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中国文学明清复习资料整理
明清文学复习资料(1)
⑵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鲜的兴衰为主线
魏蜀吴矛盾为主线,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⑶出色的战争描写
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①向人民群众普及传播历史知识②宣传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被许多人效仿③提供了许多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策略和经验,为后世农民领袖所采用。
【《水浒传》及其传奇人物】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相同点:主要任务和题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不同点:1、“英雄传奇”故事虚多实少,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⑵“幻”中有趣:“此书实出于游戏。”----鲁迅《中国小说史》
⑶“幻”中有实:“借妖怪造反写农民起义”----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二、《西游记》与心学
⑴明代心学:融佛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⑵书中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的幻相来刻画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而对曹操支称其名算是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思想实质:①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为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②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③从《三国演义》看,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换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忠义思想集中表现在受招安、讨方腊的结局上
宋江外号:及时雨、孝义黑三郎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山西大学文学院李雪梅目录明清文化特点综述一、思想复杂,文化多元 ............................................................................................................................. - 8 -二、市民文学出现且日趋成熟 ..................................................................................................................... - 8 -三、传统文化重建 ......................................................................................................................................... - 8 -四、文学史特点 ............................................................................................................................................. - 8 -明代明代文学一、明代文学综论二、文学概况(一)明代诗文——前期“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 9 - 宋濂: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 - 10 - 刘基: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论述:试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答:贵在贤,诸葛亮跪在贤能,他用自己的才能辅佐刘备,一次次的帮助刘备军团渡过危难。
奇在智,诸葛亮在辅佐蜀国过程中,利用敌人的弱点和自身的智慧,结合天时、地利等条件,一次次的击败曹操大军。
3、《水浒传》在明末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
4、简答题:《水浒传》主题思想:奸逼民反,替天行道,忠义悲歌。
5、简答题:《水浒传》的艺术特色: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6、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7、袁凯,人称“袁白燕”,《白燕》,月明汉水初无影,学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8、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和刘基是值得注意的两位作家。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
9、刘基(刘伯温)代表作《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0、名词解释:台阁体:明代前期,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文学创造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馆阁又被成为台阁,所以叫台阁体。
11、名词解释:前七子: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以复古思潮为主,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2、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13、名词解释:《四声猿》是明代晚期著名杂剧家徐渭,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蝉师》、《雌木兰》、《女状元》。
1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
15、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16、名词解释:“临川四梦”明代晚期剧作家汤显祖在家乡江西临川玉茗堂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古代文学(明清)资料整理.
填空题:明代部分前期1.吴中四杰:高启(成就最高),杨基、张羽、徐贲。
2.高启《青丘子歌》(元元末)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浓烈的个性化气息。
3.高启登览怀古诗,《登阳山绝顶》、《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4.袁凯(明初诗人),因《白燕》得“袁白燕”称号。
5.散文领域:宋濂(开国文臣之首,天下文章第一),刘基。
6.刘基寓言散文颇有特点,代表作《郁离子》。
《卖柑者言》,借卖柑者讽刺元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
7.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8.茶陵派,李东阳(台阁重臣)为主,提倡诗学汉唐复古主张(复古论),前七子在诗歌师古中吸取其“轶宋窥唐”主张。
中期9.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文学活动,成员:李梦阳(核心代表)、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延相。
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
10.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为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1.唐宋派(复古流派)代表: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归有光(成就较高)。
