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17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
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 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 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 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核心论点:自耕农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名师指津】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组成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 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 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 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 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结论】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单元训练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单元训练一、选择题1. [xx·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 奖励耕织B. 重农抑商C. 维护井田制D. 保护私有财产解析: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D2. [xx·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列图表( )州别土壤财税级别土壤肥沃程度冀州白壤上上错中中兖州黑坟下下中下青州白坟中上上下徐州赤植坟中中上中扬州涂泥下上下下荆州涂泥上下下中豫州壤、下土坟垆错上中中上梁州青黎下中三错下上雍州黄壤中下上上A. 汉代以前经济发达地区在关中B. 迟至先秦,当时的人们对各地经济发展才有了一些了解C. 江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D. 土壤情况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条件解析:结合上述图表可知,土壤肥沃程度较高,赋税级别较高的冀州、雍州等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江南地区的还未完全开发,C项错误。
土壤情况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
答案:A3. [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 曹魏B. 唐代C. 宋代D. 明清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农具是风力水车,该农具出现于明清时期。
故答案选D。
答案:D4. [xx·浙江高考调研]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下列图片说明了( )A. 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 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 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 灌溉工具的多样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图片解读及分析问题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高转筒车为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和多样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 第单元 第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含答案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通史坐标][线索特征]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考纲要求](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并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②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发达的古代农业pdf
2020-2021年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发达的古代农业1.《诗经》记载:周成王在祭天时,曾告诚农官率领农民播种百谷,开垦私田,大家一起来耕作,万人成对在田间。
据此可知此时()A.铁犁牛耕开始使用B.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濒临瓦解C.庄园经济迅速发展D.集体劳动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答案】D【解析】周成王为西周早期的历史人物。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颜临瓦解现象,排除B;庄园是指以佃佣为主经济基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西周奴隶制集体劳动的情景,故选D。
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
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
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3.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
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五 发达的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人民版
课时作业提升练五发达的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A.灌溉技术的演进史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C.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解析】选C。
曲辕犁、耧车不是灌溉工具,故A错误;高转筒车与铁制农具无关,故B错误;曲辕犁、高转筒车和耧车都是农业工具,故C正确;曲辕犁和耧车与水利技术无关,故D错误.2.(2019·衡水中学模拟)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叙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汉书·杨恽传》上.”“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列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1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可知,汉代农业生产中,夫、妻二人共同参与,进行农业耕作,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3。
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
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解析】选A。
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A正确。
古代中国农商皆民,“兼作商旅"并不是社会阶层垂直流动,B错误;宋代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并没有实行“重商”政策,C不符合史实;知州上书的目的,是从维护封建秩序出发,不存在“挑战中央权威”,D不符合题意.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
(2)他们的经营规模虽然很小,但为我国农业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 (3)精耕在细封作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
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 。
脆弱
第九页,共63页。
重点讲解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 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 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 的生命力,在封建(fēngjiàn)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第二页,共63页。
(3)早期
①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
稷、 麦、桑、麻等。
农业(nóngyè)生②人们生活:从濒繁迁徙开始走向 定居。(dìng jū)
产的发展
③评价:中国(zhōnɡ ɡuó)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奠定了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第三页,共63页。
第十页,共63页。
练习1 观察(guānchá)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A 要是 ()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器
A.中国传统农业(nóngyè)生产经历了由粗放到精耕细
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nóngyè)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nóngyè)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考点综合 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特点
(1)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jiātíng)为单位,男耕女织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2.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一、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的分散个体经营。
2.封闭性: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4.脆弱性:由于规模小,水平低,简单落后,因此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二、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1.进步性:(1)农民拥有部分土地,生产积极性较高,在小块土地上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2)小农是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
2.局限性:(1)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2)明朝中期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兼并的影响(1)造成自耕农经济萎缩,大量小农破产,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豪强地主实力壮大,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
(2)政府为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被迫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如北魏、隋唐政府的“均田令”、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等。
(3)促进了租佃制经营方式的发展。
(4)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使大量资本流向农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课时作业十六古代中国的农业
C.精耕细作D.少种多收
【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代田法而不是反映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休耕轮作并没有反映广种薄收和少种多收,故B、D错误;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A正确。
3.《甲子语溪闵雨四首其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一种在福建沿海使用的超大型踏车,这是一种很高大的龙骨车,高达数层,置于塘边汲水,克服了地势等的限制,增强了灌溉效果,故C正确;A是指水排,排除;材料与B无关;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说明这种灌溉工具仍然用人力,故D错误。
A.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
B.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中原文明向偏远地区扩展
D.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
