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文学鉴赏基本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即字词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和整体层面。

4. 实践练习: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概念。

2. 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体会,互相启发。

4. 文学鉴赏方法讲解:详细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选取的短篇小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个性化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鉴赏指南等。

3. 网络资源:优秀文学网站、在线文学论坛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学作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5.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解读经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汇总,形成小组的最终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1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提倡个性化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品,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理解作品表达的意涵,培养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在教学前先介绍一下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2)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预习一下文学作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方法(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的思想倾向、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等。

让学生对一个文学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解读。

(2)引导学生通过内心感受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学生将会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来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学技法、修辞技能、音乐性和形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通过多角度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表达达成共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解读(1)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语言、生活经验等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并且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3)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来寻找和分享有关的文学作品解读。

4.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并运用到教学中;2.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2.运用个性化解读方式,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个性化解读方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论讲解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经验和观感,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主观体验和理解的活动。

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个性化解读的优点–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个性化解读可以由读者自主发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个性化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步:案例分析1.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疯子?有哪些事件和人物导致了他的变化?–主人公的疯狂和社会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和狂言,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认为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情况?3.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和归纳。

4.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三步:个性化解读课堂作业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诗歌。

2.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对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和情感背景;–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情感。

3.写一篇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展示。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 人教课标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 人教课标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难点: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重点:尝试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二、方法与过程、学生讨论,来分析学习生活中的解读现象;通过自主学习,提炼关键字词,尝试解读文学作品、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既要有创新又应尊重文学”品质的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这就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比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差异性。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我们回忆一下,在课上学习或课外阅读时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举例:李商隐的《锦瑟》可以是爱情诗,悼亡诗,自伤身世诗。

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文学现象上寻找答案?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以《红楼梦》《常读常新人鱼公主》现象为例() 鲁迅如是评价《红楼梦》的主题:“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大师鲁迅的评述说明了什么?明确: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究其原因是不同的读者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所以才单对《红楼梦》的命意就有这么多种说法。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来看毕淑敏读童话《海的女儿》时四十年的“释疑”过程岁时,同情人鱼公主,读得“泪流满面”。

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

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

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写作的“随心所欲”,并且认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

岁时,“心平气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

从毕淑敏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确: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个哈姆雷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形成了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那么阅读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与文本碰撞,读者与作者对话,心灵与历史沟通的过程。

(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由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差异性决定的,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是极其吻合的。

所以《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设计旨在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较之传统教材它的编写亮点在于顺应高考改革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引导学生整体解读文本,注重培养提炼观点的语文素养;促进课堂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流畅且个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就事说事;可以从引发的纵向思维,就事论理;还可以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加以拓展;或许还可以反向求逆思维,从新的角度立论。

总之“言之成理”即可,即一“顺应文理”,二“符合情理”,三“富有哲理”。

②难点:强调观点的个性提炼,强调语言的个性表达,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和逻辑性。

把握个性化的尺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3、三维教学目标⑴知识和能力①明确“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②学习多角度、联想、对比阅读的方法,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小组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示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5. 实践演练: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解读: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质量,注重观点的独到性和论述的合理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丰富文学作品的高校语文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及解读方法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拓展阅读。

3. 网络资源:推荐优秀的文学网站和在线阅读平台,方便学生查阅文学作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个性化解读方法。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解读。

4. 实践法:学生自主选取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了解文学作品多样性: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修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修改)

结论一:
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
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后人对《锦瑟》的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 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
结论二:
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 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
知识结构
A.读者
不同时间 不同的人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 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 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于我 丹们 之为 流什 进么 行要 到将 底反 对
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 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 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 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
思考探究
• 下面几首诗都在围绕项羽兵败垓 下自刎乌江的史实发表议论,他 们各持怎样的观点?
(一)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 原则四:变换视角
• 对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 有“爱情说”、“同情说”、“讽刺 说”、 “惋惜说”、“感慨说”、 “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 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同说法, 你认为它的主题是什么?

