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家庭暴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自实施以来,旨在为受家庭暴力之害的个体提供法律保护。
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这些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依赖于公众的广泛认知和接受。
然而,当前的问题是该法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该法的内容和意义,这直接影响了该法的执行效果。
2. 法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司法人员培训不足: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
当前的问题是部分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
(2) 证据收集困难: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
由于受害者往往不愿意公开或者无法及时提供证据,导致案件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
3. 法律制度本身的问题(1) 法律责任不明确: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法律规定的责任和处罚力度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威慑力。
(2) 保护措施不足:当前的法律对于受害者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例如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后续跟踪机制。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1)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法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 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 对司法人员进行定期的家庭暴力案件处理培训,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态度。
(2) 建立严格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对处理不当或者有偏见的司法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 完善法律制度(1) 明确法律责任: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应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以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2) 完善保护措施:加强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干预、经济支持、临时庇护等,并建立后续跟踪机制。
关于反家庭暴力的刑法思考
关于反家庭暴力的刑法思考一、家庭暴的成因第一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我国目前社会机制转型有密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的革进程中,政治体制的革也正在进行,旧的婚家庭观念尚未完全消除,型期的新的婚姻家庭观念尚未全形成,造成两种观念的脱节,时摩擦不可避免并常胜突,直接诱使家庭力产生。
第二,社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活节奏加快、争加大,外部环境的压力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丁些人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压力家庭生活的关系,导致家庭暴力发。
三,性格是影响家庭暴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僻、性情暴躁的人更易实施家庭暴力,他一般具有人格或者精障碍,社会交往能力欠,生活封闭,甚至有不良的活习惯或社会越轨行为二、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我国家庭暴力的会现状在家庭暴力中,夫妻的暴力占绝大多数,而且有升的趋势。
而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可大体分为身体暴力、神暴力与性暴力。
因此,家庭暴力当众,妇女为主的受害者,其次为老人儿童等。
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妇、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第一,对家庭力中的施暴者缺乏法律规制。
我目前没有有关家庭暴力的系统立法涉及家庭暴力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宪》第48条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利”,第49条规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妇女和儿童”。
《婚姻法》3条“禁止家庭暴力。
禁止家庭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妇女益保障法》第2条“禁止歧视、待、遗弃、残害妇女”,在第6章“人身权利”和第7“婚姻家庭权益”中作了规定,《法》只大致规定了虐待罪、弃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相关问题引起不少法上的争议。
第二,因为证的原因限制了对家庭暴案件的认定。
目前我国大多采“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承方式,由受害者提出证据并予以证,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果。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由于害方一般处于弱势,他们在受到害后往往没有能力进行证据的保存收集。
反家暴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反家暴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家庭暴力问题。
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开展了大量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本文就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一)立法针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反应,不仅仅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更需要立法支持。
我国于2016年颁布实施了《反家庭暴力法》,这个法律对实施家庭暴力行为的以及能够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持。
家庭暴力是一种犯罪行为,当受害者报案时,警方应立即进行调查并采取对应措施,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二)宣传教育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另一直要点就是宣传教育,通过让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和家庭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到反家庭暴力工作中来。
每年的“禁暴日”和“白丝带日”活动都是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反家庭暴力,提高大众的反家庭暴力意识。
(三)媒体宣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反家庭暴力工作没有永远止步。
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反家庭暴力工作者们不断地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进行宣传,让家庭暴力不再是禁忌话题,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家庭暴力案例,加深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危害性。
让社会更加关注反家庭暴力的重要性。
二、反家庭暴力工作的思考(一)关注社会救助在家庭暴力发生时,受害人的安全往往受到威胁,直接的反应是报警求助。
继续完善相关社会救助措施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针对受害人是否坐啥可以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
完善社会救助措施,帮助家庭暴力受害人得到更好的帮助和安全保障。
(二)重视法律救助在家庭暴力发生时,尽管立法对于这类事件有明确规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给予法律更多的认可与支持。
