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复习 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章末复习测试题(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章末复习测试题(二)

第12章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测试题(二)一.选择题1.不能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三边对应相等B.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C.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D.三角对应相等2.在△ABC和△A′B′C′中,已知∠A=∠A′,AB=A′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不能使△ABC≌△A′B′C′一定成立的是()A.AC=A′C′B.BC=B′C′C.∠B=∠B′D.∠C=∠C′3.如图,AD是△ABC的中线,E,F分别是AD和AD延长线上的点,且DE=DF,连接BF,CE、下列说法:①CE=BF;②△ABD和△ACD面积相等;③BF∥CE;④△BDF ≌△CDE.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AB=DB,∠1=∠2,请问添加下面哪个条件不能判断△ABC≌△DBE的是()A.BC=BE B.AC=DE C.∠A=∠D D.∠ACB=∠DEB 5.如图,已知△ABC≌△CDE,其中AB=CD,那么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C=CE B.∠BAC=∠ECD C.∠ACB=∠ECD D.∠B=∠D 6.如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7.如图所示,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D≌△BAC的条件是()A.∠D=∠C,∠BAD=∠ABC B.∠BAD=∠ABC,∠ABD=∠BAC C.BD=AC,∠BAD=∠ABC D.AD=BC,BD=AC8.一块三角形玻璃被打碎后,店员带着如图所示的一片碎玻璃去重新配一块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能够全等的依据是()A.ASA B.AAS C.SAS D.SSS9.如图所示,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ASA10.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的角平分线恰相交于一点P,记△APD、△APB、△BPC、△DPC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则有()A.S1+S3=S2+S4B.S1+S2=S3+S4C.S1+S4=S2+S3D.S1=S311.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12.如图,在△ABC中,∠A=90°,AB=AC,∠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CE ⊥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若BD=8,则CE=.13.如图,在△ABC中,AB=3,AC=2,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是整数,则AD=.14.如图,在△ABC中,∠ACB=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BC=10cm,BD:DC=3:2,则点D到AB的距离为.15.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5°,∠2=30°,则∠3=.16.已知:如图,AB∥CD,O为∠BAC、∠ACD的平分线的交点,OE⊥AC于点E,若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6,则OE=.17.如图,△ABC和△EBD中,∠ABC=∠DBE=90°,AB=CB,BE=BD,连接AE,CD,AE与CD交于点M,AE与BC交于点N.(1)求证:AE=CD;(2)求证:AE⊥CD;(3)连接BM,有以下两个结论:①BM平分∠CBE;②MB平分∠AMD.其中正确的有(请写序号,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8.已知:点O到△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1)如图1,若点O在边BC上,求证:AB=AC;(2)如图2,若点O在△ABC的内部,求证:AB=AC;(3)若点O在△ABC的外部,AB=AC成立吗?请画出图表示.19.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CF平分∠DCE.求证:(1)△ACD≌△BEC;(2)CF⊥DE.20.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21.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A、三边对应相等,符合SSS,能推出两个三角形全等;B、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符合SAS,能推出两个三角形全等;C、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符合ASA,能推出两个三角形全等;D、三角对应相等满足AAA,不能推出全等三角形,是错误的.故选:D.2.解:A、∠A=∠A′,AB=A′B′AC=A′C′,根据SAS能推出△ABC≌△A′B′C′,故A选项错误;B、具备∠A=∠A′,AB=A′B′,BC=B′C′,不能判断△ABC≌△A′B′C′,故B选项正确;C、根据ASA能推出△ABC≌△A′B′C′,故C选项错误;D、根据AAS能推出△ABC≌△A′B′C′,故D选项错误.故选:B.3.解:∵AD是△ABC的中线,∴BD=CD,又∠CDE=∠BDF,DE=DF,∴△BDF≌△CDE,故④正确;由△BDF≌△CDE,可知CE=BF,故①正确;∵AD是△ABC的中线,∴△ABD和△ACD等底等高,∴△ABD和△ACD面积相等,故②正确;由△BDF≌△CDE,可知∠FBD=∠ECD∴BF∥CE,故③正确.故选:D.4.解:A、添加BC=BE,可根据SAS判定△ABC≌△DBE,故正确;B、添加AC=DE,SSA不能判定△ABC≌△DBE,故错误;C、添加∠A=∠D,可根据ASA判定△ABC≌△DBE,故正确;D、添加∠ACB=∠DEB,可根据AAS判定△ABC≌△DBE,故正确.故选:B.5.解:∵△ABC≌△CDE,AB=CD∴∠ACB=∠CED,AC=CE,∠BAC=∠ECD,∠B=∠D∴第三个选项∠ACB=∠ECD是错的.故选:C.6.解:∵△ABE≌△ACD,∠1=∠2,∠B=∠C,∴AB=AC,∠BAE=∠CAD,BE=DC,AD=AE,故A、B、C正确;AD的对应边是AE而非DE,所以D错误.故选:D.7.解:A、符合AAS,能判断△ABD≌△BAC;B、符合ASA,能判断△ABD≌△BAC;C、不能判断△ABD≌△BAC;D、符合SSS,能判断△ABD≌△BAC.故选:C.8.解:这片碎玻璃的两个角和这两个角所夹的边确定,从而可根据“ASA”重新配一块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玻璃.故选:A.9.解:根据题意,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所以可以利用“角边角”定理作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故选:D.10.解:四边形ABCD,四个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P,则P是该四边形内切圆的圆心,如图,可将四边形分成8个三角形,面积分别是a、a、b、b、c、c、d、d,则S1=a+d,S2=a+b,S3=b+c,S4=c+d,∴S1+S3=a+b+c+d=S2+S4,故选:A.二.填空题(共6小题)11.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中都有2∴长度为2的是对应边,x应是另一个三角形中的边6.同理可得y=5 ∴x+y=11.故答案为:11.12.解:如图,延长BA、CE相交于点F,∵BD平分∠ABC,∴∠ABD=∠CBD,在△BCE和△BFE中,,∴△BCE≌△BFE(ASA),∴CE=EF,∵∠BAC=90°,CE⊥BD,∴∠ACF+∠F=90°,∠ABD+∠F=90°,∴∠ABD=∠ACF,在△ABD和△ACF中,,∴△ABD≌△ACF(ASA),∴BD=CF,∵CF=CE+EF=2CE,∴BD=2CE=8,∴CE=4.故答案为:4.13.解:如右图,AB=3,AC=2,AD是BC上的中线,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AD=DE,∠ADC=∠EDB,BD=CD,∴△ADC≌△EDB(SAS),∴BE=AC=2,在△ABE中,BE﹣AB<AE<AB+BE,即1<2AD<5,解得<AD<,又∵AD是整数,∴AD=1或2,故答案为:1或2.14.解:∵BC=10cm,BD:DC=3:2,∴DC=4cm,∵AD是△ABC的角平分线,∠ACB=90°,∴点D到AB的距离等于DC,即点D到AB的距离等于4cm.故答案为4cm.15.解:∵∠BAC=∠DAE,∴∠BAC﹣∠DAC=∠DAE﹣∠DAC,∴∠1=∠EAC,在△BAD和△CAE中,∴△BAD≌△CAE(SAS),∴∠2=∠ABD=30°,∵∠1=25°,∴∠3=∠1+∠ABD=25°+30°=55°,故答案为:55°.16.解:作OF⊥AB,OG⊥CD,∵∠ACD平分线的交点,OE⊥AC交AC于E,∴OE=OF=OG,∵FG=6,∴OE=3,故答案为3.三.解答题(共5小题)17.(1)证明:∵∠ABC=∠DBE,∴∠ABC+∠CBE=∠DBE+∠CBE,即∠ABE=∠CBD,在△ABE和△CBD中,,∴△ABE≌△CBD,∴AE=CD.(2)∵△ABE≌△CBD,∴∠BAE=∠BCD,∵∠NMC=180°﹣∠BCD﹣∠CNM,∠ABC=180°﹣∠BAE﹣∠ANB,又∠CNM=∠ANB,∵∠ABC=90°,∴∠NMC=90°,∴AE⊥CD.(3)结论:②理由:作BK⊥AE于K,BJ⊥CD于J.∵△ABE≌△CBD,∴AE=CD,S△ABE=S△CDB,∴•AE•BK=•CD•BJ,∴BK=BJ,∵作BK⊥AE于K,BJ⊥CD于J,∴BM平分∠AMD.不妨设①成立,则△CBM≌△EBM,则AB=BD,显然不可能,故①错误.故答案为②.18.(1)证明:过点O分别作OE⊥AB于E,OF⊥AC于F,由题意知,在Rt△OEB和Rt△OFC中,∴Rt△OEB≌Rt△OFC(HL),∴∠ABC=∠ACB,∴AB=AC;(2)过点O分别作OE⊥AB于E,OF⊥AC于F,由题意知,OE=OF.∠BEO=∠CFO=90°,∵在Rt△OEB和Rt△OFC中,∴Rt△OEB≌Rt△OFC(HL),∴∠OBE=∠OCF,又∵OB=OC,∴∠OBC=∠OCB,∴∠ABC=∠ACB,∴AB=AC;(3)不一定成立,当∠A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与边BC的垂直平分线重合时AB=AC,否则AB≠AC.(如示例图)19.证明:(1)∵AD∥BE,∴∠A=∠B,在△ACD和△BEC中,∴△ACD≌△BEC(SAS);(2)∵△ACD≌△BEC,∴CD=CE,又∵CF平分∠DCE,∴CF⊥DE.20.证明:(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在△BAC和△DAE中,,∴△BAC≌△DAE(SAS);(2)∵∠CAE=90°,AC=AE,∴∠E=45°,由(1)知△BAC≌△DAE,∴∠BCA=∠E=45°,∵AF⊥BC,∴∠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到G,使得FG=FB,∵AF⊥BG,∴∠AFG=∠AFB=90°,在△AFB和△AFG中,,∴△AFB≌△AFG(SAS),∴AB=AG,∠ABF=∠G,∵△BAC≌△DAE,∴AB=AD,∠CBA=∠EDA,CB=ED,∴AG=AD,∠ABF=∠CDA,∴∠G=∠CDA,∵∠GCA=∠DCA=45°,在△CGA和△CDA中,,∴△CGA≌△CDA(AAS),∴CG=CD,∵CG=CB+BF+FG=CB+2BF=DE+2BF,∴CD=2BF+DE.21.证明:(1)如图2,连接AM,由已知得△ABD≌△ACE,∴AD=AE,AB=AC,∠BAD=∠CAE,∵MD=ME,∴∠MAD=∠MAE,∴∠MAD﹣∠BAD=∠MAE﹣∠CAE,即∠BAM=∠CAM,在△ABM和△ACM中,,∴△ABM≌△ACM(SAS),∴MB=MC;(2)MB=MC.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BD=BE′,CE=CF,∵M是ED的中点,B是DE′的中点,∴MB∥AE′,∴∠MBC=∠CAE,同理:MC∥AD,∴∠BCM=∠BAD,∵∠BAD=∠CAE,∴∠MBC=∠BCM,∴MB=MC;(3)MB=MC还成立.如图4,延长BM交CE于F,∵CE∥BD,∴∠MDB=∠MEF,∠MBD=∠MFE,又∵M是DE的中点,∴MD=ME,在△MDB和△MEF中,,∴△MDB≌△MEF(AAS),∴MB=MF,∵∠ACE=90°,∴∠BCF=90°,∴MB=MC.。

经典全等三角形复习题[2]

经典全等三角形复习题[2]

全等三角形复习[知识要点]一、全等三角形 1.判定和性质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判定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注:①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2.证题的思路:⎪⎪⎪⎪⎪⎪⎪⎩⎪⎪⎪⎪⎪⎪⎪⎨⎧⎩⎨⎧⎪⎪⎩⎪⎪⎨⎧⎪⎩⎪⎨⎧⎪⎩⎪⎨⎧)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例1如图,∠E=∠F=90。

,∠B=∠C ,AE=AF ,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 ;③△ACN ≌△ABM ;④CD=DN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把你认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填上)例2在△ABC 中,AC=5,中线AD=4,则边AB 的取值范围是( )A .1<AB<9B .3<AB<13C .5<AB<13D .9<AB<13例3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 、F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证:AB ⊥ED(2)若PB=BC ,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例4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分别对应相等,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边所对的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例5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AFB=51°,求∠DFE的度数1.如图,AD、A′D′分别是锐角△ABC和△A′B′C′中BC,B′C′边上的高,且AB=A′B′,AD=A′D ′,若使△ABC≌△A′B′C′,请你补充条件(只需要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2.如图,0A=0B,OC=OD,∠O=60°,∠C=25°,则∠BED等于3.如图,把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例如图1.请在下图中,沿着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分法,把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4.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a的度数为5.如图,已知0A=OB,OC=0D,下列结论中:①∠A=∠B;②DE=CE;③连OE,则0E平分∠0,正确的是( ) A.①②B。

