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框架: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其主要部分,首先是由1—3章构成的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其次是包括5—16章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再次是第二十一章以下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以上它们是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和第六篇《工资》为转化进行论述的。
《资本论》的第一卷大体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在第一篇论述了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提【商品和货币】,从而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商品主要讲述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从价值出发分析。商品中体现着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对于交换价值是从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包含着4种形式,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使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章交换过程,考虑了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问题,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分工和私有制,生产单一的使用价值和需要多样的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而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讲述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流通的规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种职能。总的来说,这一部分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这是研究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是,第三篇至第六篇,共5篇17章,主要论述的是剩余价值论,第二篇,货币转换为资本是第二篇的基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包括以下的内容:资本的总公式G----W----Gˊ、资本总公式之间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Gˊ就不能生产,按照剩余价值规律,Gˊ不可能不出现,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G----W----Gˊ的W上,这种特殊的商品是劳动力,继而论述了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5章。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第三篇问题的中心,分析劳动过程的两个特殊现象:(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产品是资本家的所用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
所用物。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实现价值增殖。第6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科学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关键,对计算剩余价值率,准确研究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为创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奠定了基础。第7章,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用M/V表示,m即剩余价值,v即可变资本。第8章:工作日,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是不确定的。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4章,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是基础,其余三章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从历史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三章,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价值生产、第15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第16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绝对价值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的。
第六篇工资,其分为4章,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换为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工资随工作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执行同一职能的不同工人间存在着个人的差别。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是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是直接表现劳动力的日价值,计件工资劳动的质量由产品本身来控制,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总之,第二大部分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中第二篇为分析剩余价值的提供了基础,第三,四篇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本身,第五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综合分析,第六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和补充。
第三部分是第7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共有5章,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历史过程的总结,其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深刻的揭示了资本积累同工人阶级命运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是理论、逻辑和历史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