【解析】选A。西汉出土的铁犁铧宽窄大小不一,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政府在手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及中原文明的扩展,排除B、C。材料体现出了技术交流。但是材料主旨是技术在交流基础之上的差异发展,所以排除D。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迁移人口是不可行的;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方面。(6分)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7讲发达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进步作业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7讲发达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进步作业课后跟踪训练( 十七)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 出土地点犁具其他起土农具陕西韩城铲范 6 件,锄范 6 件山东莱芜铧冠范 4 件大铲范 6 件,锄范 2件山东藤县犁范(数未详) 锄范(数未详) 河南南阳铧冠范模50多件锸范(数未详) 河北满城锄范 8 件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标志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农业经济的信息,不能得出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表明我国汉代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选 D 项。
[答案] D 2.(20__·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不符,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说法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20__·陕西高考模拟)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发达的古代农业
(1)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普及;②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积 极性;③农民的辛勤劳动;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脆弱 性);②封建剥削沉重;③封建统治的腐朽、社会动荡;④土地兼并
重难突破 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史角度)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②经济: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 建政权的安危。 ③科技: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具 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 现根本性突破。 ④文学: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 《桃花源记》《天仙配》等。 ⑤民众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 奋斗等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 ⑥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 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知识补充 汉代田庄经济
(1)含义:东汉时,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的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 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②土地兼并;③汉末战乱。 (3)经营形式:大土地经营 (4)特点:①聚族而居、自给自足;②规模大、生产部门齐全;③拥有私 人武装;④农民和田庄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5)发展历程:兴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6)影响:①政治上,控制和稳定大量无地人口,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 用,同时财力雄厚的地主对皇权的支持对政权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地方势力膨 胀,威胁中央,是造成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根源。②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 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③ 军事上,私人武装维持地方安定,减轻国家负担,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但私兵的膨胀导致地方分裂,为东汉末年的动乱埋下了祸根。④文化上, 宣传儒学,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基本文化素质 ;
2021届新课标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3.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
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4.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 )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5.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6.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新的生产方式()A、刀耕火种的发展B、铁犁牛耕的产生C、重农抑商的推行D、耕耙耱技术的推广8.《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9.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
2021年高考历史(人教版)1轮复习测试题: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版含解析历史
第16讲兴旺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河北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局部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清楚,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答案 C2.(2021·四川成都诊断)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确实立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政策的实行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开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答案 C3.(2021·云南检测)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 "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 "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答案 B4.(2021·河北石家庄模拟)据东汉崔寔记载: "(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假设为该材料配图,适宜的一幅是()解析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 "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创造的耧车,与材料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答案 C5.(2021·山东淄博调研)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 "南方水田泥耕,其田上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盘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解析根据材料 "一犁一牛挽之,作止盘旋,惟人所便〞表达了曲辕犁使用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答案 C6.(2021·广东惠州四模)?史记·河渠书?简要表达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开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稳固解析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开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故B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 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稳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 B7.(2021·甘肃兰州调研)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解析根据材料 "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A8.(2021·辽宁大连模拟)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实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骨耜是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此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故①错误;垄作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技术,是属于精耕细作的一种表现;翻车是曹魏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属于精耕细作;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耕作工具,属于精耕细作.答案 D9.(2021·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说明古代中|国()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材料中 "其余或换钱易粟〞说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答案 C10.(2021·四川资阳三模)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解析题干中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局部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C 项正确.答案 C11.(2021·山东临沂模拟)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工程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那么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解析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工程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工程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开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答案 C12.(2021·安徽黄山模拟)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开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21·陕西西安调研)(2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 "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 "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 ,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5分)解析第(1)问,依据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 "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等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从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等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遥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高产作物引进.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14.(2021·云南昆明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等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开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12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 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 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方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 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 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 000万再到元代的6 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小问,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第三小问,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开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例如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开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开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开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 "传宗接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开展.(言之成理即可)。
