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火车路”寻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火车路”寻踪
汕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最早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东部沿海。
在汕头市西部的老城区,有一条很有名的路——火车路,说它有名,是因为叫了快一个世纪,汕头人几乎妇孺皆知,但如果说,顺着这条火车路就能找到火车站,那可就错了。
原来,100年前,这里曾经有一条铁路,可是,为什么现在铁路的痕迹荡然无存?10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在那个铁路还很少的年代,是什么人修建了这条铁路,它又为什么消失得如此彻底?而这条铁路与汕头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2006年岁末,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走进汕头,试图去寻找那段逝去的历史,探寻火车路的消失之谜。
当年的火车路叫潮汕铁路,它是一条从潮州通往汕头的铁路。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一条现代化的公路,并改名叫潮汕路,但当地的人们仍然习惯的叫它为火车路。
今天的火车路上已看不到任何铁路的痕迹,以前的站台早已被林立的商业店铺取代,铁路两边的田地也已盖起了现代化的工厂、科技园区。
几天的寻访,我们无功而返,难道这段历史,真的像那段路基和铁轨一样彻底消失了吗?
寻访一开始,我们就陷入了困境,这时,陪同我们的汕头市旅游局工作人员建议我们,汕头市档案局的资料较为齐全,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在汕头市档案局密密麻麻的档案架上,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丝线索。
一本出版于1932年的《潮汕铁路季刊》是几天来我们找到的关于潮汕铁路的唯一资料,里面记载了一些关于这条铁路修建的背景和基本信息。
潮汕铁路始建于1904年,1906年开始运营,这也是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修建的铁路,它的创办人是梅县的印尼华侨张煜南、张鸿南兄弟。
在《季刊》中我们发现,这条通往大海的铁路只有短短的42公里,并且没有汇入当时清政府的铁路网。
查看中国的铁路建设史,我们不难发现,清政府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这是一条通往北方草原的铁路。
对于清政府来说,修建一条通往北方的铁路,是为了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稳固大清政权,而对于汕头人来说,修建这样一条并不纳入清政府铁路网的铁路,而且是自筹资金,是什么样的动力使汕头人修建这样一条通向大海的铁路呢?
潮汕铁路的建设与汕头开埠密不可分。
汕头在600年前的明永乐年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韩江冲刷,泥沙积聚日多,沙脊露出海面,以后这里慢慢成为货物转运和交易点,简称汕头。
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缔结《天津条约》,中国被迫开辟十个通商口岸,汕头正式开埠。
汕头开埠后,引发了移民海外的高潮,从1858年到民国初的五十年,约200万潮汕人移居海外,潮汕铁路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筹建。
也许,正是潮汕人勇于闯世界的精神使他们修建了一条通向大海的铁路,选择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可是,仅从档案局看到的这两张照片中,我们仍然无法勾勒出当年火车路的风采。
当年的火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它运行的30多年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它又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从时间上推算,潮汕铁路拆除是在1939年,到现在是六十多年,应该还有老人见过或坐过这条铁路上的火车。
王林乾,是我们找到仅有的几位潮汕铁路的研究者之一。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原来的木头桥现在已经成了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大桥,以前的火车站也以荡然无存。
而王老由于是解放后才来到汕头,他也没有见到过当年的铁路。
难道,除了在档案局看到的那本季刊外,在这座城市,关于这条铁路的记忆都已被抹去了吗?
在老城区转了几天,我们仍然找不到有关“火车路”的见证人,无奈之下我们想到了求助当地媒体。
于是,我们在汕头电视台和几家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发布消息:寻找“火车路”见证人。
让我们惊喜的是,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者称,在铁路沿线潮安县庵埠镇的街心花园中有一块潮汕铁路的石碑。
这让我们兴奋异常,这块石碑,真的和潮汕铁路相关吗?如果是,那么它可能就是潮汕铁路唯一留下的物证。
我们马上驱车来到庵埠镇,找到提供线索的原庵埠文化站站长杨启献。
近百年过去了,曾经在这条铁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已无迹可寻,只留下了这块石碑无言的见证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究竟,在这条铁路上还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还能否找到见证人,我们焦急地等待着。
位于汕头市老城区的小公园,1861年,汕头开埠后,这里成为汕头市的中心地带,而当年的火车站就在小公园附近。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道路布局不像北京、西安等城市横平竖直,而是以小公园中心广场向外辐射出多条街巷,像一个蜘蛛网一样,外地人来到这里,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往往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在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一带,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格局的城市道路。
小公园一带的城市格局和满街的欧式建筑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难道汕头市的城市建设是模仿欧洲,这是否与汕头开埠有关呢?
