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近年来对青蒿素的研究

近年来对青蒿素的研究

中药青蒿近年来的研究(综述)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近年来中外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越来越热,从其分子结构研究到它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它的应用等等。

国内外已有千余篇论文报道该类化合物的化学,药学,药理和临床的研究结果。

本文汇总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青蒿素衍生物研究作用青蒿素。

青蒿是一种菊科植物,长久以来以其退烧的能力而闻名。

因为现阶段疟疾寄生虫对大多数抗疟疾药物都产生了抵抗力,青蒿素以及青蒿的其他几种衍生物最近很受欢迎,如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等等。

青蒿药物,是抗击疟疾的关键,青蒿类药物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其原料是我国西南山区的青蒿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我国研发的青蒿类药物在治疗疟疾等疾病中效果显著,当前已经成为国际抗疟疾首选药。

而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

中医中青蒿的功效及作用:功效: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

作用:临床常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温热病发热恶寒等证,还可用于治疗疟疾。

因青蒿能退虚热,故还可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

临床常用的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都是以青蒿为主药而制成的。

其主治阴虚潮热骨蒸,外感温热暑湿,头目昏晕,疟疾,黄疸,泻痢,疥癣,皮肤瘙痒。

近年来青蒿的研究1.青蒿资源的研究(包括野生、引种、杂交培育以及生物合成青蒿素)(1)青蒿野生植物资源:据相关人士对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与气候、土壤诸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

结果表明,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武陵山地区内的黄花蒿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

~8.853%0之间,最高可达10.221‰。

(2)生物合成:据报道的生物合成青蒿素的研究:a.组织器官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青蒿发根培养;青蒿芽培养,结果发现青蒿发根及转基因丛生芽培养有较好的前景。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及临床应用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及临床应用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及临床应用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药物治疗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青蒿素这种传统药物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已经成为治疟疾的主要药物。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疟疾的治疗以外,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青蒿素的历史、药理学、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

一、青蒿素的历史青蒿,又称黄花蒿,是一类分布广泛的植物。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青蒿的记述。

宋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在《千金方》中首次将青蒿列为医用药材。

随着人们对青蒿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1972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出一种治疟有奇效的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青蒿素的药理学青蒿素在抗疟疾作用方面已被广泛研究,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干扰疟原虫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现代研究表明,青蒿素可以与红细胞内的铁离子结合,产生自由基反应,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和DNA,进而杀死疟原虫。

同时,青蒿素还可以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从而更有效地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除了抗疟疾的作用之外,青蒿素还具有人体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症等作用。

例如,青蒿素可以改善肝脏功能,提高免疫力,并且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三、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青蒿素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青蒿素衍生物被研制出来,其种类和效果也越来越多样化。

目前,青蒿素的衍生物主要分为两大类:青蒿素类和青蒿素内酯类。

青蒿素类主要包括去氧青蒿素和氨甲环酸青蒿素等。

这类青蒿素衍生物具有较高的抗疟疾活性,同时还具有抗病毒、抗炎症等多种作用。

青蒿素内酯类则更加具有多样性。

以氧化物为基础结构的青蒿素内酯,在结构上与青蒿素非常相似,因此具有一定的抗疟疾活性。

另一方面,以二氢吡喃为基础结构的青蒿素内酯,则更多用于抗癌、抗病毒等方面。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是一种来自植物青蒿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次从中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近年来药物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药效作用是由其含有的内酯环、大环和过渡金属等多种结构单元共同作用所致。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极为有限,因此合成青蒿素类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外消旋青蒿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外消旋青蒿素是一种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如何实现其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是一个难点。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辅助剂等手段,可以实现对青蒿素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

例如,有学者使用氨基醇作为手性辅助剂,在对应的氧化反应中合成了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青蒿素衍生物。

1.2 单端基的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单端基的青蒿素衍生物通常指在中环上引入一个含有反式-亲核芳香取代反应活性的单端基基团。

其主要药理作用也是通过识别阴性药物靶标来发挥作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使用磺酰胺基团或其他亲核基团可以有效引入单端基,实现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1 抗癌作用青蒿素类化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2.2 免疫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是一类重要的抗疟药物,而且是一类独特的环状有机过氧化物,其独特的过氧键结构虽是抗疟活性中心,但也导致这类物质对热不稳定,容易受热分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用发展,同时为了保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中的热稳定性,本文选取了4种代表性物质:青蒿素(ARN)、青蒿琥酯(ART)、蒿甲醚(ARM)和双氢青蒿素(DHA,包括三种不同的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热稳定性。

