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烛之武用策略精巧地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一篇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初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师提供一种教案设计参考。
一、故事情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反映战国时期交战历史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他的家族正位于中原地区的边境,面对来自秦国的入侵。
秦国的将军白起乘胜追击,率领士卒向烛之武的家族进攻。
烛之武应用智慧,设计了诈降的计策,以自己作为人质,放走全部族人的方式,成功地蒙蔽了白起的判断,并在不久后发动狙击,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非常精彩。
首先,他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忠诚的举动,取得了白起的信任。
接着,他与族人互相约定,放弃领土而保全族人的安全。
最后,他发动了精密的狙击,成功地耗尽了白起的力量。
这一系列动作都能让读者了解,烛之武是一位深谋远略的智者。
二、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中,他的完美表现让他成为了一个追求智慧的表率,值得读者细致品味。
白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作为秦国的将领,色厉内荏,外表英俊,但被烛之武的计策反复哄骗,呈现出了虚张声势的一面。
读者可以从中体现出,领袖除了有高超的武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智慧和能力。
三、寓意意义在故事中,烛之武的策马奔腾和机智应对,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求胜的智慧。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智慧的力量,让读者深扪其中,思考智者的崇高。
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是由智慧和努力取得胜利的。
《烛之武退秦师》更强调老少皆宜。
对于学生们来说,定会吸引他们走进这个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寓意深刻的世界。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识史书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的特色。
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展开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对于教师来说,说课稿就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
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1尊重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进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控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控文章的思想内容,积存一定的语言知识,并学会学习用现代观念注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偏向。
”因此,本文在学生掌控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控更加丰富的文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浏览和鉴赏文言文能力和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文描写的是在秦晋大军准备攻打郑国危急的情形下,郑国的烛之武临危受命,运用精深的外交词令,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解散,自动撤离晋国的故事。
本文在描写了主人公烛之武精深的外交词令的同时,也歌颂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保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控《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控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别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进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知道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浏览能力;体会主人公精深的语言艺术。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篇一一、教材★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汇总“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①发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答复: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骄不躁,能言善辩,聪明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发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构造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隶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发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
“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
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
“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说辩的艺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1、正音正字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2、语言点A、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B、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选自“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有关要求)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课程标准解读
第8条目标是从文体阅读角度提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第9条目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对一般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这两条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必修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分年级层次,应。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2.学习烛之武的辩才能力和聪明才智,体会结束求和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思辩、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记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2.学习烛之武的辩才能力和聪明才智,分析其如何使用智慧和勇气反击秦师。
教学难点:1.分析烛之武使用智慧和勇气反击秦师的过程。
2.表达学生对烛之武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复制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3.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画面、音乐等资源营造出古代战场的氛围。
2.组织学生前置知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曾派遣大将烛之仍率领大军攻打赵国。
你认为烛之仍和赵国将军烛之武有什么关系呢?讲授:(25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写明《烛之武退秦师》,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怀疑、观察、分析和最终反击的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如聪明、勇敢、善于辩才等。
实践:(20分钟)1.分组演练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场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评价和对故事的思考。
3.教师选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重申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和他所体现的智慧和勇气。
2.教师提问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烛之武的评价。
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阅读资料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和讨论,探索其他有关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 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函(hán)陵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
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
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说辞方面(层层深入):(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之一。
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这段历史,教授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事件背景、烛之武的突袭、秦国的失败、历史意义。
事件背景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进攻晋国,晋国为自保,派遣3位将领,分别率领大军,向秦国进攻。
烛之武是其中一位将领,率领的是1万多人的军队。
烛之武的突袭烛之武的部队在搜寻补给时,意外发现秦国将领范雎母亲都留在此地,并得知秦军的防备虽然森严,但大都集中在黄河北岸,陇山西麓的防御策略相对较差。
烛之武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了几名间谍在夜里放下小纸条引导出秦军的时辰和活动目标,然后亲自带领人马,趁着雾气弥漫,苦行三夜穿越陇山,突袭了秦国后方的镇守城池。
秦军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部队很快就被攻占,并俘虏了数千名秦军士兵。
秦国的失败一旦烛之武攻占秦国的营寨,秦国的军队就沦为被动的反击者。
烛之武率领的晋国军队以非常小的伤亡负于秦军,却掌底全胜。
秦国军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强调对黄河北岸的保护,而对陇山西麓的防御疏于警惕。
此次战役,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立下「穿山示异」,再现后世的兔起鹘留名。
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们之后的战争,使中国文化与学问得以传承,秦朝最终灭亡。
烛之武洞悉了秦国军队的破绽,发动了攻击,赢得了战争。
他的突袭行动,是场成功而高效的战役。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取得了相当持久和深远的战斗,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视。
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1.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进阶的材料,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互动式的指导,探讨战斗的相关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
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二、解题并整体感知: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因为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要围郑?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佚之狐。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测试一. 基础知识: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B.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 许之(答应)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4.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高一上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了解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分析烛之武的说辞技巧,体会其语言魅力。
