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节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千米。

彗星:彗星由彗核和彗尾构成;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

流星体: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

在认识常见天体后,总结天体与非天体的判断依据:①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是天体。

②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③是否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大气层以内的不是天体。

列举一些事物,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天体,可以简单说说判断依据。

展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喜迎相互饶转。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绕地球运动。

活动二:太阳系结构。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材分析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

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

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教学过程:[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与实验的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疆域》的第一节《疆域教案(新版)》。此外,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练习册、阅读材料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2. 辅助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国的疆域知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准备我国地理位置图、疆域范围图、行政区划图等,以及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我国疆域的自然风光、行政区划的介绍等。
在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存在差异,对于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我国的疆域知识。同时,老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题,评估学生对我国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等知识点。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1节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2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1节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2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通过认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理解基态与激发态的含义与关系,能辨识光谱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

3.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能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1)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

(2)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E(N)<E(O)<E(P)<E(Q)。

2.能级(1)定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 等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 s、n p、n d、n f等.(3)能层、能级与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由上表可知:①能层序数等于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

② 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1、3、5、7的2倍。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的关系是2n2。

微点拨:(1)不同能层之间,符号相同的能级的能量随着能层数的递增而增大。

(2)在相同能层各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是n s<n p〈n d<n f。

(3)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能层数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1s<2s 〈3s〈4s……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基态原子错误!激发态原子。

2.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微点拨:(1)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反之,将吸收能量。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1)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二、重难点: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以演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知道46亿年前地球是什么样的呢?那是火山喷发,溶岩横流,一片寂寞。

今天我们的星球如此美丽,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地球装点得如此美丽?(各种各样的生物.)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才使我们的环境如此美丽,如此生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

(二)学习新知生物的多样性四、课堂探讨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

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查资料,列举一些生物的特征。

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次序的轮流上台给大家介绍你的辛勤搜索的结果吧。

注意:要说清生物名称,特征和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表演,从第一组的同学开始学生轮流上台讲解(教师在副板书上记下学生讲的生物名和生境)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小结:1、在地球有生命生活的区域,围绕着地球是一个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生物圈,范围限制--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的物种是多种多样的,称为物种多样性。

3、不同种生物遗传物质不同,同种生物遗传物质有差别,这就造成了遗传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教材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教材

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课程: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二、【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坐标系描述位置及其变化的思想方法。

三、【难点】什么情况下把物体看做质点。

四、【知识点】质点的定义、参考系的概念;坐标系的概念。

如何选取参考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一)过程1:质点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引导学生分析: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小结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5.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相同点: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2)、不同点: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相对的物理概念;几何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位置,而且应该绝对的小。

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2课时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教案高二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2课时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教案高二化学教案

第2课时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2.理解用四个量子数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一、原子轨道1.电子层通常,我们用量子数n来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习惯上称为电子层。

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对应的符号为K,L,M,N,O,P等。

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2.能级当量子数n相同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个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

例如,n=1时,有1个s能级;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n=3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和1个d能级。

3.原子轨道(1)概念: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

(2)n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的情况p 3p 3d 3d 5……………4.电子的“自旋”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运动状态只能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1)电子层、能级、原子轨道和自旋状态四个因素决定了电子的运动状态。

(2)与电子能量有关的因素是电子层和能级,即处于同一电子层同一能级中的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

(3)处于同一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在同一个原子中不存在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例1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各能层的能级数按K、L、M、N分别为1、2、3、4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C.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1D.各能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答案A解析各能层中的能级数等于其所处的能层数,即当n=1时,它只有一个s能级,当n=2时,含有两个能级分别为s、p能级,所以B、C都不正确;D选项中每个能层最多能填充2n2个电子,但不是一定含有2n2个电子。

例2(2018·邢台市月考)下列能级符号表示错误的是( )A.2pB.3fC.4sD.5d答案B解析每一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等,且具有的能级依次为s、p、d、f……,M能层只有3s、3p、3d能级,没有3f能级。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萃取和分液教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萃取和分液教案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敬重和促进学生的特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将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学问、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实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别、提纯和溶液配制等试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试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完成试验报告,并主动进行沟通。

二、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⒈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分,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运用分液漏斗。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和试验过程中,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觉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索的实力,提高自主学习实力,擅长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试验探究中,体验试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加化学科技活动的热忱,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学问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二)教学难点:萃取四、设计思路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试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

以往我们都是依据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常常混淆二者的区分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试验探究学习新学问,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终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

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

在学习每个学问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试验,在试验中发觉问题、思索问题,再由试验上升到学问点的学习。

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简单理解每个学问点。

五、仪器、药品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1节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案

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1节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堂地理课,通过介绍天体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宇宙天体系统和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恒星—太阳,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就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初步认识,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地理环境的大背景。

