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得义 思绪翻飞——古典诗歌中的比喻类别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大、比较、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3)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3)二、比喻的分类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对比喻进行分类研究是宋代的陈毅,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这种分类过于复,现在一般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
另外,有的学者又从比拟对象上进行划分,分为“以人喻人”、“以物喻物”、“以人喻物”和“以物喻人”四类。
(一)从比喻方式划分1、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
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如《卫风·人》篇形容一位美女:“手如柔芙,肤如凝脂,颈如,齿如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使用的就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余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江楼感旧》),“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岑参《暮秋山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等。
2、隐喻隐喻又称“暗喻”,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象”、“似”、“如”、“同”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而暗喻则无此关联词,虽打比方却不明说。
古代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析
古代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古人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本文将针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妙。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比喻手法。
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使诗词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明月比喻为床前的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寒冷和明月的明亮。
其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拟人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动的形象。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愁意拟人化,使其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共鸣。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对仗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字、词、句与其他字、词、句在音韵、意义上的相对应关系。
通过对仗手法,诗词能够更加优美流畅,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冷”与“扑”、“屏”与“萤”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词更加韵律和谐。
另外,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指在表达时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者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将风势和天空的高远夸张成了“风急天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登高时的壮丽景色。
此外,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排比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是指在表达时使用相同的结构或者句式,将一系列事物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排比手法,使诗词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仗、夸张和排比等。
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诗意、韵味和美感。
本文将就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论述。
一、意象1. 自然意象:古诗词中常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意象,如山水、花草、日月等。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动物意象:古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常用来寄托情感或代表某种特定的品质。
如将孔雀代表华丽、美丽,将鸽子代表和平、爱情等。
3. 宫殿意象:宫殿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代表着尊贵、壮丽、华贵等。
古代皇家宫殿多为壮丽的建筑,因此宫殿意象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或表达对贵族阶层的向往和赞美。
4. 季节意象:四季交替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素材。
如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炎热闷热、秋天的金秋时节和冬天的寒冷凝冻。
不同季节的意象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心境。
5. 色彩意象:颜色是古诗词中重要的意象元素,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欢乐,黑色代表忧郁、悲伤等。
二、修辞手法1. 比喻:借用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比较,以扩大描述的范围和效果。
例如:玉树临风、明月如霜。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备情感和行为。
例如:风吹落叶、溪水低语。
3. 对仗:诗词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平仄和韵律,对仗使得句子的韵味更加丰富。
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 排比:通过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句子的平衡和对比。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 借代:用一种形象的事物来代表另一种事物,以达到生动表现和豪放抒情的效果。
例如:金屋藏娇、笼中鸟。
6. 对偶:通过对称的词句结构,以形成韵律的对称美。
例如:寒江孤舟独徐行,慨然思归牵上心。
7. 擬聲:模拟各种声音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心理上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和变化。
例如:水波粼粼、风声呼啸。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古诗词中,丰富多样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诗歌鉴赏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
诗歌鉴赏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诗歌鉴赏: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光照耀千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是诗歌表达的重要元素,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手法与意象,诗人能够把复杂的情感以简洁深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的古诗为例,探讨其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
第一首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雄浑豪迈的笔调展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两个经典的比喻句。
通过把白日依山尽比喻为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传达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黄河入海流则抓住了黄河壮丽的江河壮丽气势,给予了诗歌以更加宏大的气息。
这种比喻手法运用巧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诗中还使用了拟人手法。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中,将江水拟人化,给诗歌赋予了悲伤的情感色彩。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忧愁之情。
最后,这首诗还运用了夸张手法。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一句中的夸张,强调了诗人在夜晚登高望远的孤独和忧伤,同时也给了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第二首诗是《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鲜活气息,通过修辞手法与意象,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春眠不觉晓"一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处处闻啼鸟"一句通过意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三首诗是《登山》。
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人世自如是"一句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与"山林"相对应,凸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XXX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XXX《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XXX出汉塞,归雁入XXX。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XXX逢候骑,都护在XXX。
”(XXX《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XXX战胜吐蕃,XXX 命XXX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XXX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XXX“,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XXX”。
古诗中多用XXX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
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