当前,我们发现不少家庭暴力事件因为存在“”法律不作为”等因素,而使得一些受害人难以得到应有的权利。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中国自2016年实施《反家庭暴力法》以来,法律条文赋予了公民更广泛且具有针对性的权利保障。
然而,这一法规的推行在实践过程中仍遭遇诸多困境,涉及制度实施、社会认知、法律援助、执法力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反家庭暴力法》在实践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法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操建议。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实践的困境1. 立法初衷与现实脱节:在理论层面,《反家庭暴力法》设计全面且人性化,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了立法初衷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如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模糊,导致在具体案件中难以界定和判断。
2. 执法力度不足:虽然《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暴力的违法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执法部门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存在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
同时,对于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轻,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3. 社会认知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对家庭暴力仍持隐忍和“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同时,公众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使得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受到限制。
4. 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受害者往往需要法律援助。
然而,我国法律援助体系尚不完善,律师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受害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三、完善对策1. 完善立法:首先应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范围,以便在具体案件中准确界定和判断。
同时,应加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法律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还应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如《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细则等。
2. 加强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提高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视程度,加强取证和执法力度。
同时,应加大对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使其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此外,还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合力打击家庭暴力的执法环境。
3. 提高社会认知: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为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自该法实施以来,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我们也必须正视《反家庭暴力法》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寻求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与普及不足《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对法律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难。
2. 执法力量不足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等特点,使得在查处过程中,往往存在取证难、定罪难的问题。
加之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使得家庭暴力事件的解决往往力不从心。
3.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已经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足。
如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够明确,对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都影响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与普及要提高《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如通过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增强执法力量针对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应建立健全举报、调查、取证、定罪等一整套工作机制,确保在查处家庭暴力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
3. 完善法律制度(1)明确家庭暴力的界定:应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明确和细化,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各类形式,以便于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判断和处理。
(2)加大处罚力度:对施暴者的处罚应与其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以达到惩戒和预防的效果。
同时,对于多次施暴或情节严重的施暴者,应加重处罚。
(3)建立保护令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如颁发保护令、提供临时住所等。
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暴力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因种种原因而产生的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家庭暴力问题中,女性的比例占了很大
部分。
家庭暴力不仅会严重损害被害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也
会破坏家庭和谐,扰乱社会秩序。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
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法律问题。
1、加强法律意识
首先,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需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家庭暴力受害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权利和法律保护,即使他们是弱者,并且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他们需要了解属于自己的个人保护措施,例如申请限制令或禁制令等。
针对家庭暴力,法律应该尽可能的给
予受害人充分的保障与帮助。
2、加大法律惩治力度
其次,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治力度,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
的问题。
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应该加大,对于家庭暴力犯罪
分子,应该依法给予制裁。
通过加大打击力度来遏制家庭暴力问题
能够让暴力犯罪者落在法律的制裁下,同时也能够对整个社会起到
一个震慑效果。
3、加强社会教育
此外,家庭暴力问题还需要通过政策和社会教育来解决。
我们
应该加强对全社会的家庭暴力知识普及,特别是针对青少年。
这将
1。
整理家庭暴力分析及防治的法律思考
04
防治家庭暴力的具体措施
提供心理与法律援助