章节复习(二)全等三角形

章节复习(二)全等三角形

期末章节复习(二)全等三角形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如图,△ABC≌△EBD,AB=4 cm,BD=7 cm,则CE的长度为()A.4 cm B.3 cm C.2 cm D.3.5 cm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ABC≌△ADE,∠B=20°,∠C=110°,则∠EAD的度数为()A.50°B.20°C.110°D.70°3.如图,已知△ABC≌△DEF,BG,EH分别是△ABC和△DEF的中线.求证:BG=EH.考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如图,已知点A,D,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D=CF,且∠B=∠E=90°,则判定△ABC≌△DEF的依据是()A.SAS B.ASA C.AAS D.HL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5.如图,点C是AB的中点,AD=BE,CD=C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2对B.3对C.4对D.5对6.如图,BC=EF,AC∥DF,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得△ABC≌△DEF,______________.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1=∠2,DB=DC,求证:△ABD≌△EDC.考点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8.如图,AB=CD,AE⊥BC,DF⊥BC,垂足分别为E,F,CE=BF,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C=∠B B.DF∥AE C.∠A+∠D=90°D.CF=BE9.如图,AB=AC,AD=AE,∠BAC=∠DAE.(1)求证:△ABD≌△ACE;(2)若∠1=25°,∠2=30°,求∠3的度数.10.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CF平分∠DCE.试探索CF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4全等三角形的应用11.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AOB≌△A′OB′的理由是_________.第11题图第12题图1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打孔且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B点处打开,墙壁厚OA是35 cm,B点与O点的铅直距离AB长是20 cm,工人师傅在旁边墙上与AO水平的线上截取OC=35 cm,画CD⊥OC,使CD=20 cm,连接OD,然后沿着DO 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说出理由.考点5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13.如图,在CD上求一点P,使它到边OA,OB的距离相等,则点P是()A.线段CD的中点B.CD与过点O作CD的垂线的交点C.CD与∠AOB的平分线的交点D.以上均不对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5题图14.如图,△ABC的三边AB,AC,BC的长分别为4,6,8,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成三个三角形,则S△OAB∶S△OAC∶S△OBC=_________.1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BC=8.(1)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①作∠ACB的平分线,交斜边AB于点D;②过点D作BC的垂线,垂足为E.(2)在(1)作出的图形中,求DE的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则这个图形必定是()A.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B.形状、大小均相同C.大小相同,但形状不同D.形状、大小均不相同2.如图所示,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ASA第2题图第3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3.如图,已知△ABE≌△ACD,∠1=∠2,∠B=∠C,则不正确的等式是()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4.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唯一画出△ABC的是()A.AB=5,BC=3,AC=8 B.AB=4,BC=3,∠A=30°C.∠C=90°,AB=6 D.∠A=60°,∠B=45°,AB=45.如图,从下列四个条件:①BC=B′C;②AC=A′C;③∠A′CA=∠B′CB;④AB=A′B′中,任取三个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为结论,则最多可以构成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A.1 B.2 C.3 D.46.如图所示,∠ABC=∠ACB,CD⊥AC于点C,BE⊥AB于点B,AE交BC于点F,且BE=CD,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A.AB=AC B.BF=EF C.AE=AD D.∠BAE=∠CAD7.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D是AC的中点,EC⊥BD于点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若BF=12,则△FBC的面积为()A.40 B.46 C.48 D.508.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边长为4,底角为β.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不一定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是()A.两条边长分别为4,5,它们的夹角为β B.两个角是β,它们的夹边为4C.三条边长分别是4,5,5 D.两条边长是5,一个角是β9.如图所示,点A,B分别是∠NOP,∠MOP平分线上的点,AB⊥OP于点E,BC⊥MN于点C,AD⊥MN于点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D+BC=AB B.∠AOB=90°C.与∠CBO互余的角有两个D.点O是CD的中点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10.如图,BD平分∠ABC,CD平分∠ACE.若∠BDC=35°,则∠DAC的度数为()A.35°B.70°C.55°D.60°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如图,AC,BD相交于点O,∠A=∠D,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OB≌△DOC,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 12.如图,在Rt△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C=2,则点D到AB边的距离是________. 13.如图,在等边△ABC中,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AD=CE,则∠ADC+∠BEA=__________.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14.如图,在Rt△ABC中,∠C=90°,AC=4 cm,BC=3 cm,AB=5 cm,O是∠CAB与∠CBA平分线的交点,则O点到AB的距离为________.15.如图,在△ABC中,点A的坐标为(0,1),点B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4,3),点D在第二象限,且△ABD与△ABC全等,点D的坐标是_________16.如图,BD为△ABC的角平分线,且BD=BC,E为BD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过E作EF⊥AB,下列:①△ABD≌△EBC;②∠BCE+∠BCD=180°;③AD=EF=EC;④AE=EC,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三、解答题(共46分)17.(10分)如图,E是BC上一点,AB=EC,AB∥CD,∠A=∠CED.求证:AC=ED.18.(10分)已知:如图,∠BAC=∠DAM,AB=AN,AD=AM.求证:∠B=∠ANM.19.(12分)在△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得EF=ED,连接CF.(1)求证:CF∥AB;(2)若∠ABC=50°,CA平分∠BCF,求∠A的度数.20.(14分)(2019·广州花都区期末)如图1,在Rt△ABC中,∠C=90°,BC=9 cm,AC=12 cm,AB=15 cm,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AC→CB→BA运动,回到点A停止,速度为3 cm/s,设运动时间为t s.(1)如图1,当t=_________时,△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2)如图2,在△DEF中,∠E=90°,DE=4 cm,DF=5 cm,∠D=∠A.在△ABC的边上,若另外有一个动点Q,与点P同时从点A出发,沿着边AB→BC→CA运动,回到点A停止.在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求点Q的运动速度.。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复习课)》精品教案 (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复习课)》精品教案 (2)

重点解析 4
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求证:S△ABD:S△ACD=AB:AC.
证明: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DF.
又∵S△ABD= 1 AB∙DE,S△ACD= 1 AC∙DF,
2
2
B
∴S△ABD:S△ACD=AB:AC.
本题源自《教材帮》
深化练习 3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CF平分∠DCE.试探索CF和 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CF⊥DE,证明如下: ∵AD//EB, ∴∠A=∠B. 在△ACD和△BEC中, AD=BC, ∠A=∠B, AC=BE,
∴△ACD≌△BEC(SAS). ∴CD=EC.
E
本题源自《教材帮》
深化练习 1
(2)解:DM⊥AM,理由如下:
如图,过点M作ME⊥AD,垂足为E.
∵AB//CD, ∴∠CDA+∠BAD=180°.
又∵∠EDM=∠CDM= 1 ∠CDA,
∠EAM=∠BAM=
1
2 ∠BAD,
2 ∴∠MDA+∠MAD=
1(∠CDA+∠BAD)=90°.
2
∴∠DMA=90°.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也只是一个习惯,只 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 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习 3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CF平分∠DCE.试探索CF和 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D
(1)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一般是平行、垂 直,常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或者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证明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一般是相等,常 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或者等量代换.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模型解题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模型解题高分攻略(教师版)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模型解题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模型解题高分攻略(教师版)

专题二全等三角形模型解题解题模型一平移模型针对训练1.(2018•桂林)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D=CF,AB=DE,BC=EF.(1)求证:△ABC≌△DEF;(2)若∠A=55°,∠B=88°,求∠F的度数.解题模型二对称模型针对训练2.(2018•南充)如图,已知AB=AD,AC=AE,∠BAE=∠DAC.求证:∠C=∠E.3.(2018•广州)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E,AE=CE,DE=BE.求证:∠A=∠C.图示:图示:4.(2018•乐山)如图,已知∠1=∠2,∠3=∠4,求证:BC=BD.5.(2018•武汉)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AF与DE交于点G,求证:GE=GF.6.(2017•郴州)已知△ABC中,∠ABC=∠ACB,点D,E分别为边AB、AC的中点,求证:BE=CD.7.(2018•泰州)如图,∠A=∠D=90°,AC=DB,AC、DB相交于点O.求证:OB=OC.8.(2018•镇江)如图,△ABC中,AB=AC,点E,F在边BC上,BE=CF,点D在AF的延长线上,AD=AC.(1)求证:△ABE≌△ACF;(2)若∠BAE=30°,则∠ADC=°.解题模型三旋转模型针对训练8.(2018•昆明)如图,在△ABC和△ADE中,AB=AD,∠B=∠D,∠1=∠2.求证:BC=DE.10.(2018•柳州)如图,AE和BD相交于点C,∠A=∠E,AC=EC.求证:△ABC≌△EDC.11.(2017•常州)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上,∠BCE=∠ACD=90°,∠BAC=∠D,BC=CE.(1)求证:AC=CD;(2)若AC=AE,求∠DEC的度数.图示:12.(2017•恩施州)如图,△ABC、△CD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AE交于点O,BC与AE交于点P.求证:∠AOB=60°.解题模型四平移+旋转模型针对训练13.(2018•菏泽)如图,AB∥CD,AB=CD,CE=BF.请写出DF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4.(2018•铜仁)已知:如图,点A、D、C、B在同一条直线上,AD=BC,AE=BF,CE=DF,求证:AE∥FB.15.(2017•孝感)如图,已知AB=CD,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BF=DE,求证:AB∥CD.图示:16.(2018•怀化)已知:如图,点A,F,E,C在同一直线上,AB∥DC,AB=CD,∠B=∠D.(1)求证:△ABE≌△CDF;(2)若点E,G分别为线段FC,FD的中点,连接EG,且EG=5,求AB的长.解题模型五角平分线模型针对训练17.(2016•咸宁)证明命题“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写出证明过程,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并写出了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AOC=∠BOC,点P在OC上,.求证:.请你补全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图示:解题模型六三垂直模型针对训练18.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求证:DE=AD+BE.19.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置于直线l上,且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它们全等的过程.图示:解题模型一平移模型针对训练1.(2018•桂林)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D=CF,AB=DE,BC=EF.(1)求证:△ABC≌△DEF;(2)若∠A=55°,∠B=88°,求∠F的度数.【分析】(1)求出AC=DF,根据SSS推出△ABC≌△DEF.(2)由(1)中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DF,进而得出结论即可.【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解题模型二对称模型图示:针对训练2.(2018•南充)如图,已知AB=AD,AC=AE,∠BAE=∠DAC.求证:∠C=∠E.【分析】由∠BAE=∠DAC可得到∠BAC=∠DAE,再根据“SAS”可判断△BAC≌△DAE,根据全等的性质即可得到∠C=∠E.【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图示:3.(2018•广州)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E,AE=CE,DE=BE.求证:∠A=∠C.【分析】根据AE=EC,DE=BE,∠AED和∠CEB是对顶角,利用S AS证明△ADE≌△CBE即可.【解答】证明:在△AED和△CEB中,,∴△AED≌△CEB(SAS).∴∠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4.(2018•乐山)如图,已知∠1=∠2,∠3=∠4,求证:BC=BD.【分析】由∠3=∠4可以得出∠ABD=∠ABC,再利用ASA就可以得出△ADB≌△ACB,就可以得出结论.【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5.(2017•郴州)已知△ABC中,∠ABC=∠ACB,点D,E分别为边AB、AC的中点,求证:BE=CD.【分析】由∠ABC=∠ACB可得AB=AC,又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得到AD=AE,通过△ABE≌△ACD,即可得到结果.【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2018•武汉)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AF与DE交于点G,求证:GE=GF.【分析】求出BF=CE,根据SAS推出△ABF≌△DCE,得对应角相等,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得结论.【解答】证明:∵BE=CF,∴BE+EF=CF+EF.∴BF=CE.在△ABF和△DCE中,[来源:]∴△ABF≌△DCE(SAS).∴∠GEF=∠GFE.∴EG=FG.【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7.(2018•泰州)如图,∠A=∠D=90°,AC=DB,AC、DB相交于点O.求证:OB=OC.【分析】因为∠A=∠D=90°,AC=BD,BC=BC,知Rt△BAC≌Rt△CDB(HL),所以AB=CD,证明△ABO 与△CDO全等,所以有OB=O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8.(2018•镇江)如图,△ABC中,AB=AC,点E,F在边BC上,BE=CF,点D在AF的延长线上,AD=AC.(1)求证:△ABE≌△ACF;(2)若∠BAE=30°,则∠ADC=75°.【分析】(1)要证明△ABE≌△ACF,由题意可得AB=AC,∠B=∠ACF,BE=CF,从而可以证明结论成立;(2)根据(1)中的结论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ADC的度数.【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解题模型三旋转模型针对训练9.(2018•柳州)如图,AE和BD相交于点C,∠A=∠E,AC=EC.求证:△ABC≌△EDC.【分析】依据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行判断.【解答】证明:∵在△ABC和△EDC中,图示:,∴△ABC≌△EDC(AS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0.(2018•昆明)如图,在△ABC和△ADE中,AB=AD,∠B=∠D,∠1=∠2.求证:BC=DE.【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11.(2017•常州)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上,∠BCE=∠ACD=90°,∠BAC=∠D,BC=CE.(1)求证:AC=CD;(2)若AC=AE,求∠DEC的度数.【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3=∠5,结合条件可得到∠1=∠D,再加上BC=CE,可证得结论;(2)根据∠ACD=90°,AC=CD,得到∠2=∠D=45°,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4=∠6=67.5°,由平角的定义得到∠DEC=180°﹣∠6=11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SAS、ASA、AAS和HL.12.(2017•恩施州)如图,△ABC、△CD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AE交于点O,BC与AE交于点P.求证:∠AOB=60°.【分析】利用“边角边”证明△ACD和△BCE全等,可得可得∠CAE=∠CBD,根据“八字型”证明∠AOP=∠PCB=60°即可.【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解题模型四平移+旋转模型针对训练13.(2018•菏泽)如图,AB∥CD,AB=CD,CE=BF.请写出DF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结论:DF=AE.只要证明△CDF≌△BAE即可;【解答】解:结论:DF=AE.理由:∵AB∥CD,∴∠C=∠B.∵CE=BF,图示:∴CF=BE.又∵CD=AB,∴△CDF≌△BAE(SAS).∴DF=AE.【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2017•孝感)如图,已知AB=CD,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BF=DE,求证:AB∥CD.[来源:Z|xx|]【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B=∠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得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E=DF是解题关键,又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5.(2018•铜仁)已知:如图,点A、D、C、B在同一条直线上,AD=BC,AE=BF,CE=DF,求证:AE∥FB.【分析】可证明△ACE≌△BDF,得出∠A=∠B,即可得出AE∥BF;【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问题,关键是SSS证明△ACE≌△BDF.16.(2018•怀化)已知:如图,点A,F,E,C在同一直线上,AB∥DC,AB=CD,∠B=∠D.(1)求证:△ABE≌△CDF;(2)若点E,G分别为线段FC,FD的中点,连接EG,且EG=5,求AB的长.【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C,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即可;(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中点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AB∥DC,∴∠A=∠C.在△ABE与△CDF中,,∴△ABE≌△CDF(ASA).(2)∵点E,G分别为线段FC,FD的中点,∴ED=CD.∵EG=5,∴CD=10.∵△ABE≌△CDF,∴AB=CD=10.【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C.解题模型五角平分线模型针对训练17.(2016•咸宁)证明命题“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写出证明过程,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并写出了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AOC=∠BOC,点P在OC上,.求证:.请你补全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分析】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条件和求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PDO≌△PEO,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利用图形写出已知条件和求证是解图示:答此题的关键.解题模型六三垂直模型针对训练18.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求证:DE=AD+BE.【分析】先证明∠BCE=∠CAD,再证明△ADC≌△CEB,可得到AD=CE,DC=EB,等量代换,可得出DE=AD+BE.【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证明两线段的和等于一条线段常常借助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图示:19.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置于直线l上,且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它们全等的过程.【分析】分析图可知,全等三角形为:△ACD≌△CBE.根据这两个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选择ASA证明全等.【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复习

