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吴承恩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李杨与梧桐雨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一段纯真而悲壮的爱情故事。
李杨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家境贫寒,但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深受镇上人民的喜爱。
梧桐雨则是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青年,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深受人们的追捧。
两人的相遇是一个机缘巧合,他们的爱情也是在曲折离合中绽放。
小说中描述了李杨和梧桐雨的初遇,他们在一次春天的午后相遇于镇上的小溪边。
梧桐雨正在画画,李杨在一旁凝望,梧桐雨的举手投足之间令她心动不已。
两人迅速陷入了相互喜欢的状态,梧桐雨对李杨的专注和真诚打动了她,而李杨的纯洁和善良也让梧桐雨为之倾心。
他们的爱情如同春日里的细雨,轻柔细腻,让人心驰神往。
就在两人陷入热恋时,一场意外打破了他们的美好。
李杨的父亲病倒在家里,家里本就拮据的情况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家庭的状况,李杨的心沉入了谷底,她感到无助和迷茫。
梧桐雨得知了她的遭遇,他决心要帮助李杨度过难关。
他用自己的积蓄帮助了李杨的家庭度过了难关,救了她一家的困境。
李杨感到非常感激,她深爱着梧桐雨,决心要和他一起度过余生。
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更加牢固和深厚。
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梧桐雨的家庭强烈反对他和李杨在一起,认为李杨是一个贫穷的姑娘,不配和他在一起。
梧桐雨面对家人的反对和压力,他感到了彷徨和矛盾。
他爱李杨,却又无法违背家人的意愿。
经过艰难的挣扎和决定,梧桐雨最终选择了放弃和李杨的爱情。
他离开了小镇,去了遥远的城市,他们的爱情也因此宣告了结束。
李杨深爱着梧桐雨,对他的离去感到绝望和痛苦,她辗转反侧,每日只有对着窗外发呆,她怀念他,梧桐雨对她的关怀和爱护,她无法忘怀他。
她百般追寻,最终终日痴痴相思。
她的爱情成为了一场不幸的悲剧,她在梧桐雨的离去后,一直无法释怀,无法走出爱情的阴影。
《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爱情和命运的反思。
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
感 同身受 ,越发体会 到那 种窒息 的悲痛 。作者 写唐 玄宗 的 悲哀 :
“ 来 池 苑 皆依 旧 , 液 芙 蓉 未 央 归 太 柳。 芙蓉如 面柳如 眉 , 对此如何不
是伟大 的 、 振奋人 心的 、 令世人佩
服的 。
的女子相恋 ,后 因为社会 和家庭 的 阻 力 两人 被 迫 分 手 。这 段 感 情
经 历给 他带来 的痛 苦 是很 大的 , 让 自居 易 听 到 李 杨 爱 情 故 事 之 后
通, 是他们专情 的基础 。
二. 自居 易 之 悲 情
李杨 之 间的 爱情 是 自由的 。
本来 在封建社会 ,爱情 的 自由是
很 难 得 到 的 ,必 须 合 乎 礼 教 才 会 被 应 允 和 承 认 。 当 爱 情 的 主人 公 是 封 建 阶 级 里 最 高 统 治 者 的 时 候 , 样 的 自由更 是难 以 企 及 。 这 李
分析文的爱情 ,还是他们爱 情的时 是他们 之间有相 同之处——对音 乐 的喜爱 。 在封 闭的深宫大院里 , 能寻找到这样一个知 己是多么 的
学教 育
关 于李 杨 之 爱 情 李 杨 帝 妃 之 间 的 爱 情 是 经 典
一 .
