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共12课时

合集下载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3节主要是解直角三角形。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运算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2.学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难点: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3.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2.准备一些典型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运动员测量跳远距离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长。

2.呈现(10分钟)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锐角函数的定义和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典型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拓展知识,如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其他三角形的边长等。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同步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同步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一)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 掌握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熟记30°,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构建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复习,体会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深刻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或其他边长。

难点:灵活构建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学案;准备教学用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初中毕业会考命题的热点,考题的类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也常出现在综合题的一小问。

二、夯实基础1. 基础练习:①.(2011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 C =90°,BC =1,AC =2,则tan A 的值为 ( ) A .2B .12C .5D .25②.(2007·襄樊中考)计算:000230cos 60tan 45cos ⋅+等于( )A .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B.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C.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D.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③.Rt △ABC 中,若sinA=22,则∠A =_______. ④. 已知锐角α,且sin28°=cos α,则α=________.四道小题拉开复习序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师生互动一起回顾知识形成网络。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与俯角、仰角有关的应用问题学案 (新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与俯角、仰角有关的应用问题学案 (新版)湘教版

与俯角、仰角有关的应用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2.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与视角有关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习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与视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回顾:(课前抽测)如图,小雅家(图中点O 处)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经测得有一水塔(图中点A 处)在她家南偏东30°方向600m 处.她从家里出发朝东走到点B 处时,水塔正好位于她的正南方向.小雅走了多远?解:在Rt △ABO 中,∠B =90°,∠A =30°,AO =600m.则sin A =OB AO ,所以OB =AO ·sin A =600×sin 30°=600×12=300(m). 做例1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怎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②大树折断部分是直角三角形的哪条边?③大树折断之前的高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的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例1】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于高地面5m 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夹角,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多少?解:设大树的根部为点A ,折断处为点B ,倒下后树梢与地面接触处为点C.则在△ABC 中有∠A =90°,∠C =30°,A B =5m ,∵sin C =AB BC ,∴BC =AB sin C =5sin 30°=5÷12=10m ,∴大树的高为AB +BC =5+10=15(m ).答: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15m .【例2】如图,益阳市梓山湖中有一孤立小岛,湖边有一条笔直的观光小道AB ,现决定从小岛架一座与观光小道垂直的小桥PD ,小张在小道上测得如下数据:AB =80.0米,∠PAB =38.5°,∠PBA =26.5°.请帮助小张求出小桥PD 的长并确定小桥在小道上的位置.(以A 、B 为参照点,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38.5°≈0.62,cos 38.5°≈0.78,tan 38.5°≈0.80,sin 26.5°≈0.45,tan 26.5°≈0.50)解:设PD =x 米,∵PD ⊥AB ,∴∠ADP =∠BDP =90°,在Rt △PAD 中,tan ∠PAD =x AD,∴AD =x tan 38.5°≈x 0.80=54x ,在Rt △PBD 中,tan ∠PBD =x DB ,∴DB =x tan 26.5°≈x 0.50=2x.又∵AB =80.0米,∴54x +2x =80.0,解得x≈24.6,即PD≈24.6米,∴DB =2x =49.2米.答:小桥PD 的长度约为24.6米,位于AB 之间距B 点约49.2米.知识模块二 仰角、俯角的概念及应用阅读教材P 125“动脑筋”,完成下面的内容:如下图,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1叫作仰角;∠2叫作俯角.阅读教材P 125“做一做”~P 126例1,完成下面的例题:【例3】如图,在离树BC 12米的A 处,用测角仪测得树顶的仰角是30°,测角仪AD 高为1.5米,求树高BC.(计算结果可保留根号)解:过点D 作DE ⊥BC 于E ,则四边形DECA 是矩形,∴DE =AC =12米,CE =AD =1.5米.在直角△BED 中,∠BDE =30°,tan 30°=BE DE,∴BE =DE·tan 30°=43米.∴BC =BE +CE =⎝⎛⎭⎪⎫43+32米.即树高为(43+32)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知识模块二 仰角、俯角的概念及应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1.从一栋二层楼的楼顶点A 处看对面的教学楼,探测器显示,看到教学楼底部点C 处的俯角为45°,看到楼顶部点D 处的仰角为60°,已知两栋楼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米,则教学楼的高CD 是( A )A .(6+63)米B .(6+33)米C .(6+23)米D .12米,(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河流两岸a 、b 互相平行,点A 、B 是河岸a 上的两座建筑物,点C 、D 是河岸b 上的两点,A 、B 的距离约为200米.某人在河岸b 上的点P 处测得∠APC=75°,∠BPD =30°,则河流的宽度约为__100__米.3.国家海洋局将中国钓鱼岛最高峰命名为“高华峰”,并对钓鱼岛进行常态化立体巡航,如图①.在一次巡航过程中,巡航飞机飞行高度为2001米,在点A 测得高华峰顶点F 的俯角为30°,保持方向不变前进1200米到达B 点后测得F 点俯角为45°,如图②.请据此计算钓鱼岛的最高海拔高度为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值:3≈1.732,2≈1.414)解:设CF =x ,在Rt △ACF 和Rt △BCF 中,∵∠BAF =30°,∠CBF =45°,∴BC =CF =x ,CF AC=tan 30°,即AC =3x. ∵AC -BC =1200, ∴3x -x =1200,解得x =600(3+1),则DF =h -x =2001-600(3+1)≈362(米).答:钓鱼岛的最高海拔高度约为362米。

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
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01
学生需要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
定义。
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
02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如正弦、余弦和正
切的取值范围、周期性、奇偶性等。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 演示、练习等,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度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教学效果如何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 质,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03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问题、
几何问题等。
教学难点
01
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图
像。
02

锐角三角函数的变换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变换,如平移、伸缩等。
03
锐角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生需要能够将锐角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与几何、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锐 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理解锐 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新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新版)湘教版

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使学生巩固新知识并在平时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知识的归类整理。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本章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1. 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定义。