心理援助
为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心 理咨询服务,帮助她们走出阴影 ,恢复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法律援助
为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法 律援助,包括法律咨询、代理诉 讼等,确保她们的权益得到维护 。
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
教育
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提高家庭成 员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重视,预防家 庭暴力的发生。
关系和暴力行为。
家庭关系不和谐
夫妻关系不和、婚姻ຫໍສະໝຸດ 系破裂、婆 媳关系紧张等家庭关系问题可能导 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文化因素
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如“男尊女卑” 、“打老婆天经地义”等,为家庭 暴力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03
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专门法律法规
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范畴、处 理方式和法律责任等,使法律制
家庭暴力分为显性和隐性,显 性暴力包括身体伤害、言语攻 击等,隐性暴力包括恐吓、精 神控制等。
家庭暴力的现状与特点
家庭暴力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且受害者数量庞大。 家庭暴力的特点包括反复性、隐蔽性、严重性等。
家庭暴力的形式和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都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家庭暴力的影响与危害
建立多机构合作机制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包括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社会福利等多个部门 在内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合作流程,形成合 力共同打击家庭暴力行为。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和协作,提高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现和处理效率。
强化专业培训
加强对从事家庭暴力相关工作的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 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升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和 处理水平。
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心得体会
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心得体会家暴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心得体会[专题]。
《反家暴法》的出台可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切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用心搜集整理的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篇一:随着第一部反家暴法的正式实施,我省第一个家暴庇护所也成立了,对于家暴受害者来说,这无疑是多了一种庇护的方式,是一个可以暂时缓解伤害的驿站。
更重要的是,对于反家暴法的有效实施,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救济途径。
有此庇护,善莫大焉。
其实,从全国来看,近几年,家庭暴力庇护场所各地都在建设,有的省份甚至已经有近百个反家暴庇护所,可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一些反家暴庇护所数年内的受助人次仅有十来次,这与逐年增加的家暴投诉、家暴案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而在家庭暴力的认识上,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很低,公共部门也无法强制实行干预,家暴受害者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大多选择默默承受,实在不行就让亲人调解,很少有人会向政府寻求庇护,更不会诉诸法律。
这不但纵容了家庭暴力的滋长,更是家庭暴力难以有效干预解决的症结所在。
如此看来,家庭暴力庇护场所的成立只是初步,要让家暴受害者真正免予伤害,要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还需要依靠法律解决。
首先,法律制度必须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中起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反家暴的舆论共识。
许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并未意识到可以向亲人以外的诸如社区、妇联、派出所等公共机构进行求助。
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加强道德宣传和法律法规教育,扭转人们的错误认识,使反对家庭暴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建立多机构合作的干预模式,不同体系形成合力。
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和个人能够单独解决的,社区、妇联、工会及诸多社会公益团体,均是反家暴的主要力量。
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论文摘要:家庭暴力是当前破坏婚姻家庭、侵害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待遇制的行为,新婚姻法的施行及其他法律规定,对防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促进社会安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各国对家庭暴力的主体有很强的民族性,外国法对家庭暴力的主体的界定符合西方国家民族的观点和文化,而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为科学。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立法不完善,法律规定的太笼统,缺乏具体损伤措施,致使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构成家庭暴力的罪名很少;(二)封建传统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不平等的产生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男子大部分在经济上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女子在经济上往往没有来源,或不如男子,谁挣钱多谁当家的思想致使许多妇女在家中没有地位导致暴力;(三)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认识不到位。
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至执法者总以这句话为借口一推了之,对家庭暴力的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
(四)公民尤其是被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不懂、不敢,不善于适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
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框架。
(二)严格执法和司法。
执法和司法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三)证据制度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