者如何 ? 乐天因为《 ’ 长恨歌》 ……
歌既成 , 鸿传焉 。从这段话 , 使 ” 我 们可 以看出 白居易创作 《 长恨歌 》
的 , 有传奇性 的 , 具 他们 的流传首 先 是 在 民 间 ,这 足 以说 明他 们 的 爱情 是大家公认 的 , 确实存在 , 是 作为真挚爱情 的代表而备受 关注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梧桐雨》是张爱玲笔下的一篇爱情悲歌,讲述的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李杨是一名上海的市民,与京剧演员程蝶衣相爱,并在亲友的反对下,最终选择了离开蝶衣。
然而,在离别后不久,蝶衣却因为强制上台演出而病倒,最终去世。
李杨对蝶衣的一片真情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本文将从李杨的角度,分析他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这段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教益。
其次,李杨对于自己和蝶衣的未来过于幼稚和理想化。
他们的恋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环境下进行的,尽管他们一度相信爱情能够战胜一切,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限制和阻碍。
李杨认为离开蝶衣可以避免家庭和社会的反对,但他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他们的离别只是加剧了蝶衣的病情,同时也加重了李杨内心的痛苦。
最后,李杨爱情悲剧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启示也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它需要理性、现实的思考和选择,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把握机会。
另外,它也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欣赏和借鉴,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望。
综上所述,李杨爱情悲剧是一件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爱与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启迪和教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这个故事表达了张爱玲的理念和深邃的思考,也挖掘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灵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初稿)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元明清戏曲创作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成为唐诗宋词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优异代表作新形式。
这一艺术成就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因素,但是从剧本形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元明清西区章所采用的故事的角度对这一艺术样式的生成进行审美观照,在本文献中从戏曲故事的题材类型、本事渊源以及审美意蕴等层面进行论述,以鲜活的实例感受元明清时期戏曲中蕴藏故事的美学魅力,通过李杨爱情故事为个案,考察自唐代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代中发展演变的原因,从中揭示一些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1元明清爱情题材作品主题的分类及典型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主题的研究。
主题思想的诠释彰显文学作品的深邃内涵,从理论层面上给予研究对象充分的内涵认识。
以《长生殿》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主题趋向多重蕴涵,这就使得其主旨包含了多重解读空间,从而使研究者们陷入了主题意蕴的苦苦求索之中。
第一部有关李杨题材的经典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主题的争论。
陈鸿在《长恨歌传》后即指出其主旨意在“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成为《长恨歌》主题探究的肇始。
陈寅恪指出欲解其主旨,“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与“文人之关系”,认为白居易之诗作的完笔实在于《长恨歌传》,即所谓的“歌传合一说”,成为后世“讽喻说”的滥觞。
而在日本,则产生了完全相对的“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并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互相对立又均有合理成分的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别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是前两种观点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除此之外,尚有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感伤说”、对史实的考辨而形成的“隐事说”等等,都自成一家之言,又有各自的缺陷。
直至今日,《长恨歌》的主题之谜,仍是常谈常新,先后形成了二十余种观点,几乎垄断了《长恨歌》的研究领域。
宫廷乐工与李杨爱情故事
宫廷乐工与李杨爱情故事作者:罗浩刚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3期摘;;; 要:唐代宫廷乐工对李杨爱情故事的生成、流传意义重大。
乐工自始至终颂扬、同情李杨爱情。
这由李杨爱情的真挚、感人,乐工与李杨现实利益的交织和相类的乐舞气质所决定。
宫廷乐工传播能力强大,能够且一定会把李杨故事广泛传向社会。
乐工是市民阶层,市民文化的娱乐本位保证了李杨故事的真貌,促使了士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的双重主题,丰富了士大夫文化看待唐前帝妃关系的单一模式,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
启发包容的文化心态的养成是当下经典创造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宫廷乐工;;; 李杨故事;;; 爱情主题;;; 市民文化;;; 包容性宫廷乐工在李杨故事的生成、流传中具有源发地位,但几乎未见专门研究。
虽然李杨故事的民间性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间缺乏具体所指,过于宽泛、笼统的概念致使得出的结论大而无当,有失真切,这也是民间文化研究的通病痼疾。
笔者从具体的宫廷乐工群体出发,探究了乐工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成因和传播能力,从中发现宫廷乐工、市民文化对李杨故事生成、流传的作用、意义。
《长恨歌》等经典启发我们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经典建设。
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既填补了李杨故事生成、流传史的空白,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一、乐工颂美、同情李杨爱情及原因探析从传世的盛唐乐工资料看,在李杨生前、杨妃死难后,所有乐工都对李杨爱情表现出由衷的赞颂、真挚的同情。
第一,李杨生前,宫廷乐工在歌舞升平中或主动或被要求为李杨爱情唱赞歌。
一方面,一些才艺卓著的乐工主动作词谱曲盛赞杨妃心性玲珑、貌美若仙,是侍奉玄宗的不二之选。
如敦煌《云谣集杂曲子》中两首《内家娇》,其一:丝碧罗冠。
搔头缀髻。
宝妆玉凤金蝉。
轻轻敷粉。
深深长画眉绿。
雪散胸前。
嫩脸红脣。
眼如刀割。
口似朱丹。
浑身挂异种罗裳。
更熏龙脑香烟。
屐子齿高。
慵移步两足恐行难。
天然有□□灵性。
不娉凡间。