A. 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如图,ABD ≌ CDB ,且 AB 和 CD 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BD和CDB 的面积相等
A
D
B. ABD和CDB 的周长相等 C. A + ABD = C + CBD
B
C
D.DAD//BC 且 AD=BC
3.如图, ABC ≌ BAD ,A 和 B 以及 C 和 D 分别是对应点,如果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边边”或“SSS”.
AB = DE 如图,在 ABC 和 DEF 中 BC = EF
AC =
【典型例题】
例1.如图, ABC ≌ ADC ,点 B 与点 D 是对应点, BAC = 26 ,且 B = 20 , SABC = 1,求 CAD , D, ACD 的度数及 ACD 的面积.
数及 BC 的长.
E
F
A
BC
D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11.如图,在 ABC与ABD 中,AC=BD,AD=BC,求证: ABC ≌ ABD
D A
C B
全等三角形(一)作业
1.如图, ABC ≌ CDA ,AC=7cm,AB=5cm.,则 AD 的长是( )
求证:(1) DE ⊥ AB ; (2)BD 平分 ABC (角平分线的相关证明及性质)
B
A E
D
C
【巩固练习】 1.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形状一定相同;②若两个图形的
形状相同,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③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 ④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的大小一定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7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7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1cm和2cm,一个内角为45°.(1)请你利用如图45°角,画出一个满足题设条件的三角形.(2)你是否还能画出既满足题设条件,又与(1)中所画的不全等的三角形?若能,请用“尺规作图”画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如果将题设条件改为“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cm和4cm,一个内角为45°”,画出满足这一条件的,且彼此不全等的所有三角形.(要求在图中标记3cm和4cm的边长)【答案】(1)见解析;(2)不能,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作AC=1cm,AB=2cm,连接BC,则△ABC就是要作的三角形;(2)若AB=2,则点B到∠A,则可判断BC边不能取1cm,于是可判断所画的三角形只能为1cm和2cm的两边夹45°;(3)分情况讨论:45°所对的边长为3cm;45°所对的边长为4cm;45°的邻边为3cm和4cm,分别作图即可.【详解】解:(1)如图1,△ABC为所作;(2)不能,理由:若AB=2,则点B到∠A,所以BC边不能取1,所以所画的三角形只能为1cm和2cm的两边夹45°;(3)如图,【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62.如图,在△ABC中,D是边AB上一点,E是边AC的中点,作CF∥AB 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DE≌△CFE.【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AAS或ASA证明△ADE≌△CFE即可. 【详解】证明:∵E是边AC的中点,∴AE=CE.又∵CF∥AB,∴∠A=∠ACF,∠ADF=∠F,在△ADE与△CFE中,ADF FA ACF AE CE∠=∠⎧⎪∠=∠⎨⎪=⎩∴△ADE≌△CFE(AAS).【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关键在于掌握AAS或ASA即可.6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AD=AE【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ASA △ADC ≌△AEB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在△ABE 和△ACD 中,A A AB AC B C ∠∠∠⎧⎪∠⎪⎨⎩=== ∴△ABE ≌△ACD (ASA )∴AE=A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问题,应熟练掌握.64.如图所示,△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90°,AB =AC ,D 是斜边BC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且DE ⊥DF ,若BE =15,CF =8,求△AEF 的面积.【答案】60【解析】【分析】由“ASA ”可证△AED △△CFD ,可得AE =CF =8,可得AF =BE =15,即可求解.【详解】解:△在Rt △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的中线,△△DAC =△BAD =△C =45°,AD △BC ,AD =DC ,又△DE △DF ,AD △DC ,△△EDA+△ADF =△CDF+△FDA =90°,△△EDA =△CDF在△AED 与△CFD 中,EDA CDF AD CDEAD C ∠=∠⎧⎪=⎨⎪∠=∠⎩, △△AED △△CFD (ASA ).△AE =CF =8,△AB ﹣AE =AC ﹣CF ,△AF =BE =15,△△EAF =90°,△S △AEF =12×AE ×AF =60.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AE=CF 是本题的关键.65.如图,在ABC ∆中,AB AC =,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不与点C 、B 重合),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得AE AD =,DAE BAC α∠=∠=,连接CE .(1)当点D 从点B 开始运动时,BCE ∠的度数等于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2)当点D 运动到线段CB 上何处时,AC DE ⊥,并说明理由;(3)当90α=时,若6BC =,2CD =,求DE 的值.【答案】(1)180°-α.;(2)当点D 运动到CB 中点时,AC ⊥DE ,证明见解析;(3)DE 的值为.【解析】【分析】(1)由DAE BAC α∠=∠=得知∠BAD=∠CAE ,结合AB=AC,AD=AE 证明△ABD 与△ACE 全等,所以∠ABC=∠ACE ,进一步得出∠BCE=∠ACB +∠ACE=∠ABC +∠ACB ,从而得出答案即可;(2)当点D 运动到CB 中点时,AC ⊥DE ,根据AB=AC 得知∠BAD=∠CAD ,再结合∠BAD=∠CAE 得出∠CAD=∠CAE ,最后根据AD=AE 即可证明出结论;(3)首先分D 点在线段BC 上以及在BC 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分开讨论,其中利用△ABD 与△ACE 全等求出相应的边长,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即可.【详解】(1)∵DAE BAC α∠=∠=,∴∠BAD +∠DAC=∠DAC +∠CAE ,∴∠BAD=∠CAE ,又∵AB=AC 、AD=AE,∴△ABD ≌△ACE ,∴∠ABD=∠ACE ,∴∠BCE=∠ACE +∠ACB=∠ABD +∠ACB=180°-∠BAC ,即∠BCE=180°-α.(2)当点D 运动到CB 中点时,AC ⊥DE ,证明如下:∵AB=AC ,点D 是CB 中点,∴∠BAD=∠CAD,又∵∠BAD=∠CAE,∴∠CAD=∠CAE ,∵AD=AE,∴AC ⊥DE.(3)①当D 点在线段BC 上时,如图1,∵6BC =,2CD =,∴BD=BC -CD=4,由(1)得△ABD ≌△ACE ,∴BD=CE=4,∵DAE BAC α∠=∠==90°,∴∠BCE=180°-90°=90°,∴在Rt △DCE 中,;②当D 点在BC 延长线上时,如图2:∵6BC =,2CD =,∴BD=BC +CD=8,由(1)得△ABD ≌△ACE ,∴BD=CE=8,∵DAE BAC α∠=∠==90°,∴∠BCE=180°-90°=90°即∠ECD=90°,∴在Rt △DCE 中,综上所述,DE 的值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与全等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66.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 D ,E 分别在 AB ,BC 边上,且 AD BE =,求证:CD AE =.【答案】详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推出△ADC ≌△BEA,即可求证CD AE =【详解】证明:在等边 ABC △ 中,AB AC =,BAC ABC ∠=∠ , 在 ADC 和 BEA △ 中,,{,,AD BE DAC EBA AC AB =∠=∠= ADC BEA ∴≅.(SAS )AE 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67.如图AE AF =,AB AC =,DE BA ⊥,点E 为垂足,DF AC ⊥,点F 为垂足,求证:BD CD =.【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DE BA ⊥与DF AC ⊥,得90AED AFD ∠=∠=︒,证明()Rt AEC Rt AFD HL ∆∆≌,则有DE=DF ,再证明()BED CFD SAS ∆∆≌则可证明BD CD =.【详解】解: DE BA ⊥,DF AC ⊥90AED AFD ∴∠=∠=︒在Rt AED ∆和Rt AFD ∆中,AE AF AD AD =⎧⎨=⎩()Rt AEC Rt AFD HL ∆∆∴≌DE DF ∴= =AE AF ,AB AC =BE CF ∴=在BED ∆和CFD ∆中,BE CF E F DE DF =⎧⎪∠=∠⎨⎪=⎩()BED CFD SAS ∆∆∴≌BD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8.如图,C BDE ∠=∠,AE BE =,点D 在AC 边上,DEC BEA ∠=∠.(1)求证:AEC BED ∆∆≌;(2)若40DEC ∠=︒,则BDA ∠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4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即可判断△AEC ≌△BED ;(2)由(1)可知:A B ∠=∠,根据DEC BEA ∠=∠,得=40BEA ∠︒,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从而可求出∠BDA 的度数;【详解】(1)证明:DEC BEA ∠=∠BED AEC ∠=∠∴在AEC ∆和BED ∆中,C BED AEC BED AE BE ∠=∠⎧⎪∠=∠⎨⎪=⎩()AEC BED AAS ∆∆∴≌(2)由AEC BED ∆∆≌可得A B ∠=∠,DEC BEA ∠=∠=40BEA ∠︒∴AOB ∠是AOD ∆和BOE ∆的外角AOB A ADO B BEO ∴∠=∠+∠=∠+∠A B ∠=∠40BDA BE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9.如图,A 、B 两建筑物位于河的两岸,为了测量它们的距离,可以沿河岸作一条直线MN ,且使MN AB ⊥于点B ,在BN 上截取BC CD =,过点D 作DE MN ⊥,使点A 、C 、E 在同一直线上,则DE 的长就是A 、B 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请说明理由.【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在ABC ∆和EDC ∆全等,即可证明AB DE =.【详解】解:AB MN ⊥∵,=90ABC ∠︒∴,同理=90EDC ∠︒,=ABC EDC ∠∠∴,在ABC ∆和EDC ∆中,==ABC EDC BC CDBCA DCE ∠∠⎧⎪=⎨⎪∠∠⎩()ACB ECD ASA ∆∆∴≌,AB 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线段相等,得到结论.70.在Rt △ABC 中,AB =AC ,OB =OC ,∠A =90°,∠MON =α,分别交直线AB 、AC 于点M 、N .(1)如图1,当α=90°时,求证:AM =CN ;(2)如图2,当α=45°时,问线段BM 、MN 、AN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当α=45°时,旋转∠MON ,问线段之间BM 、MN 、AN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证明见解析;(2)BM =AN +MN ,理由见解析;(3)MN=AN+BM.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1)根据题意AB=AC,∠BAC=90°,得出ABC形,再根据三线合一得出OA=OB=OC,从而∠ABO=∠ACO=∠BAO=∠CAO=45°,且AO⊥BC,从而得出∠MON=∠AOC=90°,再又因为等角的余角相等,所以∠AOM=∠CON,所以通过证明△AOM≌△CON得出AM=CN(2)根据题意,在BA上截取BG=AN,连接GO,AO,先证明△BGO≌△AON,再证明△GMO≌△NMO得出GM=MN,从而证明出BM =AN+MN(3)根据题意,过点O作OG⊥ON,连接AO,先证明△NAO≌△GBO,得到AN=GB,GO=ON,再证明△MON≌△MOG得到MN=MG,从而进一步证明出MN=AN+BM【详解】证明:(1)如图1,连接OA,∵AB=AC,∠BAC=90°,OB=OC,∴AO⊥BC,OA=OB=OC,∠ABO=∠ACO=∠BAO=∠CAO=45°,∴∠MON=∠AOC=90°,∴∠AOM=∠CON,且AO=CO,∠BAO=∠ACO=45°,∴△AOM≌△CON(ASA)∴AM=CN;(2)BM=AN+MN,理由如下:如图2,在BA上截取BG=AN,连接GO,AO,∵AB=AC,∠BAC=90°,OB=OC,∴AO⊥BC,OA=OB=OC,∠ABO=∠ACO=∠BAO=∠CAO=45°,∵BG=AN,∠ABO=∠NAO=45°,AO=BO,∴△BGO≌△AON(SAS)∴OG=ON,∠BOG=∠AON,∵∠MON=45°=∠AOM+∠AON,∴∠AOM+∠BOG=45°,且∠AOB=90°,∴∠MOG=∠MON=45°,且MO=MO,GO=NO,∴△GMO≌△NMO(SAS)∴GM=MN,∴BM=BG+GM=AN+MN;(3)MN=AN+BM,理由如下:如图3,过点O作OG⊥ON,连接AO,∵AB=AC,∠BAC=90°,OB=OC,∴AO⊥BC,OA=OB=OC,∠ABO=∠ACO=∠BAO=∠CAO=45°,∴∠GBO=∠NAO=135°,∵MO⊥GO,∴∠NOG=90°=∠AOB,∴∠BOG=∠AON,且AO=BO,∠NAO=∠GBO,∴△NAO≌△GBO(ASA)∴AN=GB,GO=ON,∵MO=MO,∠MON=∠GOM=45°,GO=NO,∴△MON≌△MOG(SAS)∴MN=MG,∵MG=MB+BG,∴MN=AN+B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与证明,充分熟悉相关概念及作出正确的辅助线是关键。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5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5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如图,已知直线//AB 射线CD ,0100CEB ∠=。