在Rt △ABC 中,一个锐角为α,则sin α= ,cos α= ,tan α= 。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sinA 、cosA 、tan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sinA 、 cosA 、tanA 是一个比值(数值)。

sinA 、 cosA 、tanA 的大小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2. 特殊角(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二、举例1.在Rt △ABC 中,∠C=90°,sinA=54,则cosA= ,tanA= . 2、在Rt ABC 中,∠C=90°,BC=a ,AC=b 若sinA :sinB = 2 :3,a:b 的值是 .3、在△ABC 中,若sinA=22 ,tanB=3,则∠C= . 4、在ABC 中∠A ≠ ∠ B ,∠C=9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1).sinA>sinB (2).sin ²A+sin ²B=1 (3).sinA=sinB(4)若各边长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tanA 也扩大为原来的2倍.A. (1)(3)B. (2)C. (2)(4)D. (1)(2)(3)5、如果√cosA-0.5+|√3tanB-3|=0,那么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6.如图,在△ABC 中, ∠C=90°, ∠ABC=60°,D 是AC 的中点,那么sin ∠DBC= .7、在△ABC 中,∠C=90°(1)已知BC=√3 ,AB=2,那么AC=___,∠A=___, ∠B=___(2)已知∠B=45°,BC=2,则AB=____ ,AC=____, ∠A=___8.在Rt △ABC 中, ∠C= 90º, BC=10,AB=12.分别求∠A , ∠B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值.9、已知如图,在△ABC 中∠B = 45°, ∠C = 60°,AB = 8 ,求AC 的长。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4.3 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4.3 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案

锐角三角函数学习目标:1理解锐角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和掌握特殊三角函数值并会利用其计算证明;2、会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3、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涉及解斜三角形的问题时, 会通过作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使之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实践得出一般规律课前热身:1. 已知∠A 是锐角,且sinA=32,那么∠A=______ A .30° B .45° C .60° D .75°2. 已知Rt △ABC 中,∠C =90°,BC =3,AC =4,则sin A=______A .34 B .43 C .35 D .453.如图,在高出海平面100米的悬崖顶A 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小船并测得它的俯角为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的水平距离BC =______米.4.若α为锐角,且sin α=cos40°,则α=______. 103160tan )14.3(45cos 48.5-⎪⎭⎫ ⎝⎛+︒+--︒-π=____________考点例题:例2. 如图湖泊的中央有一个建筑物AB ,某人在地面C 处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45°,然后,自C 处沿BC 方向行100m 到D 点,又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30°,求建筑物的高(结果保留根号).tan ,cos 54sin .1的值,求为锐角,已知例αααα= A30° 60°例3 如图所示,设A 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城正西方向600km 的B 处,正以每小时200km 的速度沿北偏东60°的BF 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500km•的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1)A 城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2)若A 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 城遭受这次台风的影响有多长时间?拓展延伸:三角函数在中考圆中的综合应用如图,已知AB 为⊙O 的直径,CD 是弦,E CD AB 于⊥,F AC OF 于⊥,OF BE =.(1)求证:BC OF //;(2)求证△AFO ≌△CEB ;(3)若5=EB cm,310=CD cm ,设x OE =,求x 值及阴影部分的面积.。

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题需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作业完成后,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动态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角度等。
3.使学生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3)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了解三角函数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工程等。
4.小组合作题:
(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
(2)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报告。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可根据个人能力选择完成;
2.作业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学案考标要求: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和性质。

2、熟记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3、掌握使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三角函数的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锐角。

4、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解直角三角形。

重点、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熟练应用。

2、难点:综合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一)锐角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的定义:如图:在Rt △ABC 中,∠C=90°,∠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1)正弦sinA=()()(2)余弦:cosA=()()(3)正切:tanA=()()2、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由上表可知:(1)当0°<α<90°时,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sin α、tan α的值随角度的增大而 ,cos α的值随角度的增大而 。

(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的取值范围:BCab<sin α< , <cos α< . 3、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若∠A+∠B=90°,则sinA= cosA= tanA · =1 4、同角三角函数间关系(1)平方关系:sin 2 α+ =1 (2)商的关系:tan α= (二)解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中边、角间的关系(1)三边关系: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角之间的关系: 2.相关概念:方位角、坡度(坡比)i= tan α、坡角、仰角、俯角等 仰角、俯角:如图①,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 ,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 .坡度:坡面的垂直高度h 与水平宽度l 之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记作i= =tan α方位角:指南或指北的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③,表示北偏东60°方向的一个角.二、考题解析1、在Rt △ABC 中,∠C=90°,sinA= 则cosA= _____ tanA=_____ 2. 若tan(β+20°)= β为锐角 ,则β=_______3.计算4. 一渔船上的渔民在A 处看见灯塔M 在北偏东60°方向,这艘渔船以28海里/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半小时到B 处.在B 处看见灯塔M 在北偏东15°方向,求此时灯塔M 与渔船的距离 ?60tan 45cos 30sin )1(2⋅-22)145(sin 230tan 3121)2(-+-- 331三、巩固训练: 1、填空题(1)、在Rt △ABC 中,∠C=90°,3a=3b ,则tanA=(2)、在△ABC 中,∠A 、∠B 为锐角,sinA=12,cosB=则△ABC 的形状是 。

九年级数学上: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湘教版

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单元复习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单元复习1.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 熟记30°、45°、60°的各种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相应的角度。

3. 掌握同角或互余两角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并会用它们来解直角三角形和求值。

4.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5.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一些实际问题。

二.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以简化计算。

2. 有图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但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垂线)把它们分割成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而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同学们应掌握添辅助线的技巧。

3. 本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要善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 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一)锐角三角函数1.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为αsinα,cosα,tanα分别叫作∠α的正弦、余弦、正切。

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锐角三角函数。

2. 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3. 同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关系(引进参数的思路,或利用(1)、(2)可解决、可推广。

)4. 互为余角的正弦、余弦的关系及正切的关系5. 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已知正弦、余弦或正切值,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