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
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
高考古代诗歌修辞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修辞手法鉴赏古代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术语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双关、借代、用典、互文等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一、送别类1.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例句: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藏在诗词里的修辞
藏在诗词里的修辞整理古诗中常用的20种修辞手法及例句如下:0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0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03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04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周敦颐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05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06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可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王勃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谈古代诗歌中比喻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的。
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诗词的艺术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在诗词中,常见修辞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一、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
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
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从方式划分,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几种。
1、明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明喻是最常见的一种。
所谓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喻词“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下面举例说明:《诗经·小雅·小雯》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贺知章《咏柳》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横江词》中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秦观《浣溪纱》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李白《行路难》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为喻而引,引中含喻——引用和比喻兼用现象例说
为喻而引,引中含喻——引用和比喻兼用现象例说
孟祥洲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修辞现象:引用和比喻兼用。
例如: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到的。
(《关于写文章》)②人们总是从不断犯错误中增长知识的,“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
(《说谦虚》)③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晋祠》)④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口占一绝》)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孟祥洲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喻中含典典喻生辉 [J], 郭俊芝
2.有喻词比喻与无喻词比喻 [J], 黄泽佩
3.引喻得义思绪翻飞——古典诗歌中的比喻类别 [J], 伍秋香
4.引喻说理理明易懂——引喻的修辞作用 [J], 胡树森
5.错引现象折射出的科学家群体引文失范行为——以Nature上一篇19万次高频引用论文的错引记录为例 [J], 梁立明;钟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解读
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解读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古诗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学形式。
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修辞手法,在文字间流淌着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修辞手法,并解读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意象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古诗中,比喻常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或突出主题。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的形容既表现了春天风光如画,也明喻主人公心情舒畅,琅琅上口。
3. 拟人拟人是指将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特质和行为。
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并增加了情感色彩。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水被拟人为有观察力和感知能力的存在。
这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壮阔景色,也给人以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仰。
4.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一个事物用来指代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用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抽象概念,增强意境。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明月”可以被理解为明亮纯洁的心灵或者美好的愿景。
通过这种借代,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真理和追求不息的热情。
5. 排比排比是指重复使用相同结构或形式进行排列的修辞手法。
它常用于强调和对比,使文本更加生动且引人注目。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通过两个相似结构并列在一起,突出了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两个形象之间无尽耗竭和消失干枯之间的对比与张力。
6. 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关但含义相反或者互补的词语、短语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对偶在古诗中常用于表达矛盾、对比或平衡。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通过两个形象的对偶,表达了曲折与希望并存的情感,给人以宽慰和力量。
7. 总结意象修辞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且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和对偶等手法,古诗得以更加精妙地表达思想情感和描绘周围世界。
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并启发大家在写作中使用意象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4)4、博喻即是用多个喻体反复设喻来说明同一个本体。
博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形容洪水往下奔泻的那一段就使用多个喻体:“有如兔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荷”。
四句中连用七种形象来比喻水流之急。
再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亦用五种乐曲和荆山之玉典故对王十二的曲高和寡、无人理解表示同情;另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各个方面,这在描叙音乐的诗篇中经常见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奴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漪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人使用“急雨”来比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用“私语”比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使用,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比喻乐曲中流畅的境界,用“幽咽泉流水下难”来比喻乐曲中滞涩的境界等,这就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琵琶弹奏时的各个方面。
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用“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比喻低沉缠绵的乐境;用“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比喻慷慨激昂的琴声;用“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比喻琴声的悠扬;用“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比喻乐调中出现主旋律。
另外,像李颀的《听万安善吹筚歌》:“枯桑老柏寒,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花照眼新”;《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古代诗歌常见修辞
古代诗歌常见修辞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常见修辞,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常见修辞(一)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关于古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小编已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过分析,大家可以参考。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古代诗歌常见修辞(二)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诗词中的比喻有几种?