反对前七子师法秦汉,提倡唐宋文风,推崇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
强调“文以明道”。
晚明12.李贽晚明杰出思想家,思想叛逆反抗,提倡“童心说”。
13.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成就最高)、袁中道。
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4.竟陵派锺惺、谭元春为代表。
锺、谭二人合作编选《诗归》,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锺惺《诗归序》总体最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同公安派浅率轻直风格对立。
竟陵派提倡学古人精神。
15.张岱(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16.复社(政治团体性质)代表张溥、张采。
几社由陈子龙、夏允彝等创建。
两社都以“复古学”为宗旨。
陈子龙以诗见长,夏完淳师事之。
清代部分清初17.三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人气节高尚。
吴嘉纪、屈大均与三人并称遗民诗人。
18.、魏禧(《大铁椎传》)、汪琬,以传记文见长。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第二学期名词解释: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活跃于苏州城北地区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 ēn 。
他们主要在元代末年儒教衰弱、思想自由的环境下,过着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从事无拘无束的创作,以大量的诗篇表现元末生活的实际,和元明交替的时代乱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他们在元末即元明交际的作品,成为明初诗坛文治的象征。
入明以后,创作上少有佳品。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的一种诗文潮流,因其代表作家多为馆阁重臣,其中杨荣、杨浦、杨寓分别官至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大学士,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明前期盛行了五十多年,直到茶陵派出现。
其影响后逐渐减小。
台阁作家生活平淡、修养全面、技巧高超,故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是明前期一般形式主义潮流。
明代中叶茶陵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创作诗派,包括谢铎、张泰、陆釴y ì、邵宝等人。
他们主要来自中下层地主家庭,生活接触面略广于台阁体的主要作家,强调诗文创作需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气象。
主张以山林之气纠正台阁之偏,以写出心领神会的意蕴。
尽管李梦阳也是台阁重臣,但其主张和实践在台阁体走向衰弱之际,具有重要的振兴价值,引导了明中叶复古思潮的到来。
前七子指明代中叶后期登上文坛仕途的一批青年才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他们收到茶陵派的启迪,强调学习盛唐诗歌和两汉散文,吸取民间创作营养,注重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般复古创作潮流,彻底结束台阁体的影响,并在创作上将明代诗歌推向高潮。
但由于取经过窄,而为后人诟病。
后七子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h án ɡ、宗臣、吴国伦、谢榛zh ēn 继续高举复古大旗,不仅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更明确对宋以后的诗歌和魏晋以后的文章持否定态度。
尽管个人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泥古的缺陷普遍存在,为时人诟病。
但后七子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有着明确的差异。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明代部分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但这时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
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明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在开头引开场诗,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为世所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昆腔:嘉靖中期,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曲调,融汇了北曲的悠长。
在音乐伴奏上使用了弦索、箫管、鼓板等,这种经过改革的昆山腔轻柔婉转,富于变化,在明、清两代的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明清近代复习资料(精简版)
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情歌为主。
12、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而散文中又以传记文最为出色,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等。
另有《送东阳马生序》等,也写得较为优秀。
13、刘基的寓言体散文集名《郁离子》。
14、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15、归有光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名篇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
16、“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
17、公安派的理论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8、袁宏道的70多篇游记是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
19、张岱的小品文名篇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
20、《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以全知全能为主。
结构为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
21、《金瓶梅》的书名系由书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合成。
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西门庆。
22、神魔小说的题材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六朝志怪小说,而它的文体渊源则主要来自宋代说话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卷 复习资料