(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 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边关系:(2)两锐角之间关系:(3)边、角之间的关系:其中∠A可以换成∠B。

2. 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及思路。

最新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最新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总第52课时)课题: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2、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二、探索新知、分类应用问题一、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 ,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ABC 中,∠C=90o ,∠A=30o ,BC=35m,求AB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 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1 问题二、如图,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90o ,∠A=45o ,计算∠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ABBC,能得到什么结论?3411?(学生思考)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2。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很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很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很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4.1 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正 弦1.理解并掌握锐角正弦的定义.2.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正弦值.(重点)一、情境导入牛庄打算新建一个水站,在选择水泵时,必须知道水站(点A )与水面(BC )的高度(AB ).斜坡与水面所成的角(∠C )可以用量角器测出来,水管的长度(AC )也能直接量得.你能求出它的高度(AB )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在Rt △ABC 中,∠C =90°,则sin B =( ) A.AC AB B.AB BC C.AB AC D.BC AB解析:由正弦的概念可得sin B =ACAB,故选A.方法总结:正确理解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帮助解题.探究点二:已知直角三角形的边求锐角的正弦值在Rt △ABC 中,∠ABC =90°,AB =3,BC =4,则sin A = W.解析:在Rt △ABC 中,∠ABC =90°,∴斜边AC =AB 2+BC 2=32+42=5,∴sin A=BC AC =45,故填45.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sin α=角α的对边斜边,在解题时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即可完成解答.探究点三:构造直角三角形求锐角的正弦值如图所示,P 为∠α的边OM 上的一点,且P 点的坐标为(3,4),则sin α的值是( )A.35B.45C.34D.43解析:过P 作P A ⊥x 轴,垂足为A ,则OA =3,P A =4,∴OP =OA 2+P A 2=5,∴sin α=P A OP =45,故选B. 方法总结: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合适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正弦的定义求锐角的正弦.三、板书设计锐角的正弦⎩⎪⎪⎪⎨⎪⎪⎪⎧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正弦. 记作sin α,sin α=∠α的对边斜边性质:α确定的情况下,sin α为定值,与△ABC的大小无关基本题型⎩⎪⎨⎪⎧已知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求正弦构造直角三角形求锐角的正弦值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引入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尝试发现生活中同类型的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快速切入主题.在合作探究环节用基础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4.1 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正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锐角正弦的定义。

XJ湘教版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分课时 含反思)

XJ湘教版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分课时 含反思)

