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2、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3、纠正字音、串讲课文
4、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精辟独到的说辞及其人物形象
3、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一言之力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能言善辩,是古往今来军事战略中的非常重要的外交才能。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位不怀好意的英美记者问周恩来,“中国到底有多少钱”,当时周恩来同志很巧妙的答说,“十八元八角八分”。总理巧妙地回击了记者的挑衅,又没暴露国家的机密,简直是妙语连珠。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用他的三寸之舌击退了百万雄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
(二)聆听课文录音,纠正字音
(三)《左传》介绍
(四)串讲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串讲秦晋围郑原因时插入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3、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学习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武的推托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