一、填空(15分)、选择(单选5分、多选10分)1.“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章回小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2.“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戏曲)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3.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后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印了《熊龙峰小说四种》4.吴中四杰:高启、刘基、张羽、徐贲5.讽世杂剧:“狂人”徐渭《四声猿》6.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8.明代文言小说“三灯”:《剪灯新话》瞿佑、《剪灯馀话》李昌祺、《觅灯因话》邵景詹9.李贽“童心说”10.四大诗学流派: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牧的性灵说11.《醒世姻缘传》清初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原名《恶姻传》二、名词解释(四个、16/18分)1.前七子、后七子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作品主要拟古,也有重视时政题材,偶有佳作。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反拨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归有光、王慎中。
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以明道。
其代表人物归有光,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事和普通的人物,“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3.明传奇明传奇是早期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水浒传》
• 1、结合宋江形象,认识忠义思想。 • • • • • 第三章 明代诗文 1、台阁体 2、前、后七子 3、唐宋派 4、 茅坤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 5、公安派
• 6、李贽“童心说” • 7、竟陵派 • 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 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 竟陵派,竟陵派主张性灵说,是明末 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 7、晚明小品文
• •
• • • •
•
第七章 明代戏曲 1、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核心人物是皇子朱权 和皇孙朱有燉。 1、徐渭《四声猿》 2、明中叶“三大传奇”:作者、主要内容 3、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4、明代有代表性的讽刺杂剧有徐复祚的《一 文钱》和王衡的《郁轮袍》 5、《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 第八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 1、 “临川四梦” • 2、汤显祖的“至情论” • 3、结合时代及作品谈谈《牡丹亭》的文化意 义。 • 一以情反理; • 二崇尚个性解放; • 三商业经济日益增长
近代文学
• 1、近代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 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 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3、《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是侠义公案类小 说的代表。
• 明代文学 • 绪论
• 1、明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 ①、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由明初的高压禁令到中 叶以后的名存实亡,在客观上刺激了小说的兴盛发达。 • ②、社会对商品经济的看法,由明初的受歧视受抑制, 到中叶以后的受肯定受重视,使作为商品品种之一的小 说也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 ③、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社会地位的极大提高、人们对 它的需求的增大、小说创作理论批评的发展、印刷工业 的迅速发展等因素,都使小说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并 得以广泛流传。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
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24*1分=24分)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祖。
2.《水浒传》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3.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4.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6.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李东阳《寄彭民望》)7. 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
8.以《白燕》诗而得名的诗人是袁凯。
9.《郁离子》是刘基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
10.所谓“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11.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2.嘉靖年间,文坛出现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是唐宋派,倡导唐宋之风。
13.徐渭的《四声猿》被后人称为“明第一曲”,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其中《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14.康海的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
王九思的杂剧代表作是《杜甫游春》。
15.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徐渭的《南词叙录》。
16.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时事戏的先锋)。
17.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牡丹亭²惊梦》)18.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同上)19.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同上)20.汤显祖传奇作品《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古代文学复习(明清时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时期)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另有存世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叶逢春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演义”本为基础,也吸取了“史传”本的若干内容,对回目和正文作了较大的修改,编成后人简称的《三国演义》。
2.《水浒传》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1.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也写他真率;写鲁智深粗豪,有时也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2.在具体描写手法上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
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写二解争虎等。
3.小说在描写某些人物时,能展现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林冲:在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他怕得罪上司,息事宁人;发配沧州时,他仍抱有幻想,希望能够回去“重见天日”;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最后到忍无可忍,使他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