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 4.1 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正 弦1.理解并掌握锐角正弦的定义.2.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正弦值.(重点)一、情境导入牛庄打算新建一个水站,在选择水泵时,必须知道水站(点A )与水面(BC )的高度(AB ).斜坡与水面所成的角(∠C )可以用量角器测出来,水管的长度(AC )也能直接量得.你能求出它的高度(AB )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在Rt △ABC 中,∠C =90°,则sin B =( ) A.AC AB B.AB BC C.AB AC D.BC AB解析:由正弦的概念可得sin B =ACAB,故选A.方法总结:正确理解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帮助解题.探究点二:已知直角三角形的边求锐角的正弦值在Rt △ABC 中,∠ABC =90°,AB =3,BC =4,则sin A = W. 解析:在Rt △ABC 中,∠ABC =90°,∴斜边AC =AB 2+BC 2=32+42=5,∴sin A =BC AC =45,故填45.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sin α=角α的对边斜边,在解题时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即可完成解答.探究点三:构造直角三角形求锐角的正弦值如图所示,P 为∠α的边OM 上的一点,且P 点的坐标为(3,4),则sin α的值是( )A.35B.45C.34D.43解析:过P 作P A ⊥x 轴,垂足为A ,则OA =3,P A =4,∴OP =OA 2+P A 2=5,∴sin α=P A OP =45,故选B. 方法总结: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合适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正弦的定义求锐角的正弦.三、板书设计锐角的正弦⎩⎪⎪⎪⎨⎪⎪⎪⎧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正弦. 记作sin α,sin α=∠α的对边斜边性质:α确定的情况下,sin α为定值,与△ABC的大小无关基本题型⎩⎪⎨⎪⎧已知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求正弦构造直角三角形求锐角的正弦值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引入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尝试发现生活中同类型的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快速切入主题.在合作探究环节用基础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第2课时 特殊角的正弦值、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值1.学习并掌握一些特殊锐角的正弦值.(重点)2.学会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值或根据正弦值求锐角.一、情境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讨论,我们明白了锐角的正弦值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直角三角形,就拿我们手边的直角三角板为例.观察并测量直角三角板各边长,你能否发现其锐角正弦值存在的特殊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特殊角的正弦值在Rt △ABC 中,∠C =90°,sin A =12,则∠A = W.解析: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知sin30°=12,∠A 为锐角,∴∠A =30°,故填30°.方法总结:在锐角三角函数中有一些特殊的角,我们需要牢记这些特殊的角,在解题时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点二:利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正弦值或根据正弦值求锐角 【类型一】利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正弦值计算sin44°≈ W.(精确到0.0001)解析:按键,再依次按键,则屏幕上显示结果为0.69465837.故填0.6947. 方法总结:在使用计算器计算已知角度的正弦值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在计算非整数角度锐角三角函数时,也可以把分,秒转化为度输入.【类型二】利用计算器根据正弦值求锐角若sin A =0.5018,则∠A ≈ W.(精确到0.1°)解析:按键顺序为,屏幕显示结果为30.119158.故填30.1°.方法总结:在使用计算器求锐角时,要注意按键顺序.三、板书设计锐角的正弦⎩⎪⎪⎪⎪⎨⎪⎪⎪⎪⎧特殊角的正弦值⎩⎪⎨⎪⎧sin30°=12sin60°=32sin45°=22使用计算器解决锐角的正弦问题⎩⎪⎪⎨⎪⎪⎧已知角求正弦值按键顺序数值结果已知正弦值求角按键顺序数值结果本次教学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衍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联系,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规律方法.在合作探究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3课时余 弦1.理解并掌握锐角余弦的定义并能够进行相关运算.(重点,难点)2.学会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或根据余弦值求锐角.一、情境导入通过前几个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图△ABC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是一个常数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锐角余弦的定义在Rt △ABC 中,∠C =90°,AC =5,AB =7,则cos A = W.解析:由题可知,在Rt △ABC 中,cos A =AC AB =57,故填57.方法总结:正确理解锐角的余弦的概念,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确定斜边和邻边,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帮助解题.探究点二:特殊角的余弦值计算:2cos45°+sin60°- 2.解析:cos45°=22,sin60°=32,代入求解. 解:原式=2×22+32-2=32. 方法总结:0°,30°,45°,60°,9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牢记,有助于我们解题.探究点三:互余两角的正弦与余弦的关系已知∠α+∠β=90°,若sin α=0.4321,则cos β= W.解析:∵∠α+∠β=90°,∴由正余弦的关系得sin α=cos β,∴cos β=0.4321,故填0.4321. 方法总结:对于任意锐角α,有sin α=cos (90°-α),根据公式,我们能快速求解. 探究点四: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或根据余弦值求锐角【类型一】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用计算器求cos44°的结果(精确到0.01)约是( )A.0.90B.0.72C.0.69D.0.719解析:按键,再依次按,则屏幕上显示结果为0.7193398.故选B. 方法总结:在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按键顺序.【类型二】用计算器根据余弦值求锐角若cos α=0.5273,则锐角α≈ W.(精确到0.1°)解析:按键顺序为,屏幕显示结果为58.17679243.故填58.2°.三、板书设计锐角的余弦⎩⎪⎪⎨⎪⎪⎧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弦. 记作cos α,cos α=∠α的邻边斜边性质:类似正弦性质基本题型⎩⎪⎨⎪⎧给定条件求余弦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余弦用计算器解决问题⎩⎪⎨⎪⎧已知角求余弦值已知余弦值求角本次教学是对前面课时内容的进一步扩充,知识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情景导入环节可以借助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本课时还需要对现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夯实基础.4.2 正 切1.理解并掌握锐角的正切的定义并能够进行相关运算.(重点,难点)2.学会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切值或根据正切值求锐角.一、情境导入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可以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正弦,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弦.同样的,我们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勾股定理.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猜想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和余弦与正切之间的数量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切的定义在Rt △ABC 中,AC =3,BC =4,AB =5,则tan B 的值是( )A.34B.43C.35D.45解析:tan B =AC BC =34,故选A.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锐角正切的概念,正确判断边和角的关系.探究点二:特殊角的正切值计算sin30°+cos30°·tan60°.解:原式=12+32×3=12+32=2.方法总结:分别把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再根据实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探究点三:同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关系在△ABC 中,∠C =90°,sin A =35,则tan A ·cos A 的值是 W.解析:因为tan A =sin A cos A ,所以sin A =tan A ·cos A =35,故填35.方法总结:根据公式tan α=sin αcos α求解.探究点四: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切值或根据正切值求角 【类型一】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切值用计算器计算tan44°的结果(精确到0.01)约是( ) A.0.97 B.0.72 C.0.69 D.0.965解析:按键,再依次按键,则屏幕上显示结果为0.9656887748.故选A. 方法总结:在使用计算器计算已知角度的正切值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在计算非整数角度锐角三角函数时,也可以把分,秒转化为度输入.【类型二】用计算器根据正切值求锐角若tan α=0.8573,则锐角α≈ W.(精确到0.1°)解析:按键顺序为,屏幕显示结果为40.606484.故填40.6°.方法总结:已知正切值使用计算器求角度时,要注意按键顺序.三、板书设计锐角的正切⎩⎪⎪⎪⎪⎨⎪⎪⎪⎪⎧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 α,tan α=∠α的对边∠α的邻边特殊角的正弦值tan30°=33,tan60°=3,tan45°=1性质⎩⎪⎨⎪⎧联系:正弦和余弦 tan α=sin αcos α tan α·tan (90°-α)=1增减性:锐角α,β,若α<β, 则tan α<tan β取值范围:若角α为锐角,则tan α>0基本题型:用计算器解决正切问题本课时内容是对前几课时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延伸变换,在情景导入部分适当引导,学生即能够理解,在合作探究环节依旧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3 解直角三角形1.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并能熟练解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两个锐角.尝试探究已知哪些元素能够求出其他元素.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在Rt △ABC 中,∠C =90°,AC =6,AB =22,解这个三角形.解析:本题已知斜边AB 和直角边AC ,求另一个直角边和两锐角∠A ,∠B .解:在Rt △ABC 中,BC =AB 2-AC 2=(22)2-(6)2= 2.∵sin A =BC AB =222=12,且∠A 为锐角,∴∠A =30°,∠B =90°-∠A =60°.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直角外的5个元素,只要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利用关系式,就可以求出其他3个未知元素.探究点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角 【类型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AB =6,cos B =23,则BC 的长为( )A.4C.15313D.12313解析:∵cos B =BC AB =23,设BC =2x ,则AB =3x =6,∴x =2,∴BC =2x =4.故选A.方法总结:解此类题型时,首先利用三角函数求出边边关系,再根据已知条件或勾股定理求解.【类型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角在Rt △ABC 中,∠C =90°,AB =2,AC =1,那么∠B 为( ) A.60° B.60°或120° C.30°或150° D.30°解析:在Rt △ABC 中,∠C =90°,sin B =AC AB =12,∠B 为锐角,∴∠B =30°.故选D.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时,首先利用已知边求出角的三角函数值,再求角的度数.三、板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依据⎩⎪⎪⎨⎪⎪⎧1.勾股定理:a 2+b 2=c 22.两锐角互余:∠A +∠B =90° =∠C3.锐角的三角函数:tan A =sin Acos A=ab ,sin A =ac ,cos A =bc, tan (90°-A )=b a基本题型⎩⎪⎨⎪⎧解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角解法:只要知道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余下的三个未知元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归纳整合成为一个知识网络,能够清楚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综合应用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把握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4.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1.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和俯角的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秋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娱乐器材,如图所示是秋千的简图,秋千拉绳(OA )的长为3m ,静止时秋千踏板(B ,大小忽略不计)距离地面的距离(BE )为0.5m ,秋千向两边摆动时,若最大的摆角(摆角是指秋千拉绳与铅垂线的夹角∠AOB 或∠COB )约为52°.你能否通过所学知识求出秋千踏板与地面最大距离约为多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仰角、俯角问题 【类型一】仰角问题如图所示,为了测量山高AC ,在水平面点B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是( )A.∠AB.∠ABCC.∠ABDD.以上都不对 解析:B.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要弄清仰角的概念,即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类型二】俯角问题如图,飞机A 在目标B 正上方1000m 处,飞行员测得地面目标C 的俯角为30°,则地面目标B ,C 之间的距离是 W.解析:由题意可知,在Rt △ABC 中,∠B =90°,∠C =∠CAD =30°,AB =1000m ,∴BC =AB tan C =1000tan30°=10003(m ),故填10003m. 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探究点二:有关张角、夹角问题 【类型一】张角问题如图,某人站在楼顶观测对面的笔直的旗杆AB ,已知观察点C 到旗杆的距离(CE的长度)为8m ,测得旗杆顶的仰角∠ECA 为30°,旗杆底边的俯角∠ECB 为45°,那么,旗杆AB 的高度是( )A.(82+83)mB.(8+83)mC.(82+833)mD.(8+833)m解析:由题意可知,在Rt △BCE 中,CE =8m ,∠ECB =45°,∴BE =CE ·tan ∠ECB =8×tan45°=8(m ).∴AE =EC ·tan ∠ACE =8×tan30°=833(m ),∴AB =AE +BE =(8+833)m.故选D.方法总结:解此类问题,要作好辅助线,将问题分为仰角和俯角两个问题来解直角三角形.【类型二】夹角问题如图所示,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置在直线AB 上的点O 处,使斜边CD ∥AB ,则∠α的余弦值为 W.解析:在Rt △COD 中,∠C =30°,∠D =60°,∵CD ∥AB ,∴∠α=∠D =60°,∴cos α=12.故填12.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有关夹角的问题,解题时要灵活运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三、板书设计本次教学过程中涉及实际应用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可引导学生探究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从这些数学模型中总结规律并积累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第2课时坡度问题1.理解并掌握坡度、坡比的定义.2.学会用坡度、坡比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测量某些量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某斜面的截面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分别选取不同的点进行测量,从F处进行测量和从A处进行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你能否通过所学知识求得该坡面的铅直高度?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坡度(坡比)问题【类型一】根据已知条件求坡面距离如图所示,在平面上种植树木时,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为4m ,如果在坡度为0.75的山坡上种树,也要求株距离为4m ,那么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 )A.5mB.6mC.7mD.8m解析:由题知,水平距离l =4m ,i =0.75,∴垂直高度h =l ·i =4×0.75=3(m ),∴坡面距离为32+42=5(m ).故选A.方法总结:解此类题,首先根据坡度的定义,求得水平距离或垂直高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坡面距离.【类型二】根据已知条件求坡度一辆汽车从坡底走到坡顶共用30s ,车速是2m/s ,汽车行驶的水平距离是40m ,则这个斜坡的坡度是 W.解析:坡面距离为30×2=60m ,水平距离为40m ,∴垂直高度为602-402=205(m ),∴坡度i =205∶40=5∶2.方法总结:根据坡度的定义i =hl ,解题时需先求得水平距离l 和垂直高度h ,故填5∶2.探究点二:方位角问题如图所示,某渔船上的渔民在A 处看见灯塔M 在北偏东60°方向,这艘渔船以28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30分钟到B 处,在B 处看见灯塔M 在北偏东15°方向,此时灯塔M 与渔船的距离是( )A.72海里B.142海里C.7海里D.14海里解析:作BN ⊥AM ,垂足为N ,由题意知,在Rt △ABN 中,∠BAN =30°,AB =14海里,∴BN =AB ·sin30°=7(海里),∴在Rt △BMN 中,∠MBN =45°,BN =7海里,∴MB =BN cos45°=722=72(海里).故选A. 方法总结:这类题目,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然后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最后解直角三角形.三、板书设计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强调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此类与实际应用练习结合紧密的知识,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直角三角形的角学案 (新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直角三角形的角学案 (新版)湘教版

