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心理契约博硕论文摘要集合
心理契约论文:心理契约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
心理契约论文:心理契约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中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基于知识、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作为知识资本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
而知识型员工的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自身拥有多大的能力,的取决于其个人愿意努力的程度。
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使知识型员工自愿贡献其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独立价值观及较强的流动意愿的特点,对其的管理不能仅仅靠经济契约。
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作为组织和员工之间一种非正式的契约,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比经济契约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虽然大多以模糊性和隐含性为特点,但它同样是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如何从心理契约角度激励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以国有企业为,从心理契约的理论入手,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代分析工具,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内容、激励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英文摘要】In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background, to surviv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nterprises must be based on the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As the knowledge capital carrier --- knowledge workers become main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of enterprise. How much value of the knowledge workers create, not all depending on their own how much ability and more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their personal efforts. Therefore, how to establish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rm of knowledge workers in voluntary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very important.With stro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of values and good wishes on their management, knowledge workers cannot just rely on “economic contracts”. The scienc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psychological contract “ as an informal contract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staff, began to be widespread concern and attention. Compare to the economic contracts, mos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fuzziness and implication of features, but it is also affecting the knowledge workers’ attitude toward the organization, decisive factors of behavior and work performance. Therefor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o inspire knowledge worker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Study on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to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rting by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encouragement,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stablish the incentive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modern tools,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t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knowledge work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centive factor.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worker incentive strategy ofstate-owned enterprises.【关键词】心理契约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2009年5月22日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
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
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
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心理学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心理学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一、心理学论文摘要的万能模板
第一句话,研究背景与不足,说明研究的大背景及现有研究不足。
第二句话,提出研究问题,说明自己打算用什么问题来解决上述不足。
第三句话,研究结论或者叫做研究发现。
这是主体部分。
第四句话,研究意义,说明你的研究为什么重要。
我们说一篇论文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
因此,摘要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问题和结论这两个部分。
当然,为了做到规范,这四句话最好都写上。
二、十五分钟写作原则
第一,不需要进行心理建设,每天就15分钟,对于写作者来说,不会有太大压力。
第二,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现在大家都很忙,有各种事情,15分钟完全可以做到忙里偷闲,用碎片化时间写出一个片段。
第三,积少成多,每天写,就会形成意想不到的累积效果。
其效果不亚于突击写作。
第四,最重要的,就是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到最后,有一天不写,你会觉得全身不舒服。
而对于靠写作和研究为生的人,养成写作习惯太重要了。
心理契约——精选推荐
心理契约理论初探摘要:心理契约是不同于合同契约的隐含契约形式,它在组织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理论上对理论契约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概念和维度,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心理契约理论基础概念一、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是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和激励理论,心理契约理论是对这三种理论核心内容的综合。
(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以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为理论源泉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双方,为了获得利益需要对已经获得的利益进行回报,这种社会交往中相互的互惠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制,这种需要被Gouldner称作社会互动的“启动装置”。
社会交换理论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个体倾向于参与到能获得最大社会报酬的活动中去。
