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现实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现实思考

摘要: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复杂,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企业才能承担创新主体这一职责。企业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完善的市场机制给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由于中国处于转轨时期,创新主体发生了错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主要内容有: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各地区通过建立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完善研发组织机构。

关键词:企业创新主体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人才培养是企业获得持续动力的不竭源泉,两者不可割裂。政府的作用不再是包办庇护,而是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搭建信息载体等手段,为企业破除壁垒、减少羁绊,赢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一、科技创新主体的层次划分

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人才培养是企业获得持续动力的不竭源泉,两者不可割裂。笼统来讲科技创新,应该把科技创新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主体到底由谁来承担。

第一个层次,科学发现。它是解释物质世界存在的宏观到微观的存在及其运动方式,它是基础研究,客观实际已经存在的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科学家的责任就是揭示它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这是科学发现的范畴,应当属于科学家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不能要求这些科学家都能够理解面向经济的主战场。

第二个层次,技术发明。运用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采取工程化的手段,主要由工程师来完成的。往往学理科的工程师具有动手能力,技术发明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搞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发明树立应用系统的开发,主要由有动手能力的工程师来完成。

第三个层次,技术创新还停留在成果的层次上,需要工程化、产业化。如果技术成果最终不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这个创新成果束之高阁没有任何社会经济意义。产业化主要要靠企业家来组织,如果没有企业家把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组织起来,这个成果是转化不了的。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或者主体应该包含基础研究,也包含应用技术创新,也包含企业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

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工作队伍重点应该在企业,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动力机制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其主要标志是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这是需要动力机制的所谓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重新组合诸生产要素,以实现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要求与适应外部变化的外在要求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主要有:(一)企业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

所谓超额利润是指在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时所获得的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这种情况发生于其成本低于其他厂商或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厂商时。超额利润在垄断行业是长期存在的,在竞争性行业却是通过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

来获得的。新的产品与服务与原有的差别越大,替代性就越低,这种超额利润保持的时间就越长。很显然,这种超额利润的形成渠道,会给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提供动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主动地投入资本或吸引他人进行投资,创造或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获得这种利益。

图1 企业家超额利润追求过程中的创新动力机制(二)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知识化的趋势下,新的竞争优势应偏向于“那些具有更高技术能力并以此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因此,更多的企业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从而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行业典型企业,在加大新技术投资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基于此,企业认为开展创新活动是为了满足其建立长久的可持续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利用具有直接面向市场并对市场需求信息较熟知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适销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也只

有通过企业的科技活动,才能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很显然,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活动,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根本动力。

图2 企业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三)完善的市场机制推动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既要有内在的动力,也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推动。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打破原有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市场对技术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市场上能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时,市场就会形成自组织机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形成导向和激励。

图3 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

三、中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障碍分析

(一)要素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在竞争和激励的双重作用下,会形成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成为创新的主体。可是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是以商品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可以说中国的商品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而要素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等市场化程度却远远落后,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比如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凭借行政权力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取生产要素,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而这些利润并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获得的,因此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即由要素稀缺造成的压力导致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

(二)科技体制改革尚不完善

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总称。在1978年前,中国的科技体制主要采用前苏联的模式,最大的缺陷是导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1985年10月,中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科技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在经历了对创新系统外层运作带的变革到内核的改造之后,中国科技体制在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效是明显的。但是,中国的科技体制具有政府指令的特点,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创新与否的决策权和对创新资源分配的绝对垄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