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12《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语文课件PPT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写作特色
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 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 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课堂小结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 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 念家乡的情怀,同时反映了北宋王朝消 极的防御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结构
衡阳雁去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景 抒情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下阙抒情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 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 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 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 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 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 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 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 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 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 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 后辛弃疾写《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 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 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上片写场面,下片抒怀。
2.你能概括上片的内容吗? 描绘出猎的威武场面。 3.太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 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_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_1
课堂总结诗词曲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几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 文化 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 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 情感吧。 《南安军》、《别云间》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 咏喇叭》
新知讲解
主旨思想: 作者写自己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 家乡时的思想感受,表达了自己 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心愿。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新知讲解
读懂诗意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新知讲解
赏析诗歌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 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 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 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 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 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 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 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 累优美的句子并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词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词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写作特点
从内容上看,前九句大气磅礴意气风发,皆被最后一句轻轻击垮, 短短五字,化雄壮为悲壮,理想梦境与痛苦现实形成强烈映照。 从结构上看,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
此外,在布局方面也颇具特色首句突然发端,接句凌空直上,之 后陡然下落,戛然而止,出人意表,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人风采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短短几月,居住时间未久。 “早又是〞三个字,似乎有些不悦之情。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拭:擦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中秋节后,恰逢秋天,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 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 “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说:“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 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 话还再次 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
满江红 秋瑾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脚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 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交代了创作此词的时间为中秋前后,地点为京华 〔清朝时的京师,现在的北京〕。
思浙:思念故土浙江
四面歌残借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点明那个时代中 国的局势,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被列强环伺,犹 如项羽四面楚歌。
“八年风味徒思浙〞是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在中 秋佳节感慨这“八年风味〞,脑海中此时浮现的是对故土 浙江的浓浓思念。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 (共33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 (共33张PPT)

4.关于下列词句说法C 有误的一项是(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
10.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
A.“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2.主题解说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秋季边塞景象的生动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忧国思家的真挚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含蓄地表达了词人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解析】都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2018·襄阳)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10.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 相同。前少者年突狂出气表现的是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描绘作者梦回当年在军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委婉地表
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民主革命烈士。
豪放词派的代表。 B.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到了宋代,有些词 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
“·”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C.《渔家傲·秋思》的上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
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D.解《析破】阵“子描·绘为真陈实同的甫战赋斗壮场词景以”寄有之误》,的此作词者是是作辛者弃在疾。此 梦词中通追过忆描当绘年真沙实场的生战涯斗,场并景非,实表景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

【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四、写法评析 ✓ 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②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
与理想的实现。
五、主旨情感解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中 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强烈地 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 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 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 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 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 词。
“莫听”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
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
态度
不是行走“轻快”,而 是他的心情“轻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渲染雨骤风狂。
的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 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 吹笛直到天明。
评析: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豪英”聚会的
盛况。用“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在午桥上与众多 才俊畅饮玩乐的场景的回忆。“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 玩乐兴致之高。“长沟流月”用语生动奇巧,平添朦 胧之美。
一、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qián)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 hénɡ )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 ,人
道是,清光更多。
二、文学常识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2. 词四首课文同主题阅读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赏析)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2. 词四首课文同主题阅读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2.赏析“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①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
②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③“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 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④ 这两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急剧变化,道尽了词人的身世之感
3.“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是什么意思?这一句 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平乐·村居》
《贺新郎·甚矣吾 衰矣》
《南乡子·京口 北古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 北古亭怀古》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 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
背景简介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 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 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 “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 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 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 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词人在上片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
事上
坐中多是豪英。
人阕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景

吹笛到天明。


想一想?
1.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 抒发月色虽好而欢乐不再的伤悼之情
2.上片中,词人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午桥、(长沟)流水、月影、杏 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恬静、 闲适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四首著名的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富有深刻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材中,这四首词作品被安排在了一起,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典诗词不陌生。