锐角三角函数【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章知识,熟练应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3.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习重点】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学习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本章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梳理】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Rt △ABC 中,∠A +∠B =90°,a 2+b 2=c 2; sin A =角A 的对边斜边,cos A =角A 的邻边斜边,tan A =角A 的对边角A 的邻边. 2.互余两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sin A =cos (90°-A);cos A =sin (90°-A).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sin 2α+cos 2α=1;tan α=sin αcos α. 4.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5个元素(即3条边,2个锐角),只要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至少有1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未知元素.(2)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例1】已知,如图,D 是△ABC 中BC 边的中点,∠BAD =90°,tan B =23,求sin ∠DAC. 解:过D 作DE ∥AB 交AC 于E ,则∠ADE =∠BAD =90°,由tan B =23,得AD AB =23, 设AD =2k ,AB =3k ,∵D 是△ABC 中BC 边的中点,∴DE =32k , ∴在Rt △ADE 中,AE =52k ,∴sin ∠DAC =DE AE =32k 52k =35. 知识模块二 解直角三角形【例2】 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30°,a =5.求∠B 、b 、c.解:∵∠B =90°-∠A =60°,又∵tan B =b a,∴b =a·tan B =5·tan 60°=5 3. ∵sin A =a c ,∴c =a sin A =5sin 30°=10. 知识模块三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例3】 如图,小红同学用仪器测量一棵大树AB 的高度,在C 处测得∠ADG =30°,在E 处测得∠AFG =60°,CE =8米,仪器高度CD =1.5米,求这棵树AB 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1.732).解:根据题意得:四边形DCEF 、DCBG 是矩形,∴GB =EF =CD =1.5米,DF =CE =8米. 设AG =x 米,GF =y 米,在Rt △AFG 中,tan ∠AFG =tan 60°=AG FG =x y =3, 在Rt △ADG 中,tan ∠ADG =tan 30°=AG DG =x y +8=33, 二者联立,解得x =43,y =4.∴AG =43米,FG =4米.∴AB =AG +GB =43+1.5≈8.4(米).∴这棵树AB 的高度约为8.4米.【例4】 如图,海上有一小岛A ,它的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B 点测得小岛A 在北偏东60°,航行12海里到达D 点,在D 点测得小岛A 在北偏东30°,如果渔船继续向正东方向行驶,问是否有触礁的危险?解:过A 作AC⊥BD 于点C.在Rt △ACD 中,根据题意得:∠ADC=60°,∠DAC =30°,在Rt △ABC 中,∠ABC =30°,∠BAC =60°,∴∠BAD =30°.∴AD =BD =12.∴AC =AD·sin 60°=63≈10>8,所以没有危险.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识模块二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模块三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1.在△ABC 中,∠C =90°,若∠B=2∠A,则cos B 的值为( D )A . 3B .33C .32D .122.已知cos α=32,且β=90°-α,则tan β=;若3tan α-2cos 30°=0,则锐角α=__30°__. 3.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周长为20cm ,DE ⊥AB ,垂足为E ,sin A =3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①②③__(填序号).①DE =3cm ②BE=1cm ③菱形的面积为15cm 2④BD=210cm4.如图,为了测量某山AB 的高度,小明先在山脚下C 点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然后沿坡角为30°的斜坡走100米到达D 点,在D 点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30°,求山AB 的高度.(参考数据:3≈1.73)解:过D 作DE⊥BC 于E ,作DF⊥AB 于F ,设AB =x ,在Rt △DEC 中,∠DCE =30°,CD =100,∴DE =20,CE =50 3.在Rt △ABC 中,∠ACB =45°,∴BC =x.则AF =AB -BF =AB -DE =x -50,DF =BE =BC +CE =x +50 3.在Rt △AFD 中,∠ADF =30°,tan 30°=AF FD, ∴x -50x +503=33.∴x =50(3+3)≈236.6. 答:山AB 的高度约为236.6米。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的4.4节主要讲解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而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法。