在证据制度上,审理过程中应多借鉴发达国家;(四)树立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维权意识及女性防暴抗暴能力,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现象的重要举措,女性须通过自身努力,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增强对法律的认知树立法律观念,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加强对家庭暴力认识,对受害者给予协助和保护,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家庭暴力立法缺陷原因法律对策【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婚姻制度的演变,日益突出了家庭暴力严重地侵害了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家庭暴力引发家庭矛盾,侵害家庭成员利益,损害了婚姻家庭的基础,加剧了婚姻的动荡危害了社会的安定,由家庭暴力引发的重伤,杀害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新婚姻法的出台,“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中华人民国婚姻法》的法律条文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将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涉入法律调整的围。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现状与反思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现状与反思引言家庭是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问题在现代社会仍然广泛存在。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各国都纷纷实施了反家庭暴力法。
本文将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现状进行探析,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现状1. 法律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反家庭暴力法在各国立法中得到了初步的确立和完善。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等法律条款,为打击和预防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多元化的法律手段反家庭暴力法致力于从多个角度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除了刑事法律手段外,还涵盖了民事保护令、紧急避难措施等手段,为受害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和支持。
3. 宏观监管与社会参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不仅仅依靠法律机构的力量,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注并参与到反家庭暴力的工作中,宏观监管和社会参与的相互配合使得反家庭暴力的实施更加有效。
二、反家庭暴力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法律执行不力尽管反家庭暴力法有了明确的法律框架,但在具体实施中,法律执行存在一些难题。
一方面,受害者恐惧报警和起诉施暴者,令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员和资源,导致法律的有效执行受到限制。
2. 受害者保护不力一些受害者往往因为社会压力、经济依赖等原因而无法脱离施暴环境,这使得他们的受暴情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援助。
在家庭暴力问题上,对受害者的保护需求依然亟待解决。
3. 社会认知与教育不足家庭暴力问题的根源往往与家庭教育、社会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缺乏家庭暴力问题的有效宣传教育和社会认知,使得家庭暴力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三、反家庭暴力法的反思与展望1. 增加法律执行力度提高对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施暴者的惩治力度,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申诉途径,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有效执行。
2. 完善保护措施与机制建立健全家庭暴力受害者保护措施和救助机制,使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经济支持等全方位的保护。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思考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思考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暴力,自古以来不论地域、人种、阶级或阶层,不论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
2001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中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同时设有对社区、公安、法院、检察院关于制止家庭暴力职责的原则性规定,第一次将“家庭暴力”概念引人中国法律,并加以禁止性规定。
然而,笔者认为,新的《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规定相对粗糙,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立法现状新婚姻法及司法解释有关家庭暴力问题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的定义,新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含混不清,涵义过于狭窄。
新婚姻法本身而言,并未对“家庭暴力”概念做出明确界定,而且将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与“家庭暴力”分开规定。
在这里似乎“虐待”概念的外延要大于家庭暴力。
恐怕这与以往中国社会中根本没有家庭暴力的提法,家庭法律中更没有“家庭暴力”概念,只有虐待和遗弃概念有关。
实际上,虐待、遗弃都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庭暴力”涵盖的内容应更广泛。
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一条对家庭暴力的定义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略显粗糙,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将家庭暴力限制在身体暴力方面,排除了精神的、经济的控制以及威胁恐吓行为;其次,所谓“残害”标准不明确,何为残害?是否指杀害?和殴打有何区别?只是程度,还是有其他的内容;第三,所谓其他手段指的是什么?规定也十分不明确,是否包括性伤害,配偶强奸?高院解释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家庭暴力不包括精神暴力(也有人称其为“冷暴力”)、经济上控制和威胁,恐吓实施暴力的行为。
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反家庭暴⼒的法律思考家庭暴⼒是⼀个历史性、世界性问题(被称为“家庭癌症”),由此引发的相关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
关于家庭暴⼒产⽣的原因,学术界、社会各界探讨较多。
例如,⼈们往往强调传统⽂化的影响(历史原因)、⼼理疾病、社会救助不当等。
但笔者认为,家庭暴⼒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观念的淡漠,⽽反家庭暴⼒及其成功也需要法制观念的强化。
我们之所以将反家庭暴⼒纳⼊法制观念视域,是因为反家庭暴⼒相关主体——执法与司法⼈员、受害⼈或当事⼈等均缺乏对家庭暴⼒问题的法律认知,使家庭暴⼒游离于法制观念以外。
不仅如此,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
建构必要的法制体系是必要的,但法制、法律体系的完善及其落实,需要⼈们以法制观念为基础。
这⾥所说的法制观念培植;⼀⽅⾯,可以增强⼈们⾃觉运⽤法律⼿段捍卫⾃⼰权利的意识,另⼀⽅⾯,则有助于改变传统观念,加快营造根治家庭暴⼒这⼀社会顽疾的法制氛围。
⼀在治理家庭暴⼒的过程中,提升⼈们的反家庭暴⼒法制观念能更有效地在源头上遏制家庭暴⼒,⼤致可从以下⼏⽅⾯略作分析。
(⼀)克服传统⽂化与传统法律的负⾯影响在世界各国的传统⽂化、传统法律中,不仅没有任何的反家庭暴⼒的概念,甚⾄对家庭暴⼒给予某些“⿎励”,许多国家法律给予丈夫殴打妻⼦的法定特权。
例如,古⽼的英国普通法采⽤“拇指法则”,允许丈夫使⽤不超过拇指粗厚的棍⼦惩戒妻⼦[1]。
中国古代是⼀个“男尊⼥卑”的社会,以男性为中⼼的社会⽂化、法律⽂化造就了⼥性为男性附属物的事实。
“夫为妻纲”不仅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也等于公开宣布了丈夫对妻⼦实施家庭暴⼒的“合法性”。
众所周知,前⼯业化时代⼥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进⼊⼯业化时代之后,家庭模式从“男性专权”的传统家长制家庭向“两性平等”的现代民主制家庭转变[2]37。
但是,制度的飞跃与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化观念的变⾰,传统⽂化中的某些有利于男性家长制的消极因素依然根深蒂固。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在论证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必要性、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地位、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反家庭暴力法应有的基本内容,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务实性的建议。
