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方剂的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第5章-方药施护(ymm)

第5章-方药施护(ymm)

作用的药,称为止咳平喘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慎用药:慎用药包括活血祛瘀 、行气破滞以及辛温重镇的药
物,如桃仁、红花、益母草、 川芎、大黄、枳实、木通、附 子、肉桂、赭石等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用药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简称食忌。 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 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热性病;寒性病;胸痹病人; 肝阳上亢;脾胃虚弱;疮疡、 皮肤病。
又叫消导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八)理血类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疾病 的药物,称为理血药。 血分疾病分为血虚、血热、血
溢、血瘀四类;治法有补血、凉
血、止血、活血化瘀。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祛痰或消痰,以治疗痰证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以抑制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1)随症加减:在主证、主药 不变的情况下,因次要症状或
兼证的不同,增减次要药物, 以适应新病情。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2)配伍变化:在主药不变的情况 下,改变臣、使药的配伍,从而使该
方的作用变化。
(3)组方变化:更换方中主药,增 减方中药味,方剂的功用随之改变, 方名也随之发生改变。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丸剂 药物研成粉末后,用水、 蜜、米糊、面糊、酒、药汁等为赋
形剂制作而成的圆粒状固体剂型。
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 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与贮存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4.膏剂 内服: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 再用微火加热浓缩,加入蜂蜜或冰糖 收膏而成。特点:滋润补益,体积小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习题

方剂学习题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型题】【A11.方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20世纪50年代E.秦汉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医方考》4.被誉为“方书之祖”的方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5.《医方集解》的作者是A.吴仪洛B.张仲景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7.十五世纪前收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外台秘要》C.《医方集解》D.《普济方》E.《医方考》8.《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孙思邈B.张景岳C.王焘D.葛洪E.成无己9.《中医方剂大辞典》编辑出版是在A.宋代B.明代C.清代D.民国时期E.新中国成立以后10.著《千金方》一书的医家是A.葛洪B.孙思邈C.张仲景D.吴昆E.张景岳11.《时方歌括》的作者是A.吴仪洛B. 吴昆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12.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其出处是A. 《小儿药证直诀》B.《普济方》C.《伤寒论》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千金方》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E.《黄帝内经》1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14.最早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是15.以简、便、廉、效为特点的方书是A.《伤寒明理论》B.《普济方》C.《太平圣惠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16.首开方剂学中方论研究之先河的著作是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18. 促进了方剂释义研究,首开方剂综合分类的著作是【X型题】19.由宋代政府组织编写刊行的方书是:A.《外台秘要》B.《太平圣惠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圣济总录》E.《宣明论方》20.下列哪些提法是不正确的A.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B.方剂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C.方剂学是独立的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没有联系D.方证是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E.方剂学科的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无法结合21.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B.方剂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和功效简单相加C.方剂是要经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D.方剂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疗效E.方剂和药物没有区别二、填空题1.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俗称。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清热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清热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清热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气分热、血热、脏腑热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要点二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要辨别里热证的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血热难平。

2.要辨明里热证的性质,分清虚实,对于屡用清热剂而热仍不退者,为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其阴复则热自退。

3.要分清里热证的真假,不要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4.对于热邪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温热药或用凉药热服法。

5.要注意顾护脾胃,因苦寒之品容易伤阳败胃,必要时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

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证或肺胃气分热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或滑数有力。

【组方原理】本方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

里热炽盛无表证,故壮热面赤,不恶寒而恶热;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邪热盛于经,鼓动脉道,故脉洪大有力。

治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泻肺胃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症自愈。

【加减化裁】临证时凡外感热病属气分实热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两方均含有石膏、粳米、甘草,都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证。