教招事无不会。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唐国强执导的一部影片,讲述了李杨和小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卓越的表现形式,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极具观赏性的镜头,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故事中。
本文将探讨影片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首先,影片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之路。
李杨出身名门,天赋卓越,毕业于一所名校,被看好成为未来的领袖。
而小莲则生长在贫困之家,为了生活而拼搏。
两人场景亦有所不同,李杨高居云端,生活在奢华的大宅中,而小莲却在窄小的出租屋里努力工作。
影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两人个性上的巨大反差,也展现出社会阶层的不公。
两人命运的交汇,组成了这个爱情悲剧的主线。
其次,影片中李杨与小莲之间的感情发展也很引人注目。
一开始,两人因为误会而相遇,李杨误认为小莲是妓女,也是因为这件事情两人产生的恶感。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李杨逐渐地了解了小莲。
小莲对他的淳朴,正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李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为小莲的生活条件提升她提供了帮助,并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阶级之间的鸿沟,以及家族的期望,再次威胁着两人的感情。
李杨的父亲对小莲的身份深感不满,更不希望将家族中未来的主人公嫁给一位贫穷卑微的女孩。
而小莲的家庭也爆出了婚姻矛盾,使两人面临着家族反对和家庭困难的双重压力。
当李杨选择了顾全大局,向家族妥协,并让小莲离开他的生活时,两人的感情也因此而破灭。
最后,影片中李杨的一瞬间失态,也暴露了承受巨大压力的他的内心真实感受。
在影片结尾,李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小莲,他决定有所作为,走出家族的阴影,摆脱他们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他放弃了其他人对其的期望,挑战社会的不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而影片的结尾,也是一种对观众的提醒,人生的道路不容易,但要在困难中前进,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总之,在《梧桐雨》中,李杨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了许多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之间不公的问题,以及个人对自己的内心探索。
观众从李杨的人生经历,可以汲取到许多切实有效的经验教训,更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勇敢地前行。
论_长恨歌_中的李_杨爱情
文学评论一直喜欢《长恨歌》。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的时候,瞬间有种心被拉疼的感觉。
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浓,恨永久。
李杨有爱,乐舞基础,寻常与非凡之间。
下面笔者就以上三方面具阐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帝妃是否有爱不知有多少人怀疑过李杨之间的爱情。
他们一遍遍追问,一个“以离散天下之母女以贡我一人之淫乐”的帝王会对他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的某一位产生真正的爱情吗?他们之间的感情值得我们后人前仆后继的津津乐道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真爱,在着。
一切,值得。
只是我们惯于思维定势,给它罩上政治的外套,把“安史之乱”的沉重罪名加在了杨贵妃这样一个女子的肩上。
事实上,关于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正如史书所总结的,“李林甫‘佐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杨国忠终成其乱’”,“杨贵妃没有权欲,没有做过一件直接与酿成安史之乱有关系的事。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史实,和李杨爱情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当然更谈不上李杨爱情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他爱她,爱的无能为力,以致“君王掩面救不得”;她爱他,爱的心甘情愿,所以“蓬莱宫中日月长”。
因了这彼此的深爱,才有了长生殿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
李杨爱情基础据史料记载,李杨二人都对乐舞有深入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杨玉环不仅“姿色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
唐玄宗也“素通音律”,虽然杨玉环是以色选,但色并非李杨关系的唯一基础。
唐玄宗不仅能治国,还多才多艺;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
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自古才子爱佳人,佳人又能如何拒绝才子的魅力呢,何况他们又有共同的音乐爱好作为基础。
由此他们有可能在这一共同的艺术情趣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挚的恋情。
特别是唐明皇有以一种风流才子自命的心态,更易与杨玉环操练出一种郎才女貌、彼此吸引的恋情。
李杨爱情的悲剧
李杨爱情的悲剧李杨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在流传。
李杨之间的爱情似乎是早已经注定以悲剧结尾,在政治江山面前,真的有真正的爱情吗?唐玄宗是一个重色的人,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在一次洗温泉的过程中,唐玄宗无意间见到杨贵妃,被她的美所震撼,于是乎,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
这放在当今的社会上,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可唐玄宗为了美色,仍是封她做了自己的妃子。
杨贵妃一进宫,皇上便对他宠爱万分,后宫即使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足以见得唐玄宗对她的宠爱,就连她的家人也得到皇上的恩宠。
从此民间出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现象。
可即使是这样,唐玄宗真的对杨玉环就是真爱了吗?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被迫下令让玉环自杀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所以就这样,在马鬼坡这对恋人生死相隔。
就像李商隐所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还不如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我觉得李杨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自古以来,君王重色无情,江山至上。
他们生来便有一种使命,保卫江山。
所以自古有句话叫,红颜祸水。
李杨的关系必然会导致朝廷内外的谴责,他们认为唐玄宗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其后奢侈淫乐的性习相远,完全由杨贵妃所致。
所以他们的爱情是不被人看好的,且具有政治色彩。
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有很多身不由己,就像唐玄宗纵使不想杀她,也会迫于政治,臣子的压力而不得不杀她。
