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B
8
《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统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其 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章,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论 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篇, 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三篇, 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B
11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
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 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将社会总产 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 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了理论前提。
B
5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19
谢 谢!
B
20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 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式不 同、使用价值更新频率不同。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本钱论》的构造概述I第一卷的构造1.商品、泉币的情势规定(第一篇<商品和泉币>)(1)商品的价值和应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情势(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泉币2.泉币的本钱化(第二篇<泉币转化为本钱>)3.本钱的临盆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残剩价值的临盆(第三篇<绝对残剩价值的临盆>)(2)相对残剩价值的临盆(第四篇<相对残剩价值的临盆>)A 协作B分工C机械(3)本钱家和工人的全然关系(第五篇<绝对残剩价值和相对残剩价值的临盆>)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本钱的积聚过程(第七篇<本钱的积聚过程>)(1)简单再临盆(2)扩大年夜再临盆(3)本钱主义积聚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聚II第二卷的构造1.本钱的形状变更及其轮回(第一篇)2.本钱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本钱的再临盆和流畅(第三篇)III第三卷的构造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贸易利润、利钱、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贸易利润(第四篇<商品本钱和泉币本钱转化为商品经营本钱和泉币经营本钱(商人本钱)>)(2)利钱(第五篇<利润分为利钱和企业家当收入(生息本钱)>)(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本钱主义社会的阶层关系(第七篇<各类收入及其源泉>结语《本钱论》是由第一卷《本钱的临盆过程》、第二卷《本钱的流畅过程》、第三卷《本钱主义临盆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本钱论》第一卷题为《本钱的临盆过程》是和第二卷的《本钱的流畅过程》、第三卷的《本钱主义临盆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泉币》到第七篇《本钱的积聚过程》的全部别系,是在临盆过程的差不多上说明本钱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聚》中,与本钱主义的产生相对应,阐述了本钱积聚的汗青趋势,同时也说清晰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年夜体上是完全的。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图解资本论
辩证法的实质:动态分析方法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现存事物 肯定理解
变化形式 否定理解
变化结果 必然灭亡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论》四卷本的逻辑结构
演化结果 科学理论
第一卷 本质属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
条件
具体形式 不同
3财富增长
价值增多
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结论
条件:社会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
相同的抽象的 人类劳动
它形成 商品价值
抽象劳动形式 社会属性:可变
从一方面看
科学表述格式 条件观点一体 两分法同一律
条件:劳动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特殊有目的
形式上耗费
一切劳动 本质存在 关系形式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抽象的表述形式 条件和观点二者分立
逻辑分 析两个 层次 两种形 式 三段式 法
两个层次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属性 直接性存在形式 间接性关系形式
商品的定义 独立的互不依赖 的私人劳动产品
商品的社会属性 形式:交换关系 本质:生产关系
价值和财富之间 矛盾根源在于 劳动的二重性
地叙述出来。 系统分析和综合
辩证逻辑属性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 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 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用概念和逻辑 进行动态论述的特点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事物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讨论《资本论》的结构,探究其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1.引言部分《资本论》的引言部分是对整部著作的概括性介绍,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方法的阐述。
马克思在引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和危机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
2.商品与货币接下来,《资本论》的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并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阐述。
此部分主要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马克思详细解释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途径。
此外,他还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4.资本主义积累与扩张第三部分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和积累机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目标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
他深入分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效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批判第四部分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马克思对封闭性的学派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他批评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错误和偏见,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资本论》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可能面临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崛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和道路。
总之,《资本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分析成为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结构的整洁排版和清晰表达,马克思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寄望。
资本论结构
《资本论》的主要结构
图一《资本论》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理论演绎
图二《资本论》研究方式可用下图表示:
《资本论》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商品和货币的理论
副
主
线
2.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K→m)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1—G—W2;资本流通公式G—W—G’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个资本主义工资。
(三)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m→K)
《资本论》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与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买特殊商品)G—W 货币资本职能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m)W…P…W’生产资本职能第三阶段出售过程(商品中包含m) W’—G’商品资本职能产业资本循环G—W…P…W’—G’
(二)产业资本周转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论》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导言:要向现实逐步的逼近。
五级转化:①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m→p;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P→P;
③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即m→h;
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即m→r;
⑤剩余价值转化为地租,即m→R 。
各种资本概念之间的联系。
可用下图表示:
不变资本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资本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劳动力流动资本资商业资本………商品资本
本流通资本
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信用—虚拟资本)
〖资本形式〗〖产业资本职能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2.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 (1)从历史上看,最早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 (2)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
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后 再从事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 区别:
❖ (2)运动内容不同 ,前者以社会两种不同使用价 值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为内容,后者交换两极的货币是 同一性质但不同数量,以增殖为内容 ;
❖ (3)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以满足需要为界 限,资本流通是无休止地价值增殖运动;
❖ (4)运动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以商品为运动的主 体,资本流通以价值为运动的主体。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 法学和社会改革家 ❖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小结:
❖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 基础。
C劳动资料作用:P79
❖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第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 第二、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标志 ❖ 第三、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3、劳动过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 为什么称为资本总公式?
