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
劳动力三要素
劳动力三要素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劳动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势是生产关系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任务是揭示一般规律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价值
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获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包括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对立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与劳动力供需关系
劳动与劳动力供需关系劳动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而劳动力则是劳动的主体。
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平衡与调节,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劳动与劳动力供需关系的特点、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
劳动力供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劳动力供给的特点劳动力供给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劳动力供给与劳动者的数量有关。
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并且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劳动力供给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有关。
教育水平、培训机会和职业技能的提升,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质量和特长。
最后,劳动力供给与劳动者的意愿和选择有关。
个体的意愿和家庭背景将影响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决策。
1.2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总量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教育水平和技能培养。
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素质有重要影响。
最后,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
宏观经济政策、劳动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直接影响劳动者对就业、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的选择。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人单位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劳动力需求的特点劳动力需求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其次,劳动力需求与技术进步相关。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最后,劳动力需求与社会需求关系紧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三要素
劳动力三要素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劳动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势是生产关系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任务是揭示一般规律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价值
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获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包括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对立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力需求
AP=Q/L MP= ΔQ/ ΔL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
总产量递增。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
少阶段。
(二)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TP、AP、MP三条曲 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 阶段,AP递增;第二阶 段MP递减;第三阶段 MP为负值;
董晓宏
Dxh0325@
四 劳动力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表
劳动需求曲线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一、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二、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
董晓宏
Dxh0325@
一、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 基本假设条件
(三) 企业短期劳 动力的决定
(二)
边际生产率 递减规律
董晓宏
Dxh0325@
(三)单个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总总 收成 入本 RC
利润
C R
固定 成本
L*
劳动量L
(三)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1.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 收入超过了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增加一个单位的 这种投入;
2.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 收入少于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减少一个单位的这 种投入;
2.生产函数
X=f(L,K)
劳动投入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量L(人)
产量X 0 250 353 433 500 559 612 661 707 750 791
在短期的场合,为了增加产量,必须增 加劳动投入量。
董晓宏
Dxh0325@
l劳动力划分标准
劳动力划分标准
1.劳动力:指16 周岁(含)—60 周岁(含)具有劳
动能力的人员。
2.丧失劳动力:指16 周岁—60 周岁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3.无劳动力:指16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
龄已经无劳动能力的人员。
4.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指16—60 周岁之间有劳动能力的病人以及 60 周岁以上健康人群,能够从事一些简
单劳动的人员。
5.残疾劳动力:对残疾人有无劳动力的界定应根据残疾人本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判断,避免主观上将残疾人直接视为丧失劳动能力。
原则上除一、二级肢体、视力、精神、智力(含最重类别为以上四种的多重)残疾人之外,其他类别和等级的成年残疾人应视为有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二章)派生需求: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劳动力三要素
劳动力三要素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劳动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势是生产关系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任务是揭示一般规律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价值
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获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包括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对立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知识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劳参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此外,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因此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 E.为劳动力供给弹性,AS/S表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有∶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 s=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0。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 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劳动力的含义
1劳动力的含义2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一部分人口,只有在一定成熟程度范围内的人才是劳动力的承担者,这种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准就是年龄3我国的劳动年龄的下限是16岁,上限是男60,女554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得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5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6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7用边际生产率理论来分析劳动力需求,只要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劳动的边际成本,雇主就会增雇劳动力8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9劳动力需求分为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10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1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名解)12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中,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时,减少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14工资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
一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提嗲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15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去,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16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他因素17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劳动力资源总结
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 力自由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劳动力资源质量
教育水平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 平普遍较低,高技能人才 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技能水平
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技 能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 差距。
健康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健康状 况整体良好,但慢性疾病 和职业病等问题逐渐凸显 。
劳动力资源结构
就业质量与权益保障
劳动力资源短缺与就业压力加大背景下,劳动者就业质量与权益 保障面临挑战。
05
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效 率的措施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劳动力向需求旺盛的产业和地区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 配置。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力岗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全球化可能加大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影响就 业稳定和劳动者权益保障。
3
跨国公司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劳动力资源的配 置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资源短缺与就业压力的挑战
就业总量压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总量压力, 就业形势严峻。
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人才短缺与过剩并存,影响就 业质量。
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
劳动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直 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
社会稳定
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状况直接关 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劳动力资源
中国概况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现状是数量丰富,质量偏低,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分布很不平衡。针对这种 状况,国家在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普通教 育和职业教育;改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劳务出 口;搞活经济,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等等。
劳动力资源
社会学术语
01 定义
03 影响因素 05 开发和利用
目录
02 劳动统计 04 劳动力质量 06 中国概况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拥有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劳动 年龄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劳动年龄的范围为男16—60岁,女16—55岁 (工人为50周岁)。 虽然在劳动年龄范围,但已丧失劳动能力而不能参加社会劳动者,如残废者、精神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等, 不应计算在劳动力资源内。
开发和利用
生产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状况,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制定经济、 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人口众多的国家,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对于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目标是:在全社会 范围内合理分配劳动力,逐步实现充分就业,并形成良好的就业结构。微观目标是:在各个企业、事业单位实现 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劳动力资源中,人才资源是具有较高 质量的部分。它与一般劳动力资源相比,形成时间较长、培养费用较大、专业的特定性较强。在中国的现阶段, 受过中等专业以上教育、具有专业职称的人员,是人才资源的主要部分。对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通常可以取得较 大的效益。在中国,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的措施有:对人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 合理安排教育投资,改革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挖掘各方潜力,通过多种途径办学;合理组织人才流动,提高人 才的使用效益。
什么是劳动和劳动力?