二是双方在以一定时期内的交换,应以近似平等的方式进行,一旦不平等出现,哪怕只是感觉上的,一方就会终止交换关系。
可见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是“互惠原则”,研究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换。
这里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只限于物质上,付出可以是时间上的消耗、放弃享受甚至是忍受惩罚和精神压力。
回报也可以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甚至可以是社会的身份地位的给予。
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回报-付出=成果。
当双方的成果都是正向的,则关系持续下去;若有一方成果为负,关系则会出现问题。
(二)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史坦斯·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报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及其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一定的报酬,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还会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
这种比较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
横向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努力、时间、精力和其他损耗)与自己获得报酬(包括金钱、赏识、晋升等)的比值和组织内其他人作比较,只有当两者相等时,他才认为是公平的。
论心理契约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模板
论心理契约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论文摘要]结合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形成和调整,及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分析了毕业生的心理契约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提出加强心理契约管理,形成合理的心理契约,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减少违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就业指导;高校毕业生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供求差异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倾向于提供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使双方都容易对对方产生过高的期望,加之一些毕业生对就业目标缺乏准确定位,使学生签约以后的不满意度增加,并导致违约现象和就业后跳槽现象增加。
心理契约被认为是雇佣双方对自身责任和权益关系的主观约定,与书面契约不同,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和动态性。
毕业生在就业中,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影响双方心理契约的形成。
心理契约的形成、违背和违背后的调整,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的绩效。
本文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发,结合心理契约的内容、形成、违背和调整的影响分析,提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契约管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心理契约研究的主要内容1.1心理契约的概念Argyris首先运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的概念和术语,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学》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
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
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人以雇佣关系为背景,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而形成的关于雇佣双方责任的各种信念。
Robinson、Kraatz 和Rousseau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代理人所意识到。
心理契约
[论文摘要]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国内外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发生变数,甚至被打破形成心理契约违背。
管理活动既要强调组织的制度与规则,又应注重符合情理,要认识和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使其得到满足。
如果是前一个内容决定于组织中的纪律约束和经济上的契约,则后一个内容则决定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契约。
尤其在现在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既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强调在心理需求上的满足。
[论文关键词] 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责任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施恩(E.H.Schein)提出,他认为心理契约式“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
”其意思可以这样描述: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需要并没有通过纸面契约约束,而是通过默契如同纸面契约一样规范。
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员工也努力为企业工作,因为他们认为企业会满足他们的期望。
如同上文所述,在我看来心理契约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组织与员工相互信任、相互承诺的内隐的心里约定。
因为是内隐的、非纸面的,所以它的具体内涵很模糊。
有的学者认同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还有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员工与组织相互责任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指的是员工贡献与组织报酬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的理解和感知,他认为员工对义务也就是责任的知觉比期望要强,打破期望会让员工失望,而打破责任则会让员工愤怒。
前者是广义的心理契约,后者是狭义的心理契约,而在狭义上的心理契约研究比广义上的心理契约研究要多。
还有另外一个派别,Guest与conway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知觉,是组织与员工对雇佣关系中的承诺与责任的知觉,也可以说属于广义上的心理契约。
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心理契约是一种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内因的交换关系这种本质上的认知大家还是一致的。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作者:李慧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2期摘要:新经济时代,雇佣关系发生剧烈变化,违背心理契约的事件屡见不鲜,心理契约的研究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文章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结构的争论谈起,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实证研究1引言知识经济的来临,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成为生产力发展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的激励人才,使他们在企业/学校中能够乐业和敬业?深入研究员工和组织间的心理契约,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2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又被译为心理合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目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十分权威的、统一的概念,主要代表成果如下:Argyria C.(1960)[1]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如果组织采取积极的领导方式,员工就会产生乐观的行为表现,如果组织尊重员工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员工则表现为较少的抱怨,而维持较高的生产率。
