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9-0-02
《行道树》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作品借行道树豪迈的自述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文章用客观的事物形象地阐述了一种崇高的思想精神。因此,讲读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进入文本,把握文章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的表现技巧,最后拓展学生的视野,由点到面,由文本到社会去认识这种思想精神的现实表现,即本课的教学沿着生活体验——文本——社会历史这一思路展开,整个教学不论收放都紧扣一个主题: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行道树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在品析与感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及表现形式。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大多在城市生活,你对城市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好的感受?
生甲:车水马龙,好烦。
生乙:垃圾遍地,真脏。
生丙:车鸣人喊,太嘈。
师:是啊,老师就住在临街,不要说车嘈,半夜里常常被酒醉的人嘈醒,(学生笑)还有吗?
生丁:空气污染严重。
师:是,这才是主要的,那么城市用什么办法来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生:植树造林。
师:树木的家园在农村,在山沟,现在它却被移植到城市,满身灰尘,为大家供给清新的空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奉献精神。
师:奉献是一种牺牲,但也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从行道树身上去认识这种精神。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组合朗读。方式有二。
第一种,学生全体齐读首尾两段,一到四组分别朗读第2、3、4、5段。
第二种,学生全体齐读首尾两段,学生四人分别朗读第2、3、4、5段,要求单人朗读声音洪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第一段,调子稍高,感情豪迈。第二段,略微平淡,第三段,由平淡渐趋高昂,读出坚定自豪之情。第四段,调子放低,
用抒情的略带低沉的语调读出寂寞,痛苦。然后渐渐上升,读出迎接黎明的庄严。第五段用高昂的语调读出奉献的快乐。第六段,把激昂豪迈之情推向高潮。
3.分析主旨
师:请问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师:注意,象征是表现手法,我问的是修辞手法。
生乙: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行道树的自我独白,表现了为城市奉献绿色与清新,迎接黎明的忧愁与快乐。
师:很好,可以看出行道树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那么它象征了一种什么形象?
生:奉献者的形象。
师:课文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精神境界?生甲:“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只是奉献精神的一个侧面,还不能够包含全部内涵。
生乙:“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这是外在形象与感情的概括,还未深入到事物的灵魂深处。生丙:”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师:这讲了它的职责,还不具备概括思想境界的作用。
学生齐答:“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
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对,这才是核心所在,请问你们对这句话怎么理解?(顺水推舟)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因为奉献精神是神圣的,奉献是对个人利益的牺牲,所以是痛苦的,但是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却为大家换来了幸福,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快乐,所以说又是“深沉的”。到这里,我们能否明白“行道树”为什么自称为“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生甲:忧愁是因为它们终年披着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乙:快乐是因为它们装点城市,迎接黎明,制造清新,为城市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作出了贡献。
师:回答很好。
4.探讨技巧
师:我们通过整体感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奉献精神的礼赞,那么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课文是怎么表现这种精神的?
学生回答,积极讨论。答案多样,
教师相机点拨: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提示一下,课文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旨的。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找出对比的内容,并概括是那些方面的对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同学们举手如林,发言非常积极,在此,
我将同学们的发言归纳如下。并板书。
生甲:自己的家园在森林,而自己站在双线道的马路边;自己的同伴在吸风饮露,而自己却披着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将同伴与自己对比,家园与城市对比。
师:总之,这是生活环境的对比。
生乙:读第四自然段,将城市的繁华与自己的孤独寂寞对比。师:这是生活情景的对比。
生丙:读第三自然段,将别人的同情与自己的选择对比。
师:这是思想境界的对比,即将世俗的同情与奉献者的选择对比。总结:总之,课文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突出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甘愿牺牲自我,造福大众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5.拓展训练
师:也许作者张晓风是有感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而作此文,但是当此文问世后,行道树就不只是一种树,具有十分广泛的象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价值,它成了所有奉献者这个群体形象的化身,现在,我们再由课本放眼课外,说说在社会历史和现实中,还有哪些具有行道树精神的人物,并作简要解说。
学生甲: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乙:雷锋,将有限的生命贡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学生丙:周恩来。
学生丁:焦裕录、孔繁森。他们为人民的幸福耗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