用方配伍技巧

用方配伍技巧

第二节
凉血法
适应证:毒血证(血热证):
治 法: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配伍方法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生地黄 2、合理配伍凉血散瘀药:丹皮、芍药 3、妥善配伍辛温理血药:?? 4、随证加减用药:
第三节
清阴分热
适应证:热伏阴分证:
治 法:益阴清热,透热凉血。
河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出版独著著作居全国中医学界之首位; ★发表学术论文在数量方面居全国方剂学界之首位; ★每周六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7诊室上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 ★网页:王付经方网站
欢迎同学们报考 方剂专业研究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 地 ★河南省重点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报考研究方向“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
学习《用方配伍技巧》的有关参考用书 ★ ★ ★ ★ ★ ★ ★ 经方药对 用方临证指要 杂病辨治心法 治法与选方用药 阳痿证治 经方药症与方证 经方学用解读
治 法:攻逐水饮。
代表方:十枣汤
十枣汤配伍方法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逐水药: 2、合理配伍顾护脾胃药: 3、随证加减用药:
第三章 热证用方配伍
1、第一节 脏腑热证 2、第二节 血热证 3、第三节 阴分热证 4、第四节 虚热证
第一节
清脏腑热
一、心热证 二、肺热证 三、肝热证 四、胆热证 五、胃热证 六、大肠热证 七、三焦热证 八、阳明热证
2、针对病变证机选用益营敛汗药: 1、根据基本脉证而选用经方: 3、合理配伍发汗和胃药: 2、根据方药组成而扩大主治范围: 4、妥善配伍和阳益阴药: 5、随证加减用药:

五版方剂表格

五版方剂表格

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毒透疹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数为使用依据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取乏力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再造散用参附芪,桂干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方剂学》考试大纲(专科中医)

《方剂学》考试大纲(专科中医)

《方剂学》专升本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方剂学适应专业:中医学专科教材:贾波方剂学(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方剂学》课程考试要求学生学生掌握13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能够运用所学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对应相应的三级方剂、二级方剂、一级方剂。

一级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

二级方剂3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三级方剂32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级方剂及部份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言1.熟悉: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1.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掌握: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2.熟悉:八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1.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掌握: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2.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1.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熟悉:香薷散、柴葛解肌汤。

3.了解: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泻下剂1.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比较:三承气汤;2.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3.了解: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麻黄汤经验

麻黄汤经验
5章 应用经验(四)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1)
黄淑芬经验:血压高未必忌麻黄 麻黄古称“发表第一药”,近世以来运用范围却日趋缩小,究其原因,当与禁忌日渐增多有关。“血压高忌用麻黄”,即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条。理由是: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经药理实验证实,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忌用麻黄碱已为世界所公认,中医岂能再将麻黄用于血压高的病人?此说看来证据确凿,毋庸置疑,但证之中医临床实践,却颇有商讨之必要。
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 痰为阴邪,易伤阳气,但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气机郁闭,又易化热,痰热搏结,发为热喘。证见呼吸急促,胸膈烦闷,甚则胸高气粗,鼻翼扇动。面赤口渴,痰浊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董老常以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常用处方:麻黄、杏仁,地龙、川芎各10克,冬瓜子20克,生薏苡仁、黄芩各15克,全蝎3克。此即董老治疗热喘常用的麻杏芩龙汤。方以麻黄、杏仁宣利肺气;黄芩清泻肺热;冬瓜子、生薏苡仁清化热痰;地龙、川芎、全蝎活络镇痉平喘。
董建华经验:董建华教授对喘证的治疗却惯用麻黄,辨证精细,立法熨贴,遣药灵活,多应手取效。
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 董老认为,喘证之发生,宿痰积饮是中间环节。由于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肺,如果素体阳虚,温运无力,一经感受风寒,内舍于肺,引动伏痰,痰气搏结而致喘证。此类患者每到冬季,喘证即易发作,夏季缓解。证见恶寒头痛,胸膈满闷,呼吸急促或喉中痰鸣,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浮紧。董老每以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常用处方:麻黄、附子、白果、五味子、葶苈子、地龙、橘红、川芎各10克。方以麻黄宣肺散寒平喘;附子温里助阳扶正;白果、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葶苈子泻痰蠲饮;地龙、川芎通络解痉。
费开扬经验:哮喘在发作期,一般属于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急则治标,以宣肺豁痰平喘为要务。费老认为宣肺平喘首推麻黄。但医者用麻黄,多虑其有发汗、耗肺气、伤宗气之嫌,况哮喘大多反复发作,本虚标实,易自汗出者为多见,故临证选用时有所顾忌。但一般“本草”所述麻黄之弊害,多指麻黄不经炮制而单用者。麻黄经炮炙后,去掉了挥发油,保存生物碱,已无发汗之力,仅存平喘之功。麻黄与射干同用,此药对选自仲景射干麻黄汤,临证常用于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咽痒干咳者。无论冷哮、热哮用之均效。麻黄配射干,辛开苦降,宣肃并行。一般用量为麻黄6~9克,射干9~12克为宜,个别可用至12~15克。小儿、老人酌减。在此配伍的基础上须加甘草3~9克以监制之,更为稳妥。喉间有水鸡声者,加白前12克。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

