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以深圳为例班级:小组: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
2.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青龙县城城镇化的过程。
【认知内化】材料1: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材料2: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1768.1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已成为中国超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来自于深圳市统计局网站)材料3:深圳街区发展变化图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活动探究】活动探究一: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材料1:深圳市地区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右图)材料2:2022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赤石镇新里村实现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科学推进农药、肥力减量化亦取得成效,深汕农业现代化探索示范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活动探究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以中国为例)材料1:深圳的城镇化过程是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3.结合材料并利用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在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以其深刻的影响和复杂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者,将这一现象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本,帮助教师构建一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课。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
因此,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以及它对环境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教案的开篇可以引入一些直观的数据和案例,比如世界上几个典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或者中国近年来城镇化率的变化图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这些数据和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
接下来,教案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的原因。
这包括工业发展、农业转型、政策因素等多个层面。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城市化进程。
了解了城市化的原因后,教案将转向城市化的特征。
这里可以介绍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用地的扩张、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考察活动,如带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或进行社区调研。
教案的核心部分是对城市化影响的探讨。
这一部分需要全面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同时也要讨论它带来的积极效应,比如经济增长、文化交流和技术创新。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最后,教案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城市化。
这要求学生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出创新的城市发展模型,或者提出改善现有城市问题的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019-2020学年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3《城市化》3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城市化》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们探究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由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变成人口达千万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的例子有很多。
又如北京市的用地规模发展也很迅速。
北京的市区在1949年前,二环路还没有形成规模。
现在,五环路、六环路已经通车。
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思考】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1.识记: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学会根据相关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特点、进程及其影响。
学生用书[P32~P33]一、什么是城市化[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目有何变化?(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等级有何变化?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2
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孙仁杰审核:审批:时间:2014-3-13 No.XA0072.3城市化二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2、针对问题,能够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_______日益扩大,____________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产生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__________________。
(2)不利影响: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噪声污染、________________。
4、改善措施:建设________________。
(1)发展低污染的________________和绿色交通,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城市景观与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
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居住的城市具体有哪些问题?2、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解决?3、结合案例:合肥市环城公园成为生态城市给我们常州市今后的建设有什么启示?第三部分当堂检测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2、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浩瀚宇宙,探求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应该()A.加强城市管理B.控制经济发展C.进行全面规划D.扩大绿地面积4、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6、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7、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8、对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A.煤烟、粉尘 B.工业废水 C.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酸雨9、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图中各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目标与素养1.结合实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根据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否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对比长江三江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可以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过程与方法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镇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以列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运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图绘图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弥补感性认知的不足,同时增加理性认知。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小组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后阅读、思考、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全班分为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等5个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镇化对本组负责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课上交流。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概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包括城镇化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功能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2.掌握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3.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3.1.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历史悠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功能齐全。
同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还面临着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3.1.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城镇化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但城镇化加速发展。
其中,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涉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等多种因素。
3.1.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比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3.投资、政策等因素的作用。
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括: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2.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3.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面临城市扩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环保等方面注重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原因。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及原因,以及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城镇化经过中的复杂问题,如何提出和实施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设计互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准备地图和教学器械,便于教室展示和互动。
4. 邀请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参与,提供实地经验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城镇变化的图片,引出城镇化的观点。
并介绍城镇化的经过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1. 城镇化定义从学术的角度讲,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息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息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也可理解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2. 城镇化经过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城镇化经过的实例,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经过。
3. 影响因素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政策等。
4. 意义(1)增进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缘,增进经济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镇建设,了解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和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四)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镇化的观点、经过、影响因素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城镇化经过中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掌握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城镇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教版⾼中地理必修⼆第⼆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让学⽣成为课堂的主⼈——“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章⼀、教学⽬标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的⼟地利⽤1.经济活动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地类型依据农业⽣产的特点,农业⽤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农业⽤地⼀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些满⾜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地利⽤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记笔记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1.农业⽤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经济活动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地类型城镇⾥⼈⼝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地利⽤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业区等。