家庭暴力,作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身体、精神、性或财产上损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了婚姻家庭的不幸,而且还极易引发恶性犯罪案件,危及社会的稳定。
因此,采取包括专门立法在内的各种措施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既是保障家庭弱势群体人权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势在必行为了消除家庭暴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些成绩并不能使我们乐观,因为当前我国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规范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也尤为突出。
有关调查表明,很多人将处理家庭暴力不力的原因归咎于无法可依,而且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项法律。
[1](P29)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在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容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二)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强奸”,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三)在民事法律方面,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未做明确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值得探讨;(四)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五)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等等。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为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自该法实施以来,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该法仍面临诸多困境,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本文旨在分析《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意识淡薄,认知度不高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这不仅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也使得许多受害者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保护。
2. 执法难度大,取证困难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隐蔽性,取证困难,且执法过程中涉及到家庭内部事务,执法难度较大。
这导致许多家庭暴力案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 法律条款不够完善,适用性不强《反家庭暴力法》在具体条款上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法律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
如法律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定义、处罚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法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法律意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法律的保护措施。
2. 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案件处理机构,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家庭暴力行为。
3. 完善法律条款,增强适用性应对《反家庭暴力法》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类型、处罚力度等方面的规定,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应增加对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如提供心理援助、经济援助等。
4.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共同预防和治理的格局除了法律手段外,还应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共同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的格局。
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无论社会处于何种动荡和暴力当中,人们都相信家庭是一个充满亲情的相互扶助和呵护的温馨之地,是远离暴力的安全港湾。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越演越烈的暴力将部分家庭变成地狱。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由姻亲或亲密关系、血缘和法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受害者多数为女性,施暴者绝大多数为男性。
在二亿七千万个中国家庭中,百分之三十存在家庭暴力,其中百分之七十九点四存在丈夫对妻子施暴。
且拳脚相向不再是家庭暴力的唯一形式,冷落、漠视等精神虐待正在悄悄盛行,这种“冷暴力”给对方的伤害比显性暴力更大甚至还会造成精神隐疾。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在我国的家庭暴力中,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丈夫有外遇,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夫妻下岗,经济压力大,殴妻发泄苦闷;丈夫素质低蛮横无理,脾气暴躁;丈夫有赌博、酗酒等恶习而引起家庭暴力。
上述原因只不过是家庭暴力的“导火线”,透过这些现象分析其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家庭暴力是封建意识传统观念的产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夫权”思想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认为老婆不听话则可以打。
另外封建礼教中诸如“夫为妻纲”等男尊女卑思想也成为妇女挥之不去的无形枷锁。
此外妇女也受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旧思想的影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在无形中给家庭暴力的恶行提供了一层保护网,但拒不声张的“鸵鸟”方针也不能换来永久和平,容忍就是对暴行的姑息和纵容。
其次,中国妇女普通存在三大弱项:一是文化弱项,据普查,在15-34岁的各层次文化人口中,大学本科女性占27.7%,专科女性占31.6%。
中专女性占41.2%,不难看出女性在文化上仍然处于不适应科技、信息时代需要的落后局面;二是就业弱项,从就业人员讲我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国际上不算低,但就业层次低,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高层经济管理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很少。
由于缺乏生产、管理实践的锻炼,不少妇女在处理社会事务方面,往往表现得很脆弱,放弃自我,缺乏主见;三是心理素质弱项,不少妇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心理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家庭暴力面前,又自卑自弱,逆来顺受,有理胆不壮。
家暴法律案例观点(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家庭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家庭和谐,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的颁布实施,为打击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以一起家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反家暴法》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案例背景某市居民李某与妻子张某结婚多年,婚后育有一子。