然而,对于这首词作品,他们可能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欣赏词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四首词作品,掌握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背诵和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提问:教师对四首词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对比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4.背诵与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四首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课件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暂且抒发。聊,姑且,暂且。
千骑卷平冈。
举着 苍鹰
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 人一马的合称。
译文: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 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秋思》上阕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上阕:写边塞秋景;下阕:抒发爱国与思乡之情。 2.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请用以下句式总结: 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苍凉悲壮)
家万里—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忧国之情 (沉郁雄浑)
江城子·密州出猎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 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 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重点)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 解四首词的内容。(重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第2课时上课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第2课时上课课件新人教版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思念浙江故土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

我 借指女子 不屑,轻视
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 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译文: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 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 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 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土浙江。老天苦苦 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
5.?满江红?一词是如何一层层表达词人的复 杂情感的?
上片首先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 “人比黄花瘦〞,写明丽的秋景,衬托出词人国难 心愁的矛盾心理。 接着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国家四面受敌、 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最后用“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表达了词人极不屑做 一个女子,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 愿望。 下片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 自伤的痛苦,表现了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 彷徨心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挑拨灯芯,使灯光明亮
连在一起的 军旗下面,
众多军营
指部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壮志难酬
满江红
秋瑾
CONTENTS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教材课后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第12课词四首【教课目的】1.联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神韵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觉词的境界,品尝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厚流光和广博精湛,进而建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微风小雨之于狂风暴雨。

此刻,我们一同来感觉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诵这首词,概括全词粗心。

明确:边塞上秋季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独有的声音跟着军号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岳里,长烟直上,夕阳斜照着关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想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没法估计。

羌人的笛声婉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眠,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发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显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研究——写景抒怀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夕阳归雁长烟夕阳孤城夕阳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哪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凄凉孤独孤单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单愁苦的心情,委宛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败、脆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长——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盼望杀敌报国的壮心壮志。

请写出此中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参军行》)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凄凉悲壮中显出一种激越奋斗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大方而又难过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 1655—1685)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文武兼 修,尤善填词,他的词,多写悼亡、恨别 、男女情思、思乡思亲等,写景逼真传神, 写情真挚浓烈,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 具特色,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著有《侧 帽集》《饮水词》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 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shù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辛弃疾 的诗词中探寻一下吧!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 字叔潜,词人的朋友,生平不详。本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 年(1174),为即席寄兴的赠友之作。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 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 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 叔潜饮酒赏月时,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2.“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3.“斫去桂婆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 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 到人间。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想象丰富。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排解 现实的苦闷。
返回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那边。
怎样的。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 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 (去感受这苦寒空旷)!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 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 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 遥远。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 不安。
精读课文
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的妙处。
“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 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现象,更描 绘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精读课文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 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 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 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精读课文
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 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词人通过写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 功业无成的愁闷,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 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
返回
新知导入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新知导入
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 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 镜又飞上了天。(我)举杯问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有意欺负 我,怎么办?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 人奈何?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动, 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嫦娥发 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怀才不 遇的苦闷。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经历及文学成就。 2.疏通文意,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重难点) 3.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词的艺术特色。
返回
新知导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 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新知导入
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 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是 那么婀娜,如此美妙的景致,宋代 词人辛弃疾却希望砍掉月中“桂 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 寓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思呢?
下片大胆想象。开头三句写词人欲乘风高飞,去看那失去的 祖国河山,饱含词人对失去的山河的怀念和收复失土的决心。然 后词人想象到月宫去砍掉遮住月光的桂树。这里的“桂婆娑”指 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 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
精读课文
思考
分析讨论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 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 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 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 更多。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 清光更多。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héng pī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Biblioteka 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zhuó
su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返回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月光。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品味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上片,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北风” 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塞上的城堡。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更显荒凉,半竿斜阳返照使关城更 显破旧。古往今来多少故事涌上心头,悄然而生的幽恨何时才 能平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