思考探究
• 在《鸿门宴》中,项 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 佳时机,导致刘邦最 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 争霸中获得胜利。有 人认为项羽输在“义 气”上,也有人认为 项羽输在“性格”上, 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 “时运”上,你对此 有何看法?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1.2.2 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1.2.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意义。

1.4.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二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教学内容2.2.1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2.2.2 个性化解读的技巧2.2.3 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4.2 讲解:讲解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2.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主题解读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多义性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4. 实践演练: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个性化解读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分析其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之处。

5. 总结:对学生的解读短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表达自己观点时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选取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是否能提出独到见解。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以及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选取具有多义性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论文、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邓国胜肖群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三国演义》之曹操;《西游记》主旨解读;鲁迅先生谈读《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二)第一板块: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材料一:某网友读《西游记》:不同时期感受迥异。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小结第一条原则: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材料二:顾城《感觉》角度各异的解读:①.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②.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③.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④.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

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3、材料三:《篱笆那边》狄金森角度各异的解读: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小结第二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4、材料四:后人对《锦瑟》的解读:①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②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③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思考:除了读者的差异性,还有作品的什么特点决定了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第二板块:探讨解读原则问题探究: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1、材料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2、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3、尝试用改编或续写的方式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创意这节课是尽量按照学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思路和能力来设计的。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材本身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西游记》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解读文本,整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这同一个文本展开,并无旁骛。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先介绍理论(什么是个性化、文学作品解读个性化的原因、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改编或续写)。

再者,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能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个成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句进口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人们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

(二)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呢?事实上,构成文本的所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例如主题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情感渲染、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等。

(出示课件1)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这一节故事的情节我们一般概括为“三打白骨精”,相比之下,原著的标题中多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僧。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唐僧的——(出示课件2和3)学生齐读以下诗歌: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提升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类型及特点,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2. 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如从题材、主题、手法等角度入手。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

4. 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习俗、社会背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升思维品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文本,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

2.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3. 提前分组,确保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兴趣。

2. 教学环节一:文学作品的类型及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类型,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2)学生举例说明各类文学作品的典型特点。

3. 教学环节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1)教师介绍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如从题材、主题、手法等角度入手。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技巧。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1)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如“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5. 教学环节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习俗、社会背景等。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作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是我一个平面滑行的迷茫的语文教师的看见的曙光。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秋夜》中主题“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红楼梦》、《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熟悉的教材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二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3. 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展示作品的多义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分享与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解读观点,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等环节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解读观点:评估学生在解读作品时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3.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作为教学案例。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文学作品和相关课件。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作品背景资料等,供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多重解读可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选定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定义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引入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1.3.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基本方法和技巧。

1.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

1.3.4 分享:每组分享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语言解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文学作品的语言解读方法和技巧2.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语言解读方法和技巧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引入一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2.3.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解读方法和技巧。

2.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语言解读的实践。

2.3.4 分享:每组分享自己的语言解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情感解读3.1 教学目标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掌握文学作品的情感解读方法和技巧3.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情感解读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引入一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

3.3.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解读方法和技巧。

3.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情感解读的实践。

3.3.4 分享:每组分享自己的情感解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象征解读4.1 教学目标理解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掌握文学作品的象征解读方法和技巧4.2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象征解读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引入一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了解作品的个性特点;2.学生能够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寓意;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理念、文学观念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2.了解作品的个性特点;3.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个性特点;2.识别作品中深层寓意;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和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作品;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讨论分析文学作品,增强交流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3.课堂展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感性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讲解文学作品的本质教师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表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情感和思想上获得升华和启示的艺术性表达作品。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深层寓意。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艺术创造中表达个人独特思想和感受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通过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作者的文学观念和感性表达。

第四步:分组讨论分析文学作品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并分析文学作品。

同时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五步:课堂展示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第六步:总结教师通过总结学生们的展示,再次强化思维认识,将文学作品的个性特点和深层寓意更深入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成岭侧成峰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
2、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
3、尝试用改编或续写的方式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创意
这节课是尽量按照学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思路和能力来设计的。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材本身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西游记》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解读文本,整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这同一个文本展开,并无旁骛。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先介绍理论(什么是个性化、文学作品解读个性化的原因、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改编或续写)。

再者,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能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个成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句进口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人们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

(二)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呢?事实上,构成文本的所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例如主题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情感渲染、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等。

(出示课件1)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这一节故事的情节我们一般概括为“三打白骨精”,相比之下,原著的标题中多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僧。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唐僧的——
(出示课件2和3)学生齐读以下诗歌: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郭沫若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七律·和(hè)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补充注释:氓,méng民;训,教育;唐僧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但仍然可以教育。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同一部作品,读者不同,解读不同。

