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高的位置在哪里?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高。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画法和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 五年级 数学 上册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五年级 数学 上册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3、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六年级上册(圆面积及其计算)二、单元教材分析1、在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

3、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特征。

三、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图形的高。

3、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内容:课本第49-50页内容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交流,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方格纸,小图形。

教法:探索引导学法:自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图形世界。

看谁最聪明,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三、探索新知(一)出示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49页全部内容1、图中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2、哪些图形组合以后面积相等?3、哪些图形可以变一变?变成什么图形?4、你还知道哪些图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比较?(二)自学(三)检测。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会了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真正理解高的含义和在图形中确定一点画出对边的垂线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高以及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因此,教师尝试从人的身高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同时将图形剪下,把“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尝试操作和独立作图,继而认识高,并且会画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房子离小河有多远?应该怎样测量?师:同学们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简图:师:去小河,怎么走最近?有没有同学上台画一画呢?学生上台作答,教师指导。

师: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称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些距离中,什么线段是最短的呢?生: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垂线段息息相关。

(板书:认识底和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四年级垂线段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高,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1)理解限高的含义。

师:同学们知道“限高”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想知道“限高”的意思,首先我们要观察这个桥洞可以看成什么图形?生:梯形。

师:简化成梯形之后同学们合作探究,尝试着画一画,想一想“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合作交流,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出示动画,指明高的位置。

师:所以“限高”指的就是这个梯形的“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2)出示教材第54页例1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探究新知(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①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平行四边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高。

(2)认识梯形的高① 提问:梯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梯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梯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梯形上画出高。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1题。

2.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认识梯形的高”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1. 教学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物品,如平板电视、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将详细介绍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涉及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以及三角形底与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及画法,难点是理解三角形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大屏幕、三角板、直尺、铅笔等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自己的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金字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金字塔的底和高。

2. 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讲解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

3. 实例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现场演示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其底和高,互相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底与高的画法以及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其底和高。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应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反思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则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三角形底与高的更多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底与高的概念,是底与高的画法,是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一、底与高的概念1. 明确底的定义:底是三角形的一个边,通常指较长的那条边。

2. 明确高的定义: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垂直于对边的线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上底


底高 底 高

下底

梯形:无数条高 平行四边形:无数条高 三角形:3条高
课堂总结
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无数条高。
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从边上任意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 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是从它的任意一个顶点向对边作的垂 直线段。
本课结束
从三角形任意一个顶点向底引出的、 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不同三角形的高也有所不同, 我们按三角形的分类来学习 不同种类的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高是直接从 顶点向对边作的垂线段!
底高 高 底 高

底 高 底高
底高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 边互相垂直,它们互为 对方的底和高!
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顶点向对边作垂线段时 无法落在两条边上,要延长两边所在的直线, 使垂线段落在延长线上!
(1)底是3cm、高是2cm的平行四边形。 (2)底是4cm、高是3cm的三角形。 (3)上底是2cm、下底是4cm、高是3cm的梯形。
1.填空。
变式训练
(1)直角三角形只需要画( 一条)高,另外的两条
为( 直角边)。
(2)三角形有( 三)条高,梯形有( 无数)条高, 平行四边形有( 无数)条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 课时《认识底和高》PPT课件
复习导入
一个桥洞通过的车辆高度限制为4.5m,你认为图中“限高”指的是 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一辆大货车刚好高4.5m,它能通过桥洞吗?
限制通过车辆的高度
限高4.5m
新课探究
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画一画。
高 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2节,主题为“认识底和高”。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将能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并测量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并定义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找出并测量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的底和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操作来探索底和高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在不同图形中找到底和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底和高的概念的理解和识别。

2. 学生在不同图形中找到底和高并准确测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四边形板、多边形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房屋等,引出底和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底和高的定义,并通过教具展示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底和高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底和高应用的例子,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总结讲解,强调底和高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6.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实际操作,巩固学生对底和高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底和高2. 板书内容:- 底和高的定义- 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底和高的应用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至少三个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并记录下来。

2.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底和高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底和高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底和高的测量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第4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能够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梯形模型和尺子,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底和高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一些梯形模型,让他们说一说梯形的底和高在哪里。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用尺子测量梯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底和高的意义。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梯形的底和高是什么。

2. 给出一个梯形,请学生们用底和高来描述这个梯形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梯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有些模糊,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指导。

同时,我也可以给学生们的作业中加入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直观的模型展示,让学生们对梯形的底和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词汇。

2.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计算这些高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词汇。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操作。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尺子,用于进行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并提问他们:“你们认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底和高2. 板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底垂直向上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学生还是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实际的操作机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多边形的面积。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合作意识较强,但部分学生对复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仍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多边形分割、转换为已学过的图形,以便计算面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动画等,生动展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不同形状的多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工具,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图片,如足球场、自行车轮胎等,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认识底和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底和高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求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底和高的求法。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图形,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的操作工具,如尺子、三角板等。