4.引导学生从烛之武身上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说辞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烛之武的语言魅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其智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课文大意。
学生分享对烛之武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感知文章大意。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如:智慧、勇敢、机智等。
4.深入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臣闻之,智者不为不可成之事,明者不为不测之谋。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烛之武的说辞技巧。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提出建议。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鼓励学生阅读《左传》等其他历史经典,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说辞技巧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烛之武智慧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说辞技巧,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其智慧。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如何运用语言技巧:“同学们,你们注意到烛之武是如何用语言一步步瓦解秦师的信心吗?比如,他怎么巧妙地提到秦晋的历史关系,以及秦伯的野心?”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对话:“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觉得烛之武在哪些地方用词最为精妙?”2.教学难点补充:教师通过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假设你们是当时的秦国士兵,听到烛之武这样说,你们会怎么想?”学生模拟对话:“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们不应该为了晋国去攻打郑国。
高一上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的描写手法,并思考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和描写手法。
2. 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 思考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2. 教学PPT。
3. 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引入主题:通过引发学生对秦汉时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简单介绍。
2. 写下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烛之武是如何帮助楚国抵抗秦朝的入侵的?Step 2: 预习导读 (5分钟)1. 带领学生读一遍课文标题,让学生尝试猜测故事情节和主题。
2. 询问学生可能的猜测,并对其中的猜测进行讨论。
Step 3: 阅读理解 (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纸上或课本上做好划线和标注。
2.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在文中有何作用?- 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作者对烛之武的态度是怎样的?如何体现?- 烛之武和秦始皇之间的对比、矛盾和冲突有哪些?3. 整理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Step 4: 词汇学习 (10分钟)1. 展示一些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给出词义,并查找词义的解释。
2. 列举一些示例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3. 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口语和书写练习。
Step 5: 写作训练 (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描述,包括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动作语言等。
2. 要求学生使用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的描写。
3.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描述,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6: 总结归纳 (5分钟)1. 导出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平常。
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取篇也是独具匠心,堪称典范。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进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动,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照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保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换、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干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诡计,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眼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一触即发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浏览期待,激发学生急于浏览课文的愿望。
二、知识牵引,明确考纲。
展现文言文考点,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见PPT)三、学生自学,教师巡查1、作者简介与文题解读(见《优化学案》P17)2、《左传》与编年体3、知识补充——史书体例——识记(考试填空,不写错)①通史:不中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记载的时间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1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水平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极大的水平。
这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
教学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所以,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实行教学: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导语】烛之武是这篇课⽂的中⼼⼈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和能⾔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番牢*,使他的形象更加有⾎有⾁。
郑伯的⾃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和勇⽓。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对*的关系和⽭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谈,既不刺激对⽅,⼜不失本国尊严。
说的委婉曲折,⾯⾯俱到,步步深⼊,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具有很强的感染⼒。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左传》中的名篇。
*⼤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盾,任凭三⼨不烂之⾆,不费⼀兵⼀卒,不动⼀⼑⼀枪,离散*盟约,劝退秦师,智⾛晋师,保卫郑国。
⽂章内容⽣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篇历史散⽂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语⽂第⼀册第五单元的⼀篇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中的⽤法;理解课⽂的思想内容,并能⽤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安排在单元的⾸篇,指导学⽣学好这篇⽂章,打好基础,树⽴学⽣学好⽂⾔⽂的信⼼。
教学⽬标: 《⾼中语⽂教学⼤纲》对⾼中阶段在⽂⾔⽂⽅⾯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背诵⼀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学习⽤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 根据课⽂特点,结合⼤纲要求,我确⽴了如下教学⽬标: 1、知识⽬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标:初步掌握学习⽂⾔⽂的⽅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阅读和理解⽂⾔⽂的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
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
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
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
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
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
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
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
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
教育必做到。
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
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
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
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
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
体到具体。
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
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
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
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站
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
可能。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进
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
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
整
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
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
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
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
哲学家,抓主要矛盾。
心理
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
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
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
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
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郑
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
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
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
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
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
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危在旦夕(形势)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敢)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转危为安(结果)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