❖ 适合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图解资本论》
1起点是存在
图解劳动的二重性:财富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2 1存在 具体劳动 关系 形式 时间 劳动的 二重性 供需影响 价值实现 本质 两分法
财富和价值 的矛盾关系
观点是抽象结论 逻辑是具体结论
形式 三段式
生产力决定 着生产效率
抽象论述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 的增长,它的价值 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 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社 会必要劳动量下降 会导致价值量下降
关系属性
矛盾性
自身属性
认 2过程 识 间接反 是观点 能 思 和理论 力 不 层次阶梯 断 直接性:劳动产品 提 花费的劳动时间不同 升 劳动技能和制作工艺不同 直观反映
本质性 社会地位 物质利益 间接性 社会必要劳动量 供需矛盾的影响 人与人社会关系
认识对象:物,自身属性-使用价值 相互交换:关系属性-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交换形式与矛盾形式之间的关联
从形式到属性
商品和货币 属性 矛盾:两极形态 本质 产品和商品 对立:本质矛盾 思维口诀 过程是三 属性是一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同一是隐藏,差别是显露 对立是本质,矛盾是属性 结果
物和产品 显露 差别:属性对立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属性
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整体: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 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本质同一 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本质属性:3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辩证逻辑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同一律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货币理论
•
商品货币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
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
对象,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
础和历史前提而写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是从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从产品的这个特殊社会形式出
发的。”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
第1卷包括7篇。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联系的部分来理解它的结构和理论
内容。
• 第一部分,即第1篇商品和货币。 这一篇共三章。第 1章“商品”,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第2章“交换过程”,分析在交换过程中,
单个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而交换过
•
商品货币理论实际上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
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 一、商 品
• 二、交换过程
• 三、货币或商品流通
• 四、价值规律
• 五、关于如何对待商品拜物教问题
一、商 品
•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马克
第二,第1卷比较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第1卷共分七篇第l篇为商品和 货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第2至6 篇,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第7篇,阐明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规律,指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实际 上首尾两篇是分析说明了资本的来龙去脉,中间五 篇是讲资本主义矛盾形成的深刻经济根源及其发展。 综合起来,它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 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教案-2
二、劳动价值理论
主要内容: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1、主要内容: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商品(第一章) 3、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劳动二重性理论 4、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2-2-1 3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2
从第三篇到第七篇,才是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那里,生产过程“既是作为孤立的过程,又是 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资本论》第二卷, 第391页)在这里的分析完全撇开了流通过程,资 本的流通只是作为前提被假定。这样只所以可能, 是因为资本生产过程的两个先决条件-商品流通和 劳动力买卖,在这以前已经分析过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这些内容在3-5篇)。第三篇是全 部三卷《资本论》分析的基础。
2012-2-1 6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5
第七篇在《资本论》结构中具有双重意义。第七 篇《资本的积累过程》把资本的生产过程作为再 生产过程来考察。一方面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的更 新,着重点考察剩余价值生产由于积累而不断扩 大的过程,即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 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的发展过程,从 而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 方式,而是暂时的生产方式。有了这一篇,《资 本论》第一卷就完整地以理论形式描绘资本主义 生活史:资本从产生、发展到消失的历史。另一 方面,它联系第二卷,使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合 逻辑地转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它和第二卷 都研究流通过程,区别在于它研究再生产过程的 生产阶段,第二卷研究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
《资本论》有一个中心,即恩格斯所说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全书的体系结构围绕着主线展开。
《资本论》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主要阐明在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主要阐述通过流通怎样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以及在生产完成之后怎样实现剩余价值。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卷不仅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考察了资本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怎样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围绕剩余价值理论这个中心,对资产阶级各派经济学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批判。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是:资(上下结构)本(独体结构)论(左右结构)。
《资本论》全书共4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共3册)。
第1卷至第3卷是理论部分,第4卷是理论史。
《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共7篇25章。
按照其中所包括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和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是对以上所述的利润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的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各种形式;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
在这一篇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明确指出他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发现--剩余价值转化为一个更高级的理论--利润之上的高级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框架: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共有七篇二十五章。
其主要部分,首先是由1—3章构成的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其次是包括5—16章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再次是第二十一章以下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以上它们是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和第六篇《工资》为转化进行论述的。
《资本论》的第一卷大体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在第一篇论述了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提【商品和货币】,从而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商品主要讲述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从价值出发分析。
商品中体现着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对于交换价值是从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
包含着4种形式,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使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章交换过程,考虑了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问题,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分工和私有制,生产单一的使用价值和需要多样的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而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讲述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流通的规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五种职能。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这是研究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是,第三篇至第六篇,共5篇17章,主要论述的是剩余价值论,第二篇,货币转换为资本是第二篇的基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包括以下的内容:资本的总公式G----W----Gˊ、资本总公式之间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Gˊ就不能生产,按照剩余价值规律,Gˊ不可能不出现,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G----W----Gˊ的W上,这种特殊的商品是劳动力,继而论述了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共5章。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第三篇问题的中心,分析劳动过程的两个特殊现象:(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产品是资本家的所用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
所用物。
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实现价值增殖。
第6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科学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这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关键,对计算剩余价值率,准确研究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为创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7章,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用M/V表示,m即剩余价值,v即可变资本。
第8章:工作日,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是不确定的。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4章,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是基础,其余三章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从历史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三章,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价值生产、第15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第16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绝对价值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的。
第六篇工资,其分为4章,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换为工资。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工资随工作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执行同一职能的不同工人间存在着个人的差别。
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是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是直接表现劳动力的日价值,计件工资劳动的质量由产品本身来控制,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总之,第二大部分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中第二篇为分析剩余价值的提供了基础,第三,四篇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本身,第五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综合分析,第六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和补充。
第三部分是第7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共有5章,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历史过程的总结,其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深刻的揭示了资本积累同工人阶级命运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是理论、逻辑和历史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