什么是劳动和劳动力?一、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类以自身的力量、智慧和技能,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为了获得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劳动的种类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基本形式。
体力劳动主要指人们用身体的力量进行的劳动,如农民在田地里劳作、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干活等;而脑力劳动则是指人们运用智力和技能进行的劳动,如医生、律师、教师等。
2. 劳动的意义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取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二、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们用于劳动生产的能力和技能。
人的生产力是有限的,而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 劳动力的类型从劳动力类型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劳动力分为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两种。
体力劳动力主要指人们用身体的力量进行的工作,如农民、工人等;而脑力劳动力则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大脑进行分析、思考的工作,如医生、律师等。
2. 劳动力的来源劳动力的来源包括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两种。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外来移民则是指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来到这里参与劳动。
3. 劳动力的投资劳动力投资是指个人或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
劳动力投资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体的技能和能力水平,改善社会劳动力结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劳动和劳动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劳动力是指( )
劳动力是指( )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
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力同劳动是有区别的,劳动是人类生产力为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增加商品的价值的实际使用。
字典含义:从事特定活动的自由劳动者。
劳动力就是从事增加商品价值的有用劳动的能力。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换取货币工资的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同劳动是有区别的,劳动是人类生产力为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增加商品的价值的实际使用。
劳动产品能作为商品买卖。
但是,要对劳动本身即生产活动的买卖这一概念赋以确切的含义,却是不可能的。
不能出
卖劳动产品的劳动者必然出卖劳动力,并同意从购买者的利益出发和在购买者的指挥上消耗其劳动,以换取一定的货币量即工资。
劳动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性
劳动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性劳动是指人类通过身体或智力的工作,创造价值,满足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活动。
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劳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劳动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性。
一、劳动的基本要素劳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的基础条件,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劳动潜力和能力。
它包括身体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两个方面。
身体劳动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肢体活动所具备的生产劳动能力,如体力劳动;智力劳动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脑力活动所具备的生产劳动能力,如知识和技能。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生产力和创造价值的基础。
2. 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机械。
劳动工具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耕地、农具、化肥等都属于劳动工具;在制造业中,工厂设备、生产线等都是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直接作用或改造的物体或事物。
劳动对象可以是原材料、半成品或最终产品。
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质量也会对劳动效果和产品形成直接影响。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是劳动者种植和耕作的对象;在制造加工业中,原材料和半成品则是工人加工和改造的对象。
劳动者根据劳动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自身劳动力和选择适合的劳动工具,以达到生产的最佳效果。
二、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作为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的基石,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仅可以支撑国家的经济运行,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劳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 个体自我实现的途径:劳动是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具有能够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
他们包括已经有工作以及暂时失业但是在寻求工作的人群。
注意经济学中的失业是指在社会经济中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的状态,这些人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却没有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
如果一个人虽然没有工作,但不愿意工作或不去寻找工作,就不是失业者。
一个社会的劳动力就是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
那些失业但是不寻求工作的人群被称,为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劳动力作为生产性要素,作为一种社会性要素,作为具有最高价值人的体现,不具有商品性;另一方面,劳动力作为一种消费性要素,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具有商品性。
关于劳动力的指标界定
关于劳动力的指标界定
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9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9﹞14号)中,对劳动力做出了指标解释,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
(一)普通劳动力。
是指16周岁-6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二)技能劳动力。
指经过技术等级考试合格后,获得人社部门统一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执业资格证书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三)丧失劳动力。
是指16-60岁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
(四)无劳动力。
