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
文体学研究简述
文体学研究简述作者:周东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摘要:最早起源于修辞学的文体学是一个既新颖又古老的学科。
古老在其可以追溯到中西方早期的修辞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新在于其现在的发展阶段——现代文体学开始与上世纪初,迅猛发展于六十到八十年代,但是不像别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仍处于讨论和发展中。
本文将讨论其定义、起源、分类、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探讨。
关键词:文体学定义现代文体学一、文体学定义文体学最简单的广泛的定义就是“对文体的研究”,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但是具体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人们比较认可的看法是“文体是表达”“文体是偏离”“文体是选择”。
二、文体学分类及其主要观点总的来说,文体学可以分为5大类。
即:认知文体学,女权主义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教学文体学和语用文体学。
文体学发展至今,对其学术界一共有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
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
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体学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哲等主编的《世界新学科总览》(1986):“文艺风格学:亦称文艺文体学,简称风格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种观点认为,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非是哪门学科的附属,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种观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如美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
三、文体学的发展(一)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外语界从事文体学研究的主要是归国学者,如胡壮麟、侯维瑞、钱佼汝等;留学生如申丹等,以及本土的研究生。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外语界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体学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就。
然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献分类与编目、版本鉴定与校勘、文献史料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章还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中国70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其发展历程与特点鲜明,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
研究历程: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进行,学者们致力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保存。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古典文献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至今,古典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献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特点:七十年来,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系统性不断增强。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文献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文献学体系,对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文献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前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市场的刺激下,更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并探讨中国文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其中诗歌、散文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文学的写作也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文学作品不再只是提供了关于工农等阶层的描写,而且开放社会摸索出的新方向也得到所写,作品题材也逐步转向市场和大众文化。
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文学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代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新时代追求。
首先,文学题材从早期农村生活和工业化过渡,转向了更多元化的方向,如历史、社会现象、科幻、神话传说等等。
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提升,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语言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亲切、生动和普及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也使得中国文学得到更广泛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另外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也迅速壮大,不少新锐小说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四、当代中国文学难题虽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快速发展和市场化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受益,但也出现了轻薄低俗、只追求卖座和功利的文学作品,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学质量的担忧加大。
另外,一些作家,在流行趋势面前沦为“写作机器”,不断推出书籍而缺少文学内涵和精神内核,这将是长期影响当代文学中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现阶段的发展和品质的更高要求,呼唤大量的青年作家来推广文学的本质,使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塑造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中国体育文学特征与现状分析
中国体育文学特征与现状分析路铁民摘要:随着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文学也应运而生。
中国的体育文学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历史到当前,就中国体育文学特征和现状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体育事业;体育文学;发展一、中国体育文学的特征(一)历史悠久中国的体育文学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就已经出现了。
《夸父追日》、《共工头触不周山》和《后羿射日》就是代表作。
《夸父追日》描述的是夸父这个英雄人物的象征追赶上了太阳,很好地体现了长跑这个运动,虽然带有神话色彩。
《共工头触不周山》则描述的是共工用头能把不周山撞倒,角力在这里有了体现。
《后羿射日》则是把射箭这项运动给体现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杂篇说剑》中出现的三剑之“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的故事都反映击剑这种体育竞技在战国时期的流行。
世界上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蹴鞠二十五篇》就出自于我国。
(二)体裁丰富我国体育文学,最早是以神话故事为体裁,到了唐宋时期,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们则用诗歌的形式来歌颂或抨击这些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词的体裁也就出现了。
例如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李隆基的《观拔河俗戏》,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西凉伎》等等;元朝的散曲也是体育文学的体裁之一。
《女校尉》、《妓女蹴鞠》就是代表作;到了明清时期,小说盛行,于是小说也是体育文学的题材之一,四大名著中描写的都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建国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题材的文学报告异军突起,文学报告也成为了流行的体裁之一,代表作有《扬眉剑出鞘》、《足球教练的婚姻》和《世界冠军的沉默》等等;科技发展,媒介创新,体育文学已经被搬到电视屏幕上,如《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球场风波》、《冰与火》等。
(三)富有哲理性所谓哲理性是指体育文学作品给人们所带来的启示,也就是体育精神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体育精神如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顽强拼搏等。
文体学五种文体[文体、文体学与文体分析新解]
文体学五种文体[文体、文体学与文体分析新解]1963年,王佐良发表《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一文,开中国现代文体学研究之先河。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更是不断涌现。