尽管他没有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他开创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先河,Kotter(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个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的一方希望付出的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很明显,心理契约概念产生初期被认为是存在于雇用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内隐契约或者期望,不同学者的界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学派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理解,称之为“Rousseau学派”另一派则以英国学者Guest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可以称之为“古典学派”。
浅谈如何让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论文
浅谈如何让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论文第一篇:浅谈如何让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论文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又是契约经济。
近年来,笔者在员工管理工作中发现,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电解岗位;民企或竞争对手高薪挖人的现象,使人才和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用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导入与应用契约化管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当前,在强化劳动合同、商业秘密保密合同、竞业禁止合同等契约化管理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心理契约管理。
心理契约作为非合同的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共同签订的隐性经济契约,它属于情感契约,前提就是让员工满意,对企业认可,心理契约是留住员工、形成凝聚力与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一年多来,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圣铝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2015 年11 月,总经理薛亮民刚到华圣铝业就提出了“要尊重员工”要求,开展一系列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幸福感的举措,如为一线员工送夜餐、给劳模家属报喜、修建停车场、组织华圣全体员工撰写《我的华圣梦》等。
了解大家的诉求和愿望,同时积极完善和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在三支队伍建设方面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五级工程师管理办法,目前加强心理契约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和责任心正着手搭建技能员工发展通道。
这些举措,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形成了员工把工作当事业做的氛围,激发了员工把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机地结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奉献的凝聚力。
通过强化心理契约管理,既能提升管理效率,又能大大降低制度契约的成本。
2016 年1 ~ 9 月份,在中铝股份经营业绩预考核中,华圣铝业得分107.9,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在电解铝企业中排名第一。
所以说,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也是一种形成凝聚力、团队精神、忠诚度和责任心的有效手段。
在强化劳动合同、商业秘密保密合同、竞业禁止合同等契约化管理的同时,加强心理契约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心理契约”在大学管理中运用论文
“心理契约”在大学管理中的运用探讨摘要:聘用制使大学从过去依靠传统的国家事业编制约束逐渐转化为依靠契约约束,其中隐性的心理契约作为与显性的书面契约相对应的一种非制度性安排,正在对大学教师管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凝聚、激励、管理、柔性、基石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管理探讨笔者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深感到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种契约,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在60年代初引入管理领域,它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
如果一个组织如果既强调经济契约,又重视心理契约,员工往往会体验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发挥“心理契约”的凝聚作用当前一些大学普遍面临过高的教师流失率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心理契约被破坏。
许多员工带着一种美好的期望进入学校,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
个人和学校间的社会交换关系不能完全体现在书面的雇佣合同中,但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认识。
心理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后者是指以时间、才智和体力换取工薪、休息和适当的工作条件。
而心理契约界定了每一个员工对组织投入的条件。
员工同意给予一定的忠诚、创造力等,同时他们对组织也有经济报偿以外的期望。
他们寻求工作安全感、公平合理的待遇以及组织支持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等等。
从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存在着队伍不稳、流失率高、结构不合理、归属感不强等问题,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如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如繁重的工作量,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等……使之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组织违背了心理契约,因此选择离职。
心理契约论文: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
心理契约论文: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中文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已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内需。
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任何行业如果在其领域内长期过于流动,势必造成行业内部不稳定等不利因素。
心理契约的引进就对建筑行业内部员工心理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心里契约通过对于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了解员工的心理,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员工心中的违背因素,提高员工忠诚度,避免人员的流动。
