J]. 学海,2014(05):75-80.[84]邱虹霞. 《包法利夫人》中社会价值的建构与解构[J]. 戏剧之家,2014(11):7-8.[85]袁晨雅. 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J]. 现代交际,2014(08):89.[86]高嘉敏. 福楼拜传记与《包法利夫人》[J]. 前沿,2014(Z8):213-215.[87]罗佐欧. 论《包法利夫人》中的细节[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67-72.[88]田刚. 包法利夫人的教育困惑[J]. 文学教育(上),2013(01):31-33.[89]李斯. 论李劼人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和再创造——以《死水微澜》和《包法利夫人》为例[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69-71.[90]张佳宁. 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与原因探源——以《简·爱》和《包法利夫人》为例[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02):90-94.[91]傅守祥,林琳. 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3):95-100.[92]刘萍. 从怨偶悲剧透视交际智慧——以《包法利夫人》教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5):70-72+61.[93]张茜,郭瑞. 《包法利夫人》中窗的意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上),2013(06):46-47.[94]李宛璐. 包法利夫人“平行线”运行模式下的悲哀[J]. 文学教育(上),2013(07):44-45.[95]李嘉懿. 从《包法利夫人》看李劼人的文学接受观[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3):132-137.[96]王丽媛. 从《包法利夫人》不同中文译本看译者对翻译的影响[J]. 滨州学院学报,2013,29(02):85-88.[97]孙丽雪.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意义[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316.[98]尹春荣. 从翻译转换理论对比《包法利夫人》两个汉译本的翻译策略[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373+377.[99]吴晴萍. 从文学到电影:评BBC版《包法利夫人》[J]. 电影文学,2013(19):43-44.[100]李昌云. 浅论《寒夜》与《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J]. 技术与市场,2013,20(11):157-158.[101]李会芹. 从主题学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异同[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5-127.。

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

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

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2019-09-26摘要:纳博科夫在其《⽂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的评论,⼀反传统⽂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从⽂本细读出发,重视⽂学作品的虚构性,具有⽐较研究的⼴阔视野。

但另⼀⽅⾯,他的评论中也存在对意象的过度解读、艺术主张与评论实践的⽭盾性等问题,揭⽰出其⽂学观念上的某些偏激之处。

关键词:纳博科夫⽂学讲稿⼈《包法利夫⼈》1940到1958年前后,纳博科夫曾在⽂学课堂上讲授《包法利夫⼈》。

不同于此前的学者对这部作品思想内容的极度重视,他的观点带有强烈的个⼈⾊彩,提倡从⽂本出发,格外关注细节,并且强调⼩说的虚构性,将思想性与伦理性置于⽆关紧要的位置。

通过对这位独具个性的“才⼦”在《⽂学讲稿》中对福楼拜和《包法利夫⼈》的评价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在⽂学创作与阅读中所秉承的艺术观念和⽂学主张。

⼀、评论中的闪光点1.⽴⾜⽂本,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度聚焦是纳博科夫《⽂学讲稿》最显著的特征之⼀。

不知是否与他对昆x学的痴迷有关,纳博科夫有⼀种从细节中挖掘出美的卓绝天赋。

在他眼中,《包法利夫⼈》就是由⽆数精⼼设计、前后勾连、层层嵌套的细节所构成的⼀部风格独具的艺术作品。

在这篇讲稿中,他对⽂本和细节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1)对原⽂的⼤量引⽤。

纳博科夫是⼀位以⽂本为出发点进⾏⽂学研究的学者,因此他在对作品进⾏评论时,往往通过引证原⽂从⽽⾃然⽽然地概括出⾃⼰的观点,这也是对他所处的时代新批评派盛⾏,重视内部研究的⼀个反映。

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引⽤是没有必要、应当删减的。

如施江锋提出“讲稿中引⽤⼩说的原⽂数量庞⼤,显得⼤⽽⽆当。

”[4]但鉴于这部《⽂学讲稿》成书的特殊性,我们从弗莱德森·鲍尔斯的编者前⾔中或许能找到如数收录原⽂的理由。

弗莱德森在⽂中指出,这部由纳博科夫在⼤学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成的著作在他过世之后编辑出版,因此“这些⽂字绝⼤部分都不能代表他的语⾔和⽂法”。

