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理惩罚回归教育理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离心理惩罚回归教育理性
摘要:班主任工作中,心理惩罚的例子比比皆是,与体罚相比,心理惩罚因行为的欺骗性与隐蔽性,以及虐待后果的内隐性和滞后性而容易被人们忽视。

可怕的是,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具有很强的惯性。

许多班主任根本没有意识到,“没出息”、“笨死了”、“再这样就回家去”、“你的想法怎么怪”、“跟你说话就是对牛弹琴”等等这样的话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无法在短期内消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位美国学者说,社会暴力的根源源于孩子幼年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Abstract】The teacher in charge works,psychological punishment example meet the eye everywhere,and corporal punishment,mental punishment for act deceitful and concealment,and abuse consequences implicit and lag sex and are easy to be neglected. Terrible is,teacher this behavior is mostly unconscious,with strong inertia. Many teachers don’t realize,” useless”,” stupid”,” and then go home”,” you think how strange”,” talking to you is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 and so on so to developing students’ hearts will cause negative effect,and this effect is often unable to fade away in a short time,even it will affect the student’s life. An American scholar,social violence causes originated from early childhood by the unfair treatment.
【Key words】Teacher;psychological punishment punishment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惩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惩罚可以分为体罚和心理惩罚两种。

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是显性的,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明令禁止。

然而另一种变相的惩罚手段——心理惩罚,因其隐形的特征和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而得以滋生和蔓延。

心理惩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

心理惩罚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强迫学生执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学生的积极情感,侮辱学生的人格,是一种并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张守臣教授明确指出:“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是严重的教育病态……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是一种反理性的教育行为。

”当这种失范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伤害达到一定的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虐待。

那么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远离心理惩罚,使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回归理性呢?
1 班主任,应该是精神丰富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教师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

多读书,阅读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通过博览群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个人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班主任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生活目标和生活准则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班主任应使自己的阅读爱好成为影响学生教育力量的源泉。

多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自我调整。

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班主任的
理性自主,使班主任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班主任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班主任是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教师,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通过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感化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作用。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2 以学生的心理来体验学生的情感
“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

”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稚气的狗的解剖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这是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

在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足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

谁知这条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看到自己活蹦乱跳的心爱的宠物竟然躺倒在地上,被开腔剖腹,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

但是怎样惩罚呢?校长并没有开除这位他,也没有对这位他拳打脚踢,通过和他的谈话,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于是校长便因势利导,给予特殊的具有个性的“惩罚”即: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

校长罚他画的两幅画更激发他研究解剖学的强烈愿望,后来麦克劳德发愤学习成了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这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校长就是教育家韦尔登。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你会发现,很多错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恶劣,而且许多都是无心之错。

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班主任应对学生行为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除了要考虑错误性质、影响范围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犯错误的动机,以及这个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从而在处罚的方式、程度等诸方面作出慎重的选择,力求恰当得体。

同时,把握好处罚的尺度,既不能处罚过重,也不能使其毫无体验,力求恰到好处。

3 让惩罚闪烁智慧与爱的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在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

当这学生来到办公室时,陶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

”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

”然后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这时,学生激动的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陶先生没有简单粗暴地处罚学生的打架行为,而是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心悦诚服地承认了错误。

学生不但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还受到了很大的感动。

这种惩罚教育,是在浓浓的情感中实施的,让孩子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的确,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粗暴的惩罚必将导致学生自我概念的毁灭。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健康的人格力量为支持,把握好惩罚的度,要让学生在受到惩罚的同时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待。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

所以,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善用惩罚,让惩罚也成为一种艺术吧,不一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才是惩罚,和风细雨有时更能吹融孩子们内心的坚冰。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摒弃“心灵施暴”的陋习,让教育回归理性。

不要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老师的冷漠而暗淡无光,不要让一颗颗弱小的心灵因老师的训斥而战战兢兢,让我们找回迷失方向的教学民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远离“心理惩罚” ,让每一颗种子都在我们的手中发芽,享受同样的阳光与关爱,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灿烂开放!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沈祖芸:《教育惩罚,在雷池边缘行走》,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28日
[2] 李爱秋:《试谈学生个性培养与教育中惩罚方式的运用》,教育探索,2002年第6期
[3] 王辉:《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罚现象的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4] 王辉:《教师惩罚权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