本文主要是从天津某建筑设计院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对员工离职倾向及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心理契约是对双方相互责任的期望,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访谈法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天津建筑设计院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13.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并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分别进行因子划分,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找出两个责任彼此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各个因子对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并以此为基础发现组织内部员工离职...【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nd grown at a blistering pac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of the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market shou rapid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the posture of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Meanwhile, as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关键词】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英文关键词】Psychological Contract Turnover Tendency Job Satisfaction Knowledge-based Employee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摘要4-5 Abstract 5 第一章导论9-13 1.1 选题背景9-10 1.1.1 心理契约在管理学中的状态与趋势9 1.1.2 建筑行业的地位及心理契约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要性9-10 1.2 研究目的10 1.3 研究意义10-11 1.3.1 理论意义10-11 1.3.2 现实意义11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1-13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 1.4.2 研究框架12-13 第二章文献综述13-23 2.1 心理契约的研究综述13-20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13 2.1.2 心理契约的特点13-15 2.1.3 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内容15-17 2.1.4 心理契约的类型17-20 2.2 离职倾向研究综述20 2.3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20-23 2.3.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20-21 2.3.2 工作满意度的分类21 2.3.3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21 2.3.4 其他方面21-23 第三章论文的研究方法、问卷设计与创新点23-26 3.1 论文的研究方法23 3.2 问卷的编制说明23-25 3.2.1 问卷内容和结构23-24 3.2.2 样本选取和问卷发放回收24-25 3.3 主要创新点25 3.4 研究假设25-26 第四章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分析26-43 4.1 心理契约分析对象的确定及介绍26-27 4.1.1 建筑行业的特点介绍及知识型员工的界定26 4.1.2 天津市某建筑设计院人力资源简述26-27 4.2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预估计27-28 4.3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特征分析28-30 4.3.1 心理契约量表中各项目特征分析28-30 4.3.2 心理契约量表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30 4.4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分析30-34 4.4.1 问卷的信度分析30 4.4.2 问卷的效度分析30-32 4.4.3 “组织责任”的因子分析32-33 4.4.4 “员工责任”的因子分析33-34 4.5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内部结构的影响分析34-36 4.6 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与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分析36-37 4.7 结合员工特征的离职倾向与工作满意度的分析37-39 4.7.1 性别特征在离职倾向中的描述性分析37 4.7.2 婚姻特征在离职倾向中的描述性分析37-38 4.7.3 年龄特征在离职倾向中的描述性分析38-39 4.7.4 工作年限特征在离职倾向中的描述性分析39 4.8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39-43 4.8.1 “组织责任”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40-41 4.8.2 “组织责任”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41-43 第五章结论与离职原因分析43-47 5.1 研究结论43-45 5.1.1 员工对企业承诺感知度分析结论43 5.1.2 责任因子分析结论43-44 5.1.3 员工特征离职倾向分析结论44-45 5.2 离职原因分析45-47 5.2.1 行业及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45 5.2.2 组织因素45-46 5.2.3 个体因素46-47 第六章心理契约管理建议47-49 6.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47 6.1.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化员工归属感47 6.1.2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47 6.2 提供合理的工作回报47-48 6.3 重视发展性投入,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48-49 第七章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的发展49-50 参考文献50-53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3-54 附录A 54-58 附录B SPSS统计分析输出表58-67 致谢67-68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科研课题论文: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104218 心理学论文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一、研究意义心理契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初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形成和违背等内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心理契约理论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内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问题进行综述,总结心理契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1.某一类组织的心理契约研究季小娜(2008)分析了无边界组织心理契约的构建要求,将心理契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进而研究了无边界组织的构建策略。
李华(200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企业的心理契约,得出了关于心理契约内容和心理契约违背方面的重要结论。
陈金华(2008)基于Guset心理契约模型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了A企业的心理契约状况。
进行同类研究的学者还有沙莎、赵莹、陈瑜、曹伟伟等。
2.某一类群体的心理契约研究仲春华(2006)在通过对169名私营企业主进行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后得出了雇主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李成江(2007)研究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包括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构成、创建、强化、动态平衡及实现。
刘晓洁(2007)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开展验证性研究,得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许媛媛(2009)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维度的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对策。
许多文献都对知识型员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契约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都与以上文献较为相似。
进行同类研究的学者还有陈晓、李胜兰、李秋艳等。
3.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问题研究冉鹏(2004)通过分析心理契约在组织与员工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效果的影响。
心理契约文献综述
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综述一、前言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未公开的信念组合,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激励以及整个组织的效能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心理契约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个体案例的研究,实证研究多与理论探索;整个心理契约的理论没有一个系统、统一的理论体系。
