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创业战略 谱写模范兴国新篇
为中国建设创新型科学强国作出了努力
为中国建设创新型科学强国作出了努力中国建设创新型科学强国是国家战略,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和全社会一直致力于加强科学创新,提升科技水平。
以下是中国为建设创新型科学强国所做的努力。
首先,中国大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例如,实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国工作和研究。
政府还积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技人才培训和交流,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
其次,中国加大科研投入。
中国政府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相应增加科研投入。
例如,每年设立大量科研项目,资助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科研工作。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并给予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扶持。
第三,中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例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交易。
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
第四,中国不断深化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
中国不仅吸纳国外科技成果,也推动自己的科技成果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和标准制定。
第五,中国加强科技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建设。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和支持。
例如,修订了专利法、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保证。
政府还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监管和服务,建立科技创新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总之,中国为建设创新型科学强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通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增加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中国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不仅为自身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全球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最新-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优秀4篇)
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优秀4篇)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篇一1.3 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引文: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2、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近二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突出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基因测序、载人航天等世界先进技术。
4、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步伐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②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④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
5、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地位、功能和作用是什么?①地位: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功能: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功能。
③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6、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依然任重道远,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②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③人才资源处于劣势地位。
7、我们怎样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
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新增人口多③人口素质偏低2、我国资源状况: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开启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谱写新篇章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作者:郝效冬来源:《发展》2018年第10期国务院批复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白银高新区作为实施主体严以谋划、勤以创新、主动作为、乘势而上。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工作重心全面向自创区建设倾斜,人财物保障优先向自创区聚焦,打开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全新局面。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国家自创区建设。
高新区深刻把握国家自创区是政策区而非功能区的要义,紧紧围绕“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工作理念,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方面下足功夫,加快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区内外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开放式高效服务体系。
组织力量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征求意见,高质量完成了《白银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的《2018年-2019年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实施方案》已通过了省上的评审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初审。
发布了《白银高新区专利资助办法》《白银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资助办法》及实施细则等3个政策文件,《关于优化服务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一区多园协同发展的具体办法》等4个政策文件拟于近期出台。
同时,围绕“五区”建设目标,分别针对“说了不算”“身份尴尬”“没钱办事”“单打独斗”等问题,今年谋划了22个方面的创新政策,将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在年内陆续发布。
主动做好承接省、市两级经济管理权限工作,对承接权限进行了全面梳理,草拟了《白银高新区所需下放权限建议目录》,为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群众办事不出街”的目标打通前置条件。
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上半年,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7.6%;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1.76%;固定资产投资5.11亿元。
15个重点项目已开工10个,累计完成投资13.57亿元。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839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51672万元的74.31%,比上年同期增长47.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48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21759万元的71.17%,比上年同期增长43.5%。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第14卷第3期V ol.14No.32023年6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 2023“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路径研究刘帅君,肖俊霞(肇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肇庆,526000;肇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广东肇庆,526000)[摘要] 在全面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多学科跨专业融合、实践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四新”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从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师生队伍建设、党建融合引领等方面出发,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路径进行研究,对深化“四新”建设,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 “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070−062018年,教育部印发文件,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1]。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党之大计,我们要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要培养出大师、卓越工程师、战略科学家、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后备人才[2]。
“四新”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
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一、“四新”建设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新的意义“四新”建设最大的亮点、创新点和突破点,就是破除和超越固有的学科专业界限。
通过“四新”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大类内部之间、学科专业类别之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协同融合[4]。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正文:----------------------------------------------------------------------------------------------------------------------------------------------------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
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融合、协同、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内涵,着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创造潜能,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创新型创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推荐序号:1 3 0 3 9教学成果总结报告立足能源电力,引领专业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华北电力大学实力最强、最具特色的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开始设立创新实验班,全面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十年来,本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创新育人为服务宗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中紧扣时代脉搏,从新能源发电到能源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始终立足行业前沿,引领专业发展,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始终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1+1”理念,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践行科教融合,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群;构建了“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校企联合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了创新人才素质拓展机制。