治脚⽓疼痛,不可屈伸。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以⽅测证,本条主要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寒湿历节,寒主收引,湿性重浊,故见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还包括关节肿⼤变形,遇寒加重等表现。

寒湿邪⽓阻滞⽓⾎运⾏,筋⾻失养也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

治疗选择乌头汤。

⽅中乌头温经⽌痛,⿇黄发散寒湿,配伍黄芪补⽓扶正,兼制⿇黄发散太过。

芍药、⽢草缓急⽌痛,养⾎荣筋。

中医脚⽓病指脚弱,表现为⾜胫部⿇⽊酸痛,软弱⽆⼒,屈伸不利,是寒湿阻滞⽓⾎所致,故⽽治疗亦可选择乌头汤。

清·尤怡《⾦匮要略⼼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黄、乌头不能去,⽽病在筋节,⼜⾮如⽪⽑之邪,可⼀汗⽽散者,故以黄芪之补,⽩芍之收,⽢草之缓,牵制⼆物,俾得深⼊⽽去留邪。

如卫瓘监钟邓⼊蜀,使其成功⽽不及于乱,乃制⽅之要妙也。

清·吴谦《医宗⾦鉴》与第9条同讲。

【按】名⽈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历节之病,属肝、肾虚。

肝、肾不⾜于内,筋⾻不荣于外,客邪始得乘之⽽为是病也。

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端也。

如饮⾷之味过伤,⽇久亦为是病也。

味过于酸则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泄也。

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伤,⾻伤则枯不能⽴,名⽈枯也。

枯泄相搏,名⽈断绝。

断绝者,即荣⽓不通,卫不独⾏,荣卫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体羸瘦也。

若独⾜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出,湿胜发于中也。

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乌头汤,通荣⾏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方剂学》上篇学习笔记参考教材《方剂学》第四版主编李冀、连建伟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一、煎药法1、用具:陶瓷、砂锅好,忌用铁器、铜器2、用水:洁净、新鲜、无杂质为基本要求甘澜水亦名劳水、扬泛水。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主治上吐下泻和膀胱奔豚气;阳盛阴虚,目不能瞑,用甘澜水有特效。

这是甘澜水不逆气而能益养脾胃的特征。

确实与各种水不同3、加水量:液面高3-5cm,每剂药煮一般2次(可煮3次)。

每次150ml左右4、火候:解表药、泻下剂,煎煮时间短、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药煎煮时间长、火慢,水量略多若煎煮焦枯,弃之不用5、煎药方法(1)浸泡:浸泡约20-30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先煎:贝壳类(如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如水牛角、龟板、鳖甲等)和矿物类(如生石膏、代赭石等)药物,因质地坚实,难以煎煮,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某些质地较轻而又用量较多(如玉米须、夏枯草等),或含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

另外,有毒药物(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可经过先煎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