有人说唐玄宗自私,虚伪无情,我却不那么认为,作为天子,本来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虽说万人之上,其实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衷不得已。
为了大局而放弃自己的妃子,在我看来是件正确的事,但对于李杨来说,这便是他们的悲剧了。
浅析《长恨歌传》
浅析《长恨歌传》中李杨的不伦之恋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繁华似锦的开元时期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的一个高峰,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晚年的唐玄宗却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心,追求享乐奢华的安逸生活。
这个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千古帝王,不仅给唐代的经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政治上,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唐代逐渐衰退,江河日下。
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美人”与“江山”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
关键词:不伦之恋钗钿情缘遗恨之情李杨的爱情故事从唐代中期开始便在社会各阶层广泛的传播。
李杨的爱情故事不仅是文人议论的话题,也是坊间百姓“八卦”的热点,诗人将之入诗,剧作家将之入戏,小说家将之入文,或讽或颂,莫衷一是。
《长恨歌传》是中唐时期的陈鸿所作。
此传先述开元时杨妃入宫、迄天宝末缢死于马嵬坡的始末﹔后写玄宗自蜀还京﹐思念不已﹐方士为之求索贵妃魂魄﹐见之于海上仙山﹐贵妃乃为言天宝十载七夕与玄宗盟誓之事。
后段叙述为前此唐人诗文中所未见﹐当是不得之于民间传闻,描写也相当细致。
文章最后说“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作者对玄宗晚年的纵情声色,政治腐败进行了否定,寓有劝诫讽喻之意。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以下李杨之间的不伦之恋。
一、天生丽质,始承新欢——牡丹花的绽放开元中前期,唐朝集政治清明,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国泰民安。
这时在位的唐玄宗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唐朝在他的手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到了开元末年天宝初的时候,唐玄宗便不再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了。
他疏于政务倦于万机,把政事悉数委于宰相李林甫,安享他的太平盛世。
玄宗之前喜欢的元献皇后和武惠妃相继去世,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六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伎女”,但唐玄宗却每一个能看到眼里,因此唐玄宗在精神上也缺少了寄托,直到杨贵妃的出现才使他龙心大悦。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摘要】《梧桐雨》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了李杨与梁雨之间的爱情悲剧。
李杨是一个成功的商界精英,而梁雨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
他们相遇在一场偶然的机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
由于各种原因和误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李杨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他的爱情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梧桐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爱情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这部剧不仅揭示了爱情中的苦与乐,还启示人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爱情的珍贵。
最终,观众在观看这部剧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还可以从中获得关于爱情的启示。
【关键词】引言:梧桐雨的背景介绍、李杨和他的爱情故事正文:李杨与梁雨的相遇、李杨与梁雨的爱情发展、李杨与梁雨的爱情悲剧、李杨的爱情遭遇结论:梧桐雨中的爱情悲剧、李杨爱情命运的悲剧性、梧桐雨对爱情的启示1. 引言1.1 梧桐雨的背景介绍《梧桐雨》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梧桐雨是小说中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着爱情的波折和苦难。
上海梧桐是当时上海的标志性植物,也是一种寓意深远的树木。
梧桐叶如手掌一样大,因此有“擎云掌叶”的美称。
梧桐雨则是指梧桐叶在风中飘舞落下时的样子,形成了一场轻轻的雨。
小说中的梧桐雨,暗示着爱情的美好和悲剧。
在这场梧桐雨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也发生了许多令人心碎的遭遇。
梧桐雨是爱情的见证者,记录着李杨和梁雨之间的纠葛和离愁。
在这片梧桐雨的映衬下,爱情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话题。
1.2 李杨和他的爱情故事李杨是《梧桐雨》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文艺青年,爱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李杨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执着使他在小说中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李杨的爱情故事始于他与梁雨的相遇,梁雨是一个温婉高贵的女孩,她的美丽和善良深深吸引着李杨。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李盛中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杨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与林瑶是同校同年的同学,两人在校园中相识并立即产生了感情。
他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开心地参加各种活动,相互扶持和帮助。
故事的悲剧从他们大学毕业的那天开始,林瑶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她受了重伤。
这一意外事件打乱了两个人的未来计划,李杨伤心地照顾着她,希望她能够恢复健康。
经过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最终医生告诉李杨,林瑶将永远无法走路,她将终身坐在轮椅上。
这个噩耗让李杨的世界彻底崩溃,但他并没有离开林瑶。
相反,他决定娶她,并用自己的爱来弥补她失去的能力。
尽管周围的人反对他们的婚姻,认为他们是毫无前途可言的,但李杨并没有放弃。
他勇敢地面对着这个残酷的事实,继续与林瑶相依为命。
命运似乎并不放过这对恋人。
林瑶的家人反对他们的婚姻,经济困难使得他们无法继续生活。
为了给林瑶更好的生活,李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努力工作并付出一切努力。
这一切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他失去了工作,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无法忍受这一切的李杨最终选择了离开林瑶,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她所需要的人,他无法给予她一个幸福的未来。