我们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文体学”为“主题”检索词可以检索到:1980-2010年国内各核心期刊共发表与文体学有关的文章达1383篇,这其中1990-2010年所发表的文章达1207篇,平均每年60多篇;若以“文体分析”为“主题”检索词则可以检索到,1980-2010年国内各核心期刊共发表与文体分析有关的文章达992篇,其中1990-2010年所发表的文章达869篇,平均每年43篇多。
可见,对文体学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蓬勃发展之势。
然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文体这一概念一直未达成共识,对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意义以及对文体分析的范围和步骤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学的更快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前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新见解,以便为今后的文体学和文体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体研究文体学理论,探讨文体分析,就不能不首先谈文体。
在RichardsSchmidt(2003:522)看来,“文体指个人说话或写作的变体。
文体通常随情景类型、受话人、交际地点和交流话题的不同而有随意和正式之分。
某一特殊文体,如正式文体或口语文体有时被视为文体类型。
有的语言学家用‘语域’这一术语表示文体类型,而其他语言学家则对两者加以区分。
文体也可以指某个人一贯的说话或写作风格,或指某一段时间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比如狄更斯的写作风格、莎士比亚的写作风格及18世纪的写作风格等”。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四层意思:其一,文体是指个人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其二,文体有随意和正式之分,某种文体是随意文体、非正式文体还是正式文体,需根据情景类型等因素确定;其三,文体与语域关系密切,究竟可将二者等同视之还是区别对待,人们并未达成一致;其四,文体可指个别作家的风格,亦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
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 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邱 渊
(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云南 昆明 6 09 50 2)
摘
要 : 中国古代 , 在 文体研究主要 表现为 3种形式 : 一是散 见 于古代 文献 中的散 论 ; 体现在 古人整理 的文集和 二是
编撰的各种文选 中; 三是体现在研 究专著 中。在 中国古代 的文体研 究 中, 有几 个重要 问题值 得一提 : 文体分 类 的问
题, 具体文体风格特 点研 究, 文本于经” “ 的观 点, 文…‘ 之 争 , “ 笔” 古文和骈 文之 争, 文之 辨 , 词之 辨, 诗 诗 曲与诗 词之
辨等。 自 14 有受到重视 。而 18 9 0年之后 , 文体研 究受到人 们的关注 , 古代 文体研 究也 日
口。一日: 从兑省。 段 玉裁 注 :此 以三字会 意 , ” “ 谓 以人 口交神也 ” 。因此 , 祝 ” “ 指祝文或祝 辞 , 是 人和神交流的语言 。顺祝 、 年祝 、 吉祝 、 化祝 、 瑞祝 、
笑 祝是 几种有 不 同祭 祀 目的 的祭 祀 , 郑 玄 注 :顺 汉 “
及对历史上存在的文献进行著录和分类 , 而对文学
吉祝 , 四日化祝 , 日瑞祝 , 日笑祝 。掌 六祈 , 同 五 六 以 鬼神示 , 日类 , 日造 , 日袷 , 一 二 三 四日祭 , 日攻 , 五 六 日说 。作 六 辞 以通 上 下 亲疏 远 近 , 日祠 , 日命 , 一 二 三 日诰 , 日会 , 日祷 , 日诔 。 许 慎 ( 5 四 五 六 ” 约 8一约 17 《 4 ) 说文 》 “ ” : 祭 主 赞 词 者 。从 示 , 人 释 祝 云 “ 从
益 受 到 重视 。
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的起源和发 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各种文献和著作中已经有了诗 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文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体学传统逐渐丰富和完 善,到了唐代和宋代,更是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体学家。例如,杜甫和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鲜明,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2、文本形式分析:古代文学文体学还重视对文本形式的分析。这包括对文本 的篇章结构、段落分布、句子长度和词汇使用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3、语境与背景研究:古代文学文体学强调对文本产生的语境和背景的研究。 这包括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都会对 文本的创作和意义产生影响。Biblioteka 参考内容二一、引言
一、引言
古代文学文体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文本的表面含义,还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 本次演示将再次探讨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并对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1、文体风格研究:古代文学文体学首先的是文体的风格。不同的文体,如诗 歌、小说、戏剧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研究这些不同的风格,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体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 支,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于 理解古代文学文体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次演示将从中国古代文体学 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方法以及古代文学 文体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定义说明解析
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文体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各种不同文体的形式和特征。
在中国,文体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篇文章将以"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为主题,对中国在文体学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概述和总结。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文体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究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包括文体的内部结构与规律、从事特定活动的文体以及表达方式等。
通过深入研究文体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而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后,我们将对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进行概述。
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语言、修辞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兴起,中国的文体学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学者在文体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了不同文体的分析与比较、文体转换与演化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文体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将对中国文体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框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文本语料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
同时,中国的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上的文体学研究者广泛合作,共同推动文体学研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介绍和总结中国文体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展示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并为未来的文体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组织和呈现的框架。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中进行概述,介绍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
中国文体学_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_吴承学
中国文体学_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_吴承学清代纪晓岚在评论《文心雕龙·通变》篇时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
……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
”[1](P1077)如果撇开《通变》具体的时代背景,那么纪晓岚所说的“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的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倒是不乏这种“通变”之例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体学之兴盛,不免让人想起“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这句话来。
文体学,并不是从西方传入的新学术,本来就是中国“古人之旧式”。
“以文体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传统与原则。