近年来,李某因工作压力等原因,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
张某在忍受了多年后,于2019年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请求法院判决李某承担家庭暴力责任。
二、法院判决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审理查明,李某对张某实施了多次家庭暴力,包括殴打、辱骂等行为。
根据《反家暴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判决李某承担家庭暴力责任,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并禁止李某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
三、案例分析(一)关于《反家暴法》的适用本案中,法院依据《反家暴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认定李某对张某实施了家庭暴力,并判决其承担相应责任。
这表明,《反家暴法》在家庭暴力案件的审理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关于家庭暴力证据的认定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证据的认定至关重要。
本案中,张某提供了证人证言、医疗鉴定报告等证据,证明其遭受了家庭暴力。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证据进行了审查,认定李某实施了家庭暴力。
这说明,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者应积极收集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关于禁止令的适用本案中,法院根据《反家暴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李某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
禁止令的适用,有助于保护受害者的安全,维护家庭和谐。
四、问题与挑战(一)家庭暴力证据收集困难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者往往因为恐惧、羞愧等原因,难以收集到充分的证据。
这给法院审理家庭暴力案件带来了困难。
(二)法律援助不足许多家庭暴力受害者因经济困难,无法聘请律师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援助的不足,使得受害者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三)社会观念的偏见在一些地区,家庭暴力被视为家庭内部事务,外界干预被视为干涉家庭内部事务。
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旨在分析涉家暴案件的法律问题,探讨我国现行法律在预防和处理家暴案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近年来,我国涉家暴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在预防和处理涉家暴案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二、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分析1. 法律适用问题(1)现行法律对家暴的定义不够明确。
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行为。
然而,这一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家暴行为的认定存在争议。
(2)家暴案件的法律适用存在交叉。
在涉家暴案件中,可能涉及《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尚不明确,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2. 证据收集与鉴定问题(1)证据收集困难。
家暴案件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受害者往往因恐惧、羞愧等原因不愿报警或寻求帮助,导致证据收集困难。
(2)鉴定机构不足。
我国目前鉴定机构数量有限,且部分鉴定机构缺乏专业能力,导致家暴案件鉴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保护措施落实问题(1)临时保护令制度实施不力。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临时保护令的申请和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如申请人难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院审理速度慢等。
(2)受害者庇护所不足。
我国目前受害者庇护所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受害者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三、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1)明确家暴的定义和范围,提高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2)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
2. 加强证据收集与鉴定工作(1)完善证据收集制度,提高受害者举证能力。
(2)加强鉴定机构建设,提高鉴定质量和效率。
法律专业的见解从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思考
法律专业的见解从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思考家暴,作为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社会中。
然而,在中国,反家暴事业长期被忽视,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
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我们应该从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思考,深入探讨家暴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公平的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1. 家暴问题存在与根源家暴问题在中国存在多方面的根源。
首先,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导致了家庭中男性在地位上的优越感,使得一些男性认为可以以暴力手段来控制家庭成员。
其次,社会对于家庭事务的干涉不足,缺乏有效的家暴预防机制,使得家庭成员在遭受暴力侵害后,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与保护。
此外,社会对家暴问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较低,公共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众对于家暴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警觉。
2. 法律在反家暴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家暴问题,中国立法机关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对于反家暴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护作用。
首先,法律规定了家暴的定义及相关责任,明确了受害人的权益以及救助和保护机制。
其次,法律规定了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大对于家暴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提升大众的家暴防范意识。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制裁措施,对施暴者进行处罚,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
3. 反家暴工作中的法律难题与挑战尽管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中国反家暴工作仍面临一些法律难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家庭成员可能因为经济依赖、亲情等原因而对暴力行为选择保持沉默,而法律无法对没有报案的家暴行为进行及时制裁。
其次,在实践中,一些法律规定的执行难题也较为突出,如对于暴力行为的举证困难、保护令的执行问题等。
此外,目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法律专业在反家暴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我们有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来参与反家暴工作。