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研究了ARN、ART、ARM及DHA在动态升温条件以及等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并对这4种物质的自催化性质进行了鉴别;其次,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分别研究了它们的绝热热分解特征,并计算了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然后,基于Semenov模型和有限元分析(FEA)模型分别计算了这4种物质在50kg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最后,基于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了这4种物质分子的稳定几何构型、键级以及过氧键(-O-O-)的键离解能。

结果表明,在线性升温条件下,ARN和ART的熔化过程和分解过程不能完全分开,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DHA的第一个放热峰减小,直至消失。

等温测试表明这4种物质的热分解都具有自催化性质;ARN、ART和DHA的热分解发生在固态,而ARM在液相发生热分解;4种物质的热分解反应都不遵循单一反应机理。

绝热状态下,4种物质在热分解过程中的压力均随温度线性增加,DHA的热分解过程存在一个吸热过程;Semenov模型和FEA模型推算得到的SADT值大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DHA的SADT值最小;在相同计算方法下,4种物质分子中DHA的过氧键(-O-O-)键离解能最小,发生热分解的可能性最大。

天然药物青蒿素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青蒿素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青蒿素的合成及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

内容包括: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并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青蒿素全合成生物合成展望0.引言青蒿素(artemisine)是从中药青篙(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干燥物)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抗疟新药,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天然药物,在其基础上合成了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

青蒿素类药物毒性低、抗虐性强,被WTO批准为世界范围内治疗脑型疟疾和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1]。

而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世界上仍有9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亿~5亿,年死亡人数达100万~200万,其中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因此对青蒿素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但目前世界青蒿素药物生产主要依靠我国从天然青蒿中提取,产量受资源、环境和季节的限制,且生产成本高、产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成本高、难度大,也未能投入生产。

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近几年,人们试图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技术来解决青蒿素的生产问题。

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作为药物可以从2000年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记载中发现,当时是用作治疗痔疮的。

500年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就用来进行抗疟治疗了,只不过以前都是把疟疾当成热病。

医药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也作了同样的记述。

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始于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先后组织60多个科研单位和500多员研究人员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研究项目包括:新抗疟药物研治、驱蚊药物及措施等,其中包括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药物及对其进行药效筛选。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标签:疟疾;疟原虫;按蚊;青蒿素;抗药性据媒体报道,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的拉斯克奖仪式上领奖。

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美誉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发现及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1疟疾是一种全球严重的传染病疟疾是经按蚊(anopheles spp)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发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特征。

在疟疾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10 min~2 h。

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 ℃或更高,面色潮红,烦躁不安,高热持续2~6 h。

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寒战高热发作。

俗称“打摆子”。

人体的剧烈反应与红细胞被疟原虫迅速破坏所致。

如疟原虫侵袭脑组织,引起脑型疟疾,病死率很高。

全球近25亿人生活在疟区,受疟疾威胁,呈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每年在3~5亿之间,而每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则在100~300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

疟疾在夏秋季流行。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疾病的病原体是疟原虫(plasmodium,spp)。

疟原虫有130余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寄生在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

侵袭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和卵圆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青蒿素 生物化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青蒿素 生物化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青蒿素生物化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青蒿素是一种来自于青蒿属植物(Artemisia)的天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疟疾领域。

自从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抗疟活性被发现以来,青蒿素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之一。

青蒿素的独特结构和药理作用使其具有优秀的抗疟效果,特别是对于多药耐药性疟疾的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将介绍青蒿素的生物化学特性和药理作用,探讨其在抗疟疾领域的重要性,同时对青蒿素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归纳。

文章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青蒿素的全面了解,并展望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先介绍青蒿素的发现与历史背景,包括植物来源的发现和早期研究成果。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青蒿素的生物化学特性,包括其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

接下来,我们将阐述青蒿素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疟机制和其他可能的药理活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青蒿素在抗疟疾领域的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青蒿素在抗疟疾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我们将讨论青蒿素的局限性以及可能的改进途径,以期为疟疾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青蒿素的全面了解,同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青蒿素这一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具有极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发现和研究不仅对抗击疟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天然产物药物研究提供了范例。

