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2011版思品课标讲座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

第二部分
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2011年版)(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 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 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 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第一部分
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前言
(2011年版)(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 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
第一部分
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前言
(2011年版)(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 ……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 题, ……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 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实验稿) 二、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第一部分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XXX于2011年制定的。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因此,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研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研究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课程研究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向善、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社会认识和社会行为的提高本课程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行为水平,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个性发展和终身研究的能力培养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终身研究能力,使他们具备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中考政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政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3、生活化课程阶段(2004年至 现在)
一个根本的转变
• 经过10年的试验与探索,一个根本的转 变,就是生活化理念在课程中的嵌入。
课程的生活化
• 就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抽象化、理 想化的弊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生 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引导,把思想品德 教育要传输和表达的观念,真正达到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发展简史
经济 辩证唯 常识 物主义 常识 毛泽东 著作选 读
1964— 1966年
做革命接班人 社会发展简史
我国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
辩证唯物主 义常识
2、常识性课程阶段(1976—2004)
• 常识性,既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 应用价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 (常识是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自然而 然的事理,是指普通的、一般的知识) • 一是理论教育常识化,是指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人,中学理论常识的教学,注重 基本观点的表达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 二不仅指理论常识,也包括操作常识。
• (前)目的是要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便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斗 争事业。 • (后)目的是逐步建立革命人生观,树立社会 主义政治方向。
1957----1966年政治课设置情况 1959— 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发展简史 三面红旗 列宁主义 表 1960年
1961— 1962年 1963年 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发展简史 中国革命和中 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和建 设 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 政治 常识 辩证唯 物主义 常识
• 中学政治课60多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 为政治性、常识性、生活性三种性质形 态。
1、政治性课程阶段 (革命根据地时期---1976年)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版解读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版解读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 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 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 作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 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 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 问和进行反思。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 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 想品德教育。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观。

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环境保护法的有关 内容)。环境意识教育渗透到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中。
(三)国情教育
新增或突出的教学内容
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道以自己的行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 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文件依据
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 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指导纲要(试行)》。
三、课 程 性 质
《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标修订的背景)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课标的作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1版课标学习讲座w(国培四川)

2011版课标学习讲座w(国培四川)

*4个二级主题内容标的准修订---(2)降低学习要求水平
主题 (单元) 二 (一)
《标准(实验稿)》
《标准(2011版)》
2.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 发生氧化反应 质发生氧化反应 7.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 二 (二) 7.了解结晶现象 象

(三)
3.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 3.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原出来的方法
“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 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 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又多么残 酷啊!”“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 试做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 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 不滔滔汩汩的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 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的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 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 -------叶圣陶 1941年
这里我不敢用一个“教”字。因为用了“教”字, 便表示我有这么一套本领,双手授予学生的意思;而 我的做人做事的本领,能够说已经完整无缺了吗?我 能够肯定的说我就是一个标准的健全的公民吗?我比 学生,不过年纪长一点儿,经验多一点儿罢了。他们 要得到他们所需的经验,我就凭年纪长一点儿、经验 多一点儿的份儿,指示给他们一些方法,提供给他们 一些实例,以免他们在迷茫之中摸索,或是走了许多 冤枉道路才达到目的——不过如此而已。所以,若有 人间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 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
案例 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有机结合---“氧气的性质 与用途”一节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 1、知识与技能: 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 反应,知道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认识 质,了解氧气的物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氧气的 理性质。2、过程与 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2、过程与方 方法:通过氧气性 法;通过亲自动手观察物质在空气中 质用途的学习,学 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观 会观察、比较和分 察能力;学习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事物 析的方法。3、情感 的方法;通过从不同侧面描述化学反 态度与价值观:了 应及类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 解识物质在空气、 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学 氧气中燃烧现象的 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 差异,培养辩证观 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 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 学态度。 度。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除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外,思想品德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动植物观察活动,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2.2了解自尊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增强自尊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2.3认识自我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2.4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

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5了解自我调适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2.6了解自我改造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改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7认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实现的方法,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