3.准备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底和高的求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底和高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设计:多边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的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多边形的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2.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 教具:多边形模型,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多边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边形的特点:有多个边和角,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

3.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多边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Step 2 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计算矩形面积的方法。

2. 教师出示一个矩形模型,让学生测量其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其面积。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4.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测量其底边和高,并计算出其面积。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6. 教师出示一个任意多边形模型,让学生测量其边长和高,并计算出其面积。

Step 3 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向全班展示。

Step 4 反思与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难和收获?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2. 能够运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多边形模型3. 直尺、圆规4.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土地,让学生猜测这块土地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测。

然后我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就能够学会计算这种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

环节二:新课讲解在这个环节,我通过PPT课件和多边形模型,向学生讲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我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接着,我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和切割,向学生展示了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环节三:例题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我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几个例题。

我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多边形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在讲解过程中,我强调了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各个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环节四:随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掌握,我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题。

我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环节五: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题:计算一个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并解释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我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多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2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计算一个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并解释计算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理解底和高与三角形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课时,我已经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如墙角、三角尺等,让同学们感受到三角形无处不在。

然后,我会详细讲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并通过模型和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对同学们进行评价,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一课时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让同学们用底和高来描述一些三角形;另一部分是拓展延伸,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尝试用底和高来描述它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进行讲解。

这一课时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需要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图片,引导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75页至第76页,其中涉及到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学会如何观察和测量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学会如何观察和测量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几何图形模型,如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以及尺子和直尺等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梯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向学生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3. 测量练习: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使用尺子和直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给定的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底和高的例题,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他们对底和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底和高概念图示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底和高,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学生的作业应该包括所画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测量结果。

答案:学生应该使用底和高的概念,计算出矩形的面积为50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我还会考虑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通过布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内容]P51—52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在本上画,然后一个学生板演并说画法.)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甚至是小区的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2、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3 。

2 米"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2、出示。

自学提示:(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过上底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也是桥洞的“限高”。

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洞避免受损的作用。

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条高.小结:从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学生反复说)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呢?(1)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图形。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能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的意义。

2.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3. 面积的应用: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屋装修、土地测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的换算,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装修、土地测量等,引出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的意义。

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尝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3.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积概念、面积单位的意义以及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面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四多边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四多边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教案

1.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底和高的数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重点:找出图形的底和高。

难点:根据图形的底和高的数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复习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征。

猜猜它是谁?(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这组平行边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另两条不平行的边叫做梯形的腰。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没有平行边。

)我们已经了解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一些特征,今天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秘密等着我们去挖掘。

周末大家都有没有出去郊游啊?许老师在出去郊游的路上经过一个隧道,发现了这样一个标志(多媒体展示长方形隧道)。

谁来帮我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啊?生:限高米。

师:限高米是因为这个隧道口的高度为米,那这个高度指的是哪两条线段的长度为米呢?生:左右两条线段。

师:这个隧道口是正方形,表示高度的左右这两条线段是一条垂直线段。

我们就知道了表示高度的线段是一条垂直线段。

许老师在隧道口又发现了另一个限高标志(多媒体展示梯形隧道),这里的限高是米。

我们刚才知道了表示高度的线段是一条垂直线段,我们来看看这个隧道口,它是一个什么图形?生:梯形。

师:那这个梯形里有垂直线段吗?没有,那米又指的是哪一段的长度呢?(一)认识底和高1.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同桌组交流。

2.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设计?先给大家展示你设计的图,然后再介绍你的想法。

(生展示不同位置的高。

)3.师:嗯,其实设计有共同的特点。

(生:他们都需要画垂直线段。

)师:垂直线段怎样画?拿出你们的三角板和题单,我们一起学做垂直线段。

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其中一条和下面的这条边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段就可以了。

师:总结得真好!我们现在对高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高是指一条垂直线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
P51—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
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在本上画,然后一个学生板
演并说画法。


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甚至是小区的门口,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2、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3 .2 米”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
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
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2、出示。

自学提示:
(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
上。

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
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过上底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也是桥洞的“限高”。

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洞避免受损的作用。

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条高。

小结:从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学生反复说)
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一画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的高呢?
(1)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学生展示,并说画法)
小结画法:平行四边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垂线段都是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有无数条。

与高对应的就是底因此,底与高是对应出现的。

垂直符号标在底上。

(3)三角形高的画法(学生展示,说画法)
小结画法: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高,与高对应的是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高
6、总结:下面再让我们来说一说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从一个顶点向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四、解释应用,强化新知
1、你学会画高了吗?试一试、画一画(出示,学生先说,再画)学生展示汇报,
说画法。

2、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画高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打开书52页,独立完成1、2 题,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汇报)
(2)数一数,量一量,第3题中的给定底边上的高的长度是一样的吗?
(3)画一画,说画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