P 是射线EB 上一动点,过点P 作//PQ EC 交射线CD 于点Q ,连结CP 。

作PCF PCQ ∠=∠,交直线AB 于点F ,CG 平分ECF ∠。

(1)若点,,P F G 都在点E 的右侧。

①求PCG ∠的度数;②若040EGC ECG ∠-∠=,求CPQ ∠的度数。

(2)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形,使32EGC EFC ∠=∠,若存在,求出CPQ ∠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40°;②60°;(2)60°或15°.【解析】【分析】(1)①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080ECQ ∠=,再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1122PCG PCF FCG QCF FCE ∠=∠+∠=∠+∠,进而求解即可. ②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QCG EGC ∠=∠,结合已知条件040EGC ECG ∠-∠=且QCG ECG ECQ ∠+∠=∠可求得020EGC GCF FCP ∠=∠=∠=,根据平行线性质进而可求得060CPQ ECP EGC GCF FCP ∠=∠=∠+∠+∠=. (2)根据已知条件设3,2EGC x EFC x ∠=∠=,则GCF x ∠=,分①当点G F 、在点E 的右侧时②当点G F 、在点E 的左侧时两种情况,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求解即可.【详解】(1)①∵0100CEB ∠=,//AB CD ,∴080ECQ ∠=,∵PCF PCQ ∠=∠,CG 平分ECF ∠, ∴1122PCG PCF FCG QCF FCE ∠=∠+∠=∠+∠ 01402ECQ =∠=②∵//AB CD∴QCG EGC ∠=∠,080QCG ECG ECQ ∠+∠=∠=,∴080EGC ECG ∠+∠=又∵040EGC ECG ∠-∠=,∴0060,20EGC ECG ∠=∠=∴020ECG GCF ∠=∠=()00018040202PCF PCQ ∠=∠=-= ∵//PQ CE ∴060CPQ ECP ∠=∠=(2)设3,2EGC x EFC x ∠=∠=,则GCF x ∠=,①当点G F 、在点E 的右侧时,则ECG PCF PCD x ∠=∠=∠=,∵080ECD ∠=,∴0480x =,解得020x =,∴0360CPQ x ∠==②当点G F 、在点E 的左侧时,则ECG GCF x ∠=∠=,∵01803CGF x ∠=-,080GCQ x ∠=+,∴00180380x x -=+,解得025x =,∴0005080130FCQ ECF ECQ ∠=∠+∠=+= ∴01652PCQ FCQ ∠=∠= ∴000655015CPQ ECP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在于熟练掌握平行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运用以及分情况讨论问题.62.如图,已知:OA OB =,OC OD =.(1)请找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若90O ︒∠=,25C ︒∠=,求BED ∠的度数.【答案】(1)△OAD ≌△OBC ,证明见解析;(2)∠BED=40°【解析】【分析】(1)由SAS 可以判定△OAD ≌△OBC(2)△OAD ≌△OBC 可得∠D=∠C=25°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OBC=65°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BED 的度数.【详解】解(1)△OAD ≌△OBC理由:在△OAD 与△OBC 中OA=OB O=O OD=OC ⎧⎪∠∠⎨⎪⎩∴△OAD ≌△OBC (SAS )(2)由(1)可知:△OAD ≌△OBC∴∠D=∠C∵∠C=25°∴∠D=25°∵∠O=90°∴∠OBC=180°-∠O-∠C=180°-90°-25°=65°在△BDE中,∠OBC=∠D+∠BED∴∠BED=∠OBC-∠D=65°-25°=4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的判定及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和外角和的性质,掌握全等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63.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河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①在河流的一侧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棵树A;②沿河岸直走20米有一树C,继续前行20米到达D处;③从D处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④测得DE的长为5米.求河流的宽度是多少?并说明理由.【答案】河流的宽度是5m ,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B=DE ;利用“角边角”证明Rt △ABC 和Rt △EDC 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答.【详解】解:河的宽度是5m ;证明如下:由作法知,BC=DC ,∠ABC=∠EDC=90°,在Rt △ABC 和Rt △EDC 中,ABC=EDC=90BC=DC ACB=ECD ⎧∠∠⎪⎨⎪∠∠⎩∴Rt △ABC ≌Rt △EDC (ASA ),∴AB=ED=5,即河流的宽度是5m【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正确理解题中的测量距离是解题的关键.64.背景知识: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若AC BC =,则:AB ==.(1)解决问题:如图(1),90ACD ∠=︒,AC DC =,MN 是过点A 的直线,过点D 作DB MN ⊥于点B ,连接CB ,现尝试探究线段BA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过点C 作CE CB ⊥,与MN 交于点E ,易发现图中出现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即 ≌,由此可得线段BA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类比探究:将图(1)中的MN 绕点A 旋转到图(2)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试探究线段BA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拓展应用:将图(1)中的MN 绕点A 旋转到图 (3)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若2BD =,BC =AB 的长为 (直接写结果). 【答案】(1)△EAC ≌△BDC ;;(2)BD −,证明见解析;(3)4.【解析】【分析】(1)利用ASA 证明出△EAC ≌△BDC ,从而得出AE=BD ,EB=AE+AB=BD+AB ,根据EB =进一步得出答案即可;(2)过C 作EC ⊥CB 交MN 于E ,利用ASA 证明△ACE ≌△DCB ,进而求得线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求证即可;(3)过C 作EC ⊥CB 于MN 于E ,利用ASA 证明△ACE ≌△DCB ,然后进一步即可求出AB 的长.【详解】(1)∵CE CB ⊥,∴∠ACE+∠ACB=90°,∵90ACD ∠=︒,∴∠BCD+∠ACB=90°∴∠ACE=∠BCD ,在四边形ACDB 中,∵DB MN ⊥,90ACD ∠=︒,∴∠CAB+∠D=180°,∵∠CAB+∠EAC=180°∴∠D=∠EAC ,在△EAC 与△BDC 中,∵∠EAC=∠D ,AC=DC ,∠ACE=∠DCB ,∴△EAC ≌△BDC(ASA),∴AE=BD ,EC=BC ,∴EB=AE+AB=BD+AB ,在Rt△ECB中,∵EC=BC,∴EB ,∴,故答案为:△EAC≌△BDC;;(2)BD−,证明:如图(2),过C作EC⊥CB交MN于E,则∠ECB=90°,∴∠ECB+∠BCA=∠ACD+∠BCA,∴∠ECA=∠BCD,∵DB⊥MN,∴∠ABD=∠ACD=90°,记AC与BD的交点为F,则∠BFA=∠DFC,∴∠BAF=∠FDC,在△ACE与△DCB中,∵∠BAF=∠FDC,AC=DC,∠ECA=∠BCD,∴△ACE≌△DCB(ASA),∴AE=BD,CE=CB,∴在Rt△BCE中,,∴,即:BD−;(3)如图(3)过C作EC⊥CB于MN于E,MN与CD相交于F,∵∠ACD=∠ACF=90°,∠ECB=90°,∴∠ACB+∠BCF=∠BCF+∠ECF,∴∠ACB=∠ECF,∴∠ACB+90°=∠ECF+90°,∴∠ACE=∠BCD,∵DB⊥MN,∴∠CAE=90°−∠AFC,∠D=90°−∠BFD,∵∠AFC=∠BFD,∴∠CAE=∠D,在△ACE与△DCB中,∵∠ACE=∠BCD,AC=DC,∠CAE=∠D,∴△ACE≌△DCB(ASA),∴AE=DB,CE=CB,∴△E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BE=AB−AE=AB−BD,∴AB−,∵BD=2,,∴AB=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6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2CD,AB∥CD,∠C=90°,E 是BC的中点,AE与BD相交于点F,连接DE.(1)求证:△ABE≌△BCD;(2)判断线段AE与BD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D=1,试求△AED的面积.【答案】(1)见解析;(2)AE=BD,AE⊥BD,理由见解析;(3)△AED 的面积为3.2【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推导得到AB BC ABE C BE CD =∠=∠=,,,由SAS 即可证明△ABE ≌△BCD ;(2)由(1)可得△ABE ≌△BCD 可得AE =BD ,再由角的转化可得∠AFB =90°,即可证明AE ⊥BD ;(3)因为 △AED 的面积=梯形ABCD 的面积﹣△ABE 的面积﹣△CDE 的面积,即可求解△AED 的面积.【详解】(1)证明:∵AB ∥CD ,∴∠ABE +∠C =180°,∵∠C =90°,∴∠ABE =90°=∠C ,∵E 是BC 的中点,∴BC =2BE ,∵BC =2CD ,∴BE =CD ,在△ABE 和△BCD 中,AB BC ABE C BE CD =⎧⎪∠=∠⎨⎪=⎩, ∴△ABE ≌△BCD (SAS );(2)解:AE =BD ,AE ⊥BD ,理由如下:由(1)得:△ABE ≌△BCD ,∴AE =BD ,∵∠BAE =∠CBD ,∠ABF +∠CBD =90°,∴∠ABF+∠BAE=90°,∴∠AFB=90°,∴AE⊥BD;(3)解:∵△ABE≌△BCD,∴BE=CD=1,∵AB=BC=2CD=2,∴CE=BC﹣BE=1,∴CE=CD,∴△AED的面积=梯形ABCD的面积﹣△ABE的面积﹣△CDE的面积=1 2(1+2)×2﹣12×2×1﹣12×1×1=32【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66.如图,△ABC 中,AB=BC,∠ABC=90°,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且AE=CF.(1)求证:AE⊥CF;(2)若∠CAE=25°,求∠ACF 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65°.【解析】【分析】(1)运用HL 定理直接证明△ABE ≌△CBF ,即可解决问题.(2)证明∠BAE=∠BCF=25°;求出∠ACB=45°,即可解决问题.【详解】如图,延长AE 交CF 于点H ,在Rt △ABE 与Rt △CBF 中,AE CF AB BC ⎧⎨⎩== ∴△ABE ≌△CBF (HL )∴∠BAE=∠BCF ,∵∠F+∠BCF=90°,∴∠BAE+∠F=90°,∴∠AHF=90°,∴AE ⊥CF(2)∵AB=BC ,∠ABC=90°,∴∠ACB=45°=∠BAC ,且∠CAE=25°,∴∠BAE=20°,∵△ABE ≌△CBF ,∴∠BAE=∠BCF=20°,∴∠ACF=65°.【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的应用问题,准确找出图形中隐含的相等或全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67.如图1,在△ABC中,点D、点E分别在边AB、BC上,DE=AE,且∠B=∠C=∠DEA=β。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章节测试习题(2)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题文】如图,在△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点E在AD上,请写出图中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的一对加以证明.【答案】△ABE≌△ACE,△EBD≌△ECD,△ABD≌△ACD.以△ABE≌△ACE为例,证明见解答【分析】由AB=AC,AD是角平分线,即可利用(SAS)证出△ABD≌△ACD,同理可得出△ABE≌△ACE,△EBD≌△ECD.【解答】△ABE≌△ACE,△EBD≌△ECD,△ABD≌△ACD.以△ABE≌△ACE为例,证明如下:∵AD平分∠BAC,∴∠BAE=∠CAE.在△ABE和△ACE中,,∴△ABE≌△ACE(SAS).2.【题文】杨阳同学沿一段笔直的人行道行走,在由A步行到达B处的过程中,通过隔离带的空隙O,刚好浏览完对面人行道宣传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其具体信息汇集如下:如图,AB∥OH∥CD,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AC,BD相交于O,OD⊥CD,垂足为D,已知AB=20米,请根据上述信息求标语CD的长度.【答案】20米.【分析】已知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O=∠CDO,再由垂直的定义可得∠CDO=90°,可得OB⊥AB,根据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得OD=OB,即可根据ASA定理判定△ABO≌△CDO,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CD=AB=20m.【解答】∵AB∥CD,∴∠ABO=∠CDO,∵OD⊥CD,∴∠CDO=90°,∴∠ABO=90°,即OB⊥AB,∵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OD=OB,在△ABO与△CDO中,,∴△ABO≌△CDO(ASA),∴CD=AB=20(m)3.【题文】我们把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B=CB,AD=CD. 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AB,OF⊥CB,垂足分别是E,F.求证OE=OF.【答案】证明见解答.【分析】欲证明OE=OF,只需推知BD平分∠ABC,所以通过全等三角形△ABD≌△CBD(SSS)的对应角相等得到∠ABD=∠CBD,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答】证明:∵在△ABD和△CBD中,AB=CB,AD=CD,BD=BD,∴△ABD≌△CBD(SSS),∴∠ABD=∠CBD,∴BD平分∠ABC.又∵OE⊥AB,OF⊥CB,∴OE=OF.4.【题文】已知△ABN和△ACM的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1)求证:BD=CE;(2)求证:∠M=∠N.【答案】(1)证明见解答(2)证明见解答【分析】(1)由SAS证明△ADB≌△AE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证出∠BAN=∠CAM,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由AAS证明△ACM≌△ABN,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解答】(1)在△ADB和△AEC中,∴△ADB≌△AEC∴BD=CE(2)∵∴即又△ADB≌△AEC∴180°-即.5.【题文】如图①,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1)请你判断并写出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2)如图②,如果∠ACB不是直角,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在(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FE=FD(2)答案见解答【分析】(1)先在AC上截取AG=AE,连结FG,利用SAS判定△AEF≌△AGF,得出∠AFE=∠AFG,FE=FG,再利用ASA判定△CFG≌△CFD,得到FG=FD,进而得出FE=FD;(2)先过点F分别作FG⊥AB于点G,FH⊥BC于点H,则∠FGE=∠FHD=90°,根据已知条件得到∠GEF=∠HDF,进而判定△EGF≌△DHF(AAS),即可得出FE=FD.