一、立足前沿,特色发展,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服务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前沿,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育人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创新班、实践班、国际班,并与中广核开展了“3+1”订单式联合培养,给学生更多的个性选择。
多元化培养模式将“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形成了“精菜荟萃、菜单定制、营养分组、互补搭配”的特色育人道路。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本专业2007年设立了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2010年10月,我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作者:牛余庆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6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而形成了“一摆、四推进、两让”的创新发展新思路。
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精神,深入解读,准确把握。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
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创新兴则国家兴盛,落后必然挨打。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从发展的现实问题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只有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发展的未来大势来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
当今之世,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
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等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 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戴爱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概念,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阐释之“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凝练概括:“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以“新”优“质”,以科技创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创新驱动不仅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更强调技术的原创性、革命性和颠覆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医药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眼光,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传统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在新模式新业态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
以“智”强“质”,以智能融合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蝶变升级。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数据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智能生产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要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升级战略布局,深化中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
以“绿”提“质”,以绿色生态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释放中医药的绿色属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将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让新质生产力的成色更足。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以创新支撑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要聚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区域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为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强化县域创新基础条件支撑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整合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加大对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园区建设的支持。
鼓励全国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深入县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转化推广,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向县域开放。
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县域依托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
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把县域作为统筹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单元,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共用。
推动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壮大市场化社会服务力量,强化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等的科技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4.30•【文号】国办发〔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4.3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8〕117号),结合国务院大督查、专项督查、“互联网+督查”和部门日常督查情况,经国务院同意,对2020年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6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
希望受到督查激励的地方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再接再厉,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附件: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及激励措施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30日附件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及激励措施一、在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认定为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的地方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从新的发展理念的高度认识创新发展,深刻揭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阐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丰富内涵,深刻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路径,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化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
要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要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为千千万万创业者提供支撑,给创造活动拓展更广阔空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要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要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
要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东营市2014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带答案90分
1.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填空 )2.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
(填空 )3. (填空 )4.不论从事何种类型之创造力工作,影响原始创意之来源因素总不可避免地与下列三种共同特质有关:(填空 )5.创新、营销创新等七个层面。
(填空 )6. (填空 )7. (填空 )8.大利益甚至占据市场、领导行业。
(填空 )9.的方向进行思维,取得突破性。
(填空 )10.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
(填空 )11.罗默把技术和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单选 )A外生因素B内生因素C内生的独立因素D独立因素12.()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投资与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
(单选 )A市场B自然资源C人才D知识13.1996年,()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单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WTOC世界经合组织D联合国14.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来看,创新取决于()。
(单选 )A知识B知识的流动C技术创新D知识及知识的流动15.()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单选 )A原始创新B创造性模仿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集成创新1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单选 )A开放B发展C改革开放D社会和谐17.当创作者实现此想法并说服他人这个想法或产品的价值而为社会大众所追求时,创作者就必须要放手卖掉,这个就是()。
(单选 )A创新B改革C买低D卖高18.()即是多样性。
指想出很多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也就是点子源源不断,也就是指反应观念的多少与反应速度的快慢。
(单选 )A原创性B灵活性C流畅性D更新性19.()是一种寻找关联性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类的观念中提出不同的想法。
(单选 )A观念的流畅力B联想的流畅力C表达的流畅力D行为的流畅力20.五种创造力理论中,()理论的的主要观点是内在动机是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而社会环境又是造成个人内在动机强弱的关键。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助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助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助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动力。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一个顺应新时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涉及到全社会的教育,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作。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中国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和“效”的提升,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统筹,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包括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框架、规划和计划、课程体系、教材资源、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服务等配套政策,确保全社会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其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门应引导和扶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加强教师基本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际创新,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教育部门要着力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分别设置目标、开设课程、提供资助和辅导、制定评价标准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覆盖。