(3)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药效易于挥发,一般煎煮时间较短以5分钟左右为宜。

大黄取其攻下作用应后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

(4)包煎。

某些煎后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微作用的药物,或易于枯锅的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车前子、赤石脂等,要用纱布包好再煎。

(5)另煎:贵重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如羚羊角、西洋参、鹿茸等。

(6)溶化(烊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等(7)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琥珀等,应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水冲服。

(8)汤剂煎取药液后,应对药渣进行适当压榨,以收取残液。

二、服药法1、服药时间: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食后服。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9.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0.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二、温下12.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13.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4.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17.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19.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_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吴鞠通E.王孟英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E.《医林改错》第三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_、__、_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__、__、__、__十种。

”3.明代张景岳将诸多方剂“类为八阵,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剂功用与主治

方剂功用与主治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附方:①三拗汤(去桂枝,主宣肺气),②华盖散(痰多)2.桂枝汤——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4.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附方:①射干麻黄汤(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治里为主)5.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6.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第二节辛凉解表1.银翘散:“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辛凉平剂——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证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倍于大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热,肺热咳喘证附方:①越婢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主风水夹热证),②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加白术,治风水相搏之阳水)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散:功用:益气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附方:①荆防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2.参苏饮: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气虚程度较重)3.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大寒客犯肺肾)附方:①再造散(助阳解表,益气健脾,调和营卫)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胃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2.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第二节温下1.温脾汤: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附方:①三仁汤(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主津枯肠燥证)2.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肾虚便秘)第四节逐水1.十枣汤:功用:功逐水饮主治:悬饮;水肿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2.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第二节调和肝脾1.四逆散:四逆散非四逆汤,柴甘枳芍共煎尝;透解阳郁治热厥,调理肝脾妙非常。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小鼠和大鼠—常用动物,豚鼠—过敏试验,家兔—热源检 查和解热试验,猫、狗、大鼠—血压试验,鸽子、狗、 猫—催吐试验。
2020/12/13
3、剂量和分组的设定
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试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 能够测出LD50的受试药物—1/10-1/5LD50; 制剂毒性小,测不出LD50 ---人用剂量折算动物用 量。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和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
2020/12/13
3、现代智能色谱、波谱技术和中药药理研究 结合
中药化学、化学分析及中药药理研究结合。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 化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法、高效毛细血管 电泳-质谱法及分子生物色谱技术,提高中药复方活性 物质的筛选率。
2020/12/13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二者合用, 四君子汤抗贫血作用增强。补气药可增强补血药的 补血效能,中医“补气生血”理论。
4、撤药分析法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5、聚类分析法
以性味归经为特征,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半夏 泻心汤。
2020/12/13
6、正交设计法
正交设计表将一个方剂中的药物(因素)和剂 量(水平)按一定规律设置。
中药药理学 第五章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1、研究用样品
复方、单味药、有效部位群及有效单体。药理实验前必 须注意中药质量标准化。
2、实验用动物
选择合适的种类及品系的动物是正确评价药物作用的基 础。选用与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 实验动物。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附:大青龙汤(发汗第一峻剂)大青龙中麻黄汤,石膏大枣加生姜。

附:三拗汤三拗汤中麻杏甘,煎加生姜取微汗。

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风寒湿痹烦痛除。

附: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金匮方,解表祛湿昏痛尝。

附:华盖散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多风寒伤。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有汗此为功。

附:桂枝加桂汤附: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分经论治宜变通。

附: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羌独芎,蔓甘蒿本与防风,风湿在表头身重,祛风胜湿有奇功。

4.香薷散三味香薷豆朴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附:射干麻黄汤(麻黄射干汤或紫菀散)射干麻黄菀冬枣,小青龙去桂芍草。

6.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附:金沸草散金沸草散旋覆麻,前胡芥草赤芍夏,降气化痰散风寒,鼻塞流涕脉浮夸。