(1)居住区是城镇中⼴泛分布的⼀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交通⼲线的两侧或街⾓路⼝,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2023年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必修二篇(实用)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必修二篇一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主要讲述了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并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困境、治理手段;②两类新工业区,分别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以及美国“硅谷”为例,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形成条件。
本节课主要由相关案例构成,结构较为复杂,但内容安排有规律可循。
课文均列举国外成熟案例,清楚的展现了不同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条件,再配以我国的相关案例进行对照学习,从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电脑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化繁为简,学会归纳具有条理性的知识点。
针对不同的案例由区位分析入手,找出其发展的条件和具备的特点,并能够将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案例中去。
学习传统工业区部分,要注意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去理解它的兴起、衰落、治理。
由于传统工业区的交通、矿产、产业条件都较为优越,因此此类问题很容易在综合习题中有所体现,建议学生借此机会对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地理概况进行归纳总结。
而对于新工业区部分重点把握其与传统工业区的不同之处,学会应用它的特点和兴起条件。
作为本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在课前提问部分有必要对前两节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复习,如“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等等。
由于本节内容带有一定的实战性质,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承 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转而对人类活动空 间的学习。对整章内容来说,本节又起着开 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 择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 下,地位重要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0级罗超帅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 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以及 它的形成原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 用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 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切不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一 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实际,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 方式,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 使自己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 图进行学习,即收集不同规模城市较详细的地图,在分析地图 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然后进行小组讨 论和对比分析,理解这些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 (2)能说出图中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 原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2.2 城镇化-教案
城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4.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镇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对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新课学习】一、城镇化的意义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2.11中哪些城镇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镇。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2.城镇化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1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基本构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利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第1课时完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下,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但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资料的运用来达成。
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应该先对城镇化概念有个简单的介绍。
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化的差异性,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
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2课时完成“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内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课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城镇化的利弊,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且能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说明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在整个必修二教学中的,结合本节内容,可以做适当的教学安排,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具体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
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在说明城镇化过程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
特征
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 现了_中__高__级__住宅区和_低__级__住宅区
呈__点_状或_条__状分布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_聚__集__而成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分__布__和__组__合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
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布局区位
环境质量 配套公 共设施
中高级住宅区
高收入阶层
面积大,质量高, 有些是独立庭院
城市的外缘,文化区、 风景区附近
优美
齐全(如学校、医院、 商店和绿地等)
低级住宅区 低收入阶层 面积狭小,质量低, 拥挤、密集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较差
不齐全
【典例示范】 (2020·天津等级考)如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 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
2021/4/17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新人教版
1
必修2(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图中所显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_商__业__用__地__、政府机关用地、_工__业__用__地__、住宅用 地、交通用地。 除以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外,还有_休__憩__及__绿__化__用__地__、农业用地等。
阴影部分的交通及其地租 状况
答
等间距是500;距市中心越近,交通通 交通通达度较好,地价较
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重点)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难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二节 城镇化 课件(51张PPT)
问题
表现
成因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 、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污染物 超出一 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定的限度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城市人口规模和 人口密度 不断增加, 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 规划 和管理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差异
2022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章
地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城镇化的意义
课标定位
2.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时空差异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素养阐释 1.结合资料,综合分析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能够根据相关材料说明城镇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体现人地协 调观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用
结合材料探究: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不利影响及表现形式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量下降 城镇交 通问题 城镇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 题 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 后;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意义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意义
原因
经济 发展
促进区域经 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②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会 拉动内需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 天然气等设施集中,提高了土地、水等资源的利 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第2学时)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课标解读:
1、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并从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与意义。
2、强调学生学会读图,根据图表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归纳得出理论,又能够运用理论来验证实际情况(解释城市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功能区的概念、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
3、生活在北京的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有助于理解本部分学习内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实际案例。
2、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多幅插图,反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几种主要模式。
在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因素时,既比较全面又突出重点因素——经济因素
3、材中的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既反映了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也反映出城市不同功能区受此距离影响程度不同,即付租能力的差异。
九、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利用PPT课件展示北京市地图,学生读图完成问题:
北京市区图(略)
1、天安门附近没有形成商业区的原因:()
A、经济因素
B、历史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因素
2、读下图,根据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回答
(1)说出该城市地价变化总的趋势。
(2)在图中等地价线上有几处明显的向外凸出,说明其凸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