在此,本篇论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其建立以及断裂模型入手,收集自60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试图确立一个心理契约相对明晰的发展思路。
二、总体1、概念Argyris(1960)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
他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是Argyris仅仅提出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下确切的定义。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
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
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
Schein(1965、1978和1980)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
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
他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Kotter(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威麟、陈文江等人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以上的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或多或少都与研究人的个人经历与研究领域有特定的关系,这一缺陷也使得心理契约的概念受到各种不同的限制与制约,难以对于心理契约的概念做到一个让相当人数都认可的地步。
构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途径论文
构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途径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所有者,已成为学校创新的主体,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学校不仅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关注无形的心理世界。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学校和教师的心理纽带,对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如果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与高校教师成功地构建起协调的心理契约,将会激发高校教师的信任感和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
当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高校而言,教师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认识和了解他们对组织的期望和要求,并采取积极的管理策略,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来满足教师的需求。
心理契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立足于教师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责任、要求和期望,试图为改善教师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有效激励教师提供理论基础。
引言什么是心理契约呢?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Aigyris,他在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中指出,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即心理契约,它同样决定着员工的态度和行为[1]。
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人在雇用关系的背景下,在知觉、许诺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个人信念组织行为学家Schein(1985)认为心理契约来源于交换关系中,组织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高校教师对组织的期望,并在其著作《组织行为学》中将这种相互的期望定义为心理契约。
一、高校教师与心理契约(一)高校教师群体的特点高校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自身的特性。
一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高校教师往往倾向于一个更为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在工作上比较有主见、有想法,不愿意被他人所左右,更不愿意受到较多的控制与约束;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
高校教师通常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精选心理契约博硕论文摘要集合
{Reference Type}: Thesis{Title}: 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Author}: 王桂萍{Tertiary Author}: 胡正明{Publisher}: 山东大学{Type of Work}: 博士{Year}: 2012{Keywords}: 企业声誉;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关系质量{Abstract}: 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声誉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通过影响顾客的购买与非购买行为,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良好的企业声誉已经成为维系顾客关系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尽管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确实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学者们对企业声誉的驱动要素对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以及声誉的不同维度在驱动顾客关系方面的作用大小、作用差异及其作用过程却知之甚少。
到目前为止,企业声誉通过何种方式或何种作用路径对顾客关系产生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影响机制的完整理解,未能系统揭示关系形成过程中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心理反应,无法对企业声誉和顾客关系管理实践提供富有价值的指导。
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访谈基础上,发掘了中国背景下消费者视角的企业声誉驱动要素,并探讨了这些驱动要素对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差异,阐释了企业声誉对关系质量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基于心理契约和顾客认同的综合概念框架,构建了一个消费者视角的包含声誉前置变量与结果变量在内的整体研究模型,并以彩电业的最终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结果对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声誉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作用。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以现有研究成果和消费者访谈为基础,揭示了消费者视角的企业声誉驱动要素。
这是企业声誉管理实践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为,建立和管理企业声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企业声誉的驱动要素,确定哪些关键要素能够为企业赢得声誉才能管理好企业声誉。
企业与消费者心理契约分析论文(全文)
企业与消费者心理契约分析论文(全文) [摘要]心理契约主要是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进行研究,也是营销学研究的新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中存在很多问题。
构建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可以从实施CS战略、注意从交易心理契约和关系心理契约两个维度全面构建和实施品牌战略等3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心理契约;维度;CS战略;品牌战略消费者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对客户资源的争夺。