首先,我们应深入了解家暴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强化我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家暴防范和处理的能力。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一、家庭暴力概述(一)家庭暴力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禁止家庭暴力有了明确的规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我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即具有亲属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成员。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其相对于“暴力行为”外延要小得多。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1.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受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
一方面,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亲属,一般应具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生活两个特征。
如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
这里的亲属关系不仅仅是指依靠婚姻和血缘维系的亲属关系,还包括依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如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继兄弟姐妹关系等。
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受害人是弱势家庭成员群体。
传统的家庭暴力往往认为是具有配偶关系的男性对女性的施暴。
当然,这种情况在家庭暴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事实上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包括老人、儿童以及遭受女性施暴的男性,这也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
就现实情况看,家庭暴力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女性中突出地表现为妻子。
从总体上说,受害者是妇女的占90—95。
本文主要就针对妇女实施的家庭暴力进行阐述。
2.行为的隐蔽性这是家庭暴力的显着特征。
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地一般又在家里,鲜为人知;二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错误地将其归为“家务私事”、“个人隐私”,认为是“家丑”或“家事”不能外扬,邻居和其他人更不愿干预这种“闲事”,使得很多被害人,特别是女性,在受到侵害时,宁可在家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不愿声张,这就使得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时曝光得到解决,直到由其导致恶性案件发生时,才大白于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摘要:家庭暴力与反家庭暴力是世界性问题,也属于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治理家庭暴力,需从源头做起,但重要之处则在于着力培植法制观念。
法制观念及其培植可以推进相关立法的完善,促进反家庭暴力执法与司法公正,对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提高社会法律意识,消除家庭暴力有积极的作用。
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必要的,但真正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则必须强调法制观念的建构与培植。
作文/zuowen/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家庭暴力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问题(被称为“家庭癌症”),由此引发的相关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
关于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学术界、社会各界探讨较多。
例如,人们往往强调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心理疾病、社会救助不当等。
但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观念的淡漠,而反家庭暴力及其成功也需要法制观念的强化。
我们之所以将反家庭暴力纳入法制观念视域,是因为反家庭暴力相关主体——执法与司法人员、受害人或当事人等均缺乏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认知,使家庭暴力游离于法制观念以外。
不仅如此,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
建构必要的法制体系是必要的,但法制、法律体系的完善及其落实,需要人们以法制观念为基础。
这里所说的法制观念培植;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们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权利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改变传统观念,加快营造根治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顽疾的法制氛围。
一在治理家庭暴力的过程中,提升人们的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能更有效地在源头上遏制家庭暴力,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略作分析。
代写论文(一)克服传统文化与传统法律的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法律中,不仅没有任何的反家庭暴力的概念,甚至对家庭暴力给予某些“鼓励”,许多国家法律给予丈夫殴打妻子的法定特权。
例如,古老的英国普通法采用“拇指法则”,允许丈夫使用不超过拇指粗厚的棍子惩戒妻子[1]。
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法律文化造就了女性为男性附属物的事实。
“夫为妻纲”不仅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也等于公开宣布了丈夫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的“合法性”。
众所周知,前工业化时代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家庭模式从“男性专权”的传统家长制家庭向“两性平等”的现代民主制家庭转变[2]37。
但是,制度的飞跃与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观念的变革,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有利于男性家长制的消极因素依然根深蒂固。
因此,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家庭暴力问题,比如,在当代中国家庭暴力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庭中男性的封建夫权、父权思想根深蒂固。
此外,受“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习惯制约,人们往往不愿意通过公开的法律手段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当然,仅仅从传统文化负面影响角度考察,并不能够说明问题的实质,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法制观念的缺失。
论文网(二)促进反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出台许多情况下,家庭暴力更像社会学、论理学等领域的问题。
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试图通过“道德法庭”解决问题。
然而,道德法庭对人及其行为举止的约束只能是“软”约束,不可能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证明,反家庭暴力既需要道德上的自觉,更需要强化法制、法律体系的“硬”约束。
结合我们所探讨的主题,立法的疏空是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淡漠的重要外在原因。