当年的老汕头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港口的轮船吞吐量在中国排在第三位,汕头也在30年代成为中国排名第七的商业城市。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是否还能有人见证这段历史呢?正在我们一筹莫展时,接到了一个提供线索的电话,在岐山乡下岐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的父亲曾经在潮汕铁路上务工,他手上有一些潮汕铁路的照片和资料。
当我们赶到下岐村的张文斌老人家时,老人已准备好了珍藏多年的照片等候我们。
在这几张照片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当年火车的样子。
老人还告诉我们,当年潮汕铁路是由日本人承建的,而他的父亲张顺存从17岁就开始在铁路上工作,从杂工做起,后来接替了日本工程师的职位,做起了主管修路的养路队队长。
潮汕铁路沿线的许多人都曾在这条铁路上工作,当年的铁路也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仍然没有亲历者,但这时,老人告诉我们,村里的老村长过去经常坐这条铁路线上的火车。
老村长就住在不远处,说起这条铁路,已88岁的老人仍充满着感情。
老人告诉我们,当时的火车有15个车厢,大概能坐四五百人,而且车厢是有等级之分的,一等的里面有沙发,很宽敞,比较贵,二等的是妇女坐,里面有厕所,三等的就是普通人坐。
临走时,老村长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村里有一位99岁的老人,曾在这条铁路上当过火车司机,但老人因为年事已高,长期卧床不起。
让我们惊讶的是,久已卧床不起的老人,听说我们要来采访,竟然奇迹般的下了床,并且执意要穿好衣服,还让家人找出了他当年当火车司机时戴的礼帽。
这让我们异常感动。
不等我们提问,老人就自顾自的开始诉说。
老人告诉我们,当时的火车是用煤炭当燃料的,这个煤碳是日本进口的,后来日本进口的煤碳没了,就用柴烧。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老人一直不停的诉说着,其间,固执的老人不仅不允许旁边的人说话,连家人给他戴的助听器都拔掉了。
老人的诉说虽然有些语无伦次,有些话翻来覆去地说,但我们一直认真地倾听着,也许很久,老人都没有说过这么多话了,也许,很多事情,老人都已经淡忘了,但对于这条铁路的记忆却仍然是如此的清晰。
张长钦老人也是我们这次寻访过程中找到的唯一在世的,曾在潮汕铁路上务过工的人。
在其后的几天里,我们又陆续接到了很多提供线索的电话,在一个个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汕头人对于这条铁路的深深情结。
1939年,日本侵略军进入潮汕,国民党驻军命令铁路局拆除铁路,以阻止日军深入。
那路基就成了现在汕头到潮州的公路,此后便剩下这个“火车路”的名字。
长时期内,“火车路”成了汕头一怪:有火车路,没有火车。
这是今天的山头火车站,1995年,广梅汕线的开通才使汕头人又圆了铁路梦。
但今天的火车站距离当年的火车路还有10里路程。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铁路边玩耍的孩童如今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
虽然,铁路已经找不到了,但关于这条铁路的记忆却鲜活的保留在他们的脑海中,在他们的叙述中,关于这条铁路,关于这条铁路上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和生动,我开始相信,这条铁路,并没有消失,他一直存在着,并且,将长久的延续在这片土地。
100多年的沧桑巨变,汕头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如果可以把1861年汕头海关开关作为汕头正式开埠的标志,我们会惊讶地看到两个巧合,从1861年汕头正式开埠到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相隔60年,1921-1981年汕头成为经济特区,有时60年,其间正好经历了两个甲子,那么,2041年的第三个甲子,汕头又将经历怎样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