是指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龄已经无劳动能力;
(五)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
是指16-60之间有劳动能力的病人以及6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能够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人员(据实按照实际能否从事简单劳动填写)。
《通知》中明确,对残疾人有劳动力的界定应根据残疾人本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并在村民大会讨论和村委会核实中据实评判残疾人有无劳动力,避免主观上将残疾人直接列入无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
原则上除一、二级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之外,其他类别和
登记的成年残疾人都应视为有劳动力。
劳动力定义标准
劳动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能够提供劳动力的人。
劳动力的质量、数量和可用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商业语境中,劳动力也被称为员工,指的是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工作的人。
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此外,劳动力市场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劳动力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中介机构构成。
劳动力定义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劳动力的来源:劳动力的来源应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全部人口,但具体的劳动力,应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劳动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增加商品的价值。
2. 劳动力的期限:劳动力的期限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劳动力具有短期储存性,长期劳动力具有长期形成性。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劳动力的期限可能因为特殊的协议或劳动关系的存续期间而有所不同。
3. 劳动力的性质:劳动力的性质可以分为体力和智力,其中体力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如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力就是指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4. 劳动力的使用方式:劳动力需要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工作中才能转变为财富。
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后形成的劳动产品,其价值可能难以衡量,因此需要通过货币作为名义价值尺度进行衡量。
综上所述,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提供体力和智力来创造财富,并且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具有短期储存性、长期形成性和不可间断性等特点。
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劳动力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劳动力的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包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愿意参与劳动并且能够为生产创造价值的个人。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其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就业率,而其质量则涉及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教育程度、经验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如何?国内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缩减规模及就业岗位;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裁员造成社会高失业率;3.一方面,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企业效益因成本上涨(包括原材料及用人)而利润下滑,从而带来的就业薪资期望值与实际所得之间矛盾;4.高校扩招,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是——2010年毕业的600万加上以往未就业的400万,总计1000万!以上因素汇总从而形成的就业“高级劳动力”市场供远大于求的失衡局面。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即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长期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成为4-2-1的倒金字塔人员组成,人口红利当前正逐步消退,中国社会(百姓层面)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通过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并没有适时完成产业调整,没有从来料加工的产业低端,走向研发创新的高端;同时在物流、国际市场销售没有掌握定价权,最丰厚的利润拱手相让;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人就很大;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发展进度不成正比。
名义失业率(领取养老金登记人数)跟实际失业率差距很大;高税收与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社保比重)使原先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让外资望而却步,转战东南亚或印度等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内忧外患”,所以不容乐观。
劳动力目前的状况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一,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有几个转折点:第一步,是依靠资源发展,谁的土地等资源好谁就能够发展,这是在农业社会;随后,进入了现代经济增长时代,谁能够实现12%的资本积累率,谁就能够起飞。
这时,第一次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接着积累资本再增加多,回报就会递减,转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性。
劳动力的投入实现了增长,原因是有人口红利。
东亚国家和地区测算出来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贡献率特别高。
这个时候,就有了第三个阶段,劳动力驱动型的经济增长。
中国很长时间就处于这个阶段,劳动力供给无限,又实现了资本积累,两个因素加起来,没有资本递减现象。
它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是可持续的,这时无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在劳动力出现拐点以后,我国必然要转到TFP驱动型型的经济增长。
第二,政府通过立法从偏向资本转向偏向劳动者,也出现在这个阶段。
可以通过制度的调整,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
在中国,最大的制度调整之一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
第三,处理内外失衡时,不能双管齐下。
强大的贸易顺差有两个杠杆:一个劳动力便宜,一个假设汇率是扭曲的,扭曲多少也不知道。
现在劳动力从便宜转到开始昂贵了,汇率调得过于厉害,经济就受到巨大的损害。
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
首先,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也就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也不会在近期改变。
通过贸易显示出来的结论,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没有占据国际竞争的地位。