这个决定对于两个人都是痛苦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分离而结束。
《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体现了爱情中的牺牲与承诺。
李杨为了林瑶,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选择了一个困难和艰苦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爱来支持和保护林瑶,但最终他们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和挫折。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纯粹,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偏见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
通过李杨和林瑶的爱情悲剧,《梧桐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反思。
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需要面对现实,理性地思考和选择。
爱情并不绝对,它需要付出和取舍,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爱情的苦涩和残酷,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有所取舍和决断。
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
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一.关于李杨之爱情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是经典的,具有传奇性的,他们的流传首先是在民间,这足以说明他们的爱情是大家公认的,确实存在,是作为真挚爱情的代表而备受关注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的。
本来在封建社会,爱情的自由是很难得到的,必须合乎礼教才会被应允和承认。
当爱情的主人公是封建阶级里最高统治者的时候,这样的自由更是难以企及。
李杨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至上、至纯、至高道德的化身,但是他们却突破礼教,甚至不顾当时公媳伦理关系的束缚,只为他们的一见倾心,真心相爱。
虽然这种自由给他们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但是追求自由的过程却是伟大的、振奋人心的、令世人佩服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专一的。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长恨歌》)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一个国家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在私生活方面,也拥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占有为数众多的性奴隶——后宫等级分明的大批宫女。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够对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玄宗的专一真的是可圈可点了。
后宫佳丽虽然三千,但是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爱情而走进皇宫的呢?又有多少人欣赏了皇帝的才情呢?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打动着玄宗,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对音乐的喜爱。
在封闭的深宫大院里,能寻找到这样一个知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音乐始终成为他们的共趣,他们也因为这同样的爱好,从此牵扯在了一起,彼此依赖,彼此交心。
这种心灵上的相通,是他们专情的基础。
二.白居易之悲情一提起李杨爱情,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长恨歌》。
《长恨歌》在传播李杨爱情上,确实是功劳不小。
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的创作缘由,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给了相关的提示。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刚从校书郎调至今陕西周至做县尉。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长期以来,有关《长恨歌》的争议虽然众说不一,但对“李、杨爱情”的事实似乎多有默认。
每次我在讲课或者备课时翻开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不免为其主题思想的研究所困扰。
长期以来的有关争鸣,无论是讽谕君主说,还是爱情悲剧说,或是双重主题说,似乎都以承认并接受“李、杨爱情”的既成事实为前提,而后阐发见解。
尽管有诸多评论对《长恨歌》中的李、杨情事议论纷纷,但大体上均承袭了“李、杨爱情+悲剧”的模式来定格诠释。
甚至将此比作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或比作与常人别为二致的真挚爱情而加以称颂的议论也不少,当然此类见解的探讨不排除受诗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然而我却对此颇存质疑。
因为在李、杨的情事中,所谓的“爱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单边优势和强权色彩。
作为唐玄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爱,随心所欲地求,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依仗皇权不择手段地执意将被自己看上眼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强行占为己有。
为了遮人耳目,掩饰自己的丑行,还不惜自欺欺人地让这个曾是儿媳的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再迎娶回宫。
“爱情”在他的一方,实在是太自由太偏宠也太霸道了;而作为对应方的杨玉环,则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惟有殉道般地专一侍奉并献媚于自己的公公——当朝皇帝李隆基这一条路可走,此外别无他途。
在这种扭曲得变了型的“爱情”演绎中,最终衍生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与当今社会的“包二奶”、“养小蜜”等畸形的丑陋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也算得“爱情”,甚至还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美好的情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李、杨之间的关系,至多只能算作皇权威慑下的姻缘交易。
这与古往今来的婚姻关系中为利所诱,或者为权所倾、为权所屈等不健康、不合理的逼迫无奈的婚姻现实同出一辄。
它在本质上与朴素的自由恋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尊重或者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选择权和人格的尊严。
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
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李、杨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一个脍炙人口的传奇,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之间的一段宫廷爱情。
这个故事在文学、戏曲、音乐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口头传承和文字传承。