教材采用图片、表格、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自主探究分析得出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

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宇宙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能认识人类活动对宇宙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的保护宇宙环境的环境观。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像资料,培养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实施地理活动时的合作能力;通过设计太阳系空间距离模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重点:(1)了解天体、天体系统,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2)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特征,理解地球是一颗及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难点:理解地球是一颗及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自制教具第一课时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引入:以先驱者10号、旅行者1号的发射为例,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设计课堂生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让学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引入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宇宙。

一、宇宙1、天体展示对宇宙认识的发展过程,提出问题:宇宙是物质存在还是意念?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天体是什么?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类型让学生自学书图1-1-2,分组讨论各类天体的区别。

让学生分别说出一些常见天体的名称并分类。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天体的主要类型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

3、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级别(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先让学生自学图1-1-3,然后分组讨论并画出思维导图,展示各组结果。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新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新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1)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二、重难点: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以演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知道46亿年前地球是什么样的呢?那是火山喷发,溶岩横流,一片寂寞。

今天我们的星球如此美丽,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地球装点得如此美丽?(各种各样的生物.)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才使我们的环境如此美丽,如此生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

(二)学习新知生物的多样性四、课堂探讨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

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查资料,列举一些生物的特征。

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次序的轮流上台给大家介绍你的辛勤搜索的结果吧。

注意:要说清生物名称,特征和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表演,从第一组的同学开始学生轮流上台讲解(教师在副板书上记下学生讲的生物名和生境)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小结:1、在地球有生命生活的区域,围绕着地球是一个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生物圈,范围限制--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的物种是多种多样的,称为物种多样性。

3、不同种生物遗传物质不同,同种生物遗传物质有差别,这就造成了遗传的多样性。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 细胞的特点:细胞具有自主生长、自主繁殖、能进行代谢和遗传等特点。
3. 细胞的分类:细胞根据有无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4. 细胞的重要性: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实现的基础。
5. 细胞的研究:细胞学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6. 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各种生物现象均源于细胞。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积极思考,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理解。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制作细胞模型,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与组内同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清晰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细胞的基础知识。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细胞如何支持生物体的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中观看PPT和视频,对细胞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 思和疑问。
3. 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案例和实验操作,学生对细胞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表现出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4. 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共同解决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教学互动工具:准备一些教学互动工具,如提问卡片、小组讨论题目等,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7. 教学反馈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准备一份教学反馈问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及建议,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新教材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

新教材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万计的物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分类呢?2.新课讲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板书]1.物质的分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投影]空气、乙醇、铜、铁、碘酒、氧气、水、小苏打、盐酸溶液。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第一种分类结果混合物:空气、碘酒、盐酸溶液纯净物:乙醇、铜、铁、氧气、水、小苏打第二种分类结果固体:铜、铁、小苏打液体:乙醇、碘酒、水、盐酸溶液气体:空气、氧气[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设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呢?[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师]以上的分类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为树状分类法。

[设疑]化合物一定是酸、碱、盐或氧化物吗?[强调]最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并不完全,例如,氨气不属于酸、碱、盐或者氧化物。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单质,其中有一些单质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例如:金刚石、C60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

在化学上,我们将这样的单质命名为同素异形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3. 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会蒸发得更快?2.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4. 分子的运动规律:讲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5. 分子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溶解等。

8.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9.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题目2:请简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题目3:请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3)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4)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5)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经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能力,分析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地位和作用,通过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固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区别和联系,会区分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一)引入新课第一课我们要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接受各种各样的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生产和提供的。

劳动者从事生产、提供服务都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下进行的。

基本经济制度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他。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安开成职校2012-2013学年度《毛邓三》教案
课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课型
毛邓三
授课班级
201、202、203、204
授课时间
第1周
检查签名
检查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毛泽东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如何纠正党和红军中存在的主观主义问题。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告诫全党同志要注重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1930年,毛泽东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此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只是当时还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概念。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环境,便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其每一表现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后来,毛泽东又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各种不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生动地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香”、“臭”、“活”、“死”都是一种比喻,所谓“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思想脱离实际,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判断和制定的具体纲领,不懂得恩格斯一再强调的,社会主义理论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谓“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它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1949年之前的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清这一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认清这一国情,是解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因此,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以一部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而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也一针见血地说,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虽然是毛泽东明确表述的,但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党的许多早期领袖和革命家,如李大钊、蔡和森、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也都表达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过探索。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作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在纷至沓来的西方思潮中逐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它就必然要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做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领悟。在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反对做“一定公式的奴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实际地运用它来认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从党成立起,就已经开始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环节与时间安排)Fra bibliotek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师生活动
任务布置
3分
学生预学
7分
精讲点拨
10分
集体讨论
7分
成果展示
10分
评价反馈
8分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毛邓三》这门课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中国实际的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