4.和《三国演义》一样尚不脱“超人”的气息,如鲁达倒拔杨柳,武松徒手打虎等;与此同时又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武大郎、潘金莲、阎婆惜、牛二等市井细民中周旋。
3.《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水浒传》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 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抨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2.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传》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
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明清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话本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
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
2、拟话本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
冯梦龙“三言”的一部分,及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型世言》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3、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4、脂评本即《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5、才子佳人小说明末清初大量产生的一种长篇小说形式,多为16至20回,介乎于话本小说与长篇巨制的演义传奇世情小说之间。
它来源于世情小说,但摆脱了《金瓶梅》及其世情小说末流作家以淫夫荡妇的形象写“欲”,写“丑”的路子,走上以才子佳人形象写“情”,写“美”的新路。
代表作是《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6、“三言”是冯梦龙编著的话本、拟话本集《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的合称,每集收短篇小说40篇,共120篇。
“三言”中有较多作品是根据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即说书人的底本改编而成,故而显示出浓厚的说书艺术特色:善于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注重情节的生动与故事的完整;语言则质朴生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本文来自:/view/be45d920ab692e95.html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123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对比解析张岱《自为墓志铭》与徐渭《自为墓志铭》。
文人自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有的以诗文标高自我,有的毛遂自荐求官,还有的“自为墓志铭”作盖棺定论。
徐渭、张岱皆作过《自为墓志铭》。
徐渭八度乡试落榜,从二十来岁考到四十四岁,人生去了大半,功名未就,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成。
徐渭是世人公认的旷世才子,一生著述很多,作品除了刻印的,被友人代管的,还有散失的卖掉的,徐渭晚年愈贫,文稿差不多卖尽了。
《徐渭年表》载,徐渭73岁“死于家中一堆残书旧稿中”。
后人写的徐渭传,大部分参照作者的《自为墓志铭》。
作者在这篇墓志铭中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一生经历。
“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压卷的石头),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若文若干篇而已。
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这里透露了他的文章下落。
张岱是一个没染指过官场的文本文人。
中国的文人中,有很多是两栖的,亦官亦文,官做得顺利的时候,他便是官的身份,官做不成了,他便是文人身份。
像张岱这样的文人,可以代表中国文本文人性情。
在儒家孔孟之道顺化下的中国文化人多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外表搽一层粉,像张岱这样的文人,是不搽粉的,无官无累,没有必要伪装自己,所以就干脆要一个真实的自我:“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清兵入关,国破家亡,张岱入山著述,靠卖文为生。
他的《石匮书》前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书成之后以五百两银子卖给康熙朝提督浙江学政谷应泰,谷应泰更名编成《明史记事本末》,成为己有。
谈《牡丹亭》与“青春版”(结合文本细读)。
青春版《牡丹亭》提炼了汤显祖传奇的青春与爱情主题,以典雅柔美的昆曲艺术演绎了一段生死恋情,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中国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昆曲正宗的艺术与美学风貌,赋予古典艺术遗产以青春的生命,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
白先勇先生拈出“青春版”三字作为这次昆曲《牡丹亭》搬演的题旨,认为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它强调与提炼了汤显祖创作的“青春与爱情”主题。
《牡丹亭》问世以来的演出,各个时代曾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诠释与处理,如“艳情”、“鬼情”,而近50年来的流行看法是“反封建”,因为柳、杜“反封建礼教”,《牡丹亭》才得以继续公演。
在一段时期,《牡丹亭》也可以被诠释成歌颂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
而白先勇则从《牡丹亭》中四百年前的唯美绮梦,提炼出一段缠绵古今的生死恋情,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死死生生中唯情是灵魂,汤显祖以“情至”为自己创作追求的精髓。
强调青春与爱情的主题,更符合汤氏精神,也贴近白先勇策划《牡丹亭》锁定的观众群——当代青年人的心灵。
青春版《牡丹亭》对“青春与爱情”主题的提炼,乃是真情、纯情、痴情、至情,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乃至跨越生死之情。
《牡丹亭》表现的至真恋情,已为今日文艺作品所鄙弃,今日铺天盖地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大都表现三角恋、婚外恋、乱伦恋、非道德恋、变态恋、移情别恋,包括流行歌曲、影视剧。
在那些作品中,爱与情总是与非道德、与乱、与恶、与邪相维系,描写真情、纯情、至情被嘲笑为陈旧、保守,不合时宜。
因此当《牡丹亭》剧场中浓郁的真情、纯情、至情被激荡起来,一下子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饥渴的真纯之情,尤其是剧场中年轻的心。
16、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潮流(以一二作家一部作品为例)?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
才子佳人小说从单篇作品看大多成就不高,但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联结《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