二、辛凉解表7.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附:越婢汤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杏甘与枣姜,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1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附: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知贝二母藏,发热口渴急煎尝。

陶氏重在解肌,程氏重在清里。

11.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附: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金匮要略】第五章崔氏八味丸

【金匮要略】第五章崔氏八味丸

【⾦匮要略】第五章崔⽒⼋味丸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崔⽒⼋味丸治脚⽓上⼊,少腹不仁。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脾肾阳虚,⽓化不利。

下焦寒湿不化,聚成脚⽓,上⼊少腹。

少腹⽓⾎运转失常,故⽽⿇⽊不仁。

治疗选择崔⽒⼋味丸,⽅中以附⼦、桂枝温补脾肾之阳,桂枝兼以降逆;⽣地、⼭萸⾁补阴敛阳,泽泻、茯苓淡渗⽔湿之邪,丹⽪通利⾎脉,以疗少腹不仁。

清·尤怡《⾦匮要略⼼典》肾之脉起于⾜⽽⼊于腹,肾⽓不治,湿寒之⽓,随经上⼊,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丸补肾中之⽓,以为⽣阳化湿之⽤也。

清·黄元御《⾦匮悬解》按:中风之病,仲景未尝⽴⽅,其证与⼋味甚合。

崔⽒以之治历节脚⽓,若以治中风,则妙甚矣。

清·沈明宗《张仲景⾦匮要略》少腹乃属肝肾之地,肾中元阳⽓虚,胃关不利,阴湿上逆,以挟肾中寒湿,痹着少腹,故致不仁,⽽与湿热冲⼼者⼤殊。

⽤六味丸固摄真阴,使不上逆,桂附⾏阳以利机关,逐湿开痹,俾真⽓渐充,少腹松软,⽽病⾃退矣。

清·陈修园《⾦匮要略浅注》按:汉之⼀两,今之三钱零。

此⽅附⼦⽤⼀枚,计今之法码,重应⼀两。

此⽅地黄应⽤⼆两六钱六分,⼭药、⼭茱萸应⽤⼀两三钱三分,泽泻、茯苓、丹⽪应⽤⼀两,桂枝应⽤三钱三分,附⼦⼀枚应⽤⼀两。

今⼈分两多误,今特核正。

如若多⽤,照此递加。

刘渡⾈《⾦匮要略诠解》本⽅是论述脚⽓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肾阳虚弱,不能运化⽔湿,⽔湿毒⽓侵犯于下,随经⽽上,聚于少腹,故少腹⿇⽊不仁。