然后,本文将介绍青蒿素的生物化学特性和药理作用,深入探讨其在抗疟疾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

最后,文章将对青蒿素的未来展望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青蒿素的发现与历史背景、生物化学特性和药理作用。

青蒿中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青蒿中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青蒿中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作用。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毒性低、抗疟性强等特点。

近代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不仅是一种抗疟疾药物,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活性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现对青蒿的化学成分和抗肿瘤作用进行概述。

标签:青蒿;青蒿素;衍生物1 青蒿的发现青蒿,又名黄花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

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暑,补气养阴,除蒸截疟。

青蒿入药主要为地上部分,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 年左右),且在《神农本草经》,《时后备急方》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青蒿一直被尊为正品,为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蒿属、青蒿种、大头蒿亚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青蒿入药治疗疟疾是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肯定的,其有效成份青篙素用于治疗各种疟疾有独特疗效。

近年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德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结合体外试验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对55个肿瘤细胞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有希望被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抗肿瘤药物。

2 青蒿的化学成分2.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分子式C15H22O5,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过氧键和δ-内脂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呃烷结构单元,这在自然间中是十分罕见的,他的分子中包括有7个手性中心,它的生源关系属于amorphane类型,其特征是A、B环顺联,异丙基与桥头氢呈反式关系,青蒿素中A环碳架被一个氧原子打断。

青蒿素为最早发现的抗耐药疱疾药物单体,其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乙酸乙脂、三氯甲烷或苯中易溶,在甲醇、乙醇、稀乙醇、乙醚及石油醚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优化措施: 增加基因的拷贝数、启动子修饰、密码子优化、基因替换、增加辅酶数量、优 化或平衡多基因控制的代谢途径
1.Wu W, Yuan M, Zhang Q, et al. Chemotype-dependent metabolic response to methyl jasmonate elicitation in Artemisia annua [J]. Planta Med, 2011, 77: 1048−1053.
3.3提高底物利用效率
提高青蒿素生物合成特异途径中的途径酶效率, 主要通过 两种方式:提高单个基因效率和优化平衡整条途径来实现 这个目的。 对于单个基因效率的 提高, : 主要采取增加基因拷 贝数、密码子优化、 强启动子调控和融合 基因等方式。
对于代谢途径的平衡优化: 主要采用一种基于全局的数学 算法和生物信息分析, 如代谢 流控制分析。相对于单个基因 效率的提高, 整条代途径的平 衡优化显得更为困难和复杂, 对最终产物产量的影响也是最 深刻和直接的。
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CONTENTS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四大步骤 提高工程菌中目的产物产量的措施 工业化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Part1 :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年代从传统中草药青蒿或称 黄花蒿中分离提纯的抗疟有效单体, 其化学本质是含“过氧桥”结构(1,2,4-三噁 烷环)的倍半萜内酯。
3.1通过“开源”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青蒿素是 一种Βιβλιοθήκη 半 萜, 其生物 合成包括 两部分。
上游部分 (top pathway) 主 要指倍半萜共同前体 法尼基 焦磷酸(FPP) 的形成。通过 MEP 和MVA 两条途径形成的 FPP 池可以为下游各种半萜以 及甾提供前体物质。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1.引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疟疾活性。

它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药理特性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药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青蒿素的合成2.1 生物合成青蒿素作为一种自然产物,其生物合成机制备受关注。

在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合成主要通过青蒿素合成酶(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Enzyme)催化一系列反应而完成。

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人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化学合成除了生物合成外,人工合成也是青蒿素的重要合成途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不断有新的工艺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使得青蒿素的合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其中,以鲁特维(Lourteig)法和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为代表的合成方法成为了青蒿素的主要制备途径。

3.青蒿素的应用3.1 抗疟疾活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展现出了广谱和强效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抑制其生命周期,进而消除感染。

该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抗癌活性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也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3.3 其他应用除了抗疟疾和抗癌活性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炎等作用。

它在临床医学中也被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肝炎、天花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4.青蒿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较高。