2.8认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探索的方三)交往与沟通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了解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良好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2了解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3.3了解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4了解竞争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竞争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3.5了解批评与表扬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批评与表扬方法,促进自我提高和他人成长。

3.6了解冲突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掌握有效的冲突处理方法,促进和谐相处和问题解决。

3.7了解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掌握人际关系的管四)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活动建议4.1了解信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的获取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二)
3、增加了“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4、增加了“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个性品质”。
5、增加了“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6、增加了“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7、将世界眼光具体化,表述为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能力
目标
1、增加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
2、增加了“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目标解读
(一)课程性质为思想品德课定位
实验稿课标与2011版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
实验稿课标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
2011版课标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3、增加了“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4、明确了“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标
1、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2、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明确为“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二)课程目标为思想品德课定向
1、原课标与2011版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表述
实验稿课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课程标准,它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本文将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课程标准。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全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而学校作为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要求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要求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课程标准,它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教学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教学建议

(4)组织开展修订工作。
2006——2007年根据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开始对各课 程标准进行全面修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布后, 为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再一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 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5)广泛征求意见。
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 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 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 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 地理课程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 究室分别征求意见;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 委员征求了意见。
其次,这是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当今时代,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 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根据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党的十七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 学内涵和重要地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要地位, 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2011版课程标准教学解读(1)道德和心理健康

2011版课程标准教学解读(1)道德和心理健康

2.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第二课 青春的心弦(七下) 1.男生女生 2.青春萌动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七下) 1.青春飞扬 2.青春有格 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第四课 揭开情绪的面纱(七下) 1.青春的情绪 ①情绪面面观②情绪的青春色调 2.情绪的管理
①情绪表达 ②情绪调节
基本要求:1.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意义
教材 道德与法治
(七上)
道德与法治 (七下)
道德与法治 (八上)
道德与法治 (八下)
道德与法治 (九上)
道德与法治 (九下)
第三部分
教学课时建议
教学内容及课时数 第一单元(7) 第二单元(5) 第三单元(6) 第四单元(8) 机动(8) 第一单元(7) 第二单元(5) 第三单元(7) 第四单元(7) 机动(8) 第一单元(6) 第二单元(9) 第三单元(5) 第四单元(6) 机动(8) 第一单元(6) 第二单元(6) 第三单元(10) 第四单元(6) 机动(6) 第一单元(6) 第二单元(6) 第三单元(6) 第四单元(6) 机动(10) 第一单元(3) 第二单元(4) 机动(2)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七上)
2.1.4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1.让友谊之树常青 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建立友谊 呵护友谊
2.1.5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 2.网上交友新时空 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 网上交友 慎重结交网友
第八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七下)
2.2.5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 1.憧憬美好集体 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 共同的愿景 良好的氛围

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

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出发点
根源何在?有社会和家庭因素,但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难道没有责任 吗?这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尴尬。 有位教师讲过一个关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笑话。老师让同学 们用热爱造句,甲同学说:我热爱我们的祖国;乙同学说:我热爱我的老师; 丙同学说:我热爱我的父母。结果,甲同学得了优秀,因为他胸怀宽广心中 有祖国。乙同学得了良好,因为他知道老师辛勤工作不容易。丙同学得了及 格,因为他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亲人。说完这个笑话教师没有笑,而是感觉到 一种深深的悲哀。这种把孩子的善良划分等级的做法是多么可怕。
二、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2.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 直接关系。“道德上的不作为”现象、“故意失德”现象就是例子。 “道德不能放假”:道德确实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 刻的事情”。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都有关。品 德不单是“教”出来的,而且是自己“学”出来的。 因此解决思想品德课合法性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重建与学生生活的联 系。 (1)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 (道德知识的学习者) (2)课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 。 (3)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学生的整体生活,但力求 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
有现实的针对性。
(2)课程还要把握社会变化给初中生所带来的影响。社会的变 化、重大事件的发生等都会给学生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 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考虑,使学生在辨析中认同主流 的价值观念。
三、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 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 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 在2011版新课标序言的课程理念部分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 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 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