也可以过点F作FG⊥AB于G,作FH⊥BC于H,作FK⊥AC于K,再判定△EFG≌△DFH(ASA),进而得出FE=FD.【解答】(1)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FE=FD.理由:如图,在AC上截取AG=AE,连结FG,∵AD是∠BAC的平分线,∴∠1=∠2,在△AEF与△AGF中,∴△AEF≌△AGF(SAS),∴∠AFE=∠AFG,FE=FG,∵∠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2∠2+2∠3+∠B=180°,∴∠2+∠3=60°,又∵∠AFE为△AFC的外角,∴∠AFE=∠CFD=∠AFG=∠2+∠3=60°,∴∠CFG=180°-60°-60°=60°,∴∠GFC=∠DFC,在△CFG与△CFD中,,∴△CFG≌△CFD(ASA),∴FG=FD,∴FE=FD;(2)结论FE=FD仍然成立.如图,过点F分别作FG⊥AB于点G,FH⊥BC于点H,则∠FGE=∠FHD=90°,∵∠B=60°,且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2+∠3=60°,F是△ABC的内心,∴∠GEF=∠BAC+∠3=∠1+∠2+∠3=60°+∠1,∵F是△ABC的内心,即F在∠ABC的角平分线上,∴FG=FH,又∵∠HDF=∠B+∠1=60°+∠1,∴∠GEF=∠HDF,在△EGF与△DHF中,,∴△EGF≌△DHF(AAS),∴FE=FD.6.【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形B. 两个长方形是全等图形C. 两个全等图形形状一定相同D. 两个正方形一定是全等图形【答案】C【分析】根据全等图形的概念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面积相等,但图形不一定完全重合,故错误,B、两个长方形,图形不一定完全重合,故错误;C、全等图形∵完全重合,∴形状一定相同,故正确,D、两个正方形,面积不相等,也不是全等图形,故答案选C.7.【答题】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A. 72°B. 60°C. 58°D. 50°【答案】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知∠α是a、c边的夹角,然后写出即可.【解答】∵两个三角形全等,∴∠α的度数是50°.选D.8.【答题】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ACD的是().A. BD=DC,AB=ACB. ∠ADB=∠ADC,BD=DCC. ∠B=∠C,∠BAD=∠CADD. ∠B=∠C,BD=DC【答案】D【分析】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AD,可利用SSS,SAS,ASA,AAS的方法判断全等三角形.【解答】∵AD=AD,A、当BD=DC,AB=AC时,利用SSS证明△ABD≌△ACD,正确;B、当∠ADB=∠ADC,BD=DC时,利用SAS证明△ABD≌△ACD,正确;C、当∠B=∠C,∠BAD=∠CAD时,利用AAS证明△ABD≌△ACD,正确;D、当∠B=∠C,BD=DC时,符合SSA的位置关系,不能证明△ABD≌△ACD,错误.选D.9.【答题】如图,∠B=∠E=90°,AB=DE,AC=DF,则△ABC≌△DEF的理由是()A. SASB. ASAC. AASD. HL【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答】∵在Rt△ABC与Rt△DEF中,,∴Rt△ABC≌Rt△DEF(HL),选D.10.【答题】如图,AC=CE,∠ACE=90°,AB⊥BD,ED⊥BD,AB=5cm,DE=3m,则BD等于()A. 6cmB. 8cmC. 10cmD. 4cm【答案】B【分析】由题中条件求出∠BAC=∠DCE,可得直角三角形ABC与CDE全等,进而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解答】∵AB⊥BD,ED⊥BD,∴∠B=∠D=∠ACE=90°,∴∠BAC+∠ACB=90°,∠ACB+∠ECD=90°,∴∠BAC=∠ECD,∵在Rt△ABC与Rt△CDE中,∴Rt△ABC≌Rt△CDE(AAS),∴BC=DE=3cm,CD=AB=5cm,∴BD=BC+CD=3+5=8cm,故答案选B.11.【答题】如图,在Rt△ABC和Rt△BAD中,AB为斜边,AC=BD,BC,AD相交于点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D=BCB. ∠DAB=∠CBAC. △ACE≌△BDED. AC=CE【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在和中,,∴≌,∴,正确,,正确,在和中,,∴在≌,∴正确.无从得证.选.12.【答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我们可以证明出△ABC≌△DEC,进而得出AB=DE,那么判定△ABC和△DEC全等的依据是()A. SSSB. SASC. ASAD. AAS【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解答】解:如图,连接AB,∵在△ACB和△DCE中,,∴△ACB≌△DCE(SAS),∴AB=DE选B13.【答题】如图,在△ABC中,点O到三边的距离相等,∠BAC=60°,则∠BOC =()A. 120°B. 125°C. 130°D. 140°【答案】A【分析】由条件可知O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可知∠OBC+∠OCB=(∠ABC+∠ACB)=(180°﹣∠A).在△BOC中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OC.【解答】∵O到三边的距离相等,∴BO平分∠ABC,CO平分∠ACB,∴∠OBC+∠OCB=(∠ABC+∠ACB)=(180°﹣∠A).∵∠A=60°,∴∠OBC+∠OCB=60°,∴∠BOC=180°﹣(∠OBC+∠OCB)=180°﹣60°=120°.选A.14.【答题】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40和28,则△EDF的面积为()A. 12B. 6C. 7D. 8【答案】B【分析】过点D作DH⊥AC于H,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F=DH,再利用“HL”证明Rt△DEF和Rt△DG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S△DEF=S△DGH,然后列式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H⊥AC于H,∵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F=DH,在Rt△DEF和Rt△DGH中,,∴Rt△DEF≌Rt△DGH(HL),∴S△DEF=S△DGH,∵△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40和28,∴△EDF的面积=×(40-28)=6.选B.15.【答题】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垂足为E,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AE=2B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DE=DF;②DB=DC;③AD⊥BC;④AC=3BF,其中正确的结论共有()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A【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解答】∵BF∥AC,∴∠C=∠CBF,∵BC平分∠ABF,∴∠ABC=∠CBF,∴∠C=∠ABC,∴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BD=CD,AD⊥BC,故②③正确,在△CDE与△DBF中,∴△CDE≌△DBF,∴DE=DF,CE=BF,故①正确;∵AE=2BF,∴AC=3BF,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④.16.【答题】已知△ADF≌△CBE,∠A=20°,∠B=120°,则∠BCE=______.【答案】2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解答】∵△ADF≌△CBE,∴∠BCE=∠DAF=∠A=20°,故答案为20°.17.【答题】如图,△ABC≌△CDA,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答案】AB∥C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边和角的关系,进一步可得到AB与CD的关系即可得到答案.【解答】∵△ABC≌△CDA,则∠ACD=∠BAC,∴AB∥CD,故答案为AB∥CD.18.【答题】如图,在中,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C 的坐标为,点D在第二象限,且与全等,点D的坐标是______.【答案】(-4,2)或(-4,3)【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点的坐标.【解答】把点C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D(4,2),这时△ABD与△ABC全等,分别作点C,D关于y轴的对称点(-4,3)和(-4,2),所得到的△ABD与△ABC 全等.故答案为(-4,2)或(-4,3).19.【答题】如图,△ABC中,AD⊥BC于D,要使△ABD≌△ACD,若加条件∠B=∠C,则可用______判定.【答案】AAS【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从而得到答案.【解答】已知AD⊥BC于D,AD=AD,若加条件∠B=∠C,显然根据的判定为AAS,故答案为AAS.20.【答题】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DO.下列结论:①AC⊥BD;②CB=CD;③DA=DC;④△ABC≌△ADC,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答案】①②④【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OB=∠AOD=90°,OB=OD,AB=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ABC≌△ADC,进而得出其它结论.【解答】∵△ABO≌△ADO,∴∠AOB=∠AOD=90°,OB=OD,∴AC⊥BD,故①正确;∵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OB=∠COD=90°,在△ABC和△ADC中,∴△ABC≌△ADC(SAS),故④正确∴BC=DC,故②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45)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 (45)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考试复习题二(含答案)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到野外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营地看到一池塘,同学们想知道池塘两端的距离.有一位同学设计了如下测量方案: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E(A、B为池塘的两端),连接AE、BE并分别延长AE 至D,BE至C,使ED=AE,EC=EB,测出CD的长作为AB之间的距离.(1)他的方案可行吗?请说明理由.(2)若测得CD=10m,则池塘两端的距离是多少?【答案】(1)该方案可行;理由见解析;(2)10【解析】【分析】(1)这种设计方案利用了“边角边”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利用对应边相等,得AB=CD.方案的操作性强,需要测量的线段和角度在陆地一侧即可实施;(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详解】(1)可行,理由如下:在△AEB和△DEC中AE ED AEB DEC EB CE =⎧⎪∠=∠⎨⎪=⎩∴△AEB ≌△DEC (SAS );∴AB=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测得CD=10m ,则池塘两端的距离AB=10m ,答:池塘两端的距离是10米.【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设计三角形全等,巧妙地借助两个三角形全等,寻找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42.在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1)如图①,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已知A (﹣2,0)B (0,﹣4),试求C 点的坐标;(2)如图②,若点A 的坐标为(﹣0),点B 的坐标为(0,a ),点D 的纵坐标为b ,以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变时,求b ﹣a 的值;(3)如图③,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在第四象限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探究EM-ON 与EN 的数量关系.【答案】(1)C(﹣6,﹣2);(2)(3)EN=1(EM﹣ON),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作CQ⊥OA于点Q,可以证明△AQC≌△BOA,由QC=AO,AQ=BO,再由条件就可以求出C的坐标;(2)作DP⊥OB于点P,可以证明△AOB≌△BPD,则有AO=BP=OB-PO=-a-(-b)=b-a为定值;(3)作BH⊥EB于B,由条件可以得出∠1=30°,∠2=∠3=∠EMO=15°,∠EOF=∠BMG=45°,EO=BM,可以证明△ENO≌△BGM,则GM=ON,就有EM-ON=EM-GM=EG,最后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就可以得出EN=EM-ON的一半.【详解】(1)如图(1)作CQ⊥OA于点Q,∴∠AQC=90°∵△ABC是等腰Rt△,∴AC=AB,∠CAB=90°,∴∠ACQ=∠BAO,在△AQC 与△BOA 中,AQC AOB QAC ABO AC AB ∠=∠⎧⎪∠=∠⎨⎪=⎩, ∴△AQC ≌△BOA ,∴CQ =AO ,AQ =BO .∵A (﹣2,0),B (0,﹣4),∴OA =2,OB =4,∴CQ =2,AQ =4,∴OQ =6,∴C (﹣6,﹣2).(2)如图(2)作DP ⊥OB 于点P ,∴∠BPD =90°,∵△ABD 是等腰Rt △,∴AB =BD ,∠ABD =∠ABO+∠OBD =90°,∴∠ABO =∠BDP ,在△AOB 与△BPD 中,AOB DPB ABO PDB AB BD ∠=∠⎧⎪∠=∠⎨⎪=⎩,∴△AOB≌△BPD,∴AO=BP,∵BP=OB﹣PO=﹣a﹣(﹣b)=b﹣a,∴A(﹣0),∴OA=∴b﹣a=2,∴当B点沿y轴负半轴向下运动时AO=BP=b﹣a=(3)如图(3)在ME上截取MG=ON,连接BG,∵△OBM是等边三角形,∴BO=BM=MO,∠OBM=∠OMB=∠BOM=60°,∴EO=MO,∠EBM=105°,∠1=30°,∵OE=OB,∴OE=OM=BM.∴∠3=∠EMO=15°,∴∠BEM=30°,∠BME=45°,∵OF⊥EB,∴∠EOF=45°∴∠EOF=∠BME,在△ENO与△BGM中,0E BM EON BMG ON MG =⎧⎪∠=∠⎨⎪=⎩, ∴△ENO ≌△BGM ,∴BG =EN .∵ON =MG ,∴∠2=∠3,∴∠2=15°,∴∠EBG =90°∴BG =12EG , ∴EN =12EG , ∵EG =EM ﹣GM ,∴EN =12(EM ﹣GM ), ∴EN =12(EM ﹣ON ).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3.(问题)(1)如图1,锐角△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外作等腰△ABE 和等腰△ACD ,使AE =AB ,AD =AC ,∠BAE =∠CAD ,连接BD 、CE ,试猜想BD 与CE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迁移)(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7cm,BC=3cm,∠ABC =∠ACD=∠ADC=45°,求BD的长.甲同学受到第一问的启发构造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和△ABD全等的三角形,将BD进行转化再计算,请你准确的叙述辅助线的作法,再计算。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过知识】数学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一遍过(人教版)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过知识】数学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一遍过(人教版)