历代学人不断强调:“文章以体制为先”、[2](P294)“先体制而后工拙”、[3](P765)“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4](P459)“文辞以体制为先”、[5](P9)“文莫先于辨体”、[6](P80)“凡为古文辞者,必先识古人大体,而文辞工拙又其次焉”。
[7](P504)中国文体学成熟相当早,《文心雕龙》在文体学方面已经相当精深而有体系,此后的文体学可谓久盛不衰。
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文体学日益式微,甚至成为被人淡忘的知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之一。
近年来,文体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文学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前沿学术领域和倍受关注的学术热点。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有当代文化的催化背景: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对于文体的重视与实验、西方文体学理论的译介与传播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文体意识自然有影响,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出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与自然趋势。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吴承学作者简介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即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和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王章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持续繁荣。
但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研究则一直很薄弱。
这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论述文字迄今罕见;零星的议论则散见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各方面的论著中。
这些零散的议论,按内容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三种:单体发变论;合体融渗发变论;全体浑和发变论。
三种中,前两种为数较多,第三种极少,仅见于笔者。
但只有第三种才是对文体“发变论”的宏观的、整体的和贯通的研究,所以亟待加强和深入。
港台学界的相关研究则更薄弱。
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很缺乏,仅见一些汉学家有有关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融渗及演变等方面的零星论述。
但国外也有一些理论,如混合剧种论、互文性理论、囊括说、视域融合论等,虽非直接论述中国文体的发展演变问题的,但对推进和加强“发变论”尤其是全体浑和“发变论”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体学;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44-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08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有常”的“设文之体”和“无方”的“变文之数”都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研究更为重要。
但是,目前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大致情形是:文体之常的研究很多,无方之变的研究极少。
“无方之变”方面的研究资源,古来就很稀缺。
因为文体之变既然是“无方”的,那么,其研究自然高难。
在当下因循成风和讲究实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思维模式下,无方之变的研究更难指望会有大动作、大进展;就算是偶有所获、偶有论著也较难获得承认和发表。
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
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古代文体学本体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各类研究中, 以文体的分类和特征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成果较多。例如,学者们对《诗经》、 《楚辞》等古代诗歌进行了分类和特点分析,对古代散文、小说等体裁的研究也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部分研究者开始古代文体学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以及 古代文体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等。
引言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体形式、功能、演变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既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本次演示旨在探讨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研究,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文体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 为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背景
中国古代文体学起源于先秦,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文体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形成 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体类型。然而,由于古代文体学受到传统观念和时代环境的 限制,其发展并不平衡,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
再次,该手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 点,还对当前文体学研究的前沿进行了深入探讨。手册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当 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例如网络时代的文本特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等。 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手册的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材料,也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三、价值 《文体学手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其 对文体学研究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上。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文体学的读者 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详尽、实用的参考工具。同时,手册中所涉及的具体案 例和文学作品分析,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体学的应用和实践。
四、竞品对比分析相较于其他同类著作,这本手册具有更为全面和实用的特 点。首先,手册不仅介绍了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是其他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其次,手册中所选取的案例 和文学作品分析,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 体学的应用和实践。
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
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一、概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语料库文体学作为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大规模的文本数据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为文学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料库文体学在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新途径。
语料库文体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文学作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
这些特征和规律不仅反映了作家的创作风格,也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通过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语料库文体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往往依赖于文学批评家的主观判断,而语料库文体学则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客观的文学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评价一些被忽视或误解的文学作品。
语料库文体学为文学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客观的文学史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料库文体学将在文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简述传统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与局限性。
传统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对文本内部的语言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这种方法强调文本的独立自足性,认为通过对文本内部的细致解读,能够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文学文体学过于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而忽略了文本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