纳博科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多声部”与“马的主题”;苏童“文学课”

纳博科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多声部”与“马的主题”;苏童“文学课”

纳博科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多声部”与“马的主题”;苏童“文学课”福楼拜,法国著名作家。

1821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庭。

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本期文小研为大家编辑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这一著书中论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部分,本期关键词整理如下: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浪漫”的包法利夫人多声部配合法马的主题选文说明:1.本篇涵盖大量文本细节,可帮助未读过《包法利夫人》原著的同学进行细节的补充;2.选文有一定篇幅,为帮助大家更好抓取重点,部分关键词为小研自行补加。

除下文中“马的主题”,其余小标题非原文所有。

《文学讲稿之<包法利夫人>》(节选)纳博科夫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据说《包法利夫人》中多数人物都属于布尔乔亚。

但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的是,福楼拜本人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具有什么含义。

除了在法文中常见的"城镇居民"这个字面含义之外,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这个词指的是"庸人",就是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德的那些人。

福楼拜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从来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内涵。

福楼拜的"布尔乔亚"指的是人的心灵状态,而不是经济状况。

这部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场面∶一个勤劳的老妇人由于像牛马般卖力地为农场主干活而获得一枚奖章。

评判委员会由一伙怡然自得的布尔乔亚组成,他们笑容可掬地望着老妇人。

请注意,在这里,笑容满面的政客和迷信的老农妇都是"庸人",也都是福楼拜所指的那种"布尔乔亚”。

“浪漫”的包法利夫人(图片来自网络)浪漫这个词有好几层涵义。

讨论《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和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时,我将使用浪漫的下列涵义∶"一种梦幻式的,富于想象力的心态,主要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时常沉湎于美妙的幻想之中。

【doc】穿着“红鞋子”的包法利夫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红鞋》与《包法..

【doc】穿着“红鞋子”的包法利夫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红鞋》与《包法..