又∵∠1=∠2,∴PE=PF, ∠PEA=∠PFC=90 °.
∵ ∠PCB+ ∠BAP=180 °,∠BAP+∠EAP=180 °,
∴ ∠EAP=∠PCB.
在△APE和△CPF中, ∠PEA=∠PFC=90 °, ∠EAP=∠FCP, PE=PF,
∴ △APE ≌ △CPF(AAS), ∴ AP=CP.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AD=AD,
AB=AC,
B
∴ Rt△ADB ≌ Rt△ADC(HL).
∴BD=CD.
A
D
C
方法总结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和长 度,还可对某些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解:∵ BE⊥CE,AD⊥CE,
B
∴∠E = ∠ADC = ∠CAD + ∠ACD = 90°.
E
∵∠BCE + ∠ACD = ∠ACB = 90°,
∴∠BCE = ∠CAD.
又∵ BC = AC,
D
∴△BCE ≌ △CAD (AAS).
∴ CE = AD = 2.5 cm,BE = CD.
C
A
∴ BE = CD = CE – DE = 2.5 – 1.7 = 0.8 (cm).
接DF.
(1)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
(2)图中有面积相等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吗?
解:(1)有,△ABD ≌△CDB.A
D
(2)有,如 △ABD 和
△AFD,△AFD 和 △BCD,
△ABF 和 △DBF,△ABE 和
E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8课时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8课时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
返回
数学
15.【例7】如图,AD平分∠BAC,DE⊥AC,垂足为E,BF∥AC 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 (1)求证:点D为EF的中点; (2)求证:AD⊥BC.
返回
数学
证明:(1)如图,过点D作DH⊥AB于H, ∵AD平分∠BAC,DE⊥AC,DH⊥AB,∴DE=DH, ∵BF∥AC,DE⊥AC, ∴BF⊥DF, ∵BC平分∠ABF,DH⊥AB,DF⊥BF, ∴DH=DF,∴DE=DF,∴点D为EF的中点.
答案图
返回
数学
(2)∵BF∥AC,∴∠C=∠DBF,且∠CDE=∠BDF,DE=DF, ∴△DCE≌△DBF(AAS),∴CD=BD, ∵BC平分∠ABF,∴∠ABD=∠DBF,∴∠C=∠ABD, ∵AD平分∠BAC,∴∠CAD=∠DAB, 又AD=AD,∴△DCA≌△DBA, ∴∠CDA=∠BDA, ∵∠CDA+∠BDA=180°, ∴∠CDA=∠BDA=90°,∴AD⊥BC.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8课时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
数学
目录
01 知识要点 02 对点训练 03 精典范例 04 变式练习
数学
知识要点
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相等 . 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相等 . 说明: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对应角的平分 线 相等 .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全等 .
返回
数学
证明: (1)∵DE⊥A B,DF ⊥A C,
∴△BDE,△CDF 是直角三角形.
在 Rt△BDE 和 Rt△CDF 中, = , =
∴R t △ B DE≌R t △ CDF(H L ),∴DE =DF .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

∵∠ACB=∠ECD,CB=CD,
∠ABC=∠EDC, ∴△EDC≌△ABC(ASA).
CD
∴DE=BA.
E
答:测出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花瓶里的纸花与笔筒中毛笔同时被主人摆放在案桌上。之后,蚂蚁逢人便说:“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妨换一种方式。玛茨亚很机灵,不过还是被吓了一跳。 电影在线观看 /tv/29.html 它倒还能挺直身子走路。
AD=AD, AB=AC,
∴ Rt△ADB ≌ Rt△ADC(HL). ∴BD=CD.
A
B
D
C
方法总结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和长度,还可对某些 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例4 如图,两根长均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旗杆与地面 垂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的木桩上,两根木桩离旗杆底部的 距离相等吗?
A
【分析】将本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就是证明BD=CD.由已知条件可知AB=AC,
AD⊥BC.
B
D
C
解:相等,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针对训练
5.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A、B间的距离不 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 的距离吗?
解:要测量A、B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
D=BC,
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
线上,
“现在我再来匀一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章末复习试卷(2)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章末复习试卷(2)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含答案)

章末复习(二) 全等三角形分点突破命题点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1.如图,△ABC≌△DEC,∠A=70°,∠ACB=60°,则∠E的度数为( )A.70° B.50° C.60° D.30°2.(柳州中考)如图,△ABC≌△DEF,则EF=________.命题点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安顺中考)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 A.∠A=∠C B.AD=CBC.BE=DF D.AD∥BC4.如图,在△ABC和△FED中,AD=FC,AB=FE,当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时,即可以得到△ABC≌△FED.(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5.如图,点B、C、E、F在同一直线上,BC=EF,AC⊥BC于点C,DF⊥EF于点F,AC=DF.求证:(1)△ABC≌△DEF;(2)AB∥DE.命题点3 角平分线6.(来宾中考)如图,在△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DE⊥AC交于点E,DF⊥BC于点F,且BC=4,DE=2,则△BCD的面积是________.7.如图,DE⊥AB于点E,DF⊥BC于点F,且DE=DF,若∠DBC=50°,则∠ABC=________.8.如图1,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侦察员发现蓝方指挥部在A区内,到铁路到公路的距离相等,且离铁路与公路交叉处B点700米,如果你红方的指挥员,请你在图2所示的作战图上标出蓝方指挥部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综合训练9.(宜昌中考)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 B.2个C.3个 D.4个10.(宜昌中考)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12AC;③△ABD≌△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0个 B.1个C.2个 D.3个11.(石家庄中考)如图,O是△ABC内一点,且O到三边AB、BC、CA的距离OF=OD=OE,若∠BAC=70°,则∠BOC=________.12.为参加学校举行的风筝设计比赛,小明用四根竹棒扎成如图所示的风筝框架,已知AB=CD,AC=DB,AC,BD交于点E,你认为小明扎的风筝两脚的大小相同吗?(即∠B=∠C吗),试说明理由.13.如图,已知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于M,PN⊥CD于N,求证:PM=PN.14.(通辽中考)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与△DEC全等.15.如图,OP平分∠MON , PE⊥OM于E,PF⊥ON于F,OA=OB, 则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B2.53.B4.BC =DE 或∠A =∠F 或AB ∥EF5.(1)证明:∵AC ⊥BC 于点C ,DF ⊥EF 于点F , ∴∠ACB =∠DFE =90°.在△ABC 和△DEF 中,⎩⎪⎨⎪⎧BC =EF ,∠ACB =∠DFE ,AC =DF ,∴△ABC ≌△DEF(SAS). (2)证明:∵△ABC ≌△DEF , ∴∠B =∠DEF. ∴AB ∥DE. 6.4 7. 100°8.如图所示.在两条路所夹角的平分线上,由比例尺算出到B 点的距离为3.5 cm. 9.C 10.D 11.125°12.∠B =∠C ;理由:连接AD ,∵在△ADB 和△DAC 中,⎩⎪⎨⎪⎧AD =DA ,AB =DC ,BD =AC ,∴△ADB ≌△DAC(SSS). ∴∠B =∠C.13.证明:∵BD 为∠ABC 的平分线, ∴∠ABD =∠CBD.在△ABD 和△CBD 中,⎩⎪⎨⎪⎧AB =CB ,∠ABD =∠CBD ,BD =BD ,∴△ABD ≌△CBD(SAS).∴∠ADB =∠CDB ,即BD 平分∠ADC. ∵点P 在BD 上,PM ⊥AD ,PN ⊥CD , ∴PM =PN.14.证明:∵∠BCE =∠ACD =90°, ∴∠BCA +∠ACE =∠ACE +∠ECD. ∴∠BCA =∠ECD.在△ACD 中,∠ACD =90°,∴∠CAE +∠D =90°.∵∠BAE =∠BAC +∠CAE =90°,∴∠BAC =∠D.在△ABC 和△DEC 中,⎩⎪⎨⎪⎧∠BAC =∠D ,∠BCA =∠ECD ,BC =CE ,∴△ABC ≌△DEC(AAS).15.图中共有3对全等的三角形.理由如下:∵∠POE =∠POF, ∠PEO =∠PFO =90°,OP =OP ,∴△POE ≌△POF(AAS).∴PE =PF.又∵OA =OB ,∠POA =∠POB ,OP =OP ,∴△POA ≌△POB(SAS).∴PA =PB.∵PE =PF ,∴Rt △PAE ≌Rt △PBF(HL).别浪费一分一秒——如何利用零散时间学人们常说,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所以应该珍惜时间去充实自己。