企业要赢得客户,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外,也要注意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理论综述心理契约是相对于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契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以许诺为基础的义务或责任观,不具备法律效力。
但是如果心理契约得不到履行将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契约双方关系的破裂。
现有心理契约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领域,在营销领域中,已有少数学者开始探讨心理契约的意义,但总体研究较少。
1.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Argyris、Rousseau和Schein认为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雇员与顾主以许诺为基础的义务或责任观。
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研究的侧重点(如义务主导、期望主导和许诺主导)和层面(如个人侧面、社会层面和二元的层面)都不一样。
Rousseau的论文对心理契约的发展的贡献很大,她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与其他方之间互惠交换协议的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并对心理契约作了更狭义的定义:“心理契约是雇员对与其雇主相互义务的感知”。
这一定义主要学习雇员一方,它将心理契约看成是个人对相互义务的一种主观、个人感知。
Rousseau于1989发表的论文开创了心理契约研究的一个新的纪元。
学者们运用大量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作用,并且对心理契约违背后雇员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分析。
心理契约的违背会给组织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消极怠工、员工满意度的降低等。
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
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命质量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医学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进步,更是对人性和医患关系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医学科技的发展当中,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待。
首先,心理契约是什么?简单来讲,心理契约是指人们在互动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双方期望的和约。
在医患关系中,心理契约就是指患者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信任关系。
这种双方的信任关系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环境,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治疗体验。
其次,如何建立心理契约?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常见的建立心理契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为患者提供尊重和关怀,尤其是在医生和患者首次见面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谈举止,以建立双方信任和情感连接。
2. 提供清晰和具体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医疗计划等。
这一点可以通过医生和患者间的交流和咨询来实现。
3. 诚实和透明,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疑虑,医生应以真实和公正的态度回答,确保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 表现出情感上的关心和理解,当患者有强烈的负面感觉或情绪时,医生应该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和支持。
基于以上的建立心理契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实现方式。
最后,医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心理契约。
在医学科技不断更新和引进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医患的心理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例如,近年来有很多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例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实现诊断和治疗,提高易用性和效率。
然而,这种新技术的引进也会给患者带来些许的恐惧和不适。
所以,需要医生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开发和升级对新技术进行了充分的人性化考虑,以使其更加温和和友好。
此外,对于患者来说,对新技术进行充分和透明的说明和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心理契约的概念,将其纳入医学科技和医疗服务的发展中。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一、“心理契约”的作用范围家庭事务管理中,有生命的工具与无生命工具。
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而石器其他工具是无生命的工具。
家庭关系中父权和夫权形成了自不过然的心理契约,双方形成了承担义务和权利的默契的规则约束。
这些群体管理中,需要“道德领导”,道德领导是指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道德信念为核心,以非权力影响力为主,通过各种基于伦理文化塑造与相关制度的建构,与被领导者形成一种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在某种水准上起作用表现为一种道德领导。
道德领导在当时的城邦治理和个人事务中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道德领导正是基于领导者与追随者双方的心理契约和内在认同而实施的,重视双方的平等关系和意见互动,因此明白道德应有之意。
对一个组织来说,领导伦理是沟通领导者与追随者的重要桥梁,是双方形成心理契约的主导力量,能够促使双方同心同德,形成凝聚力,有效保证组织的稳定性。
城邦治理中,统治主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最大化的善民,即良好的公民。
追求优良的共同生活是最大的社会期望,这种社会期望在某种水准上就是一种集体的心理契约。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契约思想,才促使当时社会稳定,城邦有序发展。
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心理期望,这种期望是城邦希望公民成为善民,而善民又希望通过有智慧的人治理城邦,与大家一起为追求最优良的共同生活而努力。
英国学者迈克尔莱斯诺夫教授的《社会契约论》中写到:在当时古希腊社会治理,社会中的统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人对于奴仆的统治,目的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第二类是家长对其妻子和子女以及一般家属的统治,目的是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的利益;第三方面是城邦的社会治理统治,这种统治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最多的善民,在有智慧的善民代理下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这些治理都需要心理契约作为行为的准则。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是起源于规范社会关系的需要,并且是通过人民及其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契约所建立的。
浅谈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浅谈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浅谈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论文摘要:心理契约是以期望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主观心理约定,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建构符合学校组织特点和教师角色特点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加强沟通、保持学校与教师之间期望的动态平衡,信守对教师的承诺并在学校不得不违背契约时及时进行政策解释,努力提高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营造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
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学校管理动态平衡工作满意度近半个世纪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社会组织与成员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契约的交易关系。