穿着“红鞋子”的包法利夫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红鞋》与《包法利夫人》的相似性第30卷第lO期2009年l0月湖南科技学院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b1.3ONO.1OOct.20o9穿着"红鞋子''的包法利夫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红鞋与包法利夫人的相似性穆志慧(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摘要:小说是成人的童话,童话是儿童的小说小说是直白的,童话是隐晦的.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反映的都是作者的睛结".安徒生和福楼拜将自己内心无法摆脱的心结,分别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一一((红鞋》和《包法利夫人》.清苦的童年,爱的匮乏,压抑的欲望是主人公努力的动力,也是导致她们毁灭的原因. 关键词:小说与童话;"红鞋"情结;福楼拜:安徒生中图分类号:l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09)10-0065—02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儿童心灵的梦;童话故事之所以也被成年人喜爱,是因为即使已经成年,但其人格心理中还深深铭刻着儿童时代的一切.作家也不能例外.他们也无法摆脱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自日梦.纳博科夫认为"文学是创作,小说是虚构",同时他也把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而弗洛伊德也认为小说是作家的自日梦.一切故事都是人类编造的,编故事就和做自日梦一样,似乎是随意的,但又不是没有规律的,都是潜意识的流露,都是在幻觉想像中解决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正是因为作家有过相似的童年经历,才出现了他们心中相似的"童话情结",才成就了文学作品的童话性,因此当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与童话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时,才不会如此惊讶.我们暂且以安徒生的童话(&lt;红鞋》与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例加以解析,穿透她们的心结.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1821年12月21日生于鲁昂,1880年5月8日卒于克鲁瓦塞.幼年父亲去世,一直陪伴寡母生活在乡下.1852年起,福楼拜花了4年多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gt;).安徒生(18O5—1875),在他I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随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红鞋创作于1845年.红鞋与包法利夫人的相似性分析如下.一出身贫寒的"孤女"在童话故事中,一切神仙世界的设置都在比拟人类社收稿日期:2009一o5--31作者简介:穆志慧(1984--),女,辽宁丹东人,河北理工大学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会.那些动物的故事也在比拟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安徒生其他童话中的公主,王子,仙女,动物世界的故事比起来,((红鞋没有设置任何迷惑我们的神秘世界.伽伦就是一个生活贫苦的小女孩.而(&lt;包法利夫人》中的主角艾玛有着和伽伦非常相似的背景.我们来看下主人公.无论是伽伦还是艾玛都是在一个缺失母爱又缺乏父爱的环境中长大.红鞋中一开篇,就是伽伦的母亲已经去世,而她的父亲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文中,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伽伦母女很早就被父亲抛弃,她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父亲的角色.而艾玛则是幼年丧母,没有得到过母爱.而父亲又是名存实亡,酗酒,闹事,惹麻烦.可以想像,在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中,在几近没有母爱,父爱的情况下,一个小女孩将如何辛苦地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在她左右的便是"缺失"与"匮乏".这种缺失与匮乏早早便在女孩稚嫩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童年爱和物质的缺失与匮乏导致女孩在成年后对爱和物质疯狂的攫取.严重的匮乏也导致了女孩道德感的丧失.伽伦在母亲的葬礼上穿着一双红鞋子,真的是因为她没有别的鞋子可穿么?看后面的故事,我们就能解释她穿一双红鞋子的原因. 她被收养后,认为原因就是她穿了红鞋子.我们可以把她这种不合时宜看作是为了得到她想要的东西而做的"出位"行为.而同样艾玛在夏尔医生还是有妇之夫时便不遗余力的勾引他,在他妻子死后,服丧期未满,便跟他订婚.为了逃离自己那个一无所有的家庭.伽伦和艾玛都是"美丽而且可爱"的.美丽而且可爱的女孩如果还肯不择手段,违背良心,她们一定能够得到她们想要的东西.二生活的初步转变在伽伦母亲去世后,一个富有的老太太将其收养.烧掉65了她的红鞋子,供给她衣食,同时也让她接受教育.对此我们应该这样解读:女孩长大了,以其美貌赢得了一个上流社会男人的爱,也得到了男人提供给她的一切物质.为了将出身贫寒的女孩改造成适合上流社会的淑女,男人让她接受教育,并试图洗掉她身上旧日的烙印.女孩在这里得到了暂时的稳定.艾玛的生活随着婚姻的到来有了改善,随心所欲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然而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是一个正常家庭出生的女子,大抵会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衣食无忧,相夫教子,偶尔心中略有不甘,也会被自幼所受的教育压制下,埋藏在心底.但是这可是伽伦和艾玛所能满足的生活?女孩心底的欲望绝非这般平淡的生活就能平息,这也意味着平静是暂时的,天翻地覆的改变即将到来,所缺乏的不过是一根小小的导火索.三虚荣与欲望的产生故事的发展总是要比真实生活来得快些.引爆伽伦和艾玛心中欲望的导火索马上将被点燃.皇后带着公主出巡.公主十分美丽,穿着一双华丽的红鞋子.这双红鞋子把伽伦埋在心底已经被烧掉的红鞋子唤醒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跟红鞋比较".而艾玛生活的转折点则是沃比萨的安德威烈侯爵家的那场舞会.从艾玛的生活我们可以推断出导致伽伦生活转变的真正原因:某一天,她看到了某一个她觉得未必有她漂亮的女子,却被另一个富有的高贵的男人捧在手心里.那种不甘的心理忽然就被惊醒.她也想要一双"美丽的红鞋".从此之后,伽伦和艾玛就都生活在不甘心与不满足中.当初拯救她们于水火的男人现在居然变得猥亵而不堪入目.四虚荣与欲望的膨胀虚荣和欲望的气球只会越涨越大,伽伦和艾玛开始踏上了她们危险而刺激的过山车之旅.从收养伽伦是个老太太身上,我们可以得知,供养伽伦的应该是个年已老迈之人.随着伽伦的长大,男人的老去,他对伽伦已经无法控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活在伽伦编给他的谎言中.而艾玛的丈夫夏尔则是一个"先天不足"之人——他永远也发现不了艾玛对他的背叛.伽伦和艾玛在气球破裂之前,都经历了三次惊心动魄.第一次的牛刀小试之后,她们便被"红鞋"控制,绝艳,邪恶而同时又充满魅惑的红鞋,注定了追随者要为之疯狂,燃烧殆尽.第一次胆战心惊穿着红鞋,赢尽了天下人的眼光.第二次便不可控制的舞出美丽的舞步,直到舞伴弃她而去为止.第三次……都说事不过三,兰不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红舞鞋如同妖冶而魅感人心的罂粟花,在给你美丽幻梦的同时,也要你付出代价.女孩把生命灌注在了这美丽的舞步上, 这也是她的生命之舞.五破灭浮华不过表象,这样的美丽和妖娆需要一种昂贵甚至奢侈的代价来交换,譬如生命.小说是生活的反应,而童话亦是生活的剪影.气球不管曾经多美丽,也只是膨胀的虚幻.破灭之后也只有一地的碎片.那个出身贫寒,有缺乏父母关爱的女孩就这样在膨胀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灭亡,最终不过昙花一现.因为这只是小说,只是童话,它们本身只是作者的一场自日梦.或者安徒生或者福楼拜大约都做过这样的梦.出生清苦,渴望出人头地,缺乏父母的爱不仅是两个故事的基调, 也未尝不是二人的共同点.我们未尝不可就将其视为南柯一梦.视为是两位作者内心意识的一种反射.主角最终的毁灭也是作者警醒世人的同时警醒着自我.因为他们也在内心欲望无法满足中煎熬着.参考文献:…1纳博托夫.文学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91.2】柯云路.童话人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4】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5】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M1.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责任编校:王晚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作者:王彦为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36期摘要:既是作家又是文学教授的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于20世纪50年代,在大学教授文学的讲稿,日后被整理出版为《文学讲稿》,收录了纳博科夫对七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评述,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其中一篇。