2011版课程标准教学解读(3)国情教育

2011版课程标准教学解读(3)国情教育

2.与世界深度互动 中国的影响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九下)
1.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发展契机 新风险 新挑战
2.携手促发展 积极谋求发展 共享发展机遇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基本要求:
教 1.知道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学 2.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要 发展要求:
求 1.结合对外开放的实例,分析我国必须坚持合作共赢,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 2.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改革进行时
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九上)
1.创新改变生活 感受创新创新引擎
2.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强国 万众创新
基本要求:
1.知道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了解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基本要求:
1.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知道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教 3.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学 发展要求:
要 1.结合实例,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求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高扬民族精神
不作拓展:
教学建议:
第一讲中华文化
第二讲 文化多样性
5
专题四 当代中国与世界
教 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懂得中国梦的实现
学 4.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从具体经济革开放的作用
求 6.知道创新对生活、生产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发展要求:
1. 结合实例,如何正确看待共享发展
2. 结合创新实例,培育创新精神
不作拓展:
3.2.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转载]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

[转载]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

[转载]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原创)由朱小蔓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是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新课标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具体说明,浸透了了专家、学者和优秀思想品德教师的心血与汗水,为我们一线教师细致的解析了标准中涉及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建议等,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思品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实现途径。

读完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课标的重要地位:课标是指导思品课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由于连年教毕业班,对课标的重要性也是有点了解的,但只是凤毛麟角。

较全面的了解,还是源于今年春天,市教研室专门开的“基于课标的”复习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不管是公开课、典型发言、还是陈老师的总结,都是围绕课标来的,用实例和理论告诉我们复习时课标的地位。

本书的内容分上下两篇,共八章。

上篇《思想品德课程改革1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章《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动因》、第二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成效》、第三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挑战与回应》、第四章《思想品德课标修订:调整与完善》;下篇《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包括:第五章《前言解读》、第六章《课程目标解读》、第七章《课程内容解读》、第八章《实施建议解读》。

此次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一是完善课标原则:修改个别用词表述不当的地方,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二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