这种局限性使得文体学研究往往局限于文本内部,难以揭示出文本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个体经验,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国内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引言: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国内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在国内,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逐渐兴起。
首先,一些研究者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中国书法在校园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专注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作用。
其次,一些文化学者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书法在校园中的教育意义。
他们认为,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中国书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研究,如将书法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
二、国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在国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兴起。
首先,一些研究者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书法在国外学校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
他们发现,通过引入中国书法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其次,一些艺术教育学者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研究中国书法在国外学校中的教学效果和意义。
他们认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文化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三、国内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的比较通过对国内外对中国书法进校园的学术研究现状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性和差异。
共性方面,无论国内外,研究者都认为中国书法在校园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差异方面,国内研究者更加注重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国外研究者则更加注重中国书法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强调其在国际教育中的价值。
“体裁理论”三个主要学派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内容
自2013年以来,中国近十年的“体裁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新闻报道的体裁分类:通过比较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以发现每种体裁 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的报道目的和受众 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体裁。
2、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存在差异。因此, 新闻媒体需要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以便选择最合适的传播方 式。
二、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 三个学派的优势和不足
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三个学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规范主义学派能 够为我们提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但往往面临道德和伦理困境;实证主义学 派为我们提供了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可能忽略了政治过程的复杂性 和动态性;制度主义学派政治制度的结构和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政策制定的 方式和效果,但可能忽略了其他参与者的作用。
2、实证主义学派
实证主义学派强调对公共选择过程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它认为,政治过程是理 性和科学的,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理解和预测政策效果。实证主义学派注重数 据分析和定量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和效果。然而,实证 主义学派的方法可能忽略了政治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对政策效果的片 面理解。
1、规范主义学派
规范主义学派强调价值判断在公共选择中的重要性。它认为,政治过程应该追 求社会正义、平等和效率等规范性目标。规范主义学派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和 最大化原则来评估政策效果,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但是,规范主义学 派常常面临道德和伦理困境,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冲突和难以确定的 优先级。
尽管三个学派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三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相对独立,缺乏相互借鉴和融合。其次, 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出发,对语言使用的全面理解仍有待加强。最后,体裁 理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清华大学外语系2019级研究生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讲座之四文体研究及其功能
例如,
• 最近几年来,2019年和2019年每年有3部出 版,
• 2019年有7部出版。 • 这充分说明,文体学研究确实是一项方兴
未艾的事业。
初步分析
• 2019年6月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南京国际关系 学院召开,召集人为郭鸿教授;
• 2000年9月第二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 开,召集人为王守元教授;
• 因为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文体风格,是横着 伸向许多学科之中,如语言学、文艺学、文章 学、美学、心理学、图书分类学、编辑学、翻 译学、鉴别学等等,成为它们的一种共有现象。
研究的范围
• 它所研究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人 们划分的一些传统学科领域。
• 单一的学科方法和视角,只能认识体裁的 某一侧面和局部,
三、 我国的文体学研究成果
• 建国60年来,国内文体学研究及成果的产 出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可谓紧密相连。
• 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谈。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及“文革”期间。
• 据统计,1949年到1976年的28年间,中国为数 不多的几家期刊杂志如《西方语文》、《外语 教学与翻译》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仅发表 了25篇文体学论文,也就是说,每年不到一篇
• 文体学的这种边缘性,也是近代科学技术 发展趋向的一种体现,
• 即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化 和技术科学化、科学的整体化和传统学科 的解体。
对其它学科的促进
• 事实上,文体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疆界, 成为一门需要多学科、多角度探讨的综合性学 科。
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
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一、本文概述《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语料库文体学在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语料库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传统文学文体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以及语料库文体学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本文将总结语料库文体学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展望其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语料库文体学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二、语料库文体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语料库文体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和分析。
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对大量真实文本的统计和比较,揭示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
语料库文体学的基本原理在于,语言的使用是动态的、变化的,而非静态的、固定的。
因此,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真实语料,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文体特征。