契约原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以界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
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合同等正式契约不同,是未成文的非正式契约,如承诺、互惠等,对于组织与管理者赢得员工的忠诚,改善员工与组织关系,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建设等领域。
心理契约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在探讨心理契约概念的同时,也对其结构提出了很多理论。
有的侧重于契约内容特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因素提取,得出二维和三维因素两种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契约结构。
我国心理契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而关注心理契约与学校管理的人更少,因此,研究心理契约在教师管理与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特点心理契约(Psycho1ogicalContract)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对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
是内隐的、没有明文规定出来的各自所怀有的各种期望,有的清晰些,有的则比较模糊。
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首先运用心理契约概念描述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
被誉为“心理契约之父”的莱文森(Levinson)认为心理契约是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是组织与员工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erence Type}: Thesis{Title}: 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Author}: 王桂萍{Tertiary Author}: 胡正明{Publisher}: 山东大学{Type of Work}: 博士{Year}: 2012{Keywords}: 企业声誉;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关系质量{Abstract}: 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声誉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通过影响顾客的购买与非购买行为,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良好的企业声誉已经成为维系顾客关系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尽管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确实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学者们对企业声誉的驱动要素对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以及声誉的不同维度在驱动顾客关系方面的作用大小、作用差异及其作用过程却知之甚少。
到目前为止,企业声誉通过何种方式或何种作用路径对顾客关系产生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影响机制的完整理解,未能系统揭示关系形成过程中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心理反应,无法对企业声誉和顾客关系管理实践提供富有价值的指导。
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访谈基础上,发掘了中国背景下消费者视角的企业声誉驱动要素,并探讨了这些驱动要素对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差异,阐释了企业声誉对关系质量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基于心理契约和顾客认同的综合概念框架,构建了一个消费者视角的包含声誉前置变量与结果变量在内的整体研究模型,并以彩电业的最终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结果对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声誉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作用。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以现有研究成果和消费者访谈为基础,揭示了消费者视角的企业声誉驱动要素。
这是企业声誉管理实践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为,建立和管理企业声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企业声誉的驱动要素,确定哪些关键要素能够为企业赢得声誉才能管理好企业声誉。
第二,考查了上述各驱动要素对企业声誉不同维度的具体影响。
企业声誉是一个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感成分的态度结构,包括认知声誉和情感声誉两个维度。
具体剖析各驱动要素对企业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差异,对企业管理实践更有借鉴意义。
第三,引入传统研究所忽视的心理契约和顾客认同变量,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声誉不同维度对关系质量内部各维度的影响过程差异,从而揭示了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心理传导机制。
上述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前一个研究目的为下一个研究目的提供基础,下一个研究目的则是对上一个研究目的的拓展与深化。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和实践启示包括:第一,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声誉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产品与服务感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人才竞争力感知、创新能力感知和企业诚信表现感知。
打造企业声誉,可以重点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第二,企业声誉的认知与情感两维度划分法是合理的。
消费者视角的企业声誉,是消费者基于企业特征或属性形成的对企业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反应。
拥有认知声誉和情感声誉的公司,如同“德才兼备”的人一样,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构成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
打造企业声誉,可以从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声誉(竞争力)和情感声誉(感召力)两方面入手。
第三,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声誉主要受到产品与服务感知、创新能力感知和人才竞争力感知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诚信表现、产品与服务对其情感声誉有积极的影响,即它们能激发消费者对企业的积极情感,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关注企业为其提供的经济利益,而且欢迎那些诚信度高、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明确了声誉的驱动要素及其对认知声誉、情感声誉的不同影响,可以有针对性地实现企业的具体声誉管理目标。
第四,心理契约与顾客认同是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声誉的两个维度对心理契约、顾客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契约对顾客信任、顾客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认同对关系质量的三个维度——顾客满意、顾客信任和顾客承诺均有显著影响作用;企业声誉对顾客满意和顾客承诺都没有直接影响,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完全中介了企业声誉与顾客满意以及企业声誉与顾客承诺的关系;企业声誉对顾客信任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在企业声誉与顾客信任之间担任部分中介角色。
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顾客关系保持的背后确实存在着心理契约机制的作用,建立在心理契约基础上的顾客认同是顾客与企业保持高质量关系的深层次心理动因。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该重视顾客心理契约的满足、培育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构建坚实基础。