不仅如此,同一个人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理解。

自由阅读一下内容。

(出示课件4)有一位网友总结自己对唐僧的印象:
少年时看《西游记》,最讨厌的就是唐僧,因为这厮不但不会除妖降魔,反而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至而立之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不由得佩服唐僧的执着坚定百折不挠;
后来走上领导岗位,蓦然发现唐僧原来是个成功的CEO,他不仅完成了一番伟业,而且打造了一个明星团队,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

小结:同一部作品,读者不同或者阅读时间不同,解读结果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出示课件5)一方面,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多义性。

另一方面,读者的年龄职业、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思想境界、个性爱好不同也导致解读的个性化。

教师小结:综上所述文本内涵丰富和读者个性差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三)探讨解读原则,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我们并不满足于了解原因,更希望懂得解读的原则和方法。

事实上,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不仅有直接的点评,还可以改编或续写情节,在改编和续写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请同学们欣赏央视版和浙江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节选片段,并和手头的文章《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进行比较。

(出示课件6和7)
比较:两剧中唐僧赶走孙悟空的理由与原著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
原著的理由是“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无心向善,有意作恶。


央视版的理由是“并非师傅无情绝义,实因你连伤三命,佛祖怪罪,天理难容,我实难留你。


浙江版的理由是“纵然是妖怪,也是生灵”,不该一下就出杀招;“未曾取得经文,先造一顿杀业,那何须一步一困难地前行呢?”
分组讨论:这两个改编中的唐僧形象哪一个更符合原著?(注意从原著中寻找依据)
示例:
央视版更符合原著。

(1)原著中唐僧无法分辨那一家三口是妖还是人,还很容易轻信八戒的挑拨,缺少辨别能力,很是糊涂。

“佛祖降旨”这一情节是白骨精导演的,唐僧不假思索就认定这是真的佛祖降下的旨意,同样缺少辨别能力。

(2)原著中唐僧本是慈悯之人,连蝼蚁飞蛾都不忍伤害,肯定会顾念师徒情分,感激悟空曾经的帮扶,不会绝情无义。

而央视版正体现了这点。

央视版不符合原著。

(1)原著中唐僧对孙悟空原本就心存嫌隙(“化斋”一节),后又有孙悟空开其玩笑使其羞惭不已,再因孙悟空打死三人更是恼怒,所
以一定会赶走孙悟空。

而央视版中“并非师傅无情无义”,说明他还是很念和悟空同甘共苦的旧情,是因悟空连伤三命、佛祖怪罪才不得不赶走悟空。

(2)唐僧一心想着上西天取经,在路上不愿多惹是非,例如“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若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浙江版符合原著。

(1)“妖精也是生灵”使唐僧得道高僧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大,更显出佛家“普度众生,以善为本”的原则。

原著中唐僧说“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也表现出唐僧对向善、度人的坚持。

(2)浙江版中唐僧赶走孙悟空不在于那一家三口是人还是妖,而是因为悟空杀心不灭,难以度化。

这个理由原著中也有提及。

(3)浙江版的唐僧决心一步步困难前行,有着过人的坚定和执着,这与原著中的唐僧相同。

浙江版不符合原著。

(1)原著中唐僧是个迂腐糊涂之人,不辨人妖善恶,并且容易受八戒挑拨,而浙江版的唐僧早就觉得那一家三口有问题,能明察秋毫,善于推理,这和原著中的唐僧完全相反。

(2)原著的唐僧很胆小,而浙江版中唐僧已怀疑那一家三口是妖怪,却阻止悟空杀他们,可见唐僧在乎德行多于自己的生命。

……
教师小结:
评判两个改编的过程实际上也展现了我们同学们对原著的个性化解读。

综合同学们的发言,原著中的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善良慈悲以至于善恶不分,他糊涂迂腐却又坚守原则,他不愿惹麻烦却为取经大业勇敢面对一路困难,他胆小却赶走自己最有本事的大徒弟……事实上,正是这些不同甚至对立的方面构成了一个鲜活立体丰富的唐僧形象。

央视和浙江版的改编可谓各有千秋。

解读文学作品当然要大胆想象,但是并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做到合情合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再多的哈姆雷特仍是哈姆雷特。

不管怎样变化,唐僧仍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

(出示课件8)
(四)牛刀小试,自主解读文学作品
目前,著名导演张纪中先生也在拍摄《西游记》,若你是该片的编剧,你会如何演绎唐僧形象?(出示课件9)
续写:孙悟空离开之后,唐僧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理?
(可构思故事,可描写细节)
在学生思考交流之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

可将央视版《西游记》中相关片段作为示例播放。

(出示课件10)
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