凤阳县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

凤阳县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

章末复习一、复习导入1.导入课题:在这一章,我们深入地研究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以及相关的应用,这节课我们把这章的知识整体回顾一下.2.复习目标:(1)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2)能说出角平分线性质、判定以及它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联系.(3)灵活地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解决几何问题.3.复习重、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难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的应用.二、分层复习1.复习指导:(1)复习内容:复习教材第31页到教材第56页的内容.(2)复习时间:10分钟.(3)复习方法:回顾、整理、反思.(4)复习参考提纲: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复习一下全章的内容:①你能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全等形的例子吗?②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试着说说这些判定之间的区别.④学习本章内容之后,你对角平分线有哪些新认识,你能用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吗?⑤说说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自主复习:同学们可结合复习指导进行复习.3.互助复习:1.师助生:(1)明了学情: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线段相等、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方法是否掌握.(2)差异指导:引导学生总结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完成的.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复习:(1)复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1.复习指导:(1)复习内容:解答参考提纲中的例题.(2)复习时间:10分钟.(3)复习方法:自主动手完成复习参考提纲中的问题的解答.(4)复习参考提纲:①巧添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例1:如图,在△ABC中,AB=12,AC=8,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AD的取值范围.解:延长AD至E,使AD=DE,连接BE,CE.∵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在△BDE和△CDA中,BD=CD,∠BDE=∠CDA,DE=DA,∴△BDE≌△CDA(SAS).∴BE=CA=8.∵AB-BE<AE<AB+BE,∴4<AE<20.∴2<AD<10.②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开放性与探究性问题.例2:如图,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条件:a.AB=AC,b.AD=AE,c.∠1=∠2,d.BD=CE.请你以其中三个条件为题设,余下的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要求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解:命题:如果AB=AC,AD=AE,∠1=∠2,那么BD=CE.已知:如图,△ABD和△ACE中,AB=AC,AD=AE,∠1=∠2.求证:BD=CE.证明:∵∠1=∠2,∴∠1+∠CAD=∠2+∠CAD,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BD=CE.2.自主复习:先动手独立完成,不会的小组互助交流.3.互助复习:(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通过前一章的学习,了解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的认知度、本章内容的知识点学生并不难掌握.但是,由于接触到几何证明的时间不长,学生对于证明的思路以及方法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应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关键之处.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例题探究解决问题思想及方法.(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复习:(1)添加辅助线的目的和要求.(2)命题证明的步骤.(3)练习:教材第55页第6题.解:如图,共4处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中的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及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应重点突出:(1)利用知识回顾与错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2)强调转化思想的认识与应用,证明线段与角的相等可以转化成证明三角形全等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也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基础巩固(每小题10分,共50分)1.如图,AB∥DC,AD∥BC,CF=AE,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D)A.3B.4C.5D.62.如图,在Rt△ABC中,AB⊥AC,AD⊥BC,BE平分∠ABC,交AD于E,EF∥AC,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A.AB=BFB.AE=EDC.AD=DCD.∠ABE=∠DFE3.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若△ADB≌△EDB≌△EDC,则∠C 等于(D)A.15°B.20°C.25°D.30°4.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D)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高线的交点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5.下列各条件中,不能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C)A.已知两边和夹角B.已知两角和夹边C.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D.已知三边二、综合应用(30分)6.如图,AB =CD,AD =BC,O为BD上任意一点,过O点的直线分别交AD,BC于M、N 点.求证:∠1=∠2.证明:在△ABD和△CDB中,AB=CD,AD=CB,BD=DB,∴△ABD≌△CDB(SSS).∴∠ADB=∠CBD,∴AD∥BC,∴∠1=∠2.三、拓展延伸(20分)7.如图,在△ABC 中,点D是BC的中点, DE⊥AB, DF⊥AC,E、F为垂足,DE=DF,求证: AB=AC.证明:连接AD.∵DE⊥AB,DF⊥AC,DE=DF,∴AD平分∠BAC.∴∠BAD=∠CAD.∵点D是BC的中点,∴BD=CD.在Rt△BDE和Rt△CDF中,BD=CD,DE=DF,∴Rt△BDE≌△Rt△CDF(HL)∴∠B=∠C.∴AB=AC.《第11章数的开方》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是m,那么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的平方根是()A.m2+1 B.±C.D.±2.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这个数是()A.9 B.3 C.23 D.3.已知a的平方根是±8,则a的立方根是()A.2 B.4 C.±2 D.±44.下列各数,立方根一定是负数的是()A.﹣a B.﹣a2C.﹣a2﹣1 D.﹣a2+15.已知+|b﹣1|=0,那么(a+b)2007的值为()A.﹣1 B.1 C.32007D.﹣320076.若=1﹣x,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 B.x≥1 C.x<1 D.x≤17.在﹣,,,﹣,2.121121112中,无理数的个数为()A.2 B.3 C.4 D.58.若a<0,则化简||的结果是()A.0 B.﹣2a C.2a D.以上都不对9.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有()A.b>a B.|a|>|b| C.﹣a<b D.﹣b>a10.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A.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B.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C.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D.绝对值最小的数不存在二、填空题11.若x2=8,则x= .12.的平方根是.13.如果有意义,那么x的值是.14.a是4的一个平方根,且a<0,则a的值是.15.当x= 时,式子+有意义.16.若一正数的平方根是2a﹣1与﹣a+2,则a= .17.计算: += .18.如果=4,那么a= .19.﹣8的立方根与的算术平方根的和为.20.当a2=64时, = .21.若|a|=, =2,且ab<0,则a+b= .22.若a、b都是无理数,且a+b=2,则a,b的值可以是(填上一组满足条件的值即可).23.绝对值不大于的非负整数是.24.请你写出一个比大,但比小的无理数.25.已知+|y﹣1|+(z+2)2=0,则(x+z)2008y= .三、解答题(共40分)26.若5x+19的算术平方根是8,求3x﹣2的平方根.27.计算:(1)+;(2)++.28.解方程.(1)(x﹣1)2=16;(2)8(x+1)3﹣27=0.29.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成一列.2,,﹣,0,﹣.30.著名的海伦公式S=告诉我们一种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其中p表示三角形周长的一半,a、b、c分别三角形的三边长,小明考试时,知道了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a=3cm,b=4cm,c=5cm,能帮助小明求出该三角形的面积吗?31.已知实数a、b、c、d、m,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求的平方根.32.已知实数a,b满足条件+(ab﹣2)2=0,试求+++…+的值.《第11章数的开方》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是m,那么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的平方根是()A.m2+1 B.±C.D.±【考点】平方根.【分析】这个正数可用m表示出来,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也能表示出来,开方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这个正数为:m2,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为m2+1,故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的平方根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及平方根的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根据题意表示出这个正数及比这个正数大1的数.2.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这个数是()A.9 B.3 C.23 D.【考点】算术平方根.【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3的算术平方根是,所以,这个数是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3.已知a的平方根是±8,则a的立方根是()A.2 B.4 C.±2 D.±4【考点】立方根;平方根.【分析】根据乘方运算,可得a的值,根据开方运算,可得立方根.【解答】解;已知a的平方根是±8,a=64,=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立方根,先算乘方,再算开方.4.下列各数,立方根一定是负数的是()A.﹣a B.﹣a2C.﹣a2﹣1 D.﹣a2+1【考点】立方根.【分析】根据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结合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2﹣1≤﹣1,∴﹣a2﹣1的立方根一定是负数.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牢记“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是解题的关键.5.已知+|b﹣1|=0,那么(a+b)2007的值为()A.﹣1 B.1 C.32007D.﹣32007【考点】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分析】本题首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两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这两个非负数的值都为0.”得到关于a、b的方程组,然后解出a、b的值,再代入所求代数式中计算即可.【解答】解:依题意得:a+2=0,b﹣1=0∴a=﹣2且b=1,∴(a+b)2007=(﹣2+1)2007=(﹣1)2007=﹣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初中阶段有三种类型的非负数:(1)绝对值;(2)偶次方;(3)二次根式(算术平方根).当它们相加和为0时,必须满足其中的每一项都等于0.根据这个结论可以求解这类题目.6.若=1﹣x,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 B.x≥1 C.x<1 D.x≤1【考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分析】等式左边为算术平方根,结果为非负数,即1﹣x≥0.【解答】解:由于二次根式的结果为非负数可知,1﹣x≥0,解得x≤1,故选D.【点评】本题利用了二次根式的结果为非负数求x的取值范围.7.在﹣,,,﹣,2.121121112中,无理数的个数为()A.2 B.3 C.4 D.5【考点】无理数.【分析】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由此即可判定选择项.【解答】解:﹣,,﹣是无理数,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其中初中范围内学习的无理数有:π,2π等;开方开不尽的数;以及像0.1010010001…,等有这样规律的数.8.若a<0,则化简||的结果是()A.0 B.﹣2a C.2a D.以上都不对【考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分析】根据=|a|,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绝对值合并同类项即可.【解答】解:原式=||a|﹣a|=|﹣a﹣a|=|﹣2a|=﹣2a,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化简,关键是掌握=|a|.9.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有()A.b>a B.|a|>|b| C.﹣a<b D.﹣b>a【考点】实数与数轴.【分析】根据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A、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b>a,故A正确;B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a|>|b|,故B正确;C、|﹣a|>|b,|得﹣a>b,故C错误;D、由相反数的定义,得﹣b>a,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0.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A.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B.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C.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D.绝对值最小的数不存在【考点】命题与定理.【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的说法正确的说明理由,错误的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即可解答本题.【解答】解:∵,故选项A错误;无理数是开放开不尽的数,故选项B正确;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故选项C错误;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故选项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与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正确的命题说明理由,错误的命题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二、填空题11.若x2=8,则x= ±2.【考点】平方根.【分析】利用平方根的性质即可求出x的值.【解答】解:∵x2=8,∴x=±=±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平方根的性质,利用平方根的性质可求解这类型的方程:(x+a)2=b.12.的平方根是±2 .【考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分析】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数a的平方根,也就是求一个数x,使得x2=a,则x就是a的平方根,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的平方根是±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定义.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13.如果有意义,那么x的值是±.【考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可得:﹣(x2﹣2)2≥0,再解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x2﹣2)2≥0,解得:x=±,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关键是掌握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14.a是4的一个平方根,且a<0,则a的值是﹣2 .【考点】平方根.【分析】4的平方根为±2,且a<0,所以a=﹣2.【解答】解:∵4的平方根为±2,a<0,∴a=﹣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平方根的定义,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15.当x= ﹣2 时,式子+有意义.【考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x+2≥0,﹣x﹣2≥0,解得,x=﹣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掌握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16.若一正数的平方根是2a﹣1与﹣a+2,则a= 1或﹣1 .【考点】平方根;解一元一次方程.【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分2a﹣1与﹣a+2是同一个平方根与两个平方根列式求解.【解答】解:①2a﹣1与﹣a+2是同一个平方根,则2a﹣1=﹣a+2,解得a=1,②2a﹣1与﹣a+2是两个平方根,则(2a﹣1)+(﹣a+2)=0,∴2a﹣1﹣a+2=0,解得a=﹣1.综上所述,a的值为1或﹣1.故答案为:1或﹣1.【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方根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平方根是同一个平方根的情况,容易忽视而导致出错.17.计算: += 1 .【考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求出即可.【解答】解: +=π﹣3+4﹣π=1.故答案为: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正确化简二次根式是解题关键.18.如果=4,那么a= ±4 .【考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a的值即可.【解答】解:∵ =4,∴a=±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掌握a2=16,得出a=±4是解题的关键.19.﹣8的立方根与的算术平方根的和为 1 .