诗词中的比喻有几种?问题:诗词中的比喻有几种?前言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要求这个乙事物必须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
比喻在诗经中就被广泛应用了,”取譬“这个词,在《诗·大雅·抑》中也已经出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一、比喻有哪几种?比喻的形式非常多,南宋陈骙在《文则》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陈骙的分类比较复杂,我们一般把比喻分为简单的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下面先看看比喻的三个组成部分。
一、比喻的构成三要素宋朝秦少游《千秋岁》的最后一句是标准的比喻手法: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飞红万点愁如海,这种比喻是最常见的”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类。
愁,主体;如,比喻词;海,喻体。
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把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称之为:正文、譬喻和譬喻词。
比喻句子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这三种要素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根据比喻的这三个要素是否出现可以分为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二、比喻的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1、明喻明喻是非常明显的用其他事物(喻体)来比拟想要描述事物(主题)的比喻,明喻也分为两种,详式和略式1)详式的明喻三个要素都出现,形式上:主体+比喻词+喻体。
上文提到的秦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相对简单些,愁+如+海。
相同点是容量”多“,我的愁就像海水一样多。
寇准七绝《长安春日》:淡淡秦云薄似罗,灞桥杨柳拂烟波。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愁春一倍多。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愁春一倍多。
山+未抵(不如)+愁,重重叠叠的山,也比不上愁那么多。
这2)略式的明喻省略了一个要素,看不到如、似、像等等譬喻词。
诗歌的修辞
诗歌的修辞创造诗美,离不开修辞。
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诗歌的修辞方式多达上百种,这里择要介绍其中些许: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还有强喻、弱喻、博喻、扩喻、互喻、反喻、回喻、引喻等变化形式。
1, 明喻(有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暗喻(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如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3, 借喻(以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魏承先的《雪后过土家山寨》:小桥流水两三家,屋后房前未有涯。
一片白绸全盖上,谁家小犬画梅花。
4, 强喻(本体胜过喻体的比喻)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 弱喻(本体不及喻体的比喻)如陆游的《题画燕》:明窗短壁拂蛛丝,常是江边送客时。
留滞锦城生白发,不如巢燕有归期。
6, 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如乔吉的《水仙子·重观瀑布》: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7, 扩喻(扩大形式的比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互喻(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如范云的《别诗》: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9反喻(从反面设喻否定本体的比喻)如刘希夷的《代白头吟》(节选):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0,回喻(先否定喻体,再引出本体,迂回而设的比喻)如河南荥阳民歌《白云》:半空一片云,遮住邙山身。
猛听咩咩叫,原是羊一群。
11,引喻(喻体引出本体的比喻)如湖南民歌《小妹郎多乱了心》:天上星多月不明,塘里鱼多水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还将 他的 亲信如 丁仪等人 一一 杀 悟 了 , 毅然挂 印堂上 , 归隐林泉 , 像一只 变 , 生命 的短暂 , 内心 的痛苦 , 使他对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途感到绝望。《 天涯》 就是抒 发这种伤感 痛苦 的一首诗。 t