这种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的构建、语料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方面。
在语料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语料来源,进行清洗、标注和分类等处理,以保证语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语料的处理和分析方面,需要运用统计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语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在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方面,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语境,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以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和文学价值。
语料库文体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和分析,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揭示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可以为文学批评、文学翻译和文学教学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与研究范式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与研究范式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中国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在研究范式上,中国古代文体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文体的分类与特点、文体的演变与衍化、文体与社会文化等。
首先,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在于通过对文体的分类与特点的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了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体系,如诗、赋、骈文、散文等。
通过对这些文体的分类与特点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学的世界。
其次,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在于通过对文体的演变与衍化的研究,揭示古代文学的时代变革与审美变迁。
文体的演变和衍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文学作品不断创新与革新的结果。
通过对文体的演变与衍化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深入认识古代文学的历史演进和时代特点。
第三,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在于通过对文体与社会文化的研究,揭示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既受制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同时也承载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文体与社会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体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影响,深入揭示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和社会价值。
在研究范式上,中国古代文体学主要采用分类研究法和历时研究法。
分类研究法是对不同文体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文体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梳理和整理,揭示文体的特点和规律。
分类研究法注重对文体的细致分析和整合归纳,从而更好地把握文体的本质和特征。
历时研究法是对文体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注重通过时间序列的方法,考察文体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演变,揭示文体的发展脉络和变革规律。
历时研究法强调对文体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把握,对文体的起源、演变和变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在于通过对文体的分类与特点、文体的演变与衍化、文体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时代变革与审美变迁以及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文体学概论
中国文体学概论
《中国文体学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文体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的专著。
本书系统地呈现了中国文体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文体学概论》通过对中国文体学的定义和范畴进行界定,揭示了中国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形式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艺术形式等。
这一定义明确了中国文体学的研究范畴,为后续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文体学概论》通过对中国文体学的历史回顾,追溯了中国文体学的起源和发展。
文体学研究在中国早有雏形,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有着独到的见解。
但直到现代,中国文体学才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系统的学科体系。
本书对先秦时期的文体研究、唐宋时期的文体理论以及现代中国文体学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中国文体学的进程和特色。
此外,《中国文体学概论》还对中国文体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包括形式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旨在揭示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分析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并借以阐释其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阐述,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文体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路径,从而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指导。
总之,《中国文体学概论》以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详尽的论证,全面介绍了中国文体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研究方法。
它不仅为中国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科框架,也为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对中国文体学感兴趣的学生、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而言,《中国文体学概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作者: 张慕华[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学报,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48-1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文体;古代文体学;文体分类;文体形态;文体学学科
摘要: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本体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基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史研究以及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构想等方面。
现阶段古代文体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古代文体学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古代文体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互动研究,确立其在文学研究构架中的学术位置,以建构更具体系和内涵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 - 76 1977 - 88 1989 - 94
14
11
25 (28 年)
0. 9
314
64
378 (12 年)
31. 5
249
61
310 (6 年)
51. 7
自改革开放以来 ,情况大为改观 ,每年发 1995 - 97
149
38
187 (3 年)
62. 3
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数目呈递增趋势 ,如改革 开放后至 1988 年的 12 年中 ,有《外语教学与
1949 —
1976
7 14 16 18 11 6
2
2
1977
— 247 314 272 45 64 20 76
1 249 121 42 61 10 135
22
7
5
1994
262
57
1995 —
1997
(修辞学与 (修辞学与 文体学合 文体学合
15
计)
计)
三者难以分辨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于当 代文体学代表了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衍生的 一个分支 ,即文体风格传统 (顾曰国 ,1990) ,二 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修辞 学注重语篇的生成过程 ,而文体学注重语篇的
Halliday 的“风格即意义潜势”说 ,等等 。
是否就没有风格呢 ?”有些人讲话罗唆 ,事倍功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定义呢 ? 刘世生指 半 ,是否就不算他的风格呢 ?