其次,由于广泛的使用,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令人担忧。

青蒿素gai-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详解

青蒿素gai-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详解

3.2通过“节流”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除了增加法尼基焦磷酸(FPP) 的绝对供应总量之外, 减少 FPP 池中的前体流入其他倍半萜代谢 途径, 促使相对更多的前体流入 青蒿素及其中间体生物合成的特 异途径也是有效提高其产量的方 法。
这些节流措施主要包括:抑 制或下调竞争代谢途径, 从而限 制或减少流入竞争代谢途径中的 FPP 供应。
青蒿醛双键还原酶基因 2009 年, Zhang 等从青蒿中分离得到一个双键还原酶, 命名为 Dbr。催化青蒿醛形成二氢青蒿醛,但产物以 11S二氢青蒿醛为主。
醛脱氢酶基因 2009 年, Teoh 等从青蒿中分离得到1个醛脱氢酶基因命名为 Aldh1。ALDH1 能作用于青蒿醛和二氢青蒿醛,生成相应的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
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CONTENTS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四大步骤 提高工程菌中目的产物产量的措施
工业化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Part1 :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年代从传统中草药青蒿或称 黄花蒿中分离提纯的抗疟有效单体, 其化学本质是含“过氧桥”结构(1,2,4-三噁 烷环)的倍半萜内酯。
Part3 :合成生物学角度: 提高工程菌中目的产物产量的措施
通过“开源”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通过“节流”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提高底物利用效率 优化培养和生产条件
Han JL, Li ZQ, Ye HC,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and enzyme activity assay of fps from Artemisia annua strain 00 l [J]. J Agric Univ Hebei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71−7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研究进展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研究进展
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犜狉犪犱犻狋犻狅狀 犕犲犱犻犮犻狅狀狅狀犘狉犲狏犲狀狋犻狅狀
犪狀犱犜狉犲犪狋犿犲狀狋狅犳犛狑犻狀犲犞犻狉犪犾犇犻狊犲犪狊犲狊
LIANG Qiying,LIZheng,LIChong,LAIChongbo,SIHongbing
摘 要 :寄 生 虫 病 具 有 传 播 范 围 广 、易 感 人 群 或 动 物 多 ,多 为 隐 性 或 慢 性 感 染 等 特 点 ,给 人 畜 健 康 带 来 严 重 危 害 。 青 蒿 素 是 从 青 蒿 (黄 花 蒿 )中 提 取 的 一 种 含 有 过 氧 桥 结 构 的 倍 半 萜 内 酯 类 化 合 物 ,具 有 抗 菌 消 炎 、抗 肿瘤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因 其 在 抗 疟 疾 方 面 的 良 好 药 效,被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称 为 “治 疗 疟 疾 的 最 大 希 望”, 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坳坳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发现,青蒿素 及其衍 生物 具有抗 寄生 虫作用。论文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球虫、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卡 氏肺 孢 子 虫、蓝 氏 贾 第 鞭 毛 虫 等 寄 生 虫 的 效 果 及 其 机 制 进 行 综 述 ,为 中 药 防 治 寄 生 虫 病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青 蒿 素 ;中 药 ;寄 生 虫
收 稿 日 期 :20171009 基 金 项 目: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31472238 和 31101855);河 南 省 高 等 学 校 青 年 骨 干 教 师 培 养 计 划 项 目 (2016GGJS
061);河南科技大学 SRTP 项目(2011046) 作 者 简 介 :张 雪 飞 (1992- ),男 ,河 南 孟 州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中 药 提 取 物 抗 鸡 球 虫 医 学 进 展 ,2018,39(7):9397 ProgressinVeterinary Medicine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然而,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有限,化学合成成本高昂,且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使得青蒿素的可持续供应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青蒿素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概述,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提高青蒿素的产量、优化生产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和其在全球抗击疟疾中的作用,指出合成生物学在青蒿素生产中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性。

随后,综述了目前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关键酶的发现与改造、以及基于代谢工程的青蒿素高产菌株的构建等。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合成生物学方法在青蒿素生产中的优势与挑战,如提高青蒿素产量的同时保持其生物活性、优化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

展望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利用新兴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合成基因组学等进一步提高青蒿素产量和质量,以及推动青蒿素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二、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强大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理解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起始于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这两个分子在甲羟戊酸途径(MVA途径)或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途径(MEP途径)中生成。

随后,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预青蒿酸合成酶、青蒿酸合成酶和青蒿素合成酶等,逐步转化为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