本文就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从虚构、形式、细节三方面进行解读,结合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以及当时的文学潮流,探究其对虚构以及艺术内在形式的重视。

关键词: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包法利夫人》虚构艺术形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一本惹世纪之争议的小说《洛丽塔》为世人熟知。

然而,纳博科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更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者、大学教授。

20世纪40、50年代,纳博科夫曾先后任哈佛、威尔斯利学院、康奈尔几所大学的教授。

授课期间的一些教学讲稿,日后被整理出版。

《文学讲稿》一书便是他在威尔斯利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授课期间,教授文学的讲稿整合。

《文学讲稿》更可以看作是纳博科夫的文学评论集。

其中收录的纳博科夫对七部作品的评述,为后世读者品读作品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同时,也在字里行间中彰显出纳博科夫本人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相关理念。

《文学讲稿》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选取七位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评析,可谓“天才与天才之间的对话”,每篇评述视角独到,思想深邃,评判犀利,又不失生动风趣。

《包法利夫人》作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由真实事件改写而成的少妇堕落的悲剧,向来被读者解读为对当时法国外省社会风俗及其影响的真实反映。

然而,纳博科夫的评论却独辟蹊径,不仅没有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道德观念,反而质疑众人给其抹上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

纳博科夫在评论开篇便给《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定义为“童话”,通篇评论围绕“命运”这一关键词,解读了小说的人物、主题线、结构、风格、意境几个方面。

概括而言,在人物方面,纳博科夫分析了小说中的五个主要人物,其中以爱玛、查理、郝麦为重点;在主题线方面,纳博科夫于小说中抽取出千层饼、幻想、欺骗三大主题;在结构方面,纳博科夫为福楼拜的写作技巧取之以“多声部配合法”、“结构式转换”两个专用名字,在这三者的基础之上,结合小说中暗藏的各种细节,分析福楼拜的写作风格。

阅读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不难发现,作者对虚构的突出,对细节的侦查以及对作品本身艺术形式的紧扣是最为明显的三大特征。