治以⼋味丸,温补肾⽓,助其⽓化之权,则阳⽣湿化,脚⽓⾃愈。

胡希恕《胡希恕⾦匮要略讲座》崔⽒⼋味丸,治脚⽓上⼊,少腹不仁。

这个崔⽒⼋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头,可能这个⽅⼦最原始的是崔⽒的家传的⽅⼦,所以叫崔⽒⼋味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寒药热服→ 针对真 热假寒。 (2)热药凉服→ 针对真 寒假热。
三、药后调护:
1. 解表药→ 应遍体微微 发汗。 2. 泻下药→ 禁生冷、难 于消化的食物。
四、服药食忌:
1. 疾病对饮食的宜忌: (1)水肿→ 宜少食盐 (2)消渴→ 忌糖。
2. 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1)含地黄的方药→ 忌食萝 卜。 (2)含土茯苓的方药→ 忌食 茶叶。 (3)含荆芥的方药→ 忌食河 豚和无鳞鱼。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 常用剂型 1. 内经时代→ 丸、散、膏、 丹、酒、汤6种剂型。 2. 《伤寒论》→ 增加栓剂 (肛门、阴道)和熏剂。
3. 《本草纲目》→ 40种
4. 现在→ 增加片剂、 冲剂、注射剂。
一、汤剂: 1. 李杲:“汤者荡也,去大病 用之”。 2. 优点: (1)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 (2)随证加减,古今第一剂型。
①中药→猎枪→ “霰弹” 理论→ 范围广。 ②西药→ 步枪→ 命中率 高,射程远→ 范围局 限。
3. 空腹服→ 补益、泻下药
《本经》:“病在四 肢血脉者,宜空腹 而在旦”。
4. 临卧服→ 安神药
《本经》:“病在骨 髓者,宜饱食而在 夜”。
二、服药方法:
1. 一般1剂/日,2-3次/日。 2. 常法: (1)热药温服→ 温里 (2)寒药凉服→ 清热
3. 特点:
(1)吸收慢,药效持久。 (2)节省药材。 (3) 体积小,便于携带与 服用。
第二节 汤剂的制备
一、煎药用具: 1. 宜用瓦、砂锅。 2. 忌用铁、铜锅。 3. 古人:“银为上,磁者次 之”。
二、煎药用水:
1. 洁净的冷水。 2. 古人:流水、泉水、 甘澜水(亦称劳水)、 米泔水。
3. 缺点:
(1)服用量大,不能大生 产,不便携带。 (2)现代药理不清楚,方 剂煎煮过程中有可能产生 “1+1 ﹥2”。
二、散剂: 1. 李杲:“散者散也,去急病 用之”。 2. 分类: (1)外用的散剂:外敷疮面。 如: 金黄散、生肌散。
(2)内服的散剂:
①内服的冲散:温开水冲服 如:七厘散。 ②内服的煮散:水煎取汁服 如: 银翘散。
6. 溶化(烊化)→胶质、
粘性大、易溶解者,如阿 胶、蜂蜜。 7. 冲服→芳香药、贵重药, 如牛黄、麝香、琥珀 po
第三节 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 1. 食后服→病在上焦者 《本经》:“病在胸膈以 上者,先食后服药”。
2. 食前服→病在下焦者
《本经》:“病在心 腹以下者,先服药而 后食”。
(1) “中药”与“西药”区 别:
3. 特点:
(1)制备方法简便。 (2)服用方便,吸收较快。 (3)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三、丸剂:
1. 李杲:“丸者缓也,舒缓 而治之”。 2. 分类: (1)蜜丸:作用缓和持久, 治疗慢性、虚弱病。
(2)水丸:崩解、吸收快。
(3)糊丸:质地坚硬,崩 解、溶散迟缓,内服可以 延长疗效,减轻毒性。 (4)浓缩丸:体积小,含 量高。
(1)1方寸匕=10刀圭。 (2) 1方寸匕=2-3g。 (3) 1钱匕=1-2g。 (4)1字:开元通宝1字
3. 丸剂大小:
(1)1鸡子黄=1弹丸=40 梧桐子= 80粒大豆= 160 粒小豆 = 480粒大麻子= 1440粒小麻子。
三、16进制与公制换算率:
1. 2. 3. 4. 5.
1斤(16两)=500g 1两=31.25g 1钱=3.125g 1分=0.3125g 1厘=0.03125g
第四节 古今药量参考
一、古代秤: 1. 汉朝:1斤=16两=64分 =384铢 2. 宋朝:1斤=16两=160钱 =1600分=16000厘
3. 汉朝1分=宋朝2.5钱
二、古方容量: 1. 量液体: (1) 1斛=10斗=100升 =1000合=10000勺 (2)1升=3-9两左右。
2. 量散剂:
三、煎药火候:
1. 一般先武火,沸腾后文火。 2. 解表剂、泻下剂→ 用武 火。 3. 补益剂→ 用文火。
四、煎药方法:
1. 一般先浸泡30分钟,后煮。 2. 先煎→介壳类、矿物类、 泥沙多者。 3. 后下→气味芳香者、大黄 取攻下作用时。
4. 包煎→对咽喉有刺激者、
易粘锅者,如车前子、赤石 脂、旋覆花。 5. 另炖、另煎→贵重药,如 人参、羚羊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