出两个原因 ,一是界定者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
2. 什么是文体学 ?
不同 ,如有的定义以传统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
从文体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人们常认
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 90 年代后 ,文 体学研究又有较大发展 。1999 年 6 月在南京 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 , 35 所院校和出版单位的 60 名代表参加了会 议 ,向大会提交论文近 50 篇 。会议的主要议 题是 :国内外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状况 ,文体 学在教学 、翻译 、功能语体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 文体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会议开得很成 功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 2000 年 9 月下旬将在山东大学召开第二届全 国文体学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 :国 内外文体学研究现状与走向 ,文体学流派研 究 ,中西文体比较 ,文体学与外语教学 ,文体学 与文学批评 ,具体时代作家或作品的文体研 究。
果 ,话语分析偏重于研究在一个语篇中信息的 一些 文 章 中 反 映 出 来 。所 不 同 者 , 倾 向 于
表达和理解 ,特别是隐含的信息 ,而语篇语言 Vendler 和 Fish 的 是 钱 佼 如 的 两 篇 文 章
学则着眼于有关信息如何通过语言得到体现 。 (1985 , 1992) , 持 反 对 意 见 者 为 郭 鸿 的 文 章
接受过程 (张德禄 ,1997) 。二是由于迄今为止 对文体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对诗歌的研究 ,因 而成为诗学的一部分 。事实上 ,在语言中反映 出来的文体风格特征的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 修辞格 ,与其说两者相等 ,不如采用 Leech 的
3
说法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Leech 1969) 。“文体”理解为“文学体裁”。要说明的是 ,搞文
苏美等负责编撰国外论文汇编 。前者的会议
论文分两批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年
第 2 期 、第 3 期上 ,后者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出版 。从此以后 ,国内一些学校 ,纷纷开设 了文体学课程 ,如北京大学设置了为本科生讲 授“英语语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为研究生讲 授“理论文体学”的系列课程 ,至今已有十多年 的历史 。
1998
107
107 (1 年)
107
研究》《、外国语》、《教学研究) 、《现代外语》、
1999 年 1- 6月
46
46
《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
总 计
153
726
174
1053
56 种杂志和学报发表了文体学研究文章 378
1
同一时期出版的供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
和专著 ,我们能够见到的有以下 13 种 ,详见表
有的定义则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二 为文体学和修辞学 、诗学难以分辨 。从《外国
是界定者本人认识上的不同 ,如有的界定者以 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在目录中把三者有时候单
研究文学风格为己任 ,有的界定者则乐于研究 列 ,但更多是并列这一情况来看 ,编者一方面
各种语言变体的不同风格 。程祥徽 (1999) 则 认为这三者有其共性 ,一方面又有一些区别 ,
语文体学引论》,并经国家教委外语教材编审
委员会批准邀请李赋宁等教授于 1984 年在北
京外语学院召开了该书的审稿会 。与会专家
在会上还建议了两件大事 ,一是决定于 1985
年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召开“高等院校英语专
业‘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制订会议并进行学
术讨论 ,一是授权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和华东
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教授程雨民 、钱佼汝 、虞
当代文体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语言学 ,但 主体认识的传统的文体学家和强调客观分析 接着又出现新文体学如何与话语分析和语篇 的新文体学家的争论 。在英语界相应地表现