在这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中,纳博科夫于开篇强调:“我们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应当与福楼拜本人的创作意图相符”①因此,在品读《文学讲稿》时,也不妨抓住纳博科夫本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相关背景,来加以理解与分析。

一、虚构的必要性纳博科夫似乎特别偏爱“童话”一词,在多个场合中将多部小说都划入童话的范畴。

在《讲稿》中,纳博科夫提出:“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在小说里寻找所谓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后果严重的错误。

我们也不要试图去调和事实的虚构和虚构的事实。

《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故事,《荒凉山庄》也是一个童话故事。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最优秀的童话故事。

然而,倘若没有这些童话故事,世界就会变得不真实。

一部虚构的杰出作品就是一个独创的世界,而既然是独创的,世界就会变得不真实。

”②由此可见,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有两点,一是避免在小说中找现实,二是世界的真实离不开虚构的童话。

童话,指的是“一种幻想性、趣味性很强的口头讲述的民间故事形式。

……童话的幻想色彩是童话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

”③单从故事内容上看,童话的定义似乎与那些小说内容相去甚远,但是若抓住“幻想”,这一童话的基本艺术特征则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

纳博科夫以“童话”定义,正是取其“幻想”这一层面。

由“幻想”进一步深化,便有了“虚构”一说,以最初的幻想,通过描绘渲染,最终构成一个虚拟的,全新的世界,便是纳博科夫想要表达的文学创作的关键。

纳博科夫坚持认为,虚构才是艺术创作的本质,他反对一切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现实生活的行为。

在《洛丽塔》后记《关于一本题名的书》中,纳博科夫指出:“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

”④而结合这篇评论,纳博科夫的观念可以看作对他上述观点的补充,他认为整个小说的社会时代环境都是福楼拜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说福楼拜式的社会影响了福楼拜式的人物,就是在作无意义的循环论证”。

(187)并且,纳博科夫明确地给出自己的观点:“福楼拜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

”(187)纳博科夫坚持认为放弃对现实社会因素的考虑,才是能够真正读懂小说的第一步。

二、形式的重要性在所有被他归入童话范畴的作品中,纳博科夫提出:“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最富浪漫色彩的一篇。

从文体上讲,这部小说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185)这便引读者对评论中关于小说艺术形式的评说以关注。

纳博科夫主要关注的是主题线、结构、风格等形式方面的因素,而对小说所传达出的思想观念几乎避而不谈。

结合这几个概念可以探究,纳博科夫是如何评论福楼拜的风格的。

首先是小说的主题线,纳博科夫抓得可算是细致又新颖。

其中最为独特的主题线莫过于纳博科夫名之“千层饼”的主题。

纳博科夫于小说的开篇便独具慧眼地发现查理在学生时代所戴的那顶古怪的混合式帽子,层层装饰的结合,暗示了查理日后人生的复杂。

之后,纳博科夫又沿用“千层饼主题”的分析方式,解读了查理和爱玛的婚礼蛋糕、道特旧屋之隐晦含义以及爱玛最终的棺椁。

这四处有明显层次又和主人公息息相关的物件,在纳博科夫“千层饼主题”的阐释下,显出一种神秘气息。

而“幻想主题”原本在小说中就极为明显,纳博科夫配合着小说中所提到的“浪漫主义”,以及他自己对《包法利夫人》浪漫色彩的评价,将“幻想”于浪漫主义中单独突显出来。

纳博科夫对“浪漫”所下的定义为“一种梦幻式的,富于想象力的心态,主要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时常沉湎与美妙的幻想之中。

”(192)不难发现,纳博科夫将“浪漫”定义的重点落在一种思维模式上,简直是为爱玛量身定做的浪漫概念。

爱玛喜欢将虚构作品中的场景移植到现实生活,如对于结婚的礼仪,“爱玛希望点着火把,半夜成亲”(21),这是属于浪漫主义的想法。

爱玛将非现实的观念照射进现实的种种幻想,是显而易见的。

而纳博科夫还列举了爱玛其它的较为隐秘的幻想,比如对于爱玛想给女儿起一个浪漫的名字,纳博科夫毫不留情地指出:“幻想的主题又出现了”。

(201-202)除了这两条主题线,纳博科夫还点明了第三条主题线,即欺骗主题。

他认为,爱玛的谎言并非开始于遇见赖昂与罗道尔弗这两个情人之后,早在道特,爱玛便开始对丈夫撒谎。

因为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与其幻想中的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生活不同,加之那一晚舞会的经历,让爱玛愈加厌恶现在的生活环境,因此装病骗得了丈夫的信任与担心,从而搬迁他处。

