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评课稿

合集下载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念。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一、教材分析《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该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浮力与沉力对物体浮沉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3.掌握物体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了解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合适的实验方法观察、验证和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浮力与沉力相关的问题;3.能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科学解释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体的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浮力与沉力的物理概念,并能够进行计算;2.解释物体浮沉状态的原理和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和条件;3.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加深对浮力与沉力的认识,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交流法:在教学中适时组织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路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原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的提问,如“为什么气球会往上飘?”“为什么一块石头会沉到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思考。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八年级(上)科学评课稿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物体的浮沉条件评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评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一、教材思路: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本节课是浙江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浮力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陈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陈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

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

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

“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

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

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

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

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

二、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

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1. 引言《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评析,旨在探讨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2. 教学设计分析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物体的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能够运用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 掌握计算物体浸没部分的体积和浮力大小的方法; - 培养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分析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介绍;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说明; - 浮力计算方法和实验案例。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 对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进行实例分析。

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来介绍物体的浮与沉概念,浮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和运用。

3. 教学过程分析3.1 教学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物体浮在水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引入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问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知识讲解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件、黑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包括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介绍、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3.3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例如利用水杯和螺丝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杯在放入水中时的浮与沉现象,并让学生思考水杯在浮水中所受的力是什么。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评课稿

不足:
3. 对物体不同情况下受力分析不能体现 物理学的逻辑思维,应该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 手,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来分析 物体的受力。比如:上浮的物体应先指出物体 向上运动,然后再得出浮力大于重力的结论。 4.自制潜水艇模型太小,可见度低。学 生几乎无法看到潜水艇是靠改变抽水和注水来 改变自重来实现浮沉的。
亮点:
1.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 活的教学理念。比如:让学生说说木块在水中 的浮沉情况;还比如运用物体条件浮沉提出改 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教师引课时采用演示实验呈现装水的 乒乓球在水中的下沉,与学生生活经验形成了 认知冲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 的兴趣。
亮点:
3.物体浮沉条件中关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 关系的得出教师采用展示密度数据,结合生活现象得 出,比较直观,避免了运用综合知识来推出而给学生 带来的思维混乱。为第二课时再用理论推导提出了初 步结论。
4.在进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的教学中, 教师采用演示实验直接让学生来操作,可以让 学生从中体验出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浮力 从而让学生阅读教材、小 组合作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演示 实验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感悟中获取知识,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 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 用。
不足: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改变物体浮沉的 方法用时过长,超过了1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 过短2-3分钟,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2、练习不能针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 设计。如:轮船在行驶过程中浮力的变化、重 力的变化、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以及对应轮船 是浮起一些还是下沉一些,这是本节教学的重 难点知识而练习中却没设计到。
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 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 活动时间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 够有待加强。 3.建议教师改进教法。如轮船的排水量、 潜水艇的工作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这样更直观 形象。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这一节课也是我大学毕业时的展示课的内容,也是让我一直思考着的一节课,而本月初,听了郝老师《10.5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后,让我感触颇深。

教无定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原来不一定要用自主学习的形式。

原来,传统的教授方法,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

本节课的课题是《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虽然整节课的脉络与课本完全一致,但课本中的`课题不是这样描述的。

这就看出老师的功力了,这节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总结归纳物体沉浮条件,而增加了更多的思考——利用这些条件,郝老师是这样做的:老师出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铁皮放在水里沉了,但是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浮在水上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第一种情况。

并板书:轮船:空心V(体积)增大F(浮力)增大接着提出第二种情况,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同样地,学生自己思考,回答问题,老师只引导学生规范地组织语言和准确地使用物理概念、描述现象。

板书第二种情况,潜水艇:自身受到重力重力减少浮力增大老师通过空气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引申的结论:不仅适用与液体,也适用于空气老师继续谈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气球和飞艇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浮起来。

并归纳出第三种情况。

气球:氢气密度<空气P空气展示密度计,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漂浮F浮=G(不变)之前学生自己已经在家用橡皮泥做实验,捏成小球,观察在水、盐水中的不同状态。