课时作业17: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考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题点】原始农业工具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是原始农业时期,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D项正确。
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3.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A BC D【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 D解析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使耕作更自如、更轻便,标志着我国犁耕技术的成熟。
5.(2018·日照高一检测)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 BC D【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考点综合答案 A解析从材料“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
2021版新高考历史课后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 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 [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陵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无法体现。
]2. (2019 •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 由此可知()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A [由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而这些农具在《诗经》 中又有记载,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 项;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 不是个体农耕,故排除B 项;统 计表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故排除C 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故排 除D 项。
]3 . (2019 •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 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及地方事务管理,也不能反蝴罚是否严 里故排除A . B . C 三项。
]4 .(2019 •甘肃一模)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 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 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淮安质监)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A.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B.甲骨文中写有“协田”字样的卜辞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D.《诗经》中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解析:选C。
根据题干“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状况,C项正确。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
材料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3.(2020·宿迁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2020·宿迁一模)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选D。
由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可知,这一措施打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
5.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下图可知()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
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铁犁的推广情况,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6.(2020·南京一模)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
厥土之膏,亩价一金”。
这反映了当地() 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解析:选D。
根据材料“畎渎润淤,水泉灌溉……厥土之膏,亩价一金”可知,皇城附近生态环境较好,水利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7.(2020·江苏高考压轴卷)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 500赋税 2 989支出日常开支7 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解析:选D。
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由此可知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生活成本居高不下,C项错误。
8.(2020·南通月考)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D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农耕和汉人放牧,不是恢复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
9.晚唐诗人陆龟蒙描绘的松江甫里是:“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唐代百姓授田数按杜佑推算,天宝年间每户合一顷六十亩)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农村() A.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步解体B.形成全国的丝麻纺织业中心C.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以丝麻纺织业为家庭主要副业解析:选D。
材料“百树鸡桑半顷麻”,说明当地人将丝麻纺织业作为重要的副业,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松江是全国丝麻纺织业中心,故B项错误;宋朝江南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C项错误。
10.(2020·常州一模)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
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
11.(2020·苏州期末)右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A.不抑兼并B.重农抑商C.分化相权D.重文轻武解析:选A。
材料中宋代苏辙认为富家大姓(豪强地主)是州县强大、国家稳固的重要力量,并不值得去担忧,同时也不应该打击、削弱豪强地主的力量,说明他认为对于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可以采取纵容的态度,即不抑兼并,故A项正确。
1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汉代到元朝的历代政府都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如“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唐)、“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等,故选D项。
13.(2020·宿迁三模)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解析:选C。
从表格中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来看,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政府主导的,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农业税(田赋)是其中一类,没有涉及农业税的比重,排除A项;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给中央政府支配,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没有涉及白银外流,排除D项。
14.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
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选D。
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
15.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
这反映了该时期()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解析:选C。
材料中“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说明耕织结合的农耕经济占据生活中的主导,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应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统计结果:前期(618~714年)65项,中期(715~820年)59项,后期(821年至907年唐朝灭亡)33项,并有8项时间不详。
前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有46项,南方仅有19项,而位于成都平原的剑南道就占有9项,长江以南只有8项。
中期,江淮地区进入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期,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唐玄宗时期,有“天下”即“以江淮为命”之说。
后期,北方只兴修了5项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前期的46项,数量骤然下降,而江南道则有19项,“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晚清以来,内忧外患逐步加深,加之中国又进入历史上第四大灾害群发期,遂致我国的灾荒相形之下更为频繁和严重,其中又以水旱灾害最为突出。
当时,国人有感于“世界潮流之所趋,咸聚而讲求新学”。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5年,全国共出现过44个学术团体。
鉴于水利界专家分散于各行政系统,早在1928年北伐胜利后有识之士希望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
直到1931年4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才得以正式成立。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时期的水利科学社团,不仅促进了我国水利行政的统一与水利立法的实现,还提出了有关江、河、湖、塘整治的建议。
当然,该会拟定的部分江河治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其阐述的科学治水理念为后世所承继。
——摘编自曾宪足《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与水利的现代化:1931~1948》(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水利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兴建水利与唐代的显著不同,并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布局、经济重心的转移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修水利的不同主持者及不同目的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推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推动我国传统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