时下,我国现行各项法律中,关于家庭暴力的相关条款规定不健全,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宪法》、《民法》、《刑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例如,法律中缺乏“家庭暴力”的法律定义;刑法中没有“家庭暴力罪”的罪名,规定的虐待罪等具体罪定罪标准较高,并且不能完全涵括家庭暴力的犯罪态势,不能适应打击和预防家庭暴力的新情况;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均规定家庭成员间造成轻伤的案件“告诉才处理”,而实际上许多被害人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去告诉,致使伤害程度为轻伤的犯罪行为不能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的恶性循环。
另外,诉讼过程中,法官大多缺乏对家庭暴力的性质和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危害后果的了解,不明白家庭暴力行为本身是不可能通过调解来解决的[3]。
法律规定存在的“盲点”,造成了“有罪不罚”、“有罪难罚”等现象的存在,也使家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逍遥法外,受害人有冤难伸。
由于法律条文无具体指向性的清晰规定,绝大多数家庭暴力事件被视为“家庭纠纷”,致使很多家庭暴力案件游离于法律处罚之外,致使法律尤其是刑法在调控人们的行为、打击和预防家庭暴力犯罪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法律导向和评价功能的发挥。
不仅如此,由于法律惩治不力,不仅造成家庭暴力事件的恶性循环,而且可能导致家庭暴力事件升级为恶性刑事案件。
因此,从法制观念视角关注反家庭暴力问题,立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后文专门涉及这一问题)。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三)法制环境需要优化法制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了我们前面论述的法律文化、社会文明程度等宏观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个人修养等微观因素。
所谓法制环境一定是由繁纷复杂的要素构成的。
家庭暴力事件为现代文明所不齿,是落后陋俗文化的表现。
对社会陋俗及陋俗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整个社会提升文明层次,但家庭暴力事件除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外,还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相背离。
由于法律规范上的缺位,通过法律手段打击家庭暴力困难重重的现实,已经说明了法制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而且解决根治家庭暴力首先应侧重的是法制建设和法制观念的构建与普及。
就整个社会大的氛围而言,人们对家庭暴力事件无不口诛笔伐。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们(包括各种媒体)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关注、批判、抨击大多数还停留在道德、情感等感性层面,上升到法制观念理性层面的认知并不多,甚至包括许多家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也意识不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权益。
卓有成效的几次“普法”,的确从整体上提升了公民懂法、用法的意识,但并没有降低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究其原委,不难发现,包括当事人和司法机关在内,家庭暴力事件似乎是“家庭内部事务”,不发生流血冲突、命案,他人不能介入。
这说明,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是涉及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依然比较淡薄,进而直接影响到了法制环境的优化。
毕业论文二(一)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意义家庭暴力事件虽然属于家庭内部纠纷,但其社会危害性绝不仅限于家庭内部。
从社会危害性上看,理应出台专门法律予以制止。
鉴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司法实践和家庭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尽快出台《反家庭暴力法》(有学者称之为《家庭暴力防治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于制定、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国外已有成型的经验可资借鉴。
目前,世界上有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尚未出台,仅仅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显然落后于其他国家。
同时,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已经滞后于司法实践,落后于社会法律需求。
美国的限制令或保护令的实行、丹麦庇护所的普遍设立(33家)[4]136、英国的多机构间合作以应对家庭暴力等成功的经验,均值得我们借鉴。
各国司法实践和社会经验表明,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的提升,有利于反家庭暴力体系的构建,并促进反家庭暴力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对立法的活动表现为:评价所制定的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是否体现了社会和法律的公正性要求,对法律规范是否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对法律规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199。
我们应当根据家庭暴力的现状来制定相关的法律,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改革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的工作体制,以有利于对家庭暴力的治理。
在立法过程中,法律议案的提出,要求反家庭暴力立法层面的法制观念,即立法者及全体公民要有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积极提出切合实际的立法建议,以完善立法。
(二)关于《反家庭暴力法》的若干构想1.立法的目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从根本上防治家庭暴力,引导人们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制止家庭暴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法律。
《反家庭暴力法》制订的目的在于,适用依法治家,以德治家,保护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保障其人权,以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指导思想在于,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家庭暴力法的同时,以修正案的形式在《刑法》中界定家庭暴力罪;在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规范家庭暴力案件的程序法。
以实行关涉家庭暴力法律的系统化;确立预防与制裁相结合的原则、保护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立法、司法、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原则。
2.基本内容面对家庭暴力立法空白,取证难、处罚难的问题。
笔者建议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明确家庭暴力概念的同时,注意家庭暴力范围的确定。
婚姻法中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但是疏忽了经济暴力。
而且家庭暴力的范围仅限于家庭成员间,忽视了曾有配偶关系的人之间、同居关系的人之间。
因为,据马鞍山妇联的统计,有20%的妇女在离婚后继续遭到前夫的暴力。
同时,注意区分犯罪性家庭暴力与非犯罪性家庭暴力。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第二,关于“婚内强奸”的认定。
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强奸”,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罚根据。
本法应明确“婚内强奸”的要件。
将在特定的期间,丈夫违背妻子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妻子发生性交的行为认定为“婚内强奸”。
在界定婚内强奸罪时规定其未自诉案件,这更有利于保护受害者,同时,更有利于取证;规定婚内强奸罪的追诉时效不应过长,以6个月为宜。
如在这一时期内,妻子不告诉,就可以推定丈夫无强奸妻子的行为,这样可以敦促妻子及时揭露婚内强奸行为;此外,不能忽视婚内强奸的精神损害赔偿。
简历大全/html/ji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