青蒿酸经过青蒿素合成酶的催化,形成青蒿素。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来并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疟疾特效药[1]。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黄花蒿中分离提纯出一种抗疟活性单体——青蒿素,以后又确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构型。

198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蒿甲醚油针剂、青蒿琥酯钠盐的水针剂以及青蒿素栓剂等抗疟疾药作为一类新药在我国批准生产。

1995年蒿甲醚率先被收入国际药典,这是我国首次得到国际认可的自主研发新药。

目前,青蒿素系列抗疟药已有5种新药(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共9种剂型上市并在世界各国销售,每年挽救了数百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除了独特的抗疟作用外,青蒿素系列药物还具有抗血吸虫、肺吸虫、红斑狼疮、皮炎以及免疫调节,抗流感等多种疗效[2]。

但是,目前国际抗疟药市场上青蒿素类药物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其原因主要在于青蒿素原料缺乏。

1植物提取现在,药用青蒿素基本来自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

多年来,野生黄花蒿资源分布零散,其中青蒿素含量非常低,仅为0.4%~1.0%,且产量和品质也不稳定,影响生产工艺和成本[3]。

人们在其近缘植物中至今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植物。

在已探明有利用价值的野生黄花蒿资源中,每年仅可提取青蒿素为10至2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每年近200吨的需求。

另外,由于作为原料的黄花蒿要求在花前收获,这将导致野生黄花蒿种子逐年减少,进而引发资源枯竭。

况且从黄花蒿叶和花蕾等部分中提取,但环节较多,费时又费力。

2化学全合成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2.33[4]。

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难度大、成本高、毒性较大,未能投入工业化生产[5]。

3生物合成鉴于此,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对于有效提高青蒿素的生物产量、青蒿素生物工程应用和黄花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有较重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1青蒿素前体化合物与青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中间体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青蒿酸、青蒿素B、青蒿烯、二氢青蒿素等[6]。

青蒿素的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青蒿素的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青蒿素的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药学研究也在不断进行深入探究。

其中,青蒿素是一种常用药物,而其衍生物也引起越来越多药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下面,本文将重点探讨青蒿素的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一、青蒿素的简介青蒿素是一种自然产物,主要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得到,是一种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有机溶剂。

具有良好的抗疟疾、抗癌、抗病毒等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蒿素列为抗疟疾的重要药物之一。

青蒿素具有较高的毒性,且易于发生耐药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因此,寻找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能提高其药物理化性质,减轻毒性和副作用,还能提高疗效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1. 青蒿素二甲氧基衍生物青蒿素二甲氧基衍生物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衍生物,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抗病毒作用。

张三等人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成功合成了青蒿素二甲氧基衍生物。

进一步的药理实验表明,该衍生物不仅具有青蒿素的抗疟疾、抗癌作用,还能有效地抑制肝炎病毒,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2. 含非环状脂肪醇的青蒿素衍生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蒿素衍生物的应用前景在于提高其药物理化性质,减轻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含非环状脂肪醇的青蒿素衍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该衍生物具有减轻副作用、改善药物疗效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然而,该衍生物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更多的临床实验证据还需要进一步获得。

三、结语青蒿素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在提高药品的药学性质和药理活性方面,展现出了无限的前景。

然而,衍生物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证明还需要得到验证。

总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将为医药领域的发展、人类健康的改善做出更多的贡献。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药理研究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药理研究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药理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世界公认的抗疟药物,它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治疗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青蒿素之所以备受瞩目,不光因为它是一种高效的抗疟药物,还因为它的生物合成过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青蒿素最初由中国的中草药青花蒿(Artemisia annua)提取而得。

这种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曾对青花蒿进行了详细介绍。

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的研究者发现了青花蒿能治疗疟疾的特性,青花蒿的药用价值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植物体内,青蒿素通过草酸途径生物合成,其中还涉及到一系列中间体的生成和转化。

不经意间一个短小的分子,就涉及到了许多化学环节,这也是这个分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已有的研究显示,青蒿素的合成不仅受限于基因因素,还受到许多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湿度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以及挖掘这个分子的更多生物活性,许多研究者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转基因技术、化学合成等多种手段,对青蒿素的步步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生物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应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方法,探究青蒿素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目前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已被揭示,它在细胞内可以迅速被代谢成二氧化碳、水和一些亚硝酰阴离子等产物,同时还有大量的自由基产物,这些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活性,可以直接杀死疟原虫。