才子佳人小说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为主角,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它假托往事,针对现实,着重反映人情世态,它强调女子的才能,女性形象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际上,“才子佳人小说”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一、这类小说通过对男女离合过程的曲折描写,不同程度地肯定了男女之间“真情至性”之爱的合理性,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意味的。
《定情人》双星蕊珠这些行动,对于当时森严的封建礼教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反叛。
二这些小说对当时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了暴露,描写了封建与进步势力的斗争。
如《飞花咏》借男女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封建家庭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诸种社会矛盾。
三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如《金云翘传》王翠翘和金重。
四才子佳人小说提出了色、才、情三者一致的爱情观。
《玉娇梨》中苏友白说有才有色但与他没有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也算不他的佳人。
由此看出他们特别强调“情”,即共同的思想感情作为爱情的基础。
强调情的专一和情可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
这种爱情观与市民阶层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一致,具有近代色彩。
当然,才子佳人小说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他们不反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最腐朽的多妻制、纳妾制,如《玉娇梨》中苏友白和白红玉、卢梦梨的一夫二妻关系。
对一些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他们不只是在理论上用封建伦理观念解释,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上他们也只能去求助“圣君”、“贤臣”、“开明家长”。
有些“才子佳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较多成分地出于主观想象,在艺术上有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除少数作品以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
影响: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康熙以后出现《好逑传》、《驻春园小史》等,都是沿袭了《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套路,只是增加了世情方面的描写,加入侠义乃至神怪的情节。
曹雪芹虽然批评了才子佳人小说,但是,《红楼梦》中对女子情有独钟的文化内蕴,显示出的心灵结合的爱情观,大观园中试诗才、联吟唱和的情节,也还是发脉于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小说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从纳兰性德、顾贞观两首《金缕曲》看清初文人心态。
纳兰性德《金缕曲》这首词写于初识顾梁汾之时,纳兰性德出身高贵门第,地位高,而顾则是一个刚刚辞官的不得志者。
这首词深情地表明了作者与顾梁汾相见恨晚,相互之心的友情,抒发了其对才人贤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整首词风格凄切,酣畅,深沉,又慷慨淋漓,耐人寻味。
尤其是真情实感,是这首词得以生命长青,久盛不衰之所在。
清初词人顾贞观的《金缕曲》二首,不仅道尽了人世的沧桑。
这两首词的灵魂是真挚的友情,第一首侧重写朋友含冤流放,作者发誓要营救他,第二首侧重写作者自己的坎坷经历,并劝慰朋友保重身体,等待南归。
纳兰和顾贞观的《金缕曲》中都描写了才人贤士的不幸遭遇,将坎坷的人生旅途纳入明、清之际的历史进程之中,点出了同命运共患难的历史背景。
明清之际的社会更迭,对于文人来说,是一次天崩地裂的民族劫难,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摧毁,文人不得不经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难,从而文人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一种无奈、痛苦、困顿的心态。
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上,清初文人的创作中大多以象征的手法指出明、清之际社会黑暗势力的迫害,控诉国家政治不清明,一方面对他人的不平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一方面抒发自己内心挣扎与无处倾吐的苦闷,一字一言都发自肺腑,感人泣下。
你对“明清之际”文学的递嬗有怎样的认识?明清之际延绵了一个世纪的特定历史时空,裸露了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展示了文化传统在破坏中整合、重建、更新的一个具体的由乱而治的历史过程。
在思想潮流方面,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在文学上,提倡童心说,就是没有沾染世俗观念,没有受到圣贤书籍的熏陶的真情实感。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强调工商皆本;思想文化上强调“经世致用”。
在文化方面:1、士大夫的入世观念:亡国后士人的反思和追诉。
时代的巨变不仅给他们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还提出了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明何以亡?对此,他们对传统特别是明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追诉。
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抨击和否定,经济上对重农抑商的激赏,学术文化上对宋明理学的挞伐,伦理上对“我”和“私”的张扬。
2、文学观念的转变:怀着浓重的时代危机感,在“明亡之思”的深沉拷问下,明遗民从世运追究到学风,于是,明学风的玄虚成为挞伐的焦点。
明末理学的空谈心性、脱离实际,师心自用的流弊受到无情挞伐。
作为明末空疏学风的反拨,崇尚实证与实行的经世致用之学,成为蔚然风从的新学风,清初学风为之一变。
由明末之空疏转变为清初的健实;右明末的束书不观转变为提倡博学于文;由明末的轻视实践变为注重躬行。
明清易代给士大夫的影响:1、对“死”的辨析与对“生”的论证。
明亡清兴,国破家亡,带给汉族士大夫巨大的心灵冲击和震荡。
深浸忠君思想和夷夏观念的汉族士人,面对夷狄入主,或选择“君亡以亡”、“城亡以亡”而以身殉国,或虽不欲死和选择生,亦誓死不欲清廷合作而成为骨鲠坚贞之“遗民”。
2、易代体验与历史记忆。
3、遗民行为的怪诞不羁。
明代的政治暴虐,非但培养了士人的坚忍,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残酷的欣赏态度,助成了他们极端的道德主义,鼓励了他们以“酷”(包括自虐)为道德的自我完成——畸形政治下的病态激情。
自虐式的苦行以及白我戕害,更是明遗民的生存方式。
受虐与自虐,在许多时候难以再行区分。
至于遗民的“苦节”更像蓄意的自惩。
《》《》篇看《聊斋志异》在爱情描写上的进步性?“知己”爱情的颂歌——以《连城》为例解读《聊斋志异》的爱情进步性《聊斋志异》中不少篇章表现出了“知己之爱”,这是对古代爱情小说一见钟情、肌肤相亲模式的反叛,《连城》在这种书写中十分突出,已经具有了现代色彩的爱情模式。
乔生和连城的爱情不是郎才女貌式的一见钟情,而是发生在才智上的相知相赏,连城的《倦绣图》和乔生的题诗是他们心灵沟通、相知相赏的契机。
乔生通过题诗表明他同情连城的处境,理解连城的苦衷。
连城“得诗喜”而倾心乔生,除了欣赏乔生的才华外,由于连城觉得遇到了一个知己。
乔生爱上连城则是“连城我知己也”。
二者的取得感情契合是还没有见过面,这和以外貌吸引以“色”为标志的一见钟情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说中几乎没有对连城容貌进行描写,她也没有关心男主人公的仪表、风度。
不以貌取人,而是注重心灵的相知和契合,由自然本能情欲上升为具有人类文明内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