口头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传承者包括说书人、民间艺人等。
他们将故事加工润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民众需求。
而文字传承则是在口头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记录和整理,将故事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
在现代化进程中,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口头传承的受众面缩小。
然而,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扶持,使得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得以继续延续。
与传承一样,李、杨爱情故事在流变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变革。
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古代,李、杨爱情故事以宫廷为背景,着重描绘两人的爱情纠葛和悲欢离合。
而在现代,这个故事则更倾向于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杨爱情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说书、戏曲表演,逐渐扩展到电影、电视剧等多媒体形式。
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点。
这个故事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道德观。
通过李、杨爱情故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礼仪制度、道德观念等。
李、杨爱情故事在民族认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所描绘的李、杨二人真挚的爱情,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与抉择,能够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历史观察的角度来看,李、杨爱情故事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通过分析这个故事的流变过程,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延续与变化如何反映社会的变迁。
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代李杨爱情故事演绎
红颜无常,爱情永恒——古代文学中历代李
杨爱情故事演绎
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传奇的爱情故事之一,不管是李白与杨贵妃的相爱相杀还是李清照与杨凌的爱恋悲欢离合,
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唐朝,李白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在史书和文
学作品中,杨贵妃尤为美丽,而李白则是才华出众。
两人经过短暂相
识后,陷入了甜蜜的爱情中。
可是,这种美好的感情并没有得到皇帝
的认同,最终以杨贵妃被害而告终。
李清照和杨凌的爱情则发生在宋朝。
李清照和杨凌都是文学家,
两人之间自然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段爱情彻
底无疾而终。
李清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表达了她对杨凌
的爱意,而杨凌也用《钗头凤·世情薄》来回应她的感情。
可以看出,历代李杨之间的爱情在不断地重现,从唐朝到宋朝,
从诗词歌赋到小说传说,青史留名成为了千古佳话。
我们从中可以看
到古代爱情片段的繁荣,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演变。
古代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短暂的爱情,更代表了一
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爱情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注入新的力量。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第一篇: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一段爱情上演了人间爱情的传奇,后人沿着这条红线永远的追踪下去……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还有《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沉痛的爱情--李杨之恋
沉痛的爱情--李杨之恋
沉痛的爱情——李杨之恋
十火
怕是很少有作品的主题,获得过比《长恨歌》还多的争议。
这是文学史上的必然,因为长恨歌写的太好了,以至于它是什么样的主题都要等待成千上万学者的考证。
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的确认不应该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我们更应该从诗人本身、诗句内容两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
很少有人知道,忧国忧民的白居易也会是天生的情种,年少轻狂的他也会有刻骨铭心的初恋。
因为母亲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了他35年的爱情悲剧,他是有恨的。
这种恨与《长恨歌》的恨必然存在着联系。
可以想见,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写《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白居易《长相思》)不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等等。
如此多精妙语句的相似,不难看出,诗人写《长恨歌》也是在写自己的情感。
既写李杨二人之恋,也寄托了他和湘灵的凄苦爱情。
全文更像是爱情诗了。
诗歌通篇叙述的是李杨二人,以李杨二人的爱恋为全文的主线。
如果是讽喻诗,诗人很难不写李杨二人的昏庸误国导致了百姓的生灵涂炭。
然而,诗歌中白居易甚少提及朝政的腐败以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沉痛灾难。
震惊历史的安史之乱也只是一笔带过,明显的,这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
诗歌中前部分概括了李杨二人情意绵绵的生活,后文以大篇幅道出玄宗对贵妃的怀念,感人至深。
更难以想象这是一篇讽喻诗。
因此,《长恨歌》是作为一篇伟大的爱情诗在浩瀚的文学神殿诞生的,它因自己的魅力永垂不朽。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优秀文献综述)
浅谈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嬗变文献综述大理学院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李惠姣学号:2007122302指导教师:张锡梅副教授前言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历史上经典的帝妃之恋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或批判、或讴歌的吟咏与描绘,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经典题材。
这不仅仅因为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品数量之丰、历时之久,令人叹为观止,更因为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多部上乘之作,影响深远。
关于李杨题材的研究,也都集中于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学、美学价值的考量之上。