归纳出V排=F浮力/P密g最后是归纳总结,学生把本章关于浮力的知识点逐一补充完整。

包括浮沉的几种情况、浮沉条件的总结、应用等,制作成知识树。

这节课是把课本知识真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归纳出上节课学习过的浮沉条件并找出这些浮沉条件应用到生活中哪些应用和发明创造中去。

而问题的提出也是从一开始的简单的浮沉条件到量化的更准确度量与运算,层层推进,逐渐深入。

这节课能观察到所有学生们都有动起来思考,这从下面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了:老师提问的学生是没有重复的,有些学生开始表达不出来,或者还没有领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能清晰地归纳和表达。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一、导入环节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沉与浮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水的性质,你们还记得水的性质有哪些吗?请举手回答。

二、概念解释1.引入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沉与浮。

那么,什么是沉与浮呢?让我给大家讲讲。

2.示例介绍:拿出一个玻璃杯,倒满水,然后轻轻放入一个密封的空塑料袋,大家观察一下现象。

塑料袋会漂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到底部,这是为什么呢?三、实践探究1.小组实验:现在,我将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纸板和几个小物件,你们用纸板做一个小船,然后将小船放入水中观察。

请大家记录一下现象。

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一下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组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四、讲解原理1.群众智慧: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到底部。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2.引导提示: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水的性质和小船是什么有关系呢?3.孩子回答:水有浮力。

4.概念解释:孩子们说的非常正确,就是因为水有浮力,才使得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5.浮力原理讲解:浮力是水对物体的一个向上的推力,这个推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和水的浓度。

当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时,水的浮力就能够支撑住物体,所以物体就会浮起来。

6.引导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能够在水中游泳呢?7.孩子回答:因为我们的身体比水的浓度小。

8.对答:非常好!因为我们的身体比水的浓度小,所以我们就能够浮在水中,享受游泳的乐趣。

五、巩固练习1.小组探究:请每个小组再拿出几个实验器材,尝试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小组研究:请每个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看看有什么规律和发现。

3.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和总结。

六、小结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沉与浮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就会沉入水底;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上。

听课评课《物体的沉与浮》

听课评课《物体的沉与浮》

听课评课:八年级两节物理课《物体的沉与浮》
今天上下午各随机听了八年级两位物理教师的同一课题《物体的沉与浮》,两位老师一新一老,听的刚好是同一课题,便放在一起略作点评。

C老师是新教师,进度略微快一些,上午的课,是对上节课内容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下午W老师是老教师,上的是新课。

W老师作为一名老教师,教材纯熟,对于知识点讲得十分透彻。

对于浮力,两位教师今天均没有做任何演示实验,个人认为这种演示实验非常容易做,通过实验演示,比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效果要好很多。

器材也需要一个水槽及木块、泡沫、石头等不同的材质。

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

物理课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单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教师切不可怕麻烦,有畏难情绪。

关于作业布置:
C老师布置作业时,随时拿起一个眼镜盒,让学生回家把眼镜盒合上放入水里,然后打开盖子再放入水里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他们没有眼镜,教师就说用文具盒,个人觉得教师布置过于随意性,显然未经精心设计,其实可以布置学生把一个有盖的瓶子放入水
里,再打开盖子放入水里。

课堂就不会有这样的枝节出现,再说了,学生如果真的把眼镜盒或文具盒放入水里,也明显不合适,毕竟这是学习用品,放水里明显不妥。

盐水选种可操作性强,对于农村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可以布置给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做。

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

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

浮与沉评课稿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浮与沉评课稿篇1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物体时浮与沉,因此就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改变他们的物体的浮与沉,是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

先给学生2分钟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交流,我也参与其中进行引导。

接着就是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操作。

然而在上课后我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因为学生操作的时间变少了。

我想如果让讨论交流想法的过程改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再活动中进行体验应该会更好一些吧。

这样虽然学生没有汇报设计的实验的过程,但是学生们再活动中也会相互交流,并且立刻进行实验操作以进行验证。

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学习的时候,进行这样的改变。

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究,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进行活动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

现在想来,这里还是操作有一些过于急躁,如果能够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实验,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能力上得到锻炼。

我想在教学不一定总是按照提出问题,猜测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汇报,这个程序进行,可以再有些时候将某些部分进行综合,似乎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浮与沉评课稿篇2本周的教学内容为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

