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套模拟卷┃河南省驻马店市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

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

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

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

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

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

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

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审题:于恩洪孟建东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上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

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

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

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

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

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

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

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

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

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用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用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木)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B. 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C. 绝.江河(渡)王无罪.岁(年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 金石可镂.(雕刻)非我也,兵.也(士兵)无夺.其时(耽误)【答案】C【解析】A.“树”意为:种上;译文: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上桑树;B.“疾”意为:强;译文:声音并没有加强;C.正确;D.“兵”意为:兵器;译文:不是我的缘故,是兵器的缘故;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

复习文言实词应注意: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

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

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理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A【解析】例句,定语后置,应为“蚯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A.定语后置,应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粟”,翻译: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

河南驻马店2017-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河南驻马店2017-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河南驻马店2017-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一)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河南省驻马店2017-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則,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

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

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冲击。

另外,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

同门阀政治的兴起相适应,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创立,经过两晋南北朝,一直实行到隋文帝时才彻底废除。

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得干预政务,只是专门负责品评人才。

中正评价人才的标准,分为家世和行状两个方面,家世包括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行状包括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

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

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

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揸自做主。

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揎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末选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多项选择题及语言表达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1)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1)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高一语文试卷答案1.答案:DA项信息在第二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分析错误,文中有“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的信息,因此选项以偏概全。

B项信息在第四段,“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曲解文意,文中多处提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C项信息在第四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于文无据,文中有“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的信息,可见和平时期并没有严密看守。

2.答案:D D项内容在第四段,由段末句子可知“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分析有误,举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夷汉在文化上的彼此认同。

3.答案:B B项内容在第三段,犯了对象不当的错误。

“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分析错误,根据“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的信息可以看出,并不是戚继光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而是后继者踵其成法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4.答案:B 插叙1880年的传说,是为了解释说明“舞火龙”活动的由来和悠久的历史。

5.答案:(1)对戚海大:是香港中秋节具有的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玩”字突出显现了这一点。

(1分)(2)对卞家明:是历史文化的代表,乡愁的象征。

卞家明想制作纪录片将这样的活动记录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2分)(3)对吴老板:是忠贞爱国、惩奸除恶精神的象征。

吴老板赞赏的是当年卞家明父亲摧毁汉奸报纸,刺杀汉奸走狗的壮举。

(2分)6.答案:(1)情节上,照应上文,解释吴老板赞助“舞火龙”的原因。

(2分)(2)内容上,将“舞火龙”视为爱国和报国精神的代表,丰富了“舞火龙”的内涵。

(2分)(3)主旨上,既表现了当代人对爱国志士的崇敬和缅怀,又表达了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的坚定信念,升华了文章主旨。

(2分)7.答案:B 逻辑关系不能成立。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驻马店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 解析:原文首段“深藏自保的非凡智慧”,指的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D 解析: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是“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

3.C 解析:原文没有具体探讨“仁政”这个话题的内容,“达到上下有序、社会安宁”的是“遵守、提倡礼乐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5.C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6.D 解析:不是张衡上书明确告诫皇帝,而是皇帝自己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由于宦官们都用眼睛瞪着张衡,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皇帝。

7.(1)(5分)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承平”,译为“太平无事”;“逾侈”,译为“过度奢侈”;“讽谏”,译为“讽喻规劝”;句意2分)(2)(5分)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没有应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

(“咸”,译为“都”;“无征”,译为“没有应验”;“地震陇西”,状语后置;句意2分)【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ich would the man like to have more?A. Soup.B. Chicken.C. Fruit.2. What’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 Classmates.B. Couple.C. Colleagues.3. How is the weather now?A. Sunny.B. Cloudy.C. Rainy.4. What time is it now?A. 5:30.B. 5:35.C. 6:25.5.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A. He has got a fever.B. He has got a toothache.C. He has got a headach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the first film?A. The actress.B. The story.C. The music.7. Where does the woman know about Brothers?A. From the poster.B. From the newspaper.C. From magazines.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

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

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

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

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改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

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

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辰为村镇城邑。

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

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

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

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 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 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 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 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 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 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 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 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 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信息在第二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分析错误,文中有“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的信息,因此选项以偏概全。

B项,信息在第四段,“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曲解文意,文中多处提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C项,信息在第四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于文无据,文中有“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的信息,可见和平时期并没有严密看守。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内容在第四段,由段末句子可知“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分析有误,举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夷汉在文化上的彼此认同。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内容在第三段,犯了对象不当的错误,“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分析错误,根据“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的信息可以看出,并不是戚继光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而是后继者踵其成法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秋舞火龙陈立仁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蝶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摘,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

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人员不计其数。

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隔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然后在锣鼓音乐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

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

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这时,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威海大眼光顿时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了有了一百多年,虽说是民间的玩艺,拋开迷信不说,也算得上是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咱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威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

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敲,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前行。

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瞪着的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地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

火龙翻滚得眼花繚乱,一会是“火龙滚沙”,一会是“飞虬朝日”,一会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着,扬起阵阵喝彩声。

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他握紧了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那年中秋前,卞老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声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门前,突然冲进报社,火龙爆炸,捣毁了这家汉奷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奷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

撤离时,卞老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的安全,被特务杀害了。

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再舞火龙,遗憾哪……”说着,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决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他拉着吴老板的手,摇着摇着。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舞火龙”串联起了或海大、卞家明、吴老板三人,使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晰。

B. 小说第二段插叙1880年的传说,是为了证明“舞火龙”的巨大功效,表明近年来人们对“舞火龙”的忽视和遗忘是不应该的。

C. “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说明卞家明的话引起了戚海大的思索,他也认可卞家明的话,但一时之间没有想好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D. 广场上人群的沸腾和喝彩,吴老板的大力支持让读者看到了“舞火龙”发扬和传承的光明前景。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伏笔。

5. 请结合文本,说明戚海大、下家明、吴老板对“舞火龙”意蕴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6. 小说结尾借吴老板之口穿插当年卞家明父亲的事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对戚海大:是香港中秋节具有的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玩”字突出显现了这一点。

(2)对卞家明:是历史文化的代表,乡愁的象征。

卞家明想制作纪录片将这样的活动记录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3)对吴老板:是忠贞爱国、惩奸除恶精神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