2.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法。

2.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如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案例,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解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解答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法。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共12课时资料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共12课时资料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共12课时资料第课时课题学习目标正弦〔1〕课型新课 1、知道正弦的概念 2、能正确地用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正弦的概念学习难点:能用数字或字母正确表示sinA,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 1、如图,在Rt△ABC中,∠C是直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a,b,c,〔1〕∠A与∠B的关系怎样?〔2〕三边a、b、c的关系怎样? A 2、自学教材第99—101页,然后答复下面问题。

〔1〕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与的比叫做角?的正弦,记作,即sin?=______〔2〕在Rt△ABC中,∠C 是直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a,b,c,分别求∠A与∠B的正弦值。

〔3〕RtΔABC 中,AB=5,AC=3,BC=4,那么。

sinA= ,sinB= 二、课内探究 1、在Rt△ABC 中,∠C是直角,斜边AB是2,AC=1,分别求sinA、sinB、的值。

(三)当堂达标 1.RtΔABC中, AC=1,BC=1,那么sin B= ,sin A= 。

2.RtΔ△ABC 中,∠C是直角,斜边AB是3,AC=2,那么sinA=_,sinB=__。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假设三边长都扩大2倍,那么锐角A的正弦值〔〕 A、扩大2倍 B、不变 C、缩小2倍 D、无法确定。

5.在Rt△ABC中,∠C=90,sinB=0 B C 1,AB= 35cm,那么AC= 1,那么3B C 6、如图是亮亮沿与地面成角?的山坡向中走了90米,如果sin?=他上升了米。

三、课外作业 A 1、必做题:教材第102页练习第1、教材第106页A组第1. 2、选做题:在Rt△ABC中,∠C是直角,AC=三、拓展提升在Rt△ABC中,∠C是直角,sinA=课后反思:16,sinA= ,求S?ABC. 221, 求sinB。

3第课时1课题 00正弦〔2〕 0课型新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 1、会熟记30、45、60的正弦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正弦值说出这个锐角。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2正切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2正切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2正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2正切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正切的概念,掌握正切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运用正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正切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正切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正切的概念和性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正切的概念,掌握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2.能运用正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切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正切的概念。

2.例题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正切的运算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正切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正切的概念、性质和例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正切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山的高度、计算建筑物的斜坡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然后引入正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正切的定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直角三角形中,正切的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正切的概念,并掌握正切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自己动手操作,验证正切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正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最新湘教版精选】湘教初中数学九上《4.0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word教案.doc

【最新湘教版精选】湘教初中数学九上《4.0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word教案.doc

