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东北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等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历史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东北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等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历史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2.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3.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 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
这一举措表明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5. 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历史-2019年三省三校一模考试历史答案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I卷24.C 材料中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选C。
而A、B、C 非主要目的。
25.D 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
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
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
A选项并非把持中央政权。
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B选项与材料不符。
26.B 唐代的政治体制在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向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的体制转化。
中书门下作为宰相裁决政务的机构,是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是超然于三省之上的相府。
中书门下系由以三省为依托的政事堂改变而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机构建制和职权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中古时期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故选B。
A选项与材料不符。
C选项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D选项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
27.B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颁布谕旨给闽浙总督:“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口岸。
”这一谕旨的颁布,说明清朝开始对外国商船的来华贸易,开始采取广州一口通商政策。
这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标志性事件。
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变化。
28.B 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佛山巧明火柴厂是近代企业,但企业的管理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工人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
【名校百强】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年夜饭的变迁》
——摘编自(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材料二1929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海明威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又译为《战地春梦》),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以作者在意大利战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志愿到意军服役的美国青年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生离死别的恋爱故事,嘲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荒唐和所谓“光荣”“英勇”和“荣誉”的无聊。
A.重建了金融秩序
B.导致了通货膨胀
C.打击了民族工业
D.加速了白银外流
7.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1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重罪,改革后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从1903年到1906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1906年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论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年完成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1911年11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在了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科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43—47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公。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
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
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D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历史四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历史四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
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2.《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
”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
这表明()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3.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 “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4.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B.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C.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D.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5.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
其主张()A. 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B. 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 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D. 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6.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
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
可见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2.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A. 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B. 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C. 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________D. 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________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________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4.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A.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________B.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________D.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5.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这说明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________B. 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C. 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________D. 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6. 1935年6月,统益纱厂(华商兴办)将原有资本210万元减折90万元,改为120万元,又新招50万元优先股,用于引进国外新设备。
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
排除
BD 。
6.从 1952 年开始酝酿, 到 1954 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项政策的主要
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 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 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
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A.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
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中期以后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故
D 选项正确; A 选项没有突
出地区的分工问题,故 A 选项错误;男耕女织属于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 争以后,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体现
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特点, 故 A 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该政策, 故 B 排除; 新中国
B 排除;材
料只反映了洋纱代替土纱,没有反映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故
C 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
中国出现用洋纱代替土纱的现象……云贵四川、 东北
各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的角度入手,
即可排除无
关选项。
5.1896 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 1898 年 6 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 ,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 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科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43—47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公。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
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
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D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及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广义的罗马法即为万民法B. 万民法的形成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C. 罗马法指公元6世纪至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D. 屋大维时期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2.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
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A.牛顿 B.达尔文C.达芬奇 D.莎士比亚3.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出了如下估计(《欧洲如何使非洲变成不发达地区》,单位:百万人)。
他制作这张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 )A.非洲人口数量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C.奴隶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D.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4.列宁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B.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C. 一战是俄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D.一战中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5.新派人士指出:“吾国数千年来之社会生活,莫不受名教羁縻之苦。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思想之不自由,莫甚于此……故吾人今日者,果欲创新生活,涤新道德,求为廿世纪之新国民,则必自实行其思想革命始。
除昔日保守盲从之习惯,而砺今日自由意志之精神。
”新派人士的代表人物应是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6.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少”。
1887年,清朝自主设计的首条海底电缆——福州川石至台湾沪尾的电报水线建成。
可见,清政府修建该海底电缆的真实意图是A.加强东南沿海的边防 B.解决海峡两岸的交通C.掌握台湾更多的信息 D.降低电报铺设的成本7.古代中国各朝代都建立一套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下列不属于选官制度是A、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B、西汉实行征辟制C、唐朝实行科举制D、宋朝设谏议制8.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
2019年3月辽宁省抚顺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辽宁省抚顺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2019年3月1.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
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
从中可推知A. 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B. 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C. 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D. 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可知秦军选择的僻远小径仍然碰到了商人,说明当时行商数量很多,原因是行商大多是小商人,携带的是农业生产必需品,贩卖给农民,所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商数量多,即使是僻远小径也有,不是秦国战略部署有问题,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商业的发展。
可以采取排除法,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与秦国战略部署无关,也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C. 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D. 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汉武帝之后……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民营工商业受政府约束小;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专卖制度,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迫使商人将部分资本转向农庄,形成混合经营模式,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土地兼并现象,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落后,故C错误;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不是高额赋税,故D错误。
【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这说明汉初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3.宋代罗晔《醉非谈录》中曾提到“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
有专家认为1951年河南出土的墓葬壁画(如下图)就反映了这一场景,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
这表明宋代……线…………○…………线…………○……A .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B .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C .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D .夫荣妻贵观念根深蒂固4.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 .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 .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 .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 .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5.“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
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6.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科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43—47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公。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
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
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
故答案为A项。
B 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D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这说明汉初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材料中“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即松弛了对商人的法律、赋税,“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说明汉统治者的政策促使汉的经济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汉初统治者的政策是以稳定与发展为要务的。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重本抑末政策失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的结论,排除。
3.宋代罗晔《醉非谈录》中曾提到“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
有专家认为1951年河南出土的墓葬壁画(如下图)就反映了这一场景,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
这表明宋代A. 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B. 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C. 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D. 夫荣妻贵观念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反映的是家庭之中夫妻关系和谐的场景,结合材料“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可以看出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妇女地位的变化,且妇女地位大大提高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理学,排除C项;夫荣妻贵观念无法体现,排除D项。
4.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 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 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 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 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叙述了关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体现出翰林院地位的上升,这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故答案为B项。
A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丞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5.“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
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可以看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D项。
AB项,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抵制住这种侵略,排除。
6.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
这一政策A. 重建了金融秩序B. 导致了通货膨胀C. 打击了民族工业D. 加速了白银外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切交易律改用银币”“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结合题干时间“1933年”和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进行改革,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政策,该改革有利于缓解当时经济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当时的金融体系。
故答案为A项。
BD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当时混乱的经济状况,缓解通货膨胀、防止白银外流,排除;C项,国民政府实行的法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7.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
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
”这段话意在强调A.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C.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D. 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明显可以看出,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了。
故答案为C项。
A项,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与材料中“但是也未尝不是可惜的……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不符,排除;B 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的结论,排除;D项,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的结论,排除。
8.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2014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A. 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B.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 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D. 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庞大【答案】C【解析】【详解】我国逐步实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限制,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中“195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当时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引进外资和人才,排除;B项,当时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是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因素,排除;D项,城市规模日益庞大,不是由户籍制度改革所导致的,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
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A. 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B. 属于自然哲学范畴C. 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D. 强调神的伟大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故答案为A项。
B项,希腊智者学派已经将自然和法区分开,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其哲学思想不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排除;C项,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苏格拉底,排除;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伟大价值,排除。
10.“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
”可见1787年宪法A.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B.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C.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D.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宪法的制定者虽然反对奴隶制度,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其着眼点是国家的整体利益。
故答案为D项。
A项,美国1787年宪法暂时保留奴隶制是依据了当时“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国情,不能就此得出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结论,排除;B项,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仅是表象,主要是可能导致“破坏联邦的基础”,排除;C项,1787年宪法暂时保留奴隶制是妥协的产物,但与能否维持长久无关,而且事实证明,美国自1787年以来一直用这部宪法,是非常长久的,排除。
【点睛】评价型选择题解题技法:1.背景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
2.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
3.史学法,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如一分为二、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