修订的依据: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国家政策文件重要理念精神对修改工作的指导,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通过读《解读》了解,修改后的课标之所以叫“新课标”,是“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活(基础)
社会生活情景
2013-11-2
课标的基本框架
2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念的积极变化
1.课程理念 2.教学方式
知识本位
育人
多种教育模式、学习模式
3.评价方式
4.教材面貌
2013-11-2
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
主题模块
主题模块
主题模块
3
2011年版思品课标的具体内容及其主要变化
课程目标
表三:法律部分(一)
调整情况
1、增加了“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
解读
突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法 制 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学法知法”的大前 提
2、将“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 1、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不是法律用语, 难界定 展为违法犯罪”调整为“知道不良心理和 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去掉了“自 2、“黄、赌、毒”和“法轮功”不是学生 中的普遍问题,教学中难以处理和把握 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 3、增强针对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等不良诱惑”的表述。增加了“分析未成 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的表述。 3、增加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 义务。” 4、活动建议里增加了“搜集身边的案例,讨 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 妨害社会管理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都是违法行为”。 5、增加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2013-11-2 体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 护教育 是对违法行为的一个拓展,突出这些内容 是作为一个公民所需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鉴于法律部分内容偏少,增加此要求 体现学法、知法要落实在用法上
知识
2013-11-2
四、关于“课程内容”的规 定
2003年版规定 2011年版规定
一、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一、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心中有法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交往与沟通 在集体中成长 权利与义务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法律与秩序
思想性
学生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探究性学习
实践性
综合性
人文性
2013-11-2
本“课程性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性
实践性
综合性
心理道德法律国情 家庭学校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思维方式方法
人文性
2013-11-2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
2003年版表述
2011年版表述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 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 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 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 原则
2002年 研制课程 1999年, 八轮课改
原则:完善标准、与时俱进
2013-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1993年修订)
1975年宪法
1982年宪法
(1999年修订)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2004年修订)
2013-11-2
1982年宪法
1
2011版思想品德课标背景分析
(2)坚持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符合思想品德形 成与学习的规律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
2013-11-2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规 定
思品课标(2003年版)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分 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分类目标涵盖情感、 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 2011年版没有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表述,将其融入 一体,具体内容如下: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 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 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能力 (三)知识。
表四:法律部分(二)
调整情况 6、删除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 行为作斗争” 解读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国家专门机关和 专职人员的专门工作,要求初中生明显 过高,不切实际。这也是保护未成年人 的需要
7、增加了“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 将原来目标要求,放在了内容条目中, 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 且将原来“能够正确行使权利”改为 自觉履行义务。”;删除了“理解 “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表述。 得”。学生知道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的要求更明确,且要求进一步降低 8、将原来涉及人身权利的3个条目的内 容合并在一起 主要是考虑逻辑上更加顺畅
原则:完善标准、与时俱进、
《思品课标 (2011版)》
教学内容(知识点)
成长中处理的关系(线索) 初中生活(基础) 课标的基本框架
2013-11-2
1
2011版思想品德课标背景分析
原则:完善标准、与时俱进、
《思品课标 (2011版)》
道德
教学内容(知识点)
心理
法律
国情
成长中处理的关系(线索)
我与他人集体 成长中的我 我与国家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是这些内容或知识点大都 是抽象、笼统的概念,或比较 生硬、初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也有淡化理论的要求
符合十七大精神,与时俱进 3、增加了“知道促进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 求”、“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学习和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与世界文 化交流、对话的意识”等内容。 2013-11-2
认真研读2011版思品课标 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宣化十一中 左建平
1 2
2011版思想品德课标背景分析
2011版思品课标的积极变化
3 2011版思品课标的具体内容
2013-11-2
1
2011版思想品德课标背景分析
2006年修订 《课程标准 (实验稿)》
《思品课标 (2011版)》 颁布
2003年《课程标 准(实验稿)》 实施
表二:道德部分
调整情况 解读 1、与父母沟通方面增加了“体会父 加强感恩教育,突出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和 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 贡献 父母和长辈。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 意识和能力。” 2、与集体关系中增加了“感受学校 引导学生感受到每天与同学交流、跟教 生活的幸福”的要求 师学习,能够得到教师的呵护和同学相 伴是一种幸福,值得珍惜和呵护 3、增加了“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 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 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 与社会公共生活。” 体现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 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 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 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 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表五:国情部分
调整情况
1、明确了“懂得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 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 的义务。” 2、删除、精减、完善了原课标中 4.1、4.2、4.6、4.8的内容, 涉及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指导思想、基本路线、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文化建设等
解读
是每个公民十分重要的义务和 职责,应增加
4、增加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加强公民教育的体现。 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面对消费时代,埋头自己利益的普遍倾向, 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 需要特别提倡“公共精神” 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5、补充了“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 主要是帮助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2013-11-2 特点及其独特价值。” 同时进行一点职业生涯教育
2013-11-2
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1)坚持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致力于改变用“关于道 德的观念”代替“道德观念”的状况
杜威:‚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 能形成‘道德观念’
9、删除了“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涉及内容太多,且落在守法上也不协调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 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0、将原“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新要求,体现 与时俱进 利”改为“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 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013-11-2
2013-11-2
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和集体
我与国家和社会
四、关于“课程内容”的规 定
文字表达更精练; 逻辑顺序更顺畅; 条目的合并与分解更明确; 体例结构上的修改更均衡。
成长中的我
2013-11-2
我与他人和集体
我与国家和社会
具体内容调整--思想品德课定标
表一:心理部分
调整情况
1、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由2条增 至3条 加强生命教育
思想性 综合性
实践性
人文性
2013-11-2
本“课程性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思想发展
思想性
实践性
综合性
人文性
2013-11-2
本“课程性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性
实践性
综合性
人文性
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 感乐于接受的方式
2013-11-2
本“课程性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2006年修订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原则:完善标准、与时俱进、
《思品课标 (2011版)》 颁布
2003年《课程标 准(实验稿)》 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