凌 波 不 过 横 塘 路 , 目送 , 尘 去 。 但 芳
孽l 锫 恳 翻 飞 喻:
古典诗 歌 中 的比喻 类别
湖南省耒 阳市第一 中学 伍秋香
害。面对 当政 者的迫害 , 曹植 内心充满 冲出樊笼的飞鸟 , 一尾 回归深渊 的游 像 了痛苦和愤怒 ,野 田黄雀行 》 《 便是集 中 鱼 , 于 获 得 了 自由 ! 终
地 表 现 了他 对 迫 害 的愤 怒 和 反抗 。
治家的权 术 , 太子之 位最终 为“ 御之 有 术” 的曹丕争得。 诗人 以“ 尘网” “ 、樊笼” 比作腐败黑
的 痛苦 。
作者身怀旷世之才 , 却身逢黑暗时
暗的官场 ,误落尘网” “ 则正是表现 了他 代 , 怀才不遇 , 困潦倒 , 穷 年华易逝 !国
曹 丕 即位 之 后 ,几 次 欲 置 之 于 死 对仕途生 活的极端 厌恶 , 现在他终于醒 运颓危而无力 回天 , 运坎坷而无法改 命
终 让他 依然拥 想感情。 中的 比喻进行 分类 。二 见仁 , 者 见 义少年 , 于将 黄雀救 卞 , f者 智
智 。我根据诗歌中 比喻 的实 际情况 , 按 有 自由飞翔的天空。
其 表 现 的 外 在 形 式 , 以 下 几 种 情 况 来 从
分析 :
一
二、 曲喻
全诗语 言 流畅 , 比喻得 当 , 形象生
杀害 。
犬吠, 鸡鸣 的声 音 , 人 南衷地感 到 冲 诗
接 着 , 黄 雀 喻 受 害 者 , 网 喻 迫 出樊 笼 、 归 自然 的无 穷乐 趣 。 以 罗 复 ‘
害者 , 雀投“ 网” 比喻 受害 者遭到 黄 罗 ,
诗 中比喻不仅形象 贴切 , 而且表现
拔 的侠 了 作 者 对 当 时 黑 暗 社 会 十 分 不 满 的思 从 古 到 今 , 们从 不 同 角 度 对 诗 歌 迫 害 。并 设 想有 一个 “ 剑 捎 罗 网 ” 人
二者相似点的联想 , 更加深刻理解到诗 网 中 . 去 三 十年 。 一 歌 中所表现 的意蕴 , 如曹 植的 《 田黄 野 雀行》 :
高树 多悲 风 , 水 扬 其 波 。 利 剑 不 海
鲁迅 笔下 的阿 Q因为头 上有几个
所以对“ ” 癞 及近乎“ 的音都 癞” 羁 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 癞疮疤 ,
“ 离愁 渐 远 渐 无 穷 , 迢 不 断 如 春 迢
锦 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 院, 琐窗朱户, 水 。”
首句 言春光美 好 ,而人 却浪 迹天 只有春知 处。飞云冉冉蘅皋暮 。 笔新 彩 涯, 次句更 明确点 出题 旨, 远在天涯 , 有 题断肠 句。 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试
( 欧阳修《 踏莎行》 )
“ 愁 知 几 许 ?欲 似 丝 千 缕 。 ” 新
家难归 。日暮斜阳 , 倍增惆怅 , 后二句抒 满城风絮 , 梅子黄 时雨。
户庭无尘杂 , 室有余 闲。久在 樊 光转为发光的“ , 虚 灯” 这便是 曲喻。
曹植是 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 笼 里 , 得返 自然 。 复 然而 , 的政治命运却是很 悲惨的。他 他 《 归园 田居 》 陶渊 明辞官 归隐后 是
如李商隐有一首诗《 天涯》 :
春 日在 天涯, 涯 日又斜 。莺啼如 天
田园生活对他来说 是多么惬意 : 草
耕地十余亩。绿树环绕 , 桃李 诗 歌一 开头 即 以高树悲 风 、海水 屋八九间 , 汹涌 来 比喻环境 的险恶 。“ 剑 ” 利 比喻 芬芳 。当他依稀望见远处 几座村落 , 飘
遥闻从 深巷 、 顶传来 树 权力 , 有权柄 , 没 故结 交 的朋 友也 被 出几缕缕炊 烟 ,
少怀大志 , 文才 出众 , 身边有丁仪 、 杨修 所写 的组 诗 , 描写 了作 者归隐之后 的田 有 泪 , 为湿 最 高花 。 等一批 才人 相辅佐 ,甚得曹操喜欢 , 曹 园生 活 与 思 想情 趣 。这 一 首 叙 述 的 是诗 诗歌写的是“ 羁旅行 役” 的题 材 , 但
看 ,灯 ” “ ” 在无任何 相似点 , “ 与 癞 实 之
暧 暧 远 人 村 , 依 墟 里 烟 。狗 吠深 所 以如此 比喻 ,是 因为疤是 光滑的 , 依 由
罗网, 黄雀得 飞飞。飞飞摩苍 天, 来下谢 巷 中 , 鸣 桑树 巅 。 鸡
少年 。
光 滑 的光 转 为 光 亮 的 “ ”再 由光 亮 的 光 ,
动 , 义 隽永 。 含
曲喻是 比常喻要 转一 个弯 的 比喻
方法 。由于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曲或
几 曲 , 者 之 间 相 似 点 就 变 得 模 糊 甚 至 二
、
常喻
再看 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 ( :
常喻通 常是以 甲比乙, 使人们通过
少无 适 俗 韵 , 本 爱 丘 山 。误 落 尘 不 合 常 理 。 性
野际 。 宋拙 归 园田 。
忌讳 , 后来推而广之 ,光” “ 也忌 ,亮” “ 也
方 宅 十 余 亩 。 屋 八 九 间 。榆 柳 荫 忌 , 后 来 ,灯 ” 在忌 讳 之 列 。孤 立地 草 再 “ 都
在掌 , 结交何 须多?不见 篱中雀 , 见鹞 自 后檐 , 桃李罗堂前 。 投 罗?罗家见雀喜 。 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
操在很长一段时 间都 想立他为太子 。 认 人归隐的原因 , 描述 了恬静幽美的 田同 其 内涵却远远超过 了天涯羁旅 之愁 , 而 为他是 “ 儿中可定大事者。 ” 然而 . 曹植 风光 , 表达 了诗人热爱 田园生活的愉悦 是深 深浸透着 人生 的失意 和理想 幻灭
身上带有较深 的文人 气质, 而不具备 政 心 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