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的度数.3.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情感态度】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一、知识结构【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正弦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角α的对边/斜边.2.余弦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cosα=角α的邻边/斜边.3.正切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角α的对边/角α的邻边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5.三角函数的概念:我们把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角α的锐角三角函数.6.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7.仰角、俯角的概念: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作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作俯角.8.坡度的概念: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坡度通常用l∶m 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忆本章所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的中点,∠BAD=90°,tanB=2/3,求sin∠DAC.解:过D作DE∥AB交AC于E,则∠ADE=∠BAD=90°,由tanB=2/3,得ADAB=2/3,设AD=2k,AB=3k,∵D是△ABC中BC边的中点,∴DE=3/2k∴在Rt△ADE中,AE=5/2k,2.计算:tan230°+cos230°-sin245°tan45°3.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周长为20 cm,DE⊥AB,垂足为E,sinA=3/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DE=3 cm;②BE=1 cm;③菱形的面积为15 cm2;④BD=2 .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由菱形的周长为20 cm知菱形边长是5 cm.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答案】 C4.如图所示,一艘轮船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0°方向,与灯塔P的距离为80海里的A 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求此时轮船所在的B处与灯塔P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分析:由题意知,在△ABP中∠A=60°,∠B=45°,∠APB=75°联想到两个三角板拼成的三角形.因此很自然作PC⊥AB交AB于C.解:过点P作PC⊥AB,垂足为C,则∠APC=30°,∠BPC=45°,AP=80,∴当轮船位于灯塔P南偏东45°方向时,轮船与灯塔P的距离是海里.【教学说明】通过上面的解题分析,再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ABC的平分线BD上一点,PE⊥AB于点E,线段BP 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F,垂足为点Q.若BF=2,则PE的长为()A.2 B. C.3 D.3分析:∵△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是∠ABC的平分线上一点,∴∠EBP=∠QBF=30°,∵BF=2,FQ⊥BP,∴BQ=BF·cos30°=2.∵FQ是BP的垂直平分线,∴.在Rt△BEP中,∵∠EBP=30°,∴.【答案】 C2.如图,为了测量某山AB的高度,小明先在山脚下C点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然后沿坡角为30°的斜坡走100米到达D点,在D点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求山AB的高度.≈1.73)解:过D作DE⊥BC于E,作DF⊥AB于F,设AB=x,在Rt△DEC中,∠DCE=30°,CD=100,∴≈236.6.答:山AB的高度约为236.6米.3.如图,小红同学用仪器测量一棵大树AB的高度,在C处测得∠ADG=30°,在E处测得∠AFG=60°,CE=8米,仪器高度CD=1.5米,求这棵树AB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1.732).解:根据题意得:四边形DCEF、DCBG是矩形,∴GB=EF=CD=1.5米,DF=CE=8米.设AG=x米,GF=y米,∴这棵树AB的高度约为8.4米.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对于本章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还存在哪些疑惑?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4”中第1、3、6、8、12、14题.教学反思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题型多加练习、讲解.力争更多的学生学好本章内容.。

2022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教案新版湘教版(含教学反思)

2022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教案新版湘教版(含教学反思)
图4-3-8
如图4-3-8,在Rt△ABC中,∠C=90°,∠A=60°,AC=20m,则BC的长大约为(结果精确到0.1m)(B)
A.34.4mB.34.6m
C.28.3mD.17.3m
[解析] 直接利用tanA= ,得BC=AC·tanA.
∴BC=AC·tanA=20 ≈34.6(m).
[活动总结] 涉“斜”选“弦”,无“斜”选“切”.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当地选择边角关系式,使其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从形象到抽象,训练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提供材料.
2.还可以根据∠A=60°,可得∠B=30°,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斜边长40m,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
而cosA= ,∴AB= = = .
∵tanA= ,∴BC=tanA·AC=tan30°×10= .
变式 在△ABC中,∠C=90°,∠A=72°,AB=10,则边AC的长约为(精确到0.1)(C)
A.9.1B.9.5C.3.1D.3.5
[解析] 在Rt△ABC中,cosA= ,∴AC=AB·cosA=10·cos72°≈3.1.所以选C.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4.3 解直角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 4.3 解直角三角形

ab A b a Ac b A c a A ====cot ;tan ;cos ;sin 4.3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比萨斜塔问题。

见课本在Rt △ABC 中,∠C=90°,BC=5.2m ,AB=54.5m . sin= 5.254.5BC AB =≈0.0954. 所以∠A ≈5°08′.二、探索新知、分类应用【活动一】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元素【提问】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A的邻边b ∠A的对边a 斜边cCBA总结: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5个元素,既3条边和2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以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 sin(2)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活动三】解直角三角形例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例2:在Rt△ABC中,∠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切的概念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 P108—111 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正切定义:如图,在 Rt△ABC 中,∠C=90°,a、b 分别是∠A 的对 边和邻边 . 我们将∠A 的对边 a 与邻边 b 的比叫做∠ A_______ ,记作 ______.即:tanA=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右三个图中所给条件分别求出下列图中∠A、∠B 的正切值. A
重点难点
一、自主学习 1、如图,Rt△ABC 中, sinA=___,cosA=_____,∠A+∠B=____ 2 2 a +b =_____ 2、特殊角的正弦与余弦值:结合图形计算特殊角的正弦值: α sinα cosα 3、 互余两锐角的正弦与余弦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 0 0 0 0 0 0 4、比较大小:sin10 sin20 cos10 cos20 sin10 cos20 5、求证:同一锐角 的正弦与余弦之间有如下关系: sin a cosa 1
A B
A E C B A
C
D C B A C B A
四、作业布置:教材 P113 A 组 T1。P113 B 组 T2。 课后反思:

课时
6
课 题
0 0 0
正切(2)
课型
新课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熟记 30 、45 、60 的正切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正切值说出这个锐角。 特殊角的正切值及应用
一、自主学习 1. 在 Rt△ABC 中, ∠C=90 , cosB= 2、(1)填表: α cosα 规律:在 0-90 之间,锐角 A 的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______。 (2) 、比较大小:cos10°___cos20° cos88°___cos79° (2) 、在 Rt△ABC 中,∠C=90 , ∠A=30 ,cosA= (3) 、在 Rt△ABC 中,∠C=90 , ∠A=45 ,cosA= 二、合作探究 1.计算: (1)2cos45 +sin 60 - 2
0
3、
sin 2 450 tan600 cos300 2 cos45 tan45
0 0
三、作业布置:教材 P106 课后反思:
A 组 T9,P107 B 组 T2、5、7。
D