第五,与顾客满意相比,顾客信任在企业声誉管理与顾客关系的维护中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一直认为“顾客满意”在构建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中最为重要。
然而,本研究有关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声誉对顾客满意没有直接影响,心理契约的满足也不一定会引发顾客满意。
企业声誉不仅直接影响顾客信任,还分别通过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引发顾客信任,也存在企业声誉——心理契约——顾客认同——顾客信任的影响路径。
说明在企业声誉作用的情境下,顾客信任的建立才是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
良好声誉引发的较高的顾客信任意味着顾客对特定企业有信心,能够并愿意去依赖该企业,并对该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
相比顾客满意,信任更能深入体现顾客和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是维持顾客与企业关系连续性的关键。
与其它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引入心理契约、顾客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的影响机制,丰富和发展了企业声誉理论,对顾客关系理论的扩展与深化也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整合在关系营销的框架下,构建了消费者视角的包含声誉前置变量与结果变量在内的整体研究模型,考察了企业声誉的关系效应,弥补了当前企业声誉研究领域对企业声誉的关系绩效研究的不足。
第二,引入传统研究所忽视的心理契约和顾客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企业声誉、心理契约、顾客认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声誉对顾客关系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了企业声誉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心理传导机制,揭示了顾客关系建立的深层次心理动因,为解析顾客关系机制的心理“黑箱”提供了新视角。
第三,从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期望出发,发掘了消费者视角下企业声誉驱动要素的五个维度,考察了各驱动要素对企业声誉不同维度的影响差异,深化了企业声誉前因、维度及其影响关系的研究。
{Database Provider}: CNKI{Reference Type}: Thesis{Title}: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研究{Author}: 陈小锋{Tertiary Author}: 卢福财{Publisher}: 江西财经大学{Type of Work}: 博士{Year}: 2012{Keywords}: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信任;知识共享意愿{Abstract}: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就曾说过,“知识业已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他要素都必须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
而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离不开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可以使组织内的知识达到加乘的效果(Musen,1992),为组织创造更高的价值(Hidding&Shireen.1998)。
因此,管理者们一直在积极寻找各种方法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耗费巨资引进高科技的信息系统,仍无法真正解决员工“不愿意”共享知识的问题。
在学术界学者们多关注知识共享过程,而对共享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心理契约视角出发,以组织中的核心员工---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研究心理契约是如何影响知识员工的共享意愿。
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和知识共享理论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但还没能解决本文所需的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的测量量表,因此提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三维结构的假设;同时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信任与心理契约和知识共享都密切相关,因此引入组织内的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提出了知识员工心理契约通过中介变量组织信任影响知识共享意愿的研究模型。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南昌、上海、温州等地24家企业的知识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信度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我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具有三维结构,分别是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
本研究通过对心理契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得到三个因子,根据其内容分别命名为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
研究显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表明心理契约的三维划分是合理的。
(2)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将知识共享意愿区分为显性知识共享意愿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而不似以往笼统研究知识共享或单一地研究隐性知识共享。
如此便可让组织更清楚地认识在三种类型心理契约分别是如何作用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而隐性知识对组织来说是最具价值,是组织创造知识的源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关系型心理契约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力最大;交易型心理契约的满足程度和显/隐性知识共享呈负向关系,这与我们经典的激励理论相悖;发展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和显/隐性知识共享呈正向关系。
(3)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内信任有不同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第一,知识员工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不影响对组织的信任,知识员工关系型和发展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正向影响对组织的信任;第二,知识员工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负向影响情感信任,知识员工关系型和发展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正向影响情感信任;第三,知识员工交易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负向影响认知信任,知识员工关系型和发展型心理契约满足程度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出,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组织内的三类型信任影响力最大。
(4)研究知识员工心理契约影响知识共享意愿的内在作用机理。
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契约、组织信任和知识分享三者的研究很多,但多主要集中在两两变量间的影响关系方面,而将三个变量作为整体,系统研究心理契约--组织信任---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机理,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还发现组织内的三类信任在模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并不完全一致: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
组织信任不是交易型心理契约和显/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组织信任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与显/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信任在发展型心理契约与显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而在发展型心理契约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起完全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