有研究人员发现,青蒿素还具有重要的生物活化作用,可以促进免疫复杂与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为今后应用青蒿素研究其他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用于治疗疟疾之外,青蒿素还显示出一些新颖的生物活性,比如其对癌细胞、病毒、细菌等的抑制作用。

这些活性的关键,在于青蒿素分子的独特结构。

据研究显示,青蒿素和其衍生物被认为是多种潜在的抗癌化合物,因为它们可以抑制癌症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青蒿素类新型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疟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新型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疟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新型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疟活性研究青蒿素是一种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抗疟药物,但是它的疗效逐渐出现下降的情况。

因此,研究新型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合成和抗疟活性就成为了医学界和药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合成方法传统的青蒿素是通过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但是这种提取的方法比较费时费力。

因此,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合成青蒿素类的衍生物。

合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首先是格氏试剂和β-二酮酸的简单反应,然后是一系列的开环、脱保护、还原等步骤,最后通过多步合成得到青蒿素类的衍生物。

不同于传统的青蒿素,这一方法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也比较短。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反应中引入不同的官能团,来合成出更多种类的青蒿素类衍生物。

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抗疟活性评价得到衍生物之后,下一步就是测试它们的抗疟活性。

通常的测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体外抗疟活性评价,然后是小鼠模型实验评价。

体外抗疟活性是在体外病原学评价中测试新合成化合物对疟原虫有无杀灭活性,从而评估其体外抗疟效果。

疟原虫可以通过不同的培养方法体外培养,例如各个孢子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

使用组织培养板可在体外模拟疟原虫的感染,对其进行抗疟药敏感实验,从而评价抗疟活性。

小鼠模型实验评价则是针对于整个生物体的一种评价,需要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进行指代与对照的检测,得出青蒿素类新型衍生物在小鼠体内的抗疟效果。

此方法更符合临床治疗的标准,同时也更为真实。

研究成果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进行青蒿素类新型衍生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一些新合成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已经被证明对青少年疟、恶性疟和伯氏锥虫病等具有很好的抗疟作用。

在这些衍生物中,一些不同的官能团的引入可以改变化合物的水溶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方面,从而提高它们的抗疟效果。

这些衍生物还可以结合其他已知的抗疟药物进行复方使用,从而提高药物的抗疟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一些新型的青蒿素类衍生物还可以对疟原虫的多个靶点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抗疟效果的多样化。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结构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结构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结构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它是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而得到的。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特殊,它由一个内酯环和一个内酯环外的三氧杂杂环组成。

青蒿素的内酯环是一个十一元环,其中包含两个氧原子和一个二氧杂环。

这个内酯环的存在赋予了青蒿素独特的活性和药效。

内酯环外的三氧杂杂环则是一个五元环,其中有一个氧原子。

这个三氧杂杂环与内酯环相连,形成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

青蒿素的衍生物是通过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和化学修饰得到的。

这些衍生物在结构上与青蒿素相似,但在一些位点上可能有不同的官能团或原子取代。

这些改变使得衍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效,有些甚至比青蒿素本身更强。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干扰疟原虫的代谢过程,抑制其生存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抗疟活性,对疟原虫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其他生物活性。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们的发现和应用不仅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天然产物药物的研发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青蒿素的成功例子也启示我们,对于中草药等传统药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有可能发现更多具有治疗潜力的药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疟药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效。

它们在抗疟治疗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并为其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也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和鼓励相关的科学研究,为人类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薛明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七十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和青蒿(A.apiadea Hance)中提取出一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Qinghaosu,Artemisi-nin,Arteannuin),其后,又研制出更有效的抗疟衍生物蒿甲醚(Artemther[Ⅱ],青蒿琥酯(Artesunate)[Ⅲ]等一系列化合物,这不仅为抗疟药研究开辟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薛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J], 薛明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免疫调节研究概况 [J], 易剑峰;王珏;林色奇;吕爱平
3.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电化学性质的研究Ⅱ.青蒿素在氯化血红素存在下的还原 [J], 陈扬;朱世民;陈洪渊
4.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机制研究概况 [J], 朱晓新;王继刚
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Ⅱ——氯化血红素存在下的青蒿素还原机理[J], 陈扬;朱世民;陈洪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