语言学相区别的问题 。从《语言学与语言行为 为 60 年代 Vendler 与 Fowler 的争论 ( Fowler ,
摘要》在目录中把三者并列来看 ,编者一方面 1966) ,前者不欢迎语言学插足于文体学 。争
1990 《英语文体学教程》
钱瑗
1991 《实用文体学教程》
徐有志
1992 《现代英语文体学》
申丹
1995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
翻译》
张德禄
1997 《功能文体学》
刘世生
1998 《西方文体学论纲》
郭鸿
1998 《英语文体分析》
这些教材和专著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
不可能完美 ,但至少可以说明许多学者在致力
2
的特点”、Stendhal 的“赋予既定思想并适合产 天的交际现象 ,如今已进入语体取代文体的时
生 出 它 应 有 效 果 的 全 部 形 式 ”的 观 点 。 代 。
Enkvist 的“以最有效的方式讲恰当的事情”的
尽管像瞎子摸象一样 ,每个人从自己的经
观点 、J akobson 和 Levi2Strauss 的“结构对等” 验感受来谈论 style ,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
说 。布 拉 格 学 派 的“风 格 即 功 能 ”说 、 力求在认识上更前进一步 ,至少有些持理较勉
Mukarovsky 的“风格即突出”说 、Spitzer 的“常 强的观点应当首先排除 。如对“风格即雄辩
规变异”说 、Ohmann 的“语言结构转换”说 、 术”这一观点 、我们不妨发问“不会雄辩者讲话
于文体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外 ,从上列著作
可以看出 ,这支文体学研究大军的开拓者是已
故的王佐良先生 ,他在 1980 年首先奉献了《英
语文体学论文集) 一书 ,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 :
“文体学方兴未艾 ,我愿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
下去 。”在他的倡导下 ,原北京外国语学院的
一批资深教授如丁往道 、胡文仲等编写了《英
这同样适用于文体学和诗学的关系 ,从研究对 学研究的人一般不反对文体学 ,他们反对的
象着眼于文体风格来说 ,文学文体学应当包括 是 ‘, 提供一种方法”这样的提法 。如果我们没
诗歌 ,这不同于诗学只研究有关诗歌创作的一 有理解错的话 ,他们反对的这“一种方法“实际
切内容 。
上是指“语言学的方法”。这样就出现了强调
研究文章 107 篇 (根据同期《中国学术期刊·光 盘版》) ; 1999 年上半年 (1 - 6 月份 ③) 已经发 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有 46 篇[ MSOffice1 ] (根 据同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详细统计数 据请见表一 。
表一 :我国文体学研究论文统计 (综合部分 、英语 、俄语) ④
文体学在国内外早先是从修辞学衍生的 篇(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 1992) ,平均每
一个分支 。我国汉语界至今仍保持这一传统 , 年 30 多篇 ; 1989 年至 1994 年的 6 年间发表
成立中国修辞学会 ,但无文体学会 。较长时间 了文体学研究文章 310 篇 (高等学校外语学刊
内文体学又被认为是文学批评的领域 。随着 研究会 1992 ,1996) ,平均每年 50 多篇 ; 1995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总第 4 期)
文 体 学 研 究 在 中 国 的 进 展①
胡壮麟 刘世生
摘要 :本文借助电子文献检索的现代技术手段 ,从七个方面对文体学在中国的进展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结论认为 ,从文体学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对一些问题的争 论来看 ,今后的文体学研究将在下列几个方面受到重视 :1. 文体学的研究对象 ;2. 文 体学的解释力 ;3. 文体学与符号学 ;4. 文体测量学 ;5. 跨学科交流 ;6. 为教学服务 。 关键词 :文体学 ;进展 ;中国 ;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 : H0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536 (2000) 0320001210
二:
表二 :供我国英语专业使用的部分文体学教材和专著
王佐良 1980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
秦秀白
1986 《英语文体学入门》
王佐良 、丁往道主编 1987 《英语文体学引论》
程雨民等主编
1988 《英语文体学和文体学
论文选》
侯维瑞
1988 《英语语体》
程雨民
1989 《英语语体学》
王守元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加深了对文体实 年至 1997 年的 3 年间发表了文体学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