课时
5
课 题 学习目标
正切(1)
课型
新课
1.知道一个锐角的正切概念, 2.正确地应用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之比。 学习难点:综合运用正切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边。
B C
3、仰角与俯角: 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_____下方的角叫俯角。 二、合作探究
0
的角叫做仰角,在
1、 在 RtΔ ABC 中,∠C=90 ,AC=4,BC=3,tanA, tanB 的值。
2、 已知 tanα =3 ,α 是锐角,求 tan(90°- α ) , sinα , cosα 的值。
课型
1、知道余弦的概念 2、能正确地用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学习难点:能用数字或字母正确表示 cosA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第 103—104 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 的 与 余弦,记作 ,即 cos =______
的比叫做角 的 A
B
1 ,那么 3
A
B
C
1 6 ,cosA= ,求 SABC. 2 2
BC 12 ,求:sinA 与 cosB 的值。 AC 5
课后反思:

课时
3
课 题
0 0 0
余弦(2)
课型
新课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习方法
熟记 30 、 45 、 60 的余弦值, 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余弦值说出这个锐角。 特殊角的余弦值及应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0 2 0 0 0 0 0
30°
45°
60°
,sinB= , sinB=
(2)sin 30 +sin 45
2
0
2
0
2.在△ABC 中,若 sin A 的度数。
2 3 sin B 0 ,∠A、∠B 都是锐角,求∠C 2 2
(三)当堂达标 1、 对于 Rt△ABC,若将其三边按比例同时扩大或缩小 n 倍,则 sinA 的值 2、已知 sinA=
1 3 2 ,则∠A=____;sinA= ,则∠A=____;sinA= , 2 2 2
3、计算:2 1+( 5 1 )0+sin30 =______

则∠A=____;
0
四、课外作业:必做题:教材 P107 A 组 T8、9 课后反思:

课时
2
课 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习方法:
余弦(1) 学习重点:余弦的概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4
课 题 学习目标
正弦与余弦复习
课型
复习
1、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的定义和牢记特殊角的正弦与余弦值。 2、会进一步掌握正弦与余弦之间的关系。 3、能综合运用正弦、余弦定义解决简单问题。 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的定义和特殊角的正弦与余弦值。 难点:互余角的正弦与余弦之间的关系
1 6 ,sinA= ,求 SABC. 2 2
1 , 求 sinB。 3

课时
1
课 题
0 0
正弦(2)
0
课型
新课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习方法
1、会熟记 30 、45 、60 的正弦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 边长,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正弦值说出这个锐角。 特殊角的正弦值及应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在 Rt△ABC 中,∠C=90°AC=2,AB=3 则 tanA=______,tanB=_____. 2、自学教材第 110---111 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填表: α tanα (2)规律:在 00-900 之间,当锐角α 越来越大时,α 的正切值有什么变化? 3、如图:Rt△ABC 中,∠C=90 ,sinA= cosB= tanA= tanB=
C
2、基础训练 P45 T8 三、当堂达标 1.RtΔ ABC 中, AC=1,BC=1,则 cosB= 。sinA= , 2.RtΔ ABC 中, AC=3,BC=4,则 cosB= 。sinA= , 3、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若三边长都扩 大 2 倍,则锐角 A 的余弦值( ) A、扩大 2 倍 B、不变 C、缩小 2 倍 D、无法确定。 4.Rt△ABC 中,∠C 是直角,斜边 AB 是 3,AC=2,则 sinA=___, sinB=___、cosA=____、cosB=____。 5、如图是亮亮沿与地面成角 的山坡向中走了 90 米,如果 cos = 他上升了 米。 四、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材第 106 页第 2、3 2、选做题:在 Rt△ABC 中,∠C 是直角,AC= 五、拓展提升 在 Rt△ABC 中,∠C 是直角,
12 ,求:sinA 的值。 13

4、已知 sin50 =0.77,那么 cos40 =__;已知 cos54 =sin 那么 =__ 三、当堂达标 1、如图,已知等腰△ABC 中,AB=AC=10,BC=12,求 sinB、cosB 的值。
0 0
A
2、在 Rt△ABC 中,∠C=90 ,BC=5,AC=6(1)求 sinA、sinB 的值。 (2)过点 C 作 CD⊥AB 于 D,求 sin∠ACD 的值。 B C A B C
2、在 Rt△ABC 中,∠C 是直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 a, b, c ,分别求∠A 与∠B 的余弦值。 3、 RtΔ ABC 中, AB=5, AC=3, BC=4, 则 cosB= 。 sinA= , 二、课内探究 1、 在 Rt△ABC 中, ∠C 是直角, 斜边 AB 是 2, AC=1, 分别求 sinA、 sinB、 cosA 与 cosB 的值。

课 题 学习目标
课时
正弦(1) 课型 新课 1、知道正弦的概念 2、能正确地用 si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学习难点:能用数字或字母正确表示 sinA,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的概念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如图,在 Rt△ABC 中,∠C 是直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 a, b, c , (1)∠A 与∠B 的关系怎样? (2)三边 a、b、c 的关系怎样? A 2、自学教材第 99—101 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 的 与 的比叫做角 的 正弦,记作 ,即 sin =______ (2) 在 Rt△ABC 中,∠C 是直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 a, b, c ,分别求∠A 与 ∠B 的正弦值。 (3)RtΔ ABC 中,AB=5,AC=3,BC=4,则。sinA= ,sinB= 二、课内探究 1、 在 Rt△ABC 中,∠C 是直角,斜边 AB 是 2,AC=1,分别求 sinA、sinB、 的值。 (三)当堂达标 1.RtΔ ABC 中, AC=1,BC=1,则 sin B= ,sin A= 。 2.RtΔ ABC 中, AC=3,BC=4,则 sin B= ,sin A= 。 3.Rt△ABC 中,∠C 是直角,斜边 AB 是 3,AC=2,则 sinA=_,sinB=__。 4、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若三边长都扩 大 2 倍,则锐角 A 的正弦值( ) A、扩大 2 倍 B、不变 C、缩小 2 倍 D、无法确定。 5.在 Rt△ABC 中,∠C=90 ,sinB=
2 2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