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

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我有幸随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外出听课,这次听的是市级的优质课评比。

由于时间有限,只听了6位教师的课,但仍有不少收获。

下面就其中一位教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丁育敏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来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

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

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

“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鸡蛋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学生实验如:“橡皮泥制作小船漂起来”,“用吸管自制密度计”等。

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

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严重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以科学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三、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这节课的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个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了书上的集中指导集中实验的模式,而是将后面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的实验整合在一个环节中,并以“公平比较”的概念出示给孩子,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更加体现了教师只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与争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反馈中,最终自行探究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胜利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单元后面的教学能否顺利完成,而这一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又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力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在这节课中,我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采用灵敏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当学生的回答没有向教师预定的方向靠近时,能及时的做出调整,在有用的时间内胜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1/ 2课堂是短促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在这次教学观摩中,这节课基本上实现第1页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而且个别的环节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机制,但毕竟经验无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仍急于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设计思路走而忽视了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对于方法的指导还略显幼小,这些都是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提高的。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浮力的应用评课稿范文观摩了由万老师执教的《浮力的利用》双语研究课。

万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英语表达。

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我们对万老师的课进行了认真的评议,认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突出的表现是:首先万老师从如何使沉入水中的鸡蛋浮起来,如何让孔明灯升空两个小实验入手。

当学生看到孔明灯浮在空中时,从学生那惊讶的目光中能看到他们渴求知识的被激发调动起来。

随着万老师一句流利的英语We have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of buoyancy forc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自然流畅地引入课题。

巧妙地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紧接着通过学生亲历制作小船,并通过开展谁的船装载货物最多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使船装载更多的货物,必须尽可能地增大船的排水量。

为讲解轮船原理做了知识上的准备。

紧接着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了潜水艇、飞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又很自然地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较好完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课程目标。

首先在复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浸在液体里物体的受力分析,讲解了浸在液体里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堂课都是在运用阿基米得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两个知识点,分析、讨论、讲解了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使这一知识点得到了很好落实。

在做孔明灯实验的同时,教师适时地介绍孔明灯的来历及作用,借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本节课由于授课内容所致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体现的不够突出。

三、这节课的教学抓住了学生直观性和实用性的兴趣特点。

让学生上台演示了模拟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实验,并且利用视频讲解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模拟飞艇和气球在空中的飞行的情景,有效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物体浮沉评课

物体浮沉评课

《物体沉浮条件复习课》评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下面我针对陈老师上的第二堂课进行评课。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的表现形式。

它是初中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节课从2016年湖州的一道中考题出发,复习物体浮沉条件,重点讨论分析:物体的浮沉变化的原因及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陈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思路:以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为例,分析初始状态、产生变化原因,从静态的物体浮沉状态到动态的物体浮沉变化再到改变浮沉的方法,最后回归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同时,整堂课的教学上,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应用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纵观整堂课,陈老师的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紧扣教学目标,彰显教学实效课堂一开始,展示一盏大家都没怎么见过的“熔岩灯”,引导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在设疑:我们可以比较什么物理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如果我们把油滴到水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将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并使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再追问如果我们把油滴到酒精溶液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活动之后,又通过设疑:有什么方法让酒精溶液中的小玻璃瓶浮起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再用所学知识分析了油滴在酒精溶液中的浮沉原因,最后用分析半潜船的浮沉原因作为结尾,在该教学环节中也是以疑问带动学生思考,很好地实现了今天的知识目标,又对目标进行了提升,还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粗略统计了一下,整堂课总共有设置疑问处二、以实验为载体,重视探究、提升能力科学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关键部分,是提升初中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体的浮沉其实与生活关系紧密,而本节课从一道中考题出发,虽然相关知识已学过,但作为初中科学较难的知识点,且基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中,所以结合实验突破难点显得尤为重要。

2024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

2024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

2024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沉浮现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新课:讲解物体沉浮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密度与浮力的关系,以及物体沉浮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巩固练习: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物品,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体沉浮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要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沉浮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物体沉浮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PPT展示: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通过实践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究和学习,加深对物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改。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具:准备好所需的实验物品和展示资料,如PPT、实物展示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
一、教材思路: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
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
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活动中。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
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
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三、设计改进: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时间交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