其次劳动力短缺不意味着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是从劳动资本投入型的经济增长,转向TFP驱动型的增长,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增长。
再次,劳动力短缺不意味着政府积极就业政策可以有丝毫的松懈。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增加政府的服务,改善各种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这些职能根本不会随着整体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而改变。
最后,劳动年龄人口虽然下降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将来不太增长,但是从总量上看,到2030年仍然有9.7亿,比今天的总量还要大。
同样,它占总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71%降到那时的67%左右,但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仍然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因此,虽然会发生一个拐点性变化,但根本国情不会变,只是在边界上影响选择。
劳动力仍然要转移。
从官方的统计看,还有44.8%劳动力在农业中,从一些观察到的乐观估算看,也还有23%的劳动力在农业中,而英国的这个数据只有1.2%。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最高的是日本,有5.6%,因此农村看不到很多年轻劳动力,但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国内低端劳动力市场现状报告中国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在制造业得到集中体现。
劳动力成本上涨无法避免,原因在于刘易斯拐点出现后,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错位变化。
一面是“招工难”、“用工荒”,企业心急如焚;一面是求职者理性淡定,需求日益多元化;由此“低端劳动力”(指中职以下学历的体力劳动者)对于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的新兴国家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
一、低端劳动力市场背景与趋势中国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吸收了近1.45亿农民工,1990年到2004年,剔除通货膨胀以后,农民工的累计涨幅是零,而2004年到2010年农民工工资的累计涨幅是300%左右。
“十二五”时期,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860万-900万人左右。
从近几年现象看,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情况非常明显,《国务院人力资源现状白皮书》文中趋势显示,未来中国劳动力供应将长期整体趋紧。
二、国内低端劳动力就业格局的显性变化国内低端劳动力就业格局的变化,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大规模转移和内地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近几年,一些沿海企业纷纷搬迁到内地,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实现就业。
在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劳务输出大省,在车站也专门设下劳动力市场,“家乡工作好,收入也不少”的横幅随处可见。
以劳务输出大县湖北黄梅为例,总人口100万,外出务工人员一般保持40万,近年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就业,2010年已减少至30万人。
三、用工企业的竞争“短板” 1、用工环境差。
如一些企业距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文化设施匮乏,员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2、招工条件苛刻。
一些纺织服装、电子、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只选择女性,或人为设定男女比例限制。
3、法制观念淡漠。
一些企业任意延长劳动时间,休息日加班未按规定增加薪酬、调整工休,存在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超时的现象,令求职者望而生畏。
4、拿综合工资当“噱头”,实际薪酬福利低。
今年9月广州黄埔区一家日资企业招工,开出的综合工资是1800元。
对求职者来说,这一工资水平根本没有吸引力。
我们深入调查发现,除去个人缴纳社保的费用、水电住宿费用和早晚两顿饭的花销,员工手上剩下不过几百元。
5、没有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依赖劳务派遣服务。
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节约成本,肆意打压劳务派遣公司底线,生产淡季大量裁员、退员,损害企业形象与口碑,导致生产旺季根本招不到工。
四、求职者的心理需求与就业特点 1、希望工作稳定。
面对用工单位对劳动力资源的渴求,不少农民工表现得较为冷静和理性。
重庆汇能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朴是永川区最大的劳务经纪人,平均每年经手劳务输出在1.2万人左右。
唐朴说今年各地都在争抢劳动力,农民工就业话语权增加,在同等薪资水平下,那些愿意为农民工提供3年以上稳定工作合同的企业更受农民工青睐。
2、环境比工资收入更重要。
广州华才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一线招聘人员介绍说:过去求职者首先问收入,后问工作环境;如今,先问工作环境,后问收入。
3、就业去向“随大流”。
在安徽农村,有“只要一个大包工头,就能带空半个村”的说法,说的便是农民工就业更依靠亲戚、朋友等传统关系网络,而非劳务市场或招聘会。
4、更倾向与就近就业。
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父母正在不远游”的说法,因此,在企业待遇同等条件下,求职者更加倾向离家近的区域就业。
5、更加注重企业人文关怀和归属感。
6、老资格农民工不慌。
老资格农民工经过多年的职场历练,已实现低端劳动力向新型产业工人(技能型)的成功转变。
当然,他们也会提出较高的薪酬待遇,这对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提出考验。
7、新生代农民工渐成用工主力,以80、90后为突出代表。
8、低端劳动力不再甘做“低端”。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呼唤未曾停止。
是继续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徘徊,领取微薄的薪水,还是奋勇向上游?农民工群体在思索、犹豫。
其中一部分通过培训、自学,重新规划职业道路。
总之,未来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将会常态化,区域间、企业间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多元化。
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既有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和劳动者主观的因素,还有政府部门正确引导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综合治理。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困扰就业的难题之一市场的三种管制进行改革,并借以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扰业的市场化.【关健词〕就业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管制一,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据估计,2000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800万一3000万人此外,农村约有1.3亿一1.5亿剩余劳动力.未来10年我国农业领域每年要转移850万剩余劳动力,城镇每年要安置200万富余职工,每年还有9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加人劳动大军.不考虑城镇公开登记失业人口,上述三者合计每年就有1950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未来10年,伴随经济增长,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仅在675-1031万之间,即使劳动力需求达到最高预测值,短年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也有900多万.