最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鼓励他们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锻炼实践和创新创业经验,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总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弘扬中华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当下世界,影响范围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事件,毋庸置疑,当属40年前发轫于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驰而不息的改革开放。
其成就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值得称颂的是伴随其中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犹如一面旗帜,凝聚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汇聚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磅礴力量。
当前,我国昂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全面深化改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挑战越来越多,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创业创新精神,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再创奇迹注入强大动力。
摆脱贫穷,必须创业;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开创家业、企业、事业。
创业者集思考、行动于一体,把握资源、寻求机会,致力于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创业是各族人民战胜饥馑、告别贫困、走向富庶的奋斗过程。
谓创业为一种精神,是因为创业者穷则思变,起于白手,渐进积大,创业凝聚着劳筋骨、苦心智的坚毅。
起初,没有鲜花铺道、掌声迎奉,易被人误解,甚至遭受冷讽。
选择坐享还是苦创,需要创业者面对机会成本之权衡。
创业一旦失败,资财散亏,青春耗损,艰辛将付诸东流。
因此,创业之举,绝非慵懒之辈所愿为,亦非泛泛之辈所能为,它需要创业者具有善握机遇、敢担风险的特质和去慵求胜的勇气。
创新,是为满足社会需求,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论述为表征,完善理论、创新制度、改进方法的过程,是思维的外化、物化。
它体现在各个领域,形式林林总总。
科学家的发现发明是创新,管理者的制度完善是创新,劳动者的技术突破也是创新。
但凡更新、改变、创造新存在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皆可谓创新。
谓创新为一种精神,是因为创新需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有敢于否定陈规陋习、不人云亦云的品格,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惧失败的勇气,有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了这种精神,创新者才能主动谋求新突破、新发展,在变动不居的情境中积聚力量、创造条件、把握机会,用新思想落实新任务,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创造新成绩。
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
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作者:勒川来源:《中关村》2021年第10期10月19日,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活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正式启动。
本届双创周北京会场活动以“高质量创新創造,高水平创业就业”为主题,围绕“五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创业带动就业量质齐升、更加突出创业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突出改革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加突出创新创业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更加突出创业者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高标准举办启动仪式、主题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发布、大赛路演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充分彰显北京蓬勃的双创力量。
北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频共振,取得了累累硕果,打造了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北京市副市长靳伟、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以及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相关负责同志、在京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企业代表共同出席当日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通报了北京双创发展情况。
北京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综合实力跃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四,连续4年蝉联《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2020年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2021年上半年日均设立达380家;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占全国1/10以上;独角兽企业数量达93家,居世界城市首位。
创新创业活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全球领先,发布全球首个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蓝图”,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1.44万亿元,占GDP比重约四成,位居全国首位,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持续优化空间提升价值,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GDP。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创新驱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创新驱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为核心引领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广泛推动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让全社会上下都能够参与到这个创新大潮之中,能够把每一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充分激活出来。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广大创业者和创新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和创新支持。
中国还加快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区,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这些举措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蓬勃发展。
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
各地还开展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正是由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得以蓬勃发展。
创新创业创造福建策
创新创业创造福建策作者:李为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第11期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创业创造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是新时代强调全体劳动者共同在新的模式和条件下进行“新”的开创性活动。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福建省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业热潮奔涌向前,创造能级加速提升,但同时也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多、人才支撑不力、平台赋能不足、创业融资不畅、创造能级不高等制约因素。
为此,要提升资源配置效能,夯实原始创新基础,加快产业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动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创业服务和环境;强化人才第一支撑,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创造新动能;着力实施“三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主体承载、平台支撑、机制加持、政策牵引下,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成效凸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拓展新的增量。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福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盯创新资金投入和创新人才引育,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5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38%提高到2020年的1.92%,R&D人员全时当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投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跃至全国第7位。
——创业主体不断壮大。
福建省紧紧围绕“大众创业”,充分用好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竞争充分的优势,以创业载体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培育空间、启动资金、营商服务等,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创业热潮奔涌激荡。
截至2022年6月底,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总数达194家,省级孵化器57家,国家级孵化器23家;各类众创空间达500余家,省级众创空间34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81家;省级星创天地157家。
立足创新_勇担使命_奋力谱写“双创”新篇章
立足创新 勇担使命 奋力谱写“双创”新篇章文/李思敏 李丽娜 陈邦平抢抓机遇 擦亮高水平 “双创”底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业是发展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对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广东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广东“双创”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抓手,其中,高起点谋划和高水平组织广东科技创新创业系列赛事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在科技创新创业系列赛事中,不同赛事的职能定位、组织方式等具有一定的差异。
广东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为主抓手,围绕不同项目、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等核心要素,联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类创新资源,形成了包含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国赛2个常规赛,以及广东省组织和参与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创新挑战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多类赛事在内的赛事组织体系。
其中,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国赛是赛事体系中的核心主体赛事,广泛面向省内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创新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聚焦广东新型显示、纳米等优势产业,围绕重点、热点细分领域,推动技术创新资源融合对接,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挑战赛以满足企业需求、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揭榜比拼”方式,组合创新资源,解决技术创新难题,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以挖掘和培养“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为宗旨,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开辟新型技术发展模式。
广东科技创新创业系列赛事历创新创业赛事是科技型企业全面提升创新核心能力、加快构筑创新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创新综合效益的“黄埔军校”和“成长摇篮”,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