其次,对《包法利夫人》的结构,纳博科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之为“高度精巧的艺术结构”。

而形成这种精巧的主要技法,纳博科夫对他们分别进行命名与分析。

首先,纳博科夫谈到的是一种“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主题的…多声部配合法‟”,“也可称作平行插入法,或打断两个或多个对话或思路的手法。

”(208-209)在小说中多有出现,比如小说中经典的展览会场景。

台上的人在进行着陈腐的官腔讲演,而在演讲的话语中不时穿插着爱玛和罗道尔弗的交谈,在渲染大场面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互生情愫的情人间的小动作,正像是乐章演奏过程中,多声部乐曲的此起彼伏和互相交融。

纳博科夫的命名也堪称经典。

另外一种技法,纳博科夫称之为“结构式转换”,对此的阐释为:“使叙述主题在同一章内以尽量自然、流畅的方式进行转换。

”(214)这种主题转化在很多小说中都可见,比如纳博科夫就列举了狄更斯的《荒凉山庄》。

而福楼拜的独特之处在于,“《包法利夫人》中的转换是柔和的波浪式运动。

”(214)这手法较为明显的两处例证一次为赖昂和爱玛在永镇的分别,另一次则体现在爱玛与罗道尔弗的会面,主要都是用来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转变,比如在分别时,由描述爱玛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转为赖昂的视角,从而反映赖昂的所思所想。

如此行云流水,不露痕迹的转换,的确为福楼拜的高明之处,而纳博科夫能够敏锐地发现,并且准确地将这一手法作为结构技巧表述得如此清晰,也可见纳博科夫的文学功底。

由此,纳博科夫对福楼拜的风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本小说“内容也许粗俗低下,作者却用悦耳而又和谐的文字表现出来。

这就是风格。

这就是艺术。

唯有这一点才是一本书真正的价值。

”(199)这也恰好印证了纳博科夫先前所提到的,《包法利夫人》所具有的浪漫色彩,所体现的散文特质。

在评论结束后,纳博科夫又特意以附录的形式来细说作品中的文体和意象,探讨福楼拜常用的“分号加and”、“层开式”和“插入无意义的空话”这三种构建文体的技巧手法。

可见,纳博科夫对作品内在的艺术形式格外重视。

纳博科夫于20世纪50年代作此讲稿,正是形式主义在美国盛行的时期。

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开倡导文学…内部研究‟之先河”⑤,带动了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界的革命性变革。

佛克玛·易布思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中指出:“欧洲各种新流派的文学理论中,几乎每一流派都从这一…形式主义‟传统中得到启示。

”而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体学和叙事学的发展方面。

”⑥同样发端于2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也提出对文学本身的重视,旨在立足文本。

作为俄罗斯侨民作家的代表,纳博科夫“从开始文学生涯时就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他自1940年以后的文学活动,事实上已经融入西方文化之中。

”⑦其《文学讲稿》可以明显地看出英美新批评的痕迹。

以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著作《文学理论》为例,可较为详实地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观念要素。

该理论提出:文学的突出特征是“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这一点与上文提及的纳博科夫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谋而合。

此外,《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个模块,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及其它艺术被归为外部研究,而将声音、意义、意向和隐喻、象征和神话、叙述性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归为内部研究的四大层面结构。

韦勒克更是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⑧由此可见,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研究方法,与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思潮息息相关。

而他在接受访谈时,提出的略带偏激的文学创作观念:“风格和结构才是一部作品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空洞的废话……使小说不朽的不是其社会重要意义,而是其艺术,只有其艺术。

”⑨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