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ON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原因在于目前,由于受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何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一)观念管制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一是社会主义允不允许失业许多劳动者没有认识到,任何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失业特别是正常性失业是必然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的.问题是工人失业,再就业缺乏必要保障,一旦下岗,对失业者本人和家庭有着切身利益的影响.因此,观念上必然产生强烈抵触,即使是经济转型中正常的失业.同时有地方政府的撑腰,人们养成了走关系,等分配,要饭碗的成习,许多素质低下,知识技能更新滞后的劳动力"赖岗",而真正的人才却得不到任用.二是,劳动者是否还是"主人翁,' 质疑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必须是当家作主,而对于下岗转行则视为受压迫,剥削.在一些县市出现人力三轮车,本应属第三产业的一种服务类型,但却受到极大的批评,认为是"新苦力",而车夫们也感到很"丢脸,'o三是,谋职于非国有部门,是否意味受剥削许多在「作者简介]欧阳筱(1963-),女,江西南昌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92.万方数据旧社会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家长,他们往往强烈阻挠子女进入罪国有经济就业.一(二)体制管制在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诸因索中,体制管制影响最大.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举例而言,北京,上海,香港等都市有着户口准人就业的限制,西部比东部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劳动力市场处于城乡,地区及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国有企业长期受行政管制,重投人,轻技改,企业吸纳了许多低层次劳动力.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低层次劳动力供给,而适应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技术,管理人才则供给不足.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资源中大专以上的劳动者仅占2.8%,高中程度的占11.3%,初中及以下的占85.9%.还有相当部分劳动力是文盲.第三,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性就业机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跨地区就业的比重要相当小;毕业生就业仍处于由国家安置就业向通过市场,实行竞争就业的过渡阶段;在人才的分配上也主要是面向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国有小企业难以获得人才.此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尚未有效形成,工资分配制度处于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并存的阶段,企业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工资分配仍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价值和供求关系.三,推动就业市场化和完警劳动力市场的建议(一)诚如中国历史上各种变革.应该始于现念的转变.观念不更新,改革难以进展.放开各种管制,应从转变观念人手,引导企业,劳动者,社会向市场观念转变,培养新型就业择业观念.同时,目前不合理的行业收人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富余人员的就业观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一些垄断性部门的高额收人,树立公平分配机制和氛围.〔二)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革就业及相关体制.必须逐步废除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劳动力就业的所有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巨大差别等政策和制度,因为这些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自由转移,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导致过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格局和狭小的就业空间.同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所有制,部门乃至城乡界限,建立劳动者能进能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鼓励企业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实现'1用工市场化,'o(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信息扩展桨道,保证信息对称性,流畅性和准确性.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还受到较大的地区,行业的限制,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信心性信息网络;还停留在职业介绍的层次上,不能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政府需要投人资金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把就业服务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四)规范就业指导,重视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加人WTO之后,各国对劳动力质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劳动力在数量上虽然供过于求,但在质量上却缺少大量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近些年教育投资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人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3%左右徘徊,与全世界平均仁.7%),发达国家水平(6.1%),发展中国家水平((4%)相比都相差甚远.教育投资不仅数额小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人,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实现从学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全方位提高未来的劳动者素质.(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掘市场潜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如果第三产业经济保持8%的增长速度每年可以净增加10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0%多,吸纳劳动力不到30%,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一60%,吸纳社会劳动力约为50一80% a第三产业在我国还大有潜力可挖,它将为我国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老年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吸收杜会就业.(六)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开辞劳动力鱿业的国外市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目前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0.3%左右,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出口潜力很大.我们以此积极鼓励我国劳动力大量出口, 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就业指导,降低国内劳动参与率, 扩大国外劳动参与率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流动,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从而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