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关于多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勃然而兴,并呈现出多种形式:有关于典型代表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关于同体裁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同时代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有中外相关作品的对比研究,也出现了对李杨题材作品的总体评述。
而总体来看,不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于李杨题材的作品总是围绕着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进行阐发的。
主题1 有关李杨爱情题材作品主题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众多层面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某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也即研究对象的内涵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
而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主题趋向多重蕴涵,这就使得其主旨包含了多重解读空间,从而使研究者们陷入了主题意蕴的苦苦求索之中。
第一部有关李杨题材的经典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经问世,就引发了主题的争论。
陈鸿在《长恨歌传》后即指出其主旨意在“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 [1],成为《长恨歌》主题探究的肇始。
陈寅恪指出欲解其主旨,“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2]与“文人之关系”[3],认为白居易之诗作的完笔实在于《长恨歌传》,即所谓的“歌传合一说”[4],成为后世“讽喻说”的滥觞。
而在日本,则产生了完全相对的“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5],并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互相对立又均有合理成分的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别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6],是前两种观点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把“李杨”和“爱情”放在一起,只要一看题目,便知我要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他们一个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个是有沉鱼落雁之姿的美女,可谓是英雄配美人,李在第一次看见杨时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尽管杨当时已嫁给李的儿子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李打着孝顺的旗号,诏令杨出家做道士为窦太后祈福。
后来,他又下诏让杨还俗,带到宫中养了起来,百般呵护,日日沉迷酒色,以至荒废国事,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在逃亡途中,李在陈玄礼的威逼、高力士的教唆下,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这一段爱情终是以悲剧结尾。
正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中所唱:“爱恨就在一瞬间”,自那一刻起,两人的爱情便走到了尽头。
对于这段让白居易都唏嘘不已的爱情,我只想说,这样的结果是无法避免的,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是以公媳的身份第一次见面的,但杨玉环是在太美了,后来李隆基硬是用计把儿媳妇夺来做了妃子。
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伦理长情的主体还是存在的。
再加上李隆基太过沉迷美色,荒废国事,在百姓们的眼中,杨玉环完全成了西施一样的“红颜祸水”。
而杨玉环自己呢,她“天生丽质难自弃”,关键在于“难自弃”,她一直是骄傲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所以,她恃宠而骄,“春从春游夜专夜”,始终把皇帝揽在自己身边,如何不叫人担忧。
再看李隆基,他是一个皇帝,却是个“重色”的皇帝。
他能够宠爱杨玉环到不早朝的程度,但他没有办法在马嵬之变时,自己的性命、自己的国家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仍站在杨玉环的身前保护她。
唐玄宗终究是政治家,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不是情圣,他是宠杨贵妃,他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作为一个深情的帝王,在“爱情”和“国家”之间抉择是痛苦的,但结果一定是“国家”重于“爱情”,这是一个君主应有的思想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春贵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6期
一.关于李杨之爱情
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是经典的,具有传奇性的,他们的流传首先是在民间,这足以说明他们的爱情是大家公认的,确实存在,是作为真挚爱情的代表而备受关注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的。
本来在封建社会,爱情的自由是很难得到的,必须合乎礼教才会被应允和承认。
当爱情的主人公是封建阶级里最高统治者的时候,这样的自由更是难以企及。
李杨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至上、至纯、至高道德的化身,但是他们却突破礼教,甚至不顾当时公媳伦理关系的束缚,只为他们的一见倾心,真心相爱。
虽然这种自由给他们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但是追求自由的过程却是伟大的、振奋人心的、令世人佩服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专一的。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长恨歌》)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一个国家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在私生活方面,也拥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占有为数众多的性奴隶——后宫等级分明的大批宫女。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够对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玄宗的专一真的是可圈可点了。
后宫佳丽虽然三千,但是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爱情而走进皇宫的呢?又有多少人欣赏了皇帝的才情呢?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打动着玄宗,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对音乐的喜爱。
在封闭的深宫大院里,能寻找到这样一个知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音乐始终成为他们的共趣,他们也因为这同样的爱好,从此牵扯在了一起,彼此依赖,彼此交心。
这种心灵上的相通,是他们专情的基础。
二.白居易之悲情
一提起李杨爱情,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长恨歌》。
《长恨歌》在传播李杨爱情上,确实是功劳不小。