【考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分析】﹣8的立方根为﹣2,的算术平方根为3,两数相加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知:﹣8的立方根为﹣2,的算术平方根为3,∴﹣2+3=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立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属于基础题型.20.当a2=64时, = ±2 .【考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分析】由于a2=64时,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以得到a=±8,再利用立方根的定义即可计算a的立方根.【解答】解:∵a2=64,∴a=±8.∴=±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立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的三次方等于a(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21.若|a|=, =2,且ab<0,则a+b= 4﹣.【考点】实数的运算.【分析】根据题意,因为ab<0,确定a、b的取值,再求得a+b的值.【解答】解:∵ =2,∴b=4,∵ab<0,∴a<0,又∵|a|=,则a=﹣,∴a+b=﹣+4=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和二次根式的非负性.22.若a、b都是无理数,且a+b=2,则a,b的值可以是π;2﹣π(填上一组满足条件的值即可).【考点】无理数.【专题】开放型.【分析】由于初中范围内学习的无理数有:π,2π等;开方开不尽的数;以及像0.1010010001…的数,而本题中a与b的关系为a+b=2,故确定a后,只要b=2﹣a即可.【解答】解:本题答案不唯一.∵a+b=2,∴b=2﹣a.例如a=π,则b=2﹣π.故答案为:π;2﹣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答案不唯一,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23.绝对值不大于的非负整数是0,1,2 .【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分析】先估算出的值,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找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整数即可.【解答】解:∵4<5<9,∴2<<3,∴符合条件的非负整数有:0,1,2.故答案为:0,1,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及绝对值的性质,根据题意判断出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4.请你写出一个比大,但比小的无理数+.【考点】无理数.【分析】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解答】解:写出一个比大,但比小的无理数+,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其中初中范围内学习的无理数有:π,2π等;开方开不尽的数;以及像0.1010010001…,等有这样规律的数.25.已知+|y﹣1|+(z+2)2=0,则(x+z)2008y= 1 .【考点】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方程求出x、y、z的值,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题意得,x﹣3=0,y﹣1=0,z+2=0,解得x=3,y=1,z=﹣2,所以,(3﹣2)2008×1=12008=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三、解答题(共40分)26.若5x+19的算术平方根是8,求3x﹣2的平方根.【考点】算术平方根;平方根.【分析】先依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得到5x+19=64,从而可术的x的值,然后可求得3x﹣2的值,最后依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即可.【解答】解:∵5x+19的算术平方根是8,∴5x+19=64.∴x=9.∴3x﹣2=3×9﹣2=25.∴3x﹣2的平方根是±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掌握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7.计算:(1)+;(2)++.【考点】实数的运算.【专题】计算题;实数.【分析】(1)原式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原式利用平方根及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1)原式=5﹣2=3;(2)原式=﹣3+5+2=4.【点评】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8.解方程.(1)(x﹣1)2=16;(2)8(x+1)3﹣27=0.【考点】立方根;平方根.【分析】(1)两边直接开平方即可;(2)首先将方程变形为(x+1)3=,然后把方程两边同时开立方即可求解.【解答】解:(1)由原方程直接开平方,得x﹣1=±4,∴x=1±4,∴x1=5,x2=﹣3;(2)∵8(x+1)3﹣27=0,∴(x+1)3=,∴x+1=,∴x=.【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与运用,是基础知识,需熟练掌握.29.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成一列.2,,﹣,0,﹣.【考点】实数大小比较.【分析】把2,,﹣,0,﹣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根据数轴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根据数轴的特点:数轴右边的数字比左边的大,所以以上数字的排列顺序如下:2>>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数轴比较实数的大小,解答本题时,采用的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采用这种方法解题,可以使知识变得更直观.30.著名的海伦公式S=告诉我们一种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其中p表示三角形周长的一半,a、b、c分别三角形的三边长,小明考试时,知道了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a=3cm,b=4cm,c=5cm,能帮助小明求出该三角形的面积吗?【考点】二次根式的应用.【分析】先根据BC、AC、AB的长求出P,再代入到公式S=,即可求得该三角形的面积.【解答】解:∵a=3cm,b=4cm,c=5cm,∴p===6,∴S===6(cm2),∴△ABC的面积6cm2.【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和海伦公式是本题的关键.31.已知实数a、b、c、d、m,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求的平方根.【考点】实数的运算.【分析】根据相反数,倒数,以及绝对值的意义求出a+b,cd及m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平方根.【解答】解:根据题意得:a+b=0,cd=1,m=2或﹣2,当m=±2时,原式=5,5的平方根为±.【点评】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平方根,绝对值,以及倒数,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32.已知实数a,b满足条件+(ab﹣2)2=0,试求+++…+的值.【考点】分式的化简求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分析】根据+(ab﹣2)2=0,可以求得a、b的值,从而可以求得+++…+的值,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 +(ab﹣2)2=0,∴a﹣1=0,ab﹣1=0,解得,a=1,b=2,∴+++…+=…+=+…+==.【点评】本题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偶次方、算术平方根,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分式化简求值的方法.第2课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1.能够正确识别符合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经历探索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过程,体会逆向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3.探索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步骤与方法,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重点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难点根据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步骤,灵活地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一、复习导入问题1:我们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问题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4-9ay2; (2)x4-16.问题3:整式乘法中,我们除了学过平方差公式外,还学过了哪个乘法公式?师:我们能够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那么能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类比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a-b)2=a2-2ab +b2反过来,就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请结合a2+2ab+b2=(a+b)2,a2-2ab+b2=(a-b)2,完成以下探究问题:(1)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左边:________;右边: ________.(2)形如a2+2ab+b2,a2-2ab+b2的式子我们称为________.处理方式:类比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及完全平方式的概念,小组展示结论,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点评并强调公式a2+2ab+b2=(a+b)2与a2-2ab+b2=(a-b)2叫做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师:通过对a2+2ab+b2=(a+b)2,a2-2ab+b2=(a-b)2和a2-b2=(a+b)(a-b)的学习,结合整式乘法,你能说说什么是因式分解的公式法吗?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2.课件出示: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1) x2+14x+49; (2)(m+n)2-6(m+n)+9.处理方式:让学生观察例题两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照完全平方公式,明确公式中的a,b在x2+14x+49与(m+n)2-6(m+n)+9中分别是什么(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并尝试用语言表述加以理解,如x2+2×7×x+72是x与7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分别口述解题过程,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规范如何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1) x2+14x+49=x2+2×x×7+ 72= (x + 7)2.↓ ↓ ↓ ↓ ↓↓↓a2+2×a×b+ b2=(a + b)2.(2)(m+n)2-6(m+n)+9=(m+n)2-2·(m+n)×3+32=[(m+n)-3]2=(m+n-3)2.三、举例分析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ax2+6axy+3ay2; (2)-x2-4y2+4xy.处理方式:让学生观察题目特点,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在因式分解中,多项式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因式分解;当首项是二次项且系数为负数时,一般应先提出“-”号或整个负数.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及时点评并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思考:通过你所学的因式分解的知识,想一想对于一个多项式,你如何对它进行因式分解呢?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展示,教师多媒体总结.归纳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各项含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2)如果多项式各项不含有公因式,可以尝试用公式法因式分解;(3)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因式分解,可以尝试整理多项式,然后分解;(4)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四、练习巩固1.下列各式:①-x2-16y2;②-a+9b2;③m2-4n2;④-x4+y4;⑤x2+y2+2xy;⑥- a2-2ab+b2;⑦m2-4mn+4n2;⑧4a2-2a+1.其中,能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个数是( )A.5 B.4 C.3 D.2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y2-2xy+1;(2)4-12(x-y)+9(x-y)2.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xy-x2-y2;(2)2mx2-4mx+2m.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102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103页习题4.5第1~4题.本节课教学中要进一步强调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美,体会公式法的奥妙所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插上飞跃的翅膀.同时针对“一提二套”的题型可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 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一、知识网络⎧⎧⎨⎪⎩⎪⎪⎧⎪⎪→⇒⎨⎪⎪⎪⎨⎪⎪⎪⎪⎪⎪⎩⎩⎧⎨⎩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二)灵活运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ADC=∠A′D′C′(已证)
AC=A′C′
∴△ADC≌△A′D′C′ (AAS) ∴AD=A′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课堂练习:课本P38 1,2
作业与练习
小结: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SAS,ASA,AAS)
小结
课堂作业:P45。6
基 可得
∠1=∠2 ∠5=∠6
能否用ASA公理
A E
5 1
D
得出△OED≌△OFB ?
B
2
3
4
O
6
F
C
推论: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例1、
已知,如图△ABC≌△A′B ′C ′,
AD ,A ′D ′分别是△ABC、
△ A′B ′C ′的高。
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复习: 角边角公理
已知:AD//BC,BO=DO。 求证:OE=OF。
A E
5 1
D
3
4
O
6
B
2
F
C
证:∵AD//BC。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OED和△OFB中, ∠1=∠2(已知) OB=OD(已知) ∠3=∠4(对顶角相等) ∴△OED≌△OFB(ASA) ∴OE=O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
求证:AD=A′D′
A
B′
A′
D′
C′
B
D
C
证:
∵ △ABC≌△A′B′C′。 ∴AC=A′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C=∠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 AD⊥BC , A′D′⊥B′C ( 已 知 )
∴∠ADC=∠A′D′C′=90°(垂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组评价 1、作业等级 甲 乙 丙 ) ______月________日 ,OP 是∠MON 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 OP 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 三角形. 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 ,在△ABC 中,∠ACB=90°,∠B=60°,AC、CE 分别是∠BAC,∠BCA 的平 分线交于 F,试判断 FE 与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3) ,在△ABC 中,若∠ACB≠90°,而(1)中其他条件不变,请问(1)中所 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2 2
C.2- 2
D. 2 -1
(13) (14) 11.如图 14 所示中的 4×4 的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 A.245° B.300° C.315° D.330°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 BC 至 E,•使 DE=BD. 1 求证:CE= BC. 2
(5) (6) (7) 5.如图 6 所示,梯形 ABCD 中,AD∥BC,∠C=90°,且 AB=AD,•连结 BD,过 A 点作 BD 的垂线,交 BC 于 E,如果 EC=3cm,CD=4cm,则梯形 ABCD•的面积是_______cm. 6.如图 7 所示,△ABC、△ADE 与△EFG 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 G 分别为 AC 和 AE 的中点,若 AB=4 时,则图形 ABCDEFG 外围的周长是________. 7.将五边形纸片 ABCDE 按如图 10 所示方式折叠,折痕为 AF,点 E、D 分别落在 E′,D′,已知∠ AFC=76°,则∠CFD′等于( ) A.31° B.28° C.24° D.22°
(10) (11) (12) 8. 如图 11 所示, 在菱形 ABCD 中, E、 F 分别是 AB、 AC 的中点, 如果 EF=2, 那么 ABCD 的周长是 (

A.4 B.8 C.12 D.16 9.如图 12 所示,在锐角△ABC 中,点 D、E 分别是边 AC、BC 的中点,且 DA=DE,那么下列结论错 误的是( ) A.∠1=∠2 B.∠1=∠3 C.∠B=∠C D.∠3=∠B 10.如图 13 所示,把腰长为 1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两次后,得到的一个小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 2 B.1+
光明东校八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复习目标 : 第 13 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二
班级
姓名
1、复习并熟练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填空题 1. 如图 1 所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已知某些边的长度和某些角的度数, • 则 x=_______.
(1) (2) 2.如图 2 所示,在△ABC 和△DEF 中,AB=DE,∠B=∠E,要使△ABC≌△DEF,•需要补充的一个条 件是____________. 3.在△ABC 和△A′B′C 中,∠A=∠A′,CD 与 C′D′分别为 AB 边和 A′B•′边上的中线,再从 以下三个条件:①AB=A′B′;②AC=A′C′;③CD=C′D•′中任取两个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 论,请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________(用题序号写) . 4. 如图 5 所示, P、 Q 是△ABC 的边 BC 上的两点, 且 BP=PQ=QC=•AP=AQ, 则∠BAC 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