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数学新课标变化情况解读

合集下载

[笔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笔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笔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shùxué)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shùxué)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shùxué)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shùxué)新课标解读

悉心研读课标筑建高效(ɡāo xiào)课堂

一、基本(jīběn)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yìwùjiàoyù)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xiǎoxué)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shǐ de):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tǐxì)。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重点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重点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重点

小学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011版总体框架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以下内容为讲座笔记,仅供参考)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新《课标》(2011版)变之辨

友情提醒:不要只关注知识内容及要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对教师而言,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明确“怎么做?”更重要。“理念对了,办法总会有的。”

一、修改过程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二、浅析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核心理念和具体举措)(一)核心理念方面

1. 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关于数学学科的定义,回归到传统经典的恩格斯对数学的定义。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学科的特点: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是有机的整体,而非知识的堆砌,教师对数学有完整的认知,将更有利于教学。

※数学是科学,是理论,是语言,是工具,是技术,是方法,是文化。

例: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第二学段出现,但是在三年级就出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问题,但此时是用乘法的含义来解释。四则运算是最抽象的数量关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2. 关于培养目标的修改

原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变成了如下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新课标》解读

《2011版新课标》解读

一、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育带来的变化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 式,探索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探索 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启发式的运用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育带来的变化
(五)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 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的运用。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 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对纸笔测验进行改造:测验题目的选择注重现实 性和问题情境,增加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 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 适应。
一、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育带来的变化
表1 校长是否应该承担主要领导者角色项目的调查(%)
工作项目
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拟定学校课程标准
依据国家、地方所制定的教育目的确定本校教育目的
拟定本校的学习课程
校长 64.0 82.0 62.5
决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定期监督、评价、协助课程实施 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进行课程评价 提供课程发展所需资源
80 80.8 100 68.6 72.5
一、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育带来的变化
2. 校长对课程领导的职责范围的认识 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改革提出的新问题,也是 校长责任的变化。一般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应着 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确定学校课程目标;② 培养一种支持课程任务的文化与气氛;③注重教 师专业发展;④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⑥提高自身课程专业素养; ⑦进行教学管理;⑧试图影响、改变、评价国家 和地方课程方针政策。

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精简版)

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精简版)
《标准(修订稿)》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 面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 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页,共133页。
4.课程内容的变化
(1)总体变化 微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大调: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保4改2增4
第十五页,共133页。
3.课程目标的变化
(1)明确提出发展“四基” 《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 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第十六页,共133页。
(2)明确提出培养“四能”
(2)具体变化 第一学段删除内容
第二十三页,共133页。
第一学段新增及部分修改的内容
第二十四页,共133页。
第一学段减少的主要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由原来的11条具体要求 ,减少为现在的3条。全部删除了有关概率内容的“不确定现象”的3条,其 中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实践表明,第一学段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 ,不容易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学段学生主要应学习和掌握确定的量 ,开始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后移是恰当的 做法。对于统计内容也降低了难度,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内容也移到第二 学段学习。这是第一学段主要变化的内容。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

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新课标2011年版解读

新课标2011年版解读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学教育
(4)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主要是指:数学教育要遵从儿童 心理发展应有的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数学教育是生动的、蕴涵丰富发展动因的教育;数学教育 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教育。在数学教学 中,教师除了要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研究教法外,更应 该重视构建一个有利于“创生”的、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 展的数学教育环境。




(4)运用 同类词:证明。 实例: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 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 同类词:感受、尝试。 实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回顾解 决问题的过程。 (6)体验 同类词:体会。 实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材主要变化 系统处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 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① 在每一单元教学内容中都安排了有关“解决问题” 的教学例题,试图把“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 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落到实处。 ② 去掉原有的两个“解决问题”单元(二下、三 下)。 ③ 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教学思路、清晰的 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标准》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 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 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 程度。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 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 例说明对象。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版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版
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数学知识现实化)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 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现实问题数学化)
核心概念9
•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 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
核心概念1
• 《课标》描述的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 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核心概念2
◆符号意识
◎符号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更是数学的方法。 ◎特点:抽象性、明确性 、可操作性、简略性和通用性 。 ◎数学符号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数学抽象的结果。数学
核心概念7
第一、第二学段,学生接触主要是合情推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 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 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核心概念7
•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 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基 础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 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 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 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从双基到四基——从双基到四基

一、从新课标的变化谈起

1、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变化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原来的目标不容易界定也不容易达到,修改后的目标更务实。这个目标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

2.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变化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具有勇气的一步,他把能力型目标推向前台,把思想、活动经验这些软任务提升为与双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

双基教学特点

邵光华教授认为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孰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其中的精讲多练、练中学、熟能生巧等主要围绕演绎活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形式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

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

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与原实验版进行对比,有以下变化,现将修订变化简介如下: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1.把“双基”要求改变为“四基”要求: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把“双能力”改变为“四能力”:在原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教研室景利霞

一、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有关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订

修订组梳理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目标的表述,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对一些内容的表述做了修订,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1、修订后的数学课标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数学的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表述阐述了对数学科学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数学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表述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同时,更应该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数学最为一门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在这些方面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011版数学新课标变化情况解读

2011版数学新课标变化情况解读

2011版数学新课标变化情况解读

-------------呈现九大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注重启发式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精品文档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布局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笔墨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另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研究”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研究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数学新课标变化情况解读

呈现九大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注重启发式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

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标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老师结合小学数学现有的课标教材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他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陈老师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

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7.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 符号感(Symbol Sense)

● 原课标: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8.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