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的创作缘由,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给了相关的提示。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刚从校书郎调至今陕西周至做县尉。
公务之暇,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畅游仙游寺,谈及发生在天宝年间的唐玄
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感叹不已。
感叹之余,“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世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者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歌既成,使鸿传焉。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很大程度上是被李杨故事感染了的。
闻一多这样说:“感叹字是情绪的发泄,实字是情绪的形容、分析与解释,前者是冲动的,后者是理智的。
”白居易需要发泄他内心的情感,或许是冲动的,但是这种冲动需要被表征出来,因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通过分析文字,我们也能找到背后隐藏的相对理智。
对于李杨,无论是他们的爱情,还是他们爱情的时代因素——李唐王朝的衰落,白居易似乎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情感源流。
正是这股源流,悲情之水才得以流长。
从作者自己来看,白居易贞元末年在徐州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女子相恋,后因为社会和家庭的阻力两人被迫分手。
这段感情经历给他带来的痛苦是很大的,让白居易听到李杨爱情故事之后感同身受,越发体会到那种窒息的悲痛。
作者写唐玄宗的悲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物是人非,睹物伤情,对杨贵妃的痛惜、追怀,使玄宗深深陷入苦痛之中而无力自拔:“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将唐玄宗描写成了一个完全忠于爱情而又万分不幸的男人,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湘灵的愧疚之情。
于当时环境来看,中唐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定,百姓生活困苦。
人们普遍怀念盛唐时的繁荣景象,留念缔造开元盛事的玄宗,因而对这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也给予了更多的同情。
作者可能也有着这样的情愫,期盼盛唐的回归,因而对于玄宗的种种错误采取了隐蔽的手法。
三.文人墨客之才情
白居易因为悲悯李杨,创作了《长恨歌》,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很绵绵无绝期”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李杨爱情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止是他,许多的文人在听了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后,也大露才情,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怀。
在这些诗歌的传唱之下,李杨爱情更是为人们普遍所知。
白居易之前,有很多诗人在一些诗歌中涉及到了与安禄山事变有关的李杨事迹,只是并未着重写其爱情。
比较著名的如李白的《清平调词三章》、《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北征》、《骊山》、《病橘》、《解闷》,张继的《华清宫》。
皇甫冉、窦巩、卢纶、李益、王建等诗人也借李杨情事留下了许多杰作。
与白居易同时的也有很多的李杨作品,比如李约的《过华清宫》,权德舆的《朝元阁》,刘禹锡的《马嵬行》、《华清词》等等。
随着唐朝的衰落,更多的诗人对诱发了安禄山事变的李杨爱情事件投以同情和遗憾,所以诗作更多。
杜牧、许浑、李商隐、崔橹、贾岛、温庭筠、司空图将近三十位诗人创作了六十多首,真是蔚为大观。
他们多以马嵬、华清、骊山等地名为题,让人一看诗题,便想到李杨故事。
此后的时期,在南戏、杂剧、诸宫调等不同的艺术体裁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众多的李杨情事的生发。
文人们运用他们手中的艺术妙笔,让这一个或该讽或该颂的主题真正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李杨爱情之所以会传播久远,他们的功劳无论如何是不可磨灭的。
不论他们显露才情是为了身后名还是为了育后世,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
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够在文学的国度里,领略到诗意化历史的乐趣。
四.史学家之怒情
一旦涉及到历史政治,史学家和文学家就水火不能相容了。
对于李杨爱情故事,也是如此。
当我们还沉浸在文学家们创造的诗意般的情境花园中的时候,史学家已经发怒了,他们不能忍受文人对历史的虚构,对历史的主观化的想象。
李杨爱情本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悲剧的,但是它牵扯到了安禄山事变,关联着唐朝的衰落,所以本来简单的爱情变得复杂了,纯粹中夹杂了多元。
这种交叉与结合,给了文人更多的艺术视角,也成为史学家自我辩护的证词。
他们发怒,他们觉得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李杨爱情的出现导致了安禄山事变,直接促成了唐朝的衰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而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多是违背历史,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解读历史,戏说历史,玩转历史。
他们发怒,他们认为杨贵妃的死是不应该同情的,是罪有应得的。
他们带着浓郁的“女人是祸水”的士大夫思想,谴责杨贵妃,甚至对贵妃之死拍手称快。
我们不能说史学家们是残酷的,没有情感的。
只是他们将历史的错误归结在一个美女身上,似乎太过其辞。
他们是太想弄清事实真相了,所以文人们的艺术虚构被一票否决,哪知道这些虚构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历史。
如果人人都按照他们所想那样,只将眼球放在客观历史上,不作主观推测,那么这个世界又怎么能够进步发展?文人虚
构历史,有对历史的回顾,在回顾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何乐而不为呢?
五.寻常百姓之多情
文学家与史学家的争论,因着他们的立场和思想的不同而引发。
但不论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何等的激烈,丝毫都不能影响寻常百姓的性情。
他们审视李杨爱情,既不贴上文人才情的标签,也不带死认历史的痕迹,由着那份普通寻常的性情。
李杨情事本就在民间流传,因着他们帝妃的身份,寻常百姓的好奇心大开,都希望去了解一下这样的贵族爱情的始终。
因着他们爱情的悲剧,寻常百姓的悲悯心大发,为什么有情人终究不能成为眷属?
面对李杨爱情,寻常百姓也不是一味的赞美,或者全盘否定,每个个体的性情是不尽相同的。
即使是个体自己,时间地点上稍有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倾向。
有时喜有时恶,有时哀有时乐,有时爱有时恨,从这些来看,寻常百姓一点也不寻常,他们的多情让李杨情事越发的五彩缤纷。
而且因为他们的口口相传,李杨爱情或被升值,或被贬低,或被雅化,或被俗化。
被升值,雅化的爱情无庸置疑会得到更大的追索,而被贬低,俗化的爱情也不会消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可接受性。
所以我们说,正是这许多的情,为李杨故事添了彩,牵动了众人